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教 与 医 学
道文化与中医学

道 家认 为人们 只有顺乎 自然 , 能改造 自然 。用 老子的 才
话来说 叫做“ 、 从 , 道 法( 效法 ) 自然 ” 。此在 《 内经》 中赋予了
医学 涵义而得到 深刻 发挥 。如《 问・ 素 师传》 “ :惟顺而已” 就 , 是从 自然规律 , 掌握疾 病发生 发展 的规律 , 达到“ 调其 气血 , 致 和平” “ 平为期 ” 目的 。而且所谓 顺不仅仅 指医学 , 的 上的阴 阳、 经脉 、 气血的逆顺 , 还包括 顺应人 的思想 意志 。所 以中医治病 , 既要注重 病 的一 面 , 更要 注重病 的载 体病人 的
作 者 简 介 : 梅 (9 3 , ( ) 河 南蒙 阳 人 , 为 山 东 中 王 16 一) 士 汉 , 现
如中热证宜以寒的治法寒中证宜以热的治法胃热欲寒饮都是取顺之道一旦出现胃敬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寒热错杂的情况或者王公太人既要治病又要骄恣纵欲的特殊情形就要分别并视情况用药和做开道说服的工作告其败维普资讯http
维普资讯
河南 中医药学 刊
2 0 年 02
第 l卷 7
中国是一 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 国 , 中国的传
统文化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 兼容佛 、 道为一体 , 成为 中国传统 文化 的主题。曾经道 家 、 懦学 、 佛家三 家并立 , 老子 、 后 庄子 吸收部分儒学文化 , 变为玄 学思想 , 演 即新 道家 。可 说道 家创始于老子 , 成立 于庄子 。道家的特 征是虚 无缥缈 , 同 不 于春秋前上层阶级务实 的儒 家。道 家为不得 世 的知识 分子 以精神寄托演变为政治 权术 、 军事及养 生之道 , 它对 中国传 统思想 的影 响仅次 于儒 家 。鲁 迅曾说 过 : 中国根柢 全在道 “ 教 … 以此读史 , 多种问题 可迎 刃而解 ,“ 有 ” 人往往憎和 尚 憎尼姑 、 憎回教徒 、 憎耶教徒 , 而不 惜道 士 , 得此理者 , 得 懂 懂 中国大半 。道 家植 嘏于 中国土壤 , 中国唯一土生土 长的宗 ” 是 教 。道教注重 医药 、 天文 、 军事 、 建筑 、 勘探 、 水利 、 武术 . 中 对 国社会 、 济、 经 文化 、 科学 的发展有很 多贡献 。本文试 图从 中 医学 与中国文化 的渊 源关 系方面作点探索。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道(哲学名词)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
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
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
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道”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终极的真理。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此文载自于老子另一著作《清静经》。
“大道无形”:“大”为无外,“道”为至善,“无”是无极,“形”是踪迹。
夫“大道”,本鸿濛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焉?“生育天地”:“生”为生化,“育”为含养,“天”为阳气,“地”为阴气。
“大道无情”:“道”本属先天,无声无臭;“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
以无情化大爱,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运”是旋转,“行”为周流,“日”为金乌,“月”为玉兔。
日属离卦,则有寒暑之来往。
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
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大道无名”:“名”是名目。
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泛指一切事物。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导读:资料图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同时也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
他不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经典,而且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
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就是得益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启发,采用青蒿素治疟,并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等影响颇为深远的医著。
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炼制和内丹的修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名医,堪称大医,其医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孙真人。
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唐代王冰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闻名,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创新。
他少时笃好易老即道家之学,讲求摄生,号启玄子。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与道家颇有渊源。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他年轻时进道观当过几年道士。
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寻医,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学医,边修道边学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刘河间又名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术语,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
明末名医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纠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之偏,力主温补,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
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至今日在中医界仍颇具影响力。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中国医道

