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下垂)-针灸治疗学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丨胃下垂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丨胃下垂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丨胃下垂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

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

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现代最早明确提出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是承淡安所撰之《中国针灸学》(1955年),提倡用温针或温针加灸治疗,取胸背部腧穴并要求持续久治。

临床报道,则直到60年代才陆续出现。

强调针刺手法或配合中药[1,2]。

至70年代,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报道大为增加,并采用芒针透刺、穴位埋植、穴位注射及电针等,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践的增多,已初步揭示了一些临床规律,表现在:穴位经筛选后,已由繁归简。

目前,用穴范围不广,穴位配伍变化不多,多以常规主穴与辅穴配合,反复轮流(或分组)治疗,直至获得疗效;针刺手法上,以透穴多、刺激量大、进针深为特点;强调综合治疗,如针灸配药物,针刺加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针刺加腰封、耳针与穴位注射等,使疗效趋于稳定。

综合各地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有效率在85%以上。

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机理研究也得以开展。

已发现,针刺某些穴位和动用一定手法,可使胃电频率和幅值增高,对胃运动有兴奋作用,使胃紧张度上升;针灸能增强胃平滑肌张力,从而使胃下垂的值和度有相当改善。

针灸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中枢,及胃肠道ADUD系统[3]。

国外学者也观察到,针刺家兔足三里能增加胃的运动,在轻度麻醉或切断颈部迷走神经的情况下,针刺仍有这一作用,只有在深度麻醉下才消失。

因此认为针灸这种效应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并与下位中枢有关[4]。

【治疗】1.芒针(一)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

每次仅取一穴。

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

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

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

胃痛-灸疗

胃痛-灸疗

疼痛发作可呈节律性。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6
三、 灸 疗

☆ 治法:和胃止痛。

☆ 主穴:足三里(ST-36)中脘(CV-12)内关 (PC-6) 脾俞(BL-20) 胃俞(BL-21) ☆ 方义:中脘、足三里 — 远近配穴法,可和胃 气,理气机,止胃痛;内关 — 为心包络穴,可 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16
四、 按


症状效果较好。

☆ 针灸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 ☆ 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
须注意鉴别。
☆ 溃疡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
外科治疗。
☆ 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18
Hale Waihona Puke ☆足三里(ST-36):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内关(PC-6):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8

☆ 配穴:

寒邪犯胃 — 胃俞;饮食停滞 — 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 — 太冲;气滞血瘀 — 膈俞;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9
1、灸疗:
• (1)足三里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 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10
• (2)脾俞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每日1次, 10日为1个疗程。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因 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又 称作“心痛”、“胃心 痛”等。


本病与“真心痛”有本质不同,临床上应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胃痛治疗方:降逆和胃方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胃痛治疗方:降逆和胃方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胃痛治疗方:降逆和胃方【处方】内关、膈俞、胃俞、商丘内关经穴名。

出《灵枢·经脉》。

属手厥阴心包经。

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

在前臂掌侧,当曲池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以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疼痛,以及休克,心绞痛,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膈俞经穴名。

出《灵枢·背腧》。

属足太阳膀胱经。

八会穴之血会。

在背中,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外侧支,及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斜刺0.3-0.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胃俞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

胃之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外侧支,并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痛,胸胁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鼓胀,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

斜刺0.3-0.5寸。

商丘穴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足太阴脾经经(金)穴。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跗内侧动脉及大隐静脉。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

直刺0.3-0.5寸。

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行气降逆、和胃止痛【主治】胃脘痛、呕吐反酸、食少、腹胀【操作】内关直刺0.5~1寸。

膈俞斜刺0.5~0. 8寸。

胃俞斜刺0. 5~0.8寸。

商丘直刺0. 5~0. 8寸。

针刺用平补平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针灸治疗学 胃痛

针灸治疗学  胃痛






证型
主症
寒邪客胃 恶寒喜暖,得温痛减
饮食停滞 胀痛,嗳腐吞酸,吐 不消化食物
肝气犯胃 胀痛连胁,嗳气频频
气滞血瘀 刺痛有定处,拒按
脾胃虚寒 隐痛,喜暖恶凉,按 之痛减
胃阴不足 隐隐灼痛
苔脉
苔薄白,脉弦 紧 苔厚腻,脉滑
苔薄白,脉弦
舌质紫暗,脉 涩 苔白,脉虚弱 或迟缓
舌红少津,脉 细数
配穴
主。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配穴




