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彩7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彩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彩7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
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
例如:“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共8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共8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作者:薛超凯回忆有时让人温暖,有时让人惘然。
梁任公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来。
有时暗自思忖,自己莫非已步入老年?不然何以在这个别人看来年富力强的时候,常常不禁回想以前呢。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
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
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
人们常认为,女为悦己者容,我虽有“己悦者”,但从来没有为此煞费苦心,就连精心也谈不上。
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在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中,我自认为我可以在盛夏的炎热中,给人一朵青莲;在隆冬的酷寒中,送人一盆热炭。
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
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再后来,我有了亲密爱人,有了一个需要彼此支撑的小家,我们的职业都很艰苦,聚少离多,但我们珍视对方,保重自己,所以如今很是满足,尽管我曾经付出那么多,得到他的悉心呵护,我觉得艰难都成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
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
于己内心坦荡荡。
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
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
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0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 大都是主义一统, 口号满篇, 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 语言朴实无华, 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 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 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 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 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 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 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 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 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 实有平庸教化之嫌, 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 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 索然寡味, 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 顿悟: 大智大慧者, 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 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 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 人活一世, 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 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那里, 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是啊, 评价一个时期, 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 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 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文革, 进过牛棚, 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 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 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 我们讲和谐, 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 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不过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老公都说我读得快了。
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
此前知道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知道了这位大师。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
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
让我特别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进步,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
每次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进步了不少,然而现在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该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
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该引起重视的。
现在有“季羡林研究所”这么一个机构,专门做对季羡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说明应该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从这位大师身上学习,以后可以再读读相关书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和长远。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优秀3篇)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优秀3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一《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二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精通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篇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篇《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篇《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1我已经很久不好好看书了,也很久不做读书笔记了。
现在想到如何能写出一份差强人意的读书笔记的方法,大概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份读书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
不是写给别的人看,不必带着济世的口气,不必带着演讲的顾虑,对自己诚实。
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样为了表示看完一本书去做笔记。
我这样说是因为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暂的时间里都干过,我20xx年开始用博客写过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网络影响的一代中长大的。
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或多或少有一种传播的意图,而作者这种潜在的心理动机,大概是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说话的目的总归是想与外界交流。
然而社交网络看似开放,实则封闭,这种交流未必有效,这构成了人的意愿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现在我渐渐意识到,在网络上写作虽然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人写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娱自乐。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更强调的是个人感受,而非对内容本身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高中时候买来看过第一遍。
现在想来,我那时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动机实在是比较功利的:以为自己看完了就能参透些什么,实则什么也没记住。
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别人的经验自己体会过的理解最深,没用心想过的偷不来。
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没有看全,是跳读的。
原因是因为季老的一些话,常常让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记下一些再说。
我过去以为这种书读得最快,实则读得最慢了。
读书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说我第一遍读时什么都没记住也是假的,我还偏偏就记住了这句:“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坏人》)为什么唯独对这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
大概是因为我害怕“坏人”。
但是我人生中并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坏人,这才是最坏的事情。
季老对坏人有个简单的评定:损人不利己。
但是我对人的评价趋向于多元化,这有可能使我走向这种情境,即“一般人虽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这次再读,这句话依旧在我脑海中出挑得很。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通用10篇)《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1《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2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书,最开始读过他的《永久的悔》,语言简朴情感真实,能深深体会到老先生心中的悔,挥之不去却弥补不了。
之后,开始寻找老先生的书,最近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体会还是颇深的。
篇章分为不圆满才是人生,做人与处世,我们面对的现实,我写我,长寿之道。
以自己经历的人生来漫谈人生,不圆满才是人生,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便是老先生的人生感悟。
然而所对的现实,便是一寸光阴不可轻。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不过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老公都说我读得快了(呵呵,因为我一向读书不是很快的)。
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
此前知道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知道了这位大师。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
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
让我特别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进步,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
每次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进步了不少,然而现在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该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
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该引起重视的。