中国医道“医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中医学是以人为本、以社会学为本,处处都有“道”的内涵,美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学是医道之学,西医学是医技之学,医道之学是人学,医技之学是科学,西方医学发展到现在,也向“医道”发展,而“医道”是中国特有的“儒学”、“道学”、“医学”三合为一的结合体,是中医学的灵魂。
1.道与医道“道”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概念,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正如《管子》所云:“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并全面阐述“医道”的,朱丹溪谓:“《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那么“医道”的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素问·著至教》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
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在这里已经较为明确医道的内容,它并非是一般的方技,而是明阴阳之理,精阴阳之性,通天文,察地理,知人事。
2.医道之美医道是一个高层次的综合概念,因而医道也是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的,而且医道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是需要用心去体验,去审视,去挖掘。
医道是一种艺术:中医坚持以人为根本,以社会学为基础,是完善人的艺术。
中医深刻的人文关怀、平衡和谐的思想、个性化的诊疗措施,无不闪现着艺术的光辉。
所以古人也赞叹曰:“医诚艺也”(《沈括良方》)。
当我们在阅览历代大家的高超技术时,深切地感觉到是他们诊疗行为的艺术化,或为艺术化的诊疗活动,无论人发、肤的颜色,喜、怒的表情,还是人说话的声音,坐、卧的姿势,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你正气的强弱以及气机升降出入的状况,任何的异常变化都逃不过一个高明中医的眼睛,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
医道是一种观念:中国人对“意”非常重视,甚至提出了“医者意也”的命题,中医学讲的“意”往往是通过“象”来表述的。
道家与中医

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0r年 3 2C 7 月第 8 卷第 1 期
---・— —
3 -— 4 - ・ —
J UN L FNNIG ORA O AJ N
墅
i
堡 ) :
!
:
道 家 与 中 医
周 沟 金 ( 南京大学哲学系, 苏 南京 2 0 ) 江 19 03
们认为 要 达 到 成 仙 的 目的 , 须 先 祛 病 健 身 。 必
种运 动变 化 的观点使 得 中医学认 识 到人 的年龄 的增 长 会 导致 人 体生 理 机 能 的变 化 , 而呈 现 从 出 由强 到 弱 , 由盛 到衰 的过 程 。
道 家另 一 重 要 的 哲 学 思 想 就 是 矛 盾 的 观
一
致 使得 道 家的许 多思 想成 为中 医学 的基 本理
论。 1 道 家思 想与 中医理论
道家 对 中医理论 的影 响首先 表现 在道 家辩 证 的思维 方式 对 中医理论所 产生 的重要 启发 。 道家认 为人 的生命 是一 个不 断运动 变化 的 过程 。《 德经 》 云 :飘 风 不终 朝 , 雨 不 终 道 上 “ 骤
点 , 为矛盾 存在 于一 切事 物之 中 , 盾无处 不 认 矛
在 , 时不 有 。“ 无 相 生 , 易 相 成 , 短 相 无 有 难 长
因而 许 多 道 教 徒 通 过 对 传 统 医学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创立 并 发 展 了与 传 统 中医 学说 既 有联 系又 相 区别 的 医药 学 说 和 医疗技 术 , 而使 道 家 思 从 想 渗透 到 中医学 的基本 理论 学说 和临床 实践 。
道 家思 想对 中医学 的影 响最基 本 的一 点 在 于, 道家 的哲 学 观 点 与 中医学 的 目的在 一 定程
道教医学

道教医药仙方四季养生

道教医药仙方四季养生道教医药学是在道教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医药学。
这不仅是因为道士以医术布道促进了它的发展,而且是由于这类医术和药物本身就含有道教修炼的特征。
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医药学,身为教徒的名医也不在少数。
这一方面是宗教家往往借行医布道;另一方面寺院的清修生活和防病治病的需要也为医药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时巫医不分,医家治病多用巫术。
春秋时巫、医并行,战国时医药学渐从巫术中独立出来,医以方士的身份治病,出现方士医药学。
汉魏时视医术为“方技”,职业医生为“方士”,医药书称“方书”,学医叫“为方”,治病有效叫“善为方”。
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等促使中医药学成熟,名垂青史,被收入“方伎传”中。
《隋书·经籍志》云:“医方二百五十六部,多有神仙养生之法”,是当时医术和神仙方术相混,本草药物亦和外丹黄白术相承。
神仙道士和医药方士也同源,道士多兼行医术,葛洪、皇甫谧、陶弘景、孙思邈等著名高道,皆为名医,唐代高道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们的医学著作也收入《道藏》之中。
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
”道教以重生恶死、生道合一为教旨,其修持方术多和防病治病、健身延年有关,同时又保留了巫医祭神祀鬼、祝由、悔过的传统。
《黄帝内经素问》早有以祝由科移精变气治病的记载,早期道教以上章、悔罪、存神、去三尸、房中术、施符水为人治病,并以巫术为病家驱鬼杀鬼。
道教医药学是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的医学,其药物多收外丹、黄白、石药,有许多延年、健身、美容、防老、辟谷、药酒、药饣善、治奇病的方剂;葛洪《抱朴子·极言》:“先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
”其医药体系不仅包括传统中医药学的本草、汤液、膏丹、针灸等;而且还包括导引、按摩、却谷、美容、房中、气法等;再有就是符箓、药签、祝咒、祭祀、斋醮等疗法也包括在内,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特征。
中医何谓医道何为

