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张伯苓的理想【精选】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青年节】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也是我十分佩服的校长。
张伯苓先生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下面,就由yuwenmi给大家分享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希望各位童鞋喜欢!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立志教育救国张伯苓生于1876年4月5日。
那时中华民族处于日益寇深祸亟的灾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赔银割地,丧权辱国。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图强国。
在水师学堂,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
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他到残存的通济轮上实习,亲睹了"国帜三易--即1898年日本将威海卫交还中国,降日旗升龙旗,然而转天清廷又转交英国,再降龙旗升英旗,致使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自那时起,张伯苓历经劫难、矢志不渝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南开教育,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救国之宏志。
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始称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2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成立南开小学,1931年建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成立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蜀光中学。
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周恩来等一大批民族英彦辈出南开,书就了爱国育才的光辉篇章。
作文素材一_南开之父张伯苓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不久,日寇侵入天津。 南开大学成为抗日战争中遭到日军摧毁的第一所 中国高等学府。 日军士兵冲进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南开校园,抢 掠图书、教具,火烧图书馆、教学楼,在短短两 天里,熔铸了张伯苓几十年心血、生命,书声琅 琅的文化殿堂,变成了蛮荒之地。南开被洗劫一 空, 40多年前,甲午水战北洋水师的惨败,打破 了张伯苓“从戎救国”的理想。40多年后,张伯 苓亲手建立起来的南开,又毁于侵略者的暴行。 但这一次却更加坚定了他办学的决心。 张伯苓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敌人此次轰炸南 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 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张伯苓没有被打垮,他坚 毅地向世界宣布,将于短期内,本着创校的一贯 精神,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南开,南开,越 难越开。张伯苓再次让世人惊奇与感动。
从美国回国,途径日本横滨,当年南 开中学的学生,前来迎候自己的校长。这 当中就有周恩来。张伯苓充满信心地对自 己的学生说,我要回去办南开大学,你们 都可以回天津,上南开自己办的大学了。 这时,张伯苓这位特别的中国人,手上还 只有当年买下的天津南开洼八百亩围塘。 张伯苓反复对学生讲,要在南开洼上办大 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新、改革
一个在甲午战争后敢于果断地埋葬自己的 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张伯 苓不会沿着人家的路子走到底。于是他决 定去美国,学习新的办学理念和方法。但 这一年,张伯苓已不年轻了。他41岁。
艰苦创业、自信
在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办学 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它不同于国立学校, 也不 同于教会学校,一切经费来源都有赖 于私人捐赠。从经费筹措、校址选择、校 舍兴建、设备购置,无一不经过张伯苓的 精心筹划,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的时代,办学经费竭厥,处境十分困难。 特别是在筹办大学时,屡遭挫折,学校有 时因经费无着,不得不暂时停课。但从不 灰心。 自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体育校长”张伯苓
“体育校长”张伯苓作者:刘楠楠来源:《中国档案》发表时间:2021-04-08张伯苓,原名寿春,中国近代教育先驱,南开大学创办人及首任校长。
他一生实践教育救国,先后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张伯苓先生不仅是爱国教育家,还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他为推动中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竭诚努力了一生,被誉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张伯苓一张伯苓,1876年出生于天津,早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新式教育训练,毕业后被派往北洋海军舰艇上服役。
1898年,他在奉命到刘公岛执行威海卫租借权交接任务时,中、英两国水兵的差异让他印象深刻,他回忆道:“那英兵身体魁伟,穿戴很庄严,面上露着轻中国人的样儿,但是吾们中国兵则大不然。
他穿的衣服还不是现在的灰色军衣,乃是一件很破的衣服,胸前有一个'勇’字,面色憔悴,两肩高耸。
”这让他觉得“羞耻和痛心”。
在他的思想深处萌发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意识。
与此同时,他对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的懦弱无能和军队官员克扣军饷的贪婪狠毒深感愤懑。
在参加威海卫交还一事时,他目睹了日本太阳旗在威海卫降下,中国龙旗升起,隔一天又改升英国米字旗。
