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知识学习方法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介绍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用智慧培育智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天我想用一句话作为评课的题目,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节的呈现上。我认为,课堂设计实际上就是单位时间的设计。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分配在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就是一个教学节。一堂课的设计就是由几个教学节构成的。教学节能否合理设计和动态推进,实际上就反映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通州中学嵇康老师《清塘荷韵》主体部分教学节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季荷”二字理解;第二部分由四个问题组成,抓住“荷韵”二字理解。盐城中学廖海燕老师讲《淮阴侯列传》,在课堂设计上由四个教学节组成:导入课文,整体感知,探讨研究,拓展延伸。徐州七中的张翼老师讲《站着读与跪着读》,其教学节也清晰地彰显了她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文本研习,拓展延伸。淮安市淮海中学的丁睿老师《听听那冷雨》,其教学节由检察预习、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探究路径四部分组成。江苏省新海高中杨绍崇老师设计《错误》,其教学节为导入课文、如何理解“错误”、如何理解“美丽的错误”、如何理解“中国的中国诗人”。

袁东升老师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这样设计教学节的: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品评人物,略说关系——情景再现,语言实践——升华提炼,探究比较。泰州市翟晓燕老师教《荷塘月色》,其教学节是:初读感知——赏读理解——品读交流。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对课程资源的重视与挖掘。新课程关于“课程是经验”这一新的理念,使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体验创造了条件。

徐州七中张翼《站着读与跪着读》,把“央视百家讲坛”引入,富有时代活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一设计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开拓,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时代,给学生以时代活水的滋润。所以我们说,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资料的运用,这是站在生命发展的角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资源的开发、选择和运用,实际上反映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我们关注到《淮阴侯列传》在这方面做出的探索。这是选修课,在这个《史记》选读本子中,共有八个栏目,“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标题,概括了《史记》的叙事艺术。对这篇选修教材的处理,就不应该像必修教材那样精雕细刻地处理,而是要抓住特色,深入探究。在讨论过程中,廖老师不时地引用古人对《史记》的评论,而且在课件上注明,如在讨论细节刻画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韩信的人物形象时,就引用了黄震《黄氏日钞》中的评论;在讨论韩信之死的原因时,引用了《高祖本纪》、蒯通的话、韩信的话、还引用了范蠡的故事;在讨论“太史公曰”时,引用了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李笠《史记订补》、韩信祠对联。这种引用,一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把读书的方法渗透进来,正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三是扩大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我们还关注到《错误》一文教学,在讨论“中国的中国诗人”之后,杨老师拿来两首外国诗作比较,这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错误》这首诗的理解。这首诗意象传统,比喻别致,其中许多意象都很古老,曾很频繁地在古典诗歌中出现,很有东方风味,一比较,其特点就出来了。同时,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渗透了比较的方法。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体现在对生命的关注。生命是情感的生命、意义的生命、价值的生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自信,感受快乐,激发兴趣,获得发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一段共同生活的过程,这段生活的特殊性就在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认识生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段生活过程中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共同提升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探讨中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让学生焕发生命之美。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立意高远。

徐州七中张翼《站着读与跪着读》,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站着读的内涵,凸现平等、独立、创新,这也是对青春生命的关照,读书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丁睿老师上《听听那冷雨》,我们忘不了两个女生朗读第5节和第9节,声音流畅而圆润,伴随着情感,伴随着体验,那是散文的味道,所以听课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丁老师及时给以评价和鼓励,我相信,这样的两位学生一定在课堂上找到了自信,感受到读书的快乐,精神更加充盈。这就是关注生命的发展。正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反映。

袁东升老师在设计中结合文本内容,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关系美时,以及最后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语言,介绍食指的诗歌,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照,对生命的培育。尤其是最后归纳: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只是自然界中一片普通的藤叶,也不只是老画家风雨之夜的画作,对琼珊而言是生命,对苏艾而言是友爱,对贝尔曼而言是杰作。这是在对小说人物理解的基础上不脱离文本的升华。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就是要通过教学设计让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余光中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记住:“我的血系中有一条语言的支流。”语文老师要永远姓“语”。我在上个月到丹阳评课时就用“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为题。我始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要看教材要求。比如《淮阴侯列传》作为选修选读课来说,上得比较大气,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但要是作为必修课,对精彩语言的品味不够。

《听听那冷雨》很值得我们玩味。文章充满了汉语的魅力,就像柯灵说的,“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我们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句式长短变化多端,大量叠词的使用,大量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句式的运用,全文融会了古典现代,兼善知性和感性,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这样的长文,一个课时是完不成的。但为了片面追求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无限止地扩大了容量,文章没有研究好,又加进了诗歌;文章没有读多少,却又读《寻李白》。接下了引用《获奖感言》,再加上“情感基因和文学继承”,让一堂课承载那么多的东西,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

《站着读与跪着读》在设计上力求有创意,体现出一定的探索性,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但这篇课文,虽然是必修《语文读本》,文本研读很少,但是设计了有新意的教学节“百家讲坛”“文学自由谈”“百家争鸣”,似乎有点远了。

而《错误》一课,我认为能够深入其中,再出乎其外。一首短诗,先解读“错误”,再解读“美丽的错误”,再理解“中国的中国诗人”——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内容不断加深充实。关键词:“错误”“等”“走”“季节里”“莲花的开落”“不响”“窗扉紧掩”等,师生反复抓住感悟。再配合读,一读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读是“读出情调,读出情感”。这样学生就感受到“文字非常优美,有中国味道”。

袁东升老师教《最后的常春藤叶》,设计精巧,充分反映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说人物,巧妙地用“数”“说”“画”小结了前面的师生讨论,凸现了小说教学的特点,又恰到好处地为推进到下一教学阶段打下了基础。

语文教师智慧反映之一是:独白、转达、描述三种表达方式,角度多,难度低,个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