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
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
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
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
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篇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在课前我一直为这节难上的课做很多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上得不好,也听了同组前辈们的课。
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也为课堂上如何把演示实验的效果达到更佳向同在高中教学的同学请教,从而为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理解,正确的是(CD)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ma中,有关比例系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1B.因为k=1,所以k可有可无
C.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
D.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
3.在水平面上,一个大人推一辆重车,一个小孩推一辆轻车,各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阻力不计)。
甲、乙两同学在一起讨论,甲同学说: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大人的推力大,小孩的推力小,因此重车的加速度大;乙同学说:根据牛顿运动定律,重车质量大,轻车质量小,因此轻车的加速度大,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第四章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了解其意义和作用。
2. 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和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2. 难点:对复杂物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PPT,包括定律的推导、公式和应用。
2. 准备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器材,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3. 准备一些典型例题和练习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
4. 提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启动、刹车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 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F=ma,并解释各个符号的含义和单位。
3. 实验演示: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小车、砂、绳等,进行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4.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5. 课堂讨论:针对实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深化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
6. 知识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如火箭发射、卫星运行等,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和应用,并写一篇简短的总结报告。
9. 预习提示: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请同学们提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掌握定律的基本应用。
2. 能够运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动态问题,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动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复杂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4.独立性:F 合产生的 a 是物体的合加速度,x 方向的合力产生 x 方向的加速度,y 方向的合力产生 y 方向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 Fx=max,Fy =may.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课例研究综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述
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 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等几个特点,引 导学生总结:
1.矢量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 的方向永远相同,时刻相同,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 的方向.
2.瞬时性.加速度矢量与合外力矢量之间的正比 关系具有瞬时性,即某时刻的合外力对应着某时刻的加 速度,所以它适合解决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力和 运动关系的问题.同时还表明物体只要一受到合外力作 用,物体立即产生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也立即 消失.
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
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
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
(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 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 并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问题: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 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 样的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牛顿第二定律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以下几 个问题阅读课本 74~75 页的内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式中各符号表示什么? 3.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 顿”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用 3~5 分钟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以上几 个问题: 明确: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比例式:a∝或者 F∝ma 或者写成等式 F=kma. 式中 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F 表示物体所受的力, m 表示物体的质量,k 是比例系数.
教学反思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引言在本次的教学反思中,我将对我在教授“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课程时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问题、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同时,我也将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在教授牛顿第二定律的课程中,我设定了以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以及相关实验的实践操作。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通过讲授,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问题导向学习: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成效与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技能。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无法灵活运用;另外,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规范等问题。
四、教学反思与展望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强化实验技能培训: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和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和数据记录方法。
