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伤心人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古典诗歌鉴赏训练-《千秋岁》
Hale Waihona Puke 【译文】 江水之边沙洲之外,笼住城郭的春寒已经消退。百花调残零乱,黄莺的叫声令人心碎。飘泊的我已疏远了酒盏,离别的感伤消瘦得宽了衣带。意中人已看不见,朵朵白云在日暮时汇聚一起与我空空地相对。回想往日在西池相会,象鹓鹭一样,如车辆一般,飞翔疾行。二人情深携手之处,如今有谁还在?萦回在日边的清梦已经割断,镜中的红颜也已更改。美丽的春光已过去也,飘飞的落花千万点它掠起的愁绪正如翻腾的大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yuān lù):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3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前后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作者:章书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秦观是元祐词人群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秦观以丰富多彩的创作心态创作了风格多样的词作。
本文通过对秦观词作的解读,分析秦观词的创作心态,探究这些创作心态的成因,并对秦观的词作创作心态做出判断,以更好的研究秦观词作。
关键词:秦观词;创作心态;基本情况;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70-01秦观词,又称淮海词,是被称为“古之伤心人”①的秦观一生词作的一个优秀的汇编。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向来就有着不朽的美名。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时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通过对秦观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作的创作心态的探索,可以发现:秦观的词作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
先是意境阔大,典实丰富,接着开始豪情淡化,委婉曲折,后来一洗豪壮,归于本色,再是凄厉无比,愁怨甚深,最后归于平和,超然洒脱。
总的说来,秦观词的纷繁复杂的创作心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决定造成秦观词创作心态纷繁复杂的最主要原因是秦观本身的特点:1.坎坷多变的人生也是他词作心态纷繁复杂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观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既有年少丧父,屡试不第,无辜受诬,贬谪蛮荒的悲苦,也有青春冶游,进士及第,西园宴集,老友重逢的喜悦。
这样丰富的人生有时候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甚至在某些时候激烈冲突,如在屡试不第之际,落第的痛苦与归隐的安然等等就常常交织,使秦观怀着复杂的心情创作词作。
在贬谪时期,秦观的词中也并不是一味的埋怨,常常是既有怨恨,又有解脱,更有希冀。
2.气质类型之类也会直接影响作家的心态。
秦观虽然是一个络腮胡子大汉,但其内心是细腻而敏感的。
古之伤心人
冯煦曾在《嵩庵词论》中说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指的是北宋后期词坛上两位著名的词人秦观和晏几道,其大概意思是说他二人皆是不如意者,他们的词中都透露出一种伤心之感。
影响一个词人创作风格的,有多种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我认为,词的风格与词人的性格、气质有着极大的关系,此外,还有个人的遭遇经历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对两人进行各自的分析。
秦观词中多伤心之作的原因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以及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对秦观来说,人生的不如意,主要来说就是仕途的失意。
对于那些受封建正中思想很深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学而优则仕了,这也可以说是改变他们身份的唯一机会了。
可是秦观却没有好好利用这机会。
他有过两次科举考试失败的经历,直到第三次,因受到大学士苏轼的赏识才考上进士,开始自己的仕途。
可惜好景不长,刚得恩宠的他就卷入了党派之争,作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被划入了旧党。
元佑九年,旧党一派被赶出京,秦观当然也不能幸免,由此便开始了他风雨飘零的后半生。
而《踏莎行》应当是他的最伤心之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这首词中,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暮春时节的凄惨景色,词中没有光彩照人的词语的堆砌,显得平易近人。
虽然此中没有一个“愁”字,但还是让人沉迷在词人那种如烟如雾的愁绪中,如亲身体验般感受到词人当时心中的迷茫。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
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如果说辛弃疾的词和文词都是忧国伤怀,那么,黄庭坚、纳兰性德两人的词就完全不一样了。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家境贫寒。
早年丧父,与叔伯生活在一起,并从祖父起过祖辈世袭的一些田地。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他从小就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黄庭坚曾说过:“吾家子少好学,博览群书,且喜爱诗词。
”可见其自幼就非常爱学习,即使在战乱的年代也没有放弃学习和思考。
他的词中无不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但是在文坛上却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
北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频繁导致国库空虚(宋仁宗时)、兵燹不断,在这样十分残酷而混乱的环境下,朝廷也无暇顾及士大夫们的生存问题——是他们一直关注着朝政局势而不能做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他们会经常去思考国家大事,比如北伐这件事。
虽然黄庭坚自身比较喜欢读书和吟诗作赋来缓解压力、抒发情怀、振奋士气和精神;但他并不是为了要为国家争光而献身的人!所以说“一代名相”并不是指他只有才华和气节来作为一个皇帝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在黄庭坚身上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们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却不是好欺负的主。
比如黄庭坚对于国家社稷和国家兴亡所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忧国忧民!他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
黄庭坚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家庭中,他在小成长过程中受过很多良好教育:精通诗文、书法、琴棋书画,更懂得礼仪;他还通晓音律、乐理、诗词等艺术理论知识。
