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29古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29古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
[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 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 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 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 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 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 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 “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 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 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 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 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 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 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 宋最盛。
“烛影深”、“长河落”、“晓 星沉”
“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 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 沉下去。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 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 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 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 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 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 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 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
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 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想印。可是,天条 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 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 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 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 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 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8.《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8.《古诗两首》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林杰
七夕 牵牛 家家 穿尽
今宵 织女 乞巧 红丝
看碧霄, 渡河桥。 望秋月, 几万条。
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该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心情孤寂。
嫦 娥
李商隐 zhú
云母屏风烛影深,
xiǎo
长河渐落晓星沉。
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
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 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 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 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里穿过,就叫得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 心灵手巧, 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里穿过,也不知道 穿完了多少条丝线。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3
检查自学情况
自 学


乞 巧 霄渡
乞—气 巧—亏 霄—宵 渡—度
4

书 写 提 示
雷 上紧 下松
不要多写一横
5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qi、n

知读 作古 者诗
林杰(831-847),字智 周,唐代诗人,六岁就 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 十六。 《全唐诗》存其 诗两首。 《乞巧》是唐 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 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 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 上,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 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 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25
结束放映
返回最近 上 一 页
下一页

展懂 想诗

象意
云母屏风烛影深,
屏 风
屋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光。
26
结束放映
返回最近 上 一 页
下一页
后两句将人们乞巧的事交代 得很清楚。
10
展懂 想诗
作者为什么把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 象 意
结合?
因为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每一颗善 良美好的心灵,人人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 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11
展懂 想诗
你能想象当时人们都会有哪些心愿吗? 象 意
祈求自己手巧,能编出漂亮的好饰物; 祈求自己的织布手艺高超,织出美丽的绸缎。
展懂 想诗 象意
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银河,天河。
屋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27
结束放映
返回最近 上 一 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的学习到了三年级,开始引入了注释。

因此,在教学古诗两首时,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进行学习理解。

《夜书所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农家院落里宁静悠闲,秋风中的梧桐传达着秋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作者重阳节那天倍加思念亲人,惆怅孤独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两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学懂古诗的意思。

2、通过自主探究,认识7个认读字,会写10个生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促忆”等7个认读字,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古诗,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情:许多作家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描绘秋天。

秋天不仅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秋天也常常勾起人的离别意,相思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寄托着离情别绪的古诗。

2、揭题,读题。

二、自学古诗,相机学习认读字。

1、自学课文建议: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⑵难读好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自学(巡视指导)3、大组交流⑴分节读课文,相机学习。

促:读准平舌音,对照注释理解“促织”忆:扩词,理解九月九日忆上东兄弟中“忆”的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遥、遍、逢:换偏旁,写一写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课件出示:在高高的山上,诗人对着远方,若有所思,吟颂着……2、自学: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或词打上问号。

3、交流:重点:异独倍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品读古诗⑴再次出现课件,体味意境(重阳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诗人却遥在他乡。

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⑵想象当时作者的所思所感。

⑶小结:在这重阳佳节,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29、古诗两首课题解读古诗两首是指《乞巧》和《嫦娥》。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嫦娥》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自主学习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阅读理解重点难点重点: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难点:理解诗中丰富的想象,蕴含的深意,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根据课后资料袋和故事来理解诗意。

3、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背诵古诗。

4、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生字全解多音字chánɡ( 长短 )长zhǎnɡ( 长大 )解词释义乞巧(qǐ qiǎo):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碧宵(bìxiāo):指浩瀚无边的青天。

云母屏风(yún mǔ pínɡ fēnɡ):用云母做的屏风。

长河(chánɡ hé):银河,天河。

近义词今宵——今夜难句点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两句的意思是:嫦娥应当懊悔不该偷吃仙丹,如今冷冷清清住在月宫里。

对着无边无际的碧海般的青天,这颗心是日日夜夜都不能平静的。

在天上生活得不好,还不如留在人间,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

课文结构结构图示景色:碧宵渡河桥《乞巧》内心:乞红线《古诗两首》孤独《嫦娥》后悔心情孤寂中心思想《乞巧》描写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9.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9.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人教新课标

