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艾芜三部“南行记”的人文情怀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艾芜三部“南行记”的人文情怀孔流源 贵州师范大学摘 要:艾芜的三部“南行记”虽成就不一,但只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才能深解其人。
其中,《南行记》赞颂边地人于困境中野性崛生;《南行记续篇》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提高;《南行记新篇》描写新时代人民新奇惘然的情感。
三部“南行记”表现了时代变激下人民复杂的生存状态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艾芜不同时期相随渐进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三部“南行记”;艾芜;人文性作者简介:孔流源(1996-),女,汉,云南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53-01艾芜于1936年作《南行记》享誉文坛,后于1961年、1981年写下《南行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
三部作品相互连接,然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南行记》上,虽然《南行记》的艺术成就较高,但如不把三部作品作为整体研究,就难以剖解艾芜其情。
一、《南行记》之人文初心1925年,艾芜怀着“对国家,对民族有所建树”的理想初探化外之地。
6年来他跑腿扫粪、织席贩履……同底层人一样面对凶险无常的自然,在人与人的倾轧中挣扎着、欢笑着。
可以说,第一次南行消磨了他昔日的凌云壮志,体会了底层人求生的原始生命力,从此种下了一颗人文初心,暗合他未来与人民心心相交的足印。
在《南行记》中,艾芜见证了底层人的狭隘粗陋,也同情和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以细腻的笔调“在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在渣滓堆里发现闪光的金子”[1]。
《山峡中》中盗贼“野猫子”活葬同伴,挥舞尖刀威胁路人……但爬山行路之余却哼唱:“那儿呀,没有忧! 那儿呀,没有愁!”[2]艾芜于言语之间捕捉了失足少年对自由的追求。
《流浪人》中走私鸦片的“矮汉子”行为粗野但不乏正义,当听见“青年人”辱骂花鼓手是“婊子”时便大打出手。
《偷马贼》中“矮个子”冒险偷马被打得半死不活却神采飞扬的解说生存逻辑……艾芜刻画了一群被社会抛离正常轨道的“野猫子”,他们走私吸毒、偷盗抢劫……但艾芜并没有以知识分子的态度加以审视和批判,他明白一切道德说教于生存前是虚伪无力的。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是艾芜的早期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山峡中生活的流浪者,他们被世界遗弃,不得不走私行窃甚至抢劫杀人以维持生计。
这群人以一个破败荒凉的神祠为家,白天出去偷盗,晚上则回到神祠休息。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一个读书人(“我”),以及几个土匪,如鬼冬哥、老头子、小黑牛、野老鸦、野猫子、小骡子等。
小黑牛是这群人中最为悲惨的一个,他小时候遭遇不幸,被迫加入了这个队伍。
在一次偷盗中被发现,被打伤后回到山中,队伍中的人因不想让小黑牛成为他们的累赘,残忍地将其扔入了江中。
除了描述这群人的生活和遭遇,小说还通过对山峡中的自然环境和景物的描写,如铁索桥、江水等,为故事营造了阴郁、寒冷、怕人的氛围。
此外,作者还将女孩与土匪的形象结合在野猫子的身上,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扭曲与复杂。
同时,也写出了野猫子的另一面性格,她天真、幼稚,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并表现出母性的苏醒。
总的来说,《山峡中》通过讲述一群被世界遗弃的流浪者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艾芜简介_艾芜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芜简介 ⼭峡中(艾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
主要⼩说诗歌⽂学作品有短篇⼩说集《南⾏记》、长篇⼩说《⼭野》、《百炼成钢》等。
《⼭峡中》写于1933年,后收⼊短篇⼩说集《南⾏记》中,是艾芜早期的代表作。
⼩说开拓了⼀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彩,描写了为所迫以盗窃为⽣的⼭贼的⽣活。
以魏⽼头为道的这伙⼭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的⼈⽣。
