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找空气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三篇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找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时《找空气》。
旨在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用纸板扇、用塑料袋装,使学生感知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然后引导学生把粉笔、砖块放入水中观察、在水中握海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些固体中也有空气;最后通过把杯子倒扣入水中再倾斜的活动,使学生又认识到“空”的容器里也有空气。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空气的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想办法知道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衣服里面也有空气,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处处有空气。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探究】:1.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实验。
2.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肉眼观察到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四、学情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五、说教法和学法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科学教案《找空气》
科学教案《找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概念2.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3. 空气的组成4. 空气的性质5. 保护空气资源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概念、存在和重要性、组成、性质。
2. 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 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案、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
2.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3. 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
2. 空气的基本概念:介绍空气的定义、组成和存在形式。
3.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讲解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 空气的组成:分析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及其比例。
5. 空气的性质:介绍空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6. 保护空气资源: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空气的科普书籍,拓展知识面。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空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拓展资源1. 空气污染相关新闻报道2. 空气保护政策法规3. 空气科学实验视频4. 空气科普书籍推荐十一、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年级科学下册《找空气》教案
生:空气。
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
二: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 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 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2) 同样做实验, 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 这一次纸湿了, 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难点:探究空气的秘密,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学准备
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
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 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 。塑料袋鼓鼓的。
年级: 一年级 学科: 科学 备课时间(第2周)
课题
1 找空气
课型
新授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文图文并茂向学生展示了空气的秘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板书设计
找空气
教学反思
我设计的导入是找空气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合理使用教材,并能大胆根据学生现状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灵活、得当,基本领会和达到了课程改革的意图;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三:学生自己找空气。
(1) 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找空气》教科版(2017)
在本次《找空气》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对空气这个无色无味的物质充满了好奇,但他们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于空气的组成、特性以及作用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存在,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空气的基本认识。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空气的概念和作用,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通过讨论空气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生们对保护空气质量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难点时,需要更多具体的实验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确实占据了空间。
举例:通过吹气球、倒水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
(2)认识空气的普遍存在: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容易忽视,需要教师引导观察和思考。
举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空气存在的例子,帮助他们认识到空气的普遍性。
(3)理解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个难点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讨论空气污染导致的问题,如雾霾、呼吸困难等,使学生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找空气》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存在和特性;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空气与生物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空气的无色无味和占据空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找空气》优秀教案
7.找空气【教材分析】部编教材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找空气》。
本节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第一个活动,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
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哨子;当学生在水里将塑料袋扎了孔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
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吹响哨子、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
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目标】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牛皮纸袋,透明水槽,保鲜袋,安全图钉。
学生材料:塑料袋4个、安全图钉、小纸龙、吸管、橡皮筋、透明水槽。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猜谜激趣,把不同地点的空气装进袋子里1.出示一个牛皮纸袋,小朋友们,今天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你觉得这个神秘的礼物可能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是什么呢?(打开看看、用手摸摸)摸不着、看不见。
指名上台摸一摸,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袋子里有什么。
指名说一说,描述自己初步探究的感受。
捏上去感受里面的东西怎么样?(捏上去感觉软软的),收紧袋口,这样再捏捏呢?(感觉硬硬的)想不想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摸到了袋子里有什么?(板书:摸不着)那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打开看一看,师慢慢打开袋子。
一年级科学实验找空气实验单
崂山区西韩小学
第一课找空气
【实验材料】空塑料袋、空塑料瓶、干土块、红砖块、大玻璃容器、空玻璃杯、干海绵、纸巾
实验一:验证空气的存在
步骤:用空塑料袋在空中一兜,扎紧袋口,观察现象。
思考:袋子是空的么?里面有什么?
