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备课参考】语文粤教版必修五作业:3.12长亭送别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课后训练:12 长亭送别 Word版含答案
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斜晖.(huī)筵.席(yàn)绣衾.(qīn)靥.儿(yè)B.金钏.(chuān)罗帏.(wéi)谂.知(shěn)相携.(xié)C.凄.惶(qī)蹙.眉(cù)蜗.角(wō)厮.守(sī)D.青鸾.(luán)禾黍.(shǔ)栖.迟(xī)女婿.(xù)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8月14日清晨,随着几声枪响,恶贯满盈的杀人魔王周克华在重庆街头被击毙。
据悉,数千名全副武装的民警和武警参与了对周克华的追捕行动,此外,成都军区某部也加入到搜捕的行列。
连日来,如此大张旗鼓地采取行动对付一个劫匪,为近年来少有,凸显出当局除恶务尽的决心。
听到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老百姓奔走相告,弹冠相庆。
A.恶贯满盈B.凸显C.除恶务尽D.弹冠相庆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____________。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④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A.②④①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4~6题。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素材 粤教版必修5
3.12《长亭送别》教学素材《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
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
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
《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王文)《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
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霍松林《西厢述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这一折开头一曲《正宫•端正好》,即以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来十分脍炙人口。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吴文)《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写景成为抒情的重要手段,这一折最为突出。
这里试举他(金圣叹)对《送别》中“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金本改为:“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两句的分析为例,他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是从莺莺惜别的心理描绘的: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 12 长亭送别 Word版含解析
12 长亭送别[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筵.席( ) 靥.儿( ) 泠.泠( ) 揾.做( ) 谂.知( ) 蹙.愁眉( ) 经忏.( ) 玉醅.( ) 金钏.( ) 憔悴..( )( ) 暮霭.( ) 胸臆.( ) 赓.续( ) 玉骢.( ) 迍迍.( ) 【答案】 yán yè líng wèn shěn cù chàn pēi chuàn qiáo cuì ǎi yì gēng cōnɡ tún二、多音字应⎩⎨⎧( )取应( )应届 占⎩⎨⎧( )占卜( )占据 【答案】 yìn ɡ yīnɡ zhān zhà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qi àn ( )疏林liàng ( )丽Jìng ( )康jīng ( )纶 ⎩⎨⎧sh ěn ( )知熟rěn ( )⎩⎨⎧余yìn ( )绿草如yīn ( ) ⎩⎨⎧挣chuài ( )zhuì( )栗 【答案】 倩 靓 靖 腈 谂 稔 荫 茵 揣 惴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
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2)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2.理解辨析(1)彷徨·徘徊“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多指人的精神状态。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赏析素材 粤教版必修5
3.12《长亭送别》赏析“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
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
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几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
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
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种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高二语文教案 3.12《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课型:新授课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熟读曲词,背诵曲词;了解作者王实甫;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导入课文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
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导语:唐代诗人元稹曾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佳句,还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反映“才子负心,佳人薄命”的唐传奇《莺莺传》。
短短的《莺莺传》竟成了后世文人创作的蓝本。
金人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将其改写为“才子佳人,以恩报德”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写下了“才子佳人,喜结姻缘”的千古绝调《西厢记》。
明初贾仲明以“天下夺魁”四字,概括了《西厢记》在元代剧坛的崇高声誉。
而其中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不仅警绝深至,堪称全剧“戏眼”,而且超越时空,成了辉耀艺坛的千古绝调。
一、分段诵读,感知文本老师读科白,四生分读:甲生:1-3 乙生:4-12 丙生:13-17 丁生:18-19二、师生共同推选,择出其中三支曲子,引领学生细细品鉴或1、首曲描写了莺莺去长亭赴宴的途中所看到的什么样的景象?这样的景象寄寓着莺莺怎样的情感?这一支曲子那几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这一曲紧扣“暮秋天气”,抒写“离人伤感”。
前四句,一句一景,景中寓情:碧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大地上到处是凋谢的黄花,凄紧的秋风阵阵吹过,长空里的大雁由北向南飞去。
这些极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风物,凝聚、诗化,构成了一派萧瑟、黯淡的景象,它们所营造出的悲凉的气氛,正好衬托出莺莺此时为离愁别恨所烦恼的痛苦心情。
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倍增。
末两句,一问一答,使客观景物带上浓重的主观色彩。
“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奇特。
除了造化的神工,谁又能使枫林一夜之间变红呢?“醉”字暗藏一个“红”,而以“醉”代“红”,不仅平添几分动态的意趣,而且与长亭筵席相照应,真是一箭双雕。
“总是离人泪”答得妙绝!染红枫林,总该是离人眼中滂沱的血泪吧!“泪”中暗藏一个“血”字,点出离人凄切之情,成了传情之物,使人思而得之,更显得蕴藉有味。
在离人心目中,这一片枫林似乎就是被她苦痛欲绝的离情所感染,而变得血红血红的。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第3单元第12课长亭送别