他们不信菩萨不信书本,“不怕”和“扯谎”成为他们的⼈⽣信条,宁愿铤⽽⾛险,在“⼑上过⽇⼦”,也不愿听任于命运的摆布。
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些性格被扭曲的畸型⼈物。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社会的特殊⾓落控诉了旧社会的⿊暗和丑恶,同时流露出对他们悲掺命运的同情和叹息。
⼩说中的⼈物充满着浪漫、传奇的化⾊彩,他们来⽆影、去⽆踪,⼿段残酷,⽽内⼼深处却仍保留着正常⼈的善良和侠义,作者对这伙⼭贼采取了既批判⼜同情的态度。
⼭贼中野猫⼦的形象最为感⼈,她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的⼀⾯,⼜有不曾完全泯灭的“⼈性”的⼀⾯,是⼀个“⼈情”与“野性”和谐统⼀的艺术形象。
悲剧故事的展开和多姿多彩的⼭光⽔⾊的描写构成鲜明对⽐,显⽰了浪漫主义⾊彩。
借⾃然景物的美反衬出⿊暗的⼈⽣社会的丑,借⾃然景物的丑来烘托故事的悲剧⽓氛。
语⾔简洁、明快,动作性强,是反映我国西南边疆风⼟⼈情的优秀⼩说诗歌⽂学作品。
(冯敏) 原⽂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终于渐渐吞蚀在夜⾊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在⿊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激起吓⼈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峰,好象也在伯着脚下的奔流,⽆法避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中之夜,阴郁、寒冷、怕⼈。
桥头的神祠,破败有荒凉的。
显然已给⼈类忘记了,遗弃了,孤零零地躺着,只有⼭风、江流送着它的余年。
我们这⼏个被世界忘却的⼈,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星光,就从远⼭那边的市集⾥,悄悄地爬了下来,进去和残废的神们。
艾芜

艾芜——《南行记》作者介绍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
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
推荐作品——《南行记》艾芜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艾芜有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处理题材的魄力,善于把一个平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听,以色彩明丽的景物和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使形象逼真感人。
他笔下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笔调清新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抒情味。
抗战爆发以后的创作,谨严沉郁的现实主义手法,逐渐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
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划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
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
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
郭沫若评介艾芜的作品:“我读过艾芜的《南行记》,这是一部满有将来的书。
艾芜三部“南行记”述评

.
,
以后 他 又 陆续写 作 了 不 少南行 生 活 的作 品 一 九六 三年 六月 作者 将他描 写 解放 前 的 南行 生
,
.
活并 以 第一 人称形 式写 作的 三 十个 短篇 集结起 来 仍 以过 去用 过 的 《南行 记 》为名 出版 这
.
便是 艾芜 的 第一 部南行 记
,
一 九六 一 年 冬天 艾芜 怀 着对 青年 时 代羁 泊 之 地 的 依 念心 情 和 对 当年人 民 今天 如 何生 活
,
便填 成一篇
以创 作丰
。
”
富自乐
( 鲁迅 《二 心 集 》 《关 于小说 题 材 的 通信 》 ) 艾芜得 到 鲁迅 先 生 的 热 情 鼓 励 以 后
,
便努力 写 作起 来 一 九 三 二 年 十二 月 他 回 国 以后 写 作的 第一 个 短 篇 小 说《人 生 哲学 的 一 课》
,
.
,
“
在《文 学月 报》发 表 了 这 是 他 漂 泊到 昆 明 时 的 真实 遭 遇 从 此 他 以 南行 中的 亲 身经 历 以
,
,
第一 篇动 笔到 末一篇完稿 历时半 个世 纪
第 二类是 对黑暗现 实进行 消极反抗 以 求
.
生 存的 人 他们 的行 动 对现存 的社会秩 序有
,
.
