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下垂)-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丨胃下垂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丨胃下垂](https://img.taocdn.com/s3/m/3ec02ddbaf45b307e97197a7.png)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丨胃下垂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
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
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现代最早明确提出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是承淡安所撰之《中国针灸学》(1955年),提倡用温针或温针加灸治疗,取胸背部腧穴并要求持续久治。
临床报道,则直到60年代才陆续出现。
强调针刺手法或配合中药[1,2]。
至70年代,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报道大为增加,并采用芒针透刺、穴位埋植、穴位注射及电针等,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践的增多,已初步揭示了一些临床规律,表现在:穴位经筛选后,已由繁归简。
目前,用穴范围不广,穴位配伍变化不多,多以常规主穴与辅穴配合,反复轮流(或分组)治疗,直至获得疗效;针刺手法上,以透穴多、刺激量大、进针深为特点;强调综合治疗,如针灸配药物,针刺加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针刺加腰封、耳针与穴位注射等,使疗效趋于稳定。
综合各地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有效率在85%以上。
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机理研究也得以开展。
已发现,针刺某些穴位和动用一定手法,可使胃电频率和幅值增高,对胃运动有兴奋作用,使胃紧张度上升;针灸能增强胃平滑肌张力,从而使胃下垂的值和度有相当改善。
针灸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中枢,及胃肠道ADUD系统[3]。
国外学者也观察到,针刺家兔足三里能增加胃的运动,在轻度麻醉或切断颈部迷走神经的情况下,针刺仍有这一作用,只有在深度麻醉下才消失。
因此认为针灸这种效应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并与下位中枢有关[4]。
【治疗】1.芒针(一)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
每次仅取一穴。
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
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
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
胃痛-灸疗
![胃痛-灸疗](https://img.taocdn.com/s3/m/9f541cf3c8d376eeaeaa3175.png)
疼痛发作可呈节律性。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6
三、 灸 疗
胃
☆ 治法:和胃止痛。
痛
☆ 主穴:足三里(ST-36)中脘(CV-12)内关 (PC-6) 脾俞(BL-20) 胃俞(BL-21) ☆ 方义:中脘、足三里 — 远近配穴法,可和胃 气,理气机,止胃痛;内关 — 为心包络穴,可 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16
四、 按
语
胃
症状效果较好。
痛
☆ 针灸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 ☆ 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
须注意鉴别。
☆ 溃疡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
外科治疗。
☆ 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18
Hale Waihona Puke ☆足三里(ST-36):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内关(PC-6):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8
胃
☆ 配穴:
痛
寒邪犯胃 — 胃俞;饮食停滞 — 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 — 太冲;气滞血瘀 — 膈俞;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9
1、灸疗:
• (1)足三里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 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
10
• (2)脾俞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每日1次, 10日为1个疗程。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一、概
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因 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又 称作“心痛”、“胃心 痛”等。
胃
痛
本病与“真心痛”有本质不同,临床上应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胃痛治疗方:降逆和胃方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胃痛治疗方:降逆和胃方](https://img.taocdn.com/s3/m/5b6e45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2.png)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胃痛治疗方:降逆和胃方【处方】内关、膈俞、胃俞、商丘内关经穴名。
出《灵枢·经脉》。
属手厥阴心包经。
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
在前臂掌侧,当曲池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以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疼痛,以及休克,心绞痛,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膈俞经穴名。
出《灵枢·背腧》。
属足太阳膀胱经。
八会穴之血会。
在背中,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外侧支,及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斜刺0.3-0.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胃俞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
胃之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外侧支,并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痛,胸胁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鼓胀,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
斜刺0.3-0.5寸。
商丘穴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足太阴脾经经(金)穴。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跗内侧动脉及大隐静脉。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
直刺0.3-0.5寸。
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行气降逆、和胃止痛【主治】胃脘痛、呕吐反酸、食少、腹胀【操作】内关直刺0.5~1寸。
膈俞斜刺0.5~0. 8寸。
胃俞斜刺0. 5~0.8寸。
商丘直刺0. 5~0. 8寸。
针刺用平补平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针灸治疗学 胃痛
![针灸治疗学 胃痛](https://img.taocdn.com/s3/m/cbfe3c58a6c30c2258019e3e.png)
构
是
什
么
?
