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中国现代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_吴海江

合集下载

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过分追求物质利益
一些家长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和道 德教育,导致孩子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思想。
家长过分强调学习成绩
一些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爱 好和综合素质发展,导致孩子过分追求成绩和功利主义 思想。
家庭教育的功利性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过分注重孩子的 技能培训和特长发展,忽视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发展 ,导致孩子缺乏情感支持和价值观的扭曲。
倡导奉献精神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为他人和社会 奉献的精神。
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增加人文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类课程,如文学、哲学、艺术等,提升学 生的人文素养。
举办人文活动
定期举办人文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培养人文情怀。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 信。
功利主义思想使大学生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 忽视精神上的追求,缺乏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 思考和探索。
缺乏奉献精神
功利主义思想使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不愿意 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只关注个人得失。
学习风气功利化
学习目标短浅
功利主义思想使大学生的学习目 标变得短浅,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追求短期内的成绩和成果,而 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追求。
功利主义思想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学术和职业领域失去 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功利主义思想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虑、压力和心理困扰 ,影响其心理健康。
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社会 责任感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功利主义思想的成因及其对大学生各 方面的影响。

当代功利主义哲学

当代功利主义哲学

当代功利主义哲学当代功利主义哲学是一种深受的思想流派,它强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视角。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当代功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理论阐述、案例分析以及思考总结。

核心观点当代功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行动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化的幸福,而幸福的界定则基于快乐的体验和痛苦的减少。

这种观点强调个人体验和感受,并认为一个行为是否正当取决于它是否有助于提高幸福感。

此外,当代功利主义哲学还强调个人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认为人们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理论阐述功利主义哲学起源于19世纪,其基本原则是将快乐与痛苦视为价值的唯一标准。

当代功利主义哲学家们,如大卫·休谟、杰里米·边沁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评判方法,如量化快乐、减少痛苦等。

而在当代,一些重要的功利主义哲学家如理查德·道金斯、罗伯特·诺齐克等,则从生物科学、经济学等角度为功利主义提供了新的论证。

案例分析以一个环保组织的案例为例,该组织致力于保护濒危动物,并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伤害。

这种行动可以带来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增加生物多样性,进而为人类提供更广泛的生态服务。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组织的行动有助于提高总体幸福感,因为保护动物和生态可以带给人们审美和娱乐的享受,同时也能维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总结当代功利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实用主义为导向,以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了个人自由选择和权利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在决策时要行为的后果,以实现最大化的幸福。

在环保组织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哲学思想的应用,它的行动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现实问题,同时坚守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以实现总体幸福的最大化。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当代功利主义哲学提醒我们要行为的后果,权衡各种选择的利弊,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吴国盛

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吴国盛

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19世纪是第一个科学的世纪,20世纪是第二个,当然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

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是科学的世纪里两个基本的标志。

科学的社会化是指科学家不再是个人关在屋子里头自己拍脑袋想,相反,科学研究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协作的行为,即所谓的大科学,这里面包含着全社会的支持以及科学共同体大规模的系统运作。

社会的科学化则是说社会的运作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例如流水线生产、工厂和学校里严格的作息制度、交通秩序等等,都按照科学在实验室里所规定了的秩序来进行。

整个20世纪的一百年里,理论科学的发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次科技革命和四大理论模型;应用科学也可以概括为两大超级能量和两大生活技术。

两次科技革命的第一次指的是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物理学领域发生的科技革命,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

第二次科技革命还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尚未完成的革命。

这场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就是非线性科学的革命。

四大理论模型是在20世纪快结束的时候基本形成的。

这四个模型包括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分子生物学当中的DNA双螺旋模型、地学中的大地板块模型。

也有人说还可以再加一个计算机领域的冯.诺伊曼模型。

这四个模型或者五个模型大体可以表达20世纪最重要的一些理论成就。

当然不是说其他的成就不重要,而是说这几个成就格外重要,因为它们构成了20世纪理论科学发展的一个平台。

应用科学的两大超级能量,第一个能量就是核能量的释放,包括核武器的研制、核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等。

这个可以称之为超级能量的释放。

第二个是登月工程。

登月工程之所以能够称为一种超级能量,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对地球引力的征服,代表了人类走向太空。

可以称它为一种超级能量的开发。

那么什么是两大生活技术呢?这指的是20世纪后期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两种技术。

第一个就是生物技术,第二个是信息技术。

人有两方面的存在,一个是社会学存在,一个是生物学存在。

人类的生物学存在正在遭受生物技术的改造和改变,这是一种生活技术。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4 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功利价值观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14zc047。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价值观总体上是好的,主流是积极的。

但也有些类型的价值观,虽然其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依据,但是影响却具有双重性,具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方面,功利主义价值观即是如此。

