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治沉寒痼冷的附子理中汤的解读与应用
治沉寒痼冷的附子理中汤的解读与应用附子理中汤:人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炮附片。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温补脾肾。
主治:脾胃虚寒,口吐清水,胃胀胃疼,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舌苔白滑,脉沉微,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者。
方义:方中炮附子温阳补阳祛寒湿,配以干姜温运脾阳化寒湿,炒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
五药配伍,有温补脾肾之阳,祛寒,益气,健牌之效。
运用:本方以畏寒肢冷、腰凉腰酸、睆腹冷痛、呕吐泻利、舌淡苔白滑或者白厚、脉沉迟无力或者沉虚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慢性肠炎、心力衰竭、慢性痢疾等疾病。
加减化裁:气虚甚者,重用人参;虚寒并重者,重用干姜、人参;胃逆呕吐较重者,加生姜、半夏、砂仁;寒湿下注见下利较重者,重用炒白术,干姜,加砂仁。
阳虚甚者重用炮附片或加淫羊藿。
虚阳上浮失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
妙析天人医案:吴某,女45岁,2020.6.15初诊,近期老是感觉到口干口苦,并不想喝水,只想喝两口热水润润,就舒服些,心烦郁闷不舒,失眠易醒,月经推迟,量少。
下肢凉怕冷,腿软无力,腰酸腰痛,两年前检查有腰椎间盘突出。
舌尖边红,苔薄白,齿痕,脉弦略数不甚有力,双尺沉虚。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少阴合病用方:小柴胡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北柴胡15,清半夏15,人参10,炙甘草10,黄芩12,炒白术30,干姜10,炮附子15,茯苓20,龙骨30,牡蛎30,,,7剂大火烧开小火熬70分钟,熬出600毫升药液分三次喝。
2020.6.22二诊:口干口苦,心烦郁闷,失眠易醒,下肢冰凉,腿软无力,腰酸腰痛明显好转。
舌淡红,苔薄白,齿痕,脉弦双尺沉虚。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人参10,炒白术30,干姜15,炙甘草10,炮附片30,龙骨30,牡蛎30,炒杜仲15,郁金15,白芍15,,,7剂发散思维:其实附子理中汤内含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为仲景方。
《伤寒论》为仲圣所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经方众多,亦多效验,诚《内经》所言具“一剂知二剂已”之效,所载四逆汤一方,包括附子、干姜、炙甘草,而多数出现在少阴病篇以少阴病多寒化,死症众多,故大多数医家皆认为四逆汤是少阴救逆之法,且方中附子,为有毒之品,即使重病之人亦不敢轻易用之,更何况他病?故医家是四逆为猛虎,归入少阴束之高阁弃而不用。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汤灌肠治疗家畜五更泻
犬 黄 胆性 肝 炎 俗 称 黄 皮 病 , 目前 单 纯 用 西 药
治疗效 果不理 想 , 用高 , 者经 过多年 的摸索 , 费 笔
4 讨 论
验 不化 , 腹部喜暖 , 寒肢冷 , 形 耳鼻不 温 , 皮温不 整 ,
因 辨证 属 脾 肾虚 寒 证 型 。
2 治 疗
五 更 泻 是一 个 症 状 , 非 独 立 的 疾 病 。引起 五 并
腰膝酸软 , 行走缓慢无力 , 舌淡苔 白, 脉沉 细。 经审 更泻 的病 因多端 , 虚实各 异。 脾虚不适 、 木旺乘土 、 肺郁不宣 、 浊阴瘀 滞等均能引起五更泻 , 但临床较
诸药加冷水2500ml浸泡3060分钟用文火煎至1000ml装入干净的输液瓶内保持3842用胃导管缓慢插入肛门50cm左右迅速灌肠灌肠后及时用手掌拍打患畜灌肠治疗家畜五更泻鑫院河南商丘476000文章编号
灌 肠 治 疗 家 畜 五 更 泻
鑫
院, 河南 商 丘
4 60 7 00)
文 章 编 号 :10 — 3 4 2 1 0 — 0 0 0 0 0 6 5 ( 0 0)5 0 6 — 1
少见 , 容 易 治疗 。 者所 述 五更 泻 乃 脾 肾虚 寒 引 且 笔 起 , 类 患 畜 多 为 老 龄 , 素 体 质 较 弱 , 病 时 表 此 平 发 现 为 五 更 之 时 , 部 作 痛 , 鸣 即泻 , 腹 肠 泻倦 形 腰 舌 淡 苔 白 、 沉 细 , 前 治 疗 此 类 患 畜 多 采 取 西 药 或 脉 此 口服 施 药 , 间长 , 发 率 高 , 时 复 治疗 很 是棘 手 。 采用 附子 理 中汤 合 四神 汤 灌 肠 疗 法 治疗 五 更 泻 ,直 接 将 药 物 导 人 病 变 部 位 ,通 过 温化 和直 肠 吸 收 达 到 全 身 治 疗 与 局 部 治 疗 相 结 合 ,方 法 简 单 ,操 作方 便 , 全可靠 , 效满意 。 安 疗
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下垂25例临床观察
的 胃下垂患者 4 9例作 为研究对象 ,所 选患者均符合 胃下垂
的诊断标准 ,且排 除有 胃或 十二指 肠溃 疡 、消化道 恶性 肿瘤 及溃疡性结肠 炎病 变患 者。所选 患者 分 为对 照组 ( 2 4 例) 和观察组 ( 2 5例 ) ,对 照组 中 ,男 性患 者 1 4例 ,女性 患者 1 0例 ,年龄 3 7~6 8岁 ,平 均 年龄 ( 5 5 . 2±1 . 8 )岁; 观察 组 中,男性患者 1 4例 ,女 性患 者 1 1例 ,年 龄 3 5~6 7
. 4 9.
补 中益 气 汤 合 附子 理 中汤 加 减 治 疗 胃 下垂 2 5例 临床 观 察
李继年
广东省兴宁市福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 兴宁 5 1 4 5 2 1
【 摘
要】 目的 :观察 补中益气汤联合附子理中汤治疗 胃下垂患者的临床疗 效。方法 : 选取 胃下垂患者 4 9 例 ,根据 患者人院顺序采
岁 ,平 均 年 龄 ( 5 5 . 6± 2 . 4) 岁 。 两 组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方 面 比
在进餐后 应 卧床 休 息 3 0 a r i n左 右 。如 果患 者 腹胀 严 重 ,
则需 加白芍 ;如果患 者有便 秘则 需加酒 煨大 黄 ,需视 患者 的具体情况 而定。
腹 不 适 、恶 心 、呕吐 、腹 痛 、便 秘 以及 神 经 精神 症 状 J 。 病 程较长者 ,由于心 理精 神 因素或 贫血 、消瘦 等 因素 ,患
无变 化 为 无效 。
出现抑郁症 的症状 。严重 者 同时伴 有 肝 、脾 、肾 、横 结肠
