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葛生 》译文和注释
《葛生》
《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意:葛藤根根覆盖荆条,蔹草丝丝蔓延荒郊。
我的爱人葬在此地,谁能陪伴孤独的居处?葛藤根根覆盖酸枣树,蔹草丝丝蔓延坟地。
我的爱人葬在这里,谁能与他双栖一处?角枕光芒无比明亮,衾被鲜艳同新婚一样。
我的爱人葬在这里,谁能陪他直到天光?炎炎夏日愁无限,漫漫冬夜永难忘。
待到百年之后,我将埋在他的坟场。
漫漫冬日常怀想,炎炎夏日总思量。
待到百年之后,我将与他同棺合葬。
关于这首诗,起初多认为是一首思妇诗,其中《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
好攻战,则国人多丧”,认为此诗意在借思妇怨怼讽刺当政者的残暴好战。
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
”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
”宋代时,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从这里看出朱熹取“征妇怨”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
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
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皆认为这首诗是妻子在不知远征的丈夫是生是死的情况下,因为长期无望的思念与等待而生发的悲怨情绪。
但清代的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现在多数人也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葛生》是一首悼亡诗。
朱守亮《诗经评释》云:“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
”这首诗歌首句与二句均采用比兴的手法:葛藤依托酸枣树和荆棘,蔹藤依托野地和坟头,他们像情侣那样相伴相亲,但是我不在人世的爱人啊,他能依托谁呢,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冰冷的地下。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唐风葛 生
篇 一☆ 《 根 据 葛 自 生 己 》 的 的 想 读 法 后 , 感 写
☆ 理 解 并 背 诵 《 葛 生 》
葛
------
生
﹃ 诗 经 唐 风 ﹄ ·
• 谈谈认识中的《诗经》 • 《诗经》中你最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
• 你觉得,《诗经》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何影 响?
• 《葛 生》原文 • 《诗 经》简介 • 《葛 生》解析
葛
百 岁 之 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归 於 其 室
!
生
• • • • • • 予 美 亡 此 。 谁 与 ? 独 旦 ! 角 枕 粲 兮 , 锦 衾 烂 兮 。 予 美 亡 此 。 谁 与 ? 独 息 ! 葛 生 蒙 棘 , 蔹 蔓 于 域 。 予 美 亡 此 。 谁 与 ? 独 处 ! 葛 生 蒙 楚 , 蔹 蔓 于 野 。
• 天天都是夏月的天,夜夜都是冬天的夜,百年熬 到头,到他身边相会。 • 夜夜都是冬天的夜,天天都是夏月的天,百年熬 到头,回到他的身边。
这 是 一 首 什 么 诗
思 考 :
《葛生》也是一首悼念死去的爱人的作品, 至于所悼是亡夫,或者亡妻都可(一般是 亡夫)。
那么,本诗又是如何来 表现其情感的呢?
•
冬 之 夜 , 夏 之 日 。
•
百 岁 之 后 , 归 於 其 居 !
