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迅
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高中作文:我看鲁迅高中作文一:我看鲁迅的思想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人,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位深思熟虑、有着独特思想的作家。
我追溯鲁迅的思想,深感其深邃之处。
首先,鲁迅对中国的民族命运忧虑颇深。
他文中经常反思中国人的软弱无能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依赖,从而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他呼唤全国人民觉醒,自强不息,才能在世界上赢得一席之地。
其次,鲁迅对社会现象有着辨别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他深刻地揭示了官僚腐败、封建制度以及文人的虚伪与势利,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与讽刺,引起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关注。
最后,鲁迅对人民众生活的关切也是鲜明的体现。
他从人民的贫困、病痛和艰难中感受到了社会的丑陋,他把自己沉浸在人民的苦难之中,放大了他们的痛苦,以此来让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公与不平。
总之,鲁迅的思想是深入人心、触动人心的。
他无愧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思想也将持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高中作文二:我看鲁迅的独特风格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鲁迅的笔调是犀利而犀利的。
他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总是直言不讳,毫不避讳。
他的文字充满了尖锐的批评与讽刺,令人耳目一新。
他以一种嘲讽的语气揭示了封建文化的虚伪和缺陷,用直观的方式描绘了人民的苦难与痛苦。
其次,鲁迅的描述生动而真实。
他以犀利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字,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他的文字细腻入微,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不仅从外貌上描绘了人物的特点,更通过人物的言行思考和对生活的感受,展现了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鲁迅的文笔简洁而富有力量。
他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句子简洁明了,语言精炼,富有感染力。
他常用短句、断句,使得他的文字更加有力,更能打动人心。
总之,鲁迅的独特风格充满了力量和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问题,也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文学魅力。
高中作文三:我看鲁迅的社会关怀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社会的关怀和痛苦。
大学国文--现代文学篇作业--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如果我从未见过鲁迅先生的肖像,如果我从未听过他人对先生外贸的描述,仅仅读其诗而知其人,我会给鲁迅先生画怎样的肖像呢?首先,他有粗硬的黑发,但绝不会如史记所载蔺相如的头发那样能够怒发冲冠;往下是浓黑的眉,像行书的一横;双眼是单眼皮,眼神锐利,却有充满温情的笑纹;嘴唇一定是厚厚的,很暗的红色,满是纹缕,习惯性的抿起。
为鲁迅画像,我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
我想把他画成一个钢铁般的人物,刀削般的面颊,甚至连须发都要是刚硬的;同时,我又想把他勾勒成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
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幅画像。
画出来却不禁莞尔,这样严肃而又温情的肖像,恰合先生那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为自己画了最好的肖像。
矛盾而又和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却都是出于对民族的忧与爱。
严肃而又温情似乎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在我看来,3123这只是先生的骨,真正的先生绝不是这么干瘪的,他是有血有肉和我们一样的一个人。
他有着在呐喊自序中坦言的逃避与怯懦,只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有着《新生》杂志停刊后的迷惘与无措,有着装上假辫子与朱安完婚的屈服与顺从。
鲁迅先生像每一个人一样,面对着时代残忍的死寂与变革而无所适从。
然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而不是二十世纪其他许许多多的蒙昧大众,在于他的勇敢与执着。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想到先生的事迹,我还想加上一句:真的勇士敢于接受自身的软弱与人生的无奈。
因着这样的勇敢与执着,先生能够在其他人为自己的无力改变命运而日渐沉堕的时候,仍未能忘怀自己当日的寂寞,慰藉在寂寞里驱驰的勇士。
人生无力,命运无常,有许多事明知无法靠一己之力扭转,却有人依然为之奋斗。
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种精神,铸就英雄与勇士。
四年级看了《呐喊》的青少版,为《药》里的人血馒头膈应很久,心口仿佛被上个世纪浓厚压抑的乌云堵住,明明只是白纸黑字,却仿佛要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翻开鲁迅的书,进入高中却是“躲不过”了,《呐喊》成为高考附加题考试书目,这下不得不看了时隔五年,再次翻开呐喊,那股压抑感依旧,满面依旧是昏黑的天,厚重的云,麻木的人,却也发现了夏瑜坟头那一圈红白的花,虽然微小,却如一束跳动地火,在黑夜里燃烧着,燃烧着,似乎要烧毁所有的黑暗,灼痛所有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