同时他也很有正义感;所以他经常写诗表达自己对时政悲欢之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天下何安于?”也正是因为在这样复杂激烈而又悲伤无比的01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汉族,原籍登今山东莱州(今山东省临沂市),南宋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身贫民,青年时因志向远大而参加金兵被任命为信都路安抚使;后因屡建战功,被封为“信国公”并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
因早年多次提出抗金主张但始终未能实现,只好退隐乡里。
在南宋朝廷执政期间曾经多次参与北伐战争,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最终因敌国太强大最终被南宋朝廷所灭。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1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出自北宋秦观词作《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阕写寒夜梦醒,只感觉庭院深深,听到城楼门头传来阵阵边地乐曲,漫长的清夜又过去了。
反映了羁居贬所的凄凉困境。
下阕就梦断写异乡飘泊的孤独幽怨。
除夕时节还没有见亲人来信,正是引发梦中相思及梦断悲苦的原因。
词尾真实地写出作者身在贬所,举目无亲,孤寂难耐的况味。
此词笔触精致,用典贴切,景语、情语、浅语、淡语,含蓄巧妙,意味深远。
作品原文阮郎归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作品注释①湘天:指湘江流域一带。
②丽谯:城门更楼。
《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郭象注:“丽谯,高楼也。
”陆德明释文:“谯,本亦作蠛。
”.成玄英疏:。
言其华丽瞧蛲也。
”小单于:乐曲名。
李益‘听晓角》诗:“无限寒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乐府诗集》:“按唐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③迢迢;漫长沉寂。
清夜:清静之夜。
徂(音cú):往,过去。
④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
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莫愁。
除:逝去。
⑤衡阳,古衡州治所。
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
《舆地记胜》:“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日雁不过衡阳,或日峰势如雁之回。
”陆佃《埤雅》:“南地极燠,雁望衡山而止。
”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王水照先生《元佑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云:“从郴州至横州,当时必须先北上至衡州,然后循湘水,入广西境,至桂州兴安,由灵渠顺漓水下梧州,复由浔江、郁水西至横州。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高考考点: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考点:1.《饮马长城窟行》2.晏几道《临江仙》3.(北宋)晏几道《蝶恋花》4.皇甫冉《春思》5.(唐)无名氏《蝶恋花》6.杜牧《寄远》7.(明)许炯《望夫石》8.李璟《山花子》【考点解读】一、概念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序号类别示例1 抒发别离苦情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例诗解析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劳劳亭简短赏析
劳劳亭简短赏析1.郑板桥劳劳亭的赏析劳劳亭《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唱到:“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可见劳劳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
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忍不住手痒,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江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自己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
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联诗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
那么,如何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呢,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色,当时正值早春二月,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
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我们不能不佩服李白这种过人的联想,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如盛唐王之涣的《送别》诗就是一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引导语:北宋词人的秦观《好事近·梦中作》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那么我们一起通过下文来学习这首词的内容吧。
【原文】好事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⑴,天矫转空碧⑵。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⑶。
【注释】⑴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天空云彩变化多端,快速移动。
⑵天娇:屈伸貌。
⑶了不知:全不知。
【白话译文】春天走过的道路,细雨增添了鲜花,花容掠动了满山的春天景色。
沿着水流行到小溪的深处,只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千百。
飘飞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下子在面前化作龙蛇,突然又翻腾飞去,一天澄碧。
醉时躺卧在老树古藤的绿阴之下,管他是东西还是南北。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秦观被贬监处州酒税时所作。
秦观梦中赋词填诗,将梦中所作完整地记录下来。
【赏析】这首词如词题所示,是写梦境。
这是秦观当年寓居处州择山下隐士毛氏故居文英阁所作,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
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
起首两句,写词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
首句构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
次句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承前意,写词人沿着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处,景色蔚为壮观。
成千成百栖息枝头的黄鹂,因了词人的突然深入,惊动喧腾起来,立时打破一片岑寂。
这时黄鹂飞鸣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满布鲜花,境界美丽极了。
