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健 简历 北京中医药大学doc-林志健 医学博士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摘要】目的:评价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病例收集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从我院收治的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出60例进行调查,主要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等,统计患者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结果:经研究调查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多于低龄人群,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产生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选择中成药治疗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此反应与患者年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等因素相关,因此临床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给药,严格、规范用药行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不同特殊工艺加工而制作出的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常见的剂型类型是药丸、膏、胶囊、丹和散等,由于中成药是中药制作而成,药材按照治病原则的配方制成现成药品,故其不良反应相比西药轻,但是随着中成药的使用率不断频繁,应用范围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明显,为了确保临床患者能安心、放心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必须要明确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干预[1-2]。
故下文对纳入的60例中成药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其原因及防护措施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取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调查对象为在我院服用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出60例全部接受调查,分析其病历资料。
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6~78岁,平均(47.26±4.26)岁,BMI指数19~28kg/m2,平均(23.72±1.25)kg/m2。
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和用药品种等,参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中的标准判断,分析计算各个因素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人事动态
1.8.2010– 31.7.2012
Dr. John A. Buswell
Senior College Tutor, Shaw College 逸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1.8.2010– 31.7.2012
Mr. Chan Andrew Yiu Yung 陳燿墉
Adviser (honorary), Faculty of Medicine 醫學院名譽顧問
Visiting Scholar (honorary), Dept of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s 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訪問學人
17.6.2010– 16.6.2011
Dr. Hou Zhibo 侯志波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生物醫學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1.6.2010– 30.6.2010
Dr. Philip L. Wickeri 魏斐立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Divinity School of Chung Chi College, Dept of Cultural & Religious Studies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崇基學院神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22.6.2010– 21.11.2011
Prof. Chung Kim Sau 鍾劍修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Economics 經濟學系客座副教授
30.6.2010– 30.8.2010
Prof. Chan Chok Wan 陳作耘 Honorary Clinical Professor, Dept of Paediatrics 兒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灵芝带给人类的健康祥瑞
灵芝带给人类的健康祥瑞林志彬教授,我国稳态医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药理学会理事长、世界药理学会亚洲唯一执委、国际灵芝研究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大学新药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阳光生命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4年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光华科技奖三等奖等殊荣。
主持编写《医用药理学基础》等著作、辞书二十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他长年从事抗炎症药、免疫调节药、内分泌药物和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是我国目前灵芝研究领域最具分量且居于领导地位的学者之一。
他通过多年的辛勤研究,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证实了灵芝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辅助抑制肿瘤方面有确切的效果。
偶然契机与灵芝结缘林志彬教授祖籍福建省闽候县。
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药理学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
他大学五年攻读的是西医,没料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他走上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探讨中医理论之路,并开始终生与灵芝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有数千万人为慢性支气管炎所困扰。
西医疗效不佳,只能治标不治本,相关部门积极寻求其他有效药物。
在民间偏方和中医书籍中,有不少关于灵芝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记载。
为了寻求科学的佐证,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以林志彬为主的科研团队,开始了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的药理实验。
林志彬回顾说:“起初,我们用西医的眼光来看待中药灵芝的疗效,发现灵芝在止咳、祛痰、平喘和抗感染等方面疗效不明显,研究工作只好中断。
但走过的弯路也是一种财富。
”他有幸参加“西医学中医班”学习、探索中医理论。
根据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传统理论,他萌发了思索: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免疫力低,灵芝能否在提高免疫力方面发挥作用?紧接的实验证明:虽说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不及西药来得好、来得快,但病人在饮食、体力、抵抗力等方面有了好转的迹象。
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强大医生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强大医生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前身为中国医学会航空医学会专家门诊,医保单位,医保无需定点,是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非营利性特色中医院。
临床科室齐全,设,中医门诊,妇科门诊,外科门诊,内科门诊,以及全国的名老中医特需专家门诊。
刘家窑中医院诊成立十余年,医院以心脑血管科、肾内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肛肠科,泌尿外科等常见病症为主。
汇聚一批在多种疑难病治疗方面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优秀专家坐诊,擅长中医治疗各种症状。
能够通过望、闻、问、切四步找到身体内所存在的病因,一人一方,辨证施治。
林秀彬,女,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曾跟随名老中医方药中、中医肾病学家时振声及聂莉芳教授学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特见解。
