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90页)

合集下载

2019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完整word版)(带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带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 1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育点:1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 、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 . c o m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019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9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 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 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

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

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 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认识线段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掌握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认识米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1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
建立 1 米的表象。
理解 1 米=100 厘米。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 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 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 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 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 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 30 厘米 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 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 厘 米、60 厘米、90 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 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 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板书:1 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 米却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 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 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 接着是 20、30、40、……100。 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 1 厘米 1 厘米地数,1 米里面有几个 1 厘米?(100 个)

【强烈推荐】2019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强烈推荐】2019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20名,其中女生 8 人,男生12人。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2019新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新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19秋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改)

2019秋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完整word版)19-20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19-20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1 1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 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2019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

2019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9新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

2019新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 设计意图 ]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 、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

2 、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 1 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

6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 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 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 设计意图 ]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 、 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 厘米、 5 厘米、 7 厘米、 10 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 、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 设计意图 ]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 4 页。

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 =100 厘米;3 .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 .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1 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 1 根较长的绳子, 1 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 .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 2 厘米呢? 10 厘米呢?3 .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 .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 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 10 厘米为单位)2 .观察自己的 1 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 .那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 1 )用直尺在黑板上画 1 米长的线段。

( 2 )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 1 米。

( 3 )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 1 米。

( 4 )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 1 米。

( 5 )用米尺量 1 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 .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 2 米长、 3 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这条是1 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 .小结: 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

(板书: 1 米 =100 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 .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 .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1 .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 6 ()黑板长 2 ()小明身高 124 ()课桌长 50 ()四.扩展练习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 5 、 6 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 、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 、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 、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 5 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 5 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 、量线段和估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 、画线段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3 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 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 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 、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 、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完成第 5 页的做一做 , 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 , 量跳远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