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排(汉语言文学)
心理学简答题排(汉语言文学)
1.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2.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2。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3。
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攻击的理论:(1)习性学观点.习性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代表人物是康拉德.洛伦兹。
他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
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的攻击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进行释放。
(2)挫折-攻击理论。
20世纪30年代,多拉德等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来源于挫折.20世纪60年代,博克维茨休整了挫折—攻击理论。
他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或准备状态。
情绪唤醒是挫折与攻击之间的中介变量。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从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入手,引入认知中介过程讨论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和发生过程,提出了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直接学习,二是观察学习或模仿。
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观察或模仿学习由注意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
8。
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B. 汉语语法规则C. 汉语教学方法D. 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2.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以下哪个因素对其学习效果影响最大?A. 学习者的智力水平B. 学习者的情感态度C. 学习者的年龄D.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3.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音水平?A. 重复练习B. 记忆词汇C. 阅读练习D. 写作练习4. 根据汉语言教育心理学,以下哪个阶段是学习者汉语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A. 初级阶段B. 中级阶段C. 高级阶段D. 所有阶段都同等重要5.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以下哪种心理状态是不利于学习的?A. 好奇心B. 焦虑感C. 兴趣D. 自信心6. 在汉语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A. 传统讲授法B. 任务型教学法C. 情景模拟教学法D. 多媒体教学法7. 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以下哪种心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A. 记忆遗忘B. 学习疲劳C. 学习焦虑D. 学习满足感8. 根据汉语言教育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A. 立即纠正B. 忽视错误C. 鼓励学习者自我发现错误D. 惩罚错误9. 在汉语教学中,以下哪种评价方式最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A. 定期的书面考试B. 口头提问C. 同伴评价D. 自我评价10. 以下哪个因素是影响学习者汉语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A. 学习者的个性B. 学习者的学习习惯C. 学习者的家庭背景D. 学习者的社会环境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汉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 描述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心理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3. 阐述任务型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习者心理的积极影响。
4. 分析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汉语言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课程作业(1—4)含答案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一、名词解释1、正后象和负后象——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时叫负现象。
2、韦伯定律——说明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叫韦伯定律。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觉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深度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
7、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二、简答题:(一)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功能:(1) 认识内外世界:心理学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帮着人认识精神世界。
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观察看到的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推论探究的是人的内隐行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理历程,心理学能帮助人认识到人的内隐行为,这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功能。
(2) 调控行为:预测是表现在思维层面上的心理现象,而调控是落实于行为层面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强调通过他控和自控两个子系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参与者。
(3) 预测未来:心理学家依据研究所获得的规律,对某一现象作出预测,告诉人们一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
并以此提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人类思维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 举例说明意识的几种主要的状态答:1、睡眠: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样清晰。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本文将收集并解答一些常见的心理学简答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的思维、情感、行为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讨论思想、意识等问题。
- 近代启蒙时期: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和实验主义,形成神经学和心理物理学。
- 经典理性主义时期:德国心理学派创立实验心理学,建立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派主张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展开行为主义研究。
-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观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 20世纪80年代近现代:脑科学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对心理学的影响。
3. 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支:- 生理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4. 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焦虑性障碍- 心境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症状性障碍- 人格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障碍5. 心理咨询的过程心理咨询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 第二步:确定咨询目标。
- 第三步:进行评估。
- 第四步:制定治疗计划。
- 第五步:实施治疗计划。
- 第六步:评估治疗效果。
6. 心理学的伦理要求心理学研究有以下伦理要求:- 知情同意- 保密- 自愿参与- 停止实验的权利- 没有伤害- 做好后续照顾本篇文档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三、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
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汉语教学方法B. 汉语学习者的心理过程C. 汉语教师的授课技巧D. 汉语教材的编写答案:B2.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以下哪项不是认知过程中的要素?A. 注意B. 记忆C. 情感D. 意志答案:C3. 根据心理学,以下哪个因素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最大?A. 学习者的智商B.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C. 学习者的年龄D. 学习者的社会背景答案:B4. 在汉语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观点?A. 死记硬背B. 机械重复C. 理解记忆D. 强制灌输答案:C5. 以下哪个阶段是汉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初期阶段?A. 沉默期B. 表达期C. 流利期D. 熟练期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答案:汉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多听多说以提高语音识别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加深对语法结构的理解,以及通过词汇卡片、记忆游戏等方式扩大词汇量。
2. 描述学习动机对汉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高动机的学习者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反,动机不足可能导致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3. 解释什么是“沉默期”,并说明它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沉默期”是指学习者在语言习得初期,由于对新语言的不熟悉,往往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话的阶段。
在汉语学习中,沉默期有助于学习者在心理上适应新语言环境,积累语言输入,为之后的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教学效果。
答案:汉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等,来设计教学活动。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答案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答案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将个体的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冲突,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未能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2.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失调理论由莱昂·费斯廷格提出,主要观点是当个体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信念、态度或行为来恢复心理平衡。
3. 解释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概念。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例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后得到奖励,这种奖励会增加他们未来努力学习的可能性。
负强化则是通过移除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例如,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不再受到家长的唠叨,这种唠叨的移除会增加他们未来按时完成作业的可能性。
