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失败原因.doc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输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输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智谋战争的代表之一。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的大军在孙刘联军的猛烈反击下溃败,在船军、步军两个方向上被歼灭大量士兵。
那么,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输呢?一、赤壁之战前的准备不充分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曹操没有考虑到东风的影响。
早在三国志中就有记载,赤壁是多风之地,而东风是这里最常见的风之一。
但是,曹操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在攻打南方时,照常使用着南风。
而当他们到达赤壁时,东风吹了起来,借助东风,曹操的大军无法取胜。
其次,曹操的军粮补给没有满足需求。
赤壁之战要打赢需要长时间的作战,但是曹操的军粮补给并没有满足需求,许多部队由于食物不足而变得虚弱,这影响了战斗力。
最后,曹操的部队不熟悉水战。
赤壁之战是以水战为主,曹操的部队在水战中表现不如孙刘联军。
因为曹操未预料到这一点,所以在军事战役中未加重视,许多部队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应对水战的特殊情况。
二、曹操在战争中的失误在战斗中,曹操的失误是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他太过自信。
曹操在攻打南方时专注于扩张自己的领地,这已经带来了很大的成功。
因此,他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地击败孙刘联军。
他未能考虑到孙刘联军的部队数量较大,而且孙权也调动了许多南方精锐部队。
所以在战斗中,曹操的自信心失去了平常心,他没有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
其次,曹操的出奇制胜计划没有成功。
曹操被孙刘联军分成两个部队包围,一边是步兵,一边是水师。
曹操想让步兵部队沿着赤壁山势攻击孙刘联军后方,所以他放了许多火势,欲以大火引开孙权的部队,在攻击弱点上取胜。
但是,他没有想到在大火中,孙刘联军会利用东风将火势灭掉,掩护了部队的转移。
而曹操的部队在抵达后却方向不清,只造成了徒然的攻击。
这是因为曹操的指挥系统失败,与他的计划不符。
三、孙刘联军的优势孙刘联军的优势也是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
孙刘联军有很多优势,如强大的实力、水战经验,还有出色的人物,例如周瑜、诸葛亮等等。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战争起因: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率军攻打东吴。
由于曹操的军队在渡江失败,被东吴军队打败,曹操率军撤退,随后在赤壁一带与东吴联军交战。
2. 军队兵力:曹操率领的军队约有30万人,东吴联军由孙权和刘备联合组成,兵力约有50万人。
由于曹操兵力较少,又缺乏后援,最终导致败走。
3. 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刘备与孙权使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第二阶段是陆战,由于曹操的兵力不足,无法抵挡东吴联军的攻势;第三阶段是追击,东吴联军追击曹操,最终曹操败退。
4. 战争结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水岭。
这次战役使曹操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和刘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三国时期的分裂形势更加明显,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谋略——火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之因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之因作者:束蓓蕾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3期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曹操消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以后,挥师南下,想趁势统一全国,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已失去靠山,孙权实力也不强,在诸葛亮、鲁肃等人的谋划下,孙权决定结成联盟,调集了3万军队,共同对抗曹操的十几万大军。
曹操在兵力上虽然占绝对优势,但这次战役的结果,却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其主、客观原因:一、从主观原因来看,有两点:1、主观指导失误。
曹操认识到北方士兵不善于打水仗战,特意用铁索将战船顺次联接起来。
这时,周瑜让黄盖假装投降,带着一艘装满油、柴的小船顺风驶向曹营,乘机纵火烧毁了曹军的战船和营寨,曹军一败涂地,曹操也被烧得落荒而逃。
由于主观指导失误,反而为东吴用“火攻”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用“火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东风二是战船连环排上。
曹军认为数九天东风不可能从天而降。
他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
2、骄傲自满。
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官渡之战中,曾经以万劣势兵力,打败了拥有十万兵力强敌袁绍,而在这次战争中,他自己具有强大的兵力反而打了败仗。
这是有其主观原因的,那就是由于他在一连串胜利之后,骄傲起来,他在降刘琮、追刘备时,曾拍手欢呼“天下已定”。
他根本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以为只要一封“降迫书”就会使东吴就范。
正是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只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看不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只看到对方的弱点,看不到对方的长处。
这个历史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里都提到了这次战役。
他说,“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
这一战役就非常主动地表明了这点。
就赤壁之战前的情势来看,曹操方面势力最强,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超过其他地主集团,在政治上,他把汉献帝掌握在手中,可以“挟天子以征四方”,在军事上,有锐不可挡之势,曹军直指东吴,又具“水陆俱下”,主动进攻,处于优势地位。
曹操为何在赤壁之战中失败
