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胡同 阅读训练及答案
故乡的沉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的沉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9f13f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7.png)
故乡的沉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故乡的沉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相距两年之后,今年春节,我又回到了故乡海南岛。
步出海口机场,我差点辨不出东西南北。
几年前,这附近还是一片冷冷清清,马路两旁杂草丛生,污水漫溢,随处可见临时搭建的矮小棚屋,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
这一次,却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眼前:道路宽阔平坦,气势不凡;四处高楼林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走近市中心,则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夜晚时分漫步街头,满眼是椰树夹道。
霓虹闪烁,满耳是粤语喧哗、粤曲高扬,正可谓歌舞升平,伊然一派充满浪漫情调的南国风光。
①故乡的人真是富了,却又富得令我感到陌生。
②原先一角钱都要算了又算才用的.人,如今放起鞭炮来动辄成千上万元;原先一年到头饭桌上见不到荤腥的人家,如今为了生个男孩子便可摆上几十桌上百桌的宴席。
③“大款”们心血来潮时,也舍得花上数千元请城里的戏班来演上一场,与乡邻们同乐;但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学校舍却东倒西歪,烧香拜神之风又死灰复燃,趁势而起。
④他们似乎并不认为发财致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反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之上,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
⑤他们透过“钱眼”看我,我仔然成了“外”人;我想和他们亲近,却又隔着一层“钱”的无形障碍。
⑥这确实令我尴尬而又悲哀,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⑦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
故乡令我感到陌生的又岂止是这些?无论在海口市或任何一个城填上,“发廊”、“按摩保健”则早已不是秘密。
诸如此类的现象固然并非海南所独有。
它们的出现,使我记忆中的故乡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也少了一分令我难忘的朴实和真诚。
在故乡住了近一个月之后,我又怀着一种交织着喜悦和忧虑的心情离开了她。
有时候,陌生倒恰恰寓示着某种变化,标志着事物的发展。
我当然希望故乡愈变愈好。
阅读题:1.下面的四个判断,正确的一个是A.文中的“南国风光”是就“道路”“高楼”“霓虹”“粤曲”等而言的。
B.“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一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完全失望。
鲁迅《故乡》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鲁迅《故乡》阅读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42a7f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6.png)
鲁迅《故乡》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3一15题。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13.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禽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①“阿!闰土哥,一一你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15.画线句子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21a4c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9.png)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学习语,是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学习效率。
阅读的同时要,甚请教别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1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4.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三、整体阅读5.“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6.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7.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8.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人物性格:(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1.《呐喊》,小说,鲁迅,周树人,“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辛亥革命后十年2.对比3.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4.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敏,中年闰土呆滞麻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习题与参考答案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习题与参考答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2fdd52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4.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习题与参考答案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习题与参考答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故乡》习题一、下列各组加线的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寓所(住房)易主(改换)阴晦(昏暗)B.无端(缘故)恣睢(放纵)鄙夷(轻视)C.萧索(冷落)谋食(谋求)景况(情况)D.熟识(熟悉)心绪(心情)感化(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变好)二、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园月,下边是海边的砂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B.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枝起一个大竹匾,洒下枇谷,看鸟雀来吃厖C.他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文,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
D.这是我们养鸡的器具,鸡可以伸进胫子去啄,狗却不能。
三、下边句子的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我应声说:(甲)这好极(乙)他(丙)怎样(丁)A.“,,?”B.“。
,!?”C.“!??”D.“!,——?……”四、填空1.本文选自(),出自该作品的我们还学过(),作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和()。
2.本文以()为线索,以()、()、()的顺序组织材料,通过()的变化,描绘了()的悲惨景象,揭示了()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
五、阅读理解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这节文字从()、()、()、()、()五个方面对闰土的肖像作了描写,说明闰土()的生活境遇。
阅读[故乡](节选)(附答案共14分)
![阅读[故乡](节选)(附答案共14分)](https://img.taocdn.com/s3/m/1c0aa723c281e53a5802ff9f.png)
阅读[故乡](节选)(附答案共14分)东城区(一)阅读《故乡》(节选),完成第15—18题。
(共14分)①“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②“是的。
