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
发布时间:2010-5-31 15:27:50
找寻不到湖水的涟漪,我们无法忘记你;追寻着你蹒跚的足迹,你的身影又渐渐清晰-------
肃立在白雪环绕的墓地前,一行简洁的文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尽管时空无情地转换,但我们仍然无法把他与这座坟墓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还活着。他,活在他的小说里,活在他的戏剧中,活在教学的课堂上,活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里。
1924年,勤敏好学热情善良的老舍被教会选拔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教授中国语。从此,出身城市贫民的满族后裔走上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讲坛,与不同肤色的学生师长切磋东西方文化异同,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真理。
走在伦敦街头,随处可以被一个个高耸的雕塑、古朴神秘的教堂和藏在台阶、砖缝里的典故、传说所吸引,那错落有致风格典雅的建筑、油画里常见的田园般风景的街景郊野,全民族礼貌友好和谐亲爱健康向上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一切陌生而感人的情景像磁石般牢牢地抓住他的眼球,撞击着他那颗稚嫩的心,回望万里之遥多桀多难的祖国母亲,他的视线渐渐模糊。
1924年的英伦三岛,不仅开启了老舍的创作之门,也重塑了他的人生理念。
伦敦圣詹姆斯公园31号------老舍当年侨居的公寓。
徜徉在这条恬静而安详的小街,看着街头匆匆过往的不同肤色的市民,我们不禁仰望高台阶上明亮的门窗,仿佛看到踌躇满志的老舍先生在伏案疾书,在苦苦研读。老舍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学习“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于是,老舍的心开始萌动,那故乡的人人事事都一股脑地涌上他的心头涌上他的脑海涌上他的笔尖。
他开始动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创作彻底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充分运用往日中国和英国生活的种种感受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准确地说,在英国的五六年间,老舍以他特有的勤奋,创作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半部《二马》。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曾巧妙地把晏殊的爱情感受表述为文学的一个境界,而这个境界恰恰准确无误地体现了老舍在异乡投身创作的形态。虽说他初期的作品,在功力和技巧方面还显得稚嫩,过于具象,但它足以体现出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的独特风范和荡涤传统文化的勇敢胆魄,同时也崭露其文学大家的气势。
老舍是唯一一位教授海外,也是最先向中国人发送西方文学发展信息的中国学子之一。但在他洋洋800多万文字,1000多部小说、戏剧和其他门类作品里,你除了从嗅觉上可以感知到那种追求自由渴求民主的呐喊外,似乎感受的都是土得掉渣的纯中国地方化、纯老北京的风俗地标和生活元素。纵观老舍先生那些感动过无数中国人的作品,你都会感到有一种气场、一种力量在影响着你的呼吸你的脉动,在撞击着你的灵魂那就是“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大众、对生活的大爱。
1929年老舍辗转欧洲列国,途径新加坡回到祖国。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艺术取向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
成了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他的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影响,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注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也从此成就了老舍的创作特色和道路。《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从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成功地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杰出作品。从30年代初起,他开始写作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文笔犀利,是白话小说的成功建树,也是当时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此时的老舍进入了创作高峰期,其文学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老舍已在中国新文学战线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老舍喜爱济南,他把这里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不仅创作了《大明湖》等澎湃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作品。而且破天荒地用散文的形式写了济南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一个北京作家能把外乡济南描写得如此美轮美奂,淋漓尽致,这确实可以称之为现象: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
应该说,这些美妙的散文,在老舍作品中部多见,以细腻阴柔的语言赞美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季节在老舍作品中更不多见的。也许是呆得过久,也许是这个地方在老舍情感深处有个结,也许永远是个谜。
老舍对山东情有独钟。他在青岛呆了两年多,也就是在这里,一座僻静的小院度过了一些时光。老舍在这个小院完成了小说《骆驼祥子》的创作。今天这里被命名为“骆驼祥子”博物馆,沿着小巷尽头的小街,他每天徒步走到街头的山东大学上班。在这个大学里,老舍率先在这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完成了在中国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欧美文学传播的课程设置。
从伦敦归来,虽几度到北京会友探亲,终是远离家乡,老舍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生活还算悠闲宁静。除了做学问搞创作深入生活外,生活将就着维持,这期间,经朋友搭桥,他与胡洁青在北京相识并在1931年定情结婚,婚后先后有了长子舒乙和女儿舒济舒雨,儿女情长,老舍对孩子们疼爱有加,一家人尽享天伦。
此时,老舍的文学造诣已经升华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也使他在中国文学界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声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爱国主义成为老舍创作和生活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抗战期间,写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积极直率地批判消极抗日的右翼势力和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描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老舍轻车熟路,加上他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入木三分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表现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以及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标志性作品。1946年3月,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下,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旅居美国期间,他继续从事创作,并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