股市的负反馈机制
中国股市的惯性与反转效应研究
中国股市的惯性与反转效应研究中国股市的惯性与反转效应研究随着中国股市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股市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中国股市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股市的惯性与反转效应。
惯性与反转效应是指股市在一段时间内,其走势具有一定的增长或下降的趋势或特点。
这种趋势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但它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惯性效应。
惯性效应是指股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不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这是因为股市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发展等。
当这些因素相对稳定或者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时,股市就会显示出惯性效应。
例如,在经济增长的阶段,股市往往表现为稳定增长,而在经济下行的阶段,则往往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下降。
其次,我们来谈谈股市的反转效应。
反转效应是指股市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相反的走势,即在上涨趋势中突然下跌,或在下跌趋势中突然上涨。
这种效应往往是由于市场情绪和预期的变化引起的。
当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投资者会改变他们对股市的看法和行为,从而导致股市的反转效应。
例如,当市场情绪较为乐观时,投资者倾向于买入股票,导致股市上涨;相反,当市场情绪较为悲观时,投资者倾向于抛售股票,导致股市下跌。
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是相互关联的。
在股市中存在一种“上涨越涨,下跌越跌”的现象,即股市的涨跌往往会引起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股市的走势。
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会形成反转效应,但在长期内则可能形成惯性效应。
其原因在于市场参与者往往会依赖过去的走势来预测未来的走势。
因此,在市场上出现连续上涨的情况下,投资者会认为股票可能继续上涨,从而继续购买股票,导致股市形成惯性效应。
相反,在连续下跌的情况下,投资者会认为股票可能继续下跌,从而选择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形成惯性效应。
在中国股市的发展过程中,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股市是“政策市”
二、中国股市的形成
30多年 , 30 多年, 一个呱呱落地的婴 多年 儿可以长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儿可以长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 30多年 , 中国股市从无到有, 从 30 多年, 中国股市从无到有 , 多年 小到大, 小到大 , 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 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道 路 。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 市场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 ,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 个阶段。 个阶段。
五、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轨道
首先, 首先,应建立中国股市运行的负反馈 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中国股市的相对稳定 性。当前建立中国股市的自动稳定机制重 点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 点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尽快建立股 票市场期货机制。 票市场期货机制。使股市无论是在上升阶 段还是下降阶段, 段还是下降阶段,股民既有赔钱的可能也 有赢利获胜的机会。 有赢利获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股市 在下降阶段仍然可以保持交易的活跃。 在下降阶段仍然可以保持交易的活跃。二 是完善上市公司优选机制和退市机制, 是完善上市公司优选机制和退市机制,保 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 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保持股市 的长期活力。前些年, 的长期活力。前些年,一些上市公司通过 包装”手段上市,出现一年绩优, “包装”手段上市,出现一年绩优,二年 亏损,三年ST现象, ST现象 亏损,三年ST现象,严重损害了股民利 对股市长期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益,对股市长期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一)中国股票市场萌芽及探索时代
1.股票发行创“新纪元” 2.股票交易由“暗”转“明” 3.证券交易所及中介机构“从无到有”
二、中国股市的形成
(一)中国股票市场萌芽及探索时代 1978-1991) (1978-1991)
1.股票发行创“新纪元” 2.股票交易由“暗”转“明” 3.证券交易所及中介机构“从无到有”
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
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一)市场的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我们这里讨论的市场主要是消费市场(以下简称市场),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终端目的,所以消费品的市场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提纲携领要素。
而生产要素市场。
【包括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
】有着和消费品市场不同的运动规律即以正反馈为特征的运动规律,这里不作为主要讨论的对象。
而在必要时会提到。
市场经济可以看作一个循环运作的体系,由资金——生产——市场——回到资金完成一个循环。
而消费市场则是一个由进口(生产)和出口(消费)组成的单向流动的动态系统。
市场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常态下是负反馈起主导作用。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当市场由常态的供求平衡发生产品供不应求的变化时由于消费者之间竞争(抢购)提高了商品价格,一方面价格提高达到减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的效果、另一方面提价也加大了企业利润而资本逐利的本性又促使市场集中更多的资源于生产方使之通过扩大生产来加大市场上商品的投放量以达到单位时间内投向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同样单位时间内市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量相等,也就是所谓生产和消费速率(这里引用速率而不是消费量是因为加上时间这个量更容易体现动态的变化)相等的平衡状况。
这种负反馈效果抑制和减弱了市场中发生的商品紧缺变化。
当变化是产品供大于求时,市场通过商品降价,提高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也就是开发一部分原来由于价格太贵失去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提振消费速率,同时通过减少企业利润促使企业减少生产使生产速率降下来。
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注意到这里促使企业减少生产的动力还是资本逐利的本性。
而商品价格的降低动力却源于商家的市场的竞争。
这同样是一种负反馈效应。
