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
文物学
1、刘敞在宋代金石学研究中有开创之功的,首推宋仁宗时的刘敞。
他开私人收藏著录之先例,《先秦古器图碑》(巳佚)。
他还在书自序中,总结了自己研究古器的方法:对研究古器物的方法作了精辟的概括。
他是作古器物图录的第一人。
2、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3、应县木塔4、《洛阳伽蓝记》5、《说文解字》6、《四库全书》9、华表12、唐代佛光寺大殿14、影壁7、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从上可知,文化遗产大体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
8、地方志地方志简称方志。
它是以地域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书籍。
方志种类大体是:①综合全国情况的有总志和一统志。
②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厅志、乡土志等。
③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志书。
10、放射性碳素断代就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14C不断衰变的原理测年的技术。
生物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14C,它们在有机体死亡以后,依每隔大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变。
只要测出有机物中14C放射性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知其死亡年代。
但是,因为大气中14C浓度实际上是起伏不定的,所测定的年代会与真实年代有差距所以必须经过树轮年代对比校正后才可以使用。
通常所说的距今年代,按国际通例同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
注意的问题:这种测定年代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年代误差。
主要是:①14 C半衰期和14 C年代误差的统计性质。
使君原是此中人——读《甲骨学五十年》
使君原是此中人——读《甲骨学五十年》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
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 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 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
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
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
近读《甲骨学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殷墟甲骨文发现于189 9 年,甲骨学可以说也是诞生于这一年。
至1949 年,这门学科恰恰走过50 年。
这50 载中近半的时间,即1928 至1949 年,是彦堂先生亲身经历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年发掘、二十年研究” 。
以他对甲骨学的参与之深与挚爱之切,《五十年》的著述势在必行。
这本书先是以若干篇文章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台湾《大陆杂志》第1 卷3、4、6、9、10 期, 第3 卷9 至11 期,后与“甲骨文材料的总估计”合成一册单行本,由台湾艺文出版社于1 955 年7 月出版。
《五十年》与胡厚宣先生的《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写法相近,都是结合着作者本人学术活动的经历侃侃而谈,书里书外弥漫着一种“使君原是此中人”的意境。
胡书着重介绍甲骨文的流传与搜求,董书意在检讨甲骨学的研究与进程;胡书长于讲述,董书偏向讨论,相得益彰。
有人若想了解殷墟甲骨文发现与研究前50 年的情况,这二书当列参考书目的榜首。
治甲骨论著目录之学与学术史的学者,大都重视《五十年》这册精要的小书,宣传的文字已有不少,对书中最主要的贡献也有介绍,如彦堂先生对甲骨学50 年发展与各阶段研究特点的总结、对甲骨文在殷墟地下“存储”、“埋藏”、“散佚”、“废弃”四种情况之推测、将甲骨文片数保守估计为10 万片上下等等。
古文字学
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铁云藏龟此著作是甲骨学的开山著录,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是由刘鹗编纂的。
刘鹗在王懿荣的儿子那里收买了王氏部分甲骨,自己又收购一部分,前后共收得五千多片甲骨,他挑选了其中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
在此书中,刘鹗指出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第一次确定了甲骨文的朝代。
3、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叙辞(述辞、前辞):记述时、地、人命辞:命龟之辞占辞:因兆文定吉凶文字验辞(补刻上去的):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4、钟鼎文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5、分化字一、途径1、由于假借、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古义为借义所夺;本字义多)2、词义引申使得一个字的意义太多、分化①加形旁,为字的假借义造字栗——憟②加形旁,为字的本义造字其——箕③一字借作他用,为这个假借字造了一个与原子型无关的字鲜——尟④一字借作他用,另选一个字表达它的本义前(剪断)——翦(羽毛的生貌)⑤一字借为它用,既为假借义造字,也为本义造字采(本义:动词,采摘)假借彩色二、引申的情况 1、一字引申义产生后为表示原义的字造一个分化字禽(擒获)——(名词)鸟兽2、一个字产生了引申义之后,为这个引申义造一个分化字竟(乐曲终了)——国境终了,边境(境)三、构成1、以原有的字形作声,加形2、以原有的字形作形,加声食(吃)——给人畜吃(饲)3、更换形旁赴(奔向)——奔告丧事(讣)4、先加后患形旁康(米康)从米,庚声穅——糠6、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六书”理论(原文默写)评述之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其成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嫁接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甲骨四堂和甲骨文的五个时期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堂”字)。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
