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古诗《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赏析·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赏析·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赏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共写有杂诗三首,都是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
本书选其二,这首写了游子思乡之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诗中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突然遇到了从家乡里来的朋友。
游子非常激动,这也激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游子急切地想了解家乡发生的事情。
这第一句单刀直入,直接选择游子问朋友这个镜头,表明了游子内心的思念积之已久,今天终于可以一解思乡之愁。
两句话中出现两个“故乡”,正体现了游子怀乡之切。
诗人首句纯用白描写日常生活一景,非常形象传神地描绘了游子当时激动的心情,仿佛那个游子拽着老乡胳膊痴痴地问这问那的场面就在眼前。
游子此刻想到了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到家乡的一山一水,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
而往往此刻,最让游子印象深刻的是和自己联系较紧密的一些很平常的景物,本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如此,很多事情浮现脑海,但最深刻的是窗前的寒梅,于是游子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诗人对游子的据实描写,真实自然而亲切,毫无矫揉造作之色。
朴素的思乡之情在这平凡的一问中涌现了出来,这小小的寒梅也寄托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皆用口语,如在叙家常的谈话中流露出了游子真挚浓郁的感情。
本诗若拙大巧,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与前首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
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唐诗笺注》卷七)。
思念家乡有关的古诗
思念家乡有关的古诗一、原文:《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二、衍生注释:1. “君”: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可以理解为“您”。
2.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户。
绮,有美丽、华丽的意思。
3. “著花未”:就是开花了没有。
著,在这里读zhuó,表示绽放、盛开。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主题很鲜明,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主人公见到从故乡来的友人,迫切地想要知道故乡的事情。
他没有问一些大的事物,像故乡的政局、经济等,而是问绮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了这种看似微末却饱含深情的事。
寒梅可能是他在家乡时记忆深刻的事物,通过询问寒梅,把自己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
2. 表现手法- 这首诗用对话的方式来展开。
开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就如同日常聊天一般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非常自然。
同时,它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用寒梅这一细小事物来寄托深沉的思乡情感。
这种手法使诗歌虽然简短,却蕴意深刻。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他的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描绘山水田园及隐居生活之类的诗写得极妙。
不过他也能写出像《杂诗》这样表达思乡情感深沉的诗作,他的一生有过仕途的起起落落,在政治漩涡和宁静的田园生活间徘徊,这也使他的诗歌情感和内涵丰富多样。
五、运用片段:1. 在外工作多年的小李,今天在一个交流会上遇到了来自家乡的老张。
他激动地握住老张的手说:“老张啊,你是从故乡来的啊,就像王维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们老家村口的那棵大树还在不在啊?”这里小李引用王维的诗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他见到家乡人急切想了解家乡情况的心情。
2. 在一次大学的诗歌朗诵会上,小王朗诵道:“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短短几句,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那么细腻。
就像我们,远离家乡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求学。
杂诗三首其二翻译赏析 作者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翻译赏析作者王维----45b716f6-7160-11ec-aefd-7cb59b590d7d杂诗三首其二翻译赏析作者王维三首杂诗,两篇翻译和欣赏_作者王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如果你来自你的家乡,你应该了解你的家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这是一系列诗歌中的第二首。
三首杂诗翻译赏析(作者王伟)。
这是一首关于怀旧的诗。
这首诗用线条简洁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的乡愁。
对于那些离开家乡的人来说,家乡有很多东西是他们可以错过的。
然而,这首诗写的不是对山水、风土人情的怀念,而是对“窗前梅花”的怀念它真的是“在微妙的地方看到精神”,它将聪明与简单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魅力,栩栩如生。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2)家乡:家乡,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家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杂诗三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4)气窗:一扇刻有图案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6)不开花:不开花?花,花。
不在句末使用,相当于“否”,表示怀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有三首杂诗。
第二,这首诗显示了作者的兴趣和倾向。
诗人怀念家乡是很自然的;如果你喜欢梅花,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首诗来得简单自然。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家乡事务”,可以提出一长串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维《杂诗三首》原文、译文与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译文与赏析《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第二首,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第三首,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
三首诗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杂诗三首作品原文杂诗三首其一家住孟津河⑴,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二君⑵自故乡⑶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⑷绮窗⑸前,寒梅⑹著花未⑺?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⑻生。
[1]注释译文杂诗三首作品注释⑴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2]⑵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⑶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⑷来日:来的时候。
⑸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⑹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⑺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3]⑻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4]杂诗三首作品译文其一: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其二: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5]其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作品鉴赏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杂诗》原文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及注释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杂诗三首·其二》鉴赏
《杂诗·其二》鉴赏《杂诗三首·其二》鉴赏《杂诗三首·其二》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杂诗三首·其二》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杂诗三首·其二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古诗文《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杂诗三首·其二》赏析杂诗三首·其二唐朝: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其二鉴赏这首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
这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
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诗词鉴赏-五言绝句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精品
五言绝句: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言绝句源于汉魏乐府古诗,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绝句的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
下面是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著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
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唐诗三百首之《杂诗三首·其二》
《杂诗三首·其二》《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及注释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鉴赏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唐代-王维《杂诗三首 其二》原文、译文、注释
唐代-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原文: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翻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我国著名的诗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文】您是从咱们的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出典】王维《杂诗》其二注:1、《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2、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3、译文1: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译文2: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译文3:你是从故乡来的客人,应该知道故乡的事。
你来时经过花窗前,看见寒梅花开了没有呢?4、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
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一君木子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评析《杂诗三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写梅花的五绝诗。
该诗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注释杂诗:指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写不定题目的诗。
自:'从’之意。
来日:文中指来的那一天。
绮窗:即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未:著(zhuó)花,即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其意'开花没有?’韵译您是刚从我们的家乡出来,那一定了解家乡近来情事。
您来时到我家绮窗之前时,看那一株梅花开了还是未?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唐诗三百首中《杂诗三首·其二》的赏析
唐诗三百首中《杂诗三首·其二》的赏析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
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杂诗三首·其二》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杂诗三首·其二》的赏析,希望能帮到你!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
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
杂诗其二注音版
杂诗其二注音版杂诗三首·其二拼音版注音:jūn zì gù xiāng lái ,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其二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杂诗三首·其二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杂诗三首·其二原文及赏析(最新)
杂诗三首·其二原文及赏析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古诗《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
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
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扩展阅读:诗人王维奇闻轶事之完美男人
诗人王维三十一岁时,妻子去世,自此之后终身未娶。
王维琴棋书画诗,样样精通,而且仪表堂堂,玉树临风。
找上门说亲的人,踏破了门槛,然而他竟终身未续娶真是堪称完美男人。
与始乱终弃的元稹相比,诗人王维绝对是好男人典范,再看看他的好友——大诗人崔颢吧,不断地换老婆,据《新唐书》所载崔颢“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
”王维与崔颢真可谓是两个极端。
对于王维未娶的原因,后人猜测颇多。
有人说,王维妻肯定是那种特别漂亮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子,妻子去世后,他的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女人了。
有人说,王维信奉佛教,自妻子去世之后,他更是看破了红尘,对男女之情看淡了。
史书记载,王维自妻子去世后,独居30年,不吃肉,不穿华丽衣服。
居室中仅有茶档、茶臼、经案、绳床,完全过着僧人的生活。
让人费解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王维悲悼妻子的诗歌,是失传了呢,还是压根没有写?
也许,是大爱无声吧,诗人王维把对妻子的爱藏在心里不想表露出来。
有些爱,只能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来诠释吧!
扩展阅读:王维人物生平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
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
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
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
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
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