等下垂则 称 为 内脏 下 垂 。附 子 理 中 汤 主要 是 由 大 附子 ( 炮 ,去皮 、脐 ) 、人参 、干姜 ( 炮) 、甘 草 ( 炙) 、白术各 等分组 成 ,主 治 五脏 中寒 ,口噤 ,四肢 强 直 ,失 音 不 语 ; 下焦 虚寒 ,火不 生 土 ,脘腹 冷痛 ,呕逆 泄泻 。笔者 采 用该 方治疗 胃下垂患者取得 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
理中(理中汤)潜阳治疗高血压症及加减(+附子+半夏茯苓+黄连川椒乌梅+)
理中(理中汤)潜阳治疗高血压症及加减(+附子+半夏茯苓+黄连川椒乌梅+)理中丸是张仲景为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症而设。
由于本方立法温中补虚,健脾助运,体现了治疗中焦虚寒证候的基本原则,故被后世医家加减用于多种脾胃虚寒症候及由脾胃虚寒为病机而致的多种临床症候群的治疗,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是中医临床中最实用且速效的经典方之一。
理中汤(1)出处:《伤寒论》(2)组成: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3)功能主治:补气健脾,温中散寒,主治脾胃虚寒,证见慢草不食,腹痛泄泻等证。
(4)方解:本方是温补脾胃,治疗中焦虚寒的要方,方中:•干姜(主) :温中散寒,恢复脾阳•党参(辅):大补脾胃之气,以振奋脾胃功能•白术(佐):健脾燥湿,以培补脾土之虚。
•甘草(使):健脾和中协调诸药。
(5)方歌:补气健脾理中汤,•温中散寒有干姜。
•党参白术炙甘草,•脾胃虚寒定能好。
(6)加减:本方加附子为附子理中汤,再加肉桂叫桂附里中汤。
组成:人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原方丸剂各用90克}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 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 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 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1. 附子理中汤概述附子理中汤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它由附子、干姜、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阴阳两虚”、“阳虚寒凝”等症状。
据史书记载,此方最早见于《伤寒论》,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是指在传统的方剂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重要性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一方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减辩证治疗方法。
通过他们的医案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方剂的临床应用规律,指导临床医生更加科学地运用附子理中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3. 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的案例分析3.1 案例:某患者出现颤抖、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其为“阳虚寒凝”证,遂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肉桂等温阳补气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3.2 案例:另一位患者出现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国家级名医判断其为“阴虚火旺”证,于是在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石斛、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4.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我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在传统的药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辩证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
国家级名医的经验和医案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5. 总结附子理中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在国家级名医的加减辩证治疗下,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临床应用规律。
通过学习他们的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方剂的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为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 3 则3 cas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Li ZhuoShuilu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lang County ,Gansu 744600The effects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re removing cold and tonifying qi spleen.It can treat spleen and stomach cold syndrome and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This paper respectively analyzes 1 case of patient with hiccup syndrome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diarrhea syndrome.The patients are all given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 treatment.The patients are all improved.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