10
证型
主症
寒邪犯胃 恶寒喜暖,得温痛减
饮食伤胃 胀痛,嗳腐吞酸,吐 不消化食物
肝气犯胃 胀痛连胁,嗳气频频
血瘀停胃 刺痛有定处,拒按
脾胃虚寒 隐痛,喜暖恶凉,按 之痛减
胃阴不足 隐隐灼痛
苔脉
苔薄白,脉弦 紧 苔厚腻,脉滑
苔薄白,脉弦
舌质紫暗,脉 涩 苔白,脉虚弱 或迟缓
留针30分钟。
因寒所致者,在神阙、中脘加用温和 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治疗1~2次。
指 结 构 是



21
2. 慢性胃炎的常用方案 箭
选穴: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
头 所
虚寒型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指
内关;

虚热型配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构
内庭。




22
方法:针刺华佗夹脊穴:进针深度
辨气血:痛呈胀痛、窜痛者,多属气 滞。病程长,痛持续,固定不移刺痛者多 血瘀。
头 所 指 结 构 是 什

针灸治疗学胃痛

针灸治疗学胃痛
胃阴不足
隐隐灼痛
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阴交、内庭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19页
2.其它疗法
(1)穴位按压(指针)(2)耳针: 选穴:胃、肝、下脚端、神门、脑、膈(恶心呕吐)、胰、胆(消化不良) 方法:每次取2-3穴,捻转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适合用于胃神经官能症。(3)穴位注射: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0页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6页
[辨证关键点](1)辨虚与实(2)辨寒与热(3)辨气与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7页
辨虚实: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辨寒热:冷痛,喜温,泛吐清水者多属寒证,灼痛,喜凉,泛吐酸水者多属热证。 辨气血:痛呈胀痛、窜痛者,多属气滞。病程长,痛连续,固定不移刺痛者多血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7页
古代治疗经验
(一)选穴特点1.循经选穴 多项选择任脉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经胃脘部;胃脘痛又常与正气亏乏、奔豚气上相关,故又多取小腹部任脉穴以补虚调气。 惯用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下脘、巨阙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8页
多项选择脾、胃经穴。胃脘痛与脾、胃关系最为亲密,所以古人多取脾、胃经穴给予治疗。《灵枢·经脉》中脾经“是动病”和“所生病,”即分别有“胃脘痛”和“心下急痛”之证。 惯用穴为公孙、商丘、大都、太白及足三里、乳根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8页
40年来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文件总结 结论: ①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惯用穴位按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上脘、内关、梁门、章门、下脘、三阴交、公孙、合谷。 所选取穴位以俞募穴等病变局部穴位为主,认为可能是因为消化性溃疡属内脏疾患,而俞募配穴对内脏疾患治疗作用远远超出了四肢配穴法。也有些人经过试验证实了中脘、胃俞穴与溃疡病确实含有亲密相关性。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05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要点三
选取合适的穴位
针对不同的胃痛症状,需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要点一
要点二
刺激参数的设定
针灸治疗中,刺激参数的设定十分重要,包括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间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定。
避免空腹与疲劳
针灸治疗时应避免患者处于空腹或疲劳状态,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定义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起源
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发展历程
针灸治疗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发展完善。现代针灸治疗学则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学发展历程
经络学说
经络是针灸治疗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等,它们在人体内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调节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进针
使用适宜的针灸针刺入穴位,保持针身稳定。
出针
等留针时间到,将针灸针缓慢拔出,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针灸治疗胃痛的操作方法
针灸治疗胃痛的疗效评估
针灸治疗后,患者胃痛程度明显减轻,疼痛频率减少,疼痛持续时间缩短。
疼痛缓解程度
症状改善情况
生命质量改善
复发率
针灸治疗后,患者伴随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等得到明显改善。
祛邪扶正
针灸可祛除体内寒邪、湿邪,扶助正气,增强人体抵抗力,缓解胃痛,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胃痛的原理
选取穴位
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根据病情加减穴位。
施术
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等,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胃 痛(教材)-针灸治疗学