三是曹操军队在战争中感染了传染病,这一点在诸多关于赤壁之战的分析中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这一细节给曹操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据《三国志》记载,曹操部队到达南方后,由于水土不服,很快就出现呕吐疾病等现象,曹操没有过多的重视这件事情,面是继续坚持对孙刘联军做战。《三国志·周瑜传》云:“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可见,孙刘联军准备停当,合力与曹操决战,但第一次交手曹军就遭败北,而这其中曹操军队已有疾病是主要原因,于曹军只好退回江北,驻扎下来。《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可见在曹操参与赤壁之战的过程中,疾病一直伴随着曹操的部队,让曹军发挥不出水平,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且很多士兵不仅病了,还死了不少,这就更说明这次疾疫是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三国志·先主传》、《吴主传》等篇章中,这种疾病困扰的记载也有很多。
更为重要的是曹军不习水战,他的军队组成绝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惯船上作战,其中唯一善于水战的部队是是荆州被迫投降的水军,而这些人军心不稳,战斗力大为削弱。也正是这个原因,周瑜等人才请出凤雏庞统,前往曹营献“连环计”,建议曹操将所有战船用大铁环连成一体,这样就组成了牢固的犹如陆地的水上战场,陆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曹操由于求胜心切,又没有水上作战的经验,对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缺乏研究,因而没有进多的思索例采纳了庞统的计策,为战斗失败埋下了伏笔。当身边的谋士提醒曹操当心对方用火攻时,曹操不以为然,以为当时乱北风,###NextPage###对方不敢用火。岂料战斗打响时,风向突然逆转,乱起了东南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A1学情分析《三国鼎立》实践案例
A1学情分析《三国鼎立》实践案例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出现,都存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就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至着关键的历史促进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必须看看他与否感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进至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尚无的科学知识,以迎合学生的注意力,唤起自学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晓得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与否一样?使我们一起来自学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出《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构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表述“三足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至三国鼎立,你指出就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活动与探究1、三国谚语知多少。
曹操-辩论赛
(二辩、三辩)陈词如下:(反方):对方辩友请注意,据历史记载:曹操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论事迹,大汉朝的篡逆者表面上看是曹丕,但实际上幕后黑手正是曹操,他才是真正的篡逆者。
论人品,曹操的奸诈可谓妇孺皆知,京剧里一说大白脸,都知道是曹操。
就连完全不喜欢京剧的小年轻,也知道京剧里有个大白脸曹操。
说起奸雄一词,大部分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人物形象是谁? 恐怕十有八九是曹操吧。
可见,他的奸臣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此品行之人,怎能给他翻案呢?(正方):其实,我方认为,曹操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用“坏蛋”二字来概括,奸猾也并非他性格的唯一特点。
因为据后来研究历史的人发现,越研究得深,越发觉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英雄。
所谓的“篡逆”也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
原因如下:1、乱世初期,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xǐ]于北方的乱世中,唯有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2、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的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
如此忠心于主子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再说他是奸臣呢?(反方):想必对方辩友也都了解三国吧?那一定知道曹操是怎样一个整日沉迷于女色的人吧?“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曹操,不正是败于美色之中吗?你们又可曾知道,曹操身边的人,从来没有他的心腹之人,为什么?不正是因为曹操他疑心太重了吗?他从来没有信任过任何人。
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对的。
也正是由于他的自高、自大,最后自己落此下场。
(正方):诚如对方辩友所言,曹操是有诸多缺点,可关于曹操的性格方面,我个人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讲的《可爱的奸雄》很有意思,值得对方辩友去研读一下。
特别是最后的总结更是妙趣横生: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这矛盾对立的性格,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个人身上,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不正是因为曹操的大气吗?大气磅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呀!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也是这样一个大气加霸气的人吗?他晚年做事不也非常武断吗?难道我们也就此来评价他为奸臣么?所以,我方认为,充其量,他只不过是一个性情中人罢了。
评官渡之战曹军胜利的6个关键人物(绝对原创)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评官渡之战曹军胜利的6个关键人物第一个:荀彧荀彧是官渡之战的一个重点,是在官渡的曹操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的人物,它虽是一个军师,却能让曹操把许昌交给他,而他也不负众望。
