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壮医诊疗规范

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壮医诊疗规范

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壮医诊疗规范1范围本文件界定了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壮医诊断、治疗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XX行政区域内医院医师壮医诊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核嘎尹(腰椎间盘突出症)HeGAYindumbardischerniation)由于经筋失衡,横络盛加,腰椎失稳,髓核突出,压迫龙路、火路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腰腿痛。

4诊断4.1诊断要点5. 1.1主症4」.「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1.1.2可伴有肢体感觉障碍,行走疼痛加重等不适症状。

4.1.1.3脊椎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活动受限。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呈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1.1.2目诊双眼巩膜的脊柱下段观察到异常的脉络,在血管末端有瘀血点,这就是目诊所描述的“报伤点”,腰部报伤点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内侧,瘀血点也多近瞳孔。

1.1.3经筋摸结在腰部、腿部经筋区摸及痛性筋结点。

1.1.4辅助检查X射线检查显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4.2经筋分型4.2.1足太阳经筋型:以坐骨神经线放射痛为主,其中常见的筋结有腓肠肌筋结、胭绳肌筋结、坐骨结节筋结、臀中肌筋结、臀上皮筋结、夹脊筋结、腰三横突筋结。

4.2.2足少阳经筋型:以腓总神经麻痛为主,其中常见的筋结有趾长伸肌筋结、腓骨短肌筋结、腓骨长肌筋结、梨状肌筋结、骼胫束筋结。

4.2.3足阳明经筋型:以下肢酸冷无力为主,其中常见的筋结有腹股沟筋结、腰大肌筋结。

4.3证候分类4.3.1阴证4. 3.1.1龙路瘀阻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09年)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09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规范1诊断标准1.1 病史:多有外感风寒湿邪,闪挫坠伤,劳伤肾气史,有外伤,累积性损害,受寒湿病史。

1.2 多发于:中青年。

1.3 症状和体征:频频发生有腰腿痛或纯真腿痛。

腰部有固定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痛,可因咳,喷嚏而加重痛苦。

腰椎出现侧弯,平腰或凸腰活动受限。

患肢肌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皮肤感觉减退或变钝,踝及跟趾背伸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逝。

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脊柱姿势的异样改变。

脊柱运动受限。

压痛点和放射性痛。

直腿抬高试验及增强试验(+ )。

股神经牵拉试验(+ )。

颈静脉压迫试验(+ )。

感觉改变。

腱反射改变。

肌萎缩及肌力减退。

1.4 归并症:常可归并骨质松散,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

1.5 协助检查1.5.1 X 线检查:按腰椎正侧位片惯例照片,正位片有时可见脊柱侧凸,侧位片可显示腰椎前凸消逝,椎空隙变窄,有时前窄后宽,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侧位片有时可见椎间孔内有指甲盖样钙化,X 线检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仅供参照,其主要还在于清除腰椎其余病变,如结核,肿瘤,脊柱天生畸形等。

1.5.2 CT :可察看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神经根,硬膜的相邻关系,并可认识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状况,对明确真实的病因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1.5.3 MRI :脊髓型可见致压物对脊髓压迫的状况。

超声检查:一般不需要。

化验检查:一般无异样发现,少量病人有脑脊液蛋白稍微增高。

特别检查: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可揭露运动的内神经根有无受累对诊断及定位有必定帮助,但一般神经根受累三周后肌电图才出现异样,且反是一种非特异性检查。

脊髓造影,脊髓造影靠谱率仅为29% ~ 40% ,不可以作为惯例检查,可用于椎间盘突出术前定位诊断或腰椎管狭窄,脊髓肿等。

2分型(依据临床病理形态分)突出型:纤维环内层破碎,但表层完好,因髓核压力而限制性突出,突出物圆滑呈半球型。

破碎型:纤维环已破碎,凸出的髓核及纤维仅有后纵韧带扩张部或纤维膜遮复。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规范模板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规范模板
2、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鉴别,如神经根及马尾肿瘤,椎管狭窄
3、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鉴别,如梨状肌综合征,盆腔疾病
危重指标