“国帜三易”让他深感耻辱。
他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此时。
”1898年,张伯苓脱离海军,回到天津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张伯苓的教育生涯是从受聘于天津教育家严修的家馆开始的。
具有民主思想的严修,其家馆远不同于一般私塾,学生除读四书五经等国学之外,还学数理化和英语等课程。
张伯苓从教之初,就非常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
当时西方体育传入我国,主要是在军队和军事学堂实行,而传统塾馆是鄙夷体育的。
张伯苓不仅大胆地把体育列为私塾的必备课程,还积极以课外活动方式开展新式体育,如踢足球、骑自行车、练哑铃等。
张伯苓: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
张伯苓: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1期文本刊记者姜乃强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生于天津。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著名的现代教育家,是西方戏剧及奥运会在东方最早的倡导者。
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开创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
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
他是被人们尊为中国现代教育开创者的张伯苓。
今年的4月5日,是张伯苓140周年诞辰。
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1895年,张伯苓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
他以毕生的理想追求与教育实践,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寓品德教育于美育之中“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
张伯苓一生献身教育事业,虽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艺术表演家,但他深感“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重要。
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他就非常重视美育,并和教工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
当时,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与曹禺,都是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
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的演出离不开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配合。
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
他父亲张久庵先生在晚清放弃科举仕途,着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并特别擅长琵琶,被天津人誉为“琵琶张”。
耳濡目染,这对张伯苓爱好、欣赏音乐,并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
张伯苓重视学校建筑美与校园环境美。
他认为,通过创造美的学校环境进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
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能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
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
倡导奥林匹克教育进课堂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张伯苓倾注了极大心血。
正能量满满的“南开之父”张伯苓
正能量满满的“南开之父”张伯苓作者:李雪松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第12期李雪松人物名片:他创办了大学、中学、女中和小学等南开系列学校,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陈省身、曹禺等一批旷世英才,是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他最早提出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愿望,创立了中国近代体育团体组织,推动了现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先驱者;早在1909年他就自编自导了新剧《用非所学》,成立了“南开新剧团”,奠定并影响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完善与发展,被誉为“中国北方话剧第一人”。
他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张伯苓。
何以救国,弃戎从教1891年,15岁的张伯苓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专业是航海驾驶。
4年后,他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
按理,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应该在毕业前一年到北洋舰队的船上先实习一年。
但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灭,整个北洋学堂的学生竟找不到一艘可以供他们实习的船。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伯苓也不得不在家赋闲一年多,直到1896年才等到了一艘“通济轮”。
上船实习后,张伯苓发现整个清朝海军中都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气氛。
在听老兵们讲述黄海大战的屈辱时,张伯苓悲愤难平,几欲痛哭失声。
而真正重创心田,让他决定转变人生方向的事,发生在两年之后。
1898年7月,英国从日本手里拿到了威海卫,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
张伯苓所在的“通济轮”负责运送清廷官员去威海卫完成交接仪式。
在交接仪式上,他目睹了日本太阳旗被降下,升起清朝黄龙旗,但随即黄龙旗又被降下,换上了英国人的米字旗。