中医何谓?医道何为?什么是中医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
道不是指道家,也不是指道教。
《黄帝内经》出现“道”字269次,多以本原、过程的概念出现。
而用“学”字6次,只以学习、学问的含义出现。
《素问》有言:“子知医之道乎?”并谓:“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不是“朴素”“自发”的原始哲学,更不是人体科学与疾病医学。
生命的存在方式为神气形,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结构。
神为本,气为用,形为器。
中医的认识领域包括过程、枢机与结构,但主要是生命过程与枢机,而不是人体结构与功能。
“素问”就是生命过程的问对,“灵枢”就是生命之神的枢机。
中医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中医是演化之道,而不仅是存在之学;中医是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不仅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道”可包容“学”,“学”不可替“道”。
中医的思维方式包括感、知、悟,但主要是悟思与感思,在知思范畴的辩证思维与以形式逻辑为推理工具的现代医学明显不同。
中医的求索方法主要是取象比类,从容综合;而不是还原实证,定量分析。
中医的实践目标是促进人的生命过程的自主实现、自由发展与自行和谐,而不是干扰、替代或取消人为所能了解的部分生理功能。
人自己拥有调理一切失和、化解一切疾病的本能。
中医摄生与治人就是调动这一本能。
中医是治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
人为本,病为标。
病态过程与生命过程是不可分割的。
对待疾病应像我们对待孩子一样,要善待、引导、教化他们,而不是杀死、战胜、消灭他们。
中医不仅是所谓“应用科学”,更是生命之道与自然之道,也是文化艺术与社会之道。
《黄帝内经》营造了梦幻般诗情画意的氛围,为实现人类心理的协调与精神的和谐,提供了天人和通的文化背景与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医道通于天道,亦通于人道。
关于医道的社会原理及其应用,虽然常被人们用“自然科学”之剑来横加斩杀,但是中华医道自然、生命、社会大一统的原理,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本性的光辉展现。
道法自然与中医联系

浅谈“道法自然”在中医中的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由老子提出的著名论点。
所谓自然,也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
自然作为道家的内在法则,强调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地规律与法则来运行的,并把自然与无为联系起来,把无为也当作自然。
因此“道法自然”就是主张人道应该与天道一样,顺应万物,遵从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
而中医文化也是源远流长,集儒家道家等各个流派之所长,与医学、药学与养生相互贯穿融合,发展而来。
因此“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从先秦开始便对中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更是指引着中医养生的方向以及人的内心品行的修养。
下面就具体说明道法自然在中医中的体现。
一:“道法自然”与中医的本质联系“道家医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是生命观念。
道家医学在生命信仰、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三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知识,《道藏》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道教著作都与医药有关,故有医道同宗之说。
道家医术又包含方术医学、外丹术医学、内丹术医学、房中术医学与医学伦理等,代表的医家有葛洪、许逊等,尤其重养生,还提出了养生重脾等。
“道”的本始涵义为道路,引申后又作为表示规律,顺乎万物之自然,古人把道路与规律联系起来,就是强调规律要像循蹈的道路,作用的发挥是一个由此至彼的过程。
(1)1《素问》中说:“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
至数之机即指道或规律发挥的玄妙作用;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则在肯定世界可以认识的同时, 表明道或规律要通过一个有来有去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道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序列,而时序又蕴涵着人们必须遵循的道,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共有特征,当然中医也不会例外,这与中医养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思想相通。
可见传统文化对中医病因的影响,不仅是几个概念的沿袭,这种影响是很深的,另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也是中医病因学认识病因以人体为主,治疗以人体调理为主的重要理论思想基础。
论老子“道”学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Ab s t r a c t : L a o T z u s d a o i s m i s ma i n  ̄t o d i s c u s s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l i f e a n d u n i v e se r , t h a t i s , 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h u ma n s a n d u n i v e r s e .He
1 . 老子 “ 道 法 自然 ”与 中 医学 “ 天 人 合 一 ”的
关联 道法 自然是 老 子 道 家哲 学思 想 的核 心 , 而 天 人 合一则是 中医学理论 中的主体 , 从 表面来看二者是 两个独立的个体 , 但其内在实质是相同的。 道法 自然 阐 述 的是 世 间 万 物 与 自然 规 律 之 间 的关 系 J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 法 自然 ” , “ 道” 是指 世 间万物 的客 观规 律 , “ 法” 是遵 循 客 观规
论 老 子“ 道" 学观 对 中 医学 的影 响
福建 中 医药 大 学( 福 州, 3 5 0 1 2 2 ) 陈秋 霞 罗宝珍
即“ 天人之道 ” , 提 出 了“ 生命 秉 天地之 气” 的观点 , 即 阴阳
五行 , 其哲学思想中主要有唯物观和辩证法。 中医气、 形、 神及 阴阳平衡都 受到 了老子“ 道” 学观 的影 响, 推动 了中医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在学术思想日趋活跃的形势下,我国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医学先哲们将道家气与阴阳的哲学辩证法引入到医学领域,道文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理论、中医治疗思想和中医药同源性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的生命心理健康观是我们理解它对于中医药影响首先要了解的。
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道文化追求长生,关怀个体生命,热爱生命,关注人生价值,希望生命之无有止息。
“道常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
这表明人在宇宙中,地位最高,“一切万物,人最为贵。
"故而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可长生者,人应亦可,且把贪生者作万物之共性。
具体来说,第一点是清净。
什么是清静呢?《云笈jí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道德经》写道:“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
第二点是无为。
《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
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第三点是寡欲。
《道德经》中写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孙思邈则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最后一点,是不争。
《道德经》中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说法。
《云笈七签》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
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
”可见,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和道医的区别?