鲁迅故居作文
鲁迅故居作文鲁迅故居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故居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故居作文1前一天得知要去实地参观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竟一直兴奋到了第二天清晨。
早早梳洗带装完毕等待出发心之向往的行程,抑制不住的兴奋全部都写在我的脸上,像阳光下盛开的花儿……迎着微微拂面的清风,呼吸到了自然的青绿味,顿时神清气爽!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鲁迅的故居。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大的鲁迅浮雕了,浮雕上的鲁迅,脸上带着些许微笑,这笑淡到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在笑。
他的左手正微微抬起,右手正环抱着左手的手肘。
左手上还正用中指和食指夹着一支雪茄呢。
联想一下先生那吞云吐雾的样子,会不会让人忍俊不禁呢?进而向里深入,便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了,刚刚踏入三味书屋就有一股浓烈的墨香扑面而来,这墨香过了这么多年却仍然不曾散去,历久弥香,让人不禁浮想起鲁迅上课的认真画面:埋头苦读,奋笔疾书,对,一定是这样留下的。
正是这里诞生了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等称号的名人:鲁迅!他影响了很多跟他一样有志向的同道中人,他是中国新的文化的方向。
再移动我们的双脚,视线触及到的便是大家熟知的“百草园”了,那是鲁迅家的后院吧,我还在那里留了影呢。
还记得鲁迅在自己的桌上刻的那个“早”字吗?这个字一直激励着他,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鲁迅一生坚守的精神便是:时时早,事事早。
虽然历史一页又一页的掀过,许多人和物也物是人非,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在传承。
走过百草园,一天的行程也将近尾声。
而园内的景与物,还有故事却开在脑海里回放,余味深长。
鲁迅故居作文2跟随导游一起,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
这次,我可要好好看看这里,据说是很有趣的。
眼前出现了一幅梅花鹿伏在古树的下的画、八个人的教室、一张刻着“早”字的课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眼前就是鲁迅读私塾的地方------“三味书屋了”。
鲁迅是一头孺子牛无私的将自己的青春奉献造句
鲁迅是一头孺子牛无私的将自己的青春奉献造句以下是十条句子:1. 鲁迅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孺子牛啊,我觉得他把自己的青春全奉献给了唤醒民众这件大事。
你看啊,他拿起笔就像战士拿起枪,一篇篇犀利的文章就像一颗颗子弹射向那黑暗的旧社会。
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就像纸糊的老虎,被鲁迅的文字刺得千疮百孔。
他就想啊,咱中国的民众可不能再这么愚昧下去了,得让大家清醒过来,所以他日夜不停地写,青春就在这书写中奉献出去了,他难道不可敬吗?2. 鲁迅简直是一头无私的孺子牛,他的青春都耗在为民众呐喊上了。
那时候的社会啊,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黑得不见底。
可鲁迅呢,他偏要做那点破黑暗的光。
他教青年们识字读书,告诉他们要做有思想的人。
他就如同老黄牛拉车,一步一步,把自己的青春力量都用在改变社会上。
好比他写,这不是简单的文章,这是他用青春燃起的火把,照亮了多少人心中的黑暗角落呀,他这么做不伟大吗?3. 我看鲁迅啊,真的是一头孺子牛,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大众。
想象一下,当时的文坛就像一片混乱的战场,各种思想混战。
鲁迅却坚定地站在人民这边,用他的笔当作武器。
他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不断地揭露那些丑恶的嘴脸。
就说他对那些麻木看客的批判吧,那是恨铁不成钢啊,他是想把这些民众从沉睡中摇醒,像牛耕地一样,一点点翻动那愚昧的土壤,这不是无私奉献是什么?4. 鲁迅啊,就是一头无比无私的孺子牛,他把青春献给了伟大的事业。
那时候的中国人,好多就像没有方向的羊,乱撞乱走。
鲁迅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要做引导者。
他在青春年华里,写文章办杂志,忙得不可开交。
就如同牛儿一心为了地里的庄稼,他一心为了民众的觉醒。
你想啊,要是没有他这样奉献青春的人,那时候的人们得多迷茫啊,他是不是就像黑暗中的灯塔呢?5. 瞧,鲁迅就是这样一头孺子牛,无私地将青春奉献出去了。
当时的社会,贫穷又愚昧,像个生病的老人。
鲁迅就想着要给这个“老人”治病,他的青春就成了治病的药。
《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1今天我看鲁迅写的《狂人日记》。
它是我国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文章。
也是人民觉醒的开始。
我看《狂人日记》时,真的觉得写此日记的人确实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因为文章中作者老写他那里的人不像人,还吃人,把他妹子的肉也吃了。
可是慢慢品味,才知道刚才的想法过于天真,过于肤浅了。
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的目的不是要写的好玩,他是想借此狂文狂语表达他生活的时代分不清是日是夜,一片漆黑。
《狂人日记》既是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的创作基础。
它蕴含的思想,是中国的现代史上以一个“疯子”的笔触,展露中国传统礼教的罪恶。
这篇《狂人日记》满是孤独和悲凉的味道,更有狂人独特的内心独白。
它寓意深刻,唤醒了那些以传统礼教为理由的野蛮人。
文章虚实相杂,让人谜乱,但也让人们感到这种“吃人”行为只有疯人、狂人才能干的出来。
所谓狂人就是自身,所谓疯狂就是当时那个社会。