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 亲近,张珙住在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 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莺莺之 母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莺 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请好友带兵杀 退孙飞虎。事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 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 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知道后大 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条件是张 珙必须应试得官后才能成亲。于是,张珙 要启程入京……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 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 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 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 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 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 , 说《西厢记》是“淫 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 千方百计诋毁之。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 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 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 普遍的生命。”
悲凉气氛
离别愁绪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轻 功 名 重 情 爱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凄冷气氛
痛苦惆怅
夕阳古道无人语,黍黎秋风听马嘶
一、崔莺莺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执着爱情 鄙视功名
叛逆性格
“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 “一 煞” “收 尾”
渲染悲凉凄冷的景色 衬托离别悲苦的情绪
情景交融
《西厢记》在《红楼梦》中,跟崔莺莺和张生类 似情况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也产生了共鸣。 如下面这一段: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 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 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 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 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 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 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 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 还默默记诵。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
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第一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高中第五册古代戏曲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大纲中提到:第五册的重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古代戏曲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本单元重点欣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除此而外,平时的规范考题和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必有近十分的诗词鉴赏题,这是学生一大失分点,做好文学作品的鉴赏指导对提高诗词鉴赏题得分有直接帮助。
结合大纲要求和应试需要,分析本篇课文的特点:《长亭送别》选自著名戏曲《西厢记》,曲词典雅,富有文采;此外,文中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对表达人物感情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和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这次上课的班级是高二理科班,高二学生通过第三册唐诗宋词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整体把握作品的艺术手法,进入文本感受艺术境界上还有困难,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所以我认为本课中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艺术境界应该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之上,所以确立贯穿全文的教学重点是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以此也可解决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语言。
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注:下课时目标:深入分析崔莺莺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运用powerpoint 课件四、设计思路: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对词句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通过鉴赏富于文采的语言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初读,理情节:1、师导语引入课文学习:爱情,是多少青年男女心中美好的回忆,它令人向往,让人沉醉。
可是当相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却要劳燕分飞之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愁情啊!我们历代的文人写过许多抒发与相爱的人别离之情的诗文。
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后习题):12 长亭送别 含答案
12长亭送别课时训练12长亭送别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笑靥./梦魇.倩.影/腈.纶蜗.角虚名/女娲.补天B.狼藉./国籍.憔悴./荟萃.和蔼.可亲/暮霭.沉沉C.马嘶./厮.打溢.出/谥.号寸草春晖./辉.煌灿烂D.遮蔽./凋敝.挣揣./揣.摩绿树成荫./阴.险毒辣:A项,yè/yǎn,qiàn/jīng,wō/wā;B项,jí,cuì,ǎi;C项,sī,yì/shì,huī;D 项,bì,chuài/chuǎi,yī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发令枪响,百余名参赛健儿如白驹过隙....,向着终点发起冲击,沿途观众也在为健儿们加油助威,将比赛的气氛推向高潮。
B.办案民警在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后,又在窃贼落脚点守株待兔....,逮住另外两名购物归来的犯罪嫌疑人,破获了当晚两起入室盗窃案。
C.“光盘行动”,是民间组织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如此上行下效....,逐步形成节俭的好风气。
D.书法艺术学习存在“技、艺、道”三个层面,多数人穷尽一生也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唯有少数人能登堂入室....,成为一代大家。
项,“白驹过隙”,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此处属望文生义。
B项,“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C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此处属褒贬误用。
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56420021)A.不少送餐员表示,他们也不想触犯交通规则,但有时候目的地不明确,他们要用手机查路线;有时候顾客因为着急吃饭而频频催单,他们就不得不在路上接打电话。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学案 第三单元第12课长亭送别
