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 ⑴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在这里,只强调有“次序”,而不强调有“规律”.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在数列中同一个数可以重复出现. ⑶项a n 与项数n 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⑷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但函数不一定是数列
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之间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即)(n f a n =.
3.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即)(1-=n n a f a 或),(21--=n n n a a f a ,那么这个式子叫做数列{}n a 的递推公式. 如数列{}n a 中,12,11+==n n a a a ,其中12+=n n a a 是数列{}n a 的递推公式.
4.数列的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公式
①n n a a a S +++= 21; ②⎩⎨⎧≥-==-)2()1(11n S S n S a n n
n . 5. 数列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列举法、递推法.
6. 数列的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有界数列,无界数列.
①递增数列:对于任何+∈N n ,均有n n a a >+1.
②递减数列:对于任何+∈N n ,均有n n a a <+1.
③摆动数列:例如: .,1,1,1,1,1 ---
④常数数列:例如:6,6,6,6,…….
⑤有界数列:存在正数M 使+∈≤N n M a n ,.
⑥无界数列:对于任何正数M ,总有项n a 使得M a n >.
1、已知*2()156
n n a n N n =∈+,则在数列{}n a 的最大项为(答:125); 2、数列}{n a 的通项为1
+=bn an a n ,其中b a ,均为正数,则n a 与1+n a 的大小关系为(答:n a <1+n a );
3、已知数列{}n a 中,2n a n n λ=+,且{}n a 是递增数列,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答:3λ>-);
4、一给定函数)(x f y =的图象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1,0(1∈a ,由关系式)
(1n n a f a =+得到的数列}{n a 满足)(*1N n a a n n ∈>+,则该函数的图象是 ()(答:A )
二、 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数列{}a n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等差数列的公差。
即)2,*(1≥∈=--n N n d a a n n 且.(或)*(1N n d a a n n ∈=-+).
2、 (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①定义法:)(1常数d a a n n =-+⇔{}a n 为等差数列。
② 中项法: a a a n n n 212+++=⇔{}a n 为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b an a n +=(为常数)⇔{}a n 为等差数列。
④前n 项和公式法:Bn n A s n +=2(为常数)⇔{}a n 为等差数列。
如设{}n a 是等差数列,求证:以
n a a a n +++ 21 *n N ∈为通项公式的数列{}n b 为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通项:1(1)n a a n d =+-或()n m a a n m d =+-。
公式变形为:b an a n +=. 其中, a 1-d.
如1、等差数列{}n a 中,1030a =,2050a =,则通项n a = (答:210n +);
2、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答:833
d <≤) (3)等差数列的前n 和:1()2n n n a a S +=,1(1)2
n n n S na d -=+。
公式变形为:Bn n A s n +=2,其中2d ,2
1d a -.注意:已知, a 1,a n , s n 中的三者可以求另两者,即所谓的“知三求二”。
如 数列 {}n a 中,*11(2,)2
n n a a n n N -=+≥∈,32n a =,前n 项和152n S =-,则1a =_,n =_(答:13a =-,10n =);(2)已知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212n S n n =-,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T (答:2*2*12(6,)1272(6,)
n n n n n N T n n n n N ⎧-≤∈⎪=⎨-+>∈⎪⎩).
(4)等差中项: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2a b A +=。
提醒:(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和公式中,涉与到5个元素:1a 、d 、n 、n a 与n S ,其中1a 、d 称作为基本元素。
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
(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2,,,,2a d a d a a d a d --++…(公差为d );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3,,,3a d a d a d a d --++,…(公差为2d )
3.等差数列的性质:
(1)当公差0d ≠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1)n a a n d dn a d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d ;前n 和211(1)()222n n n d d S na d n a n -=+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 等差数列{a n }中,
n S n 是n 的一次函数,且点(n ,n S n )均在直线y 2d + (a 1-2
d )上 (2)若公差0d >,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0d <,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0d =,则为常数列。
(3)对称性:若{}a n 是有穷数列,则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都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当m n p q +=+时,则有q p n m a a a a +=+,特别地,当2m n p +=时,则有2m n p a a a +=.
如1、等差数列{}n a 中,12318,3,1n n n n S a a a S --=++==,则n =(答:27);
2、在等差数列{}n a 中,10110,0a a <>,且1110||a a >,n S 是其前n 项和,则A 、1210,S S S 都小于0,1112,S S 都大于0 B 、1219,S S S 都小于0,2021,S S 都大于0 C 、125,S S S 都小于0,67,S S 都大于0 D 、1220,S S S 都小于0,2122,S S 都大于0 (答:B )
(4) 项数成等差,则相应的项也成等差数列.即),,...(,,*
2N m k a a a m k m k k ∈++成等差.若
{}n a 、{}n b 是等差数列,则{}n ka 、{}n n ka pb + (k 、p 是非零常数)、*{}(,)p nq a p q N +∈、
232,,n n n n n S S S S S --(公差为d n 2).,…也成等差数列,而{}n a a 成等比数列;若{}n a 是
等比数列,且0n a >,则{lg }n a 是等差数列.