两天内“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让张伯苓想通了:“海军救不了中国”,于是那一年,他脱下军装,做个教书匠。
6年后,张伯苓创办了南开中学。
但他想要做的,远不止这些,他的梦想是办一所一流的大学。
1917年,他决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要办好学,自己要先学好。
那一年,张伯苓已经41岁。
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四处募捐,被人称作“化缘和尚”。
张伯苓的理由
29在论辩的过程中,辩论者陈述的理由不但应该是真的,而且还应该是足够的。
担忧上来。
这表明,刘备已经有意接管徐州,但又怕袁术从中作梗。
刘备对袁术的担忧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近在咫尺、危险性大,二是他“四世三公”、号召力强。
这两点足以对刘备构成致命威胁。
陈登却故意避重就轻,对这两点只字不提,而是答非所问,从袁术的性格说起,言其傲慢,断言他“绝对不能把徐州治理得好”,且徐州民众“无论如何不会把徐州交给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备是有深厚民意基础的不二人选,令刘备心里更加踏实。
闻听陈登的劝解,孔融补充道:“袁术哪里是忧国忘家的人,早就是‘冢中枯骨’了!现在是老百姓自己选择把徐州交给能人志士,这是上天赠与将军的,你若不接受,怕将追悔莫及了。
”刘备不置可否,迟疑不决。
关羽、张飞两个兄弟也在一旁急得跟他使眼色,恨不得替他满口应承下来。
陈登更进一步说:“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十万人的步兵和骑兵。
请您用这些兵力来辅佐天子,拯救苦难的人民,建立起可以和春秋五霸相媲美的功业,让自己的英名流芳百世。
最差,您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如果您非要推辞的话,那真是我陈登看错人了!”刘备说:“好吧,请容许我考虑一晚。
”第二天早晨,陈登安排徐州老百姓到刘备住所前哭拜:“刘使君,你如果不接管徐州,我们老百姓都不能安心地生活啊!”刘备于是顺水推舟,答应众人接管徐州。
就这样,刘备成为徐州牧,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第一块领地,捞得了他创建蜀国基业的“第一桶金”。
构建愿景,巧言激将。
面对陈登、孔融的苦心规劝,关羽、张飞的急不可耐,刘备仍迟疑不决,其实是在暗自衡量利弊得失。
陈登便从现实出发,言明已准备好十万兵马供他辅君、救民、立业。
陈登还为他构建了美好愿景:进则建功立业,万古流芳;退则偏居一隅,拥有自己的领地。
最后陈登还以一种近乎批评的语气巧言激将,“如果您非要推辞的话,那真是我陈登看错人了”,陈登务实可行的战略构想已经渗入刘备心底,终于表示“再考虑一晚”。
高中议论文人物故事写作素材
高中议论文人物故事写作素材一、民族英雄辛弃疾1、铁骨铮铮民族英雄,慷慨悲壮一代词豪。
一位英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他的一生,奋发激昂,抗战爱国,壮志未酬却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大业;他的一生为民造福,呕心沥血,他的人格精神是世人楷模,令后人景仰。
一位艺术家,歌咏抗金,悲壮激越。
他的词,穷极变化,处处生春。
或热情洋溢,气概纵横;或情致缠绵,词意婉约;或清新纯朴,自然真切;或风格独特,幽默诙谐,艺术造诣,词史一绝。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铭记,金戈铁马的一代词豪——辛弃疾2、一星陨落,抖落万千火星。
辛酸泪,少年不食愁滋味。
弃了谁?醉里挑灯看利剑,为了君王天下事。
疾水向东流,中间多少行人泪,他不言,读者醉。
二、张伯苓的理想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三、茅于轼的快乐人生茅于轼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他致力于普及经济学知识和市场观念,以扎实深入的扶贫活动实践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社会责任。
茅于轼是一个追求和传播快乐的人。
他曾经认定财富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一直到七十岁前后他才对此逐渐产生了怀疑。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气似乎也在增加。
他发现人们未必是追求财富的绝对多少,而是财富的相对多少。
或者说,人们是在彼此攀比,是想超过别人。
张伯苓,南开的“巍巍大校长”
张伯苓,南开的“巍巍大校长”作者:郑心仪来源:《领导文萃》2020年第18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898年11月,赋闲在家的张伯苓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被后世誉为“南开校父”的天津名绅严修。
严修想在严氏家馆里推行新式教育。
他听说张伯苓曾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便想聘请其为家馆老师,教授英文、数学等“洋书”。
两人一见如故,张伯苓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从教之路。
未来闻名于世的南开学校便滥觞于这个仅有6个学生的家馆。
在严氏家馆,学生除了要读半日经书和半日“洋书”,还接触了当时罕见的近代体育。
当士大夫、读书人还是宽袍博带、迈着方步时,张伯苓已经带着学生跳远、踢球、赛跑。
新式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开一时风气之先,很快让他声名鹊起。
随着他声誉日隆,想求教于他的学生逐年增加,他感到力不从心。
其时,日本教育正蓬勃发展,吸引众多国内教育人士去取经。
于是,严修和他两次东渡日本。
1904年从日本回来后,他们就以家馆为基础,成立了“私立中学堂”,面向社会招生,张伯苓担任监督(即校长)。
私立中学堂起初仍设在严宅。
1907年学校迁至天津“南开洼”,改名为“私立南开中学堂”,后又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定于1912年改名为“南开学校”。
民国的成立,让张伯苓备受鼓舞,更坚定了他教育救国的信念。
他连年增添经费,修建校园,学生从几十人增加到数百人。
1919年,严修和张伯苓共同开办了南开大学。
此后,二人分别在1923年、1928年又开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南开,难开,越难越开。
”张伯苓常用这句话鼓舞师生知难而进。
因时局动荡,国立的北京大学等都因資金不足而拖欠老师工资,创办一所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款的私立大学更不容易。
南开大学建校后,钱的难题始终困扰着张伯苓。
他的三子张锡祚曾在为父亲所作的传略中写道:“历年来在各个政权的交替统治下,先生都要想尽办法找他们给拨助些经费,但是一经政局变迁,就要重新打鼓另开张,另找门路。