所破 坏 客观上有 损于统 治者 但 同时 也损
,害 了Βιβλιοθήκη 众 利益 这 类人物 在艾 芜第一部 南行
反映 了 我 国 不 同 历 史阶 段西 南边疆 地 区各 族
、
”
及 所 见 所 闻 的一 些 人 和 事 ( ( 南行 记 》后 记 ) 为 内容 的 作 品 接 二 连三 地在 各文 艺 刊物 发
艾芜先生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艾芜
艾芜
,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主要著作
1934
散文名篇赏析:《冬夜》 艾芜

散文名篇赏析:《冬夜》艾芜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
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我一人。
虽然不远的墙边,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
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在马路上是冷冰冰的,还刮着一阵阵猛厉的风。
留在枝头的一两片枯叶,也不时发出破碎的哭声。
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一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先生,你说是不是?”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不,不,”他接着咳嗽起来,要吐出的话,塞在喉管里了。
我说:“为什么?你看见一下霜,乡下的房屋和田野,便在早上白了起来,街上却一点也看不见。
”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还有那些山里呵,比乡下更冷哩,咳,那才好哪!火烧一大堆,大大小小一家人,热闹呀!……”接着他便说到壮年之日,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
一个人的漂泊生活,我是喜欢打听的,同时车又没有驰来,便怂恿他说了下去,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敲开树阴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
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
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入你的鼻子。
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
你刚开口说由哪儿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
老太婆吩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说是客人要烘暖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嘻笑。
年青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他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
如果你要在他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
艾芜作品特点

艾芜作品特点《说说艾芜作品的那些特点》嘿,说起艾芜啊,那可真是位厉害的作家呀!他的作品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艾芜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真实,就跟咱身边发生的事儿似的。
他写的那些人和那些景,都特别鲜活,好像能从书里蹦出来跟你聊天。
好比是他写的那些底层人民的生活,那叫一个生动形象,让人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仿佛也跟着故事里的人物一起经历了那些酸甜苦辣。
你瞧,这多接地气啊,一点儿都不装腔作势。
而且啊,艾芜老师笔下的人物那叫一个有个性!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就像是咱隔壁的二大爷、村里的铁蛋似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脾气,该倔强的时候倔强,该软弱的时候软弱。
有的时候,我读着读着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心想这人物咋这么有意思呢。
不像有的书里的人物,那叫一个死板,跟个木偶似的,没啥意思。
他的语言还特别平实易懂,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词儿,让人读起来一点儿都不费劲。
这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轻松自在,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琢磨那些文绉绉的语句。
就比如他描写一个场景,几句话就能让你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就好像你也在那地方待过似的。
艾芜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大多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中,但总能在这些人身上看到那一丝希望和温暖。
就像在黑夜里的一盏小火苗,虽然微弱,却是那般珍贵。
这就让人读起来心里暖暖的,感觉生活再难也还是有盼头的。
总之呢,艾芜的作品特点就是真实、有趣、通俗易懂,还带着对生活满满的爱。
读他的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让人欲罢不能。
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去读一读艾芜老师的作品,感受一下那独特的魅力。
说不定读完之后,你也会像我一样,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呢!怎么样,还不赶紧去看看呀!。
艾芜的代表作

艾芜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共有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18部,散文、杂文、评论等7部,再加上没有收入集子的文章和作品,共计有500多万字。
从创作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描写流浪生活和边地风光;二是反映旧中国的农民问题;三是描绘解放后工人阶级的新生活和新的精神风貌。
《南行记》使艾芜一举成名,“之后的六十年中除文革时期外,艾芜一直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如《一个女人的悲剧》、《乡愁》、《芭蕉谷》、《江上行》等。
他又以五篇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百炼成钢》和《春天的雾》显示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力。