证型
主症
寒邪客胃 恶寒喜暖,得温痛减
饮食停滞 胀痛,嗳腐吞酸,吐 不消化食物
肝气犯胃 胀痛连胁,嗳气频频
气滞血瘀 刺痛有定处,拒按
脾胃虚寒 隐痛,喜暖恶凉,按 之痛减
胃阴不足 隐隐灼痛
苔脉
苔薄白,脉弦 紧 苔厚腻,脉滑
苔薄白,脉弦
舌质紫暗,脉 涩 苔白,脉虚弱 或迟缓
舌红少津,脉 细数
配穴
主。
指
结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构
配穴
是
什
么
?
10
证型
主症
寒邪犯胃 恶寒喜暖,得温痛减
饮食伤胃 胀痛,嗳腐吞酸,吐 不消化食物
肝气犯胃 胀痛连胁,嗳气频频
血瘀停胃 刺痛有定处,拒按
脾胃虚寒 隐痛,喜暖恶凉,按 之痛减
胃阴不足 隐隐灼痛
苔脉
苔薄白,脉弦 紧 苔厚腻,脉滑
苔薄白,脉弦
舌质紫暗,脉 涩 苔白,脉虚弱 或迟缓
留针30分钟。
因寒所致者,在神阙、中脘加用温和 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治疗1~2次。
指 结 构 是
什
么
?
21
2. 慢性胃炎的常用方案 箭
选穴: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
头 所
虚寒型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指
内关;
结
虚热型配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构
内庭。
是
什
么
?
22
方法:针刺华佗夹脊穴:进针深度
辨气血:痛呈胀痛、窜痛者,多属气 滞。病程长,痛持续,固定不移刺痛者多 血瘀。
头 所 指 结 构 是 什
针灸治疗学胃痛
![针灸治疗学胃痛](https://img.taocdn.com/s3/m/7a8f6d7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0.png)
隐隐灼痛
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阴交、内庭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19页
2.其它疗法
(1)穴位按压(指针)(2)耳针: 选穴:胃、肝、下脚端、神门、脑、膈(恶心呕吐)、胰、胆(消化不良) 方法:每次取2-3穴,捻转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适合用于胃神经官能症。(3)穴位注射: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0页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6页
[辨证关键点](1)辨虚与实(2)辨寒与热(3)辨气与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7页
辨虚实: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辨寒热:冷痛,喜温,泛吐清水者多属寒证,灼痛,喜凉,泛吐酸水者多属热证。 辨气血:痛呈胀痛、窜痛者,多属气滞。病程长,痛连续,固定不移刺痛者多血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7页
古代治疗经验
(一)选穴特点1.循经选穴 多项选择任脉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经胃脘部;胃脘痛又常与正气亏乏、奔豚气上相关,故又多取小腹部任脉穴以补虚调气。 惯用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下脘、巨阙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8页
多项选择脾、胃经穴。胃脘痛与脾、胃关系最为亲密,所以古人多取脾、胃经穴给予治疗。《灵枢·经脉》中脾经“是动病”和“所生病,”即分别有“胃脘痛”和“心下急痛”之证。 惯用穴为公孙、商丘、大都、太白及足三里、乳根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8页
40年来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文件总结 结论: ①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惯用穴位按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上脘、内关、梁门、章门、下脘、三阴交、公孙、合谷。 所选取穴位以俞募穴等病变局部穴位为主,认为可能是因为消化性溃疡属内脏疾患,而俞募配穴对内脏疾患治疗作用远远超出了四肢配穴法。也有些人经过试验证实了中脘、胃俞穴与溃疡病确实含有亲密相关性。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f6eed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d.png)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05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要点三
选取合适的穴位
针对不同的胃痛症状,需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要点一
要点二
刺激参数的设定
针灸治疗中,刺激参数的设定十分重要,包括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间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定。
避免空腹与疲劳
针灸治疗时应避免患者处于空腹或疲劳状态,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定义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起源
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发展历程
针灸治疗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发展完善。现代针灸治疗学则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学发展历程
经络学说
经络是针灸治疗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等,它们在人体内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调节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进针
使用适宜的针灸针刺入穴位,保持针身稳定。
出针
等留针时间到,将针灸针缓慢拔出,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针灸治疗胃痛的操作方法
针灸治疗胃痛的疗效评估
针灸治疗后,患者胃痛程度明显减轻,疼痛频率减少,疼痛持续时间缩短。
疼痛缓解程度
症状改善情况
生命质量改善
复发率
针灸治疗后,患者伴随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等得到明显改善。
祛邪扶正
针灸可祛除体内寒邪、湿邪,扶助正气,增强人体抵抗力,缓解胃痛,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胃痛的原理
选取穴位
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根据病情加减穴位。
施术
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等,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胃 痛(教材)-针灸治疗学
![胃 痛(教材)-针灸治疗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b35abc192e45361166f536.png)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 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者,加太冲; 气滞血瘀者。
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 直到痛止或缓解。