词的过片一、二句,作者欣赏的视线移向天空,侧重描写白云的动态。
写霎时飞云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叫人惊恐不安。
时而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此间云气真是变幻无穷。
词的'歇拍两句,写词人心旷神怡,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荫,浑浑然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不知南北,物我而忘。
踏莎行秦观背景
踏莎行秦观背景踏莎行秦观背景引导语: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下面是有关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
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踏莎行赏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这一点是如何在他的词作中体现出来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幾道是“古之伤心人”,这一点是如何在他的词作中体现出来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这指的是晏几道在词作中表现出了深情忧伤的个性特点。
晏几道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深沉的情感和忧伤的主题而著称。
以下是晏几道词作中体现出他是“古之伤心人”的几个方面:
1.忧愁与离别的主题:晏几道的词作经常表达忧愁和离别的
主题,抒发对亲友分离的思念之情。
他在词作中描绘了离
别时的悲伤和感伤,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长久的思念
之情。
2.深刻的人生感悟:晏几道的词作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感
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他通过对岁月的描绘和对生命的
思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人生之短暂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3.冷峻的情感表达:晏几道的词作中情感表达较为冷峻而凄
凉。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内
心深处的伤感和忧伤。
他的词作情感深邃,以平淡而质朴
的语言展示出内心的苦楚之情。
4.对世情社态的独特观察:晏几道的词作中也展现了对世情
社态的独特观察和对世道变迁的感叹。
他通过描绘社会现
实和对人生境遇的吐露,透露出对人情世故和社会变迁的
忧虑和思考。
综上所述,晏几道的词作体现了他作为“古之伤心人”的特点。
他的词作以忧伤和离别为主题,表达了深情与忧愁之情;通过对人生和世情的思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这些特点使得晏几道的词作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重要的地位。
【劳劳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劳劳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及注释】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1、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
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
《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2、劳劳:忧愁伤感貌。
此指劳劳亭。
3、“春风”二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略是取“留”“柳”谐音。
这里诗人把春风人格化。
知,理解。
遣,让。
【赏析】《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写道:“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
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江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
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一联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
要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色,当时正值早春二月,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
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6秋在线作业1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6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而且写得最成功的人物。
A. 林黛玉B. 贾宝玉C. 薛宝钗D. 王熙凤正确答案:2. 范成大是南宋前期诗人,其作品被称为(),影响很大。
A. 诚斋体B. 铁崖体C. 简斋体D. 易安体正确答案:3. 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是()。
A. 复社B. 同盟会C. 左联D. 南社正确答案:4. ()的文章,被誉为“明人第一”。
A. 刘基B. 高启C. 袁宏道D. 归有光正确答案:5. 元代第一部曲律专著是《》。
A. 《中原音韵》B. 《切韵》C. 《唐韵》D. 《韵镜》正确答案:6. ()又叫昆曲,唱法主要是清曲小唱,但具有“流丽悠远”的特点。
A. 海盐腔B. 余姚腔C. 昆山腔#京腔正确答案:7. 吕天成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A. 《曲品》B. 《曲律》C. 《闲情偶寄》D. 《艺概》正确答案:8. ()取材于三国故事,描写关羽大智大勇,挫败了东吴的计谋,是七百多年来唯一的基本按杂剧原貌演出的剧目。
A. 《哭存孝》B. 《西蜀梦》C. 《单刀会》D. 《救风尘》正确答案:9. 《圆圆曲》是()的代表作。
A. 钱谦益B. 吴伟业C. 屈大均D. 王夫之正确答案:10.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其中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
A. 明嘉靖本B. 明万历本C. 清毛氏父子修改本D. 金陵世德堂本正确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6秋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有()。
A.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B. 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C. 柔中见刚,倜傥有丈夫气D. 以文为词正确答案:2. 明代的长篇小说除了“四大奇书”,还有()。
A. 《镜花缘》B. 《封神演义》C. 《新列国志》D. 《北宋志传》正确答案:3.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是()。
晏几道
但我这几句事不关己、无关痛痒的话,可能会损害晏几道那颗脆弱敏感的自尊心,招来他九泉之下的几声冷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俱往矣,历史的车轮悄然驶过,大晏小晏都已经“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词,香如故!