如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25,前2n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n 和为 。
(答:225)
(5)在等差数列{}n a 中,当项数为偶数2n 时, )(1a a n n n n s ++=;nd s s =-奇偶;a a n
n s s 1+=奇偶. 项数为奇数21n -时, a n n n s )12(12-=-;a s s 1-=-奇偶 ;n n s s 1-=奇
偶。
如1、在等差数列中,S 11=22,则6a =(答:2);
2、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n a 中,奇数项和为80,偶数项和为75,求此数列的中间项与项数(答:5;31).
(6)单调性:设d 为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则
d>0⇔{}a n 是递增数列;d<0⇔{}a n 是递减数列;0⇔{}a n 是常数数列
(7)若等差数列{}n a 、{}n b 的前n 和分别为n A 、n B ,且()n n
A f n
B =,则2121
(21)(21)(21)n n n n n n a n a A f n b n b B ---===--. 如设{n a }与{n b }是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n 项和分别为n S 和n T ,若
3413-+=n n T S n n ,那么=n
n b a (答:6287n n --) (8)设a l ,a m ,a n 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 l 与a m ,a m 与a n 的项距差之比n m m l --=λ(λ≠-1),则m λ
λ++1n l a a . (9)在等差数列{ a n }中,n a ,m b (n >m),则n
m +m n m n -+(a -b). 8、已知{}a n 成等差数列,求s n 的最值问题:
① 若01>a <0且满足⎪⎩⎪⎨⎧≤≥+0,
01a a n n ,则s n 最大;
②若01<a >0且满足⎪⎩⎪⎨⎧≥≤+0
,01a a n n ,则s n 最小. “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n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
差数列中,前n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法一:由不等式组⎪⎪⎭
⎫ ⎝⎛⎩⎨⎧≥≤⎩⎨⎧≤≥++000011n n n n a a a a 或确定出前多少项为非负(或非正);法二:因等差数列前n 项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故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但要注意数列的特殊性*
n N ∈。
上述两种方法是运用了哪种数学思想?(函数思想),由此你能求一般数列中的最大或最小项吗?
如1、等差数列{}n a 中,125a =,917S S =,问此数列前多少项和最大?并求此最大值。
(答:前13项和最大,最大值为169);
2、若{}n a 是等差数列,首项10,a >200320040a a +>, 200320040a a ⋅<,则使前n 项和0n S >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 是 (答:4006)
(10)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它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一定相同,即研究n m a b =.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如果数列{}
a n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等比数列的公比。
即)2,(*1≥∈=-n n q N a a n n (或)(*1
N a a n q n n ∈=+
2、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1(n n a q q a +=为常数),其中0,0n q a ≠≠或11n n n n a a a a +-= (2)n ≥。
如1、一个等比数列{n a }共有21n +项,奇数项之积为100,偶数项之积为120,则1n a +为(答:56
); 2、数列{}n a 中,n S =41n a -+1 (2n ≥)且1a =1,若n n n a a b 21-=+ ,求证: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
3、等比数列的通项:11n n a a q -=或n m n m a a q -=。
如 设等比数列{}n a 中,166n a a +=,21128n a a -=,前n 项和n S =126,求n 和公比q . (答:6n =,12
q =或2) 4、等比数列的前n 和:当1q =时,1n S na =;当1q ≠时,1(1)1n n a q S q
-=-11n a a q q -=-。
如 等比数列中,q =2,S 99=77,求9963a a a +++ (答:44)
提醒: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为此在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q 是否为1,再由q 的情况选择求和公式的形式,当不能判断公比q 是否为1时,要对q 分1q =和1q ≠两种情形讨论求解。
5、等比中项:如果a 、G 、b 三个数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即ab ±.
提醒
:不是任何两数都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如已知两个正数,()a b a b ≠的等差中项为A ,等比中项为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答:A >B )
提醒:(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中,涉与到5个元素:1a 、q 、n 、n a 与n S ,其中1a 、q 称作为基本元素。
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比,可设为…,
22,,,,a a a aq aq q q …(公比为q );但偶数个数成等比时,不能设为…33,,,aq aq q
a q a ,…,因公比不一定为正数,只有公比为正时才可如此设,且公比为2q 。
如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成等比数列,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是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12,求此四个数。
(答:15,,9,3,1或0,4,8,16)
6、等比数列的性质:
(1)对称性:若{}a n 是有穷数列,则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积都等于首末两项之积.