胃 痛(教材)-针灸治疗学
内关—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 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者,加太冲; 气滞血瘀者。
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 直到痛止或缓解。
• 张生芝治疗急性胃脘痛120例,采用针刺主穴内关、中 脘、足三里。肝气犯胃型配阳陵泉、太冲,并在肝俞、 脾俞、胃俞、胆俞拔罐;脾胃虚寒型配三阴交、公孙, 针后用艾条在胃脘部施温和灸,并在大椎、脾俞、胃 俞拔罐;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脾俞拔罐。结果:痊愈 35例,显效49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
病性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久病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辨证分型】
01 辨证要点
02 证候分型
(l)辨虚与实
虚证
实证
➢一般来说,凡病程长,痛处喜按, ➢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 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 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2)辨寒与热
寒证
热证
➢凡胃脘冷痛,饮食喜温,泛吐清水 ➢凡痛呈灼痛,饮食喜凉,泛吐酸水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 本症见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 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可由寒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体虚久病所致。
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为胃失和降,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病位
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因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 和为后天之本,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脾升胃降,燥湿相济; 病理上互相影响,胃病及脾,脾病及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 而主疏泄,脾胃之升清降浊,有赖肝之疏泄有常,肝气郁结则 易于横逆犯胃。
内关、中脘均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针灸治疗胃下垂

针灸治疗胃下垂

针灸治疗胃下垂1 针法手法“胃下垂”属于祖国医学的“胃疼”、“腹胀”、“呕吐”范畴。

系指胃体X线检查在膈肌连线以下超过3 cm者。

其临床诊断十分明确,分轻、中、重三型。

中医有关“胃下垂”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本脏》。

称为“胃下”,经曰“脾应肉,肉胆固醇坚大者,胃厚;肉捆者,胃薄。

肉捆小而身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胃下”即指“胃下垂”而言。

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主要是由于胃膈韧带与胃肝韧带松弛所致。

而按中医理论脾主全身肌肉,韧带和腹肌自然属肉的范畴。

因此治肉当先治脾,故此症与脾有着直接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这说明胃与脾一同完成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

胃为水谷之海,以降为顺。

脾主开化。

其用于健运,以升为顺,脾胃相合,升降各有所主。

脾胃伤则升降失调,而生病变。

胃下垂则是其病变之一。

《医贯》曰:“夫因肌饱劳役,损伤脾胃,或因饮食不调,或因劳累过度,或饥或饱之后加之劳力,或劳力之后加之饥饱,皆内伤也。

”此是指出造成脾胃内伤的因素,脾胃内伤则功能失调可导致各种疾患,胃下垂亦在其中。

《证治汇补•胃脘痛》曰:“……亦由清痰食积服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妨碍道路而痛也。

”此是指由于情志的因素致伤脾胃,而亦可导致本症。

又《素问•正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天”阴精所奉为脾胃和,谷气上升。

阳精所降为脾胃不各,谷气下流,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而直接导致胃下垂。

“胃下垂”的辨证分型可分为中气下陷、脾胃虚寒、肝气犯胃三个类型。

中气下陷型:多见于禀赋素弱,心脾两虚,脏腑失调,思虑过度,劳倦失逸、努伤捩损,气血郁滞等情形。

脾胃虚寒型:多见过食生冷、饥饱无常、脾虚胃弱、脾胃两虚、气虚阳亏、阴血足等。

肝气犯胃型:常见于情志抑郁、肝胃不和、怒气气陷,而肝气犯胃等情形。

《针灸治疗》课件——第十五节 胃痛

《针灸治疗》课件——第十五节  胃痛
虚证 ----慢性胃炎 胃(阴虚)
虚证 → 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辨证论治
虚证:病程长、 隐痛,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
分型 胃痛特点 兼症
舌脉
脾胃虚寒 冷痛隐痛 喜温喜按 大便溏薄
胃阴不足 灼痛隐隐 嘈杂似饥
舌质淡,脉沉细 舌红少津,脉细数
大便干燥


