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见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②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③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注释)①谢太傅在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等畅游山水。
②吟啸:吹出曲调。
③承响:应声。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太傅神情方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B.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C.足以镇安朝野俭以养德 D.公欣然曰其人舍然大喜....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4.(甲)文收入于《世说新语》“言语”篇,某位同学是这样理解编者的意图的: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对兄子兄女咏雪的比喻很满意,特别是兄女“柳絮”精彩的比喻,表现出她才思敏捷的风度。
而且文末特别交代谢道橸的身份,也暗含了对她才华的肯定。
(乙)文收入于《世说新语》“雅量”篇,结合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一句,请给画线句中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A .即B .徐C .笑D .怒我选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B3.划船的老翁因为谢安的脸色气定神闲的缘故,仍旧继续向前划船。
4.选 B。
理由:“徐”是慢的意思,表现出谢安在遇到风浪时处变不惊的名世风度,与众人的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他是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进一步赞美了谢太傅为人的雅量。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考点练习考点一:课文默写1.古诗文默写。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请根据提示,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语句填写:(1)表达了与“举一反三”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
(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一句来劝解自己。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
(4)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样,________,_______。
两句也表达了要惜时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词语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 (5)思而不学则殆.( )(6)逝者如斯.夫( )(7)曲肱.而枕之( )(8)博学而笃.志( )考点三:句子翻译3.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4. 阅读《论语》中的章节,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你从选文获得了哪些关于修身方面的启示?二、真题练习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2.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博学而笃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及专题练习1.文学常识(1)《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身做人。
3.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2)古今异义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③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⑤可以..为师矣今义:可能、许可(3①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②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③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④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时:原意为时间,文中名词作状语,按时。
2019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 11《论语》十二章
11《论语》十二章【夯实基础】1. B(A不亦说yuè乎,C好hào之者,D三省xǐng吾身)2.⑴说,同“悦”,喜悦;(2)有同“又”,表整数后再加上零数;(3)罔同“惘”,迷惑而无所得;(4)殆,同“怠”,疲倦而无所得。
3.(1)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强迫改变志向。
(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能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地求教,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C(这是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应该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不知不愠、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曲肱而枕、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饭蔬饮水2.这章的三句话各自所讲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交流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3.这十二章语录文字表达上别具特色,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问句,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比如第一章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
4.示例:我们应该学习颜回执著、坚守、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片段研读1.(1)自我检查,反省(2)越过,超过(3)能忍受(4)喜好,爱好2.(1)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2)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3.孔子强调是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4.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拓展阅读】1.(1)为:是。
《论语》十二章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7套)
《论语》十二章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7套)(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已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分别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与子贡。
②益:进步。
③损:退步。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 (2)四十而不惑.惑:______ (3)商好.与贤己者处好:______ (4)如.入芝兰之室如: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3)从【甲】选段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请分点概括。
(4)【甲】【乙】两个选段都涉及交友这一话题,但谈论的角度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案:(1)(1)生气,恼怒(2)迷惑,疑惑(3)喜欢,喜好(4)好像(2)(1)(我们)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
(如果也有)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加以改正。
(2)(如果)不了解做儿子的,那么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人,看看他的朋友(就可以了)。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论语》十二章 (3)
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6.《论语》是___儒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_语__录__体___(体裁)著作。它与《__大__学____》 《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 篇。中孔庸子,名_____孟__子_,字________,__________(时 期)鲁国人。我国古丘代伟大的思仲想尼家、政治春家秋、末教期育家, ________学派创始人。
当,做。
•
10.翻译下列句子。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
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 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8
语言建构·能力练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论语( lún )
人• 不知而不愠( yùn )
学而不思则罔• (
)
一箪( )食• wǎng
不逾矩d(ān
)
•
yú jǔ ••
不亦说( yuè )乎
三省(•xǐng )吾身 思而• 不学则殆( )
曲肱(
)而• 枕d之ài
博学而ɡ笃ōn(ɡ )志 •
dǔ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____生__气__,__恼__怒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吾日三省吾身___自__我__检__查__、__反__省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谋而• 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七十而从心所• 欲,竭不尽逾自矩己__的__心__力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越__过__法__度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一)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②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④矣;正颜色⑤,斯近信矣;出辞气⑥,斯远鄙倍⑦矣。
”(注)①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②问:探望、探视。
③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④暴慢:粗暴、放肆。
⑤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⑥出辞气:出言,说话。
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⑦鄙倍:鄙,粗野。
倍同背,背理。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曾参临死前告诉孟敬子应该重视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二)子路见孔子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hào)?”曰:“好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太平御览》)注释: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②括:扎,束。
③镞(zú):箭头。
揉:同“煣”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砺:磨砺敬:感谢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好.长剑(2)学岂有益.哉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学重问,孰不顺成?(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4.孔子认为学习的好处的是什么?孔子运用什么方法劝服了子路?(三)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____)安敢戏.其君乎(____)臣闻.之(___)善.哉(____)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12.《论语》十二章(1)
12《论语》十二章考点1赏析句子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与道义不符合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考点2思想内容课文所选的十二章,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问题的探讨。
请辨别出哪些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哪些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哪些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学习方法:第1、4、5、12章学习态度:第7、9、10章修身做人:第1、2、3、6、8、11章考点3感悟启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悟。
感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感悟二: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许多有益的教诲。
如: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反省自我,加强自律;要贫贱不移;要意志坚定;交朋友要讲诚信,等等。
聆听古人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