中文名:林秀彬国籍:中国性别:女职称:主任医师1.出诊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
2.擅长领域擅长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痛风肾病、lgA 肾病、糖尿病肾病、泌尿系感染、腰痛、水肿、尿血尿频等各种肾脏疾病。
护肾养生及亚建康调理。
3.主要成就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曾参加二项“肾炎”、“肾衰”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其中一项获部级成果三等奖;一项“十五”攻关课题《中医药控制lgA肾病血尿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先后在国内杂志发表论文《中医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4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医治疗体会》《时振声教授治疗紫癜性肾炎经验》等15篇;主编《护肾养生》著作一部、参加编著《时氏肾脏病学》、《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本草纲目通释》、《自查自疗常见病300种》等著作10部。
郭自强医院科室: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职称: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在线考试(附答案2)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杨重恒 副教授
福建省立医院李智伟
锦州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 刘丹 教授、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吴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林志健 博士
福建省立医院药学部 庄将协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周薇 讲师
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陈刚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宫亮 副教授
6
新生儿与新生018】
8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2018】
9 EE,100分
神经内科临床合理用药【2018】
10
口腔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2017】
11
眼科疾病安全合理用药【2018】
12
13 CA,100分
14
15 ABCE,100分 16 CCCC,100分
29
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化管理【2017】
30
过敏性哮喘中西药物治疗进展【2016】
31 BDBBBBB/AB,ABD,ABCD,60分 含西药成分中成药安全问题【2016】
3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意见与监护【2016】
33
34 DDC/ABCDE,AB,60分
35 36
37 ABCD,ACDE,BCE,66分
64 CEB,70分
65
66 CCDB,100分
谈谈中医诊病之动态变化【2014】 中药药材与饮片“毒性”的非临床研究与评价【2013】 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治疗【2015】 现代文明病之——颈椎病的中医防治【2014】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药物治疗【2016】 妇科疾病常用非处方药应用指南【2016】 临床安全用药管理与案例分析【2016】
临床中药学技能模拟实训中心建设与教学实践
临床中药学技能模拟实训中心建设与教学实践作者:林志健王雨张冰张晓朦吴嘉瑞刘欣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8期[摘要]临床中药师的技能训练在学生药学服务能力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临床中药学教育起步较晚,实训教学发展缓慢,临床中药学方向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训练受到限制。
该文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建设,探讨临床中药学技能模拟实训在临床中药师培养中的意义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临床中药师的药学服务技能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药学服务;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实践[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等教育“大学习深调研细落实”课题“基于‘一导双培’临床中药学师资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GY-10);2018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临床中药师技能实训模拟平台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XJZX18003);2018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双课堂’翻转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XJZX18002)[作者简介]林志健(1983—),男,福建龙岩人,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合理应用研究与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张冰(1959—),女,北京人,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二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主任医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与科研、中药防治疑难杂病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222-03 [收稿日期] 2019-11-11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民对健康关注的不断提高,药学服务受到广泛关注,这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
临床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为核心内容的学科,旨在培养从事临床中药学服务的专业人才,推动中药合理应用[2]。
清热类中药的合理应用警戒
严格掌握适应症,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
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若必须应用,则用药期间要加 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对某些特殊病例可主动合用抗过敏药物,以有效地降低 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里热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概念:以清泄里热,主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实热证
虚热证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1 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壮热、大汗出、烦渴、 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 洪大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 的多种实热证。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里热证
清热药
提
1 2
纲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3
4
清热药的警戒与合理用药原则
清热类中药合理用药示例
2
清热类中药防治误区
一、凭西医诊断而用清热药 如西医诊断为胆囊炎,就用清胆热药; 西医诊断为肺炎,就用清肺热药。 把西医炎症和中医热证等同起来
不讲中医之特色,不讲辨证论治
些清热药罗列堆积在一起使用。
2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皮肤癌
四、长期使用泻火药
砷中毒与 长期用药有关
皮肤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皮
肤角化过度、疣状增生、皮肤癌 血液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花肚皮—皮肤色素 沉着与脱失 手/趾掌角化
皮肤角化
色素沉着
提
1 2
纲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菊苣化学成分及其防治尿酸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
世界中医药 2021年 1月第 16卷第 1期·35·菊苣化学成分及其防治尿酸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徐慧哲 王 雨 毛秋月 黄政凯 林志健 张 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2488)摘要 菊苣系维吾尔族习用药材,有近千年的药用、食用、饲用史,具较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研究发现菊苣有 显著的降尿酸活性,且兼具调节尿酸相关代谢紊乱作用,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确优势。
