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得和感想:《货币战争》引发的思考 – 【人人分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点心得和感想:《货币战争》引发的思考–【人人分享一点心得和感想:《货币战争》引发的思考
张大铭的日志《货币战争》引发的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我们会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学习。

以前没时间看这本书,最近看了,感触颇深。

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出版了宋鸿兵【1】及其团队编写的《货币战争》一书,书中的内容绝对具有震撼效果,这种效果就好像某个从来不读或很少读现代诗的人,因为偶尔读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爱上了诗歌一样。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
的伤亡率?我想,这连续三问,先不去管成立与否,仅就提到的内容而言,大概也足可以让一个经济学家一晚上思考而睡不好觉。

《货币战争》中这样写道:“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

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
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
的过程,这本书描述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通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告诫人们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这些,岂是“惊心动魄”四个字能够形容的呢?书中详细的描述,即使在一场国际顶级辩论赛中,也会成为最为强有力的辩词之一。

对于这本书的影响,2007年08月23日的《第一财经日报》【2】这样描述:“出版上市两个月以来,《货币战争》已经重印了四次,网络销售和很多书店经常脱销,即便是出版社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

目前该书已经是当当网2007年财经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也已经是中信出版社2007年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

该书不仅在普通大众读者中影响广泛,据了解,很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金融领域的官员、学者也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甚至还组织过小型的讨论。

”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同一情况总有不同的描述。

在《谁发动了货币战争》【3】一文中指出:一夜之间,该书的作者宋鸿兵被当成中国金融安全的“救赎”,央行、银监会轮番“召见”,各大媒体纷纷把目前中国经济领域棘手的问题统统甩给了这位没有经济学
专业背景的作者。

就在记者采访的三个多小时里,还不时有基金公司、有经济背景的高校打来电话,希望宋鸿兵能到场作讲座,可见宋鸿兵一时间在金融领域的炙手可热。

不仅如此,还有言辞更加激烈的。

胡祖六先生在《<</span>货币战争>的两大谬误“货币战争”子虚乌有》【4】一文中对于这本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并有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

胡先生的文章中指出了几个《货币战争》中的不足,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位胡先生的做法似乎也确实有些值得商榷:他的文章中似乎还缺乏一点点事实论据,这本无可厚非,只是这些还不够,因为又加上他“敏感”的身份之一: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

所以,一时间,毫无悬念的,在舆论的海洋中掀起了波涛汹涌的巨浪,“里通外国”,“西方忠实的汉奸”,“狐先生”
…… 当然,不排除不少不谙金融知识和原理的“草根”们借此一泄心头之恨,说几句狠话,原则上和精神上打压一下(国际)金融寡头与领导势力勾结牟取暴利的罪恶。

其实,从不少民众的大力追捧和一些专家的严厉批评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本书之所以能在如此之大的范围内产生这样的舆论风暴,除去金融分析家,政策研究者或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等对于这本书的关注和兴趣之外,更多
的是,与很多人对于金融知识的极度缺乏(包括我自己),和对这些“条条框框”的复杂模型,“高级”名词的厌恶是分不开的。