高中物理_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2min)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共同回答,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进一步提问,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回顾前面加速度的定义式,师生共同总结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min)演示实验:定性探究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展开课本,手拿着封面页,其它页自然下垂,用一定的力度吹下垂页。
然后手拿着其它页,用相同的力度吹封面页,提示学生观察那种情况加速度大,加速度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容易联想到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所以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有关。
教师再演示,用不同的力度吹相同的下垂页,提示学生观察哪种情况加速度大,加速度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到改变物体原有状态是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有关的。
提出疑问:加速度和力、质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2.实验设计和进行试验(7min)我将先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探究一:a与F的关系问题一:让小车做匀加速在所挂的钩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提下,绳的拉力近似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m<<m车通过改变所挂钩码的重力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 bdsfid="85" p=""></m车通过改变所挂钩码的重力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轨道存在摩擦,怎么克服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教师启发学生:如果将轨道略微倾斜,会怎么样?教师板画,平衡摩擦力受力图,引导学生得出重力下滑分力平衡摩擦力。
教师讲解:控制两辆小车同时启动和停止,加速度的比较是依据位移公式:221at S =,当t 相同时有:2121S S a a =师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研究a 与F 的关系,第一步:让两车有相同的质量,两车挂不同的钩码,分别放在各自的轨道上。
2023年最新的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3篇

2023年最新的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3篇连接体问题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并参与运动的系统称为有相互作用力的系统,即为连接体问题,处理非平衡状态下的有相互作用力的系统问题常常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当需要求内力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当系统中各物体加速度相同时,可以把系统中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例1】如图1所示的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和。
带有滑轮的物体放光滑水平面上,滑轮和所有接触面的摩擦以及绳子的质量均不计。
为使三个物体无相对滑动,试求水平推力F的大小。
【解答】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连接体问题。
由题意可知,三个物体具有向右的相同的加速度,设为a,把它们三者看成一个整体,则这个整体在水平方向只受外力F的作用。
由牛顿第二定律,即:……①隔离,受力如图2所示。
在竖直方向上,应有:……②隔离,受力如图3所示。
在水平方向上,应有:……③由牛顿第三定律有:……④联立以上四式解得:【点评】分析处理有相互作用力的系统问题时,首先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研究对象的选取。
其方法一般采用隔离和整体的策略。
隔离法与整体法的策略,不是相互对立的,在一般问题的求解中随着研究对象的转化,往往两种策略交叉运用,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灵活运用。
瞬时性问题当一个物体(或系统)的受力情况出现变化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其加速度也将出现变化,这样就将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该物体(或系统)对和它有联系的物体(或系统)的受力发生变化。
【例2】如图4所示,木块A与B用一轻弹簧相连,竖直放在木块C上。
三者静置于地面,它们的质量之比是1∶2∶3。
设所有接触面都光滑,当沿水平方向迅速抽出木块C的瞬时,A和B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解答】本题所涉及到的是弹力的瞬时变化问题。
原来木块A和B都处受力平衡状态,当突然抽出木块C的瞬间,C给B的支持力将不复存在,而A、B间的弹簧还没有来得及发生形变,仍保持原来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
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
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
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
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篇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在课前我一直为这节难上的课做很多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上得不好,也听了同组前辈们的课。
物理教案课后反思

物理教案课后反思引言在教学中,教案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准备工作之一。
教案不仅是指导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划和思考的体现。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后,教师需要对教案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进行教学改进。
本文将以一节物理课为例,对教案进行课后反思,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背景课程:高中物理主题: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含义,掌握其公式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案例和实际物体受力分析,清晰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原理和公式。
3.实验演示: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讲解练习:通过提供相关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和解析,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练习讲评:选择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评,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6.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并对下节课的预习内容进行引导。
教学反思1.优点:–导入环节设计得当: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实验演示活动引人入胜: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练习讲解针对性强:通过提供相关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和解析,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方法。
2.不足:–讲解过程过于简单:在知识讲解环节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公式和物理原理的讲解有些简单,没有涉及到更深入的内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练习环节设计不够充分:在练习环节中,提供了一些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解析,但对于实际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练习设计。
–总结环节缺乏互动和思考:虽然在总结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但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需要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作用。
实验结论的数学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 教学过程
的科学观念,和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呢能力。
课例研究综
在晚清时期,我国就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政
述
策,直到今天。所以学习是为了实现国家价值和人生价
值,在教学中要体现国家情怀和价值情怀。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ຫໍສະໝຸດ 学科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名
