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情感态度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
答题模板 感情产生的原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或表达心理活动的 动词)
13
题型二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7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 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 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 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 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 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 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 8
(2)理解诗句言外之意,揣摩诗歌的内在情感 诗贵含蓄,诗人的情感有些直接表达出来了,有些通过言外 之意,如用典、双关,或通过景物描写等间接表现出来。第 三联,诗人写悟禅、饮酒,以压制内心的不安躁动,消除愁 情,其实正暗示了内心的愁苦。第四联,诗人不愿意官帽被 尘埃玷污,“尘埃”一般指官场上的污浊,是奸邪小人的象 征,而“眼明”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前景的向往。 (3)结合注释、全诗,分析诗歌情感产生的原因 从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和注释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以及首联的“忆咸京”三字可以发现, 诗人愁苦源于流徙南地,但诗人对京城依然恋恋不忘,满怀 16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

2020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
即学即测: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词人
心理描写
表现闲适心情的诗句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动作描写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抒情方式
直 接 抒 情
判断方法
不假借景、物、 典故等外在条件, 直率地抒发思想、 情感、态度。
例题1:
高考真题 2023年全国乙卷
2023年全国乙卷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明确考查的知识点: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应具备的必备知识: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的关键能力:正确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 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

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

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

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

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

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专题07 思想情感及评价观点态度-202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专题07  思想情感及评价观点态度-202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诗歌鉴赏之品味思想情感感知高考设问方式考查角度分析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两首诗歌的情感对比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全国卷Ⅰ)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016山东卷)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6江苏卷)某一段或一句诗歌的思想感情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8江苏卷)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17全国卷Ⅲ)某个词、某个典故的思想感情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16全国卷Ⅰ)错因分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考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1.从基础知识看,知识积累不足,难以迁移运用。

2.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3.从作答步骤看,答题不够规范,内容概括不完整。

4.从答题技巧看,答题技巧欠缺。

有的层次不够清晰,有的阐述不够充实,有的以感代析。

温故知新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知识清单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①忧国伤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03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教学目标掌握古代诗歌情感的类别特征,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教学过程考情考向把握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①直接考查。

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歌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歌中的某一个字、某一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等。

②间接考查。

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分析诗歌情感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贬谪失意(1)遭贬后的郁闷、惆怅、失意,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2)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如屈原的《离骚》。

(3)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如苏轼的《定风波》。

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离愁别绪(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一、怎么问?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这首诗或某句(联)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中某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 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高考】1.(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3.(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1.看标题2.看注释3.看时代4.看作者5.看意象6.看抒情字眼7.看典故三、诗歌情感题答题思路1.仔细阅读题干,把握答题方向,明确是分析全诗还是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思想感情。

2.认真读诗,判定诗歌情感类别,抓住诗中透露诗人感情态度的词语,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准确把握情。

3.选用正确的情感词概括。

4.分点答题,答题规范。

答题必须全面有条理,结合相关诗句指出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注】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 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

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

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

少年啊,要胸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第二句写“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山小亭,但从“笑谈”和下片中的“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

天天练40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基础过关一、[2019·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

赠别诗常见的情感: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

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的情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的情感】
途中写的诗。
情感
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之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云观间岳连阳下尽榻,,川天迥上洞接(庭3行)开关杯情。注。感燕“醉的引作后把愁者凉握心”风:去—起,—,山吹衔人好舞袖月回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个人生怎平样、的思思想想、感情?
情感
风格……
参考答案: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 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 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 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 “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 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肃杀之意。“黄花”无 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 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己素来万里的远大胸怀,如今却包含在一幅画之中了。首
联是对画面的描绘,而本联却转而对画作进行评价了。
这一联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一窗”:理解一,诗人隔窗
而 ;理解二,诗人隔窗而 ;理解三,代指 。
跟据上下文,只有第三种理解文脉才是贯通一气的。
颈联“众木俱含晚,孤云独去闲”两句,从 颔联对画作的评价又回到对画作的描绘了。
3、陷贼为官时期(755-759)45~48岁: “三吏” “三别” 《月夜》《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蜀相》《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草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 张辑

(word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情感态度)

(word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情感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情感态度) 题组一分析概括情感1.(2015·韶关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7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似指浏水,在长沙一带。