”③“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④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⑤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⑥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⑧“阿!闰土哥,——你来了?……”⑨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11A“老爷!……”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13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14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d59020de80d4d8d15a4fa2.png)
九年级(上)语文《故乡》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这篇小说的情节是()A.“我”和闰土二十年来前后关系变化的对比。
B.“我”的故乡二十年来前后情景变化的对比。
C.“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D.“我”的悲凉——“我”的愤恨——“我”的希望。
2.不是比喻的一项是()A.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B.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C.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景物描写中感觉角度不同类的一项是()A.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B.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
C.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
D.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4.不能表现农村萧条败落的一项是()A.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B.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C.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精细的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D.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5、与下面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A、但父亲终于带他走了。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A、“希望”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它的有无都是无所谓的。
B、“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决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
C、因为“希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无所谓无。
D、闰土和“我”的友谊已不存在,“我”也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了。
7、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那手也不是我们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的胡同阅读训练及答案.doc
![故乡的胡同阅读训练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58d82150029bd64793e2c12.png)
故乡的胡同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故乡的胡同史铁生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环路。
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
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
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
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
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
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
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
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
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
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
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
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
胡同文化课后练习与思考答案
![胡同文化课后练习与思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8e8e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7f.png)
胡同文化课后练习与思考答案一胡同文化练习与思考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婚丧(sāng)嫁娶国子监(jiàn)约(yāo)二斤鸡蛋B.虾(há)蟆陵熬(áo)白菜街坊(fáng)C.房檩(lǐn)烦躁(zāo)岁数(shu)参考答案:A解析:B项,熬[āo]白菜: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
街坊[jiē fang]:同街巷的邻居。
(蛤蟆陵[há má líng]:虾蟆陵亦作下马陵,古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内)。
C项,烦躁[fán zào]:(形)烦闷急躁。
二、成语的实际含义往往是隐含于表面意义之后的。
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须在分辨其字形和读音的基础上,透过表面意义,弄清其实际意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1.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参考答案: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件之外,毫不关心。
冷眼旁观:用冷静或者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多指可以参加而不愿意参加)。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参考答案: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者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3.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
参考答案: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造句略)三、对原文所用字、词和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评判,并将心得写在原文的相应部分是做批注的方法之一。
本文语言朴实、典雅,富有表现力。
结合课文内容、按照散文欣赏的方法,细细品味下列语句,写出你的批注语。
1.虾米皮熬白菜,嘿!参考答案:“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形神兼备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的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胡同文化阅读答案
![胡同文化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0e086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0.png)
胡同文化阅读答案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阅读答案(共含7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胡同文化阅读答案胡同文化(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胡同有的很宽阔,有些胡同很小。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3)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的盲人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4)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5)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6)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远亲不如近邻”。
