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之三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秘密而_。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荆轲刺秦王》的作者、历史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插图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1.4.2 简要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
1.4.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4.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的了解和期待。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概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2 教学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故事梗概。
2.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4.2 概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2.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4.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秦王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人物形象。
3.4 教学步骤3.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3.4.2 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3.4.4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第四章:故事情节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4.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和高潮部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故事情节。
4.4 教学步骤4.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4.4.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4.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4.4.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价值。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包括秦国统一六国的时期和荆轲的身份。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荆轲要刺杀秦王?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动机。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细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细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包括荆轲的准备、刺杀行动的经过以及结果。
强调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和事件。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故事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
通过讲述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和关键事件。
第三章:荆轲刺秦王的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包括荆轲、秦王和荆轲的。
讨论每个角色的特点、动机和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角色的特点和动机。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荆轲刺秦王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故事中体现的忠诚、牺牲和英雄主义等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事意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第五章:荆轲刺秦王的评价与启示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进行评价和反思。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不同观点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评价和解读。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思想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讲述荆轲、荆轲的生平背景和刺秦王的原因。
(2)描绘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场景和细节。
(3)展现荆轲刺秦王后的反响、评价和影响。
2. 象征意义:(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2)荆轲、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2)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4. 课堂讲解:(1)讲解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阐述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荆轲刺秦王》出⾃《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标: (⼀)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为。
(⼆)学习课⽂通过⼈物的语⾔、⾏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盾冲突中表现⼈物性格。
(三)掌握⽂⾔常⽤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过程: 1、《战国策》 ⼜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的⼀些活动和社会⾯貌,着重记载了谋⾂的策略和⾔论。
这部书记事写⼈⼗分⽣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有很⾼的⽂学价值。
2、历史背景 故事发⽣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六国的⼤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丹交给秦国作⼈质。
⽽“秦遇之不善”,太⼦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乱”,“君⾂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刺客之⼀。
祖先是齐国⼈,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勇⼠。
课⽂中提到的击筑的⾼渐离,就是朋友之⼀。
燕太⼦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光。
⽥光觉得⾃⼰⽼了,⽆法完成太⼦丹的重托,便向太⼦丹推荐了荆轲。
⽥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秦国的发展壮大,六国联合抗秦的形势。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分组讨论。
1.4 教学作业: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文学作品分析2.1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讨论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
2.3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小组合作研究人物形象。
2.4 教学作业:第三章:历史文化探讨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事件在历史上的影响,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关联。
3.2 教学内容:讲解荆轲刺秦事件的历史背景,分析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关联。
3.3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3.4 教学作业: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荆轲刺秦事件在历史上的影响。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4.2 教学内容:4.3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供写作指导和评价。
4.4 教学作业:学生完成一篇评价历史事件的短文,长度在500字左右。
5.1 教学目的: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4 教学作业:第六章:比较文学研究6.1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将《荆轲刺秦王》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
6.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荆轲刺秦事件的文学作品,如《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并进行比较分析。
6.3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在人物描绘、情节构造、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荆轲是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他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刺客文化的内涵。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原因。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荆轲刺秦王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1 时代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荆轲刺秦王所处的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荆轲为何会选择刺杀秦王,需要我们深入了解。
2.2 荆轲的生平我们将学习荆轲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他的性格特点。
通过了解荆轲的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为何会做出刺杀秦王的决定。
2.3 秦国的崛起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了解秦国强大的原因。
这对于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荆轲刺秦王的过程3.1 荆轲的行动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包括他的准备、行动以及与秦王的对话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荆轲的勇敢和智慧。
3.2 荆轲的同伴我们将学习荆轲在行动中的同伴,如荆轲的好友秦舞阳等,了解他们的角色和贡献。
3.3 秦王的反应我们将学习秦王在荆轲刺杀行动中的反应,了解他的应对措施以及对此事件的处理。
第四章:荆轲刺秦王的结果与影响4.1 荆轲的结局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荆轲刺秦王行动的结局,包括荆轲的命运以及他的后事。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卒惶急无以击轲”中的“无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中的“见陵”等。