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
罗振玉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和篇章的通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4年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虚文字考释》。
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
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堂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
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王国维最早进行甲骨断片缀合工作。
他发现了甲骨文中先公先王的世次与史记不合,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
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汉字学概论
(一)选择1、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刘鹗,1903;2、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唐;董作宾号彦唐,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中有“贞人之名”的现象的人;郭沫若号鼎堂。
3、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录》。
4、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青铜时代》5、战国阶段的文字包括:简牍文、帛书(缯书)、石鼓文、载书(盟书)、兵器刻辞、玺印文。
6、三书说:是唐兰1935年在《古文字学导论》中。
首先提出来的。
包括象形、象意、形声。
7、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文字的来历:名、书、文、字。
9、汉字学历史: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10、汉字产生之前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记事。
11、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结绳说、八卦说、起“一”成文说、仓颉造字说、书画同源说。
12、《说文解字》:许慎,中国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成书于汉代,汉代通行的是隶书。
有叙、目录、正文(十四篇)、主要字体是小篆,一部分古文、籀文(大篆)。
共540个部首,解析9353个字,编成了十四类;部首编排按“据形系联”,部内按“据义系联”。
13、郑樵是第一个撇开《说文解字》系统、专用六书来研究和归纳汉字的文学学家。
(二)名词解释一、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辅助工具。
二、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系统。
是扩大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辅助工具。
三、汉字学:是一门研究汉字的构造原理,形义演变以及发展趋向和规律的学科。
四、六书: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得出的字体归类,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经过历代文字学家补充和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为六书说,后人谈论六书一般采用许慎《说文》中所用的名称和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所述六书的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中国的语言文字
3、在甲骨文中,六书这一类汉字的 组织法已经大致形成
1)象形:文字象实物之形
上古文字极可能是由图画简化而来,其 中象形文与图画最为接近,以名词居多。
2)指事:用点、划指出人或者物的动作、 状态或者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
3)会意: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已有的文字 组织成一个新字,用来表达无形的意向、性 质或者或生物的活动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又称“四库”。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 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1、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和特点 利用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弹性组合,灵活运用
而成为音句(句读段),再循自然事理之势 巧为推排成为义句(整句),于音节铿锵之 中传达交际意念,这是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 和特点
1)汉语基本语词单位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能动 性,它源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质,主要表现 在语词的弹性上。
