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复习过程

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复习过程
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复习过程

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材料作文引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一、要不要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要不要引述材料,这是个问题。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看过不少高考优秀作文,大多数文章都没有引述材料,那我们在写作材料作文中也可以不需要引述材料,只要我们能较好地把握住材料的核心立意,并围绕这个核心立意进行论述。这话没错,语文素养、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如果准确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进行立意,确实是可以不引述材料。但每年高考中,每个省十多万、几十万考生中有几篇满分作文?即使是优秀作文又有多少?而那些在行文中根本不提及材料又能写得切题的文章又有几篇?答案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认为,同学们在议论文写作中一定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才能较好地把握材料的旨意,降低跑题、偏题的风险;才能通过分析材料,得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同时,对语文素养不是很好、对作文特别头疼、经常发愁怎样凑足八百字的同学来说,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能占有一定篇幅,解决无话可说,甚至凑不齐八百字的尴尬。

2013年全国卷有一篇名为《在利益的年代里需要信仰》的文章,整篇文章没有引用材料,阅卷老师对这篇文章是否有偏题的嫌疑,有极大的争议,后来是经过阅卷组专家的认定,认为此文的中心论点“在利益的年代里需要信仰”符合题意,文章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最终获得高分。(见《2013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第15页)但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特例,是几十万份试卷中的个案,而你有没有这样的幸运?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文中,所给材料“必须用,不用不行,这是个原则,不能更改”。特别是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高强度的劳动,难免会产生疲劳,在疲劳的状况下阅卷,如果你的文章不引述材料或者在行文中运用材料,就极容易被判为偏题。

二、引述材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在引述材料的过程中,不少同学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频率最高的有以下几种:

无重点、无侧重地全盘照搬材料;

材料叙述太过简略,难以分析得出观点;

对材料作过多拓展和解读;

如果是多则材料,则每则材料都详细引述,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

(一)全盘照抄材料

无重点、无侧重地全盘照搬材料是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经常犯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区分议论文写作和记叙文写作的区别,以记叙文的写作方式来写议论文;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同时又不知道对材料进行概括。其结果是引述材料过多,分析论述的力度被削弱。

例:原材料:

某乡村小学生的上学路上有一条河沟,春天涨水时,身材高大的男校长总是到河边接送学生,背他们淌水过河。为此,他得到普遍的好评,不久,被提拔到高一级学校任职。接替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女校长,她只能站在河边,指挥学生强帮弱,大帮小。此外,她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了拨款,在河沟修建了小桥。不过她从未得到过表彰奖励。

下面我们结合两位同学在引用材料的文段进行分析。

甲同学:

身材高大的男校长背着学生们淌水过河,人们看见了他脖子上淌着的汗水,他湿漉漉的裤腿,看见了他每走一步中夹杂着的热诚与真挚,爱心与奉献,这让他受到了民众的赞美,最终得到领导的赏识,提拔到高一级的学校做校长。然而身材矮小的女校长,由于身体孱弱,不能背孩子过河,但她一直向上级部分反映情况,争取到资金,在河上建了一座桥,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问题,可她却没有受到任何表彰。

乙同学:

身材高大的男校长背学生淌水过河,受到提拔。身材矮小的女校长争取到了资金,在河上建了座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却没有受到任何表彰。可见,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看表面,而应客观公正地评价。

从引述材料的角度看,很明显,乙同学做得很好,引述非常简洁,只用了不到70个字就将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而第一位同学基本上是对材料的照抄。两相对照,高下立判。

初学写作的同学可能都会像第一位同学那样照抄原材料。而照抄材料的结果是,引述材料无重点。然而材料中可进行论述的点非常多,无方向、无重点地引述会导致论述没有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引述材料时经常出现的无重点、全盘照抄的毛病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根据观点去选择材料进行引述

如乙同学的观点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很显然她是整体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去立意的,因而在选择引述材料的部分时,小作者侧重在他们做了什么事后,人们对他们的评价的差别上。其他的内容通通的都略去不引述。

其次,用最简洁的语言将与自己观点相关的文字概述出来

这则材料中对小河沟的介绍,对女校长站在河边,指挥学生如何过河等文字的叙述,与作者的立意没有多大的联系,因而乙同学在在引述的时候,通通的都省去了。这样引述材料就显得非常干练、干净。相反,甲同学在引述材料时,不仅非常繁琐,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运用了描述的手段,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非常忌讳的。

(二)材料叙述太过简略

与全盘照搬材料相对的是,引述材料时,叙述太过简略,导致难以入手去分析材料,难得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每篇文章都是有潜在的读者的,是要写给人看的,如果因材料的引述太过简略,导致读者看不懂,那这样的写作有多大意义?下面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开头的引述材料部分:

花儿在花园里,孤零零地舒展开柔软而饱满的花瓣,它说,痛苦是什么?

不得不承认,这位同学引述材料确实很简洁,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它说,痛苦是什么?”但是从前文的引述,怎么看出它与“痛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很难通过对引述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后面所要论述的“痛苦”产生联系。让读者一头雾水、甚至有让读者莫名其妙之感。

我们先来看这篇作文题的原材料:

我站在一株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的花面前,想象着花儿会感到的孤寂。

“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我由衷地赞美道。

“‘最美丽’是什么意思?”她问我。

她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奇。“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开辟道路时,会感到痛苦吗?”

花儿说:“‘痛苦’”是什么?”

“那你现在在想些什么?”

“我在想何时将芳香从我心中溢出,散发在我周围的空气里。而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她说。

“对你的奉献,你将会得到什么呢?”

“我不考虑这些。我从不问获得,我只给予。”花儿说。

我感到自己似乎是在用另一种语言和她说话。“那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花儿说:“凋谢,走向老年的平静。给予馨香,留下智慧,这是多么美妙啊!”

这则材料比较复杂,能切入分析的点非常多。上面这位同学的观点是:无视痛苦地绽放。而要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就要围绕“无视痛苦”这个点来较为详细地引述材料。我们可以作这样较为详细的修改:

被遗弃的花园里的花儿,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努力开辟道路,努力舒展柔软而饱满的花瓣,当人问她会不会感到痛苦,她反问道:痛苦是什么?

这样修改后,突出了导致痛苦的因素,即生存环境的恶劣:被遗弃的花园,泥土的黑暗与沉重等,这样较为详细的引述,有利于后文围绕无视痛苦来展开分析与论述。

(三)对材料作过多拓展和解读

我们都知道,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引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审题立意,一旦确定立意,引述材料时,就应从立意的点出发,对材料进行概述。但不少同学在引述材料的时候,出现过度解读材料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从材料出发可引出一个观点,然后又从这个观点引申到另一观点,造成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或对材料中不同的做法作出假设,并给出相应的结论,造成对材料进行过多的拓展和解读。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卢浮宫失火,只能救出一幅画,我会选择哪幅?

如果我选择救最贵、最有价值的那幅画。往往这幅画是被收藏在博物馆的最深处,我冲进火海中,在火舌与热浪中开辟道路,我为了救画,赴汤蹈火。但我在路上,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体力不支,与画一起葬身火海。

如果我选择我最喜欢的那幅画。我记得这幅画的位置,我冲进火海,沿着熟悉的道路找到了它。我准备把它抱走,突然发现在火海中,这幅画比平时美上10倍。我忍不住驻足观赏,我惊艳于它的美,最终抱着它一起化为烟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