(2)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难点(1)对文中一些复杂的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的定语后置结构。
(2)探讨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正义性和可行性,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片段,如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国的强大、六国的衰落以及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2)讲述燕国面临的危机,以及太子丹寻找刺客刺杀秦王的原因。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文意疏通(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如“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中的“破”“虏”“尽”等实词,“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的“为”的用法等。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分析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视死如归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探讨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段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主人公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1、介绍《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2、讲解时代背景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大,相继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的命运。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针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重点字词:如“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中的“破”“虏”“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之三十四、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对人的尊称。
旦暮:形容时间短。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微同非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凭信之物没有办法接近秦王的购取他的头亲:亲近,接近。
邑万家(9)。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果真给一定邑:聚居地。
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接见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因为走投无路归附说同悦有以:有所以,有用来……的。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心意另外考虑对策吧伤: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2)矣。
同义复词对待刻毒之: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同族的人被杀戮和没收(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每当想到这些到去了不过想不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之)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一种办法用(它)解除忧患并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怎么样上前对它怎么办呢秦王之:代“可以解……之仇者”。
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好好抓住刺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被欺凌耻辱除掉是否想法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而进(6)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7)也,今乃得闻教!”右手腕,走近一步说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如今才得到你的教遂自刎。
诲就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8)驾车前往(事)已至此收起来装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好首级用匣子封闭起来函: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预先寻求世上锋利买到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使工以药淬(1)之。
乃为装遣荆轲。
工匠准备行装(使秦)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
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3)作助手忤: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一起去住在远处因而留下来等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5),疑其有改悔,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嫌他动身晚了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迟:形作意动,以……为迟。
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又请求他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派发怒斥责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
今太子迟拿着不可预料停留下来的原因之,请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决同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中这件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衣冠:名作动至易水上,既祖,取道(8)。
高渐离(9)击筑,荆轲和而歌,祭过路神就要上路敲着和着节拍唱歌祖: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变徵之声(10),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发出声音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荆轲)上前作歌唱到风声萧萧涕:泪水,名作动,哭。
泣:小声哭。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1),悲鸣啊彻骨寒冷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又发出声调激愤的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坐始终回头看一眼终已:同义复词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优厚地赠送给(4)币:礼品。
中庶子:官名。
蒙嘉:人名。
第二课时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替(他)事先进言向确实惧怕威势出抵抗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6)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7),而全做秦国的大臣排在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内:国内。
给:供。
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8)。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能侍奉守住祖先自己来陈述恭谨地并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禀告希望听凭之(9)。
”大王的吩咐之:代燕使来见一事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安排的礼仪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10)下,捧着装着按次序进宫殿前台阶下奉同捧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脸色变了害怕起来对此感到奇怪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替(他)怪:以……为怪,意动用法。
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1),谢罪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稍微原谅他些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来取来拿的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献给秦王全部打开于是手持匕首椹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
拔剑,刺到惊骇自己挣着站起刺扯断(秦王)剑长,操其室(4)。
时恐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插得紧立即拔出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绕着(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还同环卒同猝尽失其度(7)。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都失去常态按照法律侍立在的能带一点兵器许多侍卫失:使……失态,使动用法。
尺:尺寸,极言少。
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排列君王的命令上殿正危急来召唤殿下的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之)击轲,而乃以手共侍卫(大家)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就用空手一起无以:没有……用来。
搏之。
同荆轲搏斗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10)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这随从医官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正在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怎么办就把剑背在背上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13)。
残废了举起受了创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1)以骂曰:“事所以成功靠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箕踞:名作状。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2)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的原因就是活生生地劫持你得到来回报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上前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第三课时课文分析:一、本文结构: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
(1--6)(1)、简介背景。
(1节)(2)、准备“信物”。
(3--4)(3)、准备武器。
(5节)(4)、配备助手。
(6节)2、诀别。
(7--10)(1)、怒叱太子。
(7--8)(2)、易水悲歌。
(9--10)3、刺秦。
(11--19)(1)、计见秦王。
(11--13)(2)、勇刺秦王。
(14--18)(3)、壮志未酬。
(19)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