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中国轿车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
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应对潜在进入者策略
加强技术研发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保 持竞争优势。
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营销策略和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以应对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ABCD
建立品牌忠诚度
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和客户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品 牌的忠诚度。
合作与联盟
与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共同应对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共同开发和生产
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开发和生产汽车零部件,有利于实现技术共享、降低开发成本和 风险。
多元化供应链策略
汽车制造商采取多元化供应链策略,与多个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以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 依赖风险。同时,通过与不同供应商的合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机会。
03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购买者群体特征及需求
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具备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供应商能够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议价能力。
供应链中的竞争状况
当供应链中竞争较为激烈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反之,当供应链中竞争较为缓和时,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供应链合作关系与策略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 牌营销等方式,提高品牌知 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 黏性。
合作共赢
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 术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建立合 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和产业发展。
06 同业竞争程度分析
同业竞争格局及特点
国内外品牌众多
全球各大汽车品牌均在中国 市场布局,国内品牌也不断 崛起,形成国内外品牌激烈
汽车行业的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简介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店大欺客)[编辑]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基于五力模型的我国汽车产业竞争结构分析1 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五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大的。
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
(1)行业内现有厂商的数量和规模我国汽车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表1)。
而我国汽车生产商众多,有的汽车生产商只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有的却涵盖多个细分市场。
各生产商之间在价格、新技术、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表1 我国汽车按用途分类情况按用途分类具体内容乘用车轿车普通乘用车活顶乘用车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仓背乘用车旅行车多用途乘用车短头乘用车越野乘用车专用乘用车商用车客车小型客车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铰接客车无轨电车越野客车专用客车半挂牵引车货车普通货车多用途货车全挂牵引货车越野货车专用作业车专用货车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汽车和挂车的类型和术语定义》,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同时,我国汽车生产商大致可以划分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三大阵营(表1)。
由于进口品牌大多专注高端市场,且合资车企大多为传统大型国企,虽然底子厚,但老、大、难问题缠身,而自主车企大多为民营企业,较为灵活,因而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表1 我国汽车生产商三大阵营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进口品牌企业产品企业产品企业产品吉利自由舰上海大众帕萨特宝马X5奇瑞QQ 东风日产逍客奥迪Q7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网站。
(2)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过去十几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现有厂商均有扩张发展的机会,各厂商不得不动用所有的财务资源和竞争资源去扩张自己的产能,因而很少会去攻击对手。
图1 我国2001~2010年汽车产量趋势图但最近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落。
2011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增长,同比下降。
1月至11月,汽车产销增速与前10月相比继续趋缓。
面对这种局面,继续扩张的企业或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会降低价格或采用其他提高销售的策略,从而引发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加剧市场竞争。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小轿车行业的竞争状况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小轿车行业的竞争状况一、波特五力模型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不断进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仍然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
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
波特认为,产业外部力量通常影响着产业内部的所有企业,决定一个企业盈利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而产业的吸引力又取决于该产业的五种竞争性力量。
波特五种力量竞争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五种基本力量竞争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业内企业获利的可能和程度。