这就是所谓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我们可以认为当市场上一个固定周期内供应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商品销售出去的数量基本持平不再改变,那么市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股票市场是金融领域中一个活跃且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投资者们常常通过分析市场的动向来进行投资决策。
在股票市场中,有两个重要的现象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即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
本文将探讨股票市场中这两种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一、动量效应动量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涨幅有相对稳定的趋势,即股票价格趋势会延续一段时间。
这一现象是基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心理和投资策略,通常表现为投资者倾向于追涨杀跌。
动量效应的出现表明投资者更容易相信“走势君子”,即股票价格上涨的趋势将持续。
动量效应的原理可以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层面来解释。
首先,人们往往倾向于根据过去的股票表现来做决策,因为历史上的成功走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投资者普遍存在“羊群效应”,即他们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动。
当股票价格上涨且被广泛关注时,更多的投资者会加入买入行列,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然而,动量效应并不总是持续的,市场上也存在着反转效应。
二、反转效应反转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涨幅之后,往往会发生反转并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
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走势转折”。
反转效应的出现暗示了投资者在市场价格走势中支持“逆向策略”,即在股票价格上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出现价格下跌的趋势。
造成反转效应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市场上存在很多操盘手和机构投资者,他们往往具有更敏锐的市场触觉,能够准确判断市场反转的时机。
其次,大量的“既成观点”也推动了市场反转。
当股票价格连续上涨一段时间后,投资者往往会认为该股已经高估,因此大量抛售行为会使价格下跌。
尽管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在股票市场中普遍存在,但投资者应该谨慎对待这两种现象。
过多地依赖动量效应可能使投资者追高杀跌,造成损失;而过度相信反转效应则可能错过市场上涨的机会。
投资者应该以长期的投资规划为依据,结合基本面和技术指标来进行投资决策,而非完全依赖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
综上所述,股票市场中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是投资者常常关注的现象。
金融危机下股市的过度反应与市场失灵
金融危机下股市的过度反应与市场失灵2008年,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不仅使得许多银行倒闭,企业陷入困境,也令股市遭受重创。
股市的蓝筹股、成长股、泡沫股等多种类型的股票纷纷下跌,投资者的财富被蒸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特定的股票价格却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
本文将探讨股市为何会出现过度反应,并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过度反应的原因1.市场恐慌情绪的引发金融危机给投资者带来的情绪压力非常大。
投资者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担心市场将进一步恶化。
这种恐慌情绪常常会让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
当一个股票因为企业经营出现一些问题或消息面不好而下跌时,一些投资者往往会跟风抛售,导致股票价格过度下跌。
2.信息不对称在股市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一些权贵机构或内幕人士拥有更多的信息,能够提前知道企业经营有风险或者消息面不好等情况。
这些人士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利益最大化行为,比如卖出持有的股票。
这样一来,投资者们在没有获得这些信息的情况下,也会贸然跟风抛售。
3.市场交易机制不合理市场的交易机制也是导致股票过度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市交易机制缺少统一的监管规范,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
一些投机资金或者散户可以操纵市场价格,推高或压低股票价格。
当一个股票出现假消息、市场传言、技术面分析出现重大变化以及投资者对行业行情的解读出现偏差等情况,市场的交易机制就容易失灵,使股市价格出现明显的过度反应。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指的是市场中可以买卖的股票量和交易频率的低下,这会导致市场交易价格的不稳定性,从而引发市场失灵。
如果市场交易量相对较低,当出现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们很难及时买入,从而使得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
2.信息不透明市场的信息不透明,意味着投资者难以获取完整、准确的信息。
在信息不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股价的变动,往往是由一些局部的或片面的信息引发的。
而这些信息很可能是不可靠的或者不完整的。
简放|读书笔记:把市场做为一个反馈机制
简放|读书笔记:把市场做为一个反馈机制
1、欧奈尔认为,本质上来说图表形态是一副心理图,只要人类心理保持不变,图表形态就会继续有效。
2、股价拉升再盘整的股票,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基部结构通常需要五周回调,目的在于消化获利盘。
3、欧奈尔认为,在一只股票盘整并构建一个至少五周的基部后,在股票回调到接近或低于第六周或更久前一个低点时,通常可以买入该股。
很多情况下,在一只股票筑基至少五周后,50日或10周移动均线,才有机会跟上来,该点可以作为关键支撑。
4、一只股票在发生基部突破前,它应该随着量能枯竭少量回调。
5、欧奈尔始终把市场看成一个反馈系统,即市场会实时确认或否认你的决定。
6、如果你决定买入一只股票,并且该股走高,那么市场反馈机制正在确定你决定的正确性。
7、欧奈尔的巨大力量在于他完全把市场做为一个反馈机制,并且遵从市场实时提供的证据,即使这违背了他之前的看法。
8、欧奈尔认为,任何时间市场条件都能迅速的改变,这也是为何他在任何情况下,无论他对市场情况有多么的确定,也绝不假定严格头寸的原因。
9、市场上没有不变的事物,市场环境的变化,一些比另一些变化要快,这本身就是游戏的一部分。
10、坚持僵化观念的投资者,在他们转变和变化时抵制市场的力量,就像一根脆弱的小树枝一样,冒着被折断的风险。
股票市场中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研究
股票市场中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研究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波动和不确定性的地方,投资者们不断寻找着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回报的策略和模式。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是两种常见的投资策略,它们在股票市场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动量效应是指过去表现良好的股票在未来仍然会继续表现良好,而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在未来仍然会继续表现差。