中医和道医的区别?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
二者区别主要在于:1.起源和传承不同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
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2.为医的目的不同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
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
3.学医的方法不同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4.诊治的方法不同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
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
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
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5.治疗的结果不同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
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道医,古代称“大医”。
道 教 与 医 学

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
葛洪和《肘后备急方》
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
从《玉函方》百卷到《肘后备急方》3卷,葛 洪经历了医学知识上“由博返约”、治疗对象上 “由一般到贫家”、治疗原则上“由繁到简”的 三个不同过程,这是葛洪医学思想的一次提高, 也是葛洪的医学成就基于前人,又高于前人的地 方。 《肘后备急方》成为东晋以后一部重要的、有 代表性的备急方书而累代相传。
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
现存《肘后备急方》仅68篇。
内疾急救经验:
如以皂荚、半夏、菖蒲、桂屑、韭汁等为末, 纳管吹入患者鼻中,治中风、尸蹶,“嚏通则气通” 的简易救急法。另“葱黄心(或葱叶)刺死者鼻,入 七、八寸”救自缢死;“嚼豆蔻子及咬槟榔”治恶 心,对食物中毒、卒死、中风,患者口噤不开时, “以物开口”、“强开,以竹管灌之”,或“口噤 者,折齿下之”的救急经验。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道教所采用的符咒治病实际上是针对病情不能为常规 汤药、针灸、治愈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补充救疗措施。 “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唯服符饮水及首生年 以来所犯罪过。罪应死者皆为原赦,积疾困病莫不生全。
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 规仪章符,救疗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归首则差。” (《三天内解经》卷上) 这不但为道士行医济世所尊奉,而且成为官方太医署 选择、施行符咒治疗术的准则。
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一些珍贵的记载:
如“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指明了用青蒿汁治疟疾的经验。
青蒿为常见的菊科植物,含有抗疟的有效成分— —青蒿素,系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是高效、速效、 低毒的植物类抗疟药。
对狂犬病有“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 的治疗法及有关狂犬病潜伏期的详细记载,这种以狂 犬脑外傅伤口的疗法是世界上应用免疫原理预防和治 疗疾病的最早医学文献。
道医与中医