乞巧馍
牛郎织女
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古代人是怎 样过乞巧节的。结合拼音认读生字,同 学间可互相交流。
乞巧
林杰
xiāo xiāo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渡 河 桥。
家 家乞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
☆ 背诵《乞巧》,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 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开个故事会。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 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 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 ,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 尽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 今宵 看碧霄,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乞 巧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9.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人教
新课标2020/9/3 Nhomakorabea七月七鹊桥会,七夕乞巧女儿节。“乞巧 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 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在七月初七,也就是七 夕这天,牛郎和织女要在银河鹊桥相会……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 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 甜蜜的婚姻和早得子。

语文三年级下人教课标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

语文三年级下人教课标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

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却拔出发簪,狠狠的画了 一条天河把二人给隔开了,不让他们见面。
织女日夜的哭泣,感动了一种叫做喜鹊的鸟。于是,
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无数的喜鹊就会在天河上架 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能够相会。
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 会望着天上祝福他们,并且女孩 子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不但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 灵手巧,而且还祈求亲人幸福, 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29. 古诗两首
资料宝袋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 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1、学会乞、霄两个生字。
2、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 3、背诵这首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 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七夕 今宵 看 碧霄,
牵牛 织女 渡 河桥。
家家 乞巧 望 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课文详解
碧霄:浩瀚 无际的青天。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宵:今 天晚上。
霄:天空。
xiāo
碧霄
课文详解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月初七的夜晚, 遥望浩瀚无际的青 天,牛郎和织女在 鹊桥相会。
课文详解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 初七,又名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每家每户都有姑娘 在对着月亮用五彩 线穿九孔针,也不 知道穿完了多少条 丝线。

诗中的那句诗写的是 人们七夕乞巧的风俗?
各小组交流、讨论, 说说诗中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检测矫正
2、填空: 七夕今宵 看碧霄 , 牵牛织女 渡河桥 。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红丝 几万条 。

语文三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三。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五。 拓展练习
六。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 夜夜心
教学内容
29《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 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ຫໍສະໝຸດ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三年级下册(标准版)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三年级下册(标准版)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语文教案三年级下册1一、教材分析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

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

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

”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

垂纶,这里指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

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遮蔽。

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过路的人。

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

遥,远处。

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

怕得,害怕。

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部编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古诗两首》同步
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zhú yǐng
píng fēng
bì hǎ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īn xiāo
qǐ qiǎo
cháng 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形近字组词
渡________乞________桥________烛________悔________ 踱________气________娇________浊________晦________
3.给多音字组词。

看:kàn ________kān ________尽:jìn ________jǐn ________
落:luò ________lào ________应:yìng________yīng________
4.依据句意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1)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________碧霄:________
(2)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深:________长河:________晓星:________。

5.查字典填空。

(1)
“碧”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
________,组词________。

(2)
“屏”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
________,组词________。

6.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意思:________
(2)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意思:________
7.按要求填空
(1)
《乞巧》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写民间________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________和________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2)
《常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________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________之情。

8.默写《常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题解《乞巧》
二、阅读理解
10.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
诗中描写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________。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列宁小时候,家里有一个果树园。

种着苹果、樱桃和其他果树。

列宁和他的哥哥、姐姐经常在果园里劳动。

有一年夏天,母亲指着凉亭(tíng)旁三棵樱桃树说:“孩子们,你们可以到园子的另一头去吃水果,这几棵树上的果子,在七月二十日以前,别去动它。


过了一些日子,列宁父亲的一个朋友来做客,他看到长在凉亭旁边的三棵樱桃树,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惊奇地问站在身旁的列宁:“你们不爱吃樱桃果子吗?”
列宁微笑着说:“我们很喜欢吃,但要到七月二十日,父亲过生日的时候再吃。


这位朋友听了,竖起大拇指,嘴里发出啧(zé)啧的赞叹声。

(1)
写出短文中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________喜欢—________赞叹—________
(2)
是什么原因让列宁不吃樱桃?因为________
(3)
如果你是这位朋友,你会对列宁说:“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