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5篇

合集下载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读了一书。

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5)探究式科学教育期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透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明白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明白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

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思考其他可供选取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

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比较不一样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一样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潜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篇2】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一):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

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

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

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

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

勤,天天读一点。

2。

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

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

思,回味咀嚼。

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

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1。

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

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篇1最近我正在读一本《教师的秘密书架》,上边主要介绍了名师们的读书感言,感言后边有他们经过运用、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名言、警句。

最后还有名书的引荐。

我虽然还没有看完这本书,随着这一段时间,对不同书籍的阅览,确实有名师们的感觉。

当你沉浸在书香之中时,好像忘记了生活中所有的烦恼,完全被一种宁静、安然、激荡的氛围所包围。

让你的心绪完全随着书中内容的起伏而波动。

于此同时,我又觉得自己很可怜,自认为是一位读书的爱好者,竟然连备受各位名师推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都没有涉猎。

难道还不觉得自己很可怜吗?通过看这本书,越来越让我有了想阅读他的渴望。

不仅仅是这本书,还有很多名师们引荐的书,为的是不让自己再感觉的可怜,也是作为教师必须要读的。

教师的秘密书架读后感篇2《教师的秘密书架》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再现了49位名师的读书经历、读书智慧和读书经验,在窥探了49位名师的读书秘密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感动于他们对书的热爱与痴迷,王栋生教授刚考进南京师范的那一年,看了近200本书,为了买书,他常常连着十几天不吃荤菜,但他却说有书读就是幸福的;坚守在村小的林高明,尖厉的山风夹杂着尘埃纷纷洒落在床前的一张闻风而动的破桌子上,尘埃淹没了书本,却没有淹没他对书的热情……而我们现在的生活物质充裕,我们的读书环境、读书条件比他们好了不知多少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可能很多老师想知道,面对浩瀚书海,现在的我们要读些什么?我觉得教研室给我们推荐的60本教师必读书目就很好,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专著、经典名著等等,内容广泛。

如果我们想快速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那就去读教育专著,魏书生老师说:"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优秀读后感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优秀读后感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优秀读后感•相关推荐《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优秀读后感1工作室提供了理论研修的书目,近期我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一著作。

这本著作共七章,从班主任的角色要求、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班主任的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7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老师认为:"明白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职责、工作原理和方法,或者做了几年班主任有所体验,这只能算知之者,真正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来学习,则即使尚未有很多心得,也属于好之者,而只有学有所得、超越自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才是乐之者。

"这一段话,让我顿然醒悟,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应该还处于"知之者"阶段,距王老师的乐之者相差甚远,所以要不断加强理论研修,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有可能到一个"乐之者"的阶段。

要做好一个班主任首先要清楚的认识什么是班主任,弄清楚班主任的角色要求,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角色,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这种角色,于是你就会真的成为这种人。

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我是谁",我是一名班主任。

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作为班主任我们只有一两种角色意识是不行的,我们要具备多种角色意识: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等。

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恰当的扮演相应的角色,会提高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效率和效果。

教师读书读后感300字(通用43篇)

教师读书读后感300字(通用43篇)

教师读书读后感300字(通用43篇)教师读书读后感300字(通用4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读后感300字(通用43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读书读后感篇1这是教育者就应读的好书,《做一个快乐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快乐,而这种快乐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到达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快乐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做一个快乐的教师读书体会。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向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个性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

”陶老师个性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正因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我所从事的修改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教师读书读后感篇2读书,是我非常热爱和热衷的一件事。

从认字开始,读书一直伴我左右。

读书可以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可以使人的思想从狭隘走向宽广,是塑造自我、完善人格、提升思想和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的一项基本途径。

每次读完一本好书,就如饮完一杯甘洌的清茶,那种氤氲的茶香直沁心田。

《正能量》这本书,是学校发给我们的教师节礼物。

这是一本世界级的心理励志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给我们如何排除负面情绪,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自身内在的正能量。

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通用5篇)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通用5篇)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1本学期,学校为我们推荐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施课程改革,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活化知识,才能厚积而薄发。