“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喝两“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d64c3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6.png)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胡同文化》阅读原文: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
③胡同有的很长,如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
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的位置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中的环境更加安静了。
⑤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2019-胡同文化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15页)
![2018-2019-胡同文化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15页)](https://img.taocdn.com/s3/m/2554a8e326fff705cc170aa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胡同文化阅读答案篇一: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训练(第14课胡同文化)(附答案)同步训练胡同文化课内同步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是一个比喻,目的是说明北京城的方正,你能不能再打几个比喻,同样说明是方正。
【解析】具有方正特点的事物都可做喻体。
【答案】像一张大棋盘;像一块大手帕;像一张大方桌等等。
2.“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生活:。
思想:。
【解析】综观全文,注意概括句的作用。
这是一个起领句,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思想就是性格态度等等。
【答案】吃、住、行封闭思想、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3.你读了这段文字,体味到了汪曾祺怎样的写作风格?【解析】从文段内容、语言及给人的感受分析。
仔细品味可以得出,疏淡自然,不事雕琢。
【答案】从大处着笔,从细小处感受;语言清淡、朴素、口语化;给读者散淡、平和的感觉。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故乡》阅读测试题答案
![《故乡》阅读测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38605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b.png)
《故乡》阅读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在《故乡》中,主人公回到故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探亲访友B. 处理家族遗产C. 寻找童年记忆D. 逃避现实压力答案:C2. 下列哪个人物不是《故乡》中出现的角色?A. 阿QB. 祥林嫂C. 闰土D. 孔乙己答案:D3. 《故乡》中,主人公对故乡的感受如何?A. 充满怀念B. 深感失望C. 感到陌生D. 无比热爱答案:B4. 在《故乡》中,祥林嫂的命运象征着什么?A. 传统礼教的束缚B. 农村的贫困现状C. 社会的不公与冷漠D. 个人奋斗的失败答案:C5. 《故乡》一文中,主人公与闰土的关系体现了什么?A. 童年友谊的珍贵B. 社会变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C. 城乡差距的扩大D. 个人理想的破灭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述《故乡》中祥林嫂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答:祥林嫂是《故乡》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勤劳善良,却遭受了丈夫早逝、儿子被狼叼走等一系列不幸。
她的形象象征着旧社会中普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对弱者的冷漠与不公。
2. 描述《故乡》中主人公对故乡变化的感受,并分析其原因。
答:主人公对故乡的变化感到失望和陌生。
他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然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充满了贫困和落后。
这种感受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童年记忆的理想化,以及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3. 《故乡》中的闰土代表了什么?答:闰土代表了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形象,他朴实、勤劳,但同时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对未来缺乏憧憬。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青年人的生存状态。
三、论述题1. 论述《故乡》中主人公与故乡人民的关系变化及其深层含义。
答:在《故乡》中,主人公与故乡人民的关系经历了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理解和同情的变化。
最初,主人公对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感到不解和失望。
然而,随着对故乡现实的深入了解,他开始理解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无奈,对他们产生了同情。
这种关系的变化反映了主人公对故乡传统与现实的认识过程,也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和责任。
追忆生命的印痕——《故乡的胡同》赏析
![追忆生命的印痕——《故乡的胡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3e88f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7.png)
追忆生命的印痕——《故乡的胡同》赏析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的胡同里度过的。
故乡有一条很长很长的胡同,这条胡同的尽头便是它最迷人的地方——院墙。
小时候,每到夏天,人们便会搬着板凳去墙根下乘凉,那里便成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乐园。
当然,我也不例外。
奶奶家房屋的后面有一片空地,平常总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那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
春天来了,地上开满了迎春花,那小巧的黄花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绿色的叶子中间,别有一番情趣。
大家都说那是花中之王——牡丹。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采摘白玉兰、红玉兰、桃树、杏树……那个时候,墙上还挂着两块白玉石,几棵葡萄树就栽在墙角,架着一根铁丝,只要一拽,紫莹莹的葡萄就会垂下来,招引着馋嘴的小孩子。
后来,我读书了。
再后来,爸爸带我离开了这里,走进城市,来到了省城,又到了北京。
回忆起那段美好的岁月,心里无限留恋,然而,最令我魂牵梦萦的,却是胡同里的故事。
“那些日子”,已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
当我回到故乡时,偶尔发现胡同东口路南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听说她是从我们老家逃荒过来的。
我猜想:肯定是生活所迫,一家人逃出了家乡,才来到了这偏远的地方。
真可怜!也不知道这老婆婆的儿女怎样了?自己身体好不好?于是,我买了点吃的,去看望老人。
刚到门口,一阵寒气扑面而来。
紧闭的大门挡住了风雪,像一座结实的堡垒。
老人正倚靠在墙角的棉絮上坐着。
我关切地问:“您还好吧?”老人没有直接回答我的话,却反复唠叨:“谁说俺的娃儿不孝顺?他整天往家跑。
过了年不就行了吗?”现在,每次回到故乡,一定要去看望这位可怜的老婆婆。
曾经那样悲惨的遭遇并没有使她对生活失去信心。
凭借自己的毅力与勤劳,老人竟在附近的土地上安了家。
春天到来时,她用辛苦的汗水播种下希望的种子;秋收季节,她收获了满怀的喜悦;到了晚年,老人的脸上写满幸福。
那颗破碎的心在慈爱的呵护下,又重新振作起来。
我深深地祝福老人:愿你永远保持着一颗快乐的心!为老人快乐地生活喝彩!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和我一样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之心步入这片土地,你将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故乡的胡同阅读理解
