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哲专业宁栋)
摘要:创新驱动是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和永恒主题,一个民族,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不地。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只有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确立创新驱动的基本格局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才能推动社会始终向前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战略;经济
一、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的。
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消耗和整合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弊端逐渐显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提出用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
首先,创新是各个生产要素的整合,从而避免了单一生产要素的消耗,实现了各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创新本身是可再生资源,创新一旦成为发展的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发展壮大; 最后,创新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由创新转化的生产力呈现级数效应,相对于
生产要素的加数效应和乘数效应,具备超乎预测的放大功能。
总而言之,我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依赖创新,使生产要素高度整合、集聚、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从而驱动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完成好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特征
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简单的说,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依靠人,为了人的发展。
首先是依靠“人的发展”与“生产要素驱动”不同,“创新驱动”强调通过智力资源去开发丰富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步取代已经面临枯竭的自然资源,节约并更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现有自然资源。
因而,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人的智力”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成为主要的要素投入,这类要素投入具有非稀缺性、非排他性与非消耗性等特点,其生产率远远高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自然”在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收益递减,但“人”的作用是收益递增的。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质量改善。
如果一味追求物质的提升,而不把关注重心重新移回到人本身,那么发展可能是舍本求末的,得不偿失。
所以说,创新驱动发展不仅
改变了过去那种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以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同步提高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是为了GDP数位的攀升,不仅仅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更是为了民生福祉。
最后,创新驱动发展是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成就惊羡全世界以来,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所谓“后发优势”的学说屡被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所验证,中国作为欠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追赶者,采取的也是“后发优势”的战略,这一战略的特征是通过引进、学习、模仿和利用先发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避开自行探索和自行研发过程中的高昂成本,利用别人的经验绕开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弯路,节省追赶时间。
这一战略无疑是成功的,要不也不会有所谓的“中国奇迹”。
但是,完全凭借后发优势是很难追赶上先发国家的,这是因为后发优势具有递减性。
也就是说,当后发国家在发展上逐渐趋同于先发国家时,后发国家借助于后发优势所获得的利益将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状态。
在追赶末期,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总是存在“最后最小差距”,因此,后发国家想借助后发优势追赶上先发国家几乎是一厢情愿,后发国家在追赶末期必须实现“蛙跳”,而要实现“蛙跳”,就必须打造“先发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在关键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领域实施技术赶超和创新。
此外,我们也要看到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力,把这种潜力转化为
现实是有条件的。
并且,随着经济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其他“辅助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关键正在于,这些看似为辅助性的经济增长条件,如健全的产权制度、公平的市场环境、成熟的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等,却正是“先发国家”经济发展之因,或者说是“先发国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基础,后发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增长的巨大跨越之后,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把经济发展之“短”迅速暴露无遗。
而克服这些经济发展之”短“,则要靠制度创新,变“后发劣势”为“先发优势”。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
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永恒的主题。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纷纷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
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石油资源强国,其发展路径充满坎坷; 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做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如一些拉美国家,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极易引起依存国家的轩然大波,从而遭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发展路径并不顺畅; 还有一些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话语权,国际上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纵观世界发展格局,恰恰是这第三类国家——创新型国家,占得
了很大的发展先机,它们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实惠,甚至主宰着世界经济的命脉。
第一类国家虽然从为发达国家提供能源的过程中也赚取了可观的收入,但是因为石油、矿产等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总有耗尽的那一天,因此如果不另辟发展路径,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而第二类国家虽然在为创新型国家打工的过程中赚取了劳务费,但赚的只是小头,大头则被人家牢牢地把持着,这种仰仗他人的发展模式,同样是没有什么前途的,难有大的发展。
所以说,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佐证与诠释。
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GDP增长率很高,发展速度堪称世界之奇。
这种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为国计民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不可能有现在这样高的国际地位,也不可能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格局。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从发展过程还是从发展结果来看,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发展成本太高,代价太大,属于低水平的发展。
所谓低水平,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还主要是依靠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来实现的,成本过大,代价也很大,甚至是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
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率十分低的国家,如果我们照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有限的资源将无法保证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