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消极影响,对帮助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功利主义价值观概述诸多研究价值观取向的学者指出,从 70 年代末以来,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其变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个人主义取向突出;特征之二是价值取向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取向,注重实惠、实用;其三,价值目标上的物质主义倾向,即过分追求物质价值而轻视精神价值。

有学者把具有以上特征的价值观,称呼为功利主义价值观,也有学者称之为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或者价值观功利化。

功利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之一。

功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把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趋乐避苦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人生的最高目的;第二、以人的行为的实际效果作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功利原则;第三、把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最高原则。

作为功利主义集大成者的密尔明确提出,功利主义所追求的不是每个人一己的幸福,而是与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

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的统一的社会理想。

第四、功利主义把私人利益看作是整个社会利益的核心和基础。

功利主义坚持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个人的短期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

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表现在多方面。

功利性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目的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个人的特长、获得知识的内在需要等,而是出于就业和薪水高低的考虑,在找一份好工作这一学习目的驱使下,学习上偏重专业课知识,重技能轻思想;或者为考个实用的证书努力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为考试拿学分或为考研做准备。

6、《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反思》讲座PPT

6、《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反思》讲座PPT

三、价值观及其特点
价值意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非理性层次的价值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人 的情感、欲望、意志等。
这种价值意识的特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模糊含混、 不可操控、难以把握、变动不居、个性特征鲜明等特点。
作为价值意识,他们表达的是主体即人对于客体的态度:是 接近、亲和、倾向于客体;还是疏离、排斥、背向于客体。
三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
真理和科学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位置,是一个国 家、一个人在实践中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成功的 关键问题。
坚持真理、崇尚科学,高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 自觉按照真理的要求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 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事业能 够不断发展的关键。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要保证实践成功,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真理尺度,又要坚 持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是指制约实践获得成功的客观世界的科学规律。 价值尺度:是指制约实践获得成功人的需要和要求。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 识。 ——人们是通过认识科学规律把握真理尺 度的。 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 义。 ——人们是通过对自己的需要和要求的认 识,即通过价值认识,包括价值观来把握价值尺 度的。 所以,价值观是价值尺度的重要表现形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使实践获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价值观的特点(续2):

第六,价值观还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 性的特点。 第七,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 是以科学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基础和理论前提的, 是以一个民族的相对较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为 检验标准的。

价值观和其他价值意识形式 对实践作用的共同点:

2004学术研究需要理想主义_吴海江

2004学术研究需要理想主义_吴海江

光明日报/2004年/09月/07日/学术研究需要理想主义吴海江科学不单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过程。

学者的探索动机、价值取向对于学者个人的成长和整个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0世纪以来,我们虽然学习了西方科学和科研体制,但科学所内含的 理想主义 文化精神 为求知而求知的自由探索精神 并没有在中国生根。

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升我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是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的。

学术研究的两种价值取向: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科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种意义的科学,指人类理解、解释世界的认识活动,它只以认识真理为最高目的;第二种意义的科学,指人类征服、改造世界的技术活动,它以实用为最终权衡标准。

前者可称为理论科学或纯粹科学,其主导精神是理论理性(纯粹理性),它关心的是人类如何建立起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后者可称为实用科学或技术,其主导精神是技术理性(实用理性),它关心的是如何将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技术过程。

在历史上,由此形成了 为求真理而认识 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和 为求实用而认识 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西方学术在其发端时期就确立了基于对宇宙万物的好奇而生成的求知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 形而上学 即有关于此的名论: 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

( 形而上学 ,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页)梁启超将此论直称 为学术而学术 ,并甚为推崇此一治学精神。