不要再抱怨社会对自身不公了,先想一想自身对别人是否友好,是否诚心,是否是真心真意,以诚相待吧!《狂人日记》读后感2今日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还担心读不懂,翻开第一页,静静地读了起来.......文章不是很长很长,分为好几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写,就像是日记一样,从这个“狂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连自我的亲人都要吃自我,每一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述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恐怖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
生活在这样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读《朝花夕拾》有感:我看鲁迅
读《朝花夕拾》有感:我看鲁迅读《朝花夕拾》有感:我看鲁迅他也曾是一个玩童。
不错的,孩提时,谁能舍得跳出“玩”这个字眼呢?百草乐园贯穿了他的大半童年。
也曾与那高大的皂荚树为伴,也曾幻想拔出人形的何首乌因此而弄坏了围墙,也曾摘了那紫色的桑葚攒成球。
在夏夜里倾听油蛉的低吟,蟋蟀的弹奏;在冬日里搓着红红的小手,塑起雪罗汉。
哪怕是伏在菜花上的一只肥胖的黄蜂,哪怕是一片碧绿的菜畦,哪怕是墙角那如珊瑚珠般的覆盆子,也能让他着迷。
惊异于鲁迅的一双慧眼,惊异于他的文笔细腻,也惊异与他的童年探险般的经历,却仍不失他那略带稚嫩、幼小的心灵。
也难怪,在惜别百草园时,会发出那一声声包含着无奈与留恋的“Ade”的叹息。
然而,仅仅是对百草园的“探究”,是无法造就日后的大文豪的。
于是,三味书屋中留下了他最初时稚嫩的童音。
即便是那样威严的地方,在他的眼中,也同样能找到别样的情趣。
“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古板的老人,却是鲁迅十分敬重的寿镜吾先生。
那读到极好的文章,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动作却也十分有趣。
不知道,在私塾整日里念着“仁远乎哉”的日子是怎样熬过去的,正午习字傍晚对课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枯燥无味?最起码,还有去花坛折腊梅花的机会,最起码还有在地上寻蝉蜕的,捉苍蝇喂蚂蚁的可能。
再不然,就是描绣像的意外收获。
然而,这看似有趣的生活,看似广泛的兴趣果真是发自内心的吗?或许是对枯燥的私塾一种解脱吧,或许是潜意识里对封建腐朽的一种反抗吧,再或许,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寄托与祭奠吧!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启蒙老师”竟有一位目不识丁的连姓名也未曾知晓的女佣。
她常切切察察地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还会竖起第二个手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这便是长妈妈了。
在睡觉时摆成“大”字,许多繁琐的规矩,这与百草园中那个讲叙“美女蛇”的.神秘故事的长妈妈实在是不相称了。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汉语114班潘浩川 20号《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生活的种种困难与压迫,对这个新一代的稚嫩的爱情百般折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的。
两个知识青年抛弃旧习气,同居在一起,希望过上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可却不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压迫,遭到社会的“歧视”。
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迫于生活和社会的压迫,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埋怨,两人产生了矛盾,变得冷漠,终于两个人分开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则为生计而四处奔波。
涓生的事业慢慢有了发展,但仍然对与子君的分开感到很难受,在一次偶然拜访友人的时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讯,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子君住过的房子,走向远方……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
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爱情不能光是爱情,恋爱初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实面前如果就变得不堪一击,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便是如此,坚强而温柔,反叛而无谓,直到涓生因为生活和社会的双重矛盾放弃了她,子君的坚强外壳便瞬间崩塌。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破灭,其实直接的原因是爱情与事业、自由的碰撞,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何况是这样的一个稚嫩的新一代的爱情!个人的解放总是需要以社会的解放为基础,这是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孤独与无助,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容易软弱和妥协,受到挫折之后容易消极和绝望,这也是鲁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高中作文:我看鲁迅(优秀4篇)
高中作文:我看鲁迅(优秀4篇)我看鲁迅作文900字篇一翻开厚厚的相册,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张我最珍贵的照片。
那是我在鲁迅的私塾三味书屋拍的,照片上我甜甜的微笑定格在那一瞬间。
鲁迅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能坐在他用过的硬木书桌前留念,这是我最有幸近距离的一次珍贵的回忆。