世界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驱动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大规模投资、改善技术装备成为支撑经济发展主要因素的投资驱动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能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发展阶段。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很显然,中国现在处在“生产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并重的发展阶段。
而严峻的形势又告诉我们,我们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知识和科技为先导的创新型发展之路。
总之,特定的国情、特定的需求决定着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四、目前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困境
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整体上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科技需要,要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必须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在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要素驱动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
但随着我们的发展,我们不断消耗资源,破坏环境。
依靠要素驱动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遇到要素供给不可持续的问题,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财政危机、自然资源的破坏,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势必终结。
(二)投资驱动日显艰难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也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它可以通过要素投人和资源配置,使资本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虽然高投资率保证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全社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面临国外需求萎缩的形势下,投资驱动必然会日显艰难,难以再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
(三)外贸出口持续疲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
创造了好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出口、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但这些成绩是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换来的,并且代价也极为惨重,那就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
当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时候,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体制创新困难重重
从目前来看,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运行,仍然需要继续进行体制创新,继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但如果法制化进程落后,知识产权保护跟不上形势发展,企业创新无法得到完善的法律保护,那么也会打击创新的积极性。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一直采用的是后发优势战略,通过
引进、学习、模仿和利用先进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避开自行探索和自行研发过程中的高昂成本,利用别人的经验绕开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弯路,以节省追赶时间。
而这已经形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使我国企业不得不依附于具有核心技术产权的发达国家而成为其廉价的制造工厂。
(六)企业创新动力不够
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存在的最大问题,可能不是创新投人不足,也不是创新能力不足,而是创新动力不够。
国有企业规模总量巨大,本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但由于国有企业可以得到国家从资金到政策上的诸多优惠,很容易利用政策性资源来获取较大利润,再加上国有企业追求速度、扩大投资、追求外延式扩张的偏好,以及技术人员因激励制度困境引发的积极性低下等原因,导致国有企业出现虽有创新能力、但无创新动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由于生存压力,只有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但民营企业在行业准人、融资等方面较为困难,虽有创新动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七)创新行为缺乏金融支持
创新需要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但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体系还存在问题。
在政策方面,我国金融资源往往流向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行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迫切需要通过融资和贷款来进行创新和中试的中小企业筹资无门。
在金融环境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将信贷资金重点放在了大企业、大城市、大行业领域,一些创新型企业
在申请贷款时,由于手续繁琐、耗时长久、条件苛刻等原因而难以达到要求。
在资本市场领域,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面向创新型企业的融资工具及其市场,如票据市场、融资租赁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还较为落后,融资方式极为有限。
五、如何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走中国特色创新驱动道路。
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集中体现,自主创新能力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要加快新技术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要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
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我国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继续深化改革。
要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要着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调创新;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三)以内需市场为支撑,进一步形成内生驱动的发展模式
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基点,要将扩大居民消费与推进城镇化的各项举措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依托大市场优势,在智能化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等领域积极推进系统性技术创新,提升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生物技术、低碳技术、
新能源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和产用协调;以政策创新为保障,鼓励和引导创新创业,构建以促进创新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分担创新风险、集聚创新资源为目标的政策体系,形成创新友好型的政策法规环境。
(四)以开放型经济为牵引,进一步扩大科技开发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此相适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在扩大科技开发合作上下功夫。
要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要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要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五)以创新文化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
要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 甘文华.创新驱动的方法论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2.
[4]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N].解放军报,2012.
[5]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模式[J].科学研究,2012.30(2):165-173.
[6] 程晓龙.面向需求协同创新,提升为国家地方科技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6(4):1-3.
[7] 谭鸿鑫.协同创新是国际发展的主流[J].中国高新区,2009(4):17-18.
[8] 李祖超,聂枫.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