因为,只有持 为学术而学术 的治学心态,我们治学时方能形成 坚忍之态,永久之注意 ,如此 绵密之科学,深邃之哲学,伟人之文学 方有可能得以成就。

尽管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功利主义在西方科学的发展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它始终受到理想主义的牵制。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时代特性和世界意义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时代特性和世界意义
社会 、 公 民 的价 值 要 求 融 为 一 体 , 既 体 现 了 社 会 主 义 本 质
此, 国 与国家 之 间的交 往更 应 如此 , 无“ 信” 则不 立 。
( 二) 对 西 方 价 值 价 值 文 化 的 借 鉴 与 超 越
要求 , 继 承 了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也 吸 收 了世 界 文 明有 益
容, 也 是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化 的 瑰 宝 。 作 为 儒 家 思 想 的 核
心, “ 和谐” 强调 天 地 万物 的 协调 一致 , 包 括 人与 自然 的“ 天
人合 一 ” 以及 人 与 人之 间 、 国与 国之 间 的“ 和 为贵 ” , 这一 思 想 在诸 多 儒 家经 典 著作 中 都有 一 定 的体 现 。其 中 , 《 尚书 》 就 倡导 “ 百姓 昭明 , 协和万邦” , 其 涵 义是 民众 应 明 白事理 , 各 国应 和谐 相 处 。虽 然 彼 时 的“ 百姓” 和“ 万邦 ” 并 非 此 时 的“ 人民” 和“ 世界 各 国 ” , 但 这 句话 却 内蕴 着 倡导 和 谐社 会 与 和谐 世 界 的思 想 萌芽 。 “ 诚信” 是 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 值 观对 个人层 面提出的要求 , 亦 属 于 传 统 文 化 所 倡 导 的人 生 追 求。 “ 信” 的 内涵 就 是 重视 承诺 , 君子一言既出 , 驷 马 难追 。 孑 L 子 强调 “ 信 以成 之 , 君子 哉 ! ” 作 为君 子要 忠 诚 老实 、 以 诚 待人 , 以 自 己 的“ 信” 获 取 别 人 的“ 信” 。人 与 人 的相 处 如
成果 , 体 现 了 时代 精 神 ” 。这 就 指 明 了 中华 优 秀传 统 文 化 是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 不 可 忽 略 的 思 想源 泉 。 当代 中 国 价 值 观念 内蕴 着 中华 民族 五 千 年 悠 久 历史 文化 浓 缩 的智

浅评科学研究中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

浅评科学研究中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思想本义的深入探索,来研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科学研究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

通过这些研究和探索帮助人们形成客观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并指导我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

关键字:科学研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不断的在提高;生活节奏的加速,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时候人们开始忽略精神的再造,内容流于表面,形式重于实质,于是整个社会变得浮躁起来,而这股浮躁的风气开始弥漫于有人的每个角落,即便是最严肃最讲究科学精神的科研领域也充斥着浮躁的气氛。

在这个以不断探索和发现未知为首要任务的领域里,各种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原本的精神的变成了过度的追求效益和公用。

虽然在一定的水平上来看待问题是,某种主义精神或者哲学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发现与探索,但是过分的依靠却是科学研究迷失了他本来的面目。

下面本文将通过对科学研究领域中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评价来研究和分析科学研究本应持有的精神和态度。

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含义(一)功利主义说到功利主义,人们往往有一个误解,即“功利主义”等于“利己主义”或者“个人主义”,为了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可以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以任何的行为和手段来促使目标的达成;而事实上,功利主义本来的意义与上面这种含义相距甚远。

什么是“功利主义”呢?功利主义,或者说乐利主义,强调的是“最大幸福原理”,认为人们的行应该“达到最大善”,即得到尽可能大的幸福为行为得目的;或者可以是“达到最大恶”,即行为的目的是减缓或者预防尽可能大的痛苦和不幸。

而最大善或者最大恶的计算则必须依靠这种人类行为所涉及的每个单独个体的痛苦或者快苦乐感觉的总和加减所得,其中每个个体被认为具有相同的的份量,个体的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从上面这种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功利主义与一般的伦理哲学思想不同的是,它不考虑单个个体的行为的动机与手段,而是考虑单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或者最大幸福的影响。

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培养社会责任感
鼓励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 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 精神,超越个人利益的狭隘视野。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追 求功利,不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
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辩论等方式,提高大 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理 性地看待功利与道德的关系。
详细描述
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这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在行为决策时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 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缺乏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
03
对策和建议
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 大学生树立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价值观,抵制功利主义思想的 侵蚀。
详细描述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可能只关注能够带来物质回报的活动和技能 ,而忽视个人兴趣、爱好和长远发展。他们可能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导 致精神空虚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忽视道德伦理
总结词
功利主义思想可能导致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忽视道德伦理,甚至做出不道德 的行为。
详细描述
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优先地位,这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抉择时, 为了实现个人目标而忽视道德原则。他们可能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不顾他人权益 和社会公德,从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道德风尚。
最大幸福原则行为的对错源自决于它们能 否带来最大的幸福或满足 感。
个人利益最大化
个人应该追求自身利益的 最大化。
相对主义
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相对 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 的看法。
02
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消极 影响

19990630=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年第2期=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与科学精神的失落

19990630=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年第2期=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与科学精神的失落

10与科学精神的失落曹效业中国学术不发达之最大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独立之神圣。

陈独秀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11四个世纪前的世纪之交,1600年2月17日,乔尔丹 诺布鲁诺为宣传和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法庭烧死在意大利罗马城的鲜花广场上。

宗教法庭的烈火,吞噬了布鲁诺的身躯,同时也烧毁了宗教权威束缚科学精神的枷锁。

在谈到布鲁诺殉难的意义时,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不无深情地说道:!严格地说来,近代科学的第一个世纪是由于他在1600年的死而开了先河。

∀近现代科学在中国是舶来品。

这个充满活力的精灵,遇到了我们这个以儒家文化和能够融合异类文化为自豪的民族,它的独立、自主、灵气和活力似乎都不见了,时至今日,形成了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然而是带有明显缺陷的科学文化。