4. 阐述情绪智力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情绪智力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包括五个主要组成部分: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内在激励、同理心和社交技巧。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理解;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内在激励是指个体通过积极情绪推动自己向目标前进的能力;同理心是指个体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社交技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有效沟通和建立关系的能力。
5. 描述依恋理论中的四种成人依恋风格。
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尔比提出,成人依恋风格分为四种: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适,能够建立稳定和满足的关系;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经常担心被抛弃;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恐惧型依恋的个体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被伤害,因此在关系中表现出矛盾和不安全的行为。
汉语言本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本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心理现象B. 心理过程C. 心理状态D. 心理活动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A. 客观性B. 系统性C. 主观性D. 发展性答案:C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关注的是:A. 意识B. 潜意识C. 自我意识D. 社会意识答案:B4.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A. 感觉B. 知觉C. 思维D. 记忆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测量的常用工具?A. 问卷调查B. 心理测试C. 实验观察D. 物理检测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心理学的三大领域是_______、_______和应用心理学。
答案: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_______。
答案:个体发展过程中对特定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3. 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和行为反应。
答案:主观体验,生理唤醒4.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_______提出的。
答案:费斯汀格5.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_______来学习新行为。
答案:观察学习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舒适或紧张的心理状态,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个体可能会改变其信念、态度或行为,使之协调一致。
3. 解释什么是心理测量,以及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心理测量是一种通过标准化程序来评估个体心理特征的方法。
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帮助研究者量化心理变量,评估个体差异,以及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心理学试题库之简答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库之简答题及答案心理学试题库五、简答题答案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等)、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和理想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2、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4、什么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5、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有哪些?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活动的任务、性质对识记的影响、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的影响、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6、影响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遗忘?原因: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提取失败:在提取有关的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的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纳入经验系统,巩固所记内容。
正确组织复习的方法是: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和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7、如何正确组织复习?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和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8、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依存于哪些条件?9、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10、在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正确对待已有经验、正确地使用变式、恰当地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11、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完成非常复杂,又未曾有过完成这类问题的经验的任务的思维活动叫做问题解决。
心理知识简答题
心理知识简答题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和复杂。
本文将回答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简答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域有哪些?心理学的分支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每个分支领域都以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来探索不同方面的心理现象。
三、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才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塑造自我形象和决策过程。
四、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它通过在刺激之间建立联系,使得一种刺激在先前没有引起反应的情况下,通过与其他刺激相连而引发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著名案例是巴普洛夫的狗。
他通过将食物和铃声相关联,使得狗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
五、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由心理学家弗斯特在1957年提出,它指出人们会为了保持一致性,而调整与已有信念、价值观或行为不一致的认知。
当个体面临矛盾的认知时,会感到不舒服,从而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减少认知失调。
六、人类对什么类型的人脸更容易产生亲和感?研究发现,人类对称美的人脸更容易产生亲和感。
对称美是指左右对称的人脸外貌特征,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等。
这种对称性能够传递个体的健康和遗传优势,因此在人类心理中引起良好的印象。
七、什么是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欲望、价值观等内心体验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通过心理投射,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
八、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功能发生异常,导致个体行为和感受出现严重的异常或不适应。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学简答题精选45题及答案
心理学简答题精选45题及答案简答1、布鲁纳的教学观(3.1)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⑴动机原则。
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
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
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
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
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及答案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及答案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原始冲动和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进行调解,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和社会规范,遵循道德原则。
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简答题2:描述学习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区别。
答案: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主要涉及刺激-反应(S-R)的关联,其中无条件刺激(UCS)引发无条件反应(UCR),通过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UCS)的配对,使条件刺激(CS)单独也能引发条件反应(CR)。
操作条件作用则是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强化或削弱,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
简答题3:解释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廷格提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不适感。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或减少原有认知的方式来恢复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做出选择后,往往会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面对相反的证据。
简答题4:阐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面对挑战,坚持努力,并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态度。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会在面对挑战时轻易放弃,缺乏尝试的勇气。
简答题5:描述依恋理论中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特点。
答案:依恋理论由鲍尔比和艾因斯沃斯等人提出,描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稳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通常能够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因为照顾者的不一致性而感到不确定和焦虑,他们可能会过度寻求关注和安慰。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在意外紧急情况下,人出现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适应性反应,这种情绪状况是( )A 、激情B、应激C 、心境D 、道德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
2、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 )A 、反应快,精确性强B 、反应慢,精确性强C 、反应慢,精确性差D 、反应快,精确性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精准性高。
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3、在群体中,人们有时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这种现象叫( )A 、社会助长B 、社会惰化C 、去个体化D 、群体极化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4、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这反映了知觉组织原则的( )A 、连续性B 、相似性C、接近性D、封闭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在听觉上,时间上接近的声音也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5、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的意识状态是()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这属于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心理知识简答题
