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
人民艺术家——老舍
刘寿绵,1925年 出家,法号宗月大师; 老舍小时候称他为刘 大叔。老舍靠他的资 助才入私塾、上小学。 老舍师范毕业后曾帮 他调查、施舍粮米, 在他开办的贫儿学校 做义务老师。 好善的“阔大爷”刘大叔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 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都想不起 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 · · · · · 我在精 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 的确愿意他真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 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 他拉着我去了私塾那样!
流亡
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 话因伤别潸衣泪,血若停流定是灰。 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 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
三、创作主题和主要创作题材:
文化批判和国民性的探讨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做阶级剖析的 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 人的世界,他关 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 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 的蜕变。
3、城市贫民(底层市民)
• 短篇小说《月牙儿》 女儿 母亲
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母亲 恋爱神圣、婚姻自由——女儿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 “情种”只在大富之家——老舍《骆驼祥 子》
《骆驼祥子》
洋车夫祥子 小福子
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 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 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困苦的 击打。
这部小说体现了老舍对城市文明病与人 性关系的思考。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的农 民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 落与心灵腐蚀。
《老张的哲学》
4、正派(理想)市民
赵四
《二马》
《离婚》
李子荣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介绍
老舍先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800万字。
1951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向老舍先生致敬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北京人(正红旗满族),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因为他出生在1899年阴历的腊月23日,这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庆春”有“庆祝春天”的意思。
老舍把“舒”字拆成“舍”、“予”两字,取名“舒舍予”,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
之所以这样,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
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老舍的父亲是满清皇城护军,1900年牺牲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父亲去世后,老舍全家就靠母亲与姐姐帮别人干活维持生活。
老舍是家中第八个孩子,他三岁还不会讲话,八岁还不识字。
但就在八岁那年,老舍幸运地遇到一位慈善家,使他有机会进私塾读书。
1912年,13岁的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
1916年,17岁的老舍从学校毕业当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
1924—1929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汉语教员期间,为学语言而大量阅读英国小说,也因此萌生了自己写小说的念头。
1925年写成《老张的哲学》,老舍就是发表此部小说的笔名。
次年完成《赵子曰》,1928年动手创作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二马》。
人民的艺术家老舍
E-mail 文化传播网H-10151.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
刚出生时,母亲就昏死过去,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把他揣在怀里才免于冻死。
那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也是狗年。
姑母给他起了个外号“小狗尾巴”。
他的父亲叫舒永寿,因临近春节,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
2.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到他这一辈,哥哥姐姐也从没念过书。
一个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和小学,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
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图为1923年5月老舍赠給北师同班好友关实之的半身照。
3.老舍成为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的3年后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1922年,老舍辞去职位,不久后,他成为基督徒。
由此他结识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为了学好英文,常去燕京大学旁听。