基本治疗处方 中脘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按语
☆ 1、针灸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效 果较好(尤胃痉挛)。
☆ 2、与心绞痛和阑尾炎相似,须注意鉴别。 ☆ 3、溃疡病出血、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
疗。 ☆ 4、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
胃(阴虚)---太溪 三阴交(滋阴养胃 ) 治法: 实证:理气和胃止痛 虚证:健脾和胃止痛。
足阳明、手厥阴经、相应募穴为主。
其他治疗 ☆ 穴位注射法:
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2穴,以丹参或当归或黄芪或 红花注射液或胎盘组织液,每穴1-2ml,隔日1次。 ☆穴位埋线
取脾俞透胃俞、上脘透中脘、足三里。三组穴位轮流使用,用“0” 号羊肠线埋植,每周1次,3周为1疗程,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胃痛的概念 是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 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 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 症、胃痉挛 等。
病因病机
痛--不通则痛 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肠神经官能症 饮食积滞伤胃--阻滞不通--化热-- 急性胃炎 寒邪凝滞客胃--收引、痉挛---胃痉挛 瘀血阻(胃 )络--( 胃、十二指肠溃疡)
(急性胃痛+梁丘)


基本治疗处方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
常用穴为水泉、阴谷、幽门及章门、期门等。
40
第40页/共52页
2.分部选穴 古人多取胸腹部穴,此为局部选穴法。 多取足三阴的五输穴等特定穴,其中特别是脾经穴,与胃脘关系更为密切。 取上背部相应背俞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合治内府” 内关是古代治疗本证的要穴。
41
第41页/共52页
3.对症选穴 冷痛选脘腹部穴。天枢、灸章门、气海、中脘。 热痛选脾、胃经远道穴、背腧穴。
虚寒型者配穴用捻转提插补法,轻刺留针,针后腹部加艾盒灸,待盒内灸条 燃烧完毕起针,一般留针约30 min。
虚热型者配穴用捻转提插手法,补中寓泻,重刺疾出,不用灸法。隔日1次, 20天为1疗程。
23
第23页/共52页
3.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案 方案1:体穴为主 选穴:第1组:足三里、内关、公孙;
第2组:中脘、脾俞、胃俞。 胃痛甚加梁丘,胃寒甚加灸中脘,腹胀甚加天枢,反酸多加太冲,便秘加 支沟,失眠加神门,乏力加灸气海、足三里。
第15页/共52页
16
(4)瘀血停滞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
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期门、公孙、三阴交。 方义: 随证配穴:便血者加血海。 操作:针用泻法。
第16页/共52页
17
(5)脾胃虚弱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处方:
脾俞、胃俞、章门、 中脘、内关、公孙、关元。 方义: 随证配穴:心悸气短者加内关、神门。 操作:针用补法加灸。
36
第36页/共52页
古代治疗经验
(一)选穴特点 1.循经选穴
多选任脉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经胃脘部;胃脘痛又常与正气亏乏、奔 豚气上相关,故又多取小腹部任脉穴以补虚调气。
常用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下脘、巨阙等。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精品课件】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精品课件】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痛 为主的病症。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又称作“心痛 〞、“胃心痛〞等。本病与“真心痛〞有本质不同, 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 肠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症等,为一种临床病症。
3
二、病 因 病 机
胃痛
1、病因: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 → 实证; 脾胃虚弱 → 虚证。
2、病机: 实证 → 气机阻滞,不通那么痛; 虚证 → 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那么痛。
5
三、辨 证
6
胃痛
1、实证主症: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
减,纳后痛增。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 犯胃、气滞血瘀。 2、虚证主症:
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 后痛减。可分为脾胃虚寒、胃阴缺乏。
15
☆ 中医诊断:胃痛 ☆ 辨证分型:实证(肝气犯胃型) ☆ 治那么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为
主 ☆ 取 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太冲 ☆ 方 义:足三里—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
中脘—健运中州,调理气机; 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太冲—疏肝和胃。 ☆ 其他治法:可配合使用穴位注射法或王不留行籽 贴压耳穴。
7
三、 治 疗
胃痛
1、根本治疗: ☆ 治法:和胃止痛。足阳明、手厥阴经、相应 募穴为主。 ☆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 方义:腑会中脘、足三里 — 远近配穴法, 可和胃气,理气机,止胃痛;内关 — 为心包络穴, 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9
胃痛
1、根本治疗: ☆ 配穴: 寒邪犯胃 — 胃俞;饮食停滞 — 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 — 太冲;胃阴缺乏 — 三阴交、内庭; 气滞血瘀 — 膈俞;脾胃虚寒 — 气海、关元、 脾俞、胃俞。