即当m n p q +=+时,则有q p n m a a a a ..=,特别地,当2m n p +=时,则有2.p n m a a a =.
如 1、在 等比数列{}n a 中,3847124,512a a a a +==-, 公比q 是整数,则10a (答:512);
2、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若569a a ⋅=,则3132310log log log a a a ++
+= (答:10)。
(2) 若{ 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则{| n }、{a 2
n }、{n }、{n
a 1}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 q |}、{q 2}、{q}、{q
1}。
若{}{}n n a b 、成等比数列,则{}n n a b 、{}n n a b 成等比数列;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公比1q ≠-,则数列232,,n n n n n S S S S S -- ,…也是等比数列。
当1q =-,且n 为偶数时,数列232,,n n n n n S S S S S -- ,…是常数数列0,它不是等比数列. 若{}a n 是等比数列,且各项均为正数,则{}
a n a log 成等差数列。
若项数为3n 的等比数列(q ≠-1)前n 项和与前n 项积分别为S 1与T 1,次n 项和与次n 项积分别为S 2与T 2,最后n 项和与n 项积分别为S 3与T 3,则S 1,S 2,S 3成等比数列,T 1,T 2,T 3亦成等比数列
如1、已知0a >且1a ≠,设数列{}n x 满足1log 1log a n a n x x +=+(*)n N ∈,且
12100100x x x +++=,则101102200x x x +++= . (答:100100a )
; 2、在等比数列}{n a 中,n S 为其前n 项和,若140,1330101030=+=S S S S ,则20S 的值为(答:40)
(3) 单调性:若10,1a q >>,或10,01a q <<<则{}n a 为递增数列;若10,1a q <>,或10,01a q ><< 则{}n a 为递减数列;若0q <,则{}n a 为摆动数列;若1q =,则{}n a 为常数列.
(4) 当1q ≠时,b aq q
a q q a S n n n +=-+--=1111,这里0a
b +=,但0,0a b ≠≠,这是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一个特征,据此很容易根据n S ,判断数列{}n a 是否为等比数列。
如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3n n S r =+,则r = (答:-1)
(5) m n m n m n n m S S q S S q S +=+=+.如设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q ,前n 项和为n S ,
若12,,n n n S S S ++成等差数列,则q 的值为(答:-2)
(6) 在等比数列{}n a 中,当项数为偶数2n 时,S qS =偶奇;项数为奇数21n -时,1S a qS =+奇偶.
(7)如果数列{}n a 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n a 是非零常数数列,故常数数列{}n a 仅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如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N ∈n ), 关于数列{}n a 有下列三个命题:①若)(1N ∈=+n a a n n ,则{}n a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②若()R ∈+=b a n b n a S n 、
2,则{}n a 是等差数列;③若()n n S 11--=,则{}n a 是等比数列。
这些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
是 (答:②③)
⑧等差数列中,;等比数列中,;
四、难点突破
1.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一个数列有通项公式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唯一.已知一个数列的前几项,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更不是唯一的.
2.等差(比)数列的定义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从第2项起”,二是“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里的“从第2项起”是为了使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都确实存在,而“同一个常数”则是保证至少含有3项.所以,一个数列是等差(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这个数列至少含有3项.
3.数列的表示方法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⑴{ a
n }与a
n
是不同的,前者表示数列a
1
,
a 2,…,a
n
,…,而后者仅表示这个数列的第n项;⑵数列a
1
,a
2
,…,a
n
,…,与集
合{ a
1,a
2
,…,a
n
,…,}不同,差别有两点:数列是一列有序排布的数,而集合是一
个有确定范围的整体;数列的项有明确的顺序性,而集合的元素间没有顺序性.4.注意设元的技巧时,等比数列的奇数个项与偶数个项有区别,即:
⑴对连续奇数个项的等比数列,若已知其积为S,则通常设…,2-,1-, a,,2,…;
⑵对连续偶数个项同号
..的等比数列,若已知其积为S,则通常设…,
3-,1-,,3,….5.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必要条件是该数列各项均不为0,因此,在研究等比数列时,
要注意a
n ≠0,因为当
n
0时,虽有2
n
a
1
-
n
· a
1
+
n
成立,但{a
n
}不是等比数列,即“2
a · c”是a、b、 c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对比等差数列{a
n
},“2b = a + c”是a、b、 c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这一点同学们要分清.
6.由等比数列定义知,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0,因此,判断一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首先要注意特殊情况“0”.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蕴含着分类讨论思想,需分分q = 1和q≠1进行分类讨论,在具体运用公式时,常常因考虑不周而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