汉语语词的弹性指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往 无一定规。词语在句中的组合除了要符合语法和词 汇两方面的规定,还要求音韵的协调平稳,满足句 中语气节奏、音韵修辞上的要求,从而需要语词单 位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形式上的语词分合伸缩的不 固定性,以及词义功能的发散性。
语词的分合伸缩:语词的短长相配、单(音节)复 相合,整体上现出整齐中含铿锵、参差自然的音乐 性效果;
词义功能的发散性表现为词的语法性质的不 固定(兼类)、语词意义的虚实转化。
2)汉语句子组织的流动性:汉语句子以“意” 役“形”,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遵循事理 逻辑的自然发展,把由语词单位构成的各个 语言板块(句读段)组合起来,完成表达的 要求。而不是像西方语言那样,以动词为中 心,具有固定的语法框架,以“形”役 “意”。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为唐懿宗时期的《金刚 经》。北宋毕升发明泥活字版。明代活字印刷渐成 规模,流行用铜活字,也有铅活字。 同时又有手钞本继续存在。例如明成祖时期22211 卷的钞本《永乐大典》;清乾隆年间两倍于《永乐 大典》的《四库全书》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作者:张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9期殷墟甲骨是山东博物馆的重要典藏之一,收藏数量达1.05万片。
这些藏品流传有序、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
甲骨文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书契”,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纪录商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自1899年殷墟甲骨被发现与认识至今,世界范围内共收藏甲骨15万片左右。
一、馆藏甲骨的来源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主要来自上虞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益都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
其流传与入藏事略对研究甲骨学术史有重大意义。
罗振玉(1866—1940年),字叔言,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材料的搜集、著录、流传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罗振玉自1906年搜集甲骨,总数约三万片。
他著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续编》五书,著录甲骨5000余片。
1928年,罗振玉迁居大连旅顺,建“大云书库”藏古籍文物,1940年他因病去世。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大连后,对旅顺进行了军事管制,苏军征用了罗氏的住宅和藏书楼,致使大多数文物古籍流散民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赴东北接收敌产,在大连远东炼油厂发现一个电焊封口的大铁箱,险被日本人运走,箱内装有木制小抽屉73个,布制小盒11个,共嵌装甲骨1219片。
这批甲骨后被运回山东,先由胶东文管会保管,后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专家鉴定为罗振玉旧藏。
1955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年),1910年接受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协会的安排,到中国河南“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工作,1914年被派往彰德府(今安阳)宣教,收藏甲骨文逾3万片。
著有《殷虚卜辞》《殷虚卜辞后编》(明义士原著,许进雄编辑)、《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甲骨研究初编》等,在甲骨著录、辨伪、缀合、校重、断代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
对甲骨收集、保藏、著录、出土地考订和文字考释贡献至大。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甲骨著录、文字考释突出贡献,尤其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开创甲骨学进入“史料时期”。
与罗被后学称为“罗王之学”。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是中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国现代具影響力的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方面异军突起,为四堂之一。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
“甲骨第五堂”饶宗颐
潮籍贤哲“甲骨第五堂"饶宗颐林炜璇提要:甲骨学是一门在清末刚刚掀起的学科,民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四大研究名家: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因每人字号中都有“堂”字,被称为“甲骨四堂”。
后者居上,饶宗颐教授研究甲骨学晚于“四堂”,其成就与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堂”,又因其号“选堂”,因而学者将之并列,称“甲骨五堂”。
本文通过梳理甲骨文的出现与“四堂”研究脉络,凸现“第五堂”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和成就,展示“甲骨五堂”的各自风采。
关键词:甲骨学;甲骨四堂;饶宗颐;“甲骨第五堂”饶宗颐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国际汉学界的巨擘。
他出生于潮州一儒商家庭,父亲饶铐为潮州著名学者。
在家学浸润中,早慧喜读,自学成才,通晓英、法、德、日、梵等多门语言。
饶宗颐教授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多个方面,其中甲骨学是一门在清末始兴的学科,民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四大研究名家,因每人字号中都有“堂”字,被称为“甲骨四堂”。