道医与中医道医与中医!道医与中医究竟有何不同?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医药学家,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道医和普通中医究竟有何不同?普通中医治病,立足于经脉、血气、脏腑、神气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而道医治病,则会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普通医生一般考虑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
而道医还需要多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命运;其二是鬼神;其三、风水。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
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情志与天体运行均对人的健康有影响中医是讲究整体辨证,是宏观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中医还指出情志不调也能导致疾病,比如癌症病人多有抑郁之症,在患癌症之前,多受过重大的生活的打击。
另外中医还意识到了,天地宇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如中医说五运六气,天体运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这个都是西医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但是近来都得到了认可。
但是中医只讲宏观的,道医治病的时候,还会看看病人的八字,看其运限如何阳寿多少?是否犯刑冲克害、衰病入墓?还有没有救治的希望?另外道教医学在中医基础之上,还加上一个神道的力量,借助一种目前科学还不能解释的,更为神秘的力量来治病(比如礼斗和符咒),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心理暗示的作用。
《难经》云:脱阳者见鬼。
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
此诸穴者,皆赖神气以充塞之。
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
故治寒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而已。
李宇林道长谈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传统

李宇林道长谈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传统*导读:随着人们对宗教文化和传统医学的日渐重视,道医也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道教之音网站专访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随着人们对宗教文化和传统医学的日渐重视,道医也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道教之音网站专访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李宇林道长,听道医讲解道教医学的文化传统。
李宇林,河南南阳人,成长于中医世家,早年慕道来到白云观,参加中国道教学院学习,研修道学、易学、丹法、医学等。
阅读道书之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获得专科文凭,成为一名道学与医学兼修的专职道医,曾参与编纂《修道五十关》等,出版《医道通仙》一书。
*一、道:道医文化的核心道教医学之所以源远流长,并能够自成体系,在今天依然焕发勃勃生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医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由道出发,不断展开、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精妙的宗教医学体系。
道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也是道医的思想内核,是道医的本质与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细致精妙的阐述,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描述了大道的性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在道教中,道不仅仅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还是社会正常运转与发展的内在法则,同时是人身体内在的主宰。
道教正是在道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宇宙与人的关系,并希望通过各种方法使人与宇宙实现同质同步,从而修道得道、长生久视。
道医也正是怀抱着对道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宇宙与人的身体,建构了博大精深的道教医学文化传统。
*二、养生:道医文化的表现李宇林道长讲解春季养生在人们印象中,道士往往也通晓医术,所谓十道九医。
医史上的确有许多修道而兼通医术者,特别是在汉唐之间的数百年中,道医几乎成为了当时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包括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在内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体系,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流派。
这种思想强调道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强调追求自然状态下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教中,医药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有着许多优秀的医药家和名医。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1.华佗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著名名医。
他精通医学、药学、针灸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神医华佗”。
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医学中。
他的医术技艺高超,擅长外科手术,能够实施疝气手术,并有大量成功的案例。
2.张仲景张仲景,字孟光,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的学问精深,是古代医药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3.扁鹊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医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支持者,认为扶助自然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所在。
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立了“扁鹊点穴疗法”,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医学成就和医术技艺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张志福张志福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医重要经典之一。
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对付瘟疫、水痘等传染病的治疗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5.丹阳李时中丹阳李时中,唐代著名医学家。
他出生在道家家庭,受到了全面的的道家教育和良好的医学教育,因此他的医学思想和方法更加注重自然状态的平衡和协调。