缺陷之一,是中国的科学文化,远未能成为大众的文化,未能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文化之中。

究其深层次原因,可能是现代科学在中国没有经过同宗教反复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

这一点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家们或许是一大幸事,但对于科学精神和全社会科学文化的形成,则是一个严重的缺憾。

然而,事情还不仅如此,如果说西方现代科学由于挣脱了宗教权威的枷锁而获得长足进步,从而成为保障人类进步的福祉,则中国现代科学虽没有遭受宗教权威的束缚,却因总也无力打破政治权威的桎梏而步履蹒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能够成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主要力量。

由文艺复兴所催生的西方近、现代科学,发端于怀疑宗教宣示的天启真理而产生对理性真理的思考,以及不堪忍受宗教教义对人性的束缚而产生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因此,从一开始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因为有人文主义的文化氛围,哥白尼、伽利略等因为揭示真理而受到宗教审判和迫害的事实,对社会民众的震撼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远超过今天喊一万遍科学重要的口号或洋洋数十万言的论述。

反之,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文字狱∀以及!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等等,对于中国人文科学精神的摧残,虽然比上述宗教迫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为我们缺乏人文主义的文化基础,始终没有能够成为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理性等社会良知的精神资源。

2004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负面作用_吴海江

2004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负面作用_吴海江
西方学术在其发端时期就确立了基于对宇宙万物 的 好 奇 而 生 成 的 求 知 传 统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形 而 上 学 (即 有 关 于 此 的 名 论 )0 人 们 是 由 于 诧 异 才 开 始 研 究 哲 学 " 过 去 是 这 样 " 现 在 也 是 这 样 & 22 既 然 人 们 研 究 哲 学 是 为 了 摆 脱 无 知 "那 就 很 明 显 "人 们 追 求 智 慧 是 为 了 求 知 "并 不是为了实用 & % 梁启超将此论直称 0 为学术而学术 %" 并 甚为推崇此治学精神 & 这种 0 为求知而求真 % 的学术价值 取向是西方近代科学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前 面 讲 到 "实 用 理 性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在 自 身 性 格 上 所 具 有 的 基 本 特 色 "而 实 用 理 性 的 文 化 精 神 使 得 中 国 古 代 的 先 哲们在思维方面并不真正注意理论性的东西" 不注意 0是 非 %本 身 *0真 理 %本 身 的 价 值 "而 是 把 重 点 放 在 0运 用 %的 智 慧 上 & 中 国 历 史 上 "不 仅 政 治 家 "即 使 有 学 问 的 思 想 家 "也 鄙 夷 书 斋 中 的 学 者 & 这 种 反 智 论 传 统 之 根 深 蒂 固 "以 致 于 0经 世 致 用 %的 学 术 价 值 观 在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
正视中国传统文化 对科学创新的面作用
! 复旦大学 吴海江
摘要 " 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 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由此衍生出的经世致用的学术价 值观 " 排斥异端的中庸之道以及重思想统一轻精神独立等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精神创造力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 构建 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 首先应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 必须摒弃传统文化中有害的部分 # 大胆吸收西 方文化的长处 # 实现文化上的创造性转换 !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 文化反思 $ 科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崇 尚 道 德 实 践 !强 调 对 现 实 的 关 怀 " &实 用 理 性 $的 文 化 心理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中国的实用理性 是 与 中 国 文 化’科 学 ’艺 术 各 个 方 面 相 联 系 相 渗 透 而 形 成 ’发 展 和 长 期 延 续 的 "李 泽 厚 先 生 认 为 !中 国 的 实 用 理 性主要与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即兵’农’医’(技)艺 有 密 切 关 系 % 中 国 远 古 打 仗 打 得 最 多 !中 国 兵 书 之 所 以 出 现 得 那 么 早 那 么 成 熟 !就 是 因 为 极 其 频 繁 复 杂 的 战 争 积 累 了 大 量 的 经 验 % 中 国 农 学 在 汉 代 便 已 相 当 发 达 !它 保 证 科 学 与 文 化 之 间 存 在 着 一 种 互 动 的 关 联 机 制 !一 个 国家或民族的科学发展受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刻 又久远"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 长 期 发 展 中 积 淀 和 形 成 了 不 同 于 西 方 文 化 的 特 质 !其 中的某些方面至今对我国科学发展发生着不可忽视的 负面影响 " 了 农 业 的 精 耕 细 作 %中 国 医 学 自 成 体 系 !延 续 几 千 年 !至 今 有 效 % 中 国 的 技 术 科 学 或 应 用 科 学 较 为 发 达 !在 近 代 之前独领风 骚% 兵 ’农 ’医 ’艺 与 天 文 ’历 数’制 造 ’炼 丹 等 有 所 不 同 !它 们 涉 及 极 为 广 泛 的 社 会 民 众 性 和 生 死 攸 关的偏重实用性! 并与中国民族的生存保持直接的关 系 % 由 此 可 见 !中 国 的 思 维 乃 至 中 国 文 化 都 与 实 用 的 东 西 联 系 得 比 较 密 切 !所 以 可 以 把 中 国 的 思 维 叫 做 实 用 理 性% 历 史 上 ! 中 华 民 族 由 于 自 身 生 存 和 繁 衍 的 需 要 !创 造 出 许 多 著 称 于 世 的 高 智 慧 的 实 用 性 技 术 !显 示 出 中 华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满足人们在经济上、社会上以及生活
上各个方面的需求,而伦理学问题随之而生,也就是如何避免一些技
术发展出现不良影响,如何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保护公众利益,平衡技
术方面的利弊,以及个体和集体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合理起见等。