第12课 长亭送别1.音正形准(1)字音识记①筵.席( ) ②玉骢.( ) ③蹙.眉( ) ④萋.迷( ) ⑤玉醅.( ) ⑥金钏.( ) ⑦笑靥.( ) ⑧谂.知( ) ⑨揾.泪( ) ⑩泠泠.( ) (2)辨形组词①⎩⎪⎨⎪⎧ 眷( )誊( )誉( )②⎩⎪⎨⎪⎧ 悴( )粹( )萃( ) ③⎩⎪⎨⎪⎧ 靥( )魇( )餍( )④⎩⎪⎨⎪⎧谂( )稔( ) 2.词语积累(1)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司马青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辨词填空(1)留恋·流连①也许我谈不上________过去,但经常回忆起过去生活里那种简单的美好。
②附近有同仁路、窄巷子,还有成都画院等值得________的地方。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必修5课件 第三单元第12课长亭送别
[辨析正误] 海峡两岸劳.燕.分.飞.数十载,假如有一天同时祭祖,大陆十三亿 对岸两千万一起举.案.齐.眉.,共同纪念一个老祖宗,应该很有意义。 辨析:“劳燕分飞”多用于比喻夫妻离别。此处为误用。“举 案齐眉”应该用于夫妻之间,此处为成语误用。此处可将“一起” 去掉,把“举案齐眉”改为“共同举杯”。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张君瑞就是这样的探险者。 寺中九曲回廊傍近月亮门的一侧,曾是张生的“惊艳”处。当张 生忘情地欣赏莺莺的绰约风姿时,她仍不嗔不喜,莲步轻移芳径, 临去时蓦然回首,向张生投以“秋波一转”…… 至美者的“秋波一转”,是天国瑶池里的圣波在人世间的俄而一 闪,它仿佛能把世界上的一切曼妙与绚丽都集中于那芳菲一瞬。至 美者秋波一转里流泻出的美,与轻佻女郎吊眉眼时所传递出的光, 有着云泥之别。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所生发的美感,与美学家理论上 的美感最为接近,它是一种人们像崇拜圣母时一样的圣洁的美感。
(二)易混辨析
1.留恋 vs 流连
填
①斯金格说:“所有的大公司都有一种__留__恋_过去的
一 小船心态。自己在不停地划船,却又总是回顾过去。”
②来自世界各地的乒乓球运动员就要陆续离开了,
填
然而,美丽的城市却让世乒赛的客人_流__连__忘返。
辨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词义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 一 以表示对人、对事、对物的依依不舍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 元代剧坛的一朵奇葩——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他生 活的时期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等 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 就为人推崇,被称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背景回放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朝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元稹视莺 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 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宋、金时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 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 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编为莺莺和张生为争 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戏曲作家王实甫别出心裁,文采斐然,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 调到杂剧的重新创造。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12长亭送别
12长亭送别西厢花下,朗月当头,浪子张生揭竿而起,吹起了向古典爱情进攻的号角。
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之后,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美字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赏美文畅饮生命的春醪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相信它是世上最醇美的酒。
它是用大地的收获酿制的,它是以满天的星雨调成的,它是在时光的酒窖里发酵的,它是靠心灵的杯盏盛载的。
它美丽,如盛装的少女,玉立于岁月的河岸;它芳醇,似夜晚的玉兰,浸入灵魂的馨香经久不散。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是那技艺精湛的调酒师——调进去清风如缕的晨昏,也调进去雨露多变的四季;调进去人在旅途的畅想,也调进去历尽沧桑的咏叹;还有诗意的花朵,纯净的情怀,幽邃的思想,炽烈的信仰,在人生的酒杯中旋转交融成缤纷的图像。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敞开心怀,像诗人说的,“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
让酒香环绕心胸,唤起青春的冲动与激情,使生命永远在青春激荡中生长;让琼浆渗入血脉,荡涤与青春品性不相容的杂质,并化成一股雄浑磅礴的力量,把我们青春的创造和青春的冒险写在生命的史册上。
让人生的理想像春醪一样历久弥香,让不息的追求比春醪更绚烂闪光!【课内挖掘】(1)《长亭送别》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
《西厢记》主要通过穷书生张生和相国家的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提倡婚姻自由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此素材适用于与“追求爱情”“婚姻自主”“精神解放”“反封建”“轻视功名利禄”“离别”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
(2)《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高二语文学案:3.12《长亭送别》(粤教必修5)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 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 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迍迍(蹙眉()萋迷( )玉醅()金钏() 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1 —)送别途中高考资源网()高考骨源跚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1 ) -( —)临别叮嘱( 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粤教版必修5
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二、情感的抒发, 委婉含蓄 :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美读欣赏
课
戏
曲
堂
曲
词
练
的
的
习
语 言
意 境
南悲
人
北欢
物
东聚
的
西散
心
万一
理
里杯
程酒
。,
A、对人物心理 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
人物心理: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满:
刻画方法:
直抒胸臆: 借景言情: 以情衬景: 妙用修辞: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 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 (二)能力目标
•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 于文采的语言。
• (三)德育目标
•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 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 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 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与后面哪两句相照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和疏朗的树林分别有怎样的联想?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重点结合“倩”和“挂”这两个动词去分析。
答案: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情人的马,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让它挂住渐渐西沉的太阳。
这一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她不愿与张生离别,希望时间停留的心情。
