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观念。
1.2 教学内容引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
解释这一观念的意义和背景。
1.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阐述这一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二章:理解忧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忧患。
引导学生思考忧患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解释忧患的含义和种类。
举例说明忧患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来阐述忧患的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三章:面对忧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忧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忧患带来的困难。
3.2 教学内容介绍面对忧患的策略和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克服忧患带来的困难。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来阐述面对忧患的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四章:享受安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安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忧患后享受安乐。
4.2 教学内容解释安乐的含义和种类。
举例说明如何在面对忧患后享受安乐。
4.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来阐述安乐的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第五章:总结与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观念应用到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一观念。
5.3 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思考来引导学生总结观念。
分享个人经验和故事来启发学生应用观念。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理解课文的议论层次和议论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从中获得启迪。
难点:理解本文的议论层次,体会其说理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全文至少诵读三遍,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真实故事三则,制作成资料卡片,(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准备一则故事进行复述交流。
4.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有关逆境与人的成长的格言和故事、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方法:突出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课堂讨论,在辨析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你们步入人生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人生就像走路,有的人只希望走舒适平整的大路,永远一帆风顺。
但是,人生之路如果有100条,其中就有99条是崎岖、泥泞、艰难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逆境,每个人将交出不同的答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向世界,去领略那些面对逆境奋勇搏斗的英雄的风采。
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今中外逆境中崛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唐璜》)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朱光潜《谈美书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
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
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七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科: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分)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课时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北师大版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看清上面的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率)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11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
(课本下面没有解释的,自主解决)3、试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一定参看下面的过程性提示,不能仅是看题。
)结合课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合作研讨(上面的第一步完成后,即开始下面的步骤。
)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展示讲解(谁讲解,谁就是我们大家眼中的焦点,希望你积极参与)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朗读展示(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文章的停顿)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巩固提升(完成后,一定要烂记于心,考试才可让自己放心。
)必做题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法家拂士()e.曾益()f.百里奚(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解释为。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12_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和体裁。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3段是本文的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三分钟演讲:2、观看视频《卧薪尝胆》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这是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卧薪尝胆”和《鹿和狼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3、出示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学习目标”4、谁来说说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教师补充:(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二、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尤其要注意不懂读的生字词,边听边画。
(将全班分为1、2和3、4两大组,请每小组的选一位同学上台来写,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看哪一组答得好。
)给生字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舜(shùn)发于畎亩之中(quǎn)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4、行拂(fú)乱其所为乱:违反、阻挠5、法家拂士(bì) :同“弼”, 辅佐,辅弼。
6、曾益其所不能(zēng) :增加7、百里奚(xī)三、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播放MP3),然后全班齐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K乱:使……颠倒错乱 L为:做
M所以:用这些办法 N动:使……惊动
O忍:使……坚忍 P曾:同“增”,增加
Q曾益:增加 R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空乏( )
G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2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故:所以 B任:责任,担子
C于:给 D是:这样的
E苦:使……痛苦 F心志:意志,感情
G劳:使……劳累 H饿:使……经受饥饿
【教案】北师大版语文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关键字】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量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
文言文教学,强调诵读。
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体会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附:部分板书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体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主旨。
2.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人物在困境中奋发有为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注意断句和语气。
3. 讲解课文: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互相解答,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巩固基础知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孟子“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使动用法的词(苦、劳、饿、空乏、动、忍)及通假字(“曾”、“衡”、“拂”)。
2、体会举例阐述“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精讲1、掌握字的读音。
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2、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 89年,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2)作品简介。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计261章,约8.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论点、论据知识来把握整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1、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2、读准读好,背会背熟。
教法:导读引背,引导学生探究写法、领悟文章主旨。
学法:自主读译记诵,分组交流探讨与合作诵读相结合。
教具:古筝曲《叹颜回》、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学习文学常识1、出示以下“孟子语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些话都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之口。
这个人与孔子齐名,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看孟子像)2、资料简介(文学常识):以检查对孟子和《孟子》的预习情况的方式进行。
(过渡语)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天。
预习题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组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代表分享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4.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解读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材分析本文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名篇,作者从事实和理论角度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语言富有气势,论证严密,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气势和节奏。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是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教法和学法教学以引导、点拨为主;引导学生借助诵读理解重点文言词汇,把握全文大意,领会作品的主旨。
学生学习以课前预习、课堂诵读、讨论质疑为主。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
2、了解作者,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
3、尝试理解全文大意,写出疑问。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解释“多难兴邦”的意义,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邦:国家。
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标注生字词;然后学生自由读两遍。
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价,注意容易读错的字,如: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3、教师指导句子节奏的划分、轻重读的区别,读出气势和美感。
个别处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第一、二段里的排比句要读出气势,但是第一段要略平和,第二段要刚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要重读。
4、分组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然后齐读后面的段落。
四、理解、翻译1、结合注释,解释第一段两个句子中的加点字,翻译两个句子,进而理解本段六个句子的大意,同桌互相检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第二、三段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准确解释下列句子里的加点字,体会词语的用法。
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饿其体肤 (使……饥饿)空乏其身 (使……穷困缺乏)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错乱)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3、找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看谁记得最准最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积极应对。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来源。
2. 解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3. 强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 讲解和讨论:教师解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性。
第二章:面对困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2.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内容:1. 讨论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应对策略。
2. 分享成功应对困难的案例和经验。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并分享成功应对困难的案例和经验。
2. 分享和总结: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三章:培养自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律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讨论自律的重要性。
2. 介绍培养自律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律的重要性,并分享培养自律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2. 分享和总结: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四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2. 分享积极心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并分享积极心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分享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分享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七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七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文中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白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意。
学习文章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有所感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些人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却能越挫越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字词和句子。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1)重点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乱,使……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人恒过:恒,常常。
过,犯错误。
然后能改: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ǎn )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
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
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是:于是人也(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3、齐读课文。
四、精段阅读
(一)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请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三)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3、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五、归纳总结
1、本文的论证方法。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
2、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
五、布置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炼?
3、通过这些磨炼能带来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本文中心论点在结论部分,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一句。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与两方面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如果译为现代汉语,前一句的意思是。
9、第二段文字说的是()
A.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B.只有肯吃苦,就没有一个不成才的道理。
C、只有穷苦出身的人,才能成为人才的道理。
D.顺境也能造就人才。
10、划分本文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
11、选出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2、选出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几处/早莺/争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