出于渴望通俗的了解金融运作知识和原理,为自己充电,或是能够消遣一下等想法,《货币战争》一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极好的方式,特别是它选取了畅销书这一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形式来出现,再加上无比传神的语言描述,就像是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一样带劲,更何况在很多人看来其中的描述是那样的真实,让你很难拒绝接受(就连银监会的高级顾问也很小心地询问着:这些(书中的)事情都是真的吗?)自然叫好之声一片,这也为媒体宣传“迎合”大众口味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只是,就畅销书而言,《货币战争》可比《哈利波特7》敏感多了,因为这是“关乎”大家经济生活的事情)但是,在一些专家和金融优势人群看来,这实在不是他们希望的方式,他们其实也在“编写”自己的金融教科书,灌输着他们的思想,只是他们大多与金融投机等“复杂”的活动有一些“勾勾搭搭”或者“藕断丝连”,这不禁多少让中国民众感到点“瓜田李下”的味道,再加上他们的教科书多少有些艰涩难懂,又不乏“文字游戏”之嫌,不愿意或没时间,也可能不方便接近这些“经典大部头”,使得一方面民众对于金融运作这种虚拟的方式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生活和某些投资中的“切肤之痛”让他们怀疑自己有被人骗的可能,觉得在这样的金融体
系里自己就好像是断线的风筝,任人宰割,飘忽不定,难于控制,处于劣势的地位,《货币战争》中一针见血指出了“犯罪嫌疑人”,而且看上去“铁证如山”,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追捧,所以,这本书越是被一些专家和金融优势人群批评,就越是会受到一些民众的追捧,就像“犯罪嫌疑人”越是紧张和反抗就越有“犯罪嫌疑”,更何况这本书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那么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但它提出的很多问题和进行的一些分析,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等行内人士的肯定和赞赏,同时值得我们去深思。

下面简单谈几点《货币战争》一书给我们的启示。

一关于美联储是私有中央银行的说法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类三项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轮子和中央银行。

考虑到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们关注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联储便再自然不过了。

《货币战争》一书最有争议性的一个判断,在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美联储与其说是一家公共机构,不如说是一家私人银行。

这样说的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主席由这些股东推举,并且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大区主席;尽管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会,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
银行家。

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的说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颠覆常识的东西通常也是争议较大的东西。

实际上,在讨论美联储时,书的作者在细节描述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余地,至少有些故事没有讲得很完整。

事实上,美联储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

另外,美元钞票由美联储的十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不假,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也是事实,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严格规定的。

再有,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国财政部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

在所有这些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关键点在于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5】英语“private”这个词在用来说明公司或机构性质时,指的是不对外和非公开,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这个词。

它对应的词是“public”,即“公共”。

上市公司有时也叫公共公司,其含义是对公众开放,谁都可以参与,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国语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则差异很大。

二关于金本位与美元波动黄金,这一非同一般的贵金属,由于具有了稳定性,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特点,过去的岁月里一直被认为是“最终的货币形式”,这种观念深入人心长达几千年,即
使在纸货币出现以后的很长时间,黄金依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很重要的一点是,黄金作为货币不会像纸货币那样可以被货币发行机构(各国央行)“任意地”按数量地发行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信用体系被建立和巩固,促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确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

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这一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
的时代。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

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当美元这一纸货币的发行量很大,远远没有等值黄金能与之相对应的时候,“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这一根本命题即受到了严重挑战。

当1971年8月传
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据说当时由于数量太多,他们是用几艘军舰来搬运美元的),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我们可以看到,纸货币的(极度)过量发行,就更说明黄金储备(现在还包括石油,各种珍贵矿产资源等储备)的重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约600吨的黄金储备量还不使是我们高枕无忧,因此,存放流通的不便和国际金价的波动不能成为我们不必增加黄金储备的理由。

当然,纸货币的监控如果拥有国家强大的机器保障的话,也可以变得坚挺一些,就像二战之后一段时间的美元,这是与国家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离不开的。

比如人民币,虽然它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压力和经济全球化这一“可怕事物”的威胁。

三关于超前消费
有人说,现代不少人的生活是:睡昨天的觉,干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钱,在这里只简单说一下超前消费。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每个家庭的平均信用卡数量可以达到13张,超前消费已经成为美国的基本消费和生活观念。

我不知道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是不是还有很多人乐于讲——中国和美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国13万亿的GDP已经不太容易保证高达48万亿的
消费,奢侈的生活,连年的战争,也足以使美国负债累累,超前消费,也总应该有个合适的监管和起码的限度。

经济全球化的几天,美国的问题早已成为世界的问题。

试想,一个人总是借钱花,不断更新巨额白条(据统计,世界虚拟资产总额超过350万亿,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泡泡(金融泡沫)呢?),甚至连利息都负不起的时候,却仍然锦衣玉食,让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看都了,又会怎么想,华尔街的“天才”们是该好好“面壁反省”一下了。