后来经易文思介绍,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教师。
图为1924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
4.在伦敦,急于掌握英语的老舍,开始大量阅读英国小说。
看得多了,便想自己也提笔试试身手。
他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写出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
后写出《二马》,1930年回国时已是著名作家。
先后在济南的齐鲁大学、青岛的山东大学教书,图为与胡絜青女士结婚照。
5.针对二三十年代以政治为目的的革命文艺思潮,老舍说:“不管所宣传的主义是什么和好不好,多少是叫文艺为奴仆的,文艺也不会真诚地伺候他。
”在热闹的30年代文坛,思潮与文学争论此起彼伏。
老舍却只做旁观者。
1936年暑假前老舍辞去了教职。
图为创作《骆驼祥子》時摄于青島。
6.从1936年7月算起,老舍的自由作家只维持了短短13个月。
就在这段时间,他写出了《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两大代表作。
到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老舍不得不放弃自己刚刚营造起来的专心写作的事业,折回济南。
图为在济南时。
7.到了11月,济南也待不下去了。
走近人民艺术家
荩2009/3前线老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家,更是北京人的骄傲与自豪。
老舍先生的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作品大都取材于他所熟悉和深爱着的北京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他那淳厚、传神的语言词汇也都源于劳动人民,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深受人民的喜爱。
他的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茶馆》等剧目已成为中国话剧经典,享誉世界。
在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老艺术家苏民,新排话剧《龙须沟》的导演顾威,在《茶馆》《龙须沟》中担任主要演员的杨立新等文艺界人士,以此来追忆、学习老舍先生,再一次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人民艺术家。
舒乙:尊重平民是老舍先生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结合多年来对老舍先生创作的研究,舒乙先生深情地追忆起自己的父亲:老舍先生于1949年底从美国归来。
回国初期,他感到民众中文盲太多,读小说的人少,而曲艺比较适用,能直接鼓舞民众。
这期间,他应相声艺人侯宝林、侯一尘等人要求,改编了《菜单子》《地理图》《文章会》等传统相声段子,还写了不少单弦、大鼓、太平歌词等,演出后大受欢迎。
后来发现他1950年2月16日的日记,记述了他回京两月以来共写了80行太平歌词、3篇大鼓、3篇相声和两篇曲艺的创作经历,正应了周扬先生所说:“老舍的回国,将有助于中国文艺的通俗化运动。
”三幕话剧《龙须沟》创作于新中国刚建立的1950年暑期。
在这出话剧的排演过程中,焦菊隐导演要求演职员按剧本的人物去深入生活,不仅统一了创作方法,奠定了北京人艺的演出风格,还形成了一整套艺术生产制度。
《龙须沟》1951年演出后一炮打响,周总理非常看重,认为该戏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巩固新政权最需要的一出戏,安排周扬在《人民日报》上写了一篇名为《从〈龙须沟〉学习什么》的文章,号召全国的作家向老舍先生学习,并推荐毛主席在怀仁堂观看这部戏。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找寻不到湖水的涟漪,我们无法忘记你;追寻着你蹒跚的足迹,你的身影又渐渐清晰-------肃立在白雪环绕的墓地前,一行简洁的文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尽管时空无情地转换,但我们仍然无法把他与这座坟墓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还活着。
他,活在他的小说里,活在他的戏剧中,活在教学的课堂上,活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里。
1924年,勤敏好学热情善良的老舍被教会选拔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教授中国语。
从此,出身城市贫民的满族后裔走上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讲坛,与不同肤色的学生师长切磋东西方文化异同,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真理。
走在伦敦街头,随处可以被一个个高耸的雕塑、古朴神秘的教堂和藏在台阶、砖缝里的典故、传说所吸引,那错落有致风格典雅的建筑、油画里常见的田园般风景的街景郊野,全民族礼貌友好和谐亲爱健康向上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一切陌生而感人的情景像磁石般牢牢地抓住他的眼球,撞击着他那颗稚嫩的心,回望万里之遥多桀多难的祖国母亲,他的视线渐渐模糊。
1924年的英伦三岛,不仅开启了老舍的创作之门,也重塑了他的人生理念。
伦敦圣詹姆斯公园31号------老舍当年侨居的公寓。
徜徉在这条恬静而安详的小街,看着街头匆匆过往的不同肤色的市民,我们不禁仰望高台阶上明亮的门窗,仿佛看到踌躇满志的老舍先生在伏案疾书,在苦苦研读。
老舍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学习“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于是,老舍的心开始萌动,那故乡的人人事事都一股脑地涌上他的心头涌上他的脑海涌上他的笔尖。
他开始动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创作彻底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充分运用往日中国和英国生活的种种感受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
老舍--人民艺术家
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介绍中文名:舒庆春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地:北京主要成就: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200字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事200字