”1现将其主要作品罗列如下作品备注1934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5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 《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6 《夜景》短篇小说集《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1937 《春天》篇小说1937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艾芜小说研究》史莉莉20091939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 《萌芽》短篇小说集1941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 《杂草集》散文集1942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3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 《爱》短篇小说集1943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4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5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6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7 《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8 《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 《乡愁》中篇小说1948 《山野》长篇小说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中篇小说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8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5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9 《艾芜选集》1959 《欧行记》散文集1959 《浪花集》评论集1964 《南行记续篇》短篇小说集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1981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 《艾芜小说选》1981一1《艾芜文集》1-2卷984《艾芜儿童文学作1983品选》1983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4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5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7 《风波》长篇小说。
《山峡中》故事梗概

《山峡中》是一部艾芜的早期作品,讲述了一个读书人参与盗贼团伙并在山峡中生存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阴沉的环境中,以铁索桥、江水和山峡为特色,为后续的故事做好了背景铺垫。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读书人,他因为生活的压力而被迫加入了这个盗贼团伙。
然而,他一直想要离开他们。
在这个团伙中,有一个被称为“小黑牛”的人物,他是一个悲惨的人物,因为他的遭遇而被迫加入这个团伙。
小黑牛因为偷盗时被发现而被毒打,最后被抛弃在江中。
除了小黑牛之外,故事中还有另一个女性角色——野猫子。
她从小就生活在土匪团伙中,因此性格泼辣、野蛮。
然而,她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温柔和人性。
野猫子和小黑牛不同,她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故事中还有其他的盗贼角色,如夜白飞、野老鸦和小骡子等。
他们白天出去偷盗,晚上回到山峡中休息。
在这个团伙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故事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小黑牛想要逃跑,但被团伙中的其他成员发现并阻止。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野猫子的角色逐渐变得更加重要。
她不仅帮助小黑牛逃跑,还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原来,她是团伙头目的女儿,因为不满父亲的行为而离家出走。
最后,故事以悲剧收场。
小黑牛最终被团伙头目扔进了江中,而野猫子也因为暴露身份而被追杀。
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者留下了希望和期待。
当主人公想要离开这个团伙时,他发现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在山峡中。
这时,他看到了灰堆旁边的木人儿和放在书上的三块银元。
这些物品暗示着小黑牛和野猫子的命运,也展示了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矛盾。
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的情节,同时揭示了盗贼团伙中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艾芜的写作风格独特而细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一)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一) 论文关键词:艾芜云南流浪作品创作论文摘要:艾芜是一个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作的一位左翼作家,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展现得几乎都是“流浪者”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流露的是流浪的所见所闻所感,充满了人世的辛酸与悲苦。
当然,作为一个流浪的人儿,云南就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了他创作的绝佳题材,创作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南行记》。
本文将从艾芜以云南流浪经历为题材的作品出发,围绕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宏观上解读、理解云南风俗并探索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左翼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十分丰富,与好友沙丁一起被誉为“左翼双壁”。
然而,在大部分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艺术魅力的应属《南行记》。