本为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证而设。
但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谨守病机,异病同治之原则,适当化裁加减,或改作汤剂,用于治疗多种内科杂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呃逆证患者,女,26 岁。
2013年11月1日来诊,自述3天前吞饮冰凉饮料后出现呃逆症状,初以为偶然现象,未予重视,次日呃逆频发,病情加重,即去本村卫生所诊治,口服“温胃舒、胃速乐”等中西药均未见好转,今来我院。
诊见打嗝频频,难以自制,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的效果郑祥
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的效果郑祥发布时间:2023-05-16T02:29:55.765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作者:郑祥[导读] 目的分析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临床采用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的效果。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长河分院 315326摘要:目的分析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临床采用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共筛选100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治疗,研究组采用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5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乳癖消片治疗(5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对比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免疫功能情况。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49(98.00%)高于参照组40(8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D3+研究组高于参照组、CD4+研究组高于参照组、CD8+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数据见差异明显(P<0.05)。
结论针对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临床应用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获得理想效果,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并且免疫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临床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效果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气滞血淤、痰凝成核所致的“乳癖”[1]。
因此分别针对这些病因来分型治疗,通常分为三型:肝郁型、气滞血淤型及痰瘀凝结型[2]。
临床常用的西医用药治疗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出现,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针对性分析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临床采用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筛选100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年龄22-50岁均数(36.37±2.46)岁,病程2-16年,均数(9.13±1.34)年;参照组50例,患者年龄23-50岁,均数(36.53±2.38)岁,病程2-45年,均数(8.54±1.18)年;统计学对所有研究资料中数据分析后显示P>0.05,故具备分组条件。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
国家级名医对附子理中汤加减辩证治疗医案1. 介绍国家级名医的背景和医术特点国家级名医是指在医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被国家或地方政府认定的医生,其医术水平和临床经验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他们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对各种疑难杂症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国家级名医对于中医药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对于中医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以及对于临床治疗方法的创新和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附子理中汤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最早见于《伤寒论》,由张仲景所著。
这个方剂的主要作用是温中散寒,宣通阳气,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泄泻痢疾,胸胁痛等症状。
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用于治疗寒邪病的方剂,也有着较好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3. 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国家级名医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附子理中汤的加减辨证运用,常常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在寒邪侵袭脾胃、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减一些药物来提升方剂的疗效,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做出针对性的调整,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国家级名医对于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往往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实现个体化治疗。
