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上《水》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三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三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体现对事物的理解;熟练使用各种感官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实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相关水的已有理解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体现对水的理解,熟练地使用各种感观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实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
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相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相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引出课题。
从谜语中能够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相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1、师:老师今天不但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
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能够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
3、出示实验要求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协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实行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背景分析:《水》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
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仅仅是用某一个感官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没有明确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
本课以水为载体,重点对“水是什么样的”进行探索研究。
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运用看、闻、尝的方法把水与其它液体进行比较,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
重点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技能,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感官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过程与方法1.运用感官认识水的性状,能用准确语言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2.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快速地将多种液体中的水鉴别出来,体会运用感官观察是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2.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3.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水的性状。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形状的器皿、白醋2.分组材料:透明塑料瓶、牛奶、白糖水、白酒、水、干净的筷子、记录表实验表感官方法现象眼睛看鼻子嘴巴我观察到的水的特点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谈话:(出示一瓶白醋)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发言讲述: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提示学生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就去闻、去尝。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8课)
【导语】本单元以“⽔”为探究主题,引导学⽣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的变化,帮助学⽣初步建⽴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初步建⽴起⾃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教案:⽔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能溶解⾷盐和⼩苏打。
2.同样的⽔能够溶解的⾷盐和⼩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标 1.通过对⽐的⽅法研究同样的⽔中溶解的⾷盐和⼩苏打的数量。
2.能⽤搅拌使⽔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标 学会使⽤对⽐的⽅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感受⽣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这种变化为⽣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中的溶解能⼒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对⽐实验的⽅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准备:⾷盐20g,平均分成8份、⼩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盐、⼩苏打、2克的勺⼦、尺⼦)、装有50毫升⽔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糖、味精、红糖各⼀份、学⽣活动⼿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实验材料⼀套 【教学过程】 ⼀、聚焦:揭⽰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包⾷盐,⼀⼩包⼩苏打,⼀⼩包碱,装有⽔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盐,提问:把它放到⽔⾥,会怎么样?(学⽣根据之前的⽣活经验进⾏预测。
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 2.⽼师将⾷盐放⼊⽔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中?(学⽣交流,教师板书。
预设:⽩糖,味精,红糖等。
) 4.根据学⽣回答,教师进⾏补充说明⼩苏打和碱,并出⽰⼩苏打和碱。
(板书:⼩苏打,碱。
)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不断加⼊⾷盐,⼀直加⼀直加,⾷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苏打呢?能⼀直溶解下去吗?(学⽣进⾏猜测。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教案设计
水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
1.2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学会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来认识物体。
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水的性状。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在观察过程当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初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3.2了解自然界中可以使用的水非常的少,渗透节约用水的意识。
㈡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认识物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会如实记录观察到现象,学会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一、利用实践活动总结观察认识物体的方法:师:(出示六种不同的液体和相应的标签)这里有牛奶、可乐、白醋、白酒、水、糖水。
同学们,怎么才能把它们一一辨别出来呢?生:(牛奶、可乐先被分辨出来)白色的是牛奶,黑色的是可乐,是通过颜色来分辨出来的。
师:(板书:眼睛→看→颜色)(将分辨出来的液体贴好标签,放在一旁)剩下的应该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呢?生:可以用闻的方法分辨出白酒和白醋,它们都有气味。
师:(板书:鼻子→闻→气味)讲解正确的闻的方法:将要闻的物品放在鼻子前,用手在杯子上方轻轻煽动,挥发出来的气味就能够进入鼻腔。
(一边解说一边演示)生:(学生模仿)师:原来用鼻子闻气味也可以帮我们认识物体。
最后还剩下的就是水和糖水,你还有办法辨认出它们吗?生:可以用尝的方法。
师:介绍尝的方式:用筷子蘸好液体,点在舌头上。
但是我们要注意:对于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能去尝。
生:(来到前面来演示。
)师:我们通过用舌头尝的方式来分辨出糖水和水。
(板书:舌头→尝→味道)讲解:我们利用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的方法辨认出这些物体。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耳朵听声音;用手摸物体的冷热、软硬、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等来认识物体。
(板书:手→摸→冷热/软硬/表面的光滑与粗糙;耳→听→声音)师:用眼睛看物体的颜色、形状;用耳朵听物体的声音;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用舌头尝物体的味道;用手摸物体的冷热、软硬;这些就是我们常用的观察、认识物体的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水》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单元共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碎片化的。
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和“趣”。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三、教学策略(一)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
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二)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
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
科学《水》优秀教案
科学《水》优秀教案科学《水》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水》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水》优秀教案篇1活动准备1、在操作尝试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在操作过程中了解水的变化(水的三个形态)。
3、引起阅读绘本《水会变哦》的兴趣。
活动准备1、课件《流水声》。
2、两个金鱼缸(或透明的玻璃缸),一个装有一缸水,水里放条鱼,一个装有一缸米,里面有个红色小积木。
3、每组一杯干净的水和一小杯醋。
每组一桶水,有洞的纸杯、塑料袋、洗菜的筛子。
4、一个平底锅,一个碟子,一杯水,事先准备好的冰。
大书封面。
活动过程我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一、引出课题二、从三个方面发现水的秘密三、水的变化四、引出绘本第一环节,播放课件《流水声》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从三个方面发现水的秘密1、猜一猜,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
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另一个鱼缸里有米。
