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

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人才主要有四大特征,

即结构多样性、素质创新性、思维战略性和管理开放性。

一、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

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

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

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

人来说是当务之急。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大胆而合

理地怀疑意识、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意识及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

理意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

于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三个层次的培养。

3、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培养人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

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实在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拓宽知识面两个方面。

(二)优化教学过程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给学员留有自己思考的

时空,培养创新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现今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指出,中国传统教学

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

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

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发扬自

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

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

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2、转变考试观念。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学员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应

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

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

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员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

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体验社会。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员形象思维能力。让学员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重视实践环节训练。积极建立创新基地,为学员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

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员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内容。

5、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从管理角度而言,宽松的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现行的过程管理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完全

弹性学分制,进行目标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员内在积极性、主

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二、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高校科研要形成优势,形成特色,必须集中力量打

歼灭战。集中力量需要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为此整合科技资源与队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努力创造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发挥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当

前重中之重。

(一)科研促教学,需解决的问题

1、转变观念问题。要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坚持“以人为本”。科研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科研要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

展服务。

2、科研思维与方式问题。高校是科研人员汇集最多的地方,相对而言对国家的贡献也较大,但重复研究、跟踪研究多,高校内部的学科整合及资源、成果共享很难,

小课题、小项目很多,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少,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

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或成果很少。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来讲,更重要的是集成创新。

高校应自觉地将本校具有学科优势与特色的相关科技成果或技术,进行大胆的集成与

创新,并进行深入开发研究,争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

3、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方针就是重视科学研究,重视科技与经济结合,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高校广大的科

研工作者,在科研立项与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主动与产业界加强联系,切

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开展科研攻关,争取解决涉及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领域的瓶颈问题及最需要的关键技

术难题。

4、科技队伍与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在科研项目立项时要重视科技查新和查重工作。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

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

(二)坚持“以人为本”,明确科研导向

1、紧跟市场需求,瞄准实际需求立项。高校必须明确科技要与经济结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大题目,才能出大成果,如北大方正汉字激光排版技术、中南大学的飞机刹车片等等。有条件

的高校要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如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各类研发中心等。应用开发类科技选题必须符合市场导向,应该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科

技经费来源应由现在的政府支持为主、企业投入为辅逐步转为企业投入为主。

2、机制创新,改变高校科技的评价标准。对科技成果与个人业绩的评价要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依据,以成果转化后产生的效益为依据。要提倡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

科研领军人物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高水平教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在国际学术组织

中有地位,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声音,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有文章,当编委。好教授应

该能够培养出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3、整合高校科技资源。科技队伍与科技资源的整合,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从经验来看,高校取得的一些份量大的成果如大型集装箱检测、数控机床、中国教育和

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等,都是科研群体经过多年合作研究所取得的。因此要改变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论文多但水平低,成果多但能转化的少”的现象,高校科技资源

整合工作是关键。

总之,要实现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

极性。一方面加大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人才培养中,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

队为战略,带动整个教师和学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要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

在学校建设中造就人才,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另一方面要进行

制度创新,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抓

住机遇,迎接挑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