二、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我们将利用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来对轿车制造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了解轿车制造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轿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术上、规模经济上等方面的制约。
以下几方面构成我国轿车进入壁垒的各种潜在的来源:(1)规模经济壁垒。
轿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
其固定成本投资比较大,汽车只有大批量生产才有高效益,才会降低单位成本;同时汽车属于综合性产品,只有产品种类繁多才有广阔的市场。
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万~60万辆、零部件100万~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所以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
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未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2)技术优势壁垒。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及时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工人和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中我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
因此,在位企业可以拥有更加优越的技术、管理优势。
目前,中国大量的汽车整车项目均由跨国公司主导,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缺乏轿车工业背景的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3)资本壁垒。
基于波特模型的我国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基于波特模型的我国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摘要]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个竞争力模型对我国轿车行业竞争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轿车行业有一定进入壁垒,行业内存在替代品威胁,自主研发不足,供应商有一定讨价还价能力,消费者需求理性,行业内价格、新产品竞争激烈。
最后,从政府的角度对我国轿车行业发展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对策。
[关键词]轿车制造业五力模型一、波特五力模型在全球化、技术不断进步、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仍然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
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
波特认为,产业外部力量通常影响着产业内部的所有企业,决定一个企业盈利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而产业的吸引力又取决于该产业的五种竞争性力量。
波特五种力量竞争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五种基本力量竞争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业内企业获利的可能和程度。
二、轿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我们将利用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来对轿车制造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了解轿车制造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轿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技术上、规模经济上等方面的制约。
以下几方面构成我国轿车进入壁垒的各种潜在的来源:(1)规模经济。
轿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
其固定比较大。
一般认为单个企业整车产量在40万~60万辆、零部件100万~200万件,才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所以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
但在中国,由于市场容量较大且增长迅速,大量未达到起始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从而抵消了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壁垒。
(2)技术优势。
目前,中国大量的汽车整车项目均由主导,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和雄厚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缺乏轿车背景的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3)资本壁垒。
中国汽车市场五大竞争力
中国汽车市场的五大竞争力摘要最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增长发展, 并于2003年,成为了全世界的第三大汽车市场。
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了许多外国的汽车经销商, 对于跨国企业(外资),如何才能成功地在中国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波特的工业竞争框架,尝试着定义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现状,并说明中国的竞争现状将如何影响外资的战略和竞争地位。
特别的是,本篇文章将把在中国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汽车跨国公司就各自的竞争地位做一个比较。
导言在过去的十年中, 中国的各种机动车的生产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15的趋势增长,而同一时期,世界的平均增长率只有百分之1.5。
在2003年,中国生产了440万辆汽车 (2004 OIAC),相比于2002年增长了百分之35 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汽车制造国家。
消费者财富水平的上升是突如其来引爆中国汽车市场最主要的因素。
根据世界市场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已经上升到5500美元, 在其他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已经达到了汽车消费的水平。
2003年中国销售出了450万辆汽车,这使得中国现在成为了世界上第四大的汽车销售市场(WMRC 2004)。
几个研究机构认为,到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发展到2003年规模的两倍,对日本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地位进行挑战。
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许多国外的汽车的经销商们。
几乎所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或供应商都已经在华投资。
早期的参赛者,比如大众、PSA通用电机,德尔福,伟世通,Valeo,Man等等。