在曹操最想放弃,快失败的时候。
是他的一封信,给了曹操无限的希望自信和决战的勇气,所以在官渡之战中,它起了不可抹灭的作用第二个:关羽关羽是一代重情重义的猛将,在官渡之战中杀了颜良斩了文丑,让袁绍军失去了最有威信的两位猛将,给了袁绍当头一棒。
使曹操军军心大振。
第三和四个:袁绍与曹操袁绍按曹操的话说,他是一个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的人,或许,这些每一点都是一个袁绍失败的重大原因,而曹操呢,评论起来,或许跟袁绍恰好相反。
所以,君主的智慧、胆略、自信、勇气、慧眼才是决定一个势力成功与否的关键第五个:田丰据说田丰也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他没有许攸那样的贪小便宜,而他最大的缺点,就是选择袁绍这样小肚鸡肠的人来做君主,袁绍的谋士,个个都是奉承多于计策,田丰却是个刚直的人,由于他也清楚袁绍打曹操必败,全力阻止袁绍,却捞得了个牢中被斩的下场,其实,如果田丰一心帮助袁绍打曹操,也不是没有可能胜利,但是,就因为他的执著,杀了自己,或许,在袁绍把田丰关起来的那一刻,胜败已经注定了第六个:许攸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从官渡之战看人才战略:重才而兴轻才而亡(1)前言:同样一群兵士,由不同的人指挥会有不同的生死命运;同样一台设备,由不同的人操作会有不同质量的产品;同样的市场,由不同的人开拓会有不同的结果。
为何?无他,惟人才尔。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决战之一。
曹操经典故事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
便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南下。
此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
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
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
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
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
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
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
赤 壁 之 战
新野
赤壁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图 曹军 例 红:刘备军 周瑜军 蓝:曹军
刘备军
樊城
襄阳
关羽水军
汉 钟祥
绿:孙刘联军
刘琦军
夏口 长
当阳 长阪
水 樊口 江陵
鄂城
江
周瑜军 华容 长 江 孙刘联军 赤壁 柴桑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 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 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 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 赤 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 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 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 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 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 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 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 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 他率领数十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 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课堂练习。 一、组词。 率( )瑜( )遗( )策( )滔( )苇( )硝( ) 蟀( )愉( )遣( )刺( )蹈( )讳( )俏( ) 硫( )磺( )扬( )缆( )混( 梳( )黄( )杨( )榄( )棍( )盔( )弃( ) )恢( )异( )
第一段:(1)赤壁之战的原因。 第二段:(2—4)作战前双方的准备。 第三段:(5—结束)曹操失败了,只好带着残兵 逃跑。
中考历史知识点练习04中国古代以少貹多的著名战役
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巨鹿之战:1.时间:公元前207年。
2.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军队和秦军主力。
3.结果:项羽以少貹多大败秦军主力。
4.出自巨鹿之战的成语是破釜沉舟。
二、官渡之战:1.时间:200年。
2.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3.结果:曹操以少貹多大败袁绍。
4.曹操取胜的原因:(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
(2)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3)曹操招贤纳士,采纳谋士的建议,袁绍骄傲轻敌。
5.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
2.交战双方:曹军与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貹多大败曹军。
4. 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2)曹操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联合,利用火攻。
5.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淝水之战:1.时间:383年。
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貹多大败前秦。
4. 前秦失败的原因:(1)前秦内部不团结,军心涣散,指挥失误。
(2)东晋将士上下一心,英勇善战,指挥得当。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出自淝水之战的成语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五、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
【知识拓展】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1]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3]。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图解】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1],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曹操在赤壁之战怎么败的?