《牛顿第二定律》
称
本节教材放在运动学,力学之后。前面的课程对物
体运动规律,和力的概念,力的合成分解,受力分析等 教材分析
做了安排,在这两大模块基础上进入牛顿第二定律的课
程。
1.能准确描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针对质点的使用,因此关系 教学目标
式中的 F 应该是质点所受的合力。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
学生学习能
学生对力学分析比较模糊,同时学生基础较弱,数
力分析 学能力与物理知识不对应。
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相关量的比例关系,在根据数
教学策略选 学知识对相关比例关系尽心处理。因为数学对于物理学
择与设计 是物理学的表现形式,数学对于物理理解起到很重要的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课时例题讲解例题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设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1)分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2)解:在试车的第一阶段,加速度为tvtv1a-=-=汽车受到的阻力为1110027.8/F=m43770mv kg m sa Nt s⨯=-=-=-阻负号表示阻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在重新起步并加速后,汽车除了受到上述阻力外,还受到牵引力F,汽车所受到的合力为F合=2000N–437N=1563N同学们分析两种情况下汽车分别受哪些力的作用?讨论:公式tvvt0a-=和mFa=都可以用来计算加速度,这两条式子哪一条是量度式?哪一条是决定式?力、加速度、速度和速度变化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总结:(1)tvvt0a-=为定义式,可以通过计算速度的变化率来计算加速度。
(2)mFa=为决定式,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例题讲解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汽车的加速度a22221563./1.42 1.42 1.42/m1100F N N kg m sa m skg kg kg=====合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例题2: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1)通过下面简单的解法设疑。
如图,因为 F1=F2=10N,F1、F2的夹角120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有:F合=F1=F2=10N2105m/m2F Na skg===合(2)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例题解法(如何运用正交分解法,把F1、F2分解合成求合力)度的因素。
可以用产生加速度的力跟质量的比值来计算。
请同学到黑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
60o60oF1F2F合=F1=F2例题讲解问:为什么例题中,比较复杂地先把F 2沿x 轴,y 轴分解再合成求合力呢?通过下面的例题,说明正交分解法的重要例: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F 1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β角F 2作用,如图,并且F 1不等于F 2 ,求物体在水平方向产生的加速度为多大?解:用正交分解法把F 1 ,F 2分解,如图:指出:这一种沿x 轴,y 轴分解合成的方法,我们叫做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的分解合成时,正交分解法非常重要。
教学反思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引言概述: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探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1 提高教学效果
1.2 发现教学不足
1.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2.1 确定教学目标
2.2 设计教学活动
2.3 评估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应用
3.1 分析学生反馈
3.2 调整教学方法
3.3 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4.1 反思日志
4.2 同行评课
4.3 学生评价和反馈
五、结语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愿每位教师都能够重视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牛顿第二定律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课后反思
张红梅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因为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熟练的应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特做如下安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播放了火箭发射的视频,提出火箭的加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与火箭的质量、力有关,顺势复习上节探究结果,进而引出新课,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强调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力一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为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
=ma,并提出力的单位是式的理解,与学生共同探究了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
合
如何定义的,为让学生全面了解牛顿第二定律,介绍了其“四性”、适用范围、解题步骤,通过例题巩固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在此感谢全组人员及领导对自己的帮助。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在教学中,运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腕是课堂设计时第一要考虑的。
进行规律教学时,如何做好实验,并使学生从那个实验中取得一个客观感性的熟悉关于加深他们的明白得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踊跃性是很有帮忙的。
高一物理讲义第六章“牛顿第二定律”,设计的实验是间接地通过比较位移得出加速度和作使劲和质量的关系。
本人以为,用一个大夹子操纵两辆小车的运动时刻,从而比较它们在相同时刻里的位移达到比较加速度的方式学生不是很能同意,容易模糊本次实验的目的。
不妨能够通过学生活动,直接得出加速度和作使劲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与反思如下:Ⅰ教学设计1.1以本为本,制订教学方针现行大纲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人制定了如下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白得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2.明白得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明白定律的确切含义。
3.明白取得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进程。
二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明白物理由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操纵变量法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进程;2.牛顿第二定律。
3.教学难点:4.牛顿第二定律的明白得。
教学用具:小车,导轨(一端带有定滑轮),打点记时器,学生电源,砝码(一盒),细绳,导线,纸带。
1.2 温习引入,明确探讨方式幻灯片:A.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缘故是什么?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产生加速度,那么产生的加速度跟那些因素有关?咱们如何来确信它们之间的关系?前面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的第一个学生通过独立试探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第二个学生一开始没有得出答案,我提示:在学速度的时候,咱们是如何比较甲乙两位同窗运动的快慢的?学生齐声回答——操纵变量法。
接着我要求他们依如实验器材,设计一套确信加速度和作使劲和质量的关系的步骤。
1.3 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幻灯片:(物体质量相同)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总结规律,得出结论,教师加以总结。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一.课题的引入视频引入:太空测质量进一步提出问题,太空中真空环境,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二.新课教学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生:a∝F/m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ma.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F=kma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