老舍,原名舒庆昌,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人民艺术家。
他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幼时饱受贫困和艰辛的磨练。
然而,他有非常强烈的文学天赋和对艺术的热爱。
年轻时,老舍在北京大学学习英语,培养了他睿智的思维和极高的写作能力。
他开始以文学作品展现农民、市民和工人的生活,抒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老舍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受人民的喜爱和赞扬。
他的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等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然而,由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敏锐度,老舍也遭到了政治上的打压和审查。
他在文革期间被批判,遭受了严重的迫害,使得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
老舍一生坎坷,但他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用笔尖书写了无数鲜活的人民形象,展现了人类的真实和善良。
他的作品不仅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老舍一直被认为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他的故事让我们深感敬佩,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大师。
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让人在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
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老舍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
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
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
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
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高长虹是现代名人。
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
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
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
碧野是当代作家。
林风眠是画家。
就是老舍这样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却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成就卓越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
《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
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共15页word资料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找寻不到湖水的涟漪,我们无法忘记你;追寻着你蹒跚的足迹,你的身影又渐渐清晰-------肃立在白雪环绕的墓地前,一行简洁的文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尽管时空无情地转换,但我们仍然无法把他与这座坟墓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还活着。
他,活在他的小说里,活在他的戏剧中,活在教学的课堂上,活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里。
1924年,勤敏好学热情善良的老舍被教会选拔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教授中国语。
从此,出身城市贫民的满族后裔走上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讲坛,与不同肤色的学生师长切磋东西方文化异同,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真理。
走在伦敦街头,随处可以被一个个高耸的雕塑、古朴神秘的教堂和藏在台阶、砖缝里的典故、传说所吸引,那错落有致风格典雅的建筑、油画里常见的田园般风景的街景郊野,全民族礼貌友好和谐亲爱健康向上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一切陌生而感人的情景像磁石般牢牢地抓住他的眼球,撞击着他那颗稚嫩的心,回望万里之遥多桀多难的祖国母亲,他的视线渐渐模糊。
1924年的英伦三岛,不仅开启了老舍的创作之门,也重塑了他的人生理念。
伦敦圣詹姆斯公园31号------老舍当年侨居的公寓。
徜徉在这条恬静而安详的小街,看着街头匆匆过往的不同肤色的市民,我们不禁仰望高台阶上明亮的门窗,仿佛看到踌躇满志的老舍先生在伏案疾书,在苦苦研读。
老舍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学习“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于是,老舍的心开始萌动,那故乡的人人事事都一股脑地涌上他的心头涌上他的脑海涌上他的笔尖。
他开始动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创作彻底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充分运用往日中国和英国生活的种种感受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本文将探讨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原因。
一、创作主题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老舍笔下的主题始终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他不断关注着社会中最底层的劳动者们的命运,并将他们的悲欢离合、生存状况以及心理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样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深刻理解了老百姓生活的困境和感受,深刻感受了农民、工人阶层的轻重,使老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