• 张生芝治疗急性胃脘痛120例,采用针刺主穴内关、中 脘、足三里。肝气犯胃型配阳陵泉、太冲,并在肝俞、 脾俞、胃俞、胆俞拔罐;脾胃虚寒型配三阴交、公孙, 针后用艾条在胃脘部施温和灸,并在大椎、脾俞、胃 俞拔罐;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脾俞拔罐。结果:痊愈 35例,显效49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
病性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久病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辨证分型】
01 辨证要点
02 证候分型
(l)辨虚与实
虚证
实证
➢一般来说,凡病程长,痛处喜按, ➢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 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 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2)辨寒与热
寒证
热证
➢凡胃脘冷痛,饮食喜温,泛吐清水 ➢凡痛呈灼痛,饮食喜凉,泛吐酸水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 本症见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 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可由寒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体虚久病所致。
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为胃失和降,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病位
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因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 和为后天之本,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脾升胃降,燥湿相济; 病理上互相影响,胃病及脾,脾病及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 而主疏泄,脾胃之升清降浊,有赖肝之疏泄有常,肝气郁结则 易于横逆犯胃。
内关、中脘均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针灸治疗胃下垂
![针灸治疗胃下垂](https://img.taocdn.com/s3/m/d62dcfda28ea81c758f578bd.png)
针灸治疗胃下垂1 针法手法“胃下垂”属于祖国医学的“胃疼”、“腹胀”、“呕吐”范畴。
系指胃体X线检查在膈肌连线以下超过3 cm者。
其临床诊断十分明确,分轻、中、重三型。
中医有关“胃下垂”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本脏》。
称为“胃下”,经曰“脾应肉,肉胆固醇坚大者,胃厚;肉捆者,胃薄。
肉捆小而身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胃下”即指“胃下垂”而言。
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主要是由于胃膈韧带与胃肝韧带松弛所致。
而按中医理论脾主全身肌肉,韧带和腹肌自然属肉的范畴。
因此治肉当先治脾,故此症与脾有着直接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这说明胃与脾一同完成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
胃为水谷之海,以降为顺。
脾主开化。
其用于健运,以升为顺,脾胃相合,升降各有所主。
脾胃伤则升降失调,而生病变。
胃下垂则是其病变之一。
《医贯》曰:“夫因肌饱劳役,损伤脾胃,或因饮食不调,或因劳累过度,或饥或饱之后加之劳力,或劳力之后加之饥饱,皆内伤也。
”此是指出造成脾胃内伤的因素,脾胃内伤则功能失调可导致各种疾患,胃下垂亦在其中。
《证治汇补•胃脘痛》曰:“……亦由清痰食积服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妨碍道路而痛也。
”此是指由于情志的因素致伤脾胃,而亦可导致本症。
又《素问•正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天”阴精所奉为脾胃和,谷气上升。
阳精所降为脾胃不各,谷气下流,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而直接导致胃下垂。
“胃下垂”的辨证分型可分为中气下陷、脾胃虚寒、肝气犯胃三个类型。
中气下陷型:多见于禀赋素弱,心脾两虚,脏腑失调,思虑过度,劳倦失逸、努伤捩损,气血郁滞等情形。
脾胃虚寒型:多见过食生冷、饥饱无常、脾虚胃弱、脾胃两虚、气虚阳亏、阴血足等。
肝气犯胃型:常见于情志抑郁、肝胃不和、怒气气陷,而肝气犯胃等情形。
《针灸治疗》课件——第十五节 胃痛
![《针灸治疗》课件——第十五节 胃痛](https://img.taocdn.com/s3/m/a318301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9.png)
虚证 → 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辨证论治
虚证:病程长、 隐痛,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
分型 胃痛特点 兼症
舌脉
脾胃虚寒 冷痛隐痛 喜温喜按 大便溏薄
胃阴不足 灼痛隐隐 嘈杂似饥
舌质淡,脉沉细 舌红少津,脉细数
大便干燥
治
疗
基本治疗处方 中脘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按语
☆ 1、针灸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效 果较好(尤胃痉挛)。
☆ 2、与心绞痛和阑尾炎相似,须注意鉴别。 ☆ 3、溃疡病出血、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
疗。 ☆ 4、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
胃(阴虚)---太溪 三阴交(滋阴养胃 ) 治法: 实证:理气和胃止痛 虚证:健脾和胃止痛。
足阳明、手厥阴经、相应募穴为主。
其他治疗 ☆ 穴位注射法:
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2穴,以丹参或当归或黄芪或 红花注射液或胎盘组织液,每穴1-2ml,隔日1次。 ☆穴位埋线
取脾俞透胃俞、上脘透中脘、足三里。三组穴位轮流使用,用“0” 号羊肠线埋植,每周1次,3周为1疗程,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胃痛的概念 是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 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 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 症、胃痉挛 等。
病因病机
痛--不通则痛 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肠神经官能症 饮食积滞伤胃--阻滞不通--化热-- 急性胃炎 寒邪凝滞客胃--收引、痉挛---胃痉挛 瘀血阻(胃 )络--( 胃、十二指肠溃疡)
(急性胃痛+梁丘)
治
疗
基本治疗处方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胃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f025fe6c175f0e7dd13769.png)
40
第40页/共52页
2.分部选穴 古人多取胸腹部穴,此为局部选穴法。 多取足三阴的五输穴等特定穴,其中特别是脾经穴,与胃脘关系更为密切。 取上背部相应背俞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合治内府” 内关是古代治疗本证的要穴。