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①绝对卧床休息②持续牵引③理疗和推拿、按摩④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⑤髓核化学溶解。
2、经皮髓核切吸术。
3、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减少累伤,长坐者需注意桌椅高度,定时改变坐姿,弯腰劳动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使用宽腰带,加强腰背肌锻炼增加脊柱稳定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模板
栏目
内容
完成情况
(是√否×)
ICD-10编码
M51.202
病史采集要点
1、有反复腰痛病史
2、多有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3、首次发病多是半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过程中
4、坐骨神经痛
5、马尾神经受压,鞍区感觉异常
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测量
2、腰椎侧凸
3、腰部、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
6、感觉异常、肌力下降、反射异常
实验室检查要点
1、常规检查:血常规及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心电图
2、X线平片、X线造影
3、CT和MRI检查。
4、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诊断要点
1.有反复腰痛病史。
2.体格检查
3.影像学检查
鉴别诊断要点
1、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鉴别,如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断裂,腰3椎体横突综合征,脊椎滑脱,腰椎结核或肿瘤
护理部分
1、病情观察
观察神志、瞳孔、四肢肌力、神经系统病理征的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症状护理
3、一般护理
1、平卧、吸氧,重症者心电监护
2、如有意识障碍、剧烈呕吐等症状时禁饮食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六: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问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腿痛合并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或有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障碍。

3.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放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检查或MRI检查等。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医证候分类: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舌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考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

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1、腰痛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

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

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

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诊疗规范一、住院标准经急性临床药物和/或手术治疗一段时间(根据病情轻重一般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有腰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如马尾神经受压),或出现严重的并发征,影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未经手术者,腰部活动障碍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进行性加重,不需手术治疗;2.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缓解,但腰部疼痛、腰部活动障碍,不能自理,不需要继续手术治疗;3.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二、康复住院时限住院康复治疗一般不超过3个月。

如已到出院时间,仍有康复治疗价值者,或仍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征,经申请批准后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常规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腰椎正侧位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有适应征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批准)1.腰椎CT或MRI适应征:腰椎间盘突出征明确,需进一步为了明确脊髓受压的情况,确定是否手术治疗以及对于预后、康复的指导。

2.肌电图检查适应征:对于神经受压患者,有利于诊断神经损害的程度;3.心肺功能检查适应征:老年患者,观察心肺功能的情况,指导康复治疗;四、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非手术治疗:制动、局部保暖、临床药物活血、止痛等治疗以及封闭、牵引等。

2.手术治疗:神经根压迫明显者,行椎间盘摘除术;3.对征支持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等。

(二)常见并发征处理1.肌痉挛:去除诱因,抗痉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2.疼痛:消炎镇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3.肌萎缩:患肢主被动活动,营养药物穴位注射等;4.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

5.继发性外伤:双膝关节过度负重,导致损伤等,药物、性辅助器具应用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1.4/5、1.5/S1间隙发病率最高。

【诊断要点】(一)症状:腰痛伴有坐骨神经痛及麻木,主要表现在下腰部牵涉性痛,有时亦影响到臀部。

大多数患者有坐骨神经疼痛及麻木。

少部分患者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表现为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咳嗽、活动及久站时加重,卧床后减轻。

(二)体征:1 .腰部活动受限,以前屈受限最明显。

腰部有压痛及舐棘肌痉挛。

2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出现加强试验阳性。

(直腿抬高小于60度以内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反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反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3 .神经系统表现(1)感觉异常:80%患者有感觉异常,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腰4神经根受压者可出现大腿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舐1神经根受压时,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