在老舍的创作中,对社会不平等和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描写很深刻。
他的小说《茶馆》以及《骆驼祥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阶层严重的剥削压制现象,并全面分析了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呼吁打破旧的体制,建立全新的创作体系。
二、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深刻挖掘老舍将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深刻挖掘,作为自己的创作特点,并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小说中的语言生动自然、真实生动,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观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美学风格。
同时,他还通过对小说人物的描写,塑造了许多丰富真实的人物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有悲哀的劳动者、痴情的恋人、虚荣的官员、高深的学者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情感饱满、性格鲜明,深得人心。
三、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思潮的把握老舍不仅是一位擅长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作家,同时他还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化素养。
他曾说:“我做个中国作家,首先要是个好的中国人。
” 这句话说明了他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思潮的把握。
老舍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追求新生事物的创新以及对社会改革的呼声,这种新旧文化的融汇贯通,也就创造了获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他充分把握社会的思想潮流,用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
他的作品受到广泛的读者甚至是很多评论家的肯定,进而引领当时文坛的主流。
对于老舍,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更多的是一位拥有清晰思路、对朴实人民对成全的思想者,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文学成为人民心灵的家园。
人民艺术家——老舍
骆 鸵 了 [JLIⅡf: 啦 》、 小 《茶 馆 》 今
,,\ 堤
老 禽 4()多 的 刨 { ·II.思 I 术
f 不 断 取 僻 进 蜒 突 破 他 作 勤 夼 .攸
孜 倦 地 涉 j 艾 、 :刨 作 的 个 领 域 ,是 f 彩
f1:宋 ,一 卜 f1 r 1000多 i ( 5) 作 ^ 文化
老舍与导演及 外 义 、::: 、欧 洲 文 思 潮 、小 说 竹:法 等 课佴
演员讨论。
课 余 继 续 从 事 创 作 沿 袭 求 的 术取 IflJ的 ,
. 一舭 一他 市 一 一{三 一一澈 一班 一 ~一 , ~描我 馓 一 略 ~人 一 一一, 钉一 = ~. = 一州 一一
42
放 服 务 为 题 旨 。 战 争 初 起 ,他 热 情 提 倡 通 俗 文 艺 ,写 作 宣 传 抗 13的 鼓 词 、相 声 、坠 子 等 小 型 作 品 ,供 艺 人 演 唱 。 随 后 ,转 向直 接 向群 众 宣 传 的话 剧 创 作 ,连 续 写 剧 照 了 《残 雾 》《张 自忠》 《国 家 至 E》 等 l0余 个 剧 本 .颂 扬 民 族 正 气 、 表 彰 爱 同 志 士 .批 判 不 利 于 团 结 抗 日的社 会 弊 端 ,在 当 时起 了 积 极 的 宣 传 作 用 。 自 1944年 初 开 始 ,老 舍进 入 长 篇 小 说 《四 世 同 堂 》 的创 作 , 回 到 所 熟 悉 的北 京 市 民社 会 和 所 擅 长 的 幽 默 讽 刺 艺 术 。 小 说 刻 画 深 受 传 统 观 念 束 缚 的市 井 平 民 ,在 民 族 生 死 存 亡 关 头 的 内心 冲 突 , 于 苦 难 中 升 腾 起 来 的觉 醒 和 抗 争 , 自然 也 有 消 极 逃 匿 和 无耻 堕 落 。《四 世 同堂 》是 他 抗 战时 期 的 力作 , 也 是 抗 战 文 艺 的 重 要 收 获 。 1946年 ,他 受 美 国 同 务 院 邀 请 赴 美 讲 学 一 年 。 1949年 ,得 知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建 立 ,老 舍 立 即 启 程 回 国 。 新 社 会 的 新 气 象 使 他 极 为 振 奋 。不 久就 发 表 以 艺 人 生 活 为题材 的剧 作 《方 珍珠 》。1951年初创 作 的 话 剧 《龙 须 沟 》 上 演 ,获 得 巨 大 成 功 。 剧 本 通 过 大 杂 院 几 户 人 家 的悲 炊 离 合 ,写 出 了 历 尽 沧 桑 的 北 京 和 备 尝 艰 辛 的城 市 贫 民 正 在 发 生 的 天 翻地 覆 的 变 化 ,是 献 给 新 中 国 的一 曲 颂 歌 。
人民艺术老舍家作文
人民艺术老舍家作文提起老舍,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巨匠。
他的作品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的众生百态,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老舍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
他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却能用最平凡的语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就像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梦想。
我想起曾经读的日子,那感觉仿佛是在和祥子一起拉车,一起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祥子为了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拼尽了全力。
他省吃俭用,起早贪黑,每一分每一毫都积攒得那么辛苦。
老舍先生把祥子的努力、挣扎和最终的堕落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看到祥子那充满希望又逐渐绝望的眼神。
还有,那小小的茶馆里,汇聚了三教九流。
王利发掌柜的左右逢源,为了茶馆的生存绞尽脑汁;常四爷的正直豪爽,却在那个时代处处碰壁;秦仲义的雄心壮志,最终也化作了泡影。