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
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的原则,而是幼儿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是作为一名引导者2、试一试,幼儿观察操作,了解水无色无味的特点。
刚才我们发现了水是透明的,现在老师这里有两杯都是透明的东西,我想请小朋友帮帮我,用你们的小鼻子小眼睛小嘴巴帮我找出哪杯是水,另一杯是什么?(3)流动性实验,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用来盛水,让幼儿操作,并说说看:刚才的小实验你成功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导语】⽔是地球上⼗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教案:⽔到哪⾥去了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在⼀定条件下会变成⽔蒸⽓。
2.⽔蒸⽓是⼀种⽆⾊⽆味的像空⽓⼀样的⽓体。
科学探究⽬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去哪⼉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标 1.尝试多⾓度、多⽅式解释⽣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意识到⽔在⼈们⽣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蒸⽓的⼀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到哪⾥去了”。
难点:1.区分“⽔蒸⽓”与“⽩汽”;2.明⽩⽔蒸⽓还是⽔。
【教学准备】 为学⽣准备:学⽣活动⼿册。
⼩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聚焦:揭⽰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净的抹布、⿊板,⼀杯清⽔] 1.出⽰⼀杯清⽔,提问:这是⼀杯清⽔,⽔是我们⽣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年级我们就观察过⼀瓶⽔,你能说说⽔有哪些特点?教师⽤抹布蘸清⽔板书“⽔”,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的知识。
(根据学⽣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和⽔蒸⽓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点。
) 3.揭题:⿊板上的“⽔”消失了,提问:⽔到哪⾥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探索:⽔到哪⾥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学⽣活动⼿册] 1.提问:⽔到哪⾥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结:哦,⽔变成⽔蒸⽓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说,我们在⽣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举例) 当学⽣将煮⾷物(或烧开⽔)时上⽅飘着的⽩汽理解为⽔蒸⽓时,教师出⽰课件(烧开⽔的图⽚或⼩视频),观察壶嘴与⽩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理解⽔与⽔蒸⽓之间的变化。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水结冰了》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水的结冰过程,知道水在0。
C以下会结冰。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物质变化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水”单元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
通过实验观察水结冰的现象,探究水结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状态的变化与温度有关,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性质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水这种常见的物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可能并不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指导。
四、重难点重点:水在0° C以下会结冰。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何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吗?学生:0o Co教师:回答正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这一课,看看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
(二)进行新课(约30分钟)1.实验准备教师: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册,上面有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
学生:水、烧杯、冰块、热水壶、计时器、食盐等。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材料。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实验观察与记录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水倒入烧杯中,然后放入冰块。
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学生:水开始变冷。
教师:很好,水在变冷。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热水壶中的热水慢慢倒入烧杯中,同时用计时器计时。
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学生:水开始结冰了!教师:非常棒!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并记录下结冰的时间和过程。
3.实验结论与分析教师:好,实验做完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2.水沸腾了【教材简析】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
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
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
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
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水的奥秘》中的第二课时《水到哪里去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以及探究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以及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重点:掌握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热水、冰块、烧杯、玻璃片、滴管、放大镜、温度计、湿布、干布等。
学具:每组一套水、热水、冰块、烧杯、玻璃片、滴管、放大镜、温度计、湿布、干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湿布和一个干布,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湿布上的水为什么会变干?水去哪里了?2. 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水的三态变化,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冰块,观察冰块慢慢融化的过程。
思考:冰块为什么会融化?融化后的水去哪里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结论。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热水蒸发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冰块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2)教师拓展讲解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2. 水的蒸发和凝结3. 水的循环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水的循环现象,如湿衣服晾干、水烧开等,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教案2一. 教材分析《水》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溶解性、表面张力等特性。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此外,学生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较为有限,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拓展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溶解性、表面张力等性质,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水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溶解性、表面张力等性质的实验观察和验证。
2.难点: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以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讲授法: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实验药品等。
2.教学课件:实验动画、图片等。
3.教学资源:水资源保护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性质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水的溶解性和表面张力等性质,通过实验动画和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性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水的溶解性和表面张力。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水的性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现象。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教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例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提出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等。例如,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具体内容包括:
1. 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水的相变现象:冰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
3. 水的循环过程: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循环;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水到哪里去了”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水到哪里去了”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地下水循环:指水流在地下流动的过程
3. 趣味性插图:
① 用水滴形象表示水的循环过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水滴的变化来形象地展示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② 用小溪、河流、湖泊等图像来展示地表径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表径流的概念。