曹操在赤壁之战怎么败的?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它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孙刘联盟打败曹操,以弱胜强,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论天时,当时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天气转寒,这个时节马料及军粮不济。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可见,粮草对战争成败的重要作用。
对此次战役,曹操没有选好打仗的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用兵如神,为什么会犯兵家之大忌呢?当时,曹操北征乌丸大获全胜,士气正盛,曹本人也骄傲起来。
他计划乘胜追击,夺荆州、伐刘表、灭刘备。
当曹操军团打下江陵,饮马长江时,曹操更加自大,战略目标直接锁定为东吴六郡。
所以,在狂妄的野心之下,他选择了错误的时间。
不是选择这个时间,也就没有了这个时期的东南风,没有了东南风,也就没有孙刘联盟凭东南风火烧赤壁。
二、论地利,孙吴有长江天险,孙吴水师防线经略多年,水军优势明显,曹军不习水战,绝对处于下风。
三、论人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虽然曹人数众多,号称80万,而孙刘联盟加起来在前线的只有5万(当时孙吴兵力10万人,而上前线的只有3万,刘备兵力2万人)。
但打仗不靠人数,靠的是人心。
当时的人心情况如何呢?1、曹虽有皇诏,奉命攻打,但在诸侯眼里,这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
被侵略者往往人心更齐。
2、曹军劳师远征,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战斗力大大降低,军心也必然涣散。
3、郭嘉早逝从根本上瓦解了曹操智囊团的凝聚力。
在曹兵败后,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可见郭在曹心中的地位以及他在军事上的杰出能力。
当然,其他的谋士也预料到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程昱,就预见到孙刘联盟。
再比如贾诩,他劝曹操不要再往东打,曹不听。
谋士集团不能凝聚起来说服曹公,归根到底,还是郭的英年早逝。
他的早逝是曹操集团的重大损失,也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一个原因。
然而,就在此时,刘备集团请出了诸葛亮,如虎添翼。
双方的力量在军事人才上此消彼长,胜负似乎也在预料之中。
《贾诩传》中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
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只因杀害了孔融?
[键入文字]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只因杀害了孔融?说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有传闻说曹操杀害孔融成为其成败的风水岭,那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纵观三国最大英雄曹操,他的人生应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174 年到公元208 年,这34 年是他人生的上升期,虽然其中也有挫折,但整体上是一帆风顺,从镇压黄巾军到起兵反董卓、从北方逐鹿群雄到最终将北方大军阀如吕布、袁绍包括其残余势力剿灭干净,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到公元208 年南征刘表,曹操可以说是基本平定北方,按照这个趋势,曹操征服天下那是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从公元208 年开始,曹操的人生却进入第二个阶段,从屡战屡胜到屡战屡败,虽然期间也有征服马超、韩遂和张鲁的胜绩,但整体上是人生进入尴尬的阶段,赤壁之战是败得体无完肤,接下来的汉中之战还丢掉了汉中这块土地,不但没有征服天下,而且最终也只是称王而走完人生,没有实现其称帝的人生最大宏愿。
历史上对于曹操在公元208 年为何会成为其成败的分水岭一直有过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的观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孙权和刘备组成联盟。
这个理由其实站不住脚,三国时期,各军阀组成联盟那是常有的事,当年曹操同样与各大军阀组成过联盟以讨伐董卓,曹操本人就是积极的推动者,但事实上没有多大效果,而曹操在征服北方的过程中,许多军阀同样有过联盟来对付他,但最终都被曹操打败。
1。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属于秦朝时期的重要人物?A. 秦始皇B. 李斯C. 项羽D. 刘邦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哪项政策?A. 推恩令B. 均田制C. 简化字D. 避讳制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定军山之战D. 淝水之战4. 南北朝时期,哪位皇帝推广了佛教?A. 梁武帝B. 陈武帝C. 宋武帝D. 北魏孝文帝5. 唐朝时期,实行了哪项制度来选拔官员?A. 科举制B. 世官制C. 九品中正制D. 荫补制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2. 汉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3. 三国时期,曹操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4.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政策。
()5. 唐朝时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以加强思想控制。