现在有“季羡林研究所”这么一个机构,专门做对季羡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说明应该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从这位大师身上学习,以后可以再读读相关书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和长远。
读罢此书,我还绕有兴致地又查了一下与季羡林相关的资料,其中,他与小学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让人感动。
在这里就不再多说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2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记住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因为一次考试,写教案《月是故乡明》。
本来是一次紧张的考试,却成了我自觉品读大师文章的开始,感动于他的经历,他对人生的彻悟,感念与他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
从此,心中有了季羡林的文字,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
但我总是以忙为借口,忽略着自己的阅读,只到两年后的,我费了一些周折,终于得到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大师的风范,朴实而真切的文字,又一次品读中感怀。
我是流着眼泪读一些章节的,在对他对人生感悟中洗涤着内心的或芜杂,或浅薄。
我原谅自己太过感性,也许,这个正是我能沉浸书本,但又常常走不出书本的原因。
然而今生恐怕也难改我这样的性情了,不改也罢。
读到季先生的《二月兰》,已经能够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特殊年代给季先生带来莫大安慰的亲情,被他的描述感动,被其中流淌的真情感动。
是亲情,是真情,是对人性的彻悟,让太在那艰难的重厄的年代,能有着点温暖,有着坚韧,走过那段黑白颠倒的时光,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光。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
花朵不大,紫白相间。
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
”然而“年届耄耋,”“在燕园已经住了四十多年”的季先生,却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同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联系在一起回忆对比,令人伤情动怀。
季先生几次用类似语句,渲染二月兰当今盛开的气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只对浩劫期间特别表述为,“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是在嘲笑我。
”所以说,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意味着时代或社会环境的变迁。
“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6篇)《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望九之年的季老,总结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意义。
品读这本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己人生旅途的总结。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是的,责任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进步的历史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
这决不是在高喊口号,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
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
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我们内心的芜杂、浅薄。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通过积极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己。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
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xx 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
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
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
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
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7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7篇)季羡林谈人生篇1《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观后感。
以下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
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
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15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_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可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可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并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可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可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可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佛学家、比较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同时也是散文家。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并著有很多专著。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已是97岁高龄了)是我崇拜和敬仰的我国当代学界泰斗。
这位智者的思想火花,给我启迪、震撼。
读之使人明智。
他的语言朴实而不失睿智,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在简便的氛围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
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
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
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
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
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
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
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
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
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6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6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
他认为压力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1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通用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1<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中阐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纪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谦逊品格与平和心态。
对于寒窗苦读十年后的我,人生阅历很少,很难说清人生是什麽,人生的意义何在。
季老告诉我们: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
是啊,只有拥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脊梁”。
对人生,季老怀着一种“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态度。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学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原理。
季老认为: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寻求的就是一种平衡吧!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带渐宽中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季老认为大家能拿出“衣带渐宽中不悔”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他指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老的长寿之道是:“走运时,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
我想这可以用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
季老在这本书中用数十篇千字随笔解读了他的人生观。
这一篇篇随笔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似乎是喊口号,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许多工作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和尖端的技术,需要的是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和发自本心的责任感,如此一来才会在日积月累的经验扶持之下,能力节节攀升。
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对天下事,凡涉及必负责,如此一来,什么事不是都变得美好起来了?就像我们教育学生,事无巨细,如果都秉着责任心,对学生负责,那教育的人生就是有作为的。
季老说幸福是一种心态,不满足是人生常态,麻烦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一切,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种心态,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对此,季老的态度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通过积极有为的人生,促进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不满意态向满意状态转变。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
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
折、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与遗憾。
文中,季老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的一句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点。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说:“不完美才是人生”。
由此反观我们对每个孩子的要求,似乎琴棋书画,只要是教,就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完满的,又岂能如意?人生既然是不完满的,又何必苛求一个孩子,他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地方,他的人生不应该因为此刻的一点瑕疵而遮掉了光辉。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伟大的。
季老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
生活中,挫折、困难不可避免。
面对不顺,正视它,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勇往直前,接受挑战,才能雨过天晴,见到彩虹。
如今社会环境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容易随波逐流。
我们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品味季老近百年的人生滋味。
而我们自己的人生还需要更多思考,更多回望,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