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7 诗三首导学案(修改后)
![7 诗三首导学案(修改后)](https://img.taocdn.com/s3/m/8e996fd7d0d233d4b14e6968.png)
7 诗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预习(一)识记字音芙()蓉遗()子衿()呦呦()可掇()三匝()吐哺()度阡()鼓瑟()越陌()度阡()羁()鸟樊()笼羁()鸟守拙()暧暧()荫()庇(二)通假字1. 契阔谈讌通2. 鸡鸣桑树颠通(三)一词多义1.当 4.顾①对酒当歌()①还顾望旧乡()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②顾野有麦场()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当是时也() 5.方2.故①方宅十余亩()①但为君故()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故垒西边() 6.适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①少无适俗韵()④广故数言欲亡()②始适还家门()3.但③处分适兄意()①但为君故()④适彼乐土()②无他,但手熟尔()⑤削足适履()③但说无妨()④但使龙城飞将在()(四)古今词义1.同心而离居“同心”古义:()2. 人生几何“几何”古义:()3.依依墟里烟“依依”古义:()(五)词类活用1.榆柳荫后檐2.乌鹊南飞3.天下归心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赏析;2、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基础积累1.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诗三首》学生学案.doc
![《诗三首》学生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3df659eaf1ffc4fff47acd9.png)
《诗三首》导学案高一语文组侯妤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1)魏晋南北朝是古代五言诗大发展的阶段,五言诗代替了四言诗,超过了辞赋,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_______ 的《_______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 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感情特征:感伤、苦闷。
(2)曹操(15122Q),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3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
(3)陶渊明(3612刁,又名_________ ,字_______ 。
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
潯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
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 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ed1ede33d4b14e85246877.png)
《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短歌行预习案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详见《新学案》)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探究案分析鉴赏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3、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之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洋溢全诗的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作业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第二课时白马篇预习案一、前置作业:1.曹植(192——232),字,的弟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f64cdddaef5ef7ba0d3c56.png)
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主编人:李光群审核:刘纯冰分管领导:肖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这三首诗。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提升学生朗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感悟作者感情,学习作者可贵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赏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发挥想象,努力领会诗歌意境。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与《归园田居》。
2.品味鉴赏这两首诗的意象美与意境美【自主预习学案】【知识链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4、致:送达。
5、贡:献。
一作“贵”。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dc886b844769eae009ed72.png)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 周勇李欢欢审核:高一备课组编写时间:2014-12-23班级组名组号姓名【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
2、抓取《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把握思想感情。
3、体会用典手法在《短歌行》诗中的运用。
4、抓关键字和意象,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它非一人一时之作。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一字千金”。
2、《短歌行》(1)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7《诗三首》导学案定稿
![7《诗三首》导学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d0598768da38376baf1faedb.png)
《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成语积累】1、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
(褒义词)2、大快朵颐(yí):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
(注意形容的对象)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4、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多用作贬义。
5、醍醐(tí hú)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之从迷惑中醒悟或彻底觉悟。
【课前预习】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代无名氏所作。
非一时一人所作,一般认为大都处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收集,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生命短促、人生无常为其主要主题,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
2、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有《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
这些诗主要描写汉末的战乱和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思想,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诗风慷慨悲凉,沉雄豪壮。
3、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伟大的“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成就很高。
他的咏怀诗语言朴实,直抒心志,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538eca102de2bd96058888.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 1、《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感受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重点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学法:吟诵赏析法4、知识链接: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二、导学过程:1、字音遗wèi 2、导学步骤设计⑴.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⑵.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⑶.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⑷.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⑸.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⑹.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⑺.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word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word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7af39482fb4daa48d4b12.png)
7《诗三首》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特色:题材广泛、技巧丰富、语言厚朴;2.理解选讲诗歌的内容:人物形象、诗人情感、社会意义。
二、自主学习:1.了解《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
内容主要抒写乱世士子的人生悲慨。
清•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可见内容多写夫妇朋友的离愁和士人游子的失意。