•
夏 之 日 , 冬 之 夜 。
•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不学诗,无以言。
⊙ 《诗》可以兴,可以怨,可以群,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鱼。
------孔子对《诗经》评价
典《先年收《 ,诗秦的入诗 始三称诗自经 称百为歌西》 《》《 周是 诗。诗篇初我 经西》,年国 》汉,又至第 ,时或称春一 并被取《秋部 沿尊其诗中诗 用为整三叶歌 至儒数百五总 今家称》百集 。经 。多, 311
国学诗经之《国风_唐风_葛生》译文和注释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葛生》译文和注释葛生葛生蒙楚,蛮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蛮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莹。
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
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自安息!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枕待旦!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
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
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注释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蒙:覆盖。
楚:灌木名,即牡荆。
蔹(li a 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我的好人。
郑笺:“我所美之人。
”朱熹《诗集传》: “妇人指其夫也。
”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域:坟地。
毛传:“域,营域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
《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角枕:牛角做的枕头。
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
粲:同“灿”。
锦衾:锦缎褥。
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
”烂:灿烂。
旦:天亮。
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
”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
”“坦,安也。
”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其居:亡夫的墓穴。
下文“其室”义同。
鉴赏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绝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
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
【国风 唐风 葛生】赏析
《国风·唐风·葛生》赏析《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诗经》共分风(60篇),雅(50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赏析:《国风·唐风·葛生》是一首悼亡诗。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
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
“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可以说是“兴而比而赋”。
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设置了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规定情境,显示出一种悲剧美作。
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
这里的比兴意义是: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
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
诗经国风邶风葛生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葛生赏析诗经国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的邶风是该系列中的重要篇章。
邶风中的《葛生》一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义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诗经国风邶风葛生进行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葛生》是一首伤感的诗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诗中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邶风的典型特点,清新简练、节奏优美。
正是这种简练的文字和感人的语言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首先,《葛生》的开头“葛之节兮,其叶蓁蓁。
”直接描绘了葛藤的形态,展示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的描述中,“未见君子,憔悴如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使《葛生》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诗中蕴含了中国古代爱情观的特点。
在诗经国风中,爱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感,是诗人心中最珍贵的东西。
《葛生》中的爱情形象虽然不容易被理解,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
这种真挚情感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对爱情的特殊追求。
此外,《葛生》还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诗中有句“曷不待乎?王姬之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得不到的爱情的无奈和遗憾。
它告诉我们,人生中有些事我们虽然渴望,却无法实现。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抒情的表达,更有一种思考生命意义的深度。
最后,《葛生》的结尾“殷其雷,震于谒矣。
”以雷雨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爱情的结束和心情的悲痛。
这样的结尾不仅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还突出了爱情的短暂和不易维持的现实。
综上所述,诗经国风邶风葛生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情感深深吸引了读者。
通过描绘葛藤和表达对爱情的思念,诗中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对爱情的特殊追求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古代凄美悼亡诗词
古代凄美悼亡诗词集合葛生——诗经·唐风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
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
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今人多取其说。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
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
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绿衣——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国风·周南·葛覃》原文译文赏析
滇东北会泽地区玄武岩岩石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李仕忠【摘要】滇东北会泽地区广泛分布玄武岩,主要岩石类型为溢流相致密状、杏仁状、斑状玄武岩,通过对滇东北会泽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岩相岩石类型调查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根据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玄武岩系列划分,岩石成因分析,构造环境判别.【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z1【总页数】8页(P47-53,59)【关键词】玄武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因;会泽【作者】李仕忠【作者单位】武警黄金第十支队,昆明650000【正文语种】中文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的攀西裂谷及其两翼中的晚二叠世峨眉山溢流玄武岩区被认为是世界上大火成岩省之一,是否与地幔柱作用有关[1-3],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徐义刚等将其划分为高钛与低钛两类玄武岩,系统地论述了地幔柱与这类玄武岩的成因关系[1-2]。
宋谢炎等[3]认为峨眉山玄武岩西区(盐源—丽江岩区)是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以高镁低钛为特征,主要经历了橄榄石与辉石的分离结晶。
大家对其岩石类型、大陆溢流玄武岩特性等方面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但对其成因机制存在不同看法。
争论的焦点在于地幔柱仅仅是提供了热源触发岩石圈发生熔融,还是作为主要的源区。