但另有较大髓核突出者,可压迫下一节段神经根,而出现双节段神经根受压损害的征象。

(2)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拇趾背伸力下降;舐1神经根受累,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3)反射异常: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1.4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Sl神经根受压;马尾神经受压,则出现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特殊检查1. X线平片:了解腰椎曲度、腰椎间隙的宽窄、腰椎有无畸形、骨质有无破坏、骨质增生的部位。

2. CT和MRI:CT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黄韧带是否增厚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等。

MRl 更清晰、全面地观察到突出髓核和脊髓、马尾神经、脊神经根之间的关系。

【康复评定】1 .临床评定:如上述,目的是明确诊断。

2 .疼痛评定:使用语言评价量表(Verbalratingscale,VRS)评定,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和“极其重度痛”表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规范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主要由于长期弯腰劳动、扭伤、椎间 盘退行性变、遗传因素等引起。
病理机制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 发炎症反应和神经根水肿,导致疼痛 和神经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尤其在重 体力劳动者和久坐人群中更为常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规 范
目录
• 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规范 • 康复与预防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 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 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 的综合征。
分类
根据突出的位置可分为中央型、 旁中央型和外侧型;根据突出的 程度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和脱 出型。
训练。
术后护理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腰椎间盘 突出摘除术、腰椎融合术等。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包括术后活动、功能锻炼、日常生活注意 事项等。
05
康复与预防
康复训练
核心肌群训练
强化核心肌群,提高腰 椎稳定性,减轻腰椎压
力。
物理疗法
如电刺激、超声波等物 理疗法,缓解疼痛,促
脊柱肿瘤的症状包括腰痛、下肢麻木、无力等,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但脊柱肿瘤通常伴随持续的 疼痛,且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脊柱肿瘤的存在,如CT、MRI等。
其他疾病
总结词
其他疾病如脊柱侧弯、骨质疏松等也可能引起腰痛和下肢症 状。
详细描述
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但通过详细的 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进行鉴别。例如,脊柱 侧弯引起的症状通常在侧弯的部位明显,而骨质疏松引起的 疼痛通常伴随骨折或压缩性骨折。

(完整word版)腰椎间盘突出诊疗规范(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腰椎间盘突出诊疗规范(word文档良心出品)

腰椎间盘的诊断、治疗及操作规范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中的腰腿痛史、间隙性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史,同时结合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直B2抬高试验阳性、腰椎旁压痛、下肢神经功能检查、腱反射等再加以影像学检查町确诊。

一、分型1.根据突出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分侧突型:髓核从后纵韧带旁突出压迫神经根,多数为单侧突出,少数可发生双侧突出:中央型:髓核从椎骨中央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和双侧神经根‘,极外侧型:髓核突出于关节突下面或其外侧,压迫同一节段神经根。

2.根据突出物的程度分膨出型:髓核突出于纤维环内,使之膨隆,但纤维环未完破裂,椎间隙未变窄,粘连少,可还纳。

脱出型:髓核已突破纤维环,其状态为纤维软骨性实体,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椎间隙变窄,还纳困难。

游离型:髓核完全脱离椎间隙,进入椎管内,成为游离纤1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椎间隙变窄,无还纳可能性。

二、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1.L3~4椎间盘突出①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②小nR前内侧麻木:③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④第3腰椎棘突旁有压痛;;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L4~5,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小腿、小腿后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足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足趾有麻木感;①足趾/厅仲刀减弱:跟腱反射町无改变或减弱;⑤14棘突旁有压痛点。

3.L5~S1,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及足背疼痛;②小腿后外侧包括外侧足趾麻木;③足与趾跖屈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L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

4.L2~3、椎间盘突出①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②股四头肌肌力减弱:③膝反射减弱。

5 中央型其诊断要点除一般各项外,主要依据:①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感觉、运动、膀胱直肠功能及性功能障碍:2站立及活动症状加剧,卧床及静息状态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③脊髓造影提示:碘柱不完全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多数发生于第4、5腰椎之间和腰5舐1之间的椎间盘。