这一效应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存在一定的惯性,即市场趋势会延续一段时间。
投资者们通过追逐涨势来获取高收益,从而形成了动量效应。
一种常见的动量效应策略是趋势跟随。
这种策略认为,当股票价格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时,投资者应该买入该股票,以期待价格继续上涨。
同样地,当股票价格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时,投资者应该卖出该股票,以避免进一步亏损。
趋势跟随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顺势而为”,即追逐市场的主导趋势。
相对于动量效应,反转效应则是指过去表现良好的股票在未来可能会表现较差,而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在未来可能会表现较好。
这一效应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存在一定的回归性,即市场趋势会逐渐回归到平均水平。
投资者们通过逆势操作来获取高收益,从而形成了反转效应。
一种常见的反转效应策略是均值回归。
这种策略认为,当股票价格偏离其长期平均水平时,投资者应该采取相反的操作,即在价格上涨时卖出股票,在价格下跌时买入股票。
均值回归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逆势而为”,即逆向交易市场的主导趋势。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在实践中常常相互交替出现,形成了市场的周期性。
一方面,动量效应在市场上涨时表现较好,投资者们通过追逐涨势获得高收益;另一方面,反转效应在市场下跌时表现较好,投资者们通过逆势操作避免亏损。
这种周期性的出现使得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成为了许多投资者的重要策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并非绝对有效,其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市场的风险和波动性会对这两种效应产生一定的干扰。
当市场风险较高时,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投资策略,而不是追逐高风险的动量效应。
其次,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对这两种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
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一)市场的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我们这里讨论的市场主要是消费市场(以下简称市场),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终端目的,所以消费品的市场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提纲携领要素。
而生产要素市场。
【包括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
】有着和消费品市场不同的运动规律即以正反馈为特征的运动规律,这里不作为主要讨论的对象。
而在必要时会提到。
市场经济可以看作一个循环运作的体系,由资金——生产——市场——回到资金完成一个循环。
而消费市场则是一个由进口(生产)和出口(消费)组成的单向流动的动态系统。
市场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常态下是负反馈起主导作用。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当市场由常态的供求平衡发生产品供不应求的变化时由于消费者之间竞争(抢购)提高了商品价格,一方面价格提高达到减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的效果、另一方面提价也加大了企业利润而资本逐利的本性又促使市场集中更多的资源于生产方使之通过扩大生产来加大市场上商品的投放量以达到单位时间内投向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同样单位时间内市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量相等,也就是所谓生产和消费速率(这里引用速率而不是消费量是因为加上时间这个量更容易体现动态的变化)相等的平衡状况。
这种负反馈效果抑制和减弱了市场中发生的商品紧缺变化。
当变化是产品供大于求时,市场通过商品降价,提高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也就是开发一部分原来由于价格太贵失去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提振消费速率,同时通过减少企业利润促使企业减少生产使生产速率降下来。
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注意到这里促使企业减少生产的动力还是资本逐利的本性。
而商品价格的降低动力却源于商家的市场的竞争。
这同样是一种负反馈效应。
这就是所谓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我们可以认为当市场上一个固定周期内供应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商品销售出去的数量基本持平不再改变,那么市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引言:股市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市场,经常受到各种信息因素的影响。
投资者在进行交易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市场情绪和预期的影响,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情况。
本文将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过度反应: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应过度,导致股票价格出现了超过其真实价值的波动。
过度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情绪、信息传递以及投资者行为等。
1. 市场情绪:市场情绪是指投资者对于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和感受。
股市情绪一般包括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两种。
当市场处于乐观情绪时,投资者往往过度乐观,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涨超过其真实价值;而当市场处于悲观情绪时,投资者则过度悲观,使股票价格低于其真实价值。
过度反应的市场情绪可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
2. 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指市场中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投资者之间的过程。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传递延迟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
当信息传递延迟时,投资者在接收到信息后会立即作出交易决策,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
此外,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可能使投资者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时作出不同的决策,进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3. 投资者行为:投资者行为是影响股市过度反应的重要因素。
过度自信和信息过载是导致投资者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过度估计自己的决策能力,导致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
信息过载则是指投资者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过大,无法有效加以利用,从而导致其对信息的过度反应。
二、反应不足: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应不足,导致股票价格未能充分反映其真实价值。