心理知识简答题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思维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发展、心理障碍等。
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答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简答题。
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情感和行为,并且找到影响这些方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指人类的思维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力、理解、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3.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类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体验。
它们通常与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相伴随,并且可以在个体之间传播。
情绪可以是积极的,如快乐和喜悦,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恐惧和愤怒。
4.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原因。
5.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通过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心理成长和适应过程。
6. 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思维或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的情况。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障碍可以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可能需要心理咨询、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7. 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通过与心理学专家交流来解决个人或情感问题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会倾听和理解个体的问题,并提供支持、建议和技巧,以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8.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消极或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学简答题分栏版
心理学简答题1、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⑴连续性与阶段性;⑵定向性与顺序性;⑶不平衡性;⑷差异性。
2、在知识学习中,根据言语信息复杂程度通常把知识分为几种形式?答三种形式。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即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通常是用一个名词来予以表征或概括的。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3、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⑴大小;⑵视野中的高度;⑶遮挡;⑷线性透视;⑸纹理变化;⑹光照和阴影。
4、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⑴广泛性焦虑障碍;⑵恐慌障碍;⑶恐惧症;⑷强迫症;⑸创伤后应激症。
5、我国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了哪些阶段?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关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选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7、归因理论有何价值与实际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2.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3.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
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3.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
攻击的理论:(1)习性学观点。
习性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代表人物是康拉德.洛伦兹。
他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
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的攻击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进行释放。
(2)挫折-攻击理论。
20世纪30年代,多拉德等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来源于挫折。
20世纪60年代,博克维茨休整了挫折-攻击理论。
他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或准备状态。
情绪唤醒是挫折与攻击之间的中介变量。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从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入手,引入认知中介过程讨论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和发生过程,提出了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直接学习,二是观察学习或模仿。
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观察或模仿学习由注意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
8.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相似性。
(2)熟悉与临近。
(3)外貌。
(4)人格品质。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布瑞姆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4.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
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
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5.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1)编码和提取失败。
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
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
(3)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压抑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6.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7.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8.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9.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致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10.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11.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
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
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
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
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12.简要列出情绪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感觉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认知评价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你看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1.简述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特点;有选择、维持和调节功能。
2.简述格式塔原则主要内容。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心向。
4.简述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5.简述群体的功能。
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8.简述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9.简述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12.简述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1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0.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的内容。
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14.简述群体的功能。
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3.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动机的特点: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等;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14.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在情绪和行为方式上,以及在智力活动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和表现(一)胆汁质:直率、果断、热情、内心外露、心境变化剧烈、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易激动。
(二)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更、轻率、浮躁。
(三)粘液质:安静、稳重、善于忍耐、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
学习婚前性行为。
(四)抑郁质: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胆小、多愁善感。
作用:(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3)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
15.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性格结构: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组合及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根据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性格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②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③对自己的态度(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意志特征。
②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
③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
④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①强度特征②稳定性特征③持久性特征④主导心境特征(四)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16.简述自我概念的内容。
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2)现实自我和假定自我。
假定自我又分四类:可达到的自我;理想自我;应该成为的自我;不想成为的自我。
17.简述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
(1)知觉到需要。
任何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第一步是注意到有事情发生并且判断是否需要帮助,如果需要很明确,人们就容易表现出助人行为。
(2)个人的责任。
决定助人行为的第二步是个人责任判断。
(3)权衡成本和利益。
4)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
18.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
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