基于此,该研究立足于 本课题组近 30年菊苣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近 3年研究进展,对菊苣的化学成分及其防治尿酸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进行 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菊苣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菊苣;化学成分;高血尿酸;痛风;代谢性疾病ResearchProgressonChemicalConstituentsandItsPreventionandTreatment ofUricAcidrelatedMetabolicDiseasesinCichorium intybusL.XUHuizhe,WANGYu,MAOQiuyue,HUANGZhengkai,LINZhijian,ZHANGBing (SchoolofChineseMateriaMedica,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2488,China) Abstract Cichorium intybusL.,Uighurconventionalmedicine,hasnearlythousandsyearsofmedical,edibleandfeedinghistory. Ithashighmedicinalandeconomicvalue.RecentstudieshavefoundthatCichoriumintybusL.hassignificanturicacidloweringac tivity,andcanregulateuricacidrelatedmetabolicdisorders,showingaclearadvantageinthetreatmentofmetabolicdiseases. Basedonthis,ourresearchisbasedontheresearchresultsofCichoriumintybusL.inthisgroupinthepast30yearscombinedwith 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progressinrecent3years.ThechemicalcompositionofCichorium intybusL.anditspreventionand treatmentofuricacidrelatedmetabolicdiseasesaresystematicallyreviewe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researchandde velopmentofCichorium intybusL.inthefuture. Keywords Cichorium intybusL.;Chemicalconstituents;Hyperuricemia;Gout;Metabolicdiseases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1.006 菊苣为菊科植物毛菊苣 Cichorium glandulosum BoissetHuet或菊苣 Cichorium intybusL的干燥地 上部分或根,功效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用 于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1]。
《本草纲目》中有毒中药的药物警戒思想:虫部
《本草纲目》中有毒中药的药物警戒思想:虫部郭鹏杰;王笑;张晓朦;张冰;林志健;吴嘉瑞【摘要】目的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警戒思想,梳理《本草纲目》中收录虫部中药的警戒信息,为现代临床合理应用虫类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Excel 2016提取《本草纲目》(金陵版点校本)中记载虫部中药的毒性、性味、适应证、炮制、配伍等记载,按照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等分类统计.结果在收录的131种虫部药中,41种具有毒性,以有毒占比最多,为68.3%,普遍具有辛寒、辛温之性.虫部有毒药物入药多为炮制品,且多以外用为主.部分虫部有毒中药有明确的减毒、解毒方法.结论虫部药的防毒、减毒措施丰富,对现代具有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本草纲目;虫部;有毒中药;药物警戒【作者】郭鹏杰;王笑;张晓朦;张冰;林志健;吴嘉瑞【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1.3;R282.74《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著作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被誉为中国古代的药物百科全书[1],其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用药经验,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2]。
在合理用药方面,李时珍提出丰富的药学思想与应用,如《本草纲目》虫部,收载了131种虫类中药,较前书补充了诸蛇,总结其治疗用药经验,使虫类药的合理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但是虫类中药大部分都“毒效一体”,《本草纲目》对虫类中药毒效记载明确,通过对其所载药物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逐一叙述,客观、如实地反映了虫类中药的功能主治、毒性[3]。
拂过杏林的新风
林志健Lin Zhi jian北京中医药大学林志健副教授SCI-TECH INNOVATIONSAND BRANDS创新中国技部“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97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20余项课题研究。
发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等期刊SCI论文5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篇);参与编写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药物治疗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临床中药学”、北京市精品教材“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应用中药学”等教材5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三)。
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秘书,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副秘书长。
“我称不上学者,但我坚信自己是一名中医药科学工作者。
”林志健说。
在林志健看来,自己的工作很单纯也很朴素,就是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
林志健认为,临床中药学是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学科,其宗旨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促进合理用药,顺应当前医疗改革提倡药学服务的新形势。
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药物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关注疗效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林志健选择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围绕临床中药学关注点,开展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与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研究。
林志健进行的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探讨中药防治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疾病的有效性基础。
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方面,代谢性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
另一方面,罹患代谢性疾病的人数日益增多,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之一,引起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林志健 简历 北京中医药大学doc-林志健 医学博士
林志健医学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秘书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学教学团队秘书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骨干从事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关注中药合理用药研究与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在代谢性疾病的病理药理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熟悉高尿酸血症及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
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课题项目1项;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课题2项;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改革课题1项。
先后参与国家科技部(“973 计划”中医理论专项课题、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产学研共建课题、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科研工作。