41
第41页/共52页
3.对症选穴 冷痛选脘腹部穴。天枢、灸章门、气海、中脘。 热痛选脾、胃经远道穴、背腧穴。
虚寒型者配穴用捻转提插补法,轻刺留针,针后腹部加艾盒灸,待盒内灸条 燃烧完毕起针,一般留针约30 min。
虚热型者配穴用捻转提插手法,补中寓泻,重刺疾出,不用灸法。隔日1次, 20天为1疗程。
23
第23页/共52页
3.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案 方案1:体穴为主 选穴:第1组:足三里、内关、公孙;
第2组:中脘、脾俞、胃俞。 胃痛甚加梁丘,胃寒甚加灸中脘,腹胀甚加天枢,反酸多加太冲,便秘加 支沟,失眠加神门,乏力加灸气海、足三里。
第15页/共52页
16
(4)瘀血停滞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
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期门、公孙、三阴交。 方义: 随证配穴:便血者加血海。 操作:针用泻法。
第16页/共52页
17
(5)脾胃虚弱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处方:
脾俞、胃俞、章门、 中脘、内关、公孙、关元。 方义: 随证配穴:心悸气短者加内关、神门。 操作:针用补法加灸。
36
第36页/共52页
古代治疗经验
(一)选穴特点 1.循经选穴
多选任脉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经胃脘部;胃脘痛又常与正气亏乏、奔 豚气上相关,故又多取小腹部任脉穴以补虚调气。
常用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下脘、巨阙等。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精品课件】
![针灸学内科病证--胃痛【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a291ef227916888586d777.png)
胃
痛
一、概
念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痛 为主的病症。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又称作“心痛 〞、“胃心痛〞等。本病与“真心痛〞有本质不同, 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 肠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症等,为一种临床病症。
3
二、病 因 病 机
胃痛
1、病因: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 → 实证; 脾胃虚弱 → 虚证。
2、病机: 实证 → 气机阻滞,不通那么痛; 虚证 → 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那么痛。
5
三、辨 证
6
胃痛
1、实证主症: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
减,纳后痛增。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 犯胃、气滞血瘀。 2、虚证主症:
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 后痛减。可分为脾胃虚寒、胃阴缺乏。
15
☆ 中医诊断:胃痛 ☆ 辨证分型:实证(肝气犯胃型) ☆ 治那么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为
主 ☆ 取 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太冲 ☆ 方 义:足三里—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
中脘—健运中州,调理气机; 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太冲—疏肝和胃。 ☆ 其他治法:可配合使用穴位注射法或王不留行籽 贴压耳穴。
7
三、 治 疗
胃痛
1、根本治疗: ☆ 治法:和胃止痛。足阳明、手厥阴经、相应 募穴为主。 ☆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 方义:腑会中脘、足三里 — 远近配穴法, 可和胃气,理气机,止胃痛;内关 — 为心包络穴, 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9
胃痛
1、根本治疗: ☆ 配穴: 寒邪犯胃 — 胃俞;饮食停滞 — 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 — 太冲;胃阴缺乏 — 三阴交、内庭; 气滞血瘀 — 膈俞;脾胃虚寒 — 气海、关元、 脾俞、胃俞。
针灸治疗胃痛
![针灸治疗胃痛](https://img.taocdn.com/s3/m/b90b256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5.png)
针灸治疗胃痛的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x
具体来说,针灸有以下几种原理
01.疏通经络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 通胃经、肝经、脾经等 经络,使气血畅通,缓
解胃痛症状
02.调和气 血 针 灸 可 以 调 和 气 血 , 使
气血运行恢复正常,改 善胃部血液循环,缓解
针灸治疗胃 痛
汇报人:xxxx
-
1 针灸治疗胃痛的原理 2 针灸治疗胃痛的方法 3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胃痛
0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02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对胃 痛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03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治疗胃痛的原 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1
针灸治疗 胃痛的原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病 情变化和预防复发等问 题,以保持身体健康
THANKS
注意饮食调整: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 响治疗效果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波动也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 免情绪波动过大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 映病情变化
艾灸:艾灸是一种温热疗法,可以温通经络、驱散 寒邪。医生会点燃艾条,对准胃脘部及周围穴位进 行熏烤,以缓解胃痛
拔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医生会在胃脘部及周围拔火罐,以排除体内湿气和 瘀血,缓解胃痛
3
针灸治疗 胃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 意事项
针灸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2.《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3.《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4.《针灸大成卷九》:腹内疼痛,内关、三 里、中脘。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胃痛每 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穴位按压
取至阳、灵台。俯伏位,用 双手拇指按揉3〜5分钟。用 于急性胃痛。
⑵耳针
取胃、十二指肠、 脾、肝、神门、 交感。每次选用3 〜5穴,毫针刺法 或压丸法。