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 后的运动情况如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问题乃至其它方面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武器,因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它。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4.3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能根据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3)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复习、回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什么结论?下面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a-F和 a-1/m图象。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讨论、画图。
点评:通过学生的讨论,复习回顾上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解(一)、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教师活动:同学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2.F=kma是怎么得到的?3.F=kma是如何变成F=ma的?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自主解答。
教师活动:总结,补充。
教师活动:当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F就表示那一个力,但是大部分物体是受多个力的,那么F就表示多个力的合力,即:F合=ma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又将如何表述?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高一上册物理教学反思怎么写:牛顿第二定律

高一上册物理教学反思怎么写: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反思的内容要从写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等几个方面着手,下面是高一上册物理教学反思怎幺写:牛顿第二定律,供借鉴使用!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一物理一《4.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反思寺前中学李玉贤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是高一第三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在教材编写顺序来看《牛顿第二定律》这节课是基于实验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之后。
教材编写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学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及教学大纲要求,我做了相关设计,现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做如下反思:一、课堂好的方面(一)设计亮点1、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取了短视频导课的方式.2、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体。
本着更新教育理念,贯彻教育方针的原则,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3、以思考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根本需求,设置讨论与思考、探究与合作板块,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学有所获.4、将较难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如: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用图片的形式在学生的判断下得到进一步理解。
(二)教学亮点1、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思维缜密。
2、板书工整,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重难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
4、注重细节教学,如正交分解解题的全过程演示。
5、能及时处理课堂中学生的问题。
6、学生上板演练,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7、针对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当堂知识点。
二、课堂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不熟,限制了提问的力度,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淡2、课堂时间设置习惯不同,课堂节奏有点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显得有点少。
3、解题过程规范度不够三、改进措施细则针对这节课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作出如下改进:1、通过导学案的作答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针对出现的普遍性问题,给予着重讲解。
2、导学案设计时问题要适合学生实际,设置可行有效的提问3、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参与度4、规范解题过程,做好示范性解题5、充实知识,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上的课,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这节课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自己的动手,自己得结论,然后用自己的结论去推出谬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这样做的好处,就可以避免让学生感觉自己多接受的东西都是老师强加的,反正老师说的,也就只能如此,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此外,让学生这样做,还可以充分地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充分地暴露出来,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是物理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实事求是地说,而且也是普遍的认识,高中物理课不好学。
既然是这样,那么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将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意思一些,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首先从心理上愿意在这样的课堂里上课,然后才有可能去静下心来思考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本人自问不是语言的高手,但是也尽量在课堂中用一些为现在的学生喜欢接受的语言去描述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和进行课堂的穿插。
第三、关于多媒体的应用。
在这节课上我的多媒体应用包括了多种手段,电脑课件、数字投影,两种手段交互式用,随时切换,各显神通。
既充实了课堂的容量,又能够很好地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比如用数字展台将学生的练习过程投影出来,对其他同学来说既是学习又是借鉴。
而且,还比传统的在黑板上板书节约时间,进而可以使更多的学生的练习得以展示,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当然,作为一个走上讲台还不到五年的新手来说,自己的授课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首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在有些地方体现的还不是很充分。
虽然让学生动手了,也是利用学生的结论进行相关的推演。
但是,如果能够把这些工作再多一点让学生去做,似乎就更好了!
其次、媒体手段使用得还不是很熟练。
则一方面是有客观的硬件的原因,但是自己不熟练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因。
再次、对教学的把握还不够,比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例题分析不够充分透彻。
上完这节课之后,总觉得哪个地方做得不是很理想,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后来自己想了想,应该是例题的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应该挖掘的再深入一些的。
这里面又体现出另一个不足,就是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上还不够理想,但这里又存在着一个困惑,课堂如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节奏的把握有应该怎么办?这是个我应该思考并积极加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