诗作情感丰富,描写生动,语言朴素,所唱含蓄动人而曲终情显,标志着五言诗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
梁•刘勰《文心雕龙》称为“五言之冠冕。
”梁•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涉江屈原曾作《涉江》。
王逸《楚辞章句》说:“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
”东汉蔡邕《琴操》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
子高晨刺船以濯,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
鼓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
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窦引以像其声。
2.了解曹操及《短歌行》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少机警,任侠放荡,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十数年间,他实行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进步措施,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
建安文学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他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及其相前后的文学创作,习惯上称为“建安文学”。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时代文坛领袖,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吸引文人,开创一代文学风气。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三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8cc5156bd97f192279e991.png)
诗三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诗三首导学案一.课前预习(一)识记字音芙()蓉遗()子衿()呦呦()可掇()三匝()吐哺()度阡()鼓瑟()越陌()度阡()羁()鸟樊()笼羁()鸟守拙()暧暧()荫()庇(二)通假字1. 契阔谈讌通2. 鸡鸣桑树颠通(三)一词多义1.当 4.顾①对酒当歌()①还顾望旧乡()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②顾野有麦场()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当是时也() 5.方2.故①方宅十余亩()①但为君故()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故垒西边() 6.适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①少无适俗韵()④广故数言欲亡()②始适还家门()3.但③处分适兄意()①但为君故()④适彼乐土()②无他,但手熟尔()⑤削足适履()③但说无妨()④但使龙城飞将在()(四)古今词义1.同心而离居“同心”古义:()2. 人生几何“几何”古义:()3.依依墟里烟“依依”古义:()(五)词类活用1.榆柳荫后檐2.乌鹊南飞3.天下归心(六)名句默写1. ,。
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点睛之笔。
2.《短歌行》表达对贤才渴求的句子是:,。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4. ,忧伤以终老。
5.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7. ,池鱼思故渊。
8.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二.解读文本《涉江采芙蓉》(一)理清思路1.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情节:2.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明确:3.结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二)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意象:。
意境:。
作用:⑵.“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方式:。
情感变化:。
《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
![《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12e0947f1922791688e852.png)
《泰戈尔诗三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学法指导】1、读《泰戈尔诗三首》三遍后,完成导学稿中的题目。
2、认真研究“导学案”,积极思考,20分钟之内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进行质疑、补充;小组合作中,发言时根据情境适度调控音亮,表意清晰,指出别人的不足时态度诚恳,语气委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长篇小说《沉船》等。
《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本课三首诗选自《泰戈尔诗选·新月集》(郑振铎译)。
20世纪的最初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妻子去世。
1903年,他的一对儿女又相继夭亡。
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充满童趣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
订正栏:【自学导航】1、字词自学3、朗诵三首诗歌,尝试感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准备课堂朗诵展示。
【合作探究】读《泰戈尔诗三首》,完成下列问题。
1、《金色花》中,描写了孩子变成金色花之后与妈妈嬉戏的哪四幅画面?订正栏:2、《告别》中,描写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诗中怎样表现不舍的情感的?3、(1)《榕树》中,诗人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片段,都是由榕树引出来的。
这里的榕树其实也是什么呢?(2) 孩子想成为风、影子、鸟儿、鸭子,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想做什么与榕树相伴?仿照最后一段,写一段话。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c1c61ecc7931b765ce15c2.png)
班级姓名《诗三首》导学案【课题】《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体例,唐以前诗歌基本特点以及乐府诗歌相关知识。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特色。
3.初学用典手法,了解其用法。
4.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诗人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一、重点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二、难点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
【学法指导】诵读法【知识链接】1.《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2.《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3.《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7《诗三首》word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7《诗三首》word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2a8b48c77da26924c5b0e0.png)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五言诗的特色,初步掌握汉、魏、晋诗歌的情味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育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感情目标:接受诗中崇高而单纯的感情熏陶,培育健康踊跃的人生态度。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知识累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不是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落和悲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因为作者文化修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汲取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仅擅长运用比兴,并且创建出一种独到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遇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正的评论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裴松之:“历观古今书本所载,贪肆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 )》陈寿:“汉末,四海鼎沸,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富强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妙计,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
抑堪称特别之人,超世之杰矣。
” ——《三国志》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A 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搜罗人材一致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此后起兵征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一致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一致北方,形成与吴、蜀鼎峙的场面。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bbb209910ef12d2bf9e734.png)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学时自学预习案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曹操(155-220),字,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皇帝”。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一一〈〈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