3.【端正好】这支曲子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意境)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
一般按照:①寻景:寻找描写的事物;②构境:这些事物构成的画面;③析情:这个画面渗透的情调。
总之,分析意境最终要归到“情(志)”上。
答案:意象:云天、黄花、西风、大雁、霜林。
意境: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个委婉深沉、悲戚萧瑟的凄凉意境。
4.“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莺莺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①以有关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②结合题目要求把握好下笔的角度。
③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概括出有关答案要点。
答案: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温热的美酒在莺莺看来清淡如水,毫无滋味,这表现出她因离愁而厌饮的心情,而把杯中酒看作离人泪,更现其相思意迷、悲愁欲绝的情态。
二、语言运用5.“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子是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它由范仲淹的《苏幕遮》衍生而来。
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摹范仲淹的《苏幕遮》这首词的内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即“发挥想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其次,答题内容要做到准确、连贯,富有可读性。
答案: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的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让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请不要独自倚栏,因为寂寞穿心。
端起酒想要洗涤愁肠,却滴滴全化为思乡的眼泪。
6.明末清初著名书评家金圣叹曾把《西厢记》列为天下才子必读书目之一,并且不厌其烦地为世人指点若干读书要津:《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
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
《西厢记》,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
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你能概括出金圣叹告诫的读《西厢记》的要旨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领会“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中的关键词语,悟出读《西厢记》时应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读《西厢记》,必须心怀神圣,心存敬畏,心思洁清,心领神会,情系之,心往之,神注之。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妇孺./懦.弱料峭./刀鞘.打折./折.本B.惊蛰./真挚.喟.叹/称谓.着.陆/着.急C.蜗.牛/女娲.灼.热/斟酌.风靡./奢靡.D.簇.拥/箭镞.倚.靠/绮.丽纤.细/纤.维解析:选B。
A项,分别读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项,分别读zhé/zhì,ku ì/wèi,zhuó/zháo;C项,分别读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读cù/zú,yǐ/qǐ,xiān/xiān。
2.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杯盘狼藉蝇头微利相见恨晚鸿雁传书水土不服B.司马青衫举案其眉娇娇滴滴重重叠叠棒打鸳鸯C.状元及第功名利禄望穿秋水难忘今霄夕阳古道D.衰柳长堤衣带渐宽一时半刻白头偕老金榜提名解析:选A。
B项,“举案其眉”应为“举案齐眉”;C项,“难忘今霄”应为“难忘今宵”;D项,“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是()①晓来谁染霜林醉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A.①反问②夸张③借代④对偶B.①比拟②夸张③借喻④对偶C.①比拟②对偶③借喻④夸张D.①比喻②对偶③借代④夸张解析:选C。
①句中的“谁”,指眼泪,把眼泪比作可以染色的其他事物来写,是比拟。
②句中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
③句中把花草比喻为美女,但不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
④句既是对偶,也是夸张,夸大了泪和恨的作用;这一句也是比拟,把无形的“恨”当作有形有重量的物体来写。
4.下面语句已经打乱顺序,请选择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西厢记》的主角是一个使女。
②那权倾朝野的当朝一品宰相,那统领十万雄兵的元帅将军,那宰相的千金小姐,那满腹锦绣的著名才子,统统都是配角。
③在这一点上,《西厢记》比《水浒传》还好。
④毛泽东曾称赞《水浒传》好,说《水浒传》的主角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些普通人。
⑤中国人谁不知道红娘!⑥若问中国自从有文艺作品以来,哪一个女角最出名?红娘!⑦虽是个侍候人的使女,却胜似那身着官服的须眉。
A.④③①⑦②⑥⑤B.⑥⑤⑦④③①②C.①⑤⑥⑦④③②D.①⑤②④③⑦⑥解析:选A。
由④,即毛泽东的话引出对《西厢记》的评论,③中的“这”紧承④,①⑦②解释原因,⑥⑤总结观点。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琵琶记·寻夫(改本)【胡捣练】(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
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免哀求。
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
奴家昨日,独自在山筑坟,正睡间,忽梦一神人,自称当山土地,带领阴兵,与奴家助力;却又嘱咐,教奴家改换衣装,径往长安寻取丈夫。
待觉来,果然坟台并已完备,这分明是神道护持。
正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
只是一件,我几年间和公婆厮守,如何舍得一旦撇了他?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象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
但遇小祥忌辰,展开与他烧些香纸,奠些酒饭,也是奴家一点孝心。
不免就此画描真容则个。
(描画介)【三仙桥】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够。
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
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
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
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
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前腔】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
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
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
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他两月稍优游,其余都是愁。
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
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
这真容啊,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
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
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这里烧些香纸,奠些酒饭,拜别了公婆出去。
(拜辞介)【前腔】公公,婆婆,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
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
苦!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我出外州。
天那,他兀自没人看守,如何来相保佑?这坟啊,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