反应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效率、信息滞后和投资者行为等。
1. 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市场价格能否快速反映所有相关信息的能力。
当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或投资者无法有效获取信息时,市场效率可能较低,导致投资者的反应不足。
股市反馈交易行为特征分析(一)
股市反馈交易行为特征分析(一)摘要]本文以Shiller-Sentana-Wadhwani提出的理论模型为基础,使用非对称GARCH模型来拟和波动率的变化对上海证券市场上的反馈交易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
检验结论认为,在风险较低的时候,上海证券市场更多的表现出更多的负反馈交易行为,随着风险的增加,表现出正反馈的交易行为。
该结论和唐或等人使用GARCH模型拟和市场波动率得到的结论有很大不同:他们认为随着风险的增加,市场更多地表现出正反馈交易行为。
上海证券市场的这种反馈交易特征刚好能解释上海股市为何没有在短期内的急剧波动。
关键词]反馈交易行为;收益率序列相关;非对称GARCH模型;上海证券市场一、引言资本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类交易者,他们根据资产过去的价格而不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来构建投资组合。
这类投资者在行为金融中称为反馈交易者,根据对过去价格的不同反应分为正反馈交易者和负反馈交易者。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追涨杀跌”和“低买高卖”说法,前者对应于正反馈交易,后者对应于负反馈交易。
一般说来如果市场上存在足够多的反馈交易者,资本市场的收益将表现出自相关的特征。
当有大量的正反馈交易者存在,股票价格相对于它的基础价值会被高估并表现出过高的波动率。
因此当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正反馈交易者的时候,市场会变得不稳定(Delongetal..1990);相反,如果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负反馈交易者,相对于基础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受到负反馈交易者的追捧,其价格会接近基础价值,当价格被高估时,大量的负反馈交易者抛出被高估的股票,使价格降低至接近基础价值的水平。
因此,大量负反馈交易者的存在能够稳定市场,减少市场的波动。
sentana和Wadhwani(1992)扩展了Delong的分析逻辑,考察了反馈交易、收益率自相关和波动率能关系。
他们在shiller(1984)的成果的基础上将三者的关系用Sh¨ler-Sentana—Wadhwani 模型的形式表述出来。
续写缠论动力学6-股票价格的动力学原理
续写缠论动力学6-股票价格的动力学原理前面讲了那么多难懂的抽象概念,看的人越来越少,坚持下来的心中估计也飘过了几万个草泥马。
没办法,做一盘菜缺少哪个原料都不行,现在万事俱备只欠。
别打我!不不不,什么都不缺了,立刻开始炒菜。
先来盘点下这些原料(请原谅又一次虐你的心):1.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是系统所有的可能性2.存在负反馈关系的系统具有定点,定点对系统运行的轨迹有吸引作用,定点和其稳定性是动力学系统重要的研究对象3.一维系统的定点是一个点,二维的定点是一条封闭曲线(表现为震荡,也可能是一个点),三维的定点是一个曲面(也叫吸引子)4.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基本性质由动力学微分方程决定,当参数变化超出某范围时,可能会出现分岔,处在分岔点时系统具有较大随机性5.混沌的动力学系统中经常出现奇怪吸引子,奇怪吸引子有分形特征,分形具有分数维度有了这些原料,就可以搞定股票价格的动力学原理。
首先,要建立股票价格的动力学模型,首先分析出系统的主要变量。
记得有个外国老头用遛狗来形容股价的波动:股市中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就像遛狗时人和狗的关系,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迟早会回归价值。
就像遛狗时,狗有时会在人前,有时会在人后,但一般不会离人太远。
遛狗时人通常缓步走,而狗是有时在前面,有时在后面,这就是股价的波动,是价格与价值偏离的对照。
那么,这里面股票价格(狗)是一个变量p,股票价值(人)是一个变量v,牵狗的绳子就是股票价格向股票价值回归的力,这个力与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价有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f(p-v)表达。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股票的价值如何确定?每个人对股票的价值都有不同的定义,即使都是老巴的信徒,每个价值投资者对股票的估值也都不同,再者,股票的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一个养鱼的公司,最大的资产是池塘里的鱼,结果一夜之间来了一场洪水,所有的鱼全跑了,其价值自然减少,股票连续几个跌停也不意外,但公司突然又发公告说这些鱼全部上了保险,保险公司十倍赔偿,那就又成了从连续跌停到连续涨停的表现。
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
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市场的正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一)市场的负反馈机制和平衡模式:我们这里讨论的市场主要是消费市场(以下简称市场),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终端目的,所以消费品的市场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提纲携领要素。
而生产要素市场。
【包括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
】有着和消费品市场不同的运动规律即以正反馈为特征的运动规律,这里不作为主要讨论的对象。
而在必要时会提到。
市场经济可以看作一个循环运作的体系,由资金——生产——市场——回到资金完成一个循环。
而消费市场则是一个由进口(生产)和出口(消费)组成的单向流动的动态系统。
市场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常态下是负反馈起主导作用。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当市场由常态的供求平衡发生产品供不应求的变化时由于消费者之间竞争(抢购)提高了商品价格,一方面价格提高达到减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的效果、另一方面提价也加大了企业利润而资本逐利的本性又促使市场集中更多的资源于生产方使之通过扩大生产来加大市场上商品的投放量以达到单位时间内投向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同样单位时间内市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量相等,也就是所谓生产和消费速率(这里引用速率而不是消费量是因为加上时间这个量更容易体现动态的变化)相等的平衡状况。
这种负反馈效果抑制和减弱了市场中发生的商品紧缺变化。
当变化是产品供大于求时,市场通过商品降价,提高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也就是开发一部分原来由于价格太贵失去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提振消费速率,同时通过减少企业利润促使企业减少生产使生产速率降下来。
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注意到这里促使企业减少生产的动力还是资本逐利的本性。
而商品价格的降低动力却源于商家的市场的竞争。
这同样是一种负反馈效应。
这就是所谓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我们可以认为当市场上一个固定周期内供应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商品销售出去的数量基本持平不再改变,那么市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投资心理的正反馈与负反馈
投资心理的正反馈与负反馈市场是由众多投资者参与的,市场的运行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心理,受到影响的投资者心理会使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这些决策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市场的运行。