当椎间盘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者,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一侧腰部疼痛,经臀外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下放射痛,病程较长,影响劳动。

2 .发病时部分病员有腰部扭伤史,先出现腰痛,三四天或一两星期后,疼痛转至一侧臀部,并向下肢后外侧扩散,此时腰痛转见减轻。

部分病人则无明显外伤史,而逐渐发生一侧腰腿痛。

个别病人两侧下肢均感疼痛。

3 .病情严重者常发生脊柱侧弯,站立时姿势IE偻,不能直立及后仰,行走困难,甚至扶杖亦不能行走。

夜间因痛影响睡眠,或不能直腿平卧,仅能屈膝侧卧。

4 .检查时,患侧的大肠俞、居醪、环跳、委中、阳陵泉或承山周围有压痛。

嘱病人仰卧位,作直腿抬高试验时,疼痛愈重者,抬高程度愈低。

病程已久的患者,病侧下肢肌肉多见萎缩,小腿及足背外侧可有痛觉减退,或自觉麻木畏冷。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虽然疼痛严重,但无发热或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髓、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多无障碍。

诊断时应与腰椎结核或其他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之疾病作鉴别。

【治疗】一、推拿疗法病人俯卧,医生于腰部、环跳、居醪、承山等痛点作按压、拿捏、揉摩等手法,然后作扳腿、斜扳等手法(见腰麻推拿)。

隔日或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

二、腰麻推拿对于病程长、疼痛重的病人,可于腰麻下作推拿。

腰麻推拿操作方法:按常规作好单侧腰麻,30分钟后开始推拿。

1.病人仰卧,由医生及助手分别拉病人两足及两侧腋窝部作对抗拔伸,每次持续1分钟,作2~3次。

6 .将双下肢依次作直腿抬高至最大限度,在抬腿最高位置,将踝关节用力背伸3~4次。

7 .病人侧卧,医生以一侧手臂托住位于病人上侧之大腿,另一手扶住病员腰部,转动能关节2〜3圈后,将髅关节在外展30°位置下作向后过伸2次[即“扳腿”。

8 .病人仍侧卧,一人用两手掌推住病员上侧之上胸部,另一人用两手扶住病员上侧之骼骨翼部,两人同时作相反方向之动作,迅速而协调地将上胸部向后推,将臀上部向前推(即“斜扳”)。

腰椎间盘突出的医疗标准和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的医疗标准和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的医疗标准和规范1. 概述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指腰椎间盘的中心部分(核髓)因退变或外力作用而突出至纤维环之外,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本文档旨在阐述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的医疗标准和规范,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2. 诊断标准2.1 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腰痛: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疼痛范围可从腰骶部至下肢。

- 下肢放射痛: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常见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及足部。

- 神经功能损害: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反射异常。

- 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加重,休息后缓解。

2.2 影像学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 X线片:可见腰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

- CT扫描:可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等情况。

- MRI:更直观地显示椎间盘退变、核髓突出及神经根受压情况。

3. 治疗规范3.1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首选的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如消炎止痛药、肌肉松弛剂等。

-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牵引等。

- 康复锻炼:如瑜伽、普拉提、核心肌群训练等。

3.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主要包括:- 开放性手术:如腰椎间盘摘除术、腰椎融合术等。

-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椎管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等。

4. 医疗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更新本医疗标准和规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并根据医学发展动态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更新。

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应遵循本标准和规范,确保患者权益。

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明确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本文档提供的医疗标准和规范,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保证康复医师、治疗师、理疗师、护理人员等按规范程式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与康复。

2.适用范围:康复医学科。

3.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由于创伤、劳损、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

本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和体力劳动者多见。

4. 职责:保证在治疗及康复上达到质和量的标准。

5. 标准:5.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5.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5.1.2.常发生于青壮年。

5.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1.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偶有二便失控或/和鞍去麻痹。