早些天听爸爸说我们要去绍兴玩,到那去看看鲁迅纪念馆,我很是兴奋,自从读过鲁迅的几部经典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阿Q正传》、《故事新编》以后,我特有一种想从他的全世界路过的感觉,去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童年求学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呢?终于到了目的地三味书屋,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
南墙有个圆洞门上面有一副小匾,题“停云小憩”,正中挂着一幅画,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伏着一头乖巧的梅花鹿。
朴素的八仙桌,高背椅子,东北角正是鲁迅先生当年用过的那一张书桌,我快步上前,似乎都要把鼻子贴在桌子上了,清楚地看见了刻在书桌右下角那个“早”字,无情的岁月,终将无法绝迹鲁迅留下的坚韧意志,虽然字已经有些淡了,但可以醒目的看到,那一横,一竖,不是不经意间刻上的,而是贯穿了鲁迅强烈斗争精神的傲骨之灵魂。
“早”这个字无不是鲁迅一生奋斗的目标,时时早,事事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如同性情刚烈的牛对敌人,抱以横眉冷对,对人民怀着满腔热忱。
在那腐败的年代,他毅然拿起文学这杆枪,“解剖”别人,“解剖”自己。
我的身上如同注入了一股暖流,在这寒冬,迎面有一股扑鼻的清香,这不是腊梅花吗?我的脑海里呈现出满树都是花,像琥珀雕成的,花瓣如同冰薄一样透明,冬日的一抹阳光使得整棵树发光了似的,真是白里透光呀!突然我愉悦的想象似乎融会贯通了,再仔细想想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好像也说过后院有梅花,难道这棵树存活到了现在,那真是奇迹呀!他的灵魂就在腊梅花里,正盛开,正怒放,腊梅花就是鲁迅,鲁迅就是腊梅花,他们同样敢于迎风傲雪,同样冰清玉洁,同样顽强不屈。
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1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
2.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激发文学兴趣。
二、教学内容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
三、教学过程1.授课环节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兴趣和学术热情。
2.小组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鲁迅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
讨论时可以从情感、文学技法和思想理念等方面进行,让学生感受到鲁迅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3.个人写作环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鉴赏鲁迅作品的文章,寻找作品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自主发挥,展开对作品的阐述和审美评价。
4.朗读比赛环节鼓励学生朗读鲁迅作品中的经典部分,并进行评比,提升学生语音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表现:分析逻辑、思维深度、团队协作等。
2.个人写作表现:选材、文笔、思路等。
3.朗读比赛表现:语音表达、情感渲染等。
五、教学建议鲁迅是中华现代文学的巨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思想的文学大师,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更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让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个人写作、朗读比赛等环节,深入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爱上鲁迅,启迪学生文学之路通过鲁迅文学教育的实施,学生可以从中汲取鲁迅思想的营养成分,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文艺素养,完善情感体验,并且在引导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文价值。
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巨匠,将学生的梦想和现实紧密联系,让他们汲取文学力量,成为一支既有道德,又有灵魂的青年。
关于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精彩5篇)
关于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精彩5篇)我心中的鲁迅作文篇一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关心青少年,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人的生命只ww 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从鲁迅先生那光辉的一生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一味索取虽生犹死,甘愿奉献,精神不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愿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这就是我心中的鲁迅。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作文篇二我们现在已经学了第五个单元了,这个单元主要写了一个人。
这个人经常穿一件中式长衫,浓密的胡须成隶书的“一”字,这个人就是鲁迅。
在我没有学习这个单元时,我一直认为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作家,一个写作之人。
和现代作家一样,只为了写作。
一生没有什么很伟大,很吸引人的故事。
但是,在学习这个单元后,我对鲁迅先生就有所改观了。