2.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3. 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4.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
5.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2. 请简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政策。
3. 请简述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4. 请简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5. 请简述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2. 请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政策的目的。
3. 请分析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4. 请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原因。
5. 请分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对历史的影响。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
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着多向的意义。
而小说中最能引起人们讨论的人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争论十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一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笔者认为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一、曹操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1、奸诈。
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
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狡猾与奸诈。
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他首先用了第一个欺诈手段就是用小斛来发粮,如果不用小斛发粮的话,根本就闯不过当前的难关。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A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A.三顾茅庐B.投鞭断流C.釜底抽薪D.退避三舍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袁绍B.曹操C.诸葛亮D.周瑜5.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A.骄傲轻敌B.天意为之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6.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 ①③②④B. ①④③②C. ③④①②D. ③①④②7.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8.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输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输赤壁之战是刘备的转折点,因为他不仅战胜了曹操,更是跨越了自己心中的一道鸿沟,曹操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强大了。
那么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输呢?下面店铺为你解答。
赤壁之战曹操输的原因一、轻敌,没将刘备当对手刘备与曹操最后一次推心置腹大抵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了,在这次谈话间,曹操根本没看出刘备将来有什么大出息。
所以赤壁之战到来时,曹操根本就没当回事。
也许刘备在曹操心中也有一定分量,但是曹操绝对不相信刘备能打倒自己。
所以没有多加留意刘备的举动,这就是失败的前兆。
当然那时候的刘备确实还不成气候,一个连自身都难保的人怎么能与当时意气风发的曹操相比较。
但是刘备就是运气好,加上诸葛亮相助,就是赢得了这场不可能赢得战争。
二、自傲导致布局疏忽赤壁之战,曹操是抱着暴发户的心态去的。
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就可以轻松赢得冠军,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意外的结局出现了。
曹操为何这般傲气?主要是这两点使得曹操自信心爆棚。
一:前面有荆州之战的胜利,曹操打刘表本就是以石击卵,可以轻松拿下。
结果大兵压境之下,刘表病死,荆州内乱,曹操不战而胜。
这样的胜利让曹操觉得攻打东吴和荆州一样轻而易举。
二:东吴当时的状况是主少国疑,内部不稳。
加之东吴的军队也比不上曹操的大军,所以曹操是抱着挟胜威吓,不战而定的侥幸心态,这样就导致他在战略布局上出现了疏忽。
果然是骄傲使人落后,如果曹操能谨慎一些,也许就不会失败了。
三、急功近利导致赤壁之战失败还记得曹操《龟虽寿》中这样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想要在自己还壮年的时候,一举拿下东吴,实现他统一乱世登顶称帝的宏愿。
所以他才要主动功打赤壁。
就当时的格局来看,如果曹操能先在荆州稳住根据地,西边是弱小的刘焉刘璋,东边同样是弱小的东吴。
大兵压境之下,相信只要一纸诏书就能收复益州。
这时再向东吴施加压力,东吴也只剩下投降的份儿。
只不过这些都需要长久的时间,曹操已经没有那个耐心去等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失败原因