![故乡的胡同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d438b6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5.png)
故乡的胡同阅读理解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故乡的胡同可有意思啦!我的故乡在一个小小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胡同。
这些胡同就像一条条长长的小路,把家家户户都连在了一起。
胡同里的路不宽,有时候两个人对面走过来,都得侧着身子才能过去。
路面是用石头铺成的,走在上面坑坑洼洼的,可好玩了。
下雨天的时候,地上会有很多小水坑,我就会穿着我的小雨靴,在水坑里跳来跳去,溅起一朵朵小水花。
胡同两边是高高的院墙,墙上有时候会爬着一些绿色的藤蔓,就像给墙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
有的院子里还会种着一些花,有红色的、黄色的、粉色的,可好看了。
每次从旁边走过,都能闻到一股香香的味道。
在胡同里,我有很多好朋友。
我们经常一起在胡同里玩耍。
有时候我们会玩捉迷藏,我就会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小伙伴们到处找我。
有时候我们会玩跳皮筋,一边跳一边唱着歌。
还有的时候我们会玩弹珠,看谁的弹珠弹得最远。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胡同里玩过家家。
我们找了一个小角落,用石头和砖头搭了一个小房子。
我当妈妈,我的好朋友当爸爸,我们还找了一些树叶和小花当我们的“菜”。
我们在小房子里做饭、吃饭,玩得可开心了。
胡同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呢。
有时候会有一只小猫从我们身边跑过,我们就会去追它。
有时候会有一只小鸟落在墙头,我们就会静静地看着它,不敢出声,怕把它吓跑了。
到了晚上,胡同里就会变得很安静。
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亮着。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在胡同里,听着他们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胡同一定也很有趣。
我爱我的故乡,更爱故乡的胡同。
因为那里有我的好朋友,有我的快乐回忆,还有我最爱的家人。
我希望以后我还能回到故乡,再去走一走那些熟悉的胡同。
【语文】优质临沂市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
![【语文】优质临沂市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507b94af121dd36a22d821d.png)
【语文】优质临沂市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1.长衫老者冯骥才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gūlu)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
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
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
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
胡同陡然清静多了。
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语文】新乡市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
![【语文】新乡市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e3726d87375a417866f8ff2.png)
【语文】新乡市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1.长衫老者冯骥才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gūlu)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
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
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
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
胡同陡然清静多了。
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胡同史铁生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环路。
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
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
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
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
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
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
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
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
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
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
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
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
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
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
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
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
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
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
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
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
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
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
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句中的“可能是一回事”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一句话的含意? 3.作者说“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指的是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4.文章结尾,作者把自己设想成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 随着我的长大,我走过的熟悉的胡同越来越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大;反过来也可以说不断漫展的胡同见证了我的生命、我的成长。
所以也可以说“可能是一回事”。
2. (1)胡同记载了我的全部生命,每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情。
(2)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为了强调胡同在“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3. (1)
阳光与温情:“我”在胡同里感受到的亲情、乡情和收获的爱情。
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
(2)难以抹去的忧郁:在胡同里经历的人生困惑和面对不幸命运的无奈。
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4. (1)文章在作者设想自己是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中结束,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胡同、对自己过往的人生的无限眷恋;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对彻悟人生真谛的渴望。
(2)这样写显得含蓄蕴藉,显得生动,突出了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