针灸治疗胃痛

针灸治疗胃痛

针灸治疗胃痛的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x
具体来说,针灸有以下几种原理
01.疏通经络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 通胃经、肝经、脾经等 经络,使气血畅通,缓
解胃痛症状
02.调和气 血 针 灸 可 以 调 和 气 血 , 使
气血运行恢复正常,改 善胃部血液循环,缓解
针灸治疗胃 痛
汇报人:xxxx
-
1 针灸治疗胃痛的原理 2 针灸治疗胃痛的方法 3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胃痛
0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02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对胃 痛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03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治疗胃痛的原 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1
针灸治疗 胃痛的原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病 情变化和预防复发等问 题,以保持身体健康
THANKS
注意饮食调整: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 响治疗效果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波动也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 免情绪波动过大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 映病情变化
艾灸:艾灸是一种温热疗法,可以温通经络、驱散 寒邪。医生会点燃艾条,对准胃脘部及周围穴位进 行熏烤,以缓解胃痛
拔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医生会在胃脘部及周围拔火罐,以排除体内湿气和 瘀血,缓解胃痛
3
针灸治疗 胃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 意事项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2.《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3.《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4.《针灸大成卷九》:腹内疼痛,内关、三 里、中脘。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胃痛每 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穴位按压
取至阳、灵台。俯伏位,用 双手拇指按揉3〜5分钟。用 于急性胃痛。
⑵耳针
取胃、十二指肠、 脾、肝、神门、 交感。每次选用3 〜5穴,毫针刺法 或压丸法。
⑶拔罐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 胃下垂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上腹胃腕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 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证型 (实)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 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概念
胃痛是指上腹胃腕部发生的疼痛,又称“胃腕 痛”。古代文献中的“心痛”“心下痛”,多指 胃痛而言。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 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 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 胃失温养。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 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 可导致胃痛。
饮食伤胃:胃腕胀满疼痛,暧腐吞酸,嘈杂不舒, 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脱胀满,腕痛连胁,暧气频频,吞 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 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瘀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黑便。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型(虚)
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暖畏寒,大便溏 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 脉虚弱或迟缓。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胃痛——证型: 肝气犯胃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 饮。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胃腕胀满疼痛,暧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 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脱胀满,腕痛连胁,暧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 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谢谢 欣赏
胃下垂
【概述】
胃下垂是以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胃大弯)降至盆腔, 胃小弯切迹(弧线最低点)低于两骼靖水平连线以下为主 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 肌肉松弛所致。
胃下垂属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 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 不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基本病 机是脾虚气陷。
方义
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 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 调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脱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内关为 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 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 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 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证。
瘀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细涩。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处方:主穴: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配穴:肝气犯胃配太冲、
期门。 操作: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
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取中脘、脾俞、胃俞、 肝俞、至阳。每日治疗1 次。
⑷穴位注射
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 根据中医辨证,可分别选用当 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参附 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也可 选用维生素氐或维生素氐2注射 液。每次取2〜3穴,常规穴位 注射。
【按语】
1.针灸对胃痛效果较好,尤其对胃痉挛所致 的胃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 或细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配穴
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 饮食伤胃配下腕、梁门; 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 瘀血停胃配三阴交、膈俞; 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 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 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调 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脱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内关为手厥 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 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 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 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证。
2.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 炎相似,应注意鉴别。也要注意与心肌梗死 相鉴别。另外,若胃痛见于溃疡病出血、穿 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平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调 畅情志。
【文献摘录】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 胃脱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 不下,取之三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