” 一一〈〈魏书》作为:A政治家(丞相):曹操挟,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B军事家(统帅):曹操讨,灭,统一北方C文学家(诗歌领袖):曹操是文学的领袖受〈〈》的“尊刘抑曹”思想影响,后世多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短歌行》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陶渊明(365 — 427),一名,字,自号" ”,私谥靖节,潟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话的恬静和谐。
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
〈〈归园田居》共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b8d79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b.png)
《诗三首》导学案《诗三首》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了解背景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
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
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
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
四、整体感识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3、用典是古诗经常使用的手法。
请结合课下注释找出《短歌行》中的几处典故,并体会其作用。
4、《归园田居》可以分为三层,请简单划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层意。
II、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采之欲遗(呦鹿鸣)谁对酒当()歌恰当()呦()鼓瑟()吹笙()契()阔谈讌()墟()里绕()树三匝()羁()绊守拙()樊()笼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慷kǎi duō拾果fǔ子jīn点zhuìài昧jīn持chuò泣令ài笑yín yín jiā宾chuò学周公吐bǔ树diān diān峰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采之欲遗谁()(2)还顾望旧乡()(3)但为君故()(4)枉用相存()(5)误落尘网中()(6)守拙归园田()【我的疑惑】。
III、信息链接一、《短歌行》艺术特色1、全诗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
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
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中语句的引用,均能贴切自然。
二、《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1、首尾呼应。
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2、语言朴实。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画卷。
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三、用典1、分类:事典——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帮;语典——由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
2、作用:诗文用典,一是可以节省文字,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二是可以用为说理表意的有力依据;三是行文显得厚重典雅;四是可以引发读者对所使之事与所表之意的模拟联想,收到“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表达效果。
【探究案】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涉江采芙蓉》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短歌行》中作者有何“忧”?3、《归园田居》中“羁鸟”“池鱼”“旧林”“故渊”“尘网”“樊笼”各比喻什么?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II、质颖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 1、精句赏析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示:“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提示:“乌鹊”有什么比喻义?这几句诗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提示:“羁鸟”“池鱼”比喻什么?这两句诗怎样理解?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精句:。
赏析:。
探究点2、提炼概括1、《涉江采芙蓉》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总结起来,曹操的“忧”总共有哪几个层次的内涵?3、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有何特点?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草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探究点 3、鉴赏评价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2、读完《短歌行》,曹操在你心中还是不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奸臣?你觉得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诗歌最后四句分析。
3、《归园田居》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请联系文本简单分析。
III、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遗(wèi)之千金慷慨(kǎi)激昂阡(xiān)陌青衿(jīn)B、对酒当(dāng)歌呦(yōu)呦鹿鸣恰当(dàng)譬(pì)如C、鼓瑟(sè)吹笙绕树三匝(zā)羁(jī)绊守拙(zhuō)D、周公吐哺(bǔ)自出机杼(zhù)墟(xū)里樊(fán)笼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有错必改: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课堂评价: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四、整体感识1、《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短歌行》: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苦闷和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归园田居》:抒发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
2、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3、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现思慕贤才的迫切心情。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心情。
4、第 1 层:开头——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前的情况。
第 2 层: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归园田后的生活情况。
第 3 层:最后两句。
归园田后的喜悦心情。
II、预习自测1、wèi dāng dàng yōu sèshēng qìyàn xūrào zājīzhuōfán 2、慨衿矜吟吟嘉掇缀啜辍哺脯暖媛颠巅3、(1)赠送(2)回顾,回头看(3)只(4)问候,怀念(5)尘世的罗网,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6)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探究点1、精句赏析1、赏析:“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还顾所望“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句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储蓄的艺术效果。
2、赏析:这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鸟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
作者和“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住手,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3、赏析:“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用来比喻身在官场的自己。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对自由的向往。
探究点 2、提炼概括1、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成。
正是因为人生苦短,而且功业又未成,所以作者才会如此忧愁,而要成就一番大业又必须有贤才的帮助,所以作者才如此渴慕人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来投靠自己,以帮助自己在有生之年建功立力。
3、(1)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堂前桃李芬芳,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2)久在樊笼,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其乐无穷。
一草一木也显得格外亲切,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的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来突出归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