《南行记》以自己在云南流浪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云南的风土人情为基调,把自己的流浪经历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相融合的具有云南特殊文化背景的南行系列小说,是作家理想与现实,心灵与社会的矛盾的产物,是现代文学史上“流浪小说”的典型。
一部伟大的作品始终与作家自己的某一特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作品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眼球。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艾芜那坎坷的流浪经历是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流浪小说的。
相反,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艾芜就是某一哲学流派的大家。
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决心走文艺这条道路是经过漫长而艰难的选择的。
因为在那长途跋涉的旅途中,他的包袱里始终装的是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人生观和哲学观》以及一些经济学、社会学之类的书籍。
可以说是流浪,是云南改变了他的文化路,为此有必要对他的这段经历做一个认识。
—艾芜的云南缘艾芜一生三次南行到云南,作为一个流浪的人为什么多次南行到云南呢?用他的话说是“新的变化太吸引人了”。
在《想到漂泊》中,艾芜深情的写道:“我自己,由四川到缅甸,就全用赤脚,走那些难行的山道,而且,在昆明,在仰光,都曾有过缴不起店钱而被赶到街头的苦况的,在理是,不管心情方面,或是身体方面,均应该倦于流浪了。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网络资料整合)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一、生平及其创作(一)、笔名由来:艾芜受胡适“人要爱大我,也要爱小我”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又改名为“艾芜”,而这个笔名就伴随了他一生,他的真名汤道耕却鲜为人知了。
(二)、生平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并与沙汀成为同窗好友。
(艾芜和沙汀被称为“文坛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友情一直被文坛传为佳话。
他们同生于1904年,同是四川人,一同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又一起给鲁迅写信请教写作问题,共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晚年他们都落叶归根,同住在成都,彼此交往更加密切了。
1992年11月,已经双目失明的沙汀刚出医院回到家中,还在住院的艾芜便来到沙汀家看望老友。
听说艾芜来了,沙汀站起身摸着走向门口,抓住艾芜的手整整两个多小时没有松开。
没想到,这次竟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没过多久,1992年12月5日,艾芜去世了,家人瞒着沙汀不敢告诉他。
但几天后,沙汀还是知道了,他悲痛欲绝,连呼:“道耕太苦了!”不过10天,1992年12月14日,沙汀也跟着艾芜去了。
他们同样一生执著于文学,著作等身,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这也为他的《南行记》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1930年冬,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活动被捕。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1932年回到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南行记》(1935)和中篇小说集《芭蕉谷》(1937)(这些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及其自发斗争)同年11月29日,爱无语沙汀联名,由艾芜执笔写信向鲁迅请教关于小说创作题材的问题。
艾芜故乡主要内容

艾芜故乡:文脉之地,情感之源艾芜,这个名字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是如雷贯耳的。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艾芜的创作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
而当我们谈及艾芜时,他的故乡——四川新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新繁,这个看似普通的川西小镇,却承载了艾芜的成长岁月和无数创作灵感。
新繁,一个宁静而充满韵味的小镇。
走进这里,仿佛就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川西风情,古朴的街巷、青瓦白墙的民居、悠闲的茶馆,都仿佛在诉说着艾芜的故事。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艾芜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艾芜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新繁的影子。
那熟悉的场景、那鲜活的人物、那浓厚的川西风情,都是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怀念。
在新繁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他作品中的元素,仿佛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他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不仅如此,新繁还是艾芜文脉的延续之地。
在艾芜逝世后,新繁人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艾芜纪念馆,收藏和展示他的作品和生活物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
同时,新繁还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推广艾芜的文学精神,使他的文脉得以在这里延续。
新繁与艾芜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并不是一种偶然。
一个人的成长和创作往往深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正是新繁这片土地孕育了艾芜这样的文学巨匠。
同样地,艾芜的创作也反过来为新繁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使得新繁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故乡更是艾芜精神和文化的故乡。
在新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艾芜留下的痕迹和影响。
他的作品被镌刻在每一个街角每一面墙壁甚至是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人们在这里讲述着关于艾芜的故事传说着他曾经的事迹和创作历程。