2009-1-3 17:02 回复
羽烈帝
1位粉丝
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意中曾许,欲共吹花去。
长爱荷香,柳声殷勤路。留人住,淡烟微雨,好个双栖处。
有人说,这首词记叙的只是一次艳遇而已。多情歌妓与词人“妆席相逢”,便脉脉含情,用《金缕曲》传递香艳的幽怨,最后留住词人,双宿双飞。对于歌妓而言,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歌妓的娇媚依人、慵柔情浓、曼声细雨、殷勤留客确实是她们谋生的手段与方式,她们也惯用“如弦”的语言挑选“诗好似君能有几”等投合奉承客人、留宿客人。
如此经历,形成了晏几道孤傲耿介的个性,好友黄庭坚总结他有“四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沦下僚、失意潦倒的晏几道,既不肯依附权贵,又拙于谋生,只能通过缅怀既往的辉煌岁月,来安置失落的心灵。他就像出家的贾宝玉,始终丢不掉“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终身回忆大观园里那几个聪明伶俐的真情姐妹。他的词大多是描写由富变衰以后的抑郁或失恋诀别之后的悲哀,笔调感伤,凄婉动人,代表作如《临江仙》:
晏几道生于侯门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也曾锦衣玉食。但随着家道中落,政治上的挫折,他从富贵的颠峰跌落下来,生活迁徙不定、经济日趋窘困、晚景颇为凄凉,堪为“古之伤心人”,因而他的词也就成了痴情苦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意思_全诗赏析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出自盛唐诗人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赏析《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写道:“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
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江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
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一联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
要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色,当时正值早春二月,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
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如盛唐王之涣的《送别》诗就是一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好事近·梦中作》译文及赏析
《好事近·梦中作》译文及赏析《好事近·梦中作》译文及赏析好事近·梦中作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
黄鹂:黄莺。
夭矫(jiǎo):弯曲而有气势之状。
转:转眼化作。
空碧:即碧空,为了押韵而采取的倒装句法。
了(liǎo):全然,完全。
译文1:春天走过的道路,细雨增添了鲜花,花容掠动了满山的春天景色。
沿着水流行到小溪的深处,只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千百。
飘飞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下子在面前化作龙蛇,突然又翻腾飞去,一片澄碧。
醉时躺卧在老树古藤的绿阴之下,管他是东西还是南北。
译文2:几阵如酥的春雨,催开了路边缤纷多彩的鲜花,涌动了满山春色*。
沿着春路,信步来到幽静绮丽的小溪尽头,突然惊起无数只黄莺在溪头林间纷飞啼鸣。
头上的飞云不停地变幻着形态,竟象龙蛇一样,在碧空中奔腾飞舞。
陶醉于这人间的幽静美景之中,小饮几杯浊酒,酣睡于古藤浓荫之下,全然忘却了纷繁复杂的尘世。
赏析:这首词如词题所示,是写梦境。
这是秦观当年寓居处州择山下隐士毛氏故居文英阁所作,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
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
起首两句,写词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
首句构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
次句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承前意,写词人沿着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处,景色蔚为壮观。
成千成百栖息枝头的黄鹂,因了词人的突然深入,惊动喧腾起来,立时打破一片岑寂。
这时黄鹂飞鸣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满布鲜花,境界美丽极了。
词的过片一、二句,作者欣赏的视线移向天空,侧重描写白云的'动态。
写霎时飞云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叫人惊恐不安。
李白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李白描写春天的古诗句“春日行”李白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唐】李白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
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
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
情人道来净来,何人醉新丰酒。
春日游罗敷潭【唐】李白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
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
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唐】李白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春日行【唐】李白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滞沅湘有怀山中【唐】李白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