紧随其后,本田、丰田、日产、现代、和电装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随着世界上所有的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汽车制造商都在为了占据了当地市场而加快生产,这紧张的氛围已经开始在国外汽车企业中蔓延。
在此背景下, 从一个恰当的角度来认知中国汽车工业现在的环境,来建立一种合适的战略,对于想在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汽车行业的跨国公司们显得极其重要。
案例1:中国轿车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知识交流
案例1:中国轿车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一个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4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20%);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因此,自2000年起,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国内国外各大汽车厂商群雄逐鹿。
近年来,在轿车市场上的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1.众多的竞争对手。
至2002年,世界主要汽车集团已经全部在我国建立了生产轿车的合资企业,国内资本也纷纷投向轿车制造业。
1998年,中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115家,2004年中为119家,算上2004年的几起并购案,目前数量仍在100家左右,这个数量相当于美日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汽车厂数量之和。
其中,轿车生产企业总数达32家,产能已达380万辆。
2.差异化竞争是竞争的主要方面。
在国内轿车市场上,品牌、车型、排气量等方面的差异性,成为目前影响销售量的重要因素。
2004年国内32家轿车生产企业销售的轿车总计有65个品牌,全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品牌有5个,其销量占全部销量的31.05%。
全年销量超过5万辆的品牌,其品牌的数量占品牌总数量的26.15%,而其销量占总销量的65.60%。
有47.69%品牌的销量在1~5万辆之间,其销量也占全部销量的31.23%。
值得关注的是,有26.15%品牌的年销量在1万辆以下,仅占全部销量的3.17%。
2004年国内轿车市场上在160个车型大类(仅按发动机排量、变速器形式和两厢或三厢区分)中,年销量在10万辆以上的车型只有2个;将近50%的年销量集中在30.63%的车型上;42.50%的车型的合计年销量只占总销量的6.58%。
许多车型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这些车型必将被淘汰。
目前国产轿车的发动机排量从0.8L到3.5L共有18个档次,将近60%的年销量集中在1.6L、1.8L和2.0L3种排量上,原因是这3个排量的车型兼顾了私人用车、城市出租车和一般公务用车的需要。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产业自1956年建立第一家汽车厂起步,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家。
创立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自主创新的阶段,现如今已经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独立品牌的打造。
2.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规模优势:中国汽车市场庞大,消费需求旺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规模。
这为国内汽车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2)成本优势: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成本优势。
中国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技术进步: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不仅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有了较大突破,而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有了显著的创新成果。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4)品牌建设:中国汽车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品牌的打造和推广。
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策略,一些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树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
如吉利、比亚迪等。
(5)供应链优势:中国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销售和服务等环节都有比较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这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3.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1)环境压力: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汽车工业排放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汽车产业在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环保性能。
(2)供应链不稳定: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供应链不稳定,依赖进口零部件较多,给汽车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品牌建设: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仍然被认为是低端和廉价的代表,需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品牌形象和声誉。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崛起
自二十一世纪初期起,我国汽车产业便逐渐开始崛起。
近年来,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迅速,国内汽车品牌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汽车企业不得不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二、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1、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对手在主要包括国际大品牌汽车企业和在国内市场上崟头崛起的本土企业。
国际大品牌化公司的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本土企业虽然起步不如大品牌汽车企业,但凭借着具有低成本和市场适应性优势的汽车,不断挤占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
2、消费者需求分析
我国广大消费者对汽车质量和性能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这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可谓是一个巨大挑战。