这就是投资者对市场的反馈,也即是,市场的运行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同样,投资者的心理也会影响市场的运行。
当市场在上涨运行的时候,有的投资者会认为行情开始了会继续上涨,有的投资者会认为价格高估了会开始下跌。
认为会继续上涨的,是对市场的正反馈,它预期市场的运行方向与目前的方向是“正”的;认为会开始下跌的,是对市场的负反馈,它预期市场的运行方向与目前的方向是“负”的。
当市场在下跌运行的时候,则反过来,正反馈预期市场会继续下跌,负反馈预期市场会开始上涨。
因此,无论市场处于上涨还是下跌的运行,投资者的心理,都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反馈:正的和负的。
在任何时间,投资者心理的正反馈和负反馈,都是同时存在的,无论市场处于什么状况,都同时有看涨和看跌的投资者。
但是,在不同的时间里,两者所占据的地位不一样:有的时候,正反馈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力量;有的时候,负反馈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力量。
我们在进行投机的时候,也就是要找到这两种反馈的地位转变,是正反馈占据了主导,以致推动市场继续在目前的方向运行?还是负反馈占据了主导,以致改变市场目前的运行方向?对于投机来说,重要的就是捕捉到市场的关键转变,也就是由上涨变为下跌,或者由下跌变为上涨,而改变则需要借助于负反馈的力量。
在市场持续的上涨或下跌运行中,是正反馈的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反方向的负反馈力量会逐渐从弱变强,直到某个时间,它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改变市场的运行方向。
而一旦市场的运行方向发生了转变,负反馈的力量就会由强转弱,新的正反馈的力量形成了,并且开始从小变大,推动市场在新的方向上继续运行。
所以,对于投机来说,是在正反馈的力量刚刚形成的时候参与进去,在负反馈的力量逐渐强大最后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改变原有的运行方向,并即将形成相反方向的正反馈力量的时候,离开。
证券交易:反馈策略对股价的影响汇总
证券交易:反馈策略对股价的影响
反馈策略(Feedback Trading Strategy)是以股票过去的表现作为买卖判断的主要基础,如正反馈策略是买入近来的强势股,卖出近来的弱势股;而负反馈策略则卖出近来的强势股,买入近来的弱势股。
从有效市场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现行的股价已经充分反应了所有的相关信息,因此以过去收益作为决策基础的反馈策略是非理性的,使得股价和基础价值发生较大程度的偏离,从而加剧股价的波动性(De Long,1990;Poterba & Summers,1990)。
但有些学者却认为,现实中的市场参与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信息并据此作出交易反应,因此市场价格只有在一段时间后才会完全反应新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反馈策略可能是理性的(Lakonishok,Shleifer and Vishny,1992)。
另有些学者则认为,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会采用非常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采用负反馈策略和采用正反馈策略的投资者将会相互抵销各自的影响,在市场均衡时,机构投资者对单个股票的超额需求趋近于零。
因此,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并不导致波动性的增加。
注意股市调整的“负反馈循环”
2015年第34期注意股市调整的“负反馈循环”最近经济界均在大谈总书记的“两只鸟论”。
在笔者看来,“两只鸟论”对目前的经济时局判断确有一番指引意义。
如果说,“腾龙换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那么,“凤凰涅槃”则是自我革命,自我锻造的过程。
可以确认的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凤凰涅槃的阶段,伴随着去产能和去库存的过程,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的转型阶段。
当然,这一次的转型成功,需要各方付出更大的代价,亦需要放弃过往的既得利益。
尽管央行刚刚实行了双降,但真正对经济的企稳并不算良药苦口,真正的良药是“两只鸟论”所倡导的自我的革命和主动的放弃。
过去靠投资拉动的模式,让各级地方政府享受了企业税收的增长和土地租金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而上个经济周期当中的货币超发也使得资产价格上涨有外在的驱动力。
所以,土地价格的上涨从内因和外因具备了过去十余年不断上涨的基本条件。
但土地成本的上升和股市泡沫的出现,容易让产业资本逐步放弃辛辛苦苦低毛利率的的商业模式,从而不断的将资金追逐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暴利,最终实现产业的空心化。
而香港则是这一模式的最典型代表。
目前来看,香港模式已经被深圳模式追赶并超越。
但深圳模式还能够持续多久,不可否认,深圳的创新能力的确很强,但土地和人工成本的上升也让这一模式难以持续下去,最终许多企业家更愿意通过资本运作和收购兼并来做大市值,而不是靠持续的研发投入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旧的企业无法持续创造生产力或者提升生产力,最终需要倒逼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出现,而由此的后果就是,前者总要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这种物竞天择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家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挑战。
因此,要改变目前过度依赖资本利得收益而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局面,就必须中止或者削弱资本利得收益的驱动机制,那就是改变目前的土地财政模式和融资圈钱的盈利模式。
而要剥夺土地财政和融资圈钱的既得利益,则需要中国经济决策层做出一次凤凰涅槃式的经济革命。
所以,在目前中国经济的调整阶段,既需要主动的放弃股市泡沫的刺激,也需要坚定对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信心。
趋势技术分析指南之正反馈循环与负反馈循环
趋势技术分析指南之正反馈循环与负反馈循环1.单方向自我加强或自我削弱的正反馈循环股市行情上涨,投资者财富增长,驱动消费需求上升;消费需求上升,则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增长,企业利润上升;企业利润上升,在同样的定价水平下,导致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
牛市行情有时就是这样形成的(见图1.2a)。
图1.2a 股市行情、消费者需求、企业利润三者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关系股市行情产生财富效应,股市行情的好坏刺激消费者需求的增减,这是相生关系,图中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
同样道理,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利润也是相生关系,企业利润对股市行情也是相生关系,图中均用带箭头的实线来表示。
三个相生关系将三者连接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总体正反馈循环关系,三者要么一荣俱荣,要么一损俱损。
然而,同样的循环过程也可能导致熊市行情:股市行情下跌,投资者财富缩水,消费需求萎缩;消费需求萎缩,则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利润减少,在同样的定价水平下,会驱动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
在上述过程中,股市行情、消费者需求、企业利润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过程,整个循环属于正反馈性质,并导致了两种极端的状态:要么自我加强,股市行情越来越牛;要么自我削弱,股市行情越来越熊。
三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显然,这种循环倾向于极端化,股市行情要么进入牛市,要么进入熊市,就是不可能处在稳定状态。