⑶拔罐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 胃下垂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上腹胃腕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 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证型 (实)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 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概念
胃痛是指上腹胃腕部发生的疼痛,又称“胃腕 痛”。古代文献中的“心痛”“心下痛”,多指 胃痛而言。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 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 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 胃失温养。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 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 可导致胃痛。
饮食伤胃:胃腕胀满疼痛,暧腐吞酸,嘈杂不舒, 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脱胀满,腕痛连胁,暧气频频,吞 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 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瘀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黑便。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型(虚)
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暖畏寒,大便溏 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 脉虚弱或迟缓。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胃痛——证型: 肝气犯胃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 饮。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胃腕胀满疼痛,暧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 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脱胀满,腕痛连胁,暧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 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谢谢 欣赏
胃下垂
【概述】
胃下垂是以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胃大弯)降至盆腔, 胃小弯切迹(弧线最低点)低于两骼靖水平连线以下为主 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 肌肉松弛所致。
胃下垂属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 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 不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基本病 机是脾虚气陷。
方义
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 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 调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脱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内关为 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 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 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 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证。
瘀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细涩。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处方:主穴: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配穴:肝气犯胃配太冲、
期门。 操作: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
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取中脘、脾俞、胃俞、 肝俞、至阳。每日治疗1 次。
⑷穴位注射
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 根据中医辨证,可分别选用当 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参附 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也可 选用维生素氐或维生素氐2注射 液。每次取2〜3穴,常规穴位 注射。
【按语】
1.针灸对胃痛效果较好,尤其对胃痉挛所致 的胃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 或细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配穴
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 饮食伤胃配下腕、梁门; 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 瘀血停胃配三阴交、膈俞; 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 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 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调 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脱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内关为手厥 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 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 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 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证。
2.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 炎相似,应注意鉴别。也要注意与心肌梗死 相鉴别。另外,若胃痛见于溃疡病出血、穿 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平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调 畅情志。
【文献摘录】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 胃脱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 不下,取之三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