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代表高端品质的自主品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为打破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上的垄断,有些企业通过并购其他汽车企业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我国汽车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办法
1、技术创新: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国内的工业制造经验相结合,培育出高品质的汽车产品。
2、品牌营销:注重对品牌价值的建设,激发消费者的购车热情,提高市场份额。
3、渠道拓展: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渠道结构,使自主品牌和大品牌汽车能够统一竞赛,提高销量和品牌的知名度。
四、结论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品牌建设、技术革新、市场占有率提高和渠道完善等方面的工作,以打赢国内汽车产业竞争战。
汽车行业分析及五力模型
11
在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城市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 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这就对每个 产品产生了购买方分流,并会处于同时被几家竞争对手比较的局面。这就 形成了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的潜在市 场不利因素。提高了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国产轿车价格仍将有一定幅度 的下降。如果没有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进口轿车价格下降对国产轿车的 价格压力已经很小,2006年引起国产轿车价格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内 厂商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产能过剩导致的供过于求。但是产能过剩 并不一定直接带来价格下降,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汽车工业普遍存在产能 过剩的问题,而这些国家的轿车价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逐年缓慢上涨。 之所以判断2008年国产轿车价格将继续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主要是目前 我国轿车市场运行中既有价格下降的必要性,又存在价格下降的现实可能 性。 其次,汽车零部件平均关税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有利于进口车价的 下调。2005年7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次性升值2%,之后的半年时间 内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又升值了0.44%,2007年现在已经突破7.5关口,而 且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继续存在。如果2008年人民币继续小幅度升值,将直 接促成进口车成本的下降。有利于国人购买力的提高,被动提高了我们讨 价还价能力。同时也让合资企业从中大赚了一笔。
20072011年轿车品牌市场份额比较4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为第一梯队十小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奇瑞汽车比亚迪华晨集团江淮集团吉利汽车中国重汽福汽集团陕汽集团为第二梯队的产业格局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提要]中国是一个汽车大国,作为国民经济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有必要对该行业竞争情况做一个分析。
本文在概括五力模型基础上,运用五力模型基本理论,分析汽车行业现状。
关键词:汽车行业;五力模型一、五力模型概况五力模型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79年创立的用于行业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
发表于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该行业分析模型,他认为现有厂商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顾客的议价能力这五大竞争力量,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并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二、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截至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23亿量,占到全球汽车保有量的1/10。
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到了1,800万台,2012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900万辆,再次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实力还很弱,另外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的产品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中度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说,中国汽车产业应该说是发展与挑战并存的。
三、运用五力模型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分析(一)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
行业内现有厂商之间往往是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的关系,按照波特教授五力模型说法,行业内企业的竞争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力量对比。
一般来说,行业内厂商的规模彼此越接近、数量越多,则内部的对抗与竞争就越激烈。
中国汽车行业现有厂商数量众多,超过100家,同一汽车厂商旗下又有不同品牌,就拿中国的本土企业集团来说,比如吉利旗下就有全球鹰、英伦、帝豪。
外资集团旗下品牌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2、行业市场增长速度。
从目前来看,从2000年的不到200万台,到2012年的1,900万台,增长1,640万台,年均增长率近30%,但是2012年的汽车市场增长率只有4.3%,为近十几年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不得不说,近期中国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
汽车行业五力分析(整理版)
汽车行业竞争分析1、行业内竞争者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後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1) 竞争结构竞争结构是指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状况。
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由少数几家厂家垄断了改行业的市场,这几家的汽车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很大的比例,控制着汽车行业的供给。
1、 全球汽车厂商格局汽车厂商经过几年的合纵连横,全球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7+2”的格局。
它们包括:通用+上汽,福特+马自达+长安,丰田+富士重工,大众+铃木,标致雪铁龙+宝马,雷诺+日产+戴姆勒,菲亚特+克莱斯勒+三菱。
唯一游离于联盟之外的就是本田和现代起亚。