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
予非怀沙客,但美采菱曲。
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
江南春怀【唐】李白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阳春歌【唐】李白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绣户中,相经过。
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奈乐何。
秦观的人生
秦观的人生秦观的人生他的每一首词,都弥漫着浓雾一样的忧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仿佛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忧伤,难怪宋代词人叶梦得叹他是“古之伤心人”。
他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一个忧郁的婉约派词人——秦观。
幸遇恩师苏东坡秦观没有显赫的出身,父亲只做过小官,但曾在太学学习过,学历不低。
优秀的基因使秦观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
不幸的是,在他1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经济支柱一倒,生活也陷入了贫困。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30岁的秦观第一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
这时的他意气风发,大有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可惜开榜之时,从头看到了尾,也没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他大受打击,回到家马上断绝了一切交往,独自一个人看书疗伤。
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第二次参加考试,依旧名落孙山。
冰冷的现实让他的头脑也冷静下来,后来他在《精骑集》序中反思说自己年少时读书,能一目十行,偷点懒也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常以此自负,沉不下心读书,整天跟着喜欢热闹的人喝酒游玩。
痛定思痛,秦观终于放下了小聪明,认真读起书来。
不过人到了30多岁,他发现记忆力大不如前,只得采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办法,把文章里的精辟内容一一摘录下来,分订成册,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除了刻苦,秦观也认识到一个人光低头读书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人赏识和推荐,才能入仕。
他萌生了拜苏东坡为师的想法,此时这位文坛领袖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
苏东坡已然名满天下,堪称文坛泰斗。
而秦观虽有些诗名,不过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而已,想见一见苏东坡都难,何况要拜师。
好在秦家有两个老相识,分别是孙觉和李常。
孙觉是黄庭坚的丈人,曾任湖州知州,李常是黄庭坚的舅父,正在齐州任知州,他们都是苏东坡的至交。
于是,他一方面请李常写了一封引荐信,另一方面请孙觉将自己的诗文推荐给苏东坡。
恰好,苏东坡和孙觉要到扬州游玩,秦观闻讯灵机一动,自己先跑到扬州一座著名的寺庙中,模仿苏东坡豪放的笔意,在寺庙墙壁上挥毫题词,然后静候他们的到来。
《晏几道词——伤心人的感伤写作》
晏几道词:伤心人的感伤写作Ξ□ 于东新1 唐雪琼2 摘 要 晏几道是一位多情的感伤词人。
由于他出身相门,而后又家道中落,谋生无计以至仕途蹭蹬,再加上他傲物睥世、敏感多情的性格气质,就使得他的爱情词显现出一种强烈的感伤色彩。
其“艳词颇有藉诗酒风流自遣的有托而逃的意味”,即对爱情至死靡它的追求成了他心灵的避难所。
为了表达这刻骨的“伤心”意绪,在艺术上,他借助了“追忆”与梦境,借助于章法上的顿挫多姿以及语言上“字外盘旋,句中含吐”等艺术手段,并且注重向诗歌和慢词长调学习,从而使传统的令词在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上超越《花间》,呈现出一种开新拓展的新气象。
关键词 晏几道;词;感伤中图分类号 I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28(2002)01-0058-08 晏几道(1038—1110),宇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在今江西省)人,晏殊第七子,世称“小晏”。
有词集《小山词》传于世。
小晏早年过着豪华的贵公子生活,生于侯门之家,长于妇人之手,天真放浪,因而他不知人世艰辛为何物。
成年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由于他拙于生计,进退失据,不能适应社会,所以不仅仕途 ,而且还时常受到一些意外的磨难。
比如神宗熙宁七年(1074),其好友郑侠上流民图,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捕治罪,小晏即受到株连而下狱。
一直到元丰五年(1082),已五十余岁的小晏才做了一个微小官—监颍昌许田镇。
据说他后来还做了一任开封府推官。
其他生平事迹,几乎漂没不闻。
但他是一个极有个性的文人,性格孤傲耿介,即使后来家财散尽,举家衣食不继,也绝不附炎趋势、巴结权贵,甚至连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名、身居翰林学士的苏轼想见他,都遭到他的回绝:“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
”[1]所以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评价他说:“叔原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城赐第,不践权贵之门。