③ 用地球、大气层等图像来展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观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6.加快溶解【教材简析】本节课以食盐的溶解为例,思考“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经历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分析的思维过程,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同时能够把实验现象转化为证据。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想要解决“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进而学习进行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通过探索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1.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2.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当然,除了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有很多在本节课的实验中尚未涉及。
比如待溶解物的颗粒大小、水的多少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推理分析,进行相应的辩证思考和论证。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学习,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能够在水中溶解。
同时在上节课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也使用了一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比如搅拌。
通过生活常识学生对于热水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也不难理解。
但是对于实验方法,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不变,从而获得证据、得出结论,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提出问题后,如何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是本节课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搅拌和升温等方法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可以改变的。
科学思维:通过加快食盐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认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探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等量水中相同质量食盐溶解速度的不同并记录。
态度责任:在对比实验的过程中,能关注食盐在水中溶解过程中颗粒的变化,增进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影响食盐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精品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明白水蒸发的原理,掌握水的三种状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水的珍惜,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探讨水的循环过程和水的三种状态。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水从地面、河流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又以雨、雪等形式回到地面的循环过程。
同时,学生也将了解到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阶段。
他们对水并不陌生,但是对水的循环过程及状态的变化可能没有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实验演示以及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四、重难点重点:水的三种状态及变化过程。
难点:水的循环过程及其原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杯满满的水)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杯子里装满了水,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水会到哪里去呢?学生:(纷纷猜测)会流到地上、会被喝掉、会蒸发掉……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水的去向吧!(二)、探究水的循环1. 观察水的状态教师: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水的状态。
同学们看看这杯水,你们能说出水的三种状态吗?学生: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教师:非常好!那么,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水受热后会蒸发。
2. 水的蒸发实验教师:好,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探究水蒸发的过程。
现在我将水倒入这个实验装置中,你们观察一下,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水在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
教师:对,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
那么,这些水蒸气会到哪里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会升到空中。
3. 水的循环过程教师:非常好!那么,这些水蒸气升到空中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思考后回答)会变成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
五棵树镇小学陆兰
一、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这两个谜语猜的都是同
一种物质,猜猜看是什么?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物质)
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
(板书课题)
3: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景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 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 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小组讨论。
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
(1)、说一说你们觉得水是什么样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
(3)、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用途呢?
(4)、水和生物有什么关系?
6、老师发现你们了解的真多,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教师板书水的特点。
)
(三)、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想做一个找水的游戏吗?老师这有7个不透明的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树叶、木头、水、醋、空气和牛奶。
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摸和掂就能判断出来哪袋是水吗?为什么?
哪些肯定不是水可以摸、掂的方法辨别出来?理由是什么?生
汇报。
4、师:(出示记录单)大家看一下这张实验记录单,你能看懂吗?
5、师:你们在辨别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记录单。
(学生记录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三年级的同学对于这样的表格记
录还是初次接触到,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引导学生分析记录也是十分需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记录,使记录的内容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使小朋友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6、师: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辨一辨,但是我要求:(出示合作的注意事项)
7、生:操作。
&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9、师:同学们,你们辨别出这些物品在哪个袋中了吗?说说你们的方法和理由。
10、师:看来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辩别的是1号袋、5号袋、7号
袋,那我们还得进一步的分辩,怎么办呢?
11、生汇报。
13、如果打开袋子不让看还可以怎么办?
用鼻子闻一闻
14、师:闻就知道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汇报)
15、师: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用闻的方法来辨别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物品。
记录员作好记录。
16、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袋子看一看吧!
17、生:打开袋子检验。
18、师:全部猜对的小组举手。
19、师:老师发现你们太会研究了,像个小小科学家。
(这一探究环节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应用各种感官进行别、探究,学生的发现,想法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课堂引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现场。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必须的,学生只有在平常严格的规范自己的各种科学行为,才会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
(四)、分类,认识固体、液体、气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想把这些物体分类储存,可以怎么分?你们会按什么标准来给它们分类?请大家试一试。
2、生:试着将七种物体进行分类。
3、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4、师:你们分的方法真科学,科学家就是这样分的:(出示分类标准)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你知道科学家这样的分类标准又是什么呢?
5、生汇报。
一一(形态)
&小结:通常,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就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
(板书)
(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在家里,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出来,好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在我国的西部,尤其是甘肃宁夏和陕西一带,那里水资源及其缺乏,请看一组图片
2、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陕甘宁地区严重缺乏水资源的
录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知道全球淡水资源缺乏,从小增强珍惜水的意识。
)
3、师:同学们,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人人争当节水小标兵,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八、板书设计:
1 、水
特点:无色、无味、透明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