先后在《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及《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参与《An Illustrated Atlas of the Commonly Us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第Ⅲ卷的英语翻译。
参与编写教材及著作3部。
教育部成果登记2项。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
现兼任《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及《转化医学杂志》审稿。
2013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1年获全国中医药研究生创新发展论坛最佳学术口头报告奖;2011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200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脂质代谢与器官损害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获“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传承岐黄之道 服务健康中国--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副教授林志健
传承岐黄之道服务健康中国--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
副教授林志健
李明丽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22()11
【摘要】北京中医药大学曾见证无数名医翘楚的成长,承载着他们勤学奋思的人生历程。
从本科便扎根于此的林志健也不例外,他在这所高校中完成了从勤奋学子到
教学与科研新星的身份转变,并带领团队以防治尿酸代谢紊乱疾病及坚持中药安全
用药警戒为切入点,坚守科研与教学一线,立志为国人健康带来一束满载希望的光芒,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在开展中药防治尿酸代谢紊乱疾病及中药安全警戒研究中。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李明丽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吃对食用油为健康加“油”—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
2.吃对食用油为健康加“油”——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
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3.学为人师吐芬芳研精覃思促
创新——记明新科技大学服务事业学院旅馆事业管理系林永祯副教授4.志存高远行则将至——记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副教授谢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安全问题分析与警戒
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安全问题分析与警戒耿可欣;张晓朦;张冰;林志健;萨日娜;姜皓;邹丽娜【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年(卷),期】2022(19)8【摘要】目的分析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警戒防范措施。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及CBM数据库1964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哺乳期妇女应用中药致ADR的文献报道,对患者一般情况、ADR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发生ADR的单味中药进行性、味、归经的关联性分析。
结果纳入文献31篇、34例ADR案例,涉及19味单味中药、5种中成药、6种中药方剂。
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发生原因有患者个体差异等机体因素、毒性反应等药物因素及患者自行用药、临床辨证不当、调配错误、药物加工及煎煮不当等不合理用药因素。
结论哺乳期应用中药发生安全问题多样,轻则乳母恶心呕吐,乳儿出现皮疹;重则乳母出血性休克、肾功能衰竭、永久性闭乳,乳儿血小板减少等。
建议哺乳期应用中药应从治疗原则及药物选用等方面加强警戒,用药后密切监测,以助于哺乳期妇女临床安全合理应用中药。
【总页数】5页(P908-912)【作者】耿可欣;张晓朦;张冰;林志健;萨日娜;姜皓;邹丽娜【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54.3;R994.11【相关文献】1.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2.泻下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思考3.我国药品说明书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标示问题分析及风险控制建议4.重视药物警戒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的应用5.基于传统文献的围孕期妇女中药药物警戒挖掘与药学服务思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服用后的调护警戒思想探讨
中药服用后的调护警戒思想探讨林志健;张冰;朱熠冰;董百惠【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药物警戒体系中关于中药服用后的调护警戒思想.方法:梳理古代文献中相关中药服用后的调护方法,整理和提炼中药服用后的调护警戒思想.结果:古本草医书文献中记载了丰富的中药服用后的调护措施,具有较为完备的中药服用后的调护警戒思想,使中药发挥疗效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我国古代十分重视中药服用后的调护,其丰富的中药服用后的调护警戒思想可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pharmacovigilance practice of nursing care of the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 after t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To review related ancient literatures for the nursing methods after t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sort and extract the pharmacovigilance practice of nursing care after t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The ancient herbal medicine books have recorded sufficient contents of nursing measures after t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vided integrated pharmacovigilance practice of nursing , which gave full play of its efficacy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ONCLUSIONS: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has paid highly attention on the nursing care after t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so that the contents of pharmacovigilance practice of nursing measures are helpful for guiding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7(017)012【总页数】3页(P1601-1603)【关键词】中药;服药;调护;警戒;合理用药【作者】林志健;张冰;朱熠冰;董百惠【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2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正确掌握辨证施治内容,而中药治疗效果的好坏也离不开服药后调护工作的配合。
代谢性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探讨与思考
代谢性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探讨与思考任志鑫;王雨;张冰;林志健;巨珊珊【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22(30)7【摘要】目的为选择合理、可靠的动物种类、造模方式、评价体系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六大疾病相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文献,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报道,归纳、总结动物相关参数、造模方式、证型及评价体系。
结果收集到代谢性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文献243篇,其中132篇涉及糖尿病(气阴两虚、湿热困脾、阴虚内热、内热偏盛型);3篇涉及肥胖症(脾虚湿阻型);9篇涉及高脂血症(痰浊阻滞、气滞血瘀、气郁血瘀型);7篇涉及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脾虚痰湿、瘀血、湿热蕴结型);92篇涉及高血压(痰湿壅盛、肝阳上亢、肝火亢盛型)。