4. 个人对于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的理解与观点个人对于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的理解是,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辨别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方剂的加减调整,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国家级名医在此方面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医术水平是非常高的,他们的治疗方案往往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国家级名医在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国家级名医在附子理中汤加减辨证治疗医案的临床实践中,展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水平,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补脾暖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寒症。
下面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
配方:
1. 附子10克。
2. 干姜10克。
3. 甘草6克。
4. 大枣6枚。
制作方法:
1. 将附子、干姜洗净后,切成薄片备用。
2. 将大枣洗净,去核。
3. 将所有药材放入煎药壶中。
4. 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煎沸,再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5. 煎煮后,滤去渣,取汁备用。
服用方法:
1. 每次取药汁50毫升,分两次温服。
2. 一般可连服3-5天,如症状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 孕妇、儿童、老年人慎用。
2.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
3.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如果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补脾温肾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补脾温肾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源于《证浩准绳》,《闰氏小儿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内豆蔻10克,五味子10克,熟附片15克,炮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
[功用]补脾温肾。
[主要症状]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肠鸣,喜温恶寒,腰酸肢冷,或见五更泄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睥肾阳虚,其本为睥阳虚而导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诸阳之本,此阳虚.则全身各处元阳无不悉虚。
其要点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脉沉细,均系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适应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者,以及阿米巴肠病和肠结核的辅助治疗。
[加减法]腹胀加焦三仙各10克,以消食助运。
喻闽凤用附子理中汤合桃花汤加减治疗小儿溃疡性结肠炎验案1则
喻 闽凤 博 士 , 江 西 中 医药 大 学 教 授 、 主任 中 医
2 0 1 3年 7月 6 日二诊 : 患儿大便稍变稠 , 色绿
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 O 余载 , 精 于辨证 , 学验俱丰 , 善治小儿各种常见疾病 。本人有 幸跟 随导 师学 习 , 侍诊 左 右 , 受益颇多 , 现 将 其应 用 附子理 中汤合 桃花 汤加减 治疗 小儿 溃疡性 结肠 炎验
热, 无头 痛 , 乏力 , 小便 正常, 口不 渴 , 纳食欠佳 ; 查
2 0 1 3年 7月 2 0 1 3 三诊 : 患儿 大 便较 前 成形 , 晚
上 时解稀粘 便 , 手指 呈爪 型 , 四肢欠 温 , 稍 有 咳嗽 , 明 显好 转 , 无痰 , 小便 平 ; 查体 : 神 志 清醒 , 精神 较 前 改
+ 桃花汤( 伤寒 论 ) 化裁 : 制附片 6 g , 干姜 1 0 g , 甘草
2 %, 淋 巴细胞 比例 2 4 . 9 %, 单 核 细 胞 比率 1 4 . 2 %。
患者 属久 泻脾 阳不 振 , 气血亏虚 , 法 应 温运 脾 阳 , 益 气生 血 , 上方去木香加黄芪 6 当归 6 g , 1 O剂 。建
汤温 中健脾 , 益 气祛寒 治本 为 主 , 桃 花汤温 中涩肠治
腹泻穴位敷贴 ( 穴位 : 神 阙、 中脘 、 胃俞 、 脾俞 、 足三 里、 三 阴交 ) 健脾 止 泻 ; 医嘱 : 注 意清 淡饮 食 , 慎 肥甘
厚腻 , 血 肉有情 之 品。
标为辅 , 于久病 正虚者 尤 宜 。方 中附子为 大辛 大热
善, 面色偏黄 , 双 眼窝 无 凹 陷 , 咽不红 , 口唇粘 膜 苍 白, 心 肺查 体 (一) , 舌 质 淡 白苔 薄 脉 细 ; 查 血 常规 :
理中汤加减方有哪些?理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理中汤加减方有哪些?理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理中汤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婆;呕痢腹痛阴寒盛,或加附桂总扶阳。
(一)理中汤的组成与功效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白术各10克,炙甘草8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效。