书中很多话语,言简意赅,却让我颇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

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书精读。

浏览的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

”说得多好,做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

这时候,仅凭我们的一己之力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无力,就如书中所说,此时我们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经典求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从陶行知着作中,我读懂了三个字,那就是“真教育”。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阅读,让我充溢而快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

让我们以‘教唯以爱,学唯以笃’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欣赏每一位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吧!愿我们都能以书为友,在书的世界里作一次心灵的长途旅行,来一番深邃的灵魂对话,掬一捧淡淡书香,做一名博览的教师!《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2“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

第一,甘草性温、味甘。

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

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

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

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

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

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

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在教育教学名著中,作者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教育教学名著中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塑造的过程,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育教学名著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使我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些观点对我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最后,教育教学名著中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发展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这些观点对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对我未来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教育教学名著,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加注重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优秀13篇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优秀13篇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优秀13篇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一这个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真的非常喜欢,也让我很震动:书中一个个小故事很平凡很质朴,但却非常真实,其中蕴含的浓浓的:“爱”,更是激荡于胸,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他小学四年级期间所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

故事里,有善良高尚的卡隆,他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弱小者;有聪明懂事的德罗西,他学习优秀,却从不骄傲;有勤奋好学的斯代地,他不善言辞,却毅力非凡;更有可爱可亲、慈爱温和的新老师,以及热切爱着小主人公并给他指引的爸爸妈妈……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还有小小少年的爱国之心,小主人公在“爱”的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

书中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少年爱国者》。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乘坐轮船去热那亚,船上的几名乘客看他可怜,就掏出了一些钱给他。

虽然少年很需要这些钱,可是当他听到这几名乘客对自己的祖国指指点点的时候,他忍无可忍了。

他抓起铜币,劈头盖脸地向他们砸了过去,愤怒地说道:“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

”读到这里,我的心沸腾了,我深深地被少年强力的爱国之情打动了。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

也许它听起来很空洞,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在我看来——爱世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二“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把生活即教育论述的如此完美,高度如此之高,让人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有效教师》读后感

《有效教师》读后感

《有效教师》读后感《有效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效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效教师》读后感1假期学校安排我们学习了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有效教师》这本书。

继续教育考试的时候曾经大体浏览,但是书中究竟讲些什么,我的脑海中已经没有了印象。

于是第二次阅读时便多加用心,同时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读书笔记。

原本以为像这种名为教材的书,往往都是枯燥乏味,脱离实际而又高于理论的。

然而真正阅读后发现,其中不仅仅是说理,更多的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而这些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贴近教育生活,因此就更容易激起自身的共鸣。

温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教师素质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是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今年我改了执教学科,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在新学期的首周里,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都感受到了源于专业水平有限的阻力。

尽管认真的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也获得了她们真诚的帮助,但还不能够弥补自身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

因此,我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二、在反思中成长。

一名好的教师,总是会在反思中总结优势和不足,该发扬的发扬,该弥补的弥补。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这是对于学习者的告诫,但我认为者更加适用于教学者。

时代在发展,这一点在教育上更有体现。

作为一名教育者,固守陈规,不思进取必定会造就失败的教育。

因此,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在反思中探求发展。

第三、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是一项既要细心又要高效的工作,低效劳动不仅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工作热情。

《爱的教育》教师读后感

《爱的教育》教师读后感

《爱的教育》教师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的教育》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的教育》教师读后感1《爱的教育》,这本著作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最近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的心久久被感动包围着。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那样的普通,那样的平凡,但它们又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爱的教育》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籍。

吸引我的,是那平实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感人至深。

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爱,多么温馨的字眼,在一生当中要经历无数的爱:朋友之爱,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子女之爱等等。

当然,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这爱的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何热爱儿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轲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孔子有“仁爱”思想;墨子有“兼爱”思想;陶行知有“爱满天下”的思想,他们都是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中的爱是什么?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

也正像教科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

”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

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我开始对此感受并不深切,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说: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21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21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21篇)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21篇) 当品味完⼀本著作后,⼤家⼀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账”呢?以下是⼩编整理的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精选21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篇1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学⼼理学院教授、博⼠⽣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理效应》⼀书。

书中⽤浅⽩的语⾔、⽣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成⾃⼰的理解,从⽽受到智慧的启迪、⼼灵的震撼。