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很重要。

四信心是金融乃至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不管是黄金也好,白银也好,或是其他的,之所以能有“货币的性质”,其实从一个侧面说也是人们信心的反映,因为其具有良好的性质,所以人们信任它们,愿意使用它们作为货币,就像当年美元无比坚挺的时候,不少人一度以持有为安全货币的标准,人们对于美元充满信心,愿意较多的使用它,但其实,这是有人为因素“诱导”人们对美元产生信心(关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中已经谈到)。

同样的,对于股票,期货,国债,当有强大的利好因素促进使之良好高速增长,利润丰厚,特别是人们开始尝到一点甜头的时候,就会对其产生和强化信心,这种信心不断强化,其威力会对这一领域的“发展”产生不可比拟的巨大推动作用——信心,使得数量可观的现金流开始持续发生“定向运动”。

但与此同时,大
大小小的金融泡泡(泡沫)就很有可能被某些大机构公司银行等单位“吹出来”,这时候,人们的信心就很容易被“利用”了,直到泡泡有一天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一天到来是早晚的事),于是再“诱导”人们在其他他们希望的领域里产生和强化信心。

当然,这不是我们很想看到的,也不是每次这样的“诱导”都会成功,越来越大的金融市场越来越难被某些“精英”和“有实力的”单位联合体所控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也会使得金融监管逐步得到应有的强化。

但可以肯定的是,信心的巨大威力大概没有人会比投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更清楚了。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信心建立与强化也会更加理智和清晰,金融判断力和风险“免疫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五关注金融,人人有责有人认为这本书的内容过分夸大了金融货币权在人类300多年历史发展中的的作用,这样说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想说,这不能成为我们漠视金融运作的理由,金融,它不像是电子,机械,书刊,房产,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价值物品,它是虚拟的,易于使用但同时易于操纵,因为这两件事的施动者往往是同一批人——少数社会“精英”,由他们负责运作。

即然这样,监管就应该是另外一批人。

但问题是,经济学假设告诉我们:人是趋利而动的(不管你是否承认,但多多少少能看出趋利的影子)。

即然这样,就不能保证说:这些少数社会“精英”
绝不会“以权谋私”,这批监管的人绝不被少数社会“精英”贿赂而一起“以权谋私”,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干过这样的事,而且不是个例,甚至这两批人根本就是同一批人。

所以,到今天,人人关注金融,了解金融,增长财务合理使用的意识,就像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大家都来关注它,监督它,在它身上发生“犯罪”的概率才会越来越小。

《货币战争》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本身也是一件好事,就像刘谦春晚的几分钟魔术被大家反复拆解讨论和模仿,这个“史无前例”的事情本身就说明他近景魔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货币战争》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这一“高级”的知识,关注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的金融运行和自己的钱袋子开始尝试着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规范金融市场,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多多少少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要能将这种反响和讨论的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对待与评价,就更是一件好事了。

若弦在这里班门弄斧,个人观点,还请大家谅解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但我们会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学习。

有兴趣可以参考:/zt/2007/hbzz/index.htm 不代表个人观点哈。

多说两句,这是一本备受争议的全国畅销书,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辩证的看它比较好,隔段时间再看就会有不同感悟。

不过,我觉得,书观
点正确不正确关系不大,关键是看书的人的思想方法正确不正确!一本书能做到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有自身的价值。

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不读书,就更糊涂。

是阴谋也好,为真知也罢,但肯定不是教科书。

因此,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1】宋鸿兵,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

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

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

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2】徐以升《一本书引发的争议:货币战争与真实的谎言》【3】吴琳琳2007年9月21日《北京青年报》【4】2007
年12月《财经》杂志【5】“货币战争问答”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若弦2009年1月17日晚于西安源地址:
/GetEntry.do?id=362812866&owne r=228585498
|
分享0 |
浏览154
评论
|
分享
|

|
举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