2、 国内厂商格局首先,合资厂家多且规模较以往更大。
从国内合资企业规模看,无论是投资额还是合资双方的企业规模都较以往庞大。
先从投资额看,2002年的合资企业投资额多在几千万元左右,上亿元的只有3家。
2003年合资企业投资额上亿元的企业有8家。
从合资双方企业规模看,合资重组以三大集团为中心,以国有企业为依托,具有较强的实力。
其次,合资合作的领域更加宽泛。
国内合资企业的合作领域较以往更广泛,新增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相关行业的合作、与保险公司及业的合作等。
(2) 需求条件1995年以后,我国汽车产品种类发展较快,而这一时期国内汽车需求并未增长导致汽车产品进口数量逐年减少。
2000年以后进口加快,是因为我国开始准备进人WTO,关税的降低和进口配额的增长,以及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使更多汽车产品涌人国内,成为持续增长的新起点。
加人WIO后,进口汽车与国内汽车的竞争更加激烈。
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相比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汽车需求相对饱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经济快速。
运用行业分析理论分析小轿车行业竞争状况
运用行业分析理论分析小轿车行业的竞争状况姓名:魏军良班级:国贸0902班学号: U200916904一.国内汽车行业概况汽车行业属于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
轿车产业在中国的诞生、成长、徘徊和新一轮的活跃,其本质的决定因素是市场,而市场发展的优与劣、快与慢,又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汽车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消费群落构成、国民所得水平、市场消费导向、经济景气程度等复合因素构成经济型轿车消费的市场内在条件;改革开放进程、行业发展法规、商品消费政策、利益分配制度等复合因素构成市场的外在条件。
小轿车,是一种模糊的统称,指体积比较小的有车顶和敞篷的汽车都可以称之为小轿车。
在中国内地的行驶证管理方面,轿车特指区别于货车、皮卡、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 )、大巴、中巴的小型汽车。
按照中国大陆标准划分为:微型轿车(排量/1L 以下)、普通级轿车(排量为1.0~1.6L)、中级轿车(排量为1.6~2.5L )、中高级轿车(排量为2.5~4.0L )、高级轿车(排量为4L 以上)。
图1. 国内汽车市场05-11年年销售量及销售增长(MPV=multi-Purpose Vehicles )汽车市场 销量 万台 销量、增速 05年 06年 07年08年 09年 10年 11年 汽车总计576 722 879 938 1364 1806 1919 乘用车轿车279 383 473 498 745 955 1045 MPV 16 19 23 19 25 44 - SUV202436 4973133-汽车市场 增速销量、增速 05年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汽车总计14% 25% 22% 7% 46% 32% 6.26% 乘用车轿车24% 37% 23% 7% 49% 28% 9.42% MPV 43% 23% 18% -11% 27% 77% - SUV21%21%50%33%50%82%-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图2.国内05-11年轿车年销售量对比三. 波特五力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同行业竞争现状1.1轿车行业内整体竞争态势目前全球汽车工业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形成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本田、雪铁龙、宝马九大公司。
中国轿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轿车产业竞争力分析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内容提要:国内需求发展潜力反映了一国国内需求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发展潜力越大,对该行业的整体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明显。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与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008年的家用轿车保有量为1947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15辆轿车的水平,低于每千人120辆的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预测,2009—2020年的家用轿车保有量净增加量为6286~8246万辆,考虑到每一年的更新数目,实际需求将大于这一数字。
按照以上的方案,2009—2020年这一阶段轿车年均需求增长将达到30%左右。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2015年经济型轿车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市场竞争力1.需求规模。
由于企业都是先从本国的需求出发建立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与营销管理的,因此,国内市场是企业发展、持续投资于创新的动力源泉,它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在我国,国产轿车90%左右是供应国内市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直接决定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逐渐提高,我国汽车消费量在迅速提升,在2005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2.国内需求发展潜力。
国内需求发展潜力反映了一国国内需求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发展潜力越大,对该行业的整体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明显。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与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008年的家用轿车保有量为1947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15辆轿车的水平,低于每千人120辆的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预测,2009—2020年的家用轿车保有量净增加量为6286~8246万辆,考虑到每一年的更新数目,实际需求将大于这一数字。
按照以上的方案,2009—2020年这一阶段轿车年均需求增长将达到30%左右。
3.产品销售率。
产品销售率反映工业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
汽车行业五力分析
汽车行业五力分析一、中国汽车行业现状:今年上半年,中国乘车销量增长26%,保持着本世纪初以来最快的增长步伐。
尽管只有约2%的中国人拥有汽车,但中国今年的乘用车的销量有望超过500万辆,位居全球第二,这个排名还有上升的空间。
两年前,随着汽车制造商投入巨资,政府官员多次对汽车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发出严重警告,然而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许多汽车制造商正在满负荷运转。
中国的汽车产能也许没有过剩,但是中国的汽车厂商确实太多,在中国市场共有82个汽车品牌,而在美国仅有47个。
在中国有47家制造商,而美国,仅有15家。
一批民营企业以各种形态在各个市场细分中进入到汽车行业:从零部件工业到摩托车工业,到汽车工业到轿车工业,都有民营企业很活跃的身影,而且还不少。
然后把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保持了十年的年均增长22.4%,我国汽车的产量也从世界上第八位在去年变成第一位。