5.1.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5.1.7.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5.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5.2.1. 旁侧型:多数为一侧突出,少数为双侧突出。

5.2.1.1.跟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内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患侧弯曲,向患侧突起,患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2.根腋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外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曲,向健侧突起,健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3.根前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侧,临床表现为严重根性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前后活动受限,多无侧弯畸形,椎旁压痛及放射痛明显。

5.2.2. 中央型:髓核从间盘后方中央突出。

5.2.2.1.偏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重而另一侧较轻。

5.2.2.2.中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一般突出范围较大,主要表现为广泛瘫痪及鞍区感觉障碍,二便功能障碍,并无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

5.3.康复评定5.3.1.疼痛评定可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在纸上或尺上划一10cm的直线,按毫米画格,直线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极痛。

让病人目测后在直线上用手指指出某点,表示其疼痛程度。

5.3.2.功能障碍评定5.3.3.关节活动度评定(见表单1.)5.3.4.徒手肌力评定:5.3.4.1.检查前准备:5.3.4.1.1.向受检者说明徒手肌力评定的意义及步骤,取得受检者配合;5.3.4.1.2.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比较两侧肌肉形态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围度;5.3.4.1.3.确定与被检查部位相关的关节被动活动度,以该范围作为全关节活动范围,用于衡量肌力大小;5.3.4.1.4.正确选择并摆放受检者体位,将被检查肢体摆放于抗重力位,有效固定身体近端。

5.3.4.2.检查时:5.3.4.2.1.向受检者解释并示范检查动作,可通过被动活动引导受检者完成一次检查动作;5.3.4.2.2.发出口令嘱受检者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观察受检者的动作,必要时触诊被检查肌肉;5.3.4.2.3.如果受检者能够完成抗重力位全关节范围活动,可进一步进行抗阻运动,将阻力施加于肢体远端,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抗阻完成动作;5.3.4.2.4.如果受检者无法完成抗重力位活动,则须将被检查部位摆放于非抗重力位,并用滑板、滑石粉等方法减少接触面摩擦,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

5.3.4.3.检查后:记录徒手肌力等级、检查日期,并评估受检者表现。

5.4.康复治疗5.4.1.康复治疗的目的与原则5.4.1.1.急性期5.4.1.1.1.休息与制动,防止椎间盘继续突出。

5.4.1.1.2.消除神经根压迫因素,促进椎间盘回纳。

5.4.1.1.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5.4.1.1.4.消除局部炎症及水肿解除疼痛。

5.4.1.1.5.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对椎间盘的压力。

5.4.1.2.缓解期5.4.1.2.1.松解粘连,消除疼痛。

5.4.1.2.2.增强腰背肌肌力与耐力,恢复腰椎稳定性。

5.4.1.2.3.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5.4.2.康复治疗的方法5.4.2.1.卧硬床:仰卧屈髋膝各90度以减轻腰椎间盘压力。

卧床期间,患者要做些其他的运动,如屈伸四肢、深呼吸等以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下床板运动时要用腰围以支持和制动,活动量和强度要循序渐进。

5.4.2.2.牵引5.4.2.2.1.目的: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内径,改善和恢复腰椎骨关节解剖关系,使后韧带紧张,起到向前推压椎间盘作用。

5.4.2.2.2.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或MRI检查提示腰椎间盘膨出而未完全破裂,侧隐窝狭窄程度不超过原2/3,椎间盘突出挤压椎管未超过原容积1/2或椎管前后径不小于0.8cm、左右径不小于1.0cm,突出之椎间盘钙化的位置不位于侧隐窝,无明显骨质疏松或增生搭桥、滑脱及有严重心脏病患者。