尤其是在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事。
这篇文章里的故事让我知道了鲁迅先生写作是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不是只为了写作。
YANG这篇课文让我对鲁迅先生有所改观,让我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她了印象加深了,对他的了解更深了。
现在,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伟大的,是高尚的,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
我心中的鲁迅作文篇三我心中的鲁迅是伟大的,是聪明的,是幽默的,他愿意付出一切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更好的活着。
鲁迅先生长着一头漆黑的短发,显得非常炯炯有神,那双眼又大又圆,他的胡须是一字型的,看起来非常的有精神。
鲁迅先生原来是一位医生,帮乡亲们治病,后来他发现乡亲们不是身上有病,而是心理有病,于是,他弃医从文,做了一名作家,以笔为武器,以文学为士兵,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一次又一次的揭开反动派的阴谋,唤醒沉睡的民主意识。
我看鲁迅
我看鲁迅在人世间,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我看鲁迅先生,同时我也看到了我。
鲁迅是一面镜子,照出社会众生相,照出世间百态味。
这面镜子,打破了时代麻木虚妄怯弱堕落的染缸,敲响了社会的警钟,反射出精神的力量。
最开始接触鲁迅先生,当属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然后学着少年的鲁迅在自己课桌上也刻下一个“早”字;然后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感慨鲁迅对一个贫穷可怜车夫的温情;到了初中,在鲁迅的笔下认识了少年闰土,知道了祥林嫂,知道了刘和珍君,知道了孔乙己……直到今天,看过《朝花夕拾》,再看鲁迅,心里也还在《呐喊》,还在审视,自己是否还在《彷徨》鲁迅,首先是一个孤傲的文人和冷酷的批评家鲁迅谈国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谈教育:“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谈社会:“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高中作文:我看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学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偶像。
他有着影响深远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我认识了鲁迅,从他的作品中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才华,也从中学会了不少东西。
首先,我深受鲁迅作品里体现的思想启发,他强调把诚实、忠诚、公正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认为人类最神圣的是尊重他人和追求真理,这让我深受启发。
此外,他曾用“敢于探索、
乐于求知”来形容一个真正的学者,这让我勇于拥抱新的理念,勇于追求我的梦想,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
此外,鲁迅还是一位具有改革家精神的作家,他激励人们勇敢地正视社会现实,勇敢抗争压迫,促使自己努力奋斗,追逐自由幸福。
在他的作品中,衷心描写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喜怒哀乐,从而鼓舞人们继续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阅读鲁迅的作品,让我了解了他独特的思想,不禁感慨“一篇
文章,书写一生”。
当我们活在忙碌的日常中,不妨停下脚步,从鲁迅身上思考,学习,获取更多的智慧和勇气,去探索自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我看鲁迅作文800字(优秀作文)
我看鲁迅作文800字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中国空前的民族英雄。
”郁达夫说:“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只有读鲁迅的作品。
”每次读到鲁迅的作品,我总是感慨万分。
那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很容易使人全身热血沸腾,总觉得路在前方,人生总有希望。
就像鲁迅所说:“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也阻止他不得。
”文学是所属时代的反映,一个作家的思想也就是作家人格的反映,鲁迅的文章毫无虚假。
他把文字加工成一把锐利的匕首,直插入敌人和国民的心脏。
自1840年一声炮响后,中国的命运就随之改变了,也同时改变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命运。
在那个受人欺凌的,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鲁迅就是在这所有人都在为生活奔波而想方设法委曲求全来保全自己性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因为有这样可以诅咒的时代,才能为他的创作奠定基础。
鲁迅深谙医学只救得国民的躯体而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于是他自弃医从文。
1911年,鲁迅应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任部员。
1918年,鲁迅第一次用这一笔名在《新青年》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发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强有力的呐喊,惊醒了中国的一大批有识之士。
之后他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