首先,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要尊重公众的人权利益。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
的便利,重要的是要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同时,尊重公众的人权,比如
隐私权、安全政策等,努力避免其带来思想影响,滥用科学技术,同
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科技成果被垄断和滥用。

其次,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伦理精神。

科技发展是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我们要从科技发展的前提出发,严格遵守公平合理的原则,尊重不同
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尊重少数族裔、弱势群体的权利,促进社
会公平公正,减少不平等社会的影响。

最后,要坚持负责任的原则。

要求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严格遵守负责任
的原则,谨慎考虑在科技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尽量避免带来
社会和环境上的负面影响,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

_原创文化_科学原创力的文化生态基础_吴海江

_原创文化_科学原创力的文化生态基础_吴海江

“原创文化”:科学原创力的文化生态基础吴海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收稿日期:2010-03-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IA080036)作者简介:吴海江(1961-),男,河北大城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的文化研究。

摘 要:文化生态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制约着国家的科学政策和科研体制,给科学突破、科学创新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文化因素是影响提升中国科学原创力的主要障碍之一。

原创文化同原创活动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它是从观念、价值、传统层面上提升科学原创能力的基础。

努力培育原创文化,对于提升我国科学原创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科学;原创能力;文化生态;原创文化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18-0001-04 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其本身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科学史上的重大原始创新不仅有赖于自身的矛盾推动,也有赖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的一个主要经济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也在稳定增长,希冀成为世界级科学强国的愿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和执著。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影响中国科学在国际上取得卓越地位的主要障碍也许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1 科学原创与文化生态的关联性自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博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人们都盼望着中国人在本土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

50多年过去了,这种期盼似乎也变得愈加强烈,当前人们热议的“钱学森之问”不过是这种期盼的典型表达。

实质上,诺贝尔奖的每一个奖项是在鉴定和评价被提名者的创造能力,成果只不过是创造能力的必然结果或者说体现方式。

我国本土学者拿不到诺贝尔奖,表明我们的原始创造能力还不高。

的确,我国在基础科学领域还缺乏那些具有重大突破性、影响整个领域发展的研究成果,至少从表象上还没有看到受到国际科学界公认的,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与辩证的科技价值观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与辩证的科技价值观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与辩证的科技价值观作者:宋山梅来源:《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第05期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首先是资源、环境的问题,其次是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困惑和异化问题。

我们应该树立辩证的科技价值观,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负面效应辩证的科技价值观19世纪末,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本雅明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人类迟早会明白”。

20世纪验证了本雅明的预言,人类以科技接近自然,但却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强大的物化系统,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已使自然“伤筋动骨”。

一方面,自然界被当作“原料库”,人类需要什么就从中索取什么,但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于是就出现了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其结果必然是资源枯竭;另一方面,自然界又被当作“垃圾堆”,用过就扔,在社会生产中有大约96%的物质以废物的形式返回自然界,当人类的“动作”大大超出自然界所能做到的自我调节恢复平衡的范围时,就会引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一、资源与环境问题(一)资源短缺:现代科技使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人口激增和工业过快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地球上可供使用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

首先是水资源紧缺,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全球的水资源总量14亿立方千米,但可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如果把全球的水比作一桶,那么淡水只有几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大幅增长,城市人均月用水量大大超过农村,工业企业排放污水可以让一整河流的水成为死水。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是联合国确定的十三个缺水国家之一,据估计,到2025年,世界将有22-34亿人处于严重缺水状态。

其次是土地资源,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萎缩,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覆盖,森林的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土地荒漠化严重。

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

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

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现代哲学 2000年12期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弗兰西斯.培根。

这种科学观发展到了现代,似乎已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正如R.K.默顿所说的,17世纪的“那种功利主义的乐观主义,在两世纪以后的实证主义信念中达到了它的高峰,这种实证主义信念就是几乎对每一件事物都可以作科学研究,因此知识和征服自然必须无限止地继续下去。

”(注: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第351—352页。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

它主要从“工具理性”这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由于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在当今社会传播非常广泛并居于支配地位,而且遮蔽了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其他观点。