5.4.2.2.3.禁忌症: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有鞍区麻木、二便失禁者;腰椎间盘突出有明显神经损伤,如下肢肌力减弱、垂足、拇趾背伸或足跖屈肌力消失;椎间盘突出使椎管狭窄或并椎管骨性狭窄,椎管前后径小于0.6cm、左右径小于0.75cm,行走不超过500米者;破裂型椎间盘突出使侧隐窝完全消失、椎管容积小于原1/2或前后径小于0.8cm、左右径小于1.0cm,破裂型碎片游离于椎管造成压迫,外侧型(神经根孔型)椎间盘突出直接压迫神经根孔,突出之椎间盘于侧隐窝处钙化并使之狭窄而经保守治疗3周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无明显诱因复发者。

5.4.2.2.4.牵引方法: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5.4.2.2.4.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5.4.2.2.4.1.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5.4.2.2.4.1.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60%~80%,如30~40kg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5.4.2.2.4.1.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次为1 个疗程。

5.4.2.2.4.2.快速牵引: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

该牵引力在0~3000N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

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

5.4.2.2.4.2.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5.4.2.2.4.2.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5.4.2.2.4.2.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5.4.2.2.4.2.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

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不超过3 次。

5.4.2.2.5.注意事项5.4.2.2.5.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5.4.2.2.5.2.如果牵引一周无效,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5.4.2.2.5.3.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5.4.2.2.5.4.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5.4.2.2.5.5.快速牵引1 次后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牵引。

可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5.4.2.2.5.6.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20 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5.4.2.2.5.7.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5.4.2.3.推拿5.4.2.3.1.适应症:一般首次发作,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或症状和体征较轻者,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5.4.2.3.2.禁忌症:突出物较大,突出物与神经根严重粘连,椎管严重狭窄、腰椎滑脱、侧隐窝狭窄,以及脊椎肿瘤或有其他脊椎骨质病变者不宜进行推拿。

5.4.2.3.3.推拿方法:5.4.2.3.3.1.放松手法:腰痛及坐骨神经痛者:揉腰部,滚臀部、滚大腿后侧,滚小腿后侧,滚大腿外侧,滚小腿外侧,指拨委中穴,指揉阳陵泉、拿承山,点按解溪、丘虚。

腰痛及股神经痛者:滚腰部,滚大腿内侧面,滚小腿内侧面,滚大腿前面,指揉血海穴,指揉阴陵泉。

5.4.2.3.3.2.复位手法:5.4.2.3.3.2.1.侧卧斜扳法:医者立于患侧,患者面向医者侧卧,头后仰,健侧肢体伸直在下,患侧屈曲在上;健侧肩伸直外展90度,患侧前臂屈曲置胁部。

医者以患者头侧肘关节压患者剑峰内侧,另一肘关节压患者髂后上棘,同时以该手拇指顶住病变部位相应棘突,双肘对抗用力,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指下感知为准,复位完毕。

以手轻抚复位处,缓慢帮助患者卧平,轻摇患侧下肢并做屈伸运动数次,令患者平卧10余分钟,结束治疗。

5.4.2.3.3.2.2.坐式旋转复位法:患者骑坐于长凳上,医者坐于棘突旋转侧,以对着脊柱侧手拇指抵住旋转棘突,另手从患者远侧腋下绕过扶患者近侧肩,令患者略弯腰下俯低头,扳肩旋转腰椎,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扶棘突手感觉复位为度,复位完毕。

5.4.2.3.3.3.注意事项:5.4.2.3.3.3.1.低枕仰卧硬板床3~4周。

5.4.2.3.3.3.2.起立可用腰围固定。

5.4.2.3.3.3.3.局部注意防寒保暖。

5.4.2.3.3.3.4.慢性期应卧硬板床并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5.4.2.3.3.3.5.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者,可手术治疗。

5.4.2.3.3.3.6.避免长期久坐久立及剧烈运动。

5.4.2.3.3.3.7.避免剧烈咳嗽或喷嚏,保持大便通畅。

5.4.2.4.药物治疗药物可以消除炎症、改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如下几种。

5.4.2.4.1.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较常用的消炎镇痛药,主要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