②白帝城:东汉末公孙述据蜀中,于夔州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筑城,名曰白帝城。

(1)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较为突出,请简要分析。

(3分)☆(2)诗人在送别两位被贬的友人时感情复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4分)答案:(1)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其中,首联通过嗟、驻马、衔杯、问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对友人的送别,为实写;颔联是诗人想象友人赴贬谪地的情景,颈联是对想象中友人贬谪之所的景色的描写,为虚写。

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别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分)(2)①关切。

首联中,诗人送别友人时询问“意何如”“谪居”等,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②担忧。

颔联中,诗人想象李少府来到巫峡,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想象王少府被贬长沙,无法与朋友经常写信联系。

诗人为友人能否在贬谪之地好好生活而感到担忧。

③宽慰。

尾联中,诗人将皇帝的恩情比作雨露,劝告友人,皇恩迟早会眷顾他们,这次分别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

(4分)2.(2015·南京三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0分)临江仙·和南涧①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南涧:韩元吉,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人称“绿野先生”。

(1)词的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2)词的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

古诗鉴赏: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一、考题纵览主观简答题。

一般从情感、形象、语言、技巧角度设题。

二、高频考点——鉴赏分析情感1.命题特点一般有三种题型,即: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诗作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是前一问的变式,答题时要先回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回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③分析情感的变化。

2.解题指津“情感理解题”指的是对主观人物,即诗人情感形象的理解。

其情感形象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表现的:一是写景抒情(情景关系)。

二是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写人喻己、托物言志)。

三是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

①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给人以充实具体之感。

②怀古则因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给人以抽象空灵之感。

③用典。

3.解题步骤(1)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时的情感理解思路:通过……表达……。

(2)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时的情感理解思路:①“咏史”——眼前景象与昔时景象的比较+差异原因+现实意义。

②“怀古”——昔时景象(事例)+实质+所寓道理。

(3)分析情感的变化时的情感理解思路:作者首先借……表达……;而后借……表达……;最后借……表达……。

(4)用典是“咏史抒怀”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借古喻今、讽今或自喻。

因此拟题者在考查考生对作者用典意图的理解时,通常是问有什么意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用典的目的:一是为国家。

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

二是为个人。

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答题时应将古人古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视为今人今事来理解作答。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讲解五+诗歌情感、观点态度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讲解五+诗歌情感、观点态度
抓住关键词(隐形情语)
抓住关键句
抓住典型意象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问:这首词中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①词中表现了作者羁旅悲愁、孤寂凄苦、思念亲人的心情。 ②全词情景交融,渲染凄寒冷清的氛围,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③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
2019年课表全国卷2
《投长沙裴侍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荀鹤
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耿直有担当,积极入仕报效国家
2019年课标全国卷3
《插田歌》
刘禹锡
赞美劳动,凸显人类劳动之美
年份
试题
作者
选诗或词角度
2020年课标全国卷1
《丰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友情,因友人患病在家,二人游春之约不得作罢。联系时政新冠疫情的隔离
答:①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宏伟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②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③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二、观点态度题复习框架(一)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哪些(二)观点态度提问方式(三)具体答题步骤

(一)常见情感类型

向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精神和必胜信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失意: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岁月蹉跎的苦闷。“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憎恶:揭露黑暗官场、蔑视权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旷达: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坚定。“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超脱:归隐的渴望,或寄情山水、田园之乐。“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高考语文《古诗歌情感态度》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古诗歌情感态度》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古诗歌情感态度》专题复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去上坟的途中,路窄桥险,既写出逝者葬地偏远,也烘托出诗人祭奠的伤感。

B.颔联由远及近,写枫树外远山朦胧,麦田边破屋孤立,寂静之景寄寓诗人沉郁之情。

C.颈联化用“春风吹又生”,宿草依旧,路却是新开,暗示又添新坟,读之倍觉凄凉。

D.尾联中的“自”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句中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A“路窄桥险”错误,“桥危可免扶”中的“危”是说桥很高。

★(2)诗人为何说“时节只愁予”?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诗句“梨花自寒食”可知,下一句中的“时节”指的是清明节,作者在清明节愁绪满怀,用梨花、新草的无情反衬自己内心思念逝者的感伤。