我的想法:
拓展:还有哪些捕捉空气的方法
实验二:
1.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分别将干土块、砖块、海绵放进去观察现象
2.将空塑料瓶放到水中,倾斜瓶身,观察现象。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的想法:
实验三:小魔术
1.把一个较深的容器装满水(容器要能够没过玻璃杯)。
2.把玻璃杯擦干,里面塞两块纸巾,压紧。
3.把玻璃杯杯口朝下,竖直放入容器中,压到底部。
4.竖直取出玻璃杯,另外拿纸巾擦干杯口,将原本放进去的纸巾取出。
现象:纸巾(湿了/没湿)
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完整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1、找空气授课目的: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2、在教师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在好奇心的驱遣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研究性趣;能敬爱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认识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各处跑,人人时辰都需要。
学生讲解谜底:空气。
教师显现小魔术:做关于大气压力或压缩空气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一次导入研究活动。
二、活动过程1、想方法,找空气。
(1)提出问题:找一找,哪里有空气。
(2)小组合作设计找空气的方案。
(3)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4)分组找空气。
(5)报告、交流经过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2、实验研究“杯子中可否有空气”。
(1)提出问题:杯子中有空气吗?(2)学生依照已有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3)小组谈论试验方法。
(4)交流试验方法。
(5)小组实验研究。
(6)得出结论:杯子中也有空气。
3、交流试验情况,获得结论。
(1)提出问题:经过以上实验,你们有哪些发现?(2)学生列举实例,得出结论:我们周围有空气。
4、拓展活动1、提出活动指向: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课下找衣服考据。
2、认识空气授课目的: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研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3、培养爱提问、爱研究、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感情与能力。
4、认识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谜语导入。
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罕见。
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讲解谜底:空气。
关于空气,你们有哪些认识?(二)演示小魔术——纸为什么不会湿?教师提问:为什么纸第一次没有湿,第二次湿了?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对空气的研究活动。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一、课程目标
•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和基本特征;
•让学生了解空气存在的形式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让学生了解保护和污染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空气存在的形式;
•空气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1.让学生和你一起做一下体育操,让他们感受一下呼吸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身体需要什么?可以在哪里找到它?
2. 新知探究(30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一瓶水,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给学生介绍空气的存在形式,并让学生一起完成观察实验:在干净的容器中倒入白醋,使用吸管换气,观察变化。
然后让学生说一下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3.让学生观察、描绘气味、手感、颜色等几个方面,然后让他们集中精力,感知周围空气的特征。
3. 学以致用(15分钟)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收集关于空气的图片、视频或文字,搜寻资料来源,并将所学内容制作成海报或课件报告,介绍空气存在的形式以及破坏空气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4. 知识总结(5分钟)
1.让学生解答问题,并提醒学生再次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空气的存在形式认知比较深刻,但是对于这种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设计更多实验活动,提高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感。
此外,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再做些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和实验。
小学科学_《找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找空气》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找空气》主要以空气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多种探究活动,在掌握用感官观察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提要用感官观察空气的探究过程,体会到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特点。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学法指导:小组谈论合作交流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給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魔术,这是什么?生:乒乓球。
师:如果老师把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生:乒乓球会漂浮在水面上。
师:今天老师就用这个去掉底的饮料瓶来控制它。
“见证奇迹的时刻”。
(控制乒乓球在水中的沉浮)师:老师为什么能控制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2、学生踊跃回答,猜想出与空气有关。
师:看来空气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大家想去研究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空气的知识,板书:空气二、探究活动:(一)感受空气。
1、课件:空气介绍自己。
师:孩子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方便袋和扇子抓住或让人感受到空气。
2、学生自由去抓空气。
3、汇报交流。
(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1、师谈话:我们平常看不到的空气都能抓住并且让老师感受的到,那老师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你们敢去尝试吗?课件:猜一猜,空气还在哪些物体里?板书:找。
学生大胆猜测。
2、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
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找空气(课件共18张)
浮潜时为什么要带一根管子?
游泳时为什么要张大嘴巴?
探究空气的性质实验记录
在对的框内打“√”
颜色
有颜色
没有颜色
√
透明 透明
√
不透明
气味
有气味
没有气味
√
味道
有味道
没有味道
√
其它发现 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
温馨提示: 1.动手前先想想纸团在杯子里怎么放,杯子 怎么样放进水里? 2、把杯子拿出水后,先抹干杯子口,再把 纸拿出来看。 3.小组合作,注意安全。 4. 可以反复多做几次。
还可以在哪把它装进袋子里呢?
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
① 在塑料袋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
会有什么感觉呢?
② 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
你会听到什么呢?
② 在压入水中的塑料袋上扎一个小孔。
你会看见什么呢?
本来这种神秘的东西就是空,为什么?
杯子里有空气吗?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 猜想吗?
把一团纸塞进杯子的底部,然后将 杯子倒立竖直放入水中。
预测一下纸团会湿吗?