鲁迅是一个勇往直前的猛士,就如他所说:“谁也不能阻挡生命的路”,谁也挡不住他傲骨的气质,更阻挡不了他探索民族发展的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疯狂的武装侵略,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鲁迅在此形势下鼓励人们要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想,这便是他的人格魅力。
时间在给人以希望的同时也在吞噬着人的青春年华。
在这救国救民的道路上,鲁迅走了很久,也走得非常艰辛。
1936年5月,鲁迅患上了肺病。
在这生死的边缘,他依然在战斗,仿佛永远不会倒下一般。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作文(八篇)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作文(八篇)我眼中的鲁迅先生500字作文(篇1)孙博玺根根挺立的头发,略显矮小的身材,宽大的棉袍在风的吹拂下晃动着,严肃而古板的表情,一个长相,身高都十分普通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意。
可他那单薄的身躯下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他本不过是一名官僚人家的子弟罢了,也许这一辈子也就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可是因为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件事拖垮了他的家庭,让他从原本的地位一落千丈,可是就是这么一件令人绝望的事,却让幼小的鲁迅更加迅速地成长,使他认清了社会的现状与民族的危机,从而有了之后更加伟大的成就。
如果没有这次意外,还会有那个值得全国人民敬佩的鲁迅吗?我敬佩他在困难中不放弃,奋发向上的精神。
家道衰落这不是幼年的鲁迅能改变或决定的,这是命运的悲剧。
可最终这没有酿成一场悲剧,这场意外没有使鲁迅低头,从此荒废地度过一生,沦为一个时代潮流中从流飘荡的“普通”人。
他将这一切的不幸化为他前进的动力,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向光明前进,意志坚定地前进,以笔作刀,刺破一切虚妄,鲁迅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命运悲剧并不可怕,性格悲剧才更可怕。
鲁迅用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我眼中的鲁迅,一个在黑暗中寻求光的先生,在困难中不低头的先生。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500字作文(篇2)付嘉润一张瘦的叫人担心的脸,两道看透善恶的目光,一头根根挺立的黑发,两条粗黑的眉毛,处处透露着果敢刚毅与坚强一一他就是鲁迅。
在中国近代漫长的黑夜里,他是一位孤独的行者,鲁迅一一这个一直辉煌至今的名字,可又有谁真正懂得他的心,又有谁真正了解他那在风雨中摇摆的精神故园?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日本回到中国;从寿镜吾老先生到藤野先生;从长妈妈到祥林嫂,从闰土到孔乙己,鲁迅先生留下了他无限的回忆,也许他曾经彷徨曾经在内心深处呐喊,虽然几乎苍白无力,但他从未放弃仅存的希望。
他渐渐明白精神的麻木比起肉体的伤痛,更加摧残人心,于是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唤醒那些无知的灵魂,那些愚昧的看客,并且一生都在为之战斗,鲁迅先生是一个爱国的文豪。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郁达夫评价鲁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周海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
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
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我看鲁迅(节选)
我看鲁迅(节选)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大有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份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文化大革命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做“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这就是大师啊?记得我当时还挺纳闷。
再后来,阅读的经验增加了,自己也写了二十年小说,对小说也不简单地用明白流畅情节生动当唯一标准了,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
关于鲁迅的作文:我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我”
鲁迅的作文:我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我”关于鲁迅的作文:我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我”记得曾有人说过,鲁迅先生是中国第一位“文体家”。
何为“文体家”?我想,“文体家”们的一个标志就是他们在抒发自己所思所感之时,不会忽视自己的表达技巧:用何体裁承载?如何遣词造句?怎样铺排情节?而当一个“文体家”老练如鲁迅,他的这些技巧却是无形而有形了——书这头,你正为跌宕的情节、精妙的比喻而按自己长——书那头,鲁迅老先生的小胡子下也为这一安排染了一层笑意。
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是鲁迅选择叙事的角度——也许这一方面的用心已太深地融入了作品了。
虽然鲁迅那庞大的作品系统里所选用的叙事者,即文章中的“我”,千种万样:有主人公、有亲历者、有叙述者、有的甚至通篇无“我”,但我觉得只需分为两类则好:一类是记忆中温情的“我”;另一类是现实中尖锐的“我”。
先说前者,典型的例子便是《社戏》、《故乡》,再往前溯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这些文章中,鲁迅的题材往往是自己童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因此这“我”也大多是诚实可考的自己。
近年来常有人说要“还原鲁迅”,那个脾气有点倔却不难相处的鲁迅;那个快乐时会“打个旋儿”朋友满天下的鲁迅;那个闲来时翻翻美学对女人衣饰评头论足的鲁迅——我觉得可以从读这些文章开始。