实验动物以雄性大鼠应用最广泛(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多使用鹌鹑);造模方式有单因素、双因素及混合因素复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体系分别从病理指标(糖、脂代谢、血清生化、肝肾功能等)和一般状态(精神状态、活动量、二便、舌色等)进行判定。
结论目前代谢性疾病相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及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期为深入研究中医药辨证论治创造条件。
【总页数】12页(P897-908)【作者】任志鑫;王雨;张冰;林志健;巨珊珊【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相关文献】1.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2.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阻证模型思考中西医结合病证动物模型3.慢性肾衰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与思考4.关于痛风性关节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思考5.基于血热证探讨银屑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数据挖掘的降尿酸中药复方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降尿酸中药复方用药规律分析褚梦真;林志健;张冰;王雨;杨莹【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24(19)1【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以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文献研究为切入点,分析降尿酸中药复方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为降尿酸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中药复方降尿酸的文献研究,构建方药数据库,运用软件统计中药频次、性味和功效,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
结果:共纳入57个中药复方,涉及174味中药,其中27味中药使用频次>3次。
常用类型以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
聚类分析得到3个核心组方,以健脾祛湿、清热活血为主。
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4个药对、16个三味药药组、4个四味药药组,其中苍术-黄柏支持度最高,是降尿酸的核心药对。
结论:中药降尿酸用药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辅以健脾祛湿、补中益气,体现“标本兼顾”的中医药治疗原则,为临床提高疗效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5页(P57-61)【作者】褚梦真;林志健;张冰;王雨;杨莹【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相关文献】1.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内服复方专利制剂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2.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用药规律分析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专利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分析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药复方干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5.基于数据挖掘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蛋白酶体抑制剂致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文献分析
蛋白酶体抑制剂致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文献分析牟致平;林志健;李振全;荣晨;房秀梅;刘颖;朴晶竹;薛春苗【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24(24)3【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I)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收录的PI相关TMA的案例报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
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TM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纳入文献37篇,涉及患者92例,其中男性46例(占50.00%),女性29例(占31.52%),性别不详17例(占18.48%);平均年龄为(61±13)岁。
TMA的中位发病时间为64 d,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少尿/无尿为主。
因1例患者出现2次TMA,则合计93例次TMA,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中位值为19.5×10^(9)/L,其中0~50×10^(9)/L的患者最多(52例次,占55.91%);64例次患者(占68.82%)的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其中>177~445μmol/L的患者最多(32例次,占34.41%)。
停药和支持治疗后(共93例次),76例次患者(占81.72%)痊愈/好转,6例次(占6.45%)有后遗症,5例次(占5.38%)死亡。
PI相关TMA中,主要涉及的药物为卡非佐米(67例次,占72.04%)。
结论:应重视PI所致TMA,应用PI时应考虑患者性别、药物种类等因素;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尽早识别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总页数】5页(P371-375)【作者】牟致平;林志健;李振全;荣晨;房秀梅;刘颖;朴晶竹;薛春苗【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相关文献】1.PD-1抑制剂致1型糖尿病1例及相关病例文献分析2.丝裂原活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致视网膜静脉阻塞文献分析3.PD-1/PD-L1抑制剂在非黑色素瘤治疗中致白癜风的文献病例分析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膀胱炎的文献分析5.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致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文献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志健医学博士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秘书
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学教学团队秘书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骨干
从事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关注中药合理用药研究与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在代谢性疾病的病理药理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熟悉高尿酸血症及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
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课题项目1项;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课题2项;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改革课题1项。
先后参与国家科技部(“973 计划”中医理论专项课题、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产学研共建课题、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科研工作。
先后在《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及《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参与《An Illustrated Atlas of the Commonly Us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第Ⅲ卷的英语翻译。
参与编写教材及著作3部。
教育部成果登记2项。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
现兼任《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及《转化医学杂志》审稿。
2013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11年获全国中医药研究生创新发展论坛最佳学术口头报告奖;
2011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
200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9年获脂质代谢与器官损害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006年获“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