⾥⾯的64条⼼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对我的教学⼯作有很⼤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定的教育技巧,即了解学⽣的⼼理特点,运⽤教育中的各种⼼理效应,引导孩⼦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要重视⼀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

德国伟⼤的⼼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这句话⽣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的精髓: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即进⾏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这本书中,强调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和生活教育。

陶行知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提倡的是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生活教育把智识与品行,思想与行为,课内与课外,做人做事与读书相联系;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生活教育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生活教育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生活教育提倡的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离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篇一:教育名著读后感书海作舟,做师德高尚的好老师城阳五中程巧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也曾经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的确,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是师德的灵魂.可以说,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在于成就高尚的师德,就在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要想成就教师的师德,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尤其是教育名著,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以求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师德高远,因爱岗敬业而不懈追求.西塞罗曾经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师德,一个教师的全部责任便体现在爱岗敬业之中:因责任的担当而起舞三尺讲台,一支支粉笔写下了教师的青春无悔;因责任的担当而坚守方寸书桌,一本本教案写下了教师的辉煌人生……〝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教师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奔波忙碌于充满生机的苗圃,以高度的责任感塑造了学生,更涅槃了自己.师德芬芳,因热爱学生而历久弥新.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成功的教育,究其根源,皆出自于爱心.〞的确,爱心构筑真诚,爱心催生理解,爱心孕育希望.我读了李镇西写的>这本书.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爱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如: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 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这些既平凡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感动了我.它折射出了为人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我联想到我对待学生的教育上,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确实缺乏很多耐心.细心和用心.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我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学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他们交流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 这是很不应该的.对学生的热爱不仅塑造了学生,更成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当教师饱蘸深情悉心教育的学生取得了进步,倍感无穷欣慰与动力;当教师倾注师爱赢得家长.学生的肯定,深感育人使命之重.热爱学生,是师德永恒不竭的动力,让师德历久弥新,飘洒醉人的馨香.师德悠长,因为人师表而孜孜不倦.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本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言教更要身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师德无言,却深沉凝重,它以爱岗敬业作依托;师德无声,却馨香远播,它用无私的师爱来浇灌;师德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以为人师表作支撑.有了教育经典阅读的根基,教育之高峰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凌绝顶而览众山.篇二:教育著作读后感[教育著作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读后感杨静>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_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教育著作读后感.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_,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后感杨静 >一书系_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杨静〝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名著读后感一.播下爱的种子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二.浇灌爱的雨露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三.收获爱的回报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读后感杨静 >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和>.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展的连续性上.>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是感情教育,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儿童读物继续地广泛阅读下去.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一种教育,我们毕竟不能与儿童一样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儿童也在成长,他们也不会永远地停留在儿童的标准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安立柯进入中学后没有任何的惊诧,而是觉得顺理成章的缘由.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书中关于儿童爱国的那些故事来,那时我常常想起法国作家都德的>,觉得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曾联系得如此紧密,这不是小丸子她们可以说明的一种东西,读后感>().而国家,正处在惊人的变动中.我喜爱的一本教育教学书籍——> 杨静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可我毕竟经验太少了,对很多突发事件还是束手无策,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边成长一边进步,〝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魏老师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教人从头教起,教学生怎样做人,教会了做人的的道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魏书生老师〝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教师年长于学生,不论阅历.知识,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对学生的过失,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接纳他们,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不能在教育中说太多的〝不〞.〝不能〞.〝不许〞之类的字句来束缚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是广阔的,充满灿烂阳光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爱心来接纳他们的一切,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的教师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候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多多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最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却不懂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明白了在遇到问题学生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问题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读后感杨静近段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对于我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他的一句话: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 我们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 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前人尽皆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书中魏书生老师说〝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教育者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侯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残障学生明白些许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者说是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短文章后,由此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残障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读过>之后,感觉他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 听>有感杨静一.要努力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一次在全体学生面前亮相要打动学生的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尽管这种最初的印象没有经过有意识的综合分析,但总会被深深地保留下来,朦胧地将你归为〝什么样的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就以班主任为例吧.第一次在教室里和全体同学正面接触其实这段时间我们班主任老师体现个人魅力的时间.作为一名班主任,你的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墨水,你有没有能力统帅这班人马?学生心中有杆称.这帮学生们到底买不买你这个班主任的帐,就看这一段时间你自己的表现了.表现好了,学生们服了,买你的帐了,那么,你这个班主任今后就怎么管怎么有理.要是学生们不服,不买你这个班主任的帐,那么你这个班主任今后就是把命都拼上,把心都掏给他,也不管用.因为他不服你,反过来,他就瞧不起你,他要是瞧不起你,他就会犯上作乱,你要管他,他就跟你顶,跟你犯浑,会搞得你筋疲力尽.也就是说管理班级工作的前题是学生服你.〝服〞指的是佩服.信服,从而学生认可.服从. 韩老师的一个案例:9月开学第一天的早晨,学校广播说剩下时间由各班班主任支配.我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满怀激情地跟我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人到中年,我闯京城,来到平谷,我是人生地不熟;但来到了峪口中学,我遇到了你们,我感到非常荣幸.你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在北京.平谷.峪口的亲人.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将朝夕相处,晨昏相伴,我守着你们,应该说我在守着一个未来的奇迹.我愿意在你们身上〝押宝〞.因为,你们是我命中注定的知音,我愿意和你们一起用功,一起拼搏,一起摸爬滚打.和你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是一。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教育名著》是一本思想深邃、富有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本质,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体会。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过程,是通过引导和培养来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而且贯穿于人的一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教育者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方法。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者还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这本书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和技术,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人格。