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清理。

功利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工具主义;二是科技主义。

首先,功利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工具主义的科学观。

这种科学观注重的是科学的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功利价值,并从科学的效用这个角度来评价科学。

因此,“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把科学看作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知识。

”(注: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刘珺珺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 163页。

)关于这一点,在培根那里已经十分明确。

具体说来:(1)将科学看作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主张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正如亚.沃尔夫所指出的,培根珍视科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它本身,而因为它是利用可能从它产生的发明来为人类谋利的强有力的工具。

在当时,广大人民还生活在粗野而又悲惨的境况之中,迫切需要解救。

在贫困之中,人们乞灵于魔法和占星术。

而培根坚持主张,驾驭自然现象的唯一途径是利用科学知识,而不是巫术的或占星术的仪式。

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5卷 第3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5,N o.3 2006年9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2006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徐庆利(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摘要:论述了功利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形成与发展,指出它不仅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当时 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又使得一些西方近代功利主义观念在中国得以移植。

认为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不仅完成了自身的理论构建,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031(2006)03 0109 05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Utilitarianism in modern ChinaXU Qing li(H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lleg e,Dalian M aritime U niv.,Dalian116026,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tilitarianism in modern China,and points out that it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Utilitarianism, but also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 he west learning to the east,it made some w estern modern age utilitari anism idea planted in china.On this base,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utilitarianism in modern china not only has completed its construction,but also made very profoundly influence on the de 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in the aspects of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etc.Key words:modern China;Utilitarianism;political philosophy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源于拉丁文utilias ( 利益、 益处),故也被称为 功用主义或 乐利主义。

试析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_试析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

试析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_试析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

小编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试析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希望可以帮你们解决问题!一、技术价值观的涵义价值观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是有关价值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类价值关系的基本概括,是价值意识最高的形式。

它是人类特有的带有倾向性的评价、认识的标准,是人类从事某活动的定向标准。

人们一旦确立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在的活动中体现出某种倾向性的特征,并通过价值的创造从而实现价值理想。

技术价值观则是人们在对技术认知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技术价值的稳定的认识。

人类的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价值观。

在技术原始的古代,当时的条件决定了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混沌的整体自然观。

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就是去顺应自然。

而在实践中,由于古代人类只能依靠原始技术来向自然界索取简单的生产资料和所需的生活资料。

因此,无论是对自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发,或是有意无意的损害、滥用、破坏,都不会对自然界及其社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则把整个自然界当作一架按照一定规律自动运转的机器,人们只需通过实验和分析对自然界进行探寻,掌握规律的钥匙,便可以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

近代技术的诞生和在生产上的应用,促进了人类财富的积累,人们于是把技术看作掠夺自然的手段和工具,并形成了影响几个世纪的功利主义的技术价值观。

二、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一)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合理性人类文明伊始就已经存在了人类的技术价值观,伴随着人类技术活动的进步、深入和拓展而走向系统化、知识化。

由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直到工业机器时代,逐渐形成了技术征服自然、保护自身和生产物质财富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技术等一类的技术有效性价值理念。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形成基础。

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不但将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也为技术的整体社会价值实现提供了文化、思想和科学的氛围,成为滋生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温床。

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负面作用

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负面作用

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负面作用
吴海江
【期刊名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年(卷),期】2004(25)10
【摘要】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由此衍生出的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观、排斥异端的中庸之道以及重思想统一轻精神独立等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精神创造力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首先应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必须摒弃传统文化中有害的部分,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实现文化上的创造性转换。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创新;学术价值观;中庸思想
【作者】吴海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2;G05
【相关文献】
1.以循证矫正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中的作用 [J], 廖炜;谢曼娜;
2.以循证矫正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中的作用 [J], 廖炜;谢曼娜
3.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 [J], 邓李梅
4.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 [J], 张广才
5.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负面作用 [J], 佟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贵的反思

可贵的反思

可贵的反思大中小标签:裴雪涛柴静科学主义伦理反科学干细胞可贵的反思蒋劲松【仍在修改中,請不要轉貼,歡迎來此討論,可以鏈接!】在科学技术占据着话语霸权的风险社会中,科学家对于研究工作进行的伦理反思更加可贵。

科学家是否可以对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进行伦理的反思,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反思,这是最近网络上颇为纷扰的裴雪涛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似乎科学研究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

这种观点假定,科学研究永远都是有利无害的,至多是中立的。

技术的应用固然会产生出负面结果,但那与技术本身无关,是使用的人以及体制的问题。

因此,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研究者只需努力工作即可,不需要对研究工作进行伦理的反思。

然而,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操作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活动,无论是对实验室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者,还是对实验室外的环境乃至社会都有可能产生实际的负面影响。