他经常出入北京各个政权的教育部大门,人们都在背后指着他说,这个化缘的老和尚又来了。
高中材料作文: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的爱国斗志。
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如何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戮力同心,共筑梦想抗战年代,强虏横行,教育家张伯苓连发三问,振奋师生爱国斗志;时移今日,“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引领世界,“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令世界瞩目;翘首未来,小康近在咫尺,强国正在路上。
虽时代不同,但张伯苓的“中国”三问仍能激发新时代有志青年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心。
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认祖归宗,溯源那些屈躬卑膝、携洋自重的“洋奴”、“汉奸”终究被钉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你是中国人吗?”强调的是同宗同族同源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在旧时代能够唤醒青年爱国斗志,于今可以呼吁青年汇聚民族认同,用血缘激发民族自信。
《我的中国心》唱响大江南北,《流浪地球》漂洋过海,撼动海内外。
拥有一颗中国心,无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为国添砖加瓦!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血液中时刻流淌着对民族性源的认同和自信。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的回答至今振聋发聩,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砥砺前行。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经济腾飞,科技发达,物质丰裕,精神充实,但仍有路过小悦悦身旁而不停留及看见老人摔倒而冷漠相待的“冷气”存在。
而要根治“冷气”,则需遵照鲁迅所言“摆脱冷气,向上走!”,还要怀揣艾青所写“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你爱中国人吗?”在旧时代警示国人不能冷漠时世,而要热血抗争。
于当前则呼唤国人要与国家同理心,要心怀家国。
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从内心里“心与国家齐飞”!生于和平盛世,本应庆幸,可有人不懂珍惜,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志士岁月艰难,忘却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的先锋们创业艰辛,只想活在当下,忘记自我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极度颓废,消费青春。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分析解读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分析解读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这篇作文讲的是一位叫张伯苓的著名教育家,他过去有抽烟的习惯。
你们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吗?抽烟会让肺变黑,还会导致各种疾病,比如癌症。
所以张伯苓决定戒烟了。
戒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张先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每次复吸后,他都会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慢慢地,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戒烟方法。
你们猜张先生是怎么成功戒烟的呢?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坚持执行。
他把想抽烟的冲动记录下来,找出引发这种冲动的原因。
有时是压力太大,有时是无聊,还有时候只是由于习惯。
了解了导致自己想抽烟的根源后,张先生就努力去改变。
他找到了释放压力的新方式,比如听音乐、运动等。
无聊的时候,他会阅读或者做一些手工活。
慢慢地,他克服了依赖尼古丁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
最终,张先生彻底戒掉了烟瘾!大家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坏习惯都是可以改掉的。
张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戒烟虽然过程艰难,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成功。
小朋友们,将来如果有人勾引你去抽烟,一定要坚决拒绝哦。
抽烟不但有害身体,而且还会上瘾,很难戒掉。
我们要像张先生那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一个阳光健康的好孩子。
总之,这篇作文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它告诉我们戒除恶习的重要性,也鼓励我们要有毅力和决心。
我很喜欢这篇作文呢!希望你们也觉得有趣,下次我再给你们分析别的作文吧。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我哦!篇2【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戒烟作文分析解读】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析解读一篇非常有名的作文,它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写的《戒烟记》。
这篇作文写于1921年,是张先生戒烟的亲身经历。
全文只有800多字,但却字字珠璞,读来令人感动。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篇佳作吧!文章一开头就说"我不知从何时染上了恶习烟毒"。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先生对吸烟这个习惯是很反感的,把它称为"恶习""烟毒"。
教育学家的故事范文
教育学家的故事范文教育学家,虽不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但长期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的学者。
