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并能对平均数进行解释。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提高题: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解概念到应用知识的关键步骤,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新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学习资料
2.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⑴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7×3 + 8×3 + 9×2)÷8
=63÷8
=7.785(岁)
答: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是7.785岁。 ⑵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
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⑴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96 ① 95 ② 90 ③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 免费乘车。
⑴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 得到的呢?
答:1.2m这个数据可能是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 高,取它们身高的平均数的近似数得到的。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1.一个10人小组想知道他们小组更喜欢数学还是英 语,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时使 用的评分标准。
⑴分别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数学:30÷10=3(分) 英语:24÷10=2.4(分) ⑵根据这些得分判断,对于这个组的学生,哪个科
目更受欢迎?答:对于这个组的学生,数学更受欢迎。
‥‥‥‥‥‥ ‥‥‥‥‥‥ ‥ ‥ ( )
×
2. 双休日小胖做思考题,第一天做12题,第二天上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平均数,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材中,我们选取了第8章的第3节,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班级,他们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现在要求我们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分。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它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讲解求解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88, 82, 87, 93, 98,那么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4.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一个篮球队有5名球员,他们的得分分别是20, 18, 22, 19, 21,那么这个篮球队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含义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求解平均数的方法1. 把所有数据相加2. 除以数据的个数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8章第3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集合中的代表性。
4. 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计算平均数时,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
3. 将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进行比较和区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数据和计算过程。
2.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自我检测。
3. 学生分组活动材料,如数据卡片、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步骤,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技能。
5. 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平均数来解决,如计算班级平均分、家庭月均开支等。
6.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数的局限性,如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以及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区别。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定义:平均数的概念及公式- 计算步骤: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实例:具体计算例子- 应用: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注意事项:平均数的局限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平均数的再认识》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常在一些比赛中看到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种算法评分,这是什么算法?它的来历又是什么呢?而且众人的最高分、最低分是参差不齐的。
这种算法又是怎样保证它的公平性和准确性的呢?
截尾平均数,也叫截尾均值
截尾均值是指在一个数列中,去掉两端的极端值后所计算的算术平均数,也称为切尾均值。
最常见的截尾均值的例子是在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终得分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种处理方法,即为计算截尾均值的方法。
截尾均值由于去掉了数列中影响数据稳定性的极端值,从而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不易受到极端值的干扰。
在数据序列本身存在少量错误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判定极端值,并将极端值去掉来计算算术平均数,可以获得较为真实地反映数据情况的平均指标。
极端值的判定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可以有下列各种不同的方法:
1.确定两端或者一端固定数量的值为极端值
例如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为极端值,而不去观察这两个值本身是多少。
2.确定一个固定范围外的数值为极端值
在数据处理时,人为地确定一个取值范围,超出这范围内的数值一律被当作极端值。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主题为“平均数的再认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回顾并深化对平均数定义的理解,即平均数是所有数值加总后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性质:探讨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位置。
3. 计算平均数: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平均数: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统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并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与原始数据的关系,以及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位置。
2. 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平均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平均数计算示例。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数据集素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解。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最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7~88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据变化都会影响平均数,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的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师:我们班里组织了一次投篮比赛,这三个同学参加了,每人投10个球,各投5次,下表是他们投中的情况,你知道谁最厉害吗?生:看不出来。
师:对呀,看不出来,好像都差不多,谁有好方法可以比较?生:可以他们算平均数,谁的平均数大,谁就最厉害。
(教师板书:平均数)师:真是个好方法,会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那为什么可以用平均数来比较呢?生:因为我们以前学过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教师板书: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师:对呀,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看来比较他们的平均数,我就知道谁最厉害了!那同学们,你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教师板书: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去求一求,看看谁最厉害,开始。
(教师巡视)谁最厉害,一起说,是的,小王的平均命中率最高。
看来我们同学们知识巩固的不错,来,我们接着看。
2、引出课题师: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免费乘下车。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生:可能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然后求的平均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详细规划了这节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二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是难点,因此,我将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纸张、铅笔、直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4,6,8,10。
2. 小明的成绩在班上排第4名,他的成绩是班上平均成绩的多少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就是我设计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章第三节内容,主要是深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它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2.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讲解;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随堂练习和反馈。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是第10名,他想要知道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他应该怎么做?”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进行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和练习的内容,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们巩固和记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课后巩固和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2. 小明的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选手192989496100选手297991008495选手39098878590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8.3节,主要内容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以及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引发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一些水果和玩具,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些水果的平均重量或者玩具的平均价格,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3. 练习:在讲解完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进行板书,将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写下来,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3+6+8+10+12) ÷ 5 = 82. 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的平均分是85分,如果小明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那么他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是高于还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答案:小明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的。