目前普遍认为,峨眉山玄武岩岩石成因与地幔柱活动有关,起源于地幔柱的岩浆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经历不同程度的壳源混染,形成系列玄武岩。
低钛玄武岩起源于地幔柱头部明显含有混染的壳源物质。
高钛玄武岩起源于地幔柱轴部或翼部,混染较低钛弱[4]。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应用多岛弧盆系模式,综合分析了云南省的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问题,对云南省地壳进行了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按照这一划分方案,研究区属于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之曲靖—水城褶冲带[5][6](图1)。
研究区玄武岩属晚二叠世(华力西期)基性岩浆喷溢形成的火山岩,即峨眉山玄武岩(P3e)。
玄武岩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分布广泛,厚度巨大(图2)。
诗经葛生原文注释赏析读解
葛生
• 题解:悼亡诗。 【原文】 葛生蒙楚,①蔹蔓于野。②予美亡此,③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④蔹蔓于域。⑤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⑥锦衾烂兮。⑦予美亡此,谁与独旦!⑧ 夏之日,⑨ 冬之夜。⑨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⑩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⑩
注释
• ①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蒙:覆盖 。楚:灌木名,即牡荆。 ②蔹(liǎn 敛):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 等。 ③予美: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 。"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④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⑤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 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⑥角枕: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 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同"灿" 。 ⑦锦衾: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烂: 灿烂。 ⑧独旦: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旦,天亮。一说旦释为安 ,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⑨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⑩其居、其室:亡夫的墓穴。
赏析
•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 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 ”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 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 。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 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 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 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 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 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 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 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 ”,“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 之成理的。
葛生唐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温带,我国约22 种,产西南、西北至东北。
植物介绍
别名:婆婆指甲菜、野落苏 来源:石竹科卷耳属植物粘 毛卷耳.,以全草入药。春夏 采集全草,晒干。 性味归经: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降压, 解毒。用于感冒发热,高血 压;外用治乳腺癌,疔疮。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鲜 品捣烂敷患处。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尔说:“思想形成人的 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 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 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 思想的芦苇。” 人的高贵正在于能思 想,望我们都多一些思 想和灵魂的光辉。
解读
产地
葛藤又名:野葛、葛根、葛麻藤、 鹿藿、黄斤、鸡齐 原产中国、朝鲜、日本。我国华 南、华东、华中、西南、华北、东 北等地区广泛分布,而以东南和西 南各地最多 。
特征特性
葛藤为豆科葛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具有强大根 系,并有膨大块根,富含淀粉。茎粗长,蔓生,长5-10米, 常匍匐地面或缠绕其他植物之上。 葛藤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生于阳光充足的阳坡。常 生长在草坡灌丛、疏林地及林缘等处,攀附于灌木或树上 的生长最为茂盛。对土壤适应性广,除排水不良的粘土外, 山坡、荒谷、砾石地、石缝都可生长,而以湿润和排水通 畅的土壤为宜。耐酸性强,土壤pH值4.5左右时仍能生长。 耐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区可以生长。耐寒,在寒 冷地区,越冬时地上部冻死,但地下部仍可越冬,第二年 春季再生。
营养价值与利用
采集时间及食用方法:每年2-5月采嫩茎、嫩叶炒食或 做汤吃。晚秋到早春期间采挖块根,洗去泥土,舂碎,在 冷水中揉洗,除去渣滓后可沉淀淀粉,煮吃。根块用水浸 泡后也可蒸食。 葛藤全身都是宝。茎叶和块根都是优良饲料。适口性 好,各种家畜均喜采食。其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茎叶覆 盖度大,可作为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葛花清凉解毒、消 炎去肿,可入药。葛根粉是传统的保健食品。含有13种人 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钙、锗、硒、锌等微量元素,特别含有 葛根素、黄豆甙等异黄酮类物质。有生津止渴、清热除燥、 解酒醒酒、治脾胃虚弱之功效。生饮对风火牙痛、咽喉肿 痛有特殊效果。茎蔓可编制箱笼家具,茎蔓韧皮部纤维精制 后可制绳或供纺织。种子可榨油。
诗经吟唱《葛生》,生若不相依,死定与相随
诗经吟唱《葛生》,生若不相依,死定与相随葛生来自诗经00:0003:39
《国风·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藤覆盖荆树上,蔹草蔓延野地上。
我爱的人已离去,谁人相伴他身旁?独自在那旷野躺。
葛藤覆盖荆树上,蔹草蔓延墓地旁。
我爱的人已离去,谁人相伴他身旁?独自安息野地上。
角枕灿灿做陪葬,锦被耀眼裹身上。
我爱的人已离去,谁人相伴他身旁?独自一人到天亮。
夏日白昼长,冬天夜漫漫。
等我百年后,和你墓里见。
冬天夜漫漫,夏日白昼长。
等我百年后,回归你身旁。
这诗的解释:
《毛诗序》:“《葛生》,刺晋献公也。
好攻占,则国人多矣。
“《笺》:“丧,弃亡也。
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
”问题在“予美亡此”中的“美”作“美女”,则为夫吊妇之作,倘这个“美”指漂亮的男人,这首诗为妇吊夫之作。
看郑玄笺,即释为夫死。
故此为夫死妻悼也。
周振甫《诗经译注》
☞双11在即,养生也要任性购,推荐一
家值得你购买的正品好店,希望你会喜欢!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国风·王风·葛藟》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王风·葛藟》原文|译文|鉴赏《国风·王风·葛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即使称人父母,依旧不可得到眷顾,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王风·葛藟》原文先秦:佚名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译文及注释译文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
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
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
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
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
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
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注释緜緜:连绵不绝。
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
浒(音虎):水边。
终:既已。
远(音院):远离。
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有(音佑):通“佑”,帮助。
闻(音问):问。