这样的文章里,鲁迅是鲜活、热乎乎地存在在那里的',在那片愚昧而淳朴的农村土地上:在那儿的水里划船,在那儿的夏夜看戏,在那儿顽皮也在那儿淡淡惆怅。
一方面,这文章中温情的“我”摘掉了鲁迅头上那顶“反封战士”一类的大帽子,给我们看一张浅笑着回忆往昔的脸,让读者由病态的“敬怕”鲁迅转而爱戴鲁迅;另一方面,我想,也只有这温情的鲁迅中的“爱”,才是他斗争的动力源泉——为了这土地和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而另一种“我”却是使鲁迅终究成为鲁迅了——否则他不过是乱世中文字了得的好隐士。
这一种“我”来自鲁迅天生的敏感、洞察,使其有一种冷嘲热讽于故事之上的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鲁迅
刘博2011级药学180112011022
本来题目应该叫“鲁迅之我见”,但想到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白话文的推广普及,用这半白半文的句式,鲁迅先生怕是要批评我了。
就像这样,以前我总是以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不苟言笑,一点人情味也没有,见到不爽的就骂的一个类似现在所说的愤青形象。
他在我儿时的心里,大概只有这几句话的位置。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著有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事到如今,我还能一口气几乎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那时鲁迅的生平简介,不得不叹服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取得的成效。
此外,还断断续续地从《藤野先生》、《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阿Q正传》、《社戏》、《风筝》等一系列的作品中了解到一个稍微明晰一点的鲁迅了。
模模糊糊地了解到,他是在日本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俄国人杀头而一群中国看客无动于衷的电影之后意识到拯救国民不在于身体而在于思想,于是弃医从文。
儿时的玩伴在时隔多少年之后再见时对我恭敬有加令我手足无措,虽然辛亥革命后自由民主的思想广泛传播着。
他认为玩风筝是玩物丧志而经常折坏弟弟的风筝,许多年之后意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而又后悔不已。
他有一次去私塾去晚了,被先生批评了一顿,于是在桌上刻了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凡此总总,全是模模糊糊的,有的甚至还不甚正确,于是鲁迅先生的形象就模糊起来了。
数年之后,当再听到大学老师讲起鲁迅时,马上意识到自己过去那样定位鲁迅是极其无知的。
但又能怎么办呢,那时我们那么小,老师那样教。
鲁迅先生的作品现实意义是极深刻的,我总是喜欢将其与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比着来看,因为二者都是对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的角度来对人性进行着拷问。
所以,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是要将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鲁迅先生的态度来读的,而读懂它更是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所以鲁迅的作品是研究不完的。
先锋文学的作家苏童说过,我之前一直没读懂鲁迅,如今再读鲁迅,发现其确实伟大。
毋庸置疑,要读懂鲁迅,对于当时的我们或是老师来讲,都是不容易的。
而教科书上给出的解释又是很官方,单向而又尽量浅显的,由此一代代人就这样自顾自地定位着鲁迅,就像我一样。
就拿《孔乙己》来说,我如今只记得老师讲的是,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而如今看来,鲁迅先生在这部作品中是从三个层面来铺开的。
首先,短衣帮作为看客麻木不仁这一层面,其次是文中的“我”起初是同情孔乙己的,但最终被短衣帮同化了这一层面,最深的一个层面就是作者自己从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在冷眼观察着这一切,对于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再说《阿Q正传》中的阿Q,我记得有不少大家在读完此部作品之后都直呼我就是阿Q,由此可见其作品的现实意义是极具代表性的。
总而言之,中学里将鲁迅先生的作品用一个形而上的方式去给它定了位,由此对先生的形象塑造与一个真实的先生产生了偏差。
近来,中学课本中删掉鲁迅的文章之风大行其道。
对此,我感到恐慌。
虽说,中学里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太过死板,但它终究还是让我们了解到了一点点鲁迅,
虽然不全对。
但如果真正删除了鲁迅先生的文章的话,怕是连着这一点点都要丢掉了。
鲁迅先生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丢了他,怕是丢掉了现代文学的根,这是极其不该和悲哀的事。
近来,通过老师的讲述和自己又重读了鲁迅的一些作品,于是对鲁迅有了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首先,鲁迅先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总是同情弱者。
当学生与政府冲突时他总是站在学生这边;当共产党与国民党对立时,他站在共产党这边。
鲁迅对青年寄予了希望,认为青年人比老年人好。
他很乐意去帮助青年人,像萧红、萧军、冯雪峰、徐懋庸等都曾得到过鲁迅的帮助,虽然徐懋庸最终站在了鲁迅的对立面。
虽然他后来发现青年人坏起来也不比老年人差,但他还是对青年充满着信心。
其次,鲁迅是一个硬汉。
这个说法,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品格,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些都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说欧洲是罪感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的话,那中国就是乐感文化。