老舍先生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讨论老舍先生的作品。
朋友说:“老舍的书太沉重了,看完心里堵得慌。
”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说:“正是因为沉重,才更让我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呀。
” 老舍先生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痛苦中,而是希望我们能从那些苦难中汲取力量,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人民的艺术,就是因为他始终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
他不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邻居,跟我们讲述着身边的故事。
他的文字就像一条流淌的小溪,清澈透明,却能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他能把北京的大街小巷、风土人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走在老北京的胡同里,仿佛能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从眼前走过。
那些四合院、那些大杂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有时候会忽略身边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东西。
但是当我重新翻开老舍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真正的艺术就在这些平凡之中。
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情节,不需要华丽绚烂的场景,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老舍资料演讲稿5分钟(5篇范文)
老舍资料演讲稿5分钟(5篇范文)第一篇:老舍资料演讲稿5分钟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总是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一起来看看老舍资料演讲稿5分钟,欢迎查阅!老舍资料演讲稿1不知什么原因,提到老舍我脑海里就模糊地出现像齐白石模样的影像,甚至觉得老舍就是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人。
这个假期读了老舍先生的作品《骆驼祥子》,读了老舍的简介,对老舍有了些清晰的认识。
老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即舍弃;予即我;含有“舍弃自我”,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在文学在创作上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首先,老舍忘我地工作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其次,老舍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得细腻真实、活灵活现,根本感觉不到是小说中的人物,正如老舍本人的一句话:“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读完《骆驼祥子》就感觉老舍就是祥子吧,或许是与祥子一起生活的人吧,要不然他怎么能把祥子心里感受写得那么细致入微呢;要不然怎么把上进好强的祥子沦为自甘堕落祥子的过程描写的那么合理自然呢。
老舍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关注小人物。
《骆驼祥子》正是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老舍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舍是杰出地语言艺术大师,他用平易、自然、纯净的带有京腔京味的语言,把祥子的故事娓娓道来。
老舍资料演讲稿2自从学了第三单元关于老舍先生的文章之后,我对老舍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眼中的老舍。
老舍先生虽然生到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老舍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他第一位老师,老舍先生平易近人、节俭、与人和善、做事从不敷衍的品质,这都不是他的母亲传给他的吗?这位母亲是改变他一生的英雄。
难忘的京味——人民艺术家老舍
生动尧最传神尧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袁正是它最平常尧最通俗尧最随 意并时刻挂在嘴边的北京人的口头语遥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袁 老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袁 语言大师称号是众所公认的遥 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加工运用了北 京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袁野呕! 不出臭汗去袁心里痒痒袁你个贱骨 头! 我给你炒下的菜袁你不回来吃袁绕世界胡塞去舒服钥 你别把我 招翻了袁我爸爸是光棍出身袁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明天你再敢 出去袁我就上吊给你看看袁我说得出来袁就行得出来! 冶这是叶骆驼 祥子曳中虎妞的语言袁是典型的旧北京刁蛮的泼妇的声音袁非常 符合虎妞的身份与性格特征遥 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袁就是野把顶 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冶写出白话的野京味儿冶来曰同时又在 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袁写出野简单的尧有力的尧可读的而且 美好的文章冶遥