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脾胃虚寒之吐、痢、冷、痛以及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外感发热、或阴虚内热者,均忌用。
凡属脾胃虚寒之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肝炎和慢性口腔溃疡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若虚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加强助阳祛寒之力。
②若气滞停饮,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唐·孙思邈(唐代医学家)治中汤(即本方)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
若远行防霍乱作丸服或作散服。
若转筋者加石膏。
又四顺理中丸,已产讫可服此方,新生藏虚,所以养藏气也。
理中丸主霍乱临时方。
若吐多痢少者,取枳实加之。
若吐少痢多者,加干姜。
累吐痢干呕者,加半夏。
若吐痢大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
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加附子,吐痢悉止(摘自《千金方》)。
唐·王焘(唐代医学家)崔氏理中丸疗三焦不通,呕吐不食,并霍乱吐逆下痢,以及不得痢(意即下痢不畅)悉主之。
又延年理中丸(理中汤加大麦蘖炒黄)(摘自《外台秘要》卷六)。
宋·陈言(无择)(宋代医学家)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以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腹绞痛,自汗自流,名日伤胃吐血。
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用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者自知之。
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治中汤(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治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于,其脉尺寸俱沉细(摘自《三因极——病方论卷二、卷四》)。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医案案例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医案案例程某,女,11岁,小学生。
2011年2月12日初诊:咳嗽2个月不愈,咽痒,鼻塞,咳嗽,无痰,但流清涕。
在某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服养阴清肺汤迄今不效。
昨日验空腹血糖16.2mmol/L,餐后19mmol/L。
二便、食纳均正常,不渴,不乏力,足凉,形胖。
舌淡胖润苔薄黄,脉沉滑。
分析本病由来颇有意味:初病咳嗽严冬季节,当属风寒外侵,前人明训“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幼幼集成》)。
前医不识此旨,执养阴清肺汤长服不止,一误再误,徐灵胎说得明白:“咳嗽由于风寒人肺,肺为娇脏,一味误投,即能受害。
若用熟地、麦冬、萸肉、五味等滋腻酸敛之品补住外邪,必至咯血、失音、喉癣、肛痈、喘急、寒热,近者半年,远者三年,无有不死。
盖其服此等药之日,即其绝命之日也”(《慎疾刍言》)。
本案以风寒之邪,形胖之体而久服滋阴之药,一味误投,伤脾害胃,运化受挫,代谢衰弱而致血糖升高。
先病咳嗽未已,倒弄出来糖尿病,正所谓葫芦没按下,瓢起来了。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先治其咳嗽,拟小青龙汤加附子治之:麻黄10 g,细辛10 g,炮姜25 g,桂枝20 g,白芍15 g,附子25 g,法半夏25 g,五味子10 g,紫苏10 g,防风10 g,紫菀25g,甘草10 g。
7剂。
复诊:咳嗽显减,鼻涕黄而增多,此阳气来复之兆,非痰湿化热之象。
查血糖9.8mmol/L,足凉消失。
上方适当调整,再进7剂。
考上方并未顾及糖尿病而用药,血糖值却下降,此乃中医整体调理之优势使然。
三诊:咳嗽已止,黄涕显减,血糖继续降至8.8mmol/L,舌淡胖润苔薄,脉沉滑无力。
咳病既然获愈,今转而治糖尿病,考足凉,舌淡胖润,脉沉滑无力,乃属脾肾阳虚,痰湿偏盛,附子理中汤主之:炮姜20 g,红参10 g,附子25 g,苍术20 g,茯苓30 g,姜半夏20 g,陈皮10 g,花粉30 g,炙甘草10 g,生姜10片。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引言附子理中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调理中气不足的功效。
由于其独特的药材组合和配方比例,被广泛用于治疗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种中药方。
药材组成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由以下药材构成:1.附子:6克2.人参:9克3.白术:9克4.干姜:6克5.大枣:6枚以上药材是附子理中汤的核心组成部分,每一味药材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附子:具有温补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活血祛寒,温肾暖阳。
•人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益气养血,增强体质,恢复元气。
•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益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消化功能,增强肠胃健康。
•干姜: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缓解胃痛。
•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增加食欲。
以上药材经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能够协同作用,达到调理中气不足的目的。
配方比例附子理中汤的各种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进行搭配,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性。