这些故事传说已经成为新繁的一部分与该地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无法分割。
除此之外新繁还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心中的圣地。
他们纷纷来到这里追寻艾芜的足迹试图在他的故乡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文学的答案。
新繁因此成为了一个文学交流和研究的平台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关注。
散文名篇赏析:《江底之夜》 艾芜

散文名篇赏析:《江底之夜》艾芜走下十里多路的山坡,阻挡在面前的,正是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
街口吐出一大群回到远山去的村人,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倘不看见另一只手还提有竹筐及布口袋,那会把他们这些赶街的人疑为土匪的。
“真是幸运呵!”这样想着,心上泛着感谢。
因为从昭通动身,只是一个人,又没有带着武器,结果却是安然地走到了一个可以暂时住宿的地方,并且一天的路程上,全不曾想到一点儿,会在路的转角,林的深处,碰着危险的。
这儿名叫江底,看地势正是名副其实的,对面陡险的山岩,带着森森的夜影壁立着,绕有暮霭的峰尖,简直可以说是插入云际了。
这面呢,山坡虽不像那样的高耸着,但倾斜的长度,也就够人爬着流汗了,而且从江底的街口,仰着望上去,那给晚烟封住的岭头,已是和着入夜的天色混而为一了,令人分认不出来。
江上软软地横卧着一长条铁索桥,是联系着东川和昭通的交通血管的,白天驮货的马队经过时,一定是摇摆抖动得很厉害,这时却只有二三归去的村人踏着,发出柔和的迫微的吱咖声音。
水势极其凶猛,不停地在嶙峋的岩峡间,碰爆出宏大的声响,有时几乎使人觉得小石挺露的街道,瓦脊杂乱的屋子,都在震得微微抖动的一般。
我住在一家临江的马店里面,江风时从后门猛急地扫入,烧来暖暖手的火堆,也给它卷走了一点点的红星。
店里空空洞洞的,在火光附近现出的松木柱头,略带倾斜的样子,潮湿和马粪的气味,在周遭暗暗地发出。
兼做店老板和小伙计的,只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但喂孩子奶的时候,仍旧无须乎解开衣纽,只从胸襟的破裂处抓出奶头来就可以了。
她有一双大的足,走在屋里时,便发出男子那样重的足声。
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但她一点也现不出倦怠的样子,总是有精神地叱责那些幼小的人。
我的装有书和衣衫的包袱,因为里面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由她拿去放着。
等我和她的一个叫做小狗的大孩子,一块坐在火堆旁边用心烧吃包谷的时候,她便走进她那间小屋子,把房门紧关着,倘若没有她的第二个孩子,在屋门口用小手急拍着,嚷着“妈妈,妈妈”的话,我是不会掉回头去发现出她已关着了房门的。
浅谈艾芜《南行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作者: 高守亚
作者机构: 六盘水师专中文科
出版物刊名: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1-36页
主题词: 艾芜;南行记;艺术特色;弱小者;包办婚姻;新繁县;马来亚;山峡中;社会底层;一九
摘要:<正> 艾芜,原名汤道耕。
一九○四年出生四川省新繁县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
由于家庭的贫困和受到“五四”、“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出于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封建的包办婚姻,于一九二五年离开成都师范学校出走。
从此,在整整五六年时间里,艾芜漂泊于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在社会底层过着自食其力的贫困生活。
一九三一年春,因为参加缅甸的革命运动,被英帝国主义遣送回国。
在国内,他怀着把他“身经的,看见的,听过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
四川小说三杰李劼人、沙汀、艾芜

(二)《在其香居茶馆里》 解析
1、小说的内容 2、小说的人物:邢幺吵吵、方治国 3、小说特色:川北乡镇风俗;川北语言特点;
客观的表现手法 4、小说意蕴:中国基层社会缩影:烂县里的烂
政权;基层社会的生存逻辑
三 艾芜
(一)艾芜(1904-1992)四川新都县人。 生平简介。1933年《南行记》。抗战后 三部连续性的长篇《丰饶的原野》《故 乡》《山野》。小说特色:题材的开拓; 各种类型的流浪者形象的塑造。
四川小说三杰:李劼人、沙 汀、艾芜
一 李劼人
(一)李劼人(1891-1962) 四川成都人。生平简介。 1936-1937年,连续发表长 篇小说《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一、 二、三部)。长河小说。 郭沫若的评价。
(二)《死水微澜》解析
1. 小说的基本内容
2. 小说的人物分析:罗德生(罗歪嘴)、 顾天成(顾三爷)、邓幺姑(蔡大嫂)
(二)《三峡中》解析
1、小说内容 2、人物分析:野猫子 3、小说特点:题材;边地风情 4、小说意蕴:“坏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坏人”不一定坏;被社会挤出正常生 活圈子的人还是人。
3. 小说的语言特色:书面语,四川方言, 行话。语言张力。
4. 小说的意蕴:社会风俗文化;中西文化冲 突;社会政治结构腐败;生命的本真状 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沙汀
(一)沙汀(1904-1992)四川安县 人。生平简介。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在其香居茶馆里》《兽道》等。 长篇小说有《淘金记》《困兽记》 《还乡记》。小说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
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 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更加丰富,多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着重描写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揭露黑暗统治。
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深沉的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山野》是这个阶段创作成就的主要标志。
抗战期间,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写成通浴理论读物《文学手册》,至今仍受到初学写作者欢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创作了以解放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沸腾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不少工业题材的短篇。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短篇》。