图1.2a中,股市行情好则消费者需求高,反之亦然,股市行情对消费者需求的作用为相生关系或正向关系,图中用带箭头的实线连接。
同样道理,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利润也具有正向作用或相生关系,企业利润对股市行情也具有正向作用或相生关系。
三根带箭头的实线首尾相连,表示了总体的相生关系,组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正反馈循环。
2.回归稳定状态的负反馈循环在图1.2a所示的系统中添加两项新要素:“投资支出”和“利率”,即得到图1.2b。
企业在利润上升后,一般都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反过来,利润下降则企业一般都会收缩投资,即企业利润对投资支出的作用是正向的,属于相生关系。
股市波动的经济学原理分析
股市波动的经济学原理分析近年来,股市波动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无论是股民还是普通观众,都被股市波动所牵扯。
然而,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股市波动其实是有其经济学原理的。
本文将从需求与供给、市场参与者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深度探讨股市波动的经济学原理。
需求与供给首先,需求与供给是导致股市波动的主要经济学原理之一。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其中,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程度,而供给则表示生产者愿意出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程度。
当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时,市场将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而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
股市中,需求和供给不同于其他商品或服务。
股票的需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公司业绩、经济形势、政策变化等。
因此,当股票需求增加时,股票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
而股票供给则与公司业绩、融资、内部交易等因素相关。
市场参与者其次,市场参与者也是导致股市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市的市场参与者包括个人股民、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等等。
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特殊投资风格和投资需求,这决定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将会对股市产生何种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如货币基金和养老金基金,开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这将导致市场上的股票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上涨。
然而,当基金担心市场风险时,它们将开始大量出售股票,股票价格将开始下跌。
信息不对称最后,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股市波动的重要经济学原理之一。
在股市中,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某些市场参与者享有比其他参与者更多的关键信息,如财务报告、内幕交易等。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市场参与者能够获取超过其他参与者的投资机会,这对其他股民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某家公司将发布一个好消息,如增长收入和利润,一些人知道这条消息,而其他人不知道。
因此,那些知道消息的人将更愿意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从而推高股票价格。
因此,当新闻公布后,那些不知道消息的人将遭受损失。
股市的负反馈机制
股市的负反馈机制来源: 中国基金业协会作者:林成栋王咨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杠杆在股市波动中的作用,提出“杠杆是市场的正反馈机制”,并将平衡杠杆“助涨助跌”力量、促进市场稳定运行的机制称为“负反馈”机制。
文中具体分析了市场中已经存在的两种“负反馈”机制:融券、股指期货和套利。
融券是通过“做空”股票来获利,是针对杠杆最直接的平衡力量。
股指期货和套利则是通过给股市提供流动性,引导价格发现来提高成分股价格的稳定性。
同时,本文通过数据和实例指出,这两种“负反馈”机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融券相较于融资而言发展严重滞后,股指期货和套利也由于融券限制无法完整地发挥正常功能。
正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通常要“逆周期”而行一样,本文最后呼吁,监管层应针对资本市场中存在的“正反馈”现象,重视“负反馈”机制,完善“做空”工具、丰富股票衍生品市场和开展积极有效的监管,借以平衡双方的力量,防止市场被单边力量主导。
一、股市的负反馈机制(一)负反馈机制的定义毫无疑问,救市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暂时打破了这一正反馈机制:在向小市值股票提供流动性后,股市开始了剧烈的“去杠杆”过程,并一举扭转了下跌态势。
然而风波过后,我们应该反思,有没有办法在股市中建立一种机制,来平衡杠杆这种“助涨助跌”的力量呢?如果杠杆是正反馈机制,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这种机制应当被称为“负反馈”机制。
负反馈,指的是一系统的输出影响到输入,使得输出变动后会影响到输入,造成输出变动持续减小的情形。
具体来说,如果a可以产生b,而b反过来却会减少a,这个过程反复循环,就是“负反馈”。
股市中的负反馈机制,就是要在投资收益和股价涨跌之间建立起互相制衡、此消彼长的联系,防止市场被单边力量主导,避免出现暴涨暴跌。
更一般地,股市中的负反馈是指能促进市场稳定运行的机制。
(二)股市的两种负反馈机制我们认为,市场实际上已经存在如下两种重要的负反馈机制:融券,股指期货和套利交易。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机制在本次股市“牛市”和波动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效用,不足以平衡市场中杠杆的正反馈力量,导致市场的稳定运行遭到破坏。
负反馈放大器实验报告-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的比较 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包括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但大纲只要求掌握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分负反馈控制系统和正反馈控制系统。在正常人体内,大多数情况下为负反馈调节。负反馈控制系统 比 大多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 例 定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义相反的反馈 作 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用①减压反射①排尿反射、排便反射②肺牵张反射②血液凝固过程 举③动脉压感受性反射③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 例④代谢增强时O2及CO2浓度的Na+通道开放④分娩过程 调节⑤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⑤甲亢时TSH分泌减少 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种“闭环”系统,即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示受控部分活动,而受控部分的活动可被一相同的反馈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正反馈控制系统 定的感受装置感受,感受装置再将受控部分的活动情况作为反馈信号送回到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可以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调整对受控部分的指令,因而能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可见,在这样的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形成一个闭环联系。