纸团
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哦。
谢谢
捉不到,看不着, 找它可要留意瞧。 气球被它撑鼓鼓, 白云有它天上飘。 要是它们跑起来, 树叶哗哗唱歌谣。
找空气
猜猜我是谁
奇妙奇妙真奇妙, 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到处跑, 动物植物都需要。
动动手,找空气!
温馨提示:
1.小组合作,注意安全。 2.先想办法,然后用自己想 好的方法找空气。
在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 的东西,我们来把它装进袋子里。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
苏教版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找空气》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空气是什么,认识气体,理解气体的特性。
2.学会用简单的方式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感受空气的存在。
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是气体的一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兴趣,爱护环境。
2.帮助学生了解空气是生命之源,学会珍惜身边的空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空气,理解气体的特性。
2.帮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式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
三、教学过程A.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问同学们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慢慢引导出空气;2.谈论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能被压缩和膨胀。
B. 学习1.演示用水杯装满水并将纸桶反盖在水杯口上的情形,引导学生讲述杯中空气被压缩的现象,并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感受氧气对火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氧气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谈论空气的种类: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
C. 总结1.回顾今天所学:认识空气、了解气体的特性、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2.相互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空气是什么,并概括出空气的性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物体、演示实验、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空气是气体的一种。
同时,通过区分不同种类的气体,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种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难以控制,希望下一次教学能够加强控制。
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
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1教学名称:科学━─寻找空气教学目标:1 对空气的存在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2 在玩的过程中观察现象,知道现象和空气的关系。
3 了解空气的特点、作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用好方法寻找空气。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现象与空气的联系。
教学准备:1、活动区布置:气球、水杯、注射器、海绵、塑料袋2、环境污染光盘或图片3、课件:空气的自我介绍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请出今天的小客人――智慧娃娃(木偶)(2)智慧娃娃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3)智慧娃娃出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大家谁也离不了。
”(空气)(4)利用幼儿各种感官,亲身体验空气的特点。
2、智慧娃娃:空气可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今天我把空气娃娃请来了,你们想不想认识它呀?瞧,它来了!3、放映课件:空气的自我介绍(配音材料附后)4、智慧娃娃:空气娃娃已经藏好了,它就藏在我们后面的五个活动区中,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能想好办法找到它。
但是,我们这么多小朋友只有五个活动区,该注意些什么呢?(引导幼儿自己提要求)1)不能拥挤,应该先选择到人少的活动区去。
2)活动时声音要轻。
3)尽量不弄撒水,要及时用抹布把桌面清理干净。
要求:串铃响时小朋友要围到智慧娃娃身边来。
5、幼儿自由探索幼儿分散到活动区去寻找空气娃娃。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幼儿寻找的方法,有哪些发现。
6、小结问题:你们找到空气娃娃了吗?(1)如果找到了,就请小朋友说说怎么找到的,可示范讲解。
(估计部分幼儿意识不到玩的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就是空气的存在)(2)提问:你在活动区玩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幼儿:边示范边讲解,其余幼儿观察现象。
(3)智慧娃娃小结:(其实,刚才你们已经找到它了,)它一直都在和你们做游戏呢!水杯、注射器、塑料瓶放入水中冒的气泡就是空气,气球、塑料袋鼓起来就是空气钻进去了。
7、组织全班幼儿玩“火箭上天”游戏。
科学教案《找空气》教学反思范文
科学教案《找空气》教学反思范文教案:《找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科书,第三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存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包围着地球,并占据着地球表面的很大一部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具有重量、空气可以被压缩等。
3. 让学生了解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燃烧、制冷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确实存在的,它具有重量,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气球棒、玻璃杯、实验台等。
学具:记录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和颜色,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气球里装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探究空气的存在: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气球,用气球棒把气球撑起来,放在实验台上,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气球的形状和重量,然后提出问题:“气球里的空气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 观察空气的性质:让学生用玻璃杯把气球里的空气挤出来,放在实验台上,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形状和重量,然后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重量?空气能不能被压缩?”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4. 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燃烧、制冷等。
六、板书设计空气的存在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的性质具有重量可以被压缩空气的作用呼吸燃烧制冷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答案: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包围着地球,并占据着地球表面的很大一部分。
空气具有重量,可以被压缩。
2. 请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很多,比如我们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制冷是通过排除空气中的热量来实现的。
一年级科学《找空气》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找空气》教学反思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
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一年级学生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小孩子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