下面是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比例:•附子:6克•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6克•大枣:6枚以上药材按照标准配方比例进行使用,既能够达到药物的最佳药性,又能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制剂方法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将药材洗净,去掉表面杂质。
2.人参、白术、干姜切片备用。
3.将附子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备用。
4.取一锅清水,将大枣加入,煮沸后改为小火煮20分钟。
5.将人参、白术、干姜加入煮沸的水中,继续小火煮30分钟。
6.最后加入附子粉,继续煮沸5分钟。
7.关火,冲泡10分钟后即可。
以上为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制剂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和药材加入的顺序,以确保药效的充分释放。
适应症与注意事项附子理中汤广泛用于调理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寒湿阻滞导致的关节疼痛、筋骨拘挛。
附子理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阳虚盗汗验案
频作 ,汗湿 浸衫 ,继 而影 响睡 眠 。既 往就诊 ,中医 医师 皆 中散寒 的作用 ,可 温 阳健脾 ,温 中补虚 ,干姜 则 温 中散
以滋 阴降 火 、固表止 汗 法治 疗 ,疗 效 均不 理想 。刻下 诊 寒 、温 运脾 阳 ,二 者共 为君药 。党参 具有 补脾 胃的作 用 ,
见 咳嗽痰 粘 ,夜 间寐 时 常有汗 出 ,醒后 即止 ,伴 低 热 ,自 治疗 中虚 ;黄芪 、白术 、防风 三者合 而 为玉屏 风散之 意 ,
四肢不 温 ,面色 咣 白。舌 淡 胖 、边 有齿 痕 、苔 薄 白 ,脉沉 合 防风走 表祛风 并御 风邪 而不伤 正 ,合 党参 、麦冬 补气
细 。四诊 合参 ,辨证 为 脾 肾阳虚 ,卫表不 固而发盗 汗 ,治 养 阴。半 夏与浙 贝相伍 燥湿化痰止 咳 ,此七者 共为 臣药 。
宜 温 中健 脾 ,固表 止 汗 ,予 附子 理 中丸 合 玉 屏 风 散 加 大枣甘 温 ,五味子酸 温 ,酸性收敛 ,汗为心液 ,两药合用 ,
钱某 某 ,女 ,58岁 。2017年 3月 7日首 诊 。反 复 咳嗽 之 象 。治 以温 阳益气 固表 ,方用 附子 理 中汤合 ,低 热 ,夜 间 为甚 。既往 有 “慢 性 加 味 。附子理 中汤 由附子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 草组成 ,
觉 汗 出部 位 粘滞 不 爽 ,尤 以头 项 部 及两 侧 大腿 内侧 汗 功可益 气 固表止 汗 ,方 中黄 芪补脾 升 阳益气 ,茯苓 与 白
出明显 ,汗 出畏 寒 ,小便 清长 ,纳 食减 少 ,口干 喜热 饮 。 术 、黄芪相 伍健 脾益气 ,脾 气健运 ,津 液生化 有源 。黄芪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2018年 8月 第 53卷 第 8期
附子理中汤辩证加减治疗腹泻(脾肾阳虚型)的系统评价
附子理中汤辩证加减治疗腹泻(脾肾阳虚型)的系统评价摘要:目的探讨附子理中汤辨证治疗腹泻(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附子理中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症状积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附子理中汤辨证治疗腹泻(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腹泻;临床疗效腹泻属于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一种,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该疾病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发病率为50%左右。
尽管该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不会构成威胁,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院以68例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附子理中汤辨证治疗腹泻(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
对照组男性为21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52.6±3.1)岁;观察组男性为19例,女性为15例,年龄为18~73岁,平均年龄为(51.6±5.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匹维溴铵片治疗,其剂量为50mg,每天3次,如果腹泻严重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思密达,每次1包,每天三次。
观察组患者给予附子理中汤治疗其中所含中药主要有:20g的党参、20g的白术、6g的干姜、12g的淡附片、6g的炙甘草,如果患者的腹泻情况比较严重,则再给予10g的白蔻仁以及10g的补骨脂;如果其症状为纳食差,则再给予10g的枳壳以及3g的砂仁,每天一剂,分早晚服用。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第一则:汗证医案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经常出汗,尤其是局部出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询问和望诊,患者证属“太气汗”证。
治以温经散寒之法,方用桂枝汤合附子粉。
桂枝汤主治表里均实,气机郁塞之证,具有温经解表,宣微阳之功,适用于太阳病初起,少气汗出,胸闷恶风寒中。
而附子粉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均其大寒,温经散气。
服药7剂后,患者的汗症明显好转,且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再次就诊时,汗症已基本消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患者刘某,男,40岁,主诉出汗严重,夜间盗汗,伴有头晕头痛,口干咽燥,脾胃不和。
经过望诊和望闻诊断,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证。