这些小说和《南行记》一样,以手记的形式展现了南疆人民崭新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
近几年,仍在不卷地创作。
1981年作第三次南行,创作出版了《南行记新篇》。
1985年和1987年各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问世。
现任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
[著作书目]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4,天马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
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生活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曾订版,1963,作家;再增订版,1980,人文
夜景(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良友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7,商务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萌芽(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增订版,1981,湖南人民
杂草集(散文集)1941,改进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桂林文化供应社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2文献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三户图书社
爱(短篇小说集)1943,大地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文学书店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3,新群出版社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4,读书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华美书店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5,建国书店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华夏书店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6,自强出版社;1979,四川人民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自强出版社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7,新新出版社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开明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上海环星书店
乡愁(中篇小说)1948,中兴出版社
山野(长篇小说)1948,文生;重排本,1954,作家
一个女人悲剧(中篇小说)1949,新中国;1950,三联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3,人文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5,辽宁人民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天津人民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作家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作家;1978,四川人民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8,百花
艾芜选集1959,人文
欧行记(散文集)1959,百花
浪花集(评论集)1959,北京
南行记续编(短篇小说集)1964,作家
艾芜短篇小说选1978,人文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新蕾
艾芜小说选1981,湖南人民
艾芜文集(1-3卷)1981-1984,四川人民(未出齐)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1983,四川少儿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3,云南人民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4,湖南人民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5,人文
风波(长篇小说) 1987,上海文艺
[翻译书目]
翻译小说选1942,文化供应社
[研究资料书目]
《百炼成钢》评价(作家出版社编部整理) 1958,作家
艾芜小传(江少川)1981,长江
艾芜(胡德培)1984,香港三联;人文
艾芜研究专集(毛文、黄莉如编)1986,四川文艺
沙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
(徐建华)
《艾芜集》
1.《人生哲学的一课》
2、《在茅草地》
3、《蝎子寨山道中》
4、《山峡中》
5、《我的爱人》
6、《我们的友人》
7、《松岭上》
8、《左手行礼的兵士》
9、《山中送客记》
10、《南国之夜》
11、《瞎子客店》
12、《我诅咒你那么一笑》
13、《瘴气的谷》
14、《山中牧歌》
15、《快活的人》
16、《疯婆子》
17、《偷马贼》
18、《芭蕉谷》
19、《七指人》
20、《乌鸦之歌》
21、《森林中》
22、《冬夜》
23、《我的旅伴》
24、《卡拉巴士第》
25、《寸大哥》
26、《安全师》
27、《流浪人》
28、《月夜》
29、《洋官与鸡》
30、《山官》
天地漂泊(散文)1.《想到漂泊》
2、《川行回忆》
3.《大佛岩》
4.《滇东旅迹》
5.《滇东小景》
6.《在昭通的时候》
7.《江底之夜》
8.《边地夜记》
9.《进了天国》
10、《病中记忆》
11.《舍资之夜》
12、《旅途断片》
13.《滇曲掇拾》
14.《旅途杂话》
15.《潞江坝》
16.《走夷方》
17.《乡亲》
18.《路边小店》
19.《克钦山道中》
20.《古尔卡》
21.《八募那城市》
22.《从八募到曼德里》
23.《上缅甸车中》
24、《缅甸人给我的印象》
25.《缅京杂记》
26、《旅仰散记》
27.《仰光小景》
28.《怀大金塔》
29.《南国的小屿》
30.《过槟榔屿》
31.《马来亚旅感》
32.《香港之一夜》
33.《归来》
34.《鼓浪屿》
35.《孝陵游感》
36.《旧地重游》
37.《村居回忆》
38.《夏天的旅行》
师友忆旧
1、《悼鲁迅先生》
2、《记我的一段文艺生活——兼记茅盾先生》
3、《你放下的笔,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来》
4.《悼邵荃麟同志》
5、《回忆周立波同志》
6、《夜深我走在北京的街头》
7、《回忆茅盾同志》
8、《回忆老舍》
9、《沈从文的“不敢”》
写作回顾1.《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2.《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