就技术而言,它也决不是人们可以随意支配的中立工具,相反它可能是一种操纵人类生存的座架,决定着人类的选择。

因此,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技术成果,都不是一种无关利害的中立手段,而是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可能会带来严重负面后果的巨大风险之源。

从事研究活动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细节活动了解较多,本来最有机会反思科学研究的负面后果。

然而,一方面由于科学家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沉浸于技术细节之中,很难统观某一项科学技术的长期、全局影响;一方面由于自身利益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某项科学技术的正面影响,而低估或忽视其消极影响。

在历史上,往往是科学共同体之外的外行人士对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率先提出怀疑和警告。

例如,环境问题就是敏感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早的。

但是,外行人士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质疑,在科学技术已经占据话语霸权的今天,是往往会贴上“反科学”标签而置之不理的。

尤其是现代社会大科学兴起,官产学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面对资本与科技乃至权势的寡头联盟,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就越发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5,No.12,1999中国现代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Ξ吴 海 江1 引言“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必要条件。

科学思想是我们中国学术自古以来就缺乏或者极不发达的,经清末的诸位先驱发现之后亟需补课的。

对于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的认识,历来是我们的一大弱项。

早在70多年前,梁启超就指出:中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太呆了,太窄了”,且不说那些鄙视科学的人都把它看做器用、末枝,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1〕。

20世纪以来,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识,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但终归没有完成得彻底。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可以分析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意义的科学指人类理解、解释世界的认识活动,它以认识真理为最高目的;第二种意义的科学指人类征服、改造世界的技术活动,它以实用为最终权衡标准。

前者可称为理论科学或纯粹科学,其主导精神是理论理性(纯粹理性),它关心的是人类如何建立起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后者可称为实用科学或技术,其主导精神是技术理性(实用理性),它关心的是如何使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技术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属于“学者传统”的纯理论科学家大体上将科学看作是为认识而认识的理论科学;而属于“工匠传统”的技术发明家则主要是从实用性上来理解科学的。

历史上由此形成了“为求真理而认识”和“为求实果而认识”两种科学价值观。

这便是西方思想家为什么将科学与技术作明确区分的原因。

汉语中的“科学技术”或“科技”一词一般被认为是“科学”与“技术”的合称,从字面上讲其涵义就是上面所说的广义的科学概念,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们注意到余英时先生关于“科学技术”概念的分析。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涵义实应理解为以技术精神为主导的科学,他称之为“科学性的技术”。

进而他断言: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其中‘科学’的成分少,而‘科技’的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2〕。

这里可以引出两个问题:(1)五四时期为什么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的科学价值观,反而更强地盛行起科学功利主义?(2)中国思想界过于偏重技术精神或功利主义地理解科学的价值对科学发展带来什么负面影响?2 中国现代思想中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确立 1911年梁启超发表《学与术》一文,第一次对“学”与“术”进行了明确的分辨。

他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例如以石投水即沉,投以木则浮。

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

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生理学也。

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

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凡百皆准此。

”学与术连用,学的内涵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在积累知识基础上的理性认知,在学理上有所发现;术则是这种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

所以梁启超又有“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的说法。

Ξ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99801012)。

他反对学与术相混淆,或者学与术相分离〔3〕。

梁启超关于“学”与“术”的明确分疏,隐含着中学与西学的重要差别。

自古以来,“学术”一词在中文里一直是笼统地用着,从来也没有人想去分辨,这正好印证了一个说法:从文明发轫之初的“轴心时代”开始,中学与西学就各自循着自己的道路发展,西学是求真之学,中学是求善之学〔4〕。

关于这一点,包括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陈寅恪等20世纪初的一代学人都有深刻的认识,他们一再强调中国人是“实际的而非理论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所缺乏的是探究自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五四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精英则更进一步,他们大声疾呼“赛先生”,主张以科学精神改造国民,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认为惟有科学才是区分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界标。

这一时期,任鸿隽的观点值得注意。

任鸿隽说:“我们晓得科学的精神,是求真理,真理的作用,是要引导人类向美善方面行去。

”〔5〕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五个显著的特征,这就是: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

根据他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任鸿隽认为正在激烈展开的东西文化之争的焦点就在于有没有科学精神,他说:“东西文化及国势强弱之分界,一以科学而定。

”〔6〕中国要摆脱贫弱状态就必须吸收西方以科学精神为特征的文化。

历史地来看,中国人是花了血汗、血泪、甚至血肉的代价才认识西学的,认识到中学与西学的差别的。

“科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民主”乃是中国传统学术转变为现代学术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吸收西方科学的观念、方法和体制,完成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重要的是培植以求真为核心特征的科学精神,即确立一种非功利的学术价值观。

从清末到五四时期的诸先贤都看到了这一点。

西方学术在其发端时期就确立了基于对宇宙万物的好奇而生成的求知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即有关于此的名论: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7〕。