治以益气养阴,和中固表之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主治阴虚火旺,兼有益气生津之功。
四君子汤则主治卫外不固,中焦不健之虚证,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之效。
附子理中汤主治中寒伤阳之证,能温中理气,温中健脾。
温经汤则主治寒邪伤阳,温中散寒之证,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汗之功。
连服15剂后,患者的头部汗水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就诊时,患者感觉脸色有所红润,手脚不再发冷,证实了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
总结:以上三则医案都是中医辨证施治关于局部汗证的经典案例。
这些医案表明,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方法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它们为中医治疗局部汗证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医生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研究
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3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7),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附子理中汤治疗。
对两组患者症状评分、Hp根除及6个月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可以比较。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Hp呈阳性者:治疗前1 w胃镜下有Hp致活动性胃溃疡存在;近期未使用抗炎、抗菌、解痉、生长抑制剂等影响患者肠胃功能的药物。
②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痛,喜按喜暖,遇凉加剧,劳累、受凉后发作,空腹剧痛,得食则缓,纳少、泛酸,四肢发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心血管类疾病者。
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③胃肠手术或上消化道出血者,胃肠肿瘤者。
④对此研究用药物过敏者。
1.2方法对照组使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胶囊2次/d,20 mg/次+卡拉霉素片2次/d,0.5 g/次+阿莫西林胶囊2次/d,1000mg/次。
疗程为1个月。
研究组使用附子理中汤:炮附子3 g,党参、白术、干姜各10 g,甘草4 g,共水煎服,温热时服用,1剂/d,2次/d。
疗程为1个月。
1.3评价标准依据《中医常见症诊断标准》[3]:22项脾胃虚寒临床症状,每项依程度分为1~3分,共66分,分值越大,症状表现越重。
停药1个月后,13C呼吸检测复查Hp,阴性者为根除。
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患者胃溃疡的复发率。
1.4数据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P<0.05),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且研究组的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子理中汤治案二则
附子理中汤治案二则
沈耿杨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 附子理中汤为<伤寒论>之理中丸加附子,具有温阳祛寒、温补脾肾功效,主治中下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理中汤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笔者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浮肿、畏寒收效满意,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41-141)
【作者】沈耿杨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生,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J], 李茁
2.附子理中汤验案二则 [J], 陈东成;陈已明
3.附子理中汤治病偶得二则 [J], 王能基
4.附子理中汤加减运用二则 [J], 孙小明
5.附子理中汤治泻偶得 [J], 许萍;宁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理中汤加减临床治验3则
作者:李茁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2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22.71
摘要附子理中汤具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证。
本文分别分析呃逆证、胃脘痛证、泄泻证患者各1例,均给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患者病情均好转。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呃逆证;胃脘痛证;泄泻证
3 cas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
Li Zhuo
Shuilu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lang County,Gansu 744600
AbstractThe effects of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re removing cold and tonifying qi spleen.It can treat spleen and stomach cold syndrome and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This paper respectively analyzes 1 case of patient with hiccup syndrome,epigastric pain syndrome,diarrhea syndrome.The patients are all given Fu Zi Li Zhong decoction adjusted treatment.The patients are all improved.