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一箪.食()曲肱.()博学而笃.志() 三省.吾身() 不愠.()2.根据拼音填汉字。
,不亦,乎,四十而不,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3)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4)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6)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7)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示例:人不知而.不愠A.学而.时习之B.五十而.知天命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有朋/自远方来C.学而/不思则罔D.温故/而知新6.翻译下列语句。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编练习第12课《论语十二章》(word文档有答案)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7.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0.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11.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03 拓展阅读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②女:通“汝”,你,你们。
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
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⑤隅:角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是以..谓之“文”也()13.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1)是以谓之“文”也(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4.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5.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16.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 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复习范围:七年级上册一、二、三单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以上两篇短文都选自《》,它是由南朝宋(人名)组织编写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
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聪颖机智,通过对父亲友人的反驳,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C.《咏雪》结尾句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地位,道出了她的显赫出身。
D.《咏雪》一文着重写雪的优美姿态,表达作者对雪的赞美之情。
4.阅读【甲】【乙】【丙】三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①初不②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世说新语德行》【乙】谢奕作剡令③,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④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⑥欲放去邪?”遂遣之。
——《世说新语德行》【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今异义,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今异义,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师矣: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乎:古今异义,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⑦学而不思则罔.:古今异义,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古今异义,古义:有害;今义: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古今异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⑪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今异义,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⑬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⑭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⑮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⑰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⑱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⑲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于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在、给。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表承接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⑦曲肱而枕之:表修饰⑧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
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弗.知也⑷是知.也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
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理解练习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理解练习汇总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
⑤亡:不知道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论语》十二章 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课外译文
(《孟子》)
乙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答案】
(1)①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使…屈服;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毅,强毅;⑤批评、指责。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上册(原卷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35组)一、咏雪(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
11 《论语》十二章★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愠(yùn)逝者(shì)不亦说乎(yuè)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必有我师焉(yān)C.箪(dān)曲肱(gōng)惑(huò)好之者(hǎo)D.三省(xĭng)曾子(zēng)逾矩(yú jŭ)传不习乎(zhuàn)【答案】A【分析】B项罔(wáng)——wăng;C项好之者(hǎo)——hào;D项传不习乎(zhuàn)——chu án;故选A。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匹夫/不可夺志/也【答案】C【分析】C项,正确划分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
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D.七十而从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C【分析】A项动词,了解/得到;B项介词,替/动词,当,做;C项连词,表转折;D项顺从/采纳,听从;故选C。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古今异义没有变化的一项()A.学而时习之B.吾日三省吾身C.不舍昼夜D.可以为师矣【答案】C【分析】A项,古义:按时今义:时间;B项,古义:每天今义:太阳;D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故选C。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不亦说乎【答案】D【分析】A项,名词作状语,按时;B项,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D项是通假字。
故选D。
6. 下面句子中不是关于修身的一项是()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2)不能去云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亦说乎)B.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不能至)C.入则无法家拂士(学而不思则罔)D. 此之谓失其本心(想见其为人)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答案解析】1、(1)(生气,发怒)(2))(离开)2、D【解析】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
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
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
D 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
因此本题选D。
3、(1)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里指优点,长处,“而”表顺承,一般不译。
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
4、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
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
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2)传不习乎(3)足食(4)去食2.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而去”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思而不学则殆D.潭西南而望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答案解析】1、(1)(自我检查、反省)(2)传不习乎 (温习)(3)足食 (充足)(4)去食 (食物)2、【解析】题干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从而”;B项“而”表并列,可不译;C 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3、(1)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2)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4、共同强调的是诚信。
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
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词(1)吾日三省吾身()(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愿子还而视之()(4)去而顾之()2.翻译(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一旦而马价十倍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乙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1)诲女知之乎?(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1分)(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答案]1.(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2.(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态度学思5.(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
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③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pi 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从:(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___(3)可谓好学也已矣好: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3分)(每小题1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2.(4分)(每小题2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3.(4分)(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4.(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六、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以下各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名:_________ (2)惟吾德馨德馨: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参考答案:1.(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
共2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4.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