”关于其人格品节,其好友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有过这样一段生动的解说:“晏叔原,临淄公之暮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伤心人————论秦观悲情主义摘要:清人冯煦在[[蒿魇论词]]中也说过“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然而细究文本, 我们发现秦观的’伤心’更多地溶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的是词人身陷党争之祸, 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并且[[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遇及创造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遂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情乎[[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而他的情却与其他人的情由于生平遭遇不同而呈现出另钟风情! 关键词:秦少游的生平遭遇以及他的别样悲绪年年春风剪杨柳,岁岁日月映古今。
时空浩瀚,沧海一粟,时光匆匆的脚步不会为谁停驻。
天地悠悠,旧朝难留,岁月忙碌的身影不会为谁守侯然而在历史这片巨大而苍茫的瀚海中,但总会有明丽的浪花闪亮我们的眼睛,总会有光彩的人物激荡我们的心灵,就如秦观,秦少游的悲情,在经过千年不竭的传诵后仍屡屡使我们感动!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在这位“伤心人”的诗集里,贯串着一种深广莫名的悲哀和抑郁。
当然这种风格特征与他一生中的不幸遭遇是分不开的。
秦观生长在江苏高邮的一个寒士之家,少年丧父,借书苦读,“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神宗熙宁十年(1077),初见苏轼,作《黄楼赋》,苏轼誉为“有屈宋之才”。
[1]元丰七年(1084),苏轼特荐其诗与王安石,安石以为“清新似鲍谢”。
[2]青年时期的秦观已是闻名于世的才子,黄庭坚称赞他“国士无双”。
元丰八年(1085)他结束了”奔走道路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登进士第后, 历仕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交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轻松,但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经常靠朋友接济,而让他更为进退维谷的是,绍圣六年,(1094)因与苏轼的关系牵连党籍,列名《元佑党人碑》“余官”第一,一再遭贬,远谪南荒,身心受到双重折磨。
1100 年,徽宗即位后,始得复职北还;不幸中途逝世于藤州。
正是由于他对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理想抱负的一再受挫,使秦观的诗歌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和凄凉哀怨的情调,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另种绝望与究诘。
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宋四家词选眉批》 } 秦观的诗词可谓千古传诵,而他的情却既不同于美成的媚情,也不同于小山的哀情,更不同于东坡的豪情,他的情是柔情,如碧落里的几抹微云,缱缱绻绻,偶尔会有轻柔的风慢慢吹散开来,疏疏落落却藕断丝连。
又如盈盈春水,微波荡漾,有时水会萦溢与堤上,让人感到无限情意,他的情中又蕴涵着一份凄清婉美,还有一种柔中见韧,情中见意,更有一腔悲情妙不言传!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受到苏轼的讥讽,说他”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也曾骂道”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裘其貌,词至是一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痛其变,而转觉有得不变者。
“可见苏轼的讥讽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定根据的,只不过秦观是在柳永以赋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更胜一筹而已.虽然世人称柳咏是有心人以命填词,但他的词却是绵绵情思绕心头,梦寄情楼,情依烟花,从来都是软声细语,轻歌曼舞,数人纤纤碎步,长袖摇摇微飘,唤醒的是有情男女,惊起的是水中鸳鸯.如他的《雨霖铃》见出他的情虽然悲伤但大多写的是男女恋情,写的直白露骨,有一种媚俗之情,而秦观却与之大不相同, 流露出一腔催人泪下的悲情!如他的作品{《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是绍圣四年,朝廷对” 元佑党人”又一次加重处分,当然秦观同样也不会例外,在受贬离开郴州前写下这首《踏莎行》用以表达他的失望与怨恨的心情,上片写景,道出了作者在苦闷中希望的桃源无处可寻,而他所见到的景色都是朦胧的,凄清的,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凄苦之情自在不言中;下片由远方友人的梅花与书信引发了他的离愁,如那句“砌成此恨无重数” 中的“砌”字,就可以显现出此恨的积累与坚固。
而结尾两句暗示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与赦归的无望,全词音调低沉,辞情哀苦,充满了感伤情绪,正是所谓哀而有伤,怨而有恨,由此可见秦观不仅仅是学习柳永,而更是胜于一筹,写的情含蓄而又不失悲苦之情!作为曾风靡词坛,影响深远的婉言派词人,秦观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哀,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可见他是别出意味, 与其他词人各不相同,如词史上被并称”古之伤心人”(冯煦《蒿魇论词》)的宴几道正是一例, 秦观是以第2/5页一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3]的方式,细细品味人生的况味,并抒其哀伤之情,如他的作品《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这首诗的特点是把今与昔,政治上的波折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使短短的一首小词,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与强烈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城郊的春日春光,面对眼前美丽的春光,作者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今昔之感,触景生情,忆起以往在汴京同好友骑马,饮酒的欢乐日子。