结合诗句“宿草春风又”“梨花自寒食”可知,作者在诗中用新草长出、梨花开放等生机勃勃的景象来突出只有他在这样的时节愁绪满怀。

参考答案:①清明时节,春草转青,梨花绽放,万物都焕发勃勃生机,只有诗人愁情满怀。

②诗人以花草之无情反衬自己内心思念逝者的感伤。

[白话诗歌]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十分孤独。

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刚过去一年,小路就消失了。

清明后梨花会生长,这一时节我很思念你。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①晁补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专题24 诗歌情感态度-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 Word版含解析

专题24 诗歌情感态度-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 Word版含解析

母题二十四:诗歌情感态度【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天津卷【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历年来都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重中之重,其考查角度包括: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的情感是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情感在诗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做起来并不难。

【得分要点】首先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确定诗歌的主旨、情感。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情感态度【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天津卷【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历年来都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重中之重,其考查角度包括: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的情感是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情感在诗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做起来并不难。

【得分要点】首先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确定诗歌的主旨、情感。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答题时注意表述方式,首先答出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解释。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端州郡斋壁①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①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

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要旨,语气坚决严正,言简意赅,为全诗定下基调。

B.颔联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既是自勉自励,也是自信的表现,很有力度。

C.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

D.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不给后人以耻笑的把柄。

质朴无华,持重刚健。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分析错误,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中“鼠雀”“兔狐”都指贪官污吏、害民之徒。

故选C。

2.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答案】①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②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③要除暴安良,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诗歌写出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

然后通读诗歌,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圈画出能体现诗人为官之道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诗是写在广东端州(今广东肇庆)郡守府第(俗称宋城红楼)的墙壁上的。

包拯曾在端州任知州(即太守)。

此诗中包拯就官德问题直接发表了自己的议论。

首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意思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也就是说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

颔联“好木料终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意思是说: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也就是说好木料最终会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为官者为人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像好的钢材一样保持自己坚强不,的绝不被外力折服。

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意思是说仓多存粮鼠雀高兴;仓少存粮,鼠雀就不高兴。

野无杂草,兔狐发愁;野有杂草,兔狐就不发愁。

这里运用互文比喻手法,把贪官污吏、害民之徒比喻成“鼠雀”“兔狐”,为官者要除暴安良,铲除“鼠雀”“兔狐”这些贪官污吏之流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这首诗中诗人所表明的,从原则上说就是追求“清私心”、“讲直道”,充当“秀干”和“精钢”;从实际上说就是坚决不做偷吃公粮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财富、民脂民膏养肥自己的贪官污吏。

因此,诗人此诗隐含的潜台词是:他出仕为官志存高远,根本不会有对任职地点作肥瘦美恶的计较。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认为诗歌中所表达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即可。

【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①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字。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②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①此词作于庚戌年,即公元1190年。

当时南宋国力很弱,随时面临金兵南进的威胁。

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

②宋玉有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秋月辉映楼台、秋花香幽院宇的迷人夜景。

B.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神态细节的描写中衬以一个助词“地”字,将人物欢乐之状表现得跃然纸上。

C.上片末二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和一般文人一样的见秋即悲的伤感之情,借宋玉悲秋之感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

D.下片末句“重阳节近多风雨”中“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的气候,更是暗喻南宋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不是反问,而是设问,后句借典故回答了问题。

故选C。

4.词中“悲”字,反复出现,请结合全篇,分析“悲”字的内涵。

【答案】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实质上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即为当时不利的政治军事形势而悲,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思路,然后结合标题、景物、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把握诗人的情感。

“当年宋玉悲如许”、“问他有甚堪悲处”,字面可理解为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也有悲时”因“重阳节近多风雨”,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

联系他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所以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此处知人论世,即可得出答案。

【题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

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委婉含蓄”的说法不准确,“犹慰意”、“更伤心”,情感表达较为直白。

故选C。

6.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答案】首联写枝头残花即将凋零,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怜惜和同情。

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融合无间。

颈联写诗人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

尾联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树荫倒映池塘。

表达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全诗从花残、花落、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花落尽的情景,紧扣“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表达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诗,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

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

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