但是,近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共同发布了2011年第二季度我国汽车行业景气指数监测结果。
结果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我国汽车行业景气指数仅为101.1点(100点为中等水平),较第一季度下降了0.5个点。
此外,在构成行业景气指数的6大指标中,共有4项汽车行业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分别是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汽车销量、汽车行业税金总额和汽车行业利润总额。
这也是汽车行业景气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反映了国内车市步入下行空间。
二、汽车行业五种力量分析(一)潜在竞争者虽然政府出台了对尾气排放及油耗的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将进一步限制加入者进入市场的威胁。
但是还有部分企业有能力进入这个市场。
1、农用机械制造行业涉足汽车制造。
虽然这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是制造领域有生产经验,有相关机器设备,有充足的资金,并且有自己的品牌和一大部分忠实的消费者,生产低档汽车会有不错的前景。
但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加强创新。
2、高中档汽车品牌向下延伸,进入低档汽车生产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中国轿车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案例1:中国轿车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案例1:中国轿车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一个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估计,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4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20%);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因此,自2000年起,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国内国外各大汽车厂商群雄逐鹿。
近年来,在轿车市场上的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1(众多的竞争对手。
至2002年,世界主要汽车集团已经全部在我国建立了生产轿车的合资企业,国内资本也纷纷投向轿车制造业。
1998年,中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115家,2004年中为119家,算上2004年的几起并购案,目前数量仍在100家左右,这个数量相当于美日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汽车厂数量之和。
其中,轿车生产企业总数达32家,产能已达380万辆。
2(差异化竞争是竞争的主要方面。
在国内轿车市场上,品牌、车型、排气量等方面的差异性,成为目前影响销售量的重要因素。
2004年国内32家轿车生产企业销售的轿车总计有65个品牌,全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品牌有5个,其销量占全部销量的31.05%。
全年销量超过5万辆的品牌,其品牌的数量占品牌总数量的26.15%,而其销量占总销量的65.60%。
有47.69%品牌的销量在1,5万辆之间,其销量也占全部销量的31.23%。
值得关注的是,有26.15%品牌的年销量在1万辆以下,仅占全部销量的3.17%。
2004年国内轿车市场上在160个车型大类(仅按发动机排量、变速器形式和两厢或三厢区分)中,年销量在10万辆以上的车型只有2个;将近50%的年销量集中在30.63%的车型上;42.50%的车型的合计年销量只占总销量的6.58%。
许多车型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这些车型必将被淘汰。
目前国产轿车的发动机排量从0.8L到3.5L共有18个档次,将近60%的年销量集中在1.6L、1.8L和2.0L3种排量上,原因是这3个排量的车型兼顾了私人用车、城市出租车和一般公务用车的需要。
1.0L、1.3L及1.4L排量的车型主要是家庭私人用车,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城镇的用于营业的车辆。
81.41%的销量集中在1.0L到2.0L的7个排量的车型上。
大排量的车型有一些需求,总销售量不会太大。
3(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从2004年4月份开始,我国轿车市场增长趋缓,累计销量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逐月下降,从3月末的52.97%下降到年末的14.18%,这一变化令轿车业内人士始料不及。
为扩大销售数量,各生产厂家纷纷降低轿车销售价格。
2004年轿车销售按发动机排量统计的情况降价涉及的车型之多、幅度之大以及频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车市的价格仍然整体偏高。
从汽车单价上看,尽管和欧美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排量、顶级豪华车和豪华车在整个汽车市场所占到比例不高,但中国汽车单价为2.5万美元以上,远远高出欧美市场2.1万美元左右的市场单价,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仍有不小的降价空间,毕竟中国在制造成本、劳动力生产成本方面要远远低于欧美市场。
4(退出壁垒大。
有关统计表明,到2003年年底,全国汽车生产能力已超过550万辆,其中轿车产能在250万辆以上。
而到2007年,全国汽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万辆左右。
较为乐观的预测,届时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将有50%的富余。
但是目前,不论是具有数十亿资金的投入的跨国公司,还是年产不过几百部的众多的小型汽车制造厂,依然急进地在群雄林立的市场上争夺一块蛋糕。
其主要原因除对中国汽车市场前景总体看好外,同时也被巨额投资套牢了,是“做了过河卒子,只好拼命向前”。
此外,政府对于某些汽车企业的“过度保护”也使得该行业的退出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约束。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中国轿车市场现有企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退出障碍高。
目前竞争的主要着眼点仍主要以差异化为主,但价格竞争正逐步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潜在进入者在轿车产业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尚不高的情况下,2004年在建或准备生产轿车的企业有7家,现有企业中有2家企业易地新建生产基地、9家企业扩建工程已开工,新建和扩建的新增产能为181万辆。
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潜在进入者有两大类:一是目前已在其他产业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二是现有非轿车汽车厂商。
目前中国一部分民营企业中的,在完成了在其他产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后,受到汽车产业高利润的诱惑,受到汽车产业中已有的民营汽车厂商榜样力量的影响,正踌躇满志准备进入这一产业。
但是,由于受到轿车产业规模经济显著、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政府政策的限制等进入障碍的阻隔,在现阶段这些民营企业想要成功进入,并占有一席之地机会是相当渺小的。
第二类潜在进入者指国内现有非轿车汽车生产商,例如厦门金龙、郑州宇通等客车生产商。