在古代,中国所有的小说都是一个美满的结局,就连《窦娥冤》这样的戏剧最终都能以喜剧结尾,看来精神胜利法真是具有奇效。
现实会这么美好吗?当然不会,鲁迅就对这种东西很反感。
他觉得越是悲惨越是要去面对,逃避是没有用的。
就像所有的小说都写一男一女因为产生了爱情而不顾世俗家庭的羁绊而私奔,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就偏要在《伤逝》中写涓生和子君在私奔之后由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琐事而最终以悲剧收场。
爱情和婚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把婚姻分成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这几个层面的话,除了像俞平伯那样的少数之外,大多数都是介于可过和可忍之间。
当然,当今社会似乎不可忍的也占越来越大的比重,离婚率居高不下。
所以,爱情是美好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需要的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理解与包容。
再者,鲁迅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爱。
众所周知,鲁迅之前是学医的,想的是救更多的中国人。
但当他发现国民的愚昧麻木之后,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以期能从思想上唤醒国民。
这都是因为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爱。
但当他回国后发现,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唤醒了国民又能怎样呢。
就像在一个黑屋子里,大家都在沉睡,突然你把他们叫醒,醒了却无路可走。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那么唤醒他们干什么呢,还不如不唤醒。
那段时间,鲁迅对自己和这个国家充满了失望,于是不停地酗酒。
这在他的《孤独者》里能看得出来,文中的魏连殳,行为怪诞,让人无法理解,对人很好,特别是小孩和失意的人。
但当他自己失意时,身旁的人就连小孩都嫌弃他(不要他的花生米)。
失望之余,他想到自己为什么活着,之前是为爱我的人活着;现在,他要为那些恨他的人活着。
于是,他去做了大帅的幕僚,于是周围的人对他又热情起来。
这人情冷暖,怕是没有人比他体会到的深刻。
从此,他堕落了,整日酗酒,喊老太太为老家伙,让小孩给他磕头。
最终酗酒致死,由于从来不存钱,丧事也是草草了事。
文中的主人公又何处不闪现着作者的影子呢?
谈到这里,不免要扩展一下。
就拿韩寒来讲,他算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写字的人。
他写的大抵都是些针砭时弊的杂文,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但对于当今社会,多一个这样的人我认为是幸运的。
欣赏韩寒的人,可能大部分都是因为他说出了我们不敢说的话,看着很爽。
因为他是站在一个弱势群体的角度来向那些强权或是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发出呼喊。
而我之所以欣赏他,是因为从他的文字中你能看出他对这个国家确实是充满着爱。
这一点,我认为他与鲁迅有着共通之处。
而不足的一点在于,韩寒总是抨击着那些不好的东西却很少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但他又不是改革家,我们不必吹毛求疵。
再拿当今的大学生来讲,正如和平年代出不了大家一样,在如今安逸的条件下,大学生普遍都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之前看来,大学生大多数都缺少一种向上的行动力,他们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大概只存在毛泽东的诗里吧。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去行动,大概这是较前一种悲哀更悲哀的了。
说回来,我所了解的鲁迅是一个性格直爽的人。
他跟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之间的对战,称他们是才子加流氓,称梁实秋是一条野狗,以及与周扬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和那篇著名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
凡此总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滑稽的是,由于那些攻讦鲁迅的文章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湮没了,而鲁迅回击的文章留了下来。
于是,鲁迅变成了整天闲着没事写文章到处骂人的神经病。
对于周作人,我之前是了解很少的,只知道是鲁迅的弟弟。
后来了解到,周作人散文写的很好,是我国小品文的开创者,文学成就很高,但最终因为政治原因有“汉奸”之嫌。
而周作人与鲁迅的失和更是一大谜题,一般解释是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从中挑拨。
鲁迅在其小说《铸剑》中也进行了嘲讽,宴之傲者,取为“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意思。
其中,暗含着多少无奈和凄凉之感。
众所周知,鲁迅作为长子,对其弟作人是非常好的。
而两兄弟失和对鲁迅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亲情上的缺失,文学上算也是失去了一个知音,虽然二者的思想态度不一样。
过去那些新文化运动并肩作战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最后,关于鲁迅的作品,我自觉浅陋,不敢妄加评判。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对穷人充满着同情,对国家充满着爱的没有被神话的伟大的作家。
当然,如今仍免不了有人对鲁迅提出质疑,王朔的《我看鲁迅》里就对鲁迅的思想提出了质疑和对鲁迅没有写长篇小说表示了嗟叹。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辩驳了,让我们把它交给时间。
当然,最后我还是想在这里说一句,如果有一天鲁迅先生的作品被人所淡忘,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