一尧北京的生活是京味的来源 老舍出生于一个下等旗人家庭袁 从一岁到二十五岁他上学 读书袁教书做事袁在一个大杂院中袁度过了他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 代遥大杂院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袁这些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袁为了 生活奔波挣扎袁他们的喜怒哀乐袁老舍先生历历在目遥老舍在他自 己的著作叶老舍创作论曳中这样说道院野我生在北京袁那里的人尧事尧 风景尧味道袁和卖酸梅汤的袁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袁我全熟悉遥 一闭 眼我的北平就全完整了遥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袁浮立在我的心 中袁我就大胆的描绘它袁它是清溪袁我一探手袁就摸上一条活泼的 鱼儿来遥 冶 有人曾对老舍的作品的北京城做过考证袁 作品中的北京的 山水名胜尧胡同尧店铺基本上用的是真名袁汇聚起来共有两百多 处遥而作品中这些地方袁正是老舍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遥他熟悉这 里的街道袁胡同袁就像自己的手掌那样遥当老舍书写那些作品人物 时袁这些熟悉的街道胡同就成了那些人物的活动场景遥 老舍一辈子都在写北京的人和事袁他的第一篇小说是叶老张 的哲学曳是写北京的袁最后一篇小说是叶正红旗下曳也是写北京的遥 老舍的生命和他写的小说与北京水乳交融袁北京成为老舍创作生 命的源泉遥 二尧小说语言充满地道的京味 老舍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袁 他的笔下流 淌的是一个北京底层社会的风俗史袁包括了市民社会中的三教九 流袁从洋车夫尧小业主小商贩尧说鼓书的尧卖艺的尧拳师尧娼妓尧土 匪尧地痞袁到巡警尧小公务员尧野吃铁杆庄稼冶的八旗子弟尧市民阶层 的知识分子袁这些人物袁老舍用北京人话叙述尧描绘北京人的人情 世故袁从而让他的小说京味十足遥 北京方言中最传神尧最鲜活尧最
人民艺术家 老舍
1. 把握《断魂枪》中老拳师英雄末路的孤寂反映出的时代蜕变。
2.《断魂枪》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点。
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位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的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多描写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揭露黑暗,歌颂光明。
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1. 取材的特色:表现老北京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2. 作品的风格氛围:揭示了北京作为皇都的文化心理结构老舍作品中的“京味”3. 市民趣味:幽默感;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世事变迁。
4. 语言风格:把俗白浅易的北京口语引入文学创作。
《骆驼祥子》(1936)是老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长篇小说的一部杰作。
《骆驼祥子》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语言、环境到风俗人情,更显示了作者日渐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以是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品质,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祥子的形象: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
祥子初到北平,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祥子的堕落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索形象的意义: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
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
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索虎妞形象分析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都市私人资本经营者(1)性格:剥削的习性与人性的要求(2)命运:资本扩展的牺牲品,祥子悲剧的催化剂。
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
青春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_励志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在伦敦西部的荷兰公园区圣詹姆士花园街31号,有一幢黑色的三层小楼,这里被英国文化部正式列为伦敦“名人故居”。
这幢挂牌的“蓝牌屋”,便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居住过的地方,它吸引着各国人士的目光。
在英国得到“蓝牌屋”的30多个外国名人中,老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他曾经在英国生活五年,他的创作生涯由此出发,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二马》的前半部,从此踏上了几十年笔耕不辍,用独有的深度与幽默、纷繁与精彩影响后世的创作之路。
出身贫苦母亲是真正的老师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野蛮地攻入北京城。
作为一位保护皇城的士兵,老舍的父亲顽强地坚守阵地,最后战死沙场,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的早逝注定了这个家庭的清贫与寒苦。
老舍幼年营养不良,身体瘦弱,3岁时还不会说话。
等他渐渐长大了,母亲想让他上学,但是交不起学费。
直到9岁,老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
后来,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老舍才读上了私塾。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老舍的记忆里,母亲的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给人洗衣服,即使屠夫们送来漆黑如铁的布袜,她也洗得洁白。
晚上母亲守着一盏油灯,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
母亲勤劳整洁、朴实宽厚、热情好客,这些印象深深地刻入了少年老舍的脑海中。
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日后老舍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生活困苦,老舍经常要饿着肚子去上学。