Key wordsFu Zi Li Zhong decoction;Hiccup syndrome;Epigastric pain syndrome;Diarrhea syndrome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
本为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证而设。
但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谨守病机,异病同治之原则,适当化裁加减,或改作汤剂,用于治疗多种内科杂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呃逆证
患者,女,26岁。
2013年11月1日来诊,自述3天前吞饮冰凉饮料后出现呃逆症状,初以为偶然现象,未予重视,次日呃逆频发,病情加重,即去本村卫生所诊治,口服“温胃舒、胃速乐”等中西药均未见好转,今来我院。
诊见打嗝频频,难以自制,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西医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属中医“呃逆”之阳虚胃寒证型,治宜温补脾胃,和胃降逆。
处方:干姜15 g,党参15 g,白术15 g,附片30 g(先煎),丁香12 g,柿蒂12 g,吴茱萸12 g,旋覆花15 g,代赭石30 g(先煎),高良姜15 g,香附12 g,炙甘草12 g,大枣12 g。
共取3剂,水煎分3次温服,1剂/d。
并用食盐1 000 g,葱白50 g,和匀炒热布包
热敷胃脘部,3次/d,30分钟/次。
日后随访得知服上方1剂后打嗝减轻,2剂后病愈,为巩固疗效,坚持服完3剂。
按:本例呃逆证,系吞饮生冷饮料诱发,病史明确,脉证合参,辨为阳虚胃寒证型,故用本方加味。
方中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炙草温阳益气健脾,丁香、柿蒂、吴茱萸、高良姜温中祛寒降逆,香附理气和胃,旋覆花、代赭石顺气降逆。
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和胃降逆之功,配合热熨外治以增散寒止呃之效。
用于本证,药证相符,故能“一剂知,二剂已”。
胃脘痛证
患者,男,42岁,农民。
2012年9月28日来诊,自述胃痛半月,痛而隐隐,多食则痞胀,喜热饮,食凉物则痛增,初在本村卫生所口服“胃速乐,舒肝健胃丸”等中西药未见明显好转,今求诊治。
诊见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电子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为阳虚寒凝证,治以温运脾阳,散寒止痛之法。
处方:干姜15 g,党参30 g,白术15 g,附片30 g(先煎),高良姜15 g,香附12 g,砂仁6 g,吴茱萸12 g,桂枝15 g,生姜12 g,炙甘草12 g,大枣12 g。
水煎分3次温服,1剂/d,连服7d;结合口服西药奥美拉唑20 mg,2次/d,硫糖铝片(0.25),4片/次,3次/日,嚼碎。
10月5日2诊,言服完上方,诸症好转,食欲增加,原方去高良姜、香附,加炙芪30 g,山药 15 g,如前法再进7剂,西药同前。
10月12日3诊,自述已无不适感,考虑该病病程较长,短期不易根治,改投附子理中丸,按说明服用,西药同前,再服1个月。
并嘱忌食生冷,妥善将息。
1年后随访,告愈。
按:本例病证,参照病史,结合舌脉,辨为阳虚寒凝证,以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原方加高良姜、香附、砂仁、吴茱萸以增温中理气,散寒止痛之功;加桂枝取小建中之意,增温中散寒之功,后加黄芪、山药,成黄芪建中汤,以健胃和中。
泄泻证
患者,女,52岁,农民。
2012年10月3日来诊,自述慢性腹泻反复发作已20多年,每日泻4~5次,脐下隐痛,肠鸣而泻,黎明即起先如厕,泻后则安,食生冷必加重,时或作胀,痛苦万分,求余诊治。
诊见舌淡苔薄,脉沉细,诊为泄泻,辨为脾肾阳虚之久泄,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处方:白术15 g,干姜15 g,党参15 g,补骨脂12 g,吴茱萸12 g,肉豆蔻12 g(煨),草豆蔻15 g,五味子12 g,附片30 g(先煎),生姜15 g,炙草15 g,大枣10 g。
水煎分3次温服,1剂/d。
并配合西药阿莫西林0.5 g,诺氟沙星0.2 g,3次/d,口服。
10月11日2诊,服前方7剂后腹泻次数减为1~2次/ d,可安卧至天明,效不更方,原方再进7剂,停用西药。
10月18日3诊,腹泻等症状基本消失,食欲转佳,精神大增,上方去附片、大枣(不易粉碎),加高良姜15 g,茯苓15 g,香附15 g,砂仁12 g,肉桂12 g,取3剂,共为细末,12 g/d,开水冲服,3次/d。
并加服附子理中丸(浓缩丸),12粒/次,3次/日,连用2周余,嘱忌生冷油腻,谨慎调养,避免复发。
1年后随访,告愈。
按:本例属西医慢性肠炎一类。
暴泻多属于实,久泻多偏于虚,该患者病程日久,且食生冷必加重,四诊合参,辨为脾肾阳虚证型,以本方加味治之,理、法、方、药契合。
附子理中汤温中补火,合用四神汤温肾止泻;加入草豆蔻以温中化湿止泻,散剂中加香附、高良姜、砂仁、肉桂以增温阳散寒之功;加茯苓以健脾渗湿止泻。
多年之痼疾,不可一蹴而就,故初以汤剂,重剂取效,后用散剂、轻剂收功。
讨论
附子理中丸是在《伤寒论》理中丸的基础上加附子而成,原方包括附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5种药物。
作汤剂时用量按原方比例酌碱。
生附子有剧毒,其毒性成分为乌头碱等,我院所用饮片为厂家已加工好的熟附片(黑顺片)。
笔者受中医大家李可学术思想启发,处方剂量较传统量偏大,李可认为“中医之秘在于量”,汉代1两约合现代15.625 g,推翻了长期以来“古之1两,即今之1钱”的说法。
以卢崇汉为代表的火神派以擅用大剂附子著称,动辄每剂60(或70)g,或百克以上,认为大剂附子经久煎(2小时以上)可祛其毒性,但仍可保留其有效成分。
据笔者临床体会,30 g以内先煎1 h,纳诸药再煎1 h,成人服用后未发现不良反应;因丸散不经煎煮,故附子入丸、散须严格掌握剂量,如本文泄泻证投散剂时去附子,加用成品中成药。
上述所列3证,同属消化道病变,均与素体阳虚调养不慎有关。
虽主症各异,但都以脾肾阳虚、寒邪内侵为主要病机,俱用本方为主治之。
然因兼证不尽相同,故分别加以和胃降逆、散寒止痛、固涩止泻之品。
这类疾病,临床治疗时应注意下述两点:一是临床治疗与养生保健相结合,除医生合理用药外,患者还要重视养生保健,注意饮食调理。
因阳虚体质者易受寒邪侵袭,故在生活中应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忌食生冷;二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明确诊断,排除相关疾病,必要时可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