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教育学家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教育家张伯苓的小故事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xx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
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
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裴斯泰洛齐(Joha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戮力同心,共筑梦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的爱国斗志。
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如何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福建省莆田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戮力同心,共筑梦想抗战年代,强虏横行,教育家张伯苓连发三问,振奋师生爱国斗志;时移今日,“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引领世界,“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令世界瞩目;翘首未来,小康近在咫尺,强国正在路上。
虽时代不同,但张伯苓的“中国”三问仍能激发新时代有志青年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心。
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认祖归宗,溯源那些屈躬卑膝、携洋自重的“洋奴”、“汉奸”终究被钉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你是中国人吗?”强调的是同宗同族同源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在旧时代能够唤醒青年爱国斗志,于今可以呼吁青年汇聚民族认同,用血缘激发民族自信。
《我的中国心》唱响大江南北,《流浪地球》漂洋过海,撼动海内外。
拥有一颗中国心,无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为国添砖加瓦!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血液中时刻流淌着对民族性源的认同和自信。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的回答至今振聋发聩,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砥砺前行。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经济腾飞,科技发达,物质丰裕,精神充实,但仍有路过小悦悦身旁而不停留及看见老人摔倒而冷漠相待的“冷气”存在。
而要根治“冷气”,则需遵照鲁迅所言“摆脱冷气,向上走!”,还要怀揣艾青所写“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你爱中国人吗?”在旧时代警示国人不能冷漠时世,而要热血抗争。
于当前则呼唤国人要与国家同理心,要心怀家国。
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从内心里“心与国家齐飞”!生于和平盛世,本应庆幸,可有人不懂珍惜,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志士岁月艰难,忘却改革开放披荆斩棘的先锋们创业艰辛,只想活在当下,忘记自我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极度颓废,消费青春。
【高中作文】张伯苓:守信戒烟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17-09-23 10:12:22
张伯苓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他不但对学生进行言教,而且进行身教。《南开校史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南开中学开设有修身课程,这门课由张伯苓校长亲自讲授。有一次下课后,张伯苓与学生闲谈,看到有个学生的手指焦黄,他猜测这个学生一定经常吸烟。于是,严肃地对这个学生说:你的手指是吸烟熏黄的吧?吸烟有害,应该戒掉!不料,这个学生盯着校长的烟袋反问道:您不是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张伯苓被问得一时语塞,愣了半天,猛地一下,把陪伴自己半辈子的烟杆折成两截,郑重地说:我以后不抽了,你也不要抽了!他还让人把自己珍藏的烟叶取出,当众销毁。看到年过半百的老校长坚决的态度,同学们既感动又内疚,恳求道:校长,我们以后不再吸烟了,您就不用戒了。张伯苓说:不这样做不能表示我的决心,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2020高考议论文素材整理名人事例摘抄
2020高考议论文素材整理名人事例摘抄作文,在一份语文试卷中占据了40%以上的分数值。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家长、学生关注的热点,小编整理了议论文素材名人事例,供大家参考。
12020高中作文素材整理张伯苓近代中国,烽火不断,清政府软弱无能,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张伯苓深知:“我国欲在现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创造一代新人。
我乃决计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
”出于复兴中华的爱国心,张伯苓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
他白手起家办学,为学校的建立殚精竭虑,其经费是从社会上一点点募捐而来,由此他得了个绰号:“化缘和尚”。
募集了数百万资金,他自己分毫不沾。
将所有的款项全数投入到学校,教员们的工资一涨再涨,他自己却清贫如洗。
去世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亦无存款,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用法解析:适用于为国为民,大公无私,教育是立国之本等立意。
刘以鬯“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6月8日,香港作家刘以鬯去世,享年99岁,“香港文坛教父”的人生就此落幕。