东汉末年分三国,我们说一说三国曹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曹操失败原因”。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曹操失败原因
李世民五十岁时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
以天可汗之雄风,岂能没有说服力?刘邦和刘秀不认同,朱重八也不会认同。
曹操的确有平定乱世的才能,起兵于四战之地,无数次凭借机智摧破强敌,可这只是作为将领的能力,不是统御天下和匡扶宇宙的才能。
统治天下又不单指靠权术和军事力量,政治强人再厉害也不能够凭自己能力解决所有问题,曹操就是太能干才没得天下。
赤壁之败不是必然之事,曹操选错了战略。
得到荆州的曹操已经控制了长江上游,他的部队就是沿着长江进军,曹操水军第一个抵达的地点是巴丘,就是现在的巴陵山,如果曹操不进军赤壁的话,他就已经控制了洞庭、湘江,这时候的曹操还需要渡江吗?怎么会有人把赤壁之败的原因归咎到长江天堑。
依照贾诩的战略,曹操只需要在荆州好好经营,不需要主动进攻,孙权受到长江上游威胁,加上曹操挟天子传号令的压力,再派人劝说离间孙权内部人员,鹰派和鸽派必然分裂,到时候孙权除了投降真没有什么办法。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然而,曹操为什么要打东吴?他别的可能还不够一流,自认为在战场上没敌手。
曹操自从灭了袁尚又轻易得到荆州,已经轻飘飘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兵锋所向攻无不克。
周瑜在赤壁之战摧毁了曹操这种自信也令江东、关中、蜀地以及朝中还未臣服曹操之人都了解到原来大魔王曹操能够
被打败,可知赤壁之战的关键多么重要,这场战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曹操是统一天下还是三足鼎立。
这么看来李世民说曹操智略不足是合理的,尽管李世民也有失策的时候,不过战略、外交等手段的确比曹操强太多。
曹操平定河北花了八年时间,大多数都不是用强攻之法就是用谋略诈之,搞思想征服的手段太少。
早年起兵时也是一味攻伐,屠城事迹过多。
不过说来曹操很成功从军阀首领转型为真正的政治家,这令他有别于袁术、孙策、董卓、公孙瓒等人。
尽管曹操算得上真正的政治家,但是用武力征服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这是曹操最优秀也是最大障碍一点,他亲自带兵比一般将领强,可是已经成为天下之主的曹操应该去下大棋,不应该一直在前线作战。
曹操一手组建出自己的精锐部队,但没能尽快发展好适应征服天下的军事制度,曹操执政时代培养不出韩信、徐达那样的将领。
晚年被孙权、刘备东西牵制,忙碌奔波,曹操居然都是自己带着主力一直跑,这样的劳碌令曹操折减了寿命。
你看曹操这么优秀,可是你看看曹操麾下的将领真的能够跟韩信、徐达、常十万、徐茂公、李靖、邓禹、岑彭那些怪物相比吗?李世民、刘秀、刘邦、朱重八都不是自己势力最强将领,偏生曹操阵营里还真找不出一个比曹操更强的将领。
曹操一方面唯才是举,一方面把兵权抓得太牢,因为他要把控朝政就不会放心把最强硬的力量交付外人,这种思路令曹操晚年过于被动。
后来曹丕正式确立下都督制度,培养出司马懿、郭淮、陈泰、邓艾这些与夏侯渊、于禁、张辽等截然不同将领,优势远远大于曹操时期。
曹操多活几年的话都督制度也会成型,不过那已经是曹操累垮后才意识到的改变。
曹操人生最后一场亲临战场的战争是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当时曹操还兴致勃勃招来曹彰对付刘封,分明就是为了斗一口气。
如果换做早年的曹操必然跟刘备在汉中死斗一年半载,结果却是交战两个月匆匆撤退,第二年春天曹操就病逝了,英雄暮年,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一名乱世的天下主不仅要个人能力强,还务必要把行政、教育、军事、外交、经济等等,整个江山一切事情都要结合起来思考,曹操的本
质还是军事家那一套,这一点他跟拿破仑很相似。
当势力扩大以后思路没法跟着领土扩张,最终反而变得缚手缚脚。
有人常常疑惑为什么项羽能力如此强悍会败给刘邦,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
很多人对我评价曹操制度不完善不服,我简单解释一下。
曹操用人唯才的策略只推行到了建安十五年左右,主要力量还控制曹、夏侯手中。
人们熟知的谋士程昱原来是一位将军,负责都督兖州事务。
赤壁之战后程昱莫名其妙就交出了兵权,成为曹丕的参知军事,按照正常晋升他成为要成为重要将领才对。
另一位荀攸随曹操征战多年,论水平完全能够担任大将,但是曹操后来把他放到了尚书台。
贾诩本身也是带兵出身,他在董卓麾下时担任校尉,转入曹操麾下时担任执金吾,更是统领禁军。
后来就变成了没有兵权的太中大夫。
贾诩、荀攸的情况可以参考司马懿、诸葛亮、钟会、邓艾,像这种常年在军中担任参谋的人最适合成为大将,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足够。
东汉末年的军师和参军的职位与后世理解只是出谋划策不同,同时也负责调兵遣将,在军中有资历有威望才能够担任军师,比如魏延就是诸葛亮的军师,马谡、杨仪以参军身份替诸葛亮领兵。
认为战略家不适合领兵只是伪命题,诸葛亮就是战略家领兵的经典例子,西汉的张良只是因为身体不好才不领兵。
看看熬到都督制度成形时的郭淮、王凌、贾逵、王基、王昶,他们早期有五子良将那样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战功吗?为什么能成为比五子良将职权还大的将领?郭淮、王凌都是曹操麾下谋士出身,王凌熬到曹丕时期才领兵,在那以前从来没领过兵。
王基、王昶都是在担任散职时陈述了一些军事策略才被选任为将领。
司马懿更不用说,常年随曹操征战,通晓军事,曹丕临死前才授予了司马懿五千兵权。
孙吴那边并非士卒出身的将领就更多,这一切都取决了军事制度,人物有了发挥空间才能确认其实力。
人的能力没有游戏数值那边大区别,也不是用文臣武将就能把人物能力定位了。
从军事战略、战术、治军等方面来分析,贾诩、荀攸、程昱、
张郃、徐晃都适合作为大将人选。
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都用试用制度,就是让这些人物担任军事或行政相关的闲职,考察其能力再具体转为适合的职位。
有些人明明是文官出身忽然就被任命为将军,肯定是献过什么策略得到了重视。
如果这么解释还不明白,我也没有办法。
大概有人会说张郃、徐晃就是没有大将之才,而硬生生被曹操从将领改变成文官的贾诩、荀攸、程昱又变成了文弱不适合领兵?这里不是比较人物能力的优劣,我是指出用人制度不同才导致了这些人定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