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可发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受控部分活动的调节。如果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方式的调节称为负反馈负反馈控制系统 当一个系统的活动处于某种平衡或稳定状态时,如果因某种外界因素使该系统的受控部分活动增强,则该系统原先的平衡或稳定状态遭受破坏。在存在负反馈控制机制的情况下,如果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可通过相应的感受装置将这个信息反馈给控制部分;控制部分经分析后,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减弱,向原先的平衡状态的方向转变,甚至完全恢复到原先的平衡状态。反之,如果受控部分的活动过低,则可以通过负反馈
反身性原理在股市的应用
反身性原理在股市的应用什么是反身性原理反身性原理是指当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时,该行为或事件本身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对该行为或事件的发展产生反馈效应。
在股市中,反身性原理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的波动和投资机会。
反身性原理在股市中的应用1. 大盘指数对个股的影响大盘指数是反映股市整体走势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对个股的走势产生影响。
当大盘指数上涨时,往往会带动个股的上涨;反之,当大盘指数下跌时,个股往往也会跟随下跌。
投资者可以根据大盘指数的走势来把握个股的投资机会。
2. 市场情绪对股价的影响市场情绪是指投资者对市场的整体预期和心理状态。
当市场情绪乐观时,投资者倾向于买入股票,推动股价上涨;而当市场情绪悲观时,投资者则会抛售股票,导致股价下跌。
反身性原理表明,市场情绪的变化会对股价产生反馈效应,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市场情绪的变化来判断股票走势。
3. 个股业绩对股价的影响一个公司的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股票的走势。
良好的业绩通常会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推动股价上涨;而业绩不佳的公司往往会导致股价下跌。
反身性原理指出,公司的业绩变化会对股价产生反馈效应,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公司业绩的分析来预测股票走势。
4. 技术指标对股价的影响技术指标是通过对股票价格和成交量等进行统计和分析而得出的指标。
技术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判断股票的走势和买卖时机。
反身性原理认为,技术指标的使用会对股价产生反馈效应。
投资者可以利用技术指标来辅助决策,提高投资成功的概率。
反身性原理的应用案例案例一:大盘指数对个股走势的影响最近股市大盘指数出现了上涨趋势,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些品种的板块,如创业板、科技板块等,在大盘指数持续上涨时,这些板块的个股往往也会有较好的表现。
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具备优质基本面和良好技术走势的个股进行投资。
案例二:市场情绪变化对股价的影响近期市场情绪整体较为悲观,投资者可以观察市场情绪的变化来判断股票的走势。
如果市场情绪开始转好,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具备良好基本面的个股进行投资,因为市场情绪的改善通常会推动股价上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市的负反馈机制来源: 中国基金业协会作者:林成栋王咨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杠杆在股市波动中的作用,提出“杠杆是市场的正反馈机制”,并将平衡杠杆“助涨助跌”力量、促进市场稳定运行的机制称为“负反馈”机制。
文中具体分析了市场中已经存在的两种“负反馈”机制:融券、股指期货和套利。
融券是通过“做空”股票来获利,是针对杠杆最直接的平衡力量。
股指期货和套利则是通过给股市提供流动性,引导价格发现来提高成分股价格的稳定性。
同时,本文通过数据和实例指出,这两种“负反馈”机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融券相较于融资而言发展严重滞后,股指期货和套利也由于融券限制无法完整地发挥正常功能。
正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通常要“逆周期”而行一样,本文最后呼吁,监管层应针对资本市场中存在的“正反馈”现象,重视“负反馈”机制,完善“做空”工具、丰富股票衍生品市场和开展积极有效的监管,借以平衡双方的力量,防止市场被单边力量主导。
一、股市的负反馈机制(一)负反馈机制的定义毫无疑问,救市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暂时打破了这一正反馈机制:在向小市值股票提供流动性后,股市开始了剧烈的“去杠杆”过程,并一举扭转了下跌态势。
然而风波过后,我们应该反思,有没有办法在股市中建立一种机制,来平衡杠杆这种“助涨助跌”的力量呢?如果杠杆是正反馈机制,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这种机制应当被称为“负反馈”机制。
负反馈,指的是一系统的输出影响到输入,使得输出变动后会影响到输入,造成输出变动持续减小的情形。
具体来说,如果a可以产生b,而b反过来却会减少a,这个过程反复循环,就是“负反馈”。
股市中的负反馈机制,就是要在投资收益和股价涨跌之间建立起互相制衡、此消彼长的联系,防止市场被单边力量主导,避免出现暴涨暴跌。
更一般地,股市中的负反馈是指能促进市场稳定运行的机制。
(二)股市的两种负反馈机制我们认为,市场实际上已经存在如下两种重要的负反馈机制:融券,股指期货和套利交易。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机制在本次股市“牛市”和波动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效用,不足以平衡市场中杠杆的正反馈力量,导致市场的稳定运行遭到破坏。
1、负反馈机制之一:融券融券与融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融券就是直接针对杠杆(融资)的正反馈机制设计的:融资是通过股票上涨获利,与之相对,融券则是通过股票下跌获利:从券商那里借来股票,在股价高时卖掉换成钱,在股价低时再以更少的钱把股票买回来并还给券商,扣掉一定的费用后,多出来的钱即为获利。
一个完整的融券交易过程是:股价上涨,卖出股票,股价下跌,买入股票平仓,股价上涨。
与正反馈机制相比,股价不会无限制上涨,更不会无限制下跌。
融券交易是典型的负反馈,即使没有融资,它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能促进市场的稳定,避免暴涨暴跌。
如果融资者是所谓的“多头”,融券者就是“空头”。
缺少“空头”作为对手,“多头”往往陷入股价将会永远上涨的幻想,只看重眼前的收益,而忽视了后市的风险。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两条腿走路”,“融资”和“融券”不可偏废。
但可惜的是,本轮牛市快速发展以来,融资规模扩张速度远超融券规模,两者的比例从年初的100多倍上升至危机时期的接近1000倍。
如果再考虑到场外配资的庞大体量,可以说市场一直是被单边追涨的力量主宰的。
这一比例是极为惊人的,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股市中,融资与融券的比例约在3左右。
出现这样的“一条腿走路”现象,根本原因是投资观念的落后,这一点在本次调整中众口一词对“做空”的指责中表露无遗。
上面的实际数据显示,目前市场的“做空”力量相当薄弱。
正如本文开篇指出的那样,真正在本次调整背后起作用的是融资的正反馈机制,只不过这次股市是掉头向下。
之前买入股票此刻却想极力卖出的“多头”,反而戏剧性地成了“空头”。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相对于融资市场来讲,融券市场天生是有局限性的。