这位从上海南迁至港的文坛耆宿,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抗战到内战再到迁港,见证了香港回归。
刘以鬯的一生,与文字为伍。
他曾是香港报纸的副刊编辑也是作者,一直到出版社经营不下去,才正式以写稿为生。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花样年华》的叙事灵感,就是取材于他的中篇小说《对倒》。
有人戏称《花样年华》里周慕云俯桌疾书的专注模样,或许就是刘以鬯自己的原型。
人物速写:拒绝格式化刘仁俊“白鱀豚在长江里没有天敌,它唯一的敌人就是人。
”尽管已经过了将近40年,刘仁俊提到“长江女神”淇淇的遭遇时,声音里仍然满是心疼。
刘仁俊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鱀豚专家。
1980年,一条活体的白鱀豚被当地人捕获。
刘仁俊连夜赶往现场,把它带离了长江。
在此后22年里,他承担起了照顾白鱀豚的重任,并与它形影不离,而这条白鱀豚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淇淇。
教育家张伯苓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张伯苓的教育理念1. 德育为先张伯苓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他强调:“教育者,教人成人也。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2. 全面发展张伯苓主张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3. 实用主义张伯苓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张伯苓的教学实践1. 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张伯苓一生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小学等。
这些学校在张伯苓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1)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成立于1919年,是张伯苓亲手创办的第一所大学。
在南开大学,张伯苓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用能力。
他亲自担任校长,亲自授课,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南开大学,他提倡“公能”教育,即“公”为公德,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为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2)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成立于1920年,是张伯苓创办的第二所学校。
在南开中学,张伯苓注重学生的德育和全面发展。
他提倡“以德服人,以才取胜”,要求学生既要有高尚的品德,又要有扎实的知识。
2. 编写教材张伯苓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编写,他亲自编写了《国文课本》、《英语课本》等教材,这些教材深受学生喜爱。
他编写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
3. 教学方法张伯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他提倡“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育评价张伯苓在教学中注重教育评价,他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公正。
他主张以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面评价。
三、张伯苓教学实践的意义1.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张伯苓的教学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新颖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新颖关于名人事例的作文素材有很多,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1名人事例作文素材新颖以身作则案例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为人师表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
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
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
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
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
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话题:“规则与人生”“规则的双刃性”。
试分析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的文化取向
试分析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的文化取向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教育的奠基人。
他所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理念是以中国传统为本,是对中西方文化的选择与融合。
标签: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文化取向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基本内涵“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由南开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先生所倡导阐述,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
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
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
”“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
”“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日新月异的中心意思是要南开人保持一种进取精神。