然后者居上,饶宗颐教授研究甲骨学晚于“四堂”,其成就与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堂”,又因其号“选堂”,因而学者将之并列称“甲骨五 堂”。
本文通过梳理甲骨文的出现与“四堂”研究脉络,凸现“第五堂”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和成就,展示“甲骨五堂”各自的风采。
一、甲骨文发现与学说之确立1899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一次在鹤年堂买药时,无意中买到一种药材,名为“龙骨”,这种药材上面有些奇怪的刻痕。
在自家大宅中,王懿荣左手捧着若干块大小不一的“龙骨”,右手拿着放大镜,正在努力观察上面的符号。
忽然,他混浊的双目发出两道精光,这些中药材上面的符号居然很像是一种古文字!这是首次“甲骨文”的灵光乍现。
作为一个从青年时代开始,便对金石刻印、文物古籍有着浓厚兴趣和广博研究的专家级人物,王懿荣对“龙骨”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将其断为商代。
智慧树答案笔尖上的中国—书法鉴赏(山东联盟)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甲骨文研究名家有“四堂”,“观堂”是下面哪一位:答案:王国维2.《铁云藏龟》的作者是?答案:刘鄂3.铁山摩崖是()所刻。
答案:安道壹4.泰山经石峪,经文为()刻,原经文分上下两卷。
答案:安道壹5.甲骨文研究的四堂是()。
答案:观堂;鼎堂;彦堂;雪堂6.1899年,王懿荣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字。
答案:对7.董作宾在其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
答案:对8.董作宾先生在其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雄伟、谨饬、颓靡、劲峭、严整。
答案:对9.甲骨文已具备“ 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答案:对第二章1.以下青铜器中不是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是:答案:司母戊大方鼎2.以下青铜器中,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是:答案:虢季子白盘3.青铜器四大国宝是()。
答案: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4.青铜器上的文字又被称为吉金文字。
答案:对5.左宗棠曾经将大盂鼎赠送给潘祖荫。
答案:对6.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
答案:对7.淮军将领、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战乱中发现了是落在民间的虢季子白盘。
答案:对8.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答案:对第三章1.《泰山刻石》又称( ) 。
答案:《封泰山碑》2.《泰山刻石》的书体为()。
答案:篆书3.《泰山刻石》的书写者为()。
答案:李斯4.《琅琊台刻石》的是书写朝代为()。
答案:秦5.《琅琊台刻石》世称()。
答案:二世诏文6.《琅琊台刻石》在哪个省份()。
答案:山东省7.《峄山刻石》不是李斯所书。
答案:错第四章1.《五凤二年刻石》是东汉末年碑刻()。
答案:错2.《五凤二年刻石》为篆隶夹杂。
答案:对3.《莱子侯刻石》共有()字。
答案:354.《莱子侯刻石》是篆书体碑刻()。
答案:错5.《麃孝禹刻石》是西汉早期碑刻。
答案:对6.《莱子侯刻石》被发现于今山东省平邑县。
谁是最伟大的考古学家-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功不可没甲骨学家:董作宾着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他这句话里提到的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
因为他们的名号都有一个"堂"字,便有了"甲骨四堂"之说。
的确,他们四人在早期的甲骨学研究中各自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董作宾,原名守仁,字彦堂,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
他6岁入私塾,16岁高级小学肄业。
他虽家境贫寒,曾辍学经商,但一直坚持自学。
1915年他从县立师范讲习所肄业留校任教。
1925年,董作宾从北京大学研究所毕业后获史学硕士学位,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
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代院长傅斯年结为知交。
之后,入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28年,回宛在南阳中学任教。
同年暑假,他去安阳考察,发现当地村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系统发掘。
10月,董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
他又参加山东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
曾任教于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等,1928年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
他对甲骨学的贡献在于他曾于1928~1934年间8次主持或参与了安阳殷墟的甲骨的发掘,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出土的甲骨文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大师。
后来,他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成立后,他被聘为通讯员。
同年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考古的科学研究工作大面积地展开了。
特别是1929年秋,在第三次挖掘中人们发掘出4块较完整的大龟版,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体形巨大字迹众多,一出土就引起了董作宾的关注。
奋发自修的甲骨学家董作宾
奋发自修的甲骨学家董作宾奋发自修的甲骨学家董作宾提起董作宾,中国学界并不陌生,抗战前,就流传着"甲骨四堂"的说法。