梁启超将此论直称“为学术而学术”,并甚为推崇此一治学精神。

因为只有持“为学术而学术”的治学心态,我们治学时方能形成“坚忍之态,永久之注意”,如此“绵密之科学,深邃之哲学,伟人之文学”方有可能得以成就。

五四时期的胡适指出,“西洋近代文明的精神方面的第一特色是科学。

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8〕,因而他大力倡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科学精神,认为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习的是惟西方具有的“为求知而求知”的求真传统。

我们的问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没有突破中国古代传统的偏实用性科学价值观的桎梏,反而更强地盛行起科学功利主义呢?换句话说,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从自身的学术传统说,实用理性是中国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基本特色。

中国的实用理性是与中国文化、科学、艺术各个方面相联系相渗透而形成、发展和长期延续的。

李泽厚认为,中国实用理性主要与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即兵、农、医、艺有密切关系。

中国兵书之所以出现得那么早那么成熟,是因为极其频繁复杂的战争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中国农学在汉代便已相当发达,它保证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中国医学自成体系,延续几千年,至今有效。

中国的技术科学较为发达,在近代之前独领风骚。

兵、农、医、艺与天文、历数、制造、炼丹等等有所不同,它们涉及极为广泛的社会民众性和生死攸关的严重实用性。

由此可见,中国的思维乃至中国文化都与实用的东西联系得比较密切,所以可将中国的思维叫做实用理性〔9〕。

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精神使得古代的先哲们在思维方面并不真正注意理论性的东西,不注意“是非”本身、“真理”本身的价值,而是把重点放在“运用”的智慧上。

中国历史上,不仅政治家,即使有学问的思想家,也鄙夷书斋中的学者。

这种反智论传统之根深蒂固,以至于“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标准,并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发生根本性动摇。

相反,偏实用性的技术理性精神在“科学”的旗帜下则以更强的形式固定下来。

自1840年之后,西方国家的炮舰对中国国门的洞开,除了给予国人以主权丧失的痛苦外,实际上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潮。

但是,西方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潮的被引进,并没有在中国学术领域引起深刻的“科学革命”,也没有使国人建立起超越于日常俗态生活和功利氛围之上的“科学精神”,却是在中国的政治和思想领域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

在20年代展开的“科学与玄学”的著名论战中,属“科学派”的思想家热衷于“利用”科学知识来宣传他们对人生、社会的哲学与政治见解,使科学对中国现代意识形态的变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5卷 第12期  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由此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人们新的精神信仰甚至偶像。

可见,中国现代知识精英依然是从工具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西方科学的。

从引进西方科学的目的来说,他们是要建立“经世致用”的哲学学说和政治学说,而不是建立科学学说。

所以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学术最终未能摆脱重视实际运用,轻视理论探索这一中国传统的积习。

从外部文化思潮上说,作为科学派精神资源和文化支持的西方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影响中国现代科学思想的重要因素。

19世纪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兴起,致使实验科学出现了全面的繁荣,许多科学家将视野转向了实验、技术或操作过程。

这样,科学中的技术理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理论理性,科学开始主要表现为一种实用科学形态。

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就是对科学形态的这一转换在哲学上的反映。

实证主义自称是一种向人们提供实证、有用、精确的知识的哲学。

实用主义推崇真理的效用性,强调思维的工具作用。

可以看出,它们本质上都是按照技术理性的理想建造起来的。

以实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对哲学进行改造,给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以致在20世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科学主义运动。

由此造成西方哲学传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异:哲学家开始摈弃以理论理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传统而代之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实证传统,哲学活动由关心本体界、追求认识的思辨性和非功利性转向关心现象界、追求认识的实证性和实用性。

所以从清末到五四时期,中国向往、引入和学习的西方科学从实质上说是以技术理性为主导的科学。

这便不难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哲学底蕴,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科学方法万能”为基本主张的唯科学主义思潮。

受自身思维传统和外部文化思潮双重因素的影响,五四时期中国的科学主义者是抱着强烈的社会功利主义的期望来学习西方科学的。

他们企图借科学来打破保守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以富国强兵,抵抗外侮,振兴中华。

由一批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杂志在发刊词中,便把科学的社会功能归结为:①“科学之有造于物质”,即科学可用于增加物质财富;②“科学之有造于人生”,即科学可用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③“科学之有造于知识”,指出科学可用于破除封建迷信,教育青年;④“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即科学通过物质财富间接影响道德〔10〕。

因此,五四以来的中国学者仍然没有摆脱以“实用理性”为核心的传统思维定势,支配人们研究和思考问题的仍然是“经世致用”的科学价值观。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功利主义在新的思想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现代科学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世界大国领袖既非科学家也非技术专家,但却对科学进步及应用有着特殊兴趣并积极干预国家的科学事业。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及其继承者邓小平的科学思想特别是他们的科学价值观,无疑是影响当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现实力量和左右科学事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