二、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理念的思想渊源(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本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允公允能”语本《诗经》“允公允武”。
“允公允能”意指既有公德,又有能力。
张伯苓把这四个字作为南开的校训,就是强调南开所培养的人既是德才兼备,又是学行并重的人才。
“日新月异”语本《礼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张伯苓用这四个字就是强调培养学生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南开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1.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理念是受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观的影响。
张伯苓所倡导的“公”的涵义主要指“爱国为公”,是源于中国国家本位的传统,但是张伯苓所提出的“爱国为公”中的国不是狭隘的一党一姓的国,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
2.张伯苓倡导的“公”,源于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
张伯苓倡导的“公”,源于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
张伯苓——精选推荐
张伯苓1895年,中⽇甲午之战爆发,北洋⽔师⼀败涂地,⼏乎全军覆没。
两年后,中国威海卫军港上空,⽇本太阳旗降落,中国黄龙旗升起,接着黄龙旗降落,英国⽶字旗升起。
⼀位19岁的⽔兵⽬睹这接收和转让仪式,喟叹道:“我在那⾥亲眼⽬睹两⽇之间三次易帜,取下太阳旗,挂起黄龙旗;第⼆次,我⼜看见取下黄龙旗,挂起⽶字旗。
当时说不出的悲愤交集,乃深深觉得,我国欲在现代世界求⽣存,全靠新式教育,创造⼀代新⼈。
我乃决计献⾝于教育救国事业。
”(胡适《教育家张伯苓》)这位年轻⼈从此⾛上教育之路,⽤⼀⽣的⼼⾎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学、南开⼥中、南开⼩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以造就新⼈才”。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位创造者”张伯苓先⽣。
南开校训是“允公允能,⽇新⽉异”。
张伯苓解释说:“‘公’的意思,就是为公众,摒除⾃私⾃利。
‘能’的意思,就是对于⾝体的锻炼与知识的培植。
”该校训⼤致涵盖了张伯苓所倡导的“三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如⽤他的另⼀句话加以概括,即教育“在于造成完全⼈格”。
造就“允公允能”的⼈才由于丧权辱国的现实,晚清⼀代的教育家,个个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然⽽,也许当年威海卫升降旗⼀幕的刺激太深刻了,张伯苓⼼中的救国梦⽐其他教育家都更加强烈与执着。
张伯苓曾经认为,中国的积弱积贫,根源在于“个⼈没有能⼒,所以⼀切不能与外⼈并驾齐驱”(《今后南开的使命》),后来他发现,“中国⾄深之病”,不是个⼈能⼒不⾜,⽽在中国⼈的⾃私⼼太重,“向公家添煤添油的⼈太少,揩油的⼈太多”,⼈各为⼰,缺乏合作精神,所以“⼈民虽众,只是⼀盘散沙”,毫⽆⼒量。
因此,张伯苓在1918年提出,必须及早对少年的“团结⼒”给予切实的训练和培育。
他对南开的家长们说:孩⼦到学校不仅为了念书,⽽是“当学⽣活之⽅,当学共同⽣活”。
1929年,张伯苓到美国进⾏社会考察,对中国的“贫与弱”有了进⼀步的认识,归国后在《中国的富强之路》演讲中,他再次强调:“中国⼈既是弱,但是能联合还好,可是还是四分五裂、⾃私⾃利,合作的精神丝毫没有。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人物事例之张伯苓的理想
初中语文作文7大答题技巧技巧点拨1. 换标题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此,作文换标题是最基本的方法。
若考试作文题目与平时训练的某篇优秀习作题目相近或平时训练的习作与考试作文主题吻合,材料也适宜,这样就无须“大动干戈”,只需将作文题目更换一下,将文内的词句稍作改动,与新标题相呼应即可。
若考试作文题的选材、主题等与平时训练的优秀习作相差甚远,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进行了。
2. 扣题改头法:“头”,即作文的开头,这个方法要求紧扣文题,对平时优秀习作的开头进行适当的修改,甚至重新写作。
让开头符合新作文的要求,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3. 扣题换尾法:“尾”,即作文的结尾,就是根据文题,对平时优秀习作的结尾进行适当的修改,甚至重新写作,用简洁的语言扣题。
这样的结尾,才能呼应开头,才能确保作文不跑题。
4. 描写内容增删法:写同一件事,因为扣题的关系,需要表现的主旨不一样,语句描写的详略就有所不同。
要针对不同的作文题目,针对所要表达的文题的关键词,增加一些关键的描写内容,反之,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删减。
总之,一切要为表现作文的主题服务。
5.修改感悟法:叙事之后,一般要采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结尾,从而深化作文的主题。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感悟。
因此,作文的结尾要针对作文的主题适当调整,甚至重新写作。
这样才能更贴近主题,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6. 调整写作顺序法:一个好的材料,叙写的方式多种多样。
按时间发展顺序叙事,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果采用倒叙,“精彩”开场,则越能吸引阅卷老师;如果将事情变得一波三折,则更能增添写作的生动性;如果巧设伏笔,则越能彰显叙事的技巧。
当然,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采用这种方式,采用平时优秀习作的原有结构或许更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7. 题记揭示主旨法: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
一篇文采飞扬的正文,再加上一段意蕴丰厚、精炼出彩的题记,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必能使文章通篇生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张伯苓的理想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