这类企业目前在其细分市场中,已基本实现了规模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管理运作经验,一旦进入轿车生产领域,将能够用较短时间和相对较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与潜在的民营企业相比,这类企业一定程度上拥有技术优势,尽管其在发动、制动等技术方面尚不存在优势,但由于客车的安全舒适性要求比较车要高,因此其拥有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
国内一些中高档客车在消费者中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如果其进入轿车生产领域,将比民营企业具有更高的品牌优势。
但是由于轿车与客车针对的购买者不同,轿车针对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客车主要针对企业或运输公司,目前这类企业现有的分销渠道是不是和轿车销售的,因此,与现有轿车生产商相比,其在分销体系中将长时间处于劣势。
综上,现有非轿车汽车生产商比民营企业具有更大的潜在进入威胁,对于现有轿车生产商具有一定的潜在进入危险。
尽管目前轿车市场具有较高利润,但这些企业是否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则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替代品1(直接替代品的威胁。
由于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节能型、环保型汽车正日益形成对现行汽车产品的重大威胁。
目前汽车新能源的开发进程有三种方向:西欧大力发展轿车柴油化,目前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阶段;美国研究氢动力,尚未实现产业化;日本发展混合动力,已开始小规模产业化。
欧洲清洁城市运输计划正在帮助9个欧洲城市获得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和燃料补给站。
中国在2004年初宣布要订购燃料电池汽车,在北京和上海试运行。
对轿车产业而言,直接替代品的威胁还必须考虑越来越多的城市由于公路拥挤、道路堵塞、停车空间有限等原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对轿车产业的威胁。
2(间接替代品威胁。
即其他产业所提供的具有相同功能和用途的产品。
如火车,轮船,飞机,地铁,自行车等,本书正文中已有详细论述。
除以上两种形式的替代外,还有几种常见的广义替代:一是二手产品对原产品的替代,如旧车市场,或多或少影响同类新产品的销售;二是以提供特殊服务替代传统销售,如提供租车服务,等。
供应者汽车产业中的供应商主要指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发动机系统、制动系统、燃料系统、安全系统、内饰件系统、车身和结构系统、玻璃系统、轮胎系统等。
目前,全球零部件产业发展呈现出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的趋势。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兼并重组的一个主要动力来自降低成本的需要,将降低成本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手段。
通过兼并重组减少了零部件企业数量,而零部件企业数量的减少,意味着扩大了单个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单个企业固定成本费用就会降低,从而使整车生产成本下降。
当前,全球汽车工业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有600余家,二级供应商有1000余家,通过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未来几年后,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将只有十几家、二级企业几百家、三级企业几千家。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整合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特别是专业化,将使得零部件供应商提高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业务量。
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的500强地位在上升,他们的历年排名次序,都有所提升。
这是因为新世纪以来,国际汽车产业实行重新分工,加大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工作量的推动力。
如博世公司,2000年为145名,2003年跃到94名,进入500强的前百名,电装公司从2000年的271位,上升到2003年的213位。
相反,汽车公司主要企业排序则有所下降。
如通用汽车公司,在1999年前一直保持500强首位,2000年降到第3位,2003年降到第5位,福特公司,在2000年为第4位,2003年下降到第6位。
这些跨国零部件集团由于其实现了规模上的高度集中和业务量的扩大,从而大大提高了在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将零部件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工资成本国家转移,在一背景下,目前国内集聚了世界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和本土零部件企业。
截止到2003年,我国可以统计的零部件企业有4413家,其中三资企业800多家,约占1,5。
国际资本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运作方式。
国外独资企业正在成为国内零部件产业的主力军。
目前,一些国际跨国零部件集团已经在国内设立了多家独资公司,如德尔福公司,1994年进入中国,现在已经在中国投资4.5亿美元,拥有14家企业、一个技术中心和一个培训中心,其中4家独资企业。
独资的零部件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运作经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过零部件集团与本土零部件企业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讨价还价能力。
全球零部件产业发展呈现出的另一显著趋势是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相互剥离、独立,提高了专业化分工程度。
前者致力于整车开发、动力总成开发、装配技术和生产制造;后者接替了从整车企业中转移出来的制造和研发任务,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生产,满足全球同类企业的需求。
同时,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即在整车厂开发深度和生产深度逐步降低的同时,零部件厂更多地参与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进行联合开发、同步开发甚至超前开发,零部件厂生产和开发深度也不断提高,以至能提供完整功能的零部件系统。
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跨国零部件企业表现出在供应链中越来越强的讨价还价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不断深入的甚至是超前的研发活动,在供应链中提供越来越具差异化的产品。
跨国零部件集团提供的产品依据技术优势所体现的高度专用性,使零部件供应商大大影响了产业利润,在汽车产业中,强大的技术实力、研发能力是零部件企业能够处于讨价还价优势地位的核心竞争力。
与之相反,本土企业由于缺乏技术研发优势,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
不但无法获得足够的订单,还要一次一次承受整车厂商由于整车降价带来的压力。
本土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落后,例如,福耀玻璃由于无法达到某大厂商关于车身玻璃的技术要求,而不得不放弃丰富的利润;而且产品研发观念也相对陈旧,从产品开发观念上讲,多数本土企业仍处于一种产品导向型观念,就是只从企业自身的专业基础出发,有什么产品,就向客户提供什么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