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受到广泛的认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以上就是古代的一些道教名医,他们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中医药学的发展推广方面,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宝贵财富,带领我们认识到了道教思想对于医学的重要影响。
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今天的中医药学繁荣发展,保障民生健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也以符水治病。张 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布五斗米道(后称天师 道),除仍用“符水”外,又设置“静室”,“使 病人处其中思过”,有“鬼吏”专为病者请祷。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精品课件
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
左:王羲之《黄庭经》碑刻 思图
中:诵经入室存思之图
精品课件
右:太上老君存
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
北宋《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在继承 陶弘景关于“尸注(肺结核病)”传染性的基础上, 肯定了 “屋传”、“衣传”、“食传”三条传染 途径。 “屋传”是病室“阴幽郁结、邪炁不散, 患毒常存”;“衣传”,是“人与患者同卧”, 或“患者已死,吝惜之家将其衣、帷、卧具器皿 留为己用”;“食传”乃误食“病人饮食,汤菜 余残之物”。强调“斩绝死根,庶可复还生炁”。
这不但为道士行医济世所尊奉,而且成为官方 太医署选择、施行符咒治疗术的准则。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道教符咒治病术之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医疗效 果,除了符咒治病术中有药物治疗因素外,在很大程 度上应归功于符咒在治病过程中的心理医疗效应:
1、十分强调病人首先要对符咒充满信心,要信赖 符咒的神力。《祝由医学十三科》:“太上戒语:不 诚不敬者不治,毁谤天医者不治,疑信不决者不治, 重财轻命者不治,符咒不合、不全者不治。”
2、要求病人入静室,存思安心,进行精神、心理 上的“沐浴”。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道教还极力宣称奉道诵经、持戒以及进行 道教科仪活动皆能消除病邪,达到愈疾的效果。
“此经功德能碎铁围诸山,竭苦海水, 破大地狱,拔重罪苦,除暴恶魔,护诸国土,能 灭一切恶鬼,能除一切重病,能解一切恶毒。 “(《高上玉皇本生集经》卷下)
精品课件
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
魏晋间道士所著的《黄庭经》(又称“换 鹅帖”,主要有《内景经》和《外景经》之分), 道教思想与医经杂糅,以古道经中人身百脉关窍 各有主神之说为本,结合古医经脏腑作用的理论, 以七言韵文形式,重点阐述了道教上清派典型修 炼“存思法”,道教以其为生人立命之本,誉之 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道教符咒治病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包含有 许多医药治病和卫生防疫措施、因素在内 。
如先摆坛设供,净身沐浴,焚香上章,向天神 祝告病由。注意环境卫生,要求行法场所必须是清 净之室。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打扫,行法之日还要用 醋熏等方法进行消毒清洁。
煎汤方:桃皮半斤、茆香半斤、藿香半两、香 白芷半两、苓陵香半两 粗末同煎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另外,道教常用桃木作道符,桃木本身 具有很强的消毒防疾作用。书符最常用的颜料是 朱砂。朱砂是一种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书符 用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姜 黄有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之效。道符的制作中还 常加入虎骨、麝香、珍珠之类的药物,这些都是 名贵中药,各有主治功效。咒语的音韵,朗朗节 律,调整病人的身心状况。
在道教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 是用“符水”、“咒说”、“首过”等为治病手 段的。
常,人有病患,皆由五行,按病疗药,方在 皇神,先天有道,内循五脏,外平七情,人有诚 念,无感不通,山有五岳,斗有七星,随吾所指, 诸症技穷,轩辕帝道,蚩尤避兵,速消远愈,顷 刻通灵。急急如太上元始慈悲敕 。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
道教所采用的符咒治病实际上是针对病情不能为 常规汤药、针灸、治愈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补充救疗 措施。
“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唯服符饮水及首 生年以来所犯罪过。罪应死者皆为原赦,积疾困病莫不生 全。
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 规仪章符,救疗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归首则差。” (《三天内解经》卷上)
精品课件
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
精品课件
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
《太平经》中最珍贵的记载,是关于 “守一”的论述,从基本理论到修炼方法、从祛 病延年到激发人体潜能、从修炼过程的心理感受 到生理效应,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守一”的 原始面貌,特别是列举“守一”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四种偏差,与当今气功所称的“走神”、“岔 气”、“走火”、“入魔”的四大偏差极其相似。 还反复强调了治病用药“是乃救生死之术,不可 不审详”的论点,这是道教医学重视医德的最早 记载。
精品课件
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
道教的许多经典多涉及疗病、健身、延 年等内容。如《太平经》中医论部分,总结了活 动于民间的早期道救医学的实践经验,揭开了 “道教医学”的新篇章。详论了当时盛行的灸刺 疗法:“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 之气而除害者也。”并指出“人有小有大,尺寸 不同”因而“灸刺”取穴,不能默守陈规,必须 因人因病而异,这些都是正确的观点。
深入实际广泛收集民间医疗成果,“选而集之”, 成《玉函方》百卷。因感该书卷数多,内容繁杂,又 钻研历代诸家备急方书,以其“既不能穷诸病状,兼 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又使人用针,自 非究习医方,素识明堂淹注者,则身中荣卫尚不知其 所在,安能用针以治之哉”?于是“采其要约”,编 撰《肘后备急方》3卷,计86篇。
肺结核病,法国人Villemin 1869年才确定其 传染性,1882年又由德国人Koch发现其结核菌。
精品课件
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
1、葛洪
东晋时期的葛洪是道医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他提出:“为道者兼修医术,以救近祸”,“为 道者,以救人危,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开 创了道、医结合的一代新风。
道教与医学
精品课件
引言
道教在创始、发展过程中奉行 的是一条以医传道、借医弘道的立宗创教 模式。为了追求“长生成仙”,道教特别 重视医学及保命延生之术。许多道教徒在 继承和吸取了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优良成 果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创立和发展 了与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医疗学 说和技术。
精品课件
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