但他最爱,加上聪颖好学,能背大量的古文,和演讲更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当时学校实行复读班制,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舍常常被指定做低年级同学的代课“小老师”。
小学毕业的这一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可是因交不起学费,第二学期他瞒着母亲,偷偷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发布时间:2010-5-31 15:27:50找寻不到湖水的涟漪,我们无法忘记你;追寻着你蹒跚的足迹,你的身影又渐渐清晰-------肃立在白雪环绕的墓地前,一行简洁的文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尽管时空无情地转换,但我们仍然无法把他与这座坟墓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还活着。
他,活在他的小说里,活在他的戏剧中,活在教学的课堂上,活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里。
1924年,勤敏好学热情善良的老舍被教会选拔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教授中国语。
从此,出身城市贫民的满族后裔走上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讲坛,与不同肤色的学生师长切磋东西方文化异同,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真理。
走在伦敦街头,随处可以被一个个高耸的雕塑、古朴神秘的教堂和藏在台阶、砖缝里的典故、传说所吸引,那错落有致风格典雅的建筑、油画里常见的田园般风景的街景郊野,全民族礼貌友好和谐亲爱健康向上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一切陌生而感人的情景像磁石般牢牢地抓住他的眼球,撞击着他那颗稚嫩的心,回望万里之遥多桀多难的祖国母亲,他的视线渐渐模糊。
1924年的英伦三岛,不仅开启了老舍的创作之门,也重塑了他的人生理念。
伦敦圣詹姆斯公园31号------老舍当年侨居的公寓。
徜徉在这条恬静而安详的小街,看着街头匆匆过往的不同肤色的市民,我们不禁仰望高台阶上明亮的门窗,仿佛看到踌躇满志的老舍先生在伏案疾书,在苦苦研读。
老舍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学习“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于是,老舍的心开始萌动,那故乡的人人事事都一股脑地涌上他的心头涌上他的脑海涌上他的笔尖。
他开始动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创作彻底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充分运用往日中国和英国生活的种种感受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
准确地说,在英国的五六年间,老舍以他特有的勤奋,创作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半部《二马》。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曾巧妙地把晏殊的爱情感受表述为文学的一个境界,而这个境界恰恰准确无误地体现了老舍在异乡投身创作的形态。
虽说他初期的作品,在功力和技巧方面还显得稚嫩,过于具象,但它足以体现出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的独特风范和荡涤传统文化的勇敢胆魄,同时也崭露其文学大家的气势。
老舍是唯一一位教授海外,也是最先向中国人发送西方文学发展信息的中国学子之一。
但在他洋洋800多万文字,1000多部小说、戏剧和其他门类作品里,你除了从嗅觉上可以感知到那种追求自由渴求民主的呐喊外,似乎感受的都是土得掉渣的纯中国地方化、纯老北京的风俗地标和生活元素。
纵观老舍先生那些感动过无数中国人的作品,你都会感到有一种气场、一种力量在影响着你的呼吸你的脉动,在撞击着你的灵魂那就是“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大众、对生活的大爱。
1929年老舍辗转欧洲列国,途径新加坡回到祖国。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课余继续从事创作。
沿袭原来艺术取向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了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他的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影响,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注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也从此成就了老舍的创作特色和道路。
《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
在《骆驼祥子》中,以从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
成功地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杰出作品。
从30年代初起,他开始写作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文笔犀利,是白话小说的成功建树,也是当时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此时的老舍进入了创作高峰期,其文学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老舍已在中国新文学战线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老舍喜爱济南,他把这里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不仅创作了《大明湖》等澎湃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作品。
而且破天荒地用散文的形式写了济南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一个北京作家能把外乡济南描写得如此美轮美奂,淋漓尽致,这确实可以称之为现象: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
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
”应该说,这些美妙的散文,在老舍作品中部多见,以细腻阴柔的语言赞美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季节在老舍作品中更不多见的。
也许是呆得过久,也许是这个地方在老舍情感深处有个结,也许永远是个谜。
老舍对山东情有独钟。