所谓"四堂",即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
董作宾生前死后,人们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给予充分肯定。
1945年傅斯年在董著《殷历谱》序中说:"余目睹当世甲骨学之每进一步,即彦堂之每进一步。
"董作宾的每一项研究,都有力地推动着甲骨学的发展。
世所公认,董作宾是甲骨文研究中少有的几个大师级学者之一。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那些堪称大师的学者,大都先出国留学,接受了现代教育,掌握了现代知识、理论和治学方法,后回国从事某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董作宾与他们不同。
他是先取得重大成就,后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学者的。
未出国门而取得突出成就腾声遐迩的学者,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也不乏其人,但多属书香门第,家学深厚,自幼受到系统而严格的训练,为走向光辉顶点打下坚实基础;董作宾与他们也不同。
他所走的,是勤奋自修的路,与他共事多年的著名学者李济先生说:董作宾是"旧社会产生出来的一位奋发自修的学人。
"董作宾,字彦堂,1895年生于河南省南阳一个小商人家庭。
他6岁入塾,12岁结婚。
从14岁开始,他于读书之余,协助父亲进行手工劳作,印衣袖,刻印章,写春联,以增加家庭收入。
29岁以前,虽然一直没有放弃学业,但也未能潜心学习。
在河南,他就学于元宗小学、县师范讲习所、河南育才馆;在北京大学,他当旁听生,研究生,师从可谓多,就学的路可谓长,但大都是"半读半耕",读书经营并举,有时甚至弃学经营其他,把学业当成业余。
尤其是21岁后,其父去世,他不仅要谋求自己的生计,还要操心妻小,养家糊口。
他曾设馆授徒,经营书业,编辑报纸刊物。
算起来,他正式学习的时间很少:在南阳师范,在育才馆,在北大当研究生,都只有一年多时间。
甲骨四堂的名词解释
甲骨四堂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古代文字叫做甲骨文,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之一。
而甲骨四堂,指的是对甲骨文进行研究、解读以及保存的四个重要机构或者组织。
第一个堂:甲骨主堂甲骨主堂是从事甲骨学研究的专业机构,负责整理、分类和研究甲骨文。
在主堂中,专家学者们对甲骨文的形态、结构和语言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根据甲骨文中留存的信息,推测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他们通过解读甲骨文中的字词和符号,揭示出了古代中国的神秘面纱。
第二个堂:甲骨辞典堂甲骨辞典堂是专门编纂甲骨文辞典的机构。
甲骨文的形态和语言十分独特,很难直接读懂其含义。
因此,编纂甲骨文辞典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辞典堂中,研究人员将根据主堂提供的研究成果,对甲骨文中的字词进行分类、编码和解释。
他们致力于将甲骨文的字形和语义对照进行系统整理,为人们提供了便于查询和了解的工具。
第三个堂:甲骨学教育堂甲骨学教育堂是负责甲骨文教育普及的机构。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甲骨学教育堂的任务就是将这种独特的古代文字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甲骨文。
他们组织编写甲骨文教材,开设甲骨学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推广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和文化价值。
第四个堂:甲骨文物馆甲骨文物馆是用于保存和展示甲骨文实物的场所。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骨和兽骨,骨质脆弱,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因此甲骨文物馆的存在非常重要。
在文物馆中,珍贵的甲骨文实物得以妥善保存,并且向公众展示。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甲骨文物馆,近距离观察和感受甲骨文的神秘与魅力。
总结甲骨四堂是中国甲骨文研究和保护的四个重要机构。
甲骨主堂负责研究甲骨文的形态与语言特征;甲骨辞典堂编纂甲骨文辞典;甲骨学教育堂推广甲骨文教育普及;而甲骨文物馆则专门用于保存和展示甲骨文实物。
这四个堂的存在和合作,共同促进了甲骨文的研究、传承与推广。
甲骨四堂名词解释
甲骨四堂名词解释
甲骨四堂指的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室(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台北)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
甲骨四堂指的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室(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台北)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
目前,这里收藏着甲骨2万多片、金文19万片、契刻符号10余万个。
甲骨四堂研究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其中不少被收入相关专著和教材。
甲骨四堂指的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室(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台北)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
甲骨四堂研究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其中不少被收入相关专著和教材。
现在,“甲骨四堂”已经成为研究甲骨、殷商历史以及殷商考古学的重要阵地,“甲骨四堂”所藏甲骨及有关资料是最有力的殷商研究依据。
甲骨四堂因其对殷商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海内外。
甲骨四堂是指: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室(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台北)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