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
古字闻与问通。
”涘(音四):水边。
漘(音纯):河岸,水边。
昆:兄。
鉴赏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
《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
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
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
”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
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
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
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
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
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诗经·唐风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
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
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今人多取其说。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
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
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诗经《葛生》原文、翻译和注释
诗经《葛生》原文、翻译和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葛生》原文、翻译和注释【导语】:妻子失去了丈夫,凄凉悲伤,岁月难熬。
《国风·王风.葛藟》全文解释及赏析
《国风·王风.葛藟》全文解释及赏析《诗经·国风·王风·葛藟》中的一首真正的流浪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抒写了流离在外的遭遇和忧伤。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葛藟题解:父母兄弟离散,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青年的痛苦的呼声。
【原文】绵绵葛藟①,在河之浒②。
终远兄弟,渭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奠我顾③。
绵绵葛藟,在河之俟④。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渭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莼⑤。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⑥。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⑦。
【注释】①绵绵:长而不绝之貌。
葛、藟(音垒):②浒:水边。
③顾:亲近,亲爱。
④俟(si):水边。
⑤莼(chun):河岸缺口处。
⑥昆:兄,哥哥。
⑦闻:问,问候。
【译文】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涯边上。
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父亲。
虽然称他为父亲,他却不把我亲近。
延绵不断葛蕉藤。
长在河水岸边上。
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母亲。
虽然称她为母亲,她却不当我存在。
延绵不断葛蕉藤,长在河水岸边上。
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哥哥。
虽然称他为哥哥,他却不闻不问我。
【赏析】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
《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
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
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
”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
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
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
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
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
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葛生》译文和注释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
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
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
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
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自安息!
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枕待旦!
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
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
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
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注释
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蒙:覆盖。
楚:灌木名,即牡荆。
蔹(liǎ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我的好人。
郑笺:“我所美之人。
”朱熹《诗集传》:
“妇人指其夫也。
”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域:坟地。
毛传:“域,营域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
《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
角枕:牛角做的枕头。
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
粲:同“灿”。
锦衾:锦缎褥。
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
所用。
”烂:灿烂。
旦:天亮。
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
”一说旦释
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
”“坦,安也。
”
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其居:亡夫的墓穴。
下文“其室”义同。
鉴赏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绝大部分,前一部分
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
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
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
“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
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能够说是“兴而比而赋”。
这个开
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设置了荒凉凄清、冷落萧条
的规定情境,显示出一种悲剧美作。
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两句,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
这里的比兴意义是:
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
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
第三章写“至墓则
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
极
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
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几乎无以复加。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
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
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
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
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为之。
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
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
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理解,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
这样的现代观点似乎也非常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