因为他的平均分是85分,而他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所以他的成绩是高于平均分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是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课时,即平均数的再认识。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教学重点是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根据教材的内容,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性质:1. 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等于平均数。
2.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求平均数的方法:1. 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8个苹果,小华有10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一组数据如下:6, 7, 8, 9, 10。
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答案:1. 小明和小华一共有18个苹果。
2.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再认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对平均数进行再认识,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实例数据、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平均数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
4. 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再认识2.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计算方法:平均数 = 数据总和÷ 数据个数4. 实际应用: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3. 挑战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
在课后作业中,通过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一部分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详解1. 引入引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平均数的思考。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平均数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8.3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意义。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黑板。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如平均身高、平均分数等,引发学生思考。
2. 提问: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新授1. 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计算。
第三阶段:练习与应用1. 分组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分析实际问题,如班级平均成绩、家庭平均用电量等,让学生尝试解决。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2. 教师点评,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
2.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3. 平均数的性质。
4.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家庭平均用电量等。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和应用。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8.3 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不强,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平均数的含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分组,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篮球比赛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个篮球比赛的平均分?2.呈现(10分钟)通过呈现更多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陈俊杉“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实用价值,体会到它是一个灵敏的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呢?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中,我是借助教材中的主情境,通过几个问題来进行的。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政策,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 这个1.2米是怎么得来的?2. 要调查多少名6岁儿责的身高呢?3. (出示北京市6岁儿责身高數据后〉现在你觉得把免票线定在1.2米合适吗?4. 这个1.2米是不是能让所有6岁以下儿童都免费乘车呢?5. 这个1.2米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借助学龄前儿童免栗乘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并不是仅仅出现在课本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具有代表性,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却不代表其中某一个具体的数。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的手均水平,但当数据中有极大或者极小数出现时,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代表性就不明了了。
如何让学生体会极端值对数据的影响呢?下面是我在上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比赛,下表是四年级同学麥加课本剧比赛的成绩统计表,请你计算出每个班的平均得分,并为他们排名。
师:谁来汇报他们的平均分?生:1班的平均分是87.2分,2班的平均分是87.8分,3班的平均分是84.2分。
师:排名情况如何?生:第一名是2班,第二名是1班,第三名是3班。
师:但实际的排名情况明好相反。
得分最低的3班是第一名,得分最高的2班反而成了第三名。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小声议论起来)生:可能是在计算平均分的时候去掉了最高分和最低分。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教案10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根底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教法:情境引导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缺乏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知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知名次。
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拟,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拟,这样就容易排知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的列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B )说说你的想法。
(A) (480+500+520+550)÷4 (B) (480+500+520+550)÷6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 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 免费乘车。 ⑴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 得到的呢? 答:1.2m这个数据可能是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 高,取它们身高的平均数的近似数得到的。
排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 答:苹果得分是6,香蕉得分是9,西瓜得分是12,
橘子得分是17,葡萄得分是19,梨得分是25,桃得
分是28,菠萝得分是28;得分越低,喜欢程度越高。
返回
爱 箱
实验小学6个年级举行献爱心捐款 活动,第一天捐了480元,第二天 捐了500元,第三天捐了520元, 第四天捐了550元,平均每个年级 捐款多少元?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 免费乘车。 ⑵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 119.3cm,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请根据上 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答:学龄前儿童6岁是最大的,以6岁儿童的平均身 高代表免费乘车身高,保证了学龄前儿童大部分都 低于这个数值,所以是合理的。
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 (63 + 45)÷(8 + 1)=108÷9=12(岁)
答:此时的平均年龄是12岁。相对于这一组数据
而言,45是个极端数据,对平均年龄影响较大。
3.下面是某班4个小组学生对8种水果(香蕉、苹果、 梨、桃、橘子、西瓜、葡萄、菠萝)喜好程度的
排序结果,1表示喜好程度最高。
根据上面的结果,将8种水果按照喜好程度从高到低
2.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⑴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7×3 + 8×3 + 9×2)÷8
=63÷8 =7.785(岁)
答: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是7.785岁。 ⑵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
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
1.一个10人小组想知道他们小组更喜欢数学还是英 语,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时使 用的评分标准。
⑴分别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数学:30÷10=3(分) 英语:24÷10=2.4(分)
⑵根据这些得分判断,对于这个组的学生,哪个科 目更受欢迎? 答:对于这个组的学生,数学更受欢迎。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我虽然不会游泳,但身高140厘米, 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
冬冬
判断题: 1. 小琳在班级的计算比赛得分是98 95.5 95 97.5 98.5, 她的平均成绩是98.5分 ‥‥‥‥‥‥‥ ‥‥‥‥‥‥‥ ( × ) 2. 一辆汽车上午行了130km,下午行了190km,这 天汽车的平均每小时速度是(130+190)÷2 。 ‥‥‥‥‥‥ ‥‥‥‥‥‥ ‥ ‥ ( × ) ★ “总和”与“个数”必须是对应关 系 3. 双休日小胖做思考题,第一天做12题,第二天上 午做8题,下午做7题,他平均每天做奥数题是 (12+8+7)÷3=9(题) ‥‥(× ) 4.男生平均体重32千克,女生平均体重28千克。 每个男生不一定比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选手2 选手3 92 97 90 98 99 98 94 100 87 96 84 85 100 95 90 最终
96 ① 95 ②
90 ③
96 ② 97 ①
89 ③
⑴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⑵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 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你能说出 其中的道理吗? 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分更具代表性。 ⑶请你按照上述的计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 成绩,然后排出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