【甲骨四堂】郭沫若靠什么位列“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郭沫若靠什么位列“甲骨四堂”2018年6月12日,是郭沫若逝世40周年忌日。
郭沫若是甲骨文研究领域有名的四大权威之一,他的《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甲骨文研究著作迄今仍然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卜辞通纂》是在日本文求堂老板田中庆太郎的支持下得以出版的,也得到董作宾等国内学者的帮助,凝聚了中日两国学界的共同努力。
“东洋文库”查阅资料田中庆太郎,1880年出生于京都,比郭沫若大一个属相。
田中家的文求堂书店,1861年开业,1901年迁至东京。
1899年,田中庆太郎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学科,随后到了中国,并在北京买房。
他长期学习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善于搜集珍本善本,在汉籍文献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田中回到日本后,长期经营文求堂,在日本汉学界相当有名气。
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在今天的东京,学者之中对于古书的鉴赏能力而言,没有一人能与'文求堂’主人相匹敌。
”郭沫若因为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受到当时的政府通缉,被迫于1928年流亡日本。
为了进一步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他开始专研中国古代社会的情况,最初研究的是《易经》《尚书》和《诗经》。
在写出一些文章后,他产生了一些疑惑:因为《易经》的写作年代不清楚,假如用不明写作年代的材料去研究古代,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大打折扣。
于是,郭沫若想到了甲骨文。
甲骨学是19世纪末兴起的学问,专门研究地下出土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作为资料来说,是相当可靠的。
于是,他开始搜求甲骨文拓片和甲骨学著作。
他先来到上野图书馆,发现这里的资料有限。
于是,想起了求学时期曾经光顾过的文求堂。
在这家书店,他发现了店里有自己一直试图找寻的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可是,这本书要卖12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
当时,郭沫若口袋里只有6元。
思索再三,他向田中庆太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以这6元为抵押,把这本书借回家看一两天。
田中庆太郎略一踌躇,委婉地表示拒绝。
甲骨四堂——百川入海展览中的甲骨学家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韩天衡
甲骨四堂——百川入海展览中的甲骨学家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韩天衡由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主办,西泠印社、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先生精心策划的“百川入海——二十世纪海上代表性书家作品大展”,已于7月31日闭幕。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三期本次展览展品背后的故事系列,本期将介绍最后一个故事《甲骨四堂——百川入海展览中的甲骨学家》。
甲骨四堂——百川入海展览中的甲骨学家张学津 | 文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唐兰“甲骨四堂”是指近代对甲骨文考释和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即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百川入海——二十世纪海上代表性书家作品大展”中展出了四位学者的书法作品或信札。
罗振玉(1866—1940)(图1)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
罗振玉搜集甲骨约三万余片,并几经探访,查明甲骨卜辞出土于安阳小屯,根据文献确定了小屯为盘庚迁殷的地点,从而确定了甲骨为殷商王朝遗物。
图1.罗振玉罗振玉在甲骨的保藏和出版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1913年至1933年先后出版《殷墟书契前编》(1913年)、《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墟书契后编》(1916年)、《殷墟书契续编》(1933年),共收录甲骨5452片,是甲骨文研究的主要资料。
此外,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中,对甲骨文字进行考证,推进了甲骨学的发展。
罗振玉工行书,善集甲骨文楹联,开一代风气。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对联(图2)和扇面(图3),以及罗振玉致金石学家邹安信札(图4)。
图2.罗振玉甲骨文五言联“高谢车马客且为林野游”(豆庐藏)图3.罗振玉临甲骨文扇面(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图4.罗振玉行书致邹安信札(澹简斋藏)王国维(1877—1927)(图5),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
二、【鼎堂】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彦堂】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
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四、【雪堂】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
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五、【观堂】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
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