小孩子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
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孩子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本次教学活动,我通过四个环节让孩子们一步一步的认识空气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性。
找空气-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找空气——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2.掌握观察和描述空气质量的方法;3.了解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4.学生能够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保护空气环境。
教学内容前期准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青岛市的气象与环境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与生活的联系。
空气存在的探究1.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空气的存在,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解释;2.通过实验室中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特性和组成成分;3.辅助学生认识空气的物质状态和数量关系;4.利用游戏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空气质量的观察和描述1.通过观察周围的空气环境,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区别;2.引导学生制定简单的观察指标,记录空气质量的变化;3.利用实验室的手段,帮助学生判断和描述空气质量,如色谱图、物质含量分析等;4.给学生展示一些空气污染显微图,并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保护空气环境1.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空气环境的影响;2.帮助学生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保护空气环境;3.通过游戏、艺术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保护空气环境的重要性和方法;4.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行动,积极维护美好的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2.掌握观察和描述空气质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校内外实践行动。
教学难点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2.学会使用多种手段对空气质量进行观测与分析;3.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际行动。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2.实验教学法;3.多媒体教学法;4.游戏化教学法;5.情景模拟教学法。
教学评价1.课堂观察;2.实验报告;3.学生作品,如海报、画册等;4.口头表达、小组合作等活动综合评价。
教学延伸教师可让学生到周边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
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探究当地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并思考更好的环保措施。
找空气-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找空气-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理解空气的概念,并感知空气的存在。
2.掌握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空气的概念。
2.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和运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课前诱导法:通过提问、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和热情。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和运动,进一步理解空气的概念。
3.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诱导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10分钟)1.引出问题: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在哪里?你们能看到空气吗?空气有什么用处?2.讲述故事:讲述一些关于空气存在和运动的故事,如风的产生、气球的漂浮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
3.观看视频:播放有关空气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空气。
第二步: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和运动(30分钟)1.实验器材:烛台、白色棉纱、手电筒、电风扇。
2.实验步骤:–把白色棉纱轻轻地放在烛台上,让学生观察。
–轻轻地吹一口气,观察棉纱的运动。
–打开手电筒,照射到棉纱上,观察棉纱的运动。
–打开电风扇,观察棉纱的运动。
3.学生操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第三步: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15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并与组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结果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空气的概念。
第四步:课堂小结,反思探究(5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
2.思考探究:激发学生对未来探索空气更深层次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为主,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进一步理解空气的概念。
在学生操作实验的同时,加强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找空气
活动目标:
1、对空气的存在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2、在玩的过程中观察现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了解空气的特点,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找空气。
教学难点:如何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塑料袋、玻璃杯、塑料管、塑料瓶、打气筒、注射器、气球、海绵、透明鱼缸、蜡烛。
活动过程:
一、导入感知空气的存在
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小朋友们猜一猜它是什么?
二、寻找空气
1、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个东西是什么?
三、实验操作
2、教师把一个空杯子压入水后提问:会发现什么为什么?
(杯子里没有水如果把杯子弄翻,压入水中看见泡泡冒出来)
3、师:泡泡从哪里来(从杯子里跑出来)
4、师:杯子周末会有泡泡呢原来这个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
(一起说“空气,杯子里有空气”)
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蜡烛,蜡烛会熄灭
5、教师用打气筒打气球
师: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因为里面有空气)
让学生感受打气筒了的空气,知道为什么打气筒能打气球,气球会鼓起来。
6、教师用嘴吹气球,告诉学生先深深吸一口气,在吹,气球就会鼓起来。
四、学生操作
把学生分组,每个学生不同的物品,用老师给的物品找到空气。
7、交换物品(和身边的小朋友交换
物品)
8、请学生回到座位教师提问总结。
(每组找2,3名小朋友回答)
五、身体里的空气
师:小朋友们用手捏住鼻子,闭住嘴巴,暂不呼吸坚持一会,请学生说一说感受,如果不呼吸会怎样?
小结(人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空气。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环保教育,有的工厂排放出来的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那我们要怎样保护环境那)
结束部分
给学生发一个塑料袋
师:我们的教室里有空气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师:走廊里有空气吗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走到户外,让学生感受空气师无处不在。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