如今面对眼前春光,人却憔悴零落,词人所待之人,却迟迟不来。
下片作者进一步追想当年朋友们在汴京的一段快乐的聚会,坐着马车,指点江山,议论时政,何其豪情胜慨。
不料,转眼间,时局巨变,原来的老友们,都被逼迫飘零四方,面对这场巨大的政治失败,作者只能发出绝望的叫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即冯煦所说的”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冯煦《蒿魇论词》)而此不仅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他还曾自作《挽词》,抒写“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横遭灾祸之悲;又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各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自己客死异乡,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与亲人相见,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他的情,他的痛是一种催人肺腑的,沁人心脾的,是一种更多的溶入社会性内容的悲伤,与他同时的宴几道也写别离伤感,如《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句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写眼前之景,景色惹人烦恼,"微雨"的迷茫正是人物心境的写照;"燕双飞"与"人独立"的对照,表现了有情人反不如无情之鸟的悲愁.而"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也是含义深刻,既有今日望月相思之痛,也有昔日的悲欢离合的回忆,这明月今夜照着自己回忆交织一体,写得委婉含蓄,伤情缕缕,但他的"伤心"不是秦观抒发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而是一种借男女伤感词作,来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而已!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苏轼的崇拜和情谊是非同一般的,秦观曾在诗中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可见他的倾倒之情,而苏轼也把秦观的《踏莎行》写于扇上,时时吟诵,秦观死后,苏轼叹息说:“少第3/5页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3]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厚,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词大有不同,秦观由于屡屡遭贬及内心深处的软弱而使他的词呈现出一种凄凉使感,并且有一种催人肺腑的悲伤.如他的作品《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是绍圣元年(1094)早春,作者重游洛阳,以前的旧事,记忆犹新,在现心头,但极目所致已不见往日絮,蝶,桃,柳的繁华景象,只见烟暝,旗斜,栖鸦。
此时是青春已逝,欢情哀歇,当然已没有交加的芳思,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顿生归乡之心。
这首词主旨是感旧,由感旧而思归,,以今昔对照为基本表现手法,用大量篇幅写旧游之乐以反衬今日之孤独,衰老,感染力极强,这首词的结构别具一各,它和一般的词不一样,不是从换头处改变词意,并没有机械划分上下片。
如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或上片写今,下片写昔。
这首词是先写今,再写昔,然而又归到今。
忆昔是全词的重点,这一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如从词的开头到“飞盖妨花”,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
这首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工于描绘,善于铺叙,以今昔对比为基本表现手段,是秦观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而秦观的老师苏轼虽与他一样遭贬,但由于他的豪放的个性气质,从而呈现出另一种风貌,他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被贬所到地之多,而且后来又有多次大难不死,"乌台诗案”中关进监狱险些被杀头,后来在惠州,儋州又好几次差点病死,一生之灾难不幸可谓多矣.然而,他在历代文人中又是最为风趣幽默,乐观超脱的.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 天涯海角”,亲友们都担心他年迈苍苍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击倒.如他的《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奏出了一曲雄壮的山河颂, 英雄赞,以这种豪放的歌声来显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蔑视,呈现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和一种高傲的情感,可见同样遭贬,但由于心第4/5页态气格的不同,却能使两人呈现出巨大的区别的,可见秦观的情是一种消极悲伤的情,而苏轼情却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情. 悲情主义主题历来居多,在北宋词坛当然也不例外,而秦观能留下如此的影响,可见他不同一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
”可见他的词的内容并没有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从而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于是他在北宋词坛上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是一个不得不谈的人物,而他的悲情,那种催人肺腑的伤心更是千古一绝,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