融资需要的金钱理论上是无限的,但融券需要的券源最多也就是股票本身的数量。
用有限的券来对抗无限的钱,“做多”和“做空”谁能最终胜出难道还用去争论吗?华尔街有句名言:不要和美联储作对。
正是考虑到这点,美国股市上允许符合一定监管条件下的“裸卖空”(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一度被禁止,但不少研究指出,这种禁令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稳定市场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恶化了市场的流动性),也就是自己凭空创造券源,没有股票也可以卖空,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做空和做多才可以达到平衡。
2、负反馈机制之二:股指期货和套利交易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最基本的功能是充当股市风险管理的工具。
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货可以方便地满足部分投资者“套期保值”的需求:股市投资者按照市值匹配的原则,做空一定量的股指期货,来对冲股市波动对持有股票的影响,即把股市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了期货市场投资者。
因此不难理解,当股市剧烈调整时,对于有做空头寸对冲的股票仓位,投资者不必急于清仓,从而减轻股市的抛压,改善股市的流动性。
事实上经过本次救市,股指期货能补充股市流动性这一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什么是套利交易?套利交易是交易基差的策略,而基差通常是指股指期货交易点位与对应股指点位的差[1]。
按照股指期货的交割规则,基差在交割时必然等于0。
因此,当基差大于0时,通过买入股指ETF或一揽子股票同时卖出等市值的股指期货(形象地理解成“做空基差”),而在基差小于0时,通过卖出股指ETF或一揽子股票同时买入等市值的股指期货(“做多基差”),就可以赚取锁定的无风险的基差利润。
由于基差是实时变动的,而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对于股票后市走势往往会有分歧,当这种分歧比较大时,就存在套利交易的空间,从而给股市(和期货市场)带来直接流动性。
股指期货和套利交易作为股市的负反馈机制,主要就是通过提供流动性来起作用的,因为市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股票流动性越好,价格发现越充分,股价波动率也越小。
往大的方面说,股指期货和套利交易通过提高股指成分股价格的稳定性,增强了股指在市场中的地位,优化了市场的交易和投资结构,也有利于提升专业投资者的影响力并推动市场对更多股指产品的需求。
然而由于融券市场的不足,这个负反馈机制也是在“一条腿走路”:当基差小于0时,也就是期货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明显更看空后市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融券券源,市场力量无法调和这两个市场之间的分歧,因而往往在临近交割日时,其中至少一个市场会出现剧烈波动,对市场的稳定运行造成冲击。
这一点在中证500股指期货上体现得尤为强烈。
在截止6月15日本次调整前的两个月中,中证500期货的基差波动极为剧烈,但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深幅贴水,由于无法融券做空中证500ETF或其成分股,这意味着这些板块的风险只能持续累积。
而且因为股市迟迟无法调整,在五月底沪深300一度被看空时,中证500的基差却迅速冲高,并带动板块进一步上行。
这似乎表明,如果负反馈机制遭到破坏,反而会对市场稳定造成破坏。
二、重视市场的负反馈机制救市毕竟不是常态。
股市本身自有波动,这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本次股市大幅波动提供了一个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机会。
杠杆作为正反馈机制,由于平衡力量弱小,即使没有任何行政干预,市场这种单边上涨也必将难以为继,并且在出现调整时,杠杆也必将反过来推动市场连续下跌。
这次调整引发的种种争论,尤其是对“做空”的指责,反映出投资者对问题认识不清,甚至连不少业内资深人士都裹挟其中。
这类观点的回潮,对于股市的长远发展,对于衍生品市场的继续探索,对于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无疑都是不利的。
监管层应当正本清源,从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已有的负反馈机制重新予以正名和重视。
用市场力量来平衡市场力量,应当是比行政干预更为有效的做法。
我们就前文提到的两个负反馈机制,谨慎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首先,在对场外融资进行有效监管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融券市场,以及推出更多的“做空”工具。
一是要以加强投资者教育为前提,建立理性看待“做空”的投资环境,此举“任重道远”,不可轻忽。
二是积极鼓励券商开展融券业务,扩大融券券源。
融券的券源可以考虑纳入银行股票质押标的和一些长期投资者(比如保险、社保和证金公司)持有的股票。
由于对券源的监控,相比资金来源的监控,更为容易和准确,因此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控制融券市场的发展程度。
三是增加“做空”工具,除了目前的股指期货、ETF期权外,应当拓展到更多的指数或ETF及个股上,尤其是目前股市中交投活跃但没有相应股指期货的板块。
另外,还可以考虑推出“反向ETF等。
其次,丰富股票衍生品市场及场内指数投资工具,并为套利交易提供便利。
一是要从股票市场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合理安排产品推出的优先次序。
比如,大力发展ETF和ETF融券,可能比发展个股融券市场更为重要;推出股指期权,可能比推出个股期权更有意义。
二是优化市场的交易机制,为套利交易提供便利,强化股票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联系。
对于新推出的衍生品市场,应当借鉴成熟市场较为先进的交易制度,待专业投资者的地位得到增强后,可以考虑对股市目前的交易制度(比如T+1、涨跌停板、停牌等)进行改进。
最后,市场监管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的“负反馈”机制,如同政府在管理宏观经济时往往采取“逆周期”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
正反馈现象在经济中比比皆是,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周期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之一,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则是要“逆周期”而行,以此来减缓经济的大幅波动,稳定经济的运行环境。
股市也是如此,监管层要防止市场暴涨暴跌,应当认识到市场中存在的“正反馈”现象,然后针对性地引入“负反馈”机制,借以平衡双方的力量,防止市场被单边力量主导,避免给市场自然波动本身增加不可预知的风险。
尽管对于监管是否意味着人为干预市场存在争议,但对风险的提示、对投资者的教育、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正是监管的职责所在。
事实上,市场的任何过快涨跌,都应当引起监管者的警觉,不仅要严查恶意做空,也要通过监测资金流动,严查急涨中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的“炒股”行为。
监管不是以股市的涨跌为依据,而是要看市场有没有发挥它正常的功能:即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公司治理。
面对居民财富向金融资产配置转移的大趋势,监管层尽快恢复市场的融资功能和稳定发展,才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持。
另外,监管层应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大对造假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一些股价“高高在上”的公司,在投资者的压力下,必须改善公司治理以维持市场信心。
我们应当看到,相对于成熟市场而言,监管层对市场的影响力要大很多,这意味着监管层采取“负反馈”行动的效果也会好很多。
在市场的“负反馈”力量较为薄弱时,我们希望,监管的“负反馈”可以积极作为。
[1]注释:按照标准定义,股指基差是股指期货标的指数价格与股指期货价格之间的差值,即: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