他在青岛呆了两年多,也就是在这里,一座僻静的小院度过了一些时光。
老舍在这个小院完成了小说《骆驼祥子》的创作。
今天这里被命名为“骆驼祥子”博物馆,沿着小巷尽头的小街,他每天徒步走到街头的山东大学上班。
在这个大学里,老舍率先在这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
完成了在中国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欧美文学传播的课程设置。
从伦敦归来,虽几度到北京会友探亲,终是远离家乡,老舍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生活还算悠闲宁静。
除了做学问搞创作深入生活外,生活将就着维持,这期间,经朋友搭桥,他与胡洁青在北京相识并在1931年定情结婚,婚后先后有了长子舒乙和女儿舒济舒雨,儿女情长,老舍对孩子们疼爱有加,一家人尽享天伦。
此时,老舍的文学造诣已经升华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也使他在中国文学界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声望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爱国主义成为老舍创作和生活的一个显著的标志。
抗战期间,写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积极直率地批判消极抗日的右翼势力和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描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老舍轻车熟路,加上他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入木三分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表现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以及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标志性作品。
1946年3月,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下,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在旅居美国期间,他继续从事创作,并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一些作品译成英文。
1937年11月济南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大好河山,老舍感到亡国的屈辱,一种压抑不住的心绪促使他抛下妻子儿女,抛下如日中生的文学事业,抛下他钟爱的教育工作,只身南下,奔赴武汉重庆。
一路颠簸一路劳顿,他却数日不能入寐,常常走到船头,望着两岸云雾中的大好河山,望着身后滚滚奔流的江水,久久沉思。
一到大后方,他便马上投入到抗敌活动中,他频繁往来文艺界名流之间,联合团结知名文艺家组织抗敌统一战线,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建立,由于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被推举为总务部主任,担负起文艺唤醒全民抗战的责任。
抗战8年中,他不仅团结带领文艺界广大艺术家齐心协力为抗战宣传鼓动,而且身体力行为抗战呐喊助威。
在重庆郊区小镇北碚的这座小楼里,那些文物和照片留下了老舍当年抗战生活的无数历史记忆,许多重要的社会活动历历在目。
在老舍的生命中“爱”是主旋律,所以,“爱”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还在生活的所有角落里,他的爱不仅对人对事,对自然界任何富有生命意义的花鸟鱼虫都不例外。
每当你接触他的手,看到他那灿烂的笑容,聆听他极富幽默的话语,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执着真实充满童真和火辣辣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境遇的变化而改变。
1950年春天,老舍欣喜若狂地回到祖国。
他像一个走失的孩子,突然回到家,突然见到久别的父母亲人一样,那种欣喜那种亢奋令他久久不能自已。
他忘情地深吻这片土地,他张开双臂拥抱祖国那久违的蓝天。
他希望在这片蓝天下不缀地耕耘,直至融进这片土地。
1950年5月,就在老舍回到祖国不久的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大会上,他被推举为北京市文联第一任主席,在百废待兴的重重困难面前,他忘我地投身于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大局中。
归国当年,老舍在文学艺术界率先创作发表了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他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空前成功。
话剧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热情赞美了新中国的诞生,讴歌了新中国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50~60年代,尽管他担任多种职务,社会活动频繁,但他仍然勤奋创作。
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话剧多样多产,而话剧创作更是突飞猛进: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
自50年代后半期起,他的作品又转向历史题材,如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这些作品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大手笔表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特别是话剧《茶馆》,以一座小小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进程,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解放出路的真理。
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话剧中得到重大突破,老舍在这部话剧中表现出的惊人艺术造诣和成就引起国际话剧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老舍治学严谨,从不敷衍,不论小说还是戏剧创作都不例外。
他在话剧艺术上的成就,其实是他治学精神的成功。
他不仅进行创作,还坚持与演员和导演互动,倾听他们对人物和细节的建议与意见。
一旦完成创作,他就一头扎进剧场,召集演员们,亲自朗诵,读剧本,找自己的感觉,了解大家的感受,借此达到与演员们交流和修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