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需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者,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适应和引领教育的发展。

我需要关注教育的前沿研究和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

我还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需要。

此外,阅读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教育的困境和挑战。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的浮躁和功利,教育观念的僵化等问题都给教育带来了困扰。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阅读《教育名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本质。

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体会。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愿意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需要。

教育教学类读后感

教育教学类读后感

教育教学类读后感•相关推荐教育教学类读后感(通用1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教学类读后感(通用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教育教学类读后感篇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选取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课程与教学理论名著加以编译,以为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对话提供一个“平台”。

在本书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时地例举出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不断地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与自己所教的儿童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

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对其所管辖的学生负有像父母亲般的责任,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

这就是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教师。

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呢?来看一看书里的解释: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

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

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其实仔细读读看看,这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要求大相径庭。

经过几年的学习培训,我们也逐渐认识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品质。

“学会爱每一个需要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

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性反思。

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书中谈到“教学机智的表现方式”时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

教育名著读后感教师演讲稿范文五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教师演讲稿范文五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教师演讲稿范文五篇教育名著读后感老师演讲稿范文1自古以来,人们猎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一般又径直但却特别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作为老师,从书本中猎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制造的知识财宝,犹如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作为我们老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盈自己。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予以,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忱,来感化每一个同学,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同学,同学的心灵都是美妙的、良善的。

我要坚决果断地爱我的同学,不管这个同学是谁,不管这个同学成果如何,不管这个同学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正地,一心一意地爱他们。

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同学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能量对一个同学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总是不情愿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盼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

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同学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坚决果断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考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

当我是同学的时候,我经常会有厌烦上课的经受,这往往是由于我厌烦这个老师。

为什么会厌烦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同学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着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教育名著读后感老师演讲稿范文2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举: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舞刚参与工作的年轻老师在激烈而焦灼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宝,智力财宝和教育的明智。

《师说》读后感(精选5篇)

《师说》读后感(精选5篇)

《师说》读后感(精选5篇)《师说》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读后感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

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

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

我们早已没有了体罚和训斥,而我从国学经典的墨香中似乎听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声,也听到了再罚抄一百遍的斥责声??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表扬和再奖你一朵小红花的呵护。

古之师与今之师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方法与教学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师者又应拥有怎样的胸怀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

教师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靠的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

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师德高尚的老师,那么何为师德高尚呢?即师者对名利的淡,拥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从而叹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启迪了一颗颗求知的心。

师者的心更是对事业的浓,潜心教改,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仅备好课,更给我们上好课,并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对我们进行辅导,用勤奋的心播种教育教学的春天。

像孔子那样善于譬喻、循循善诱;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魏书生那样充满睿智,用特别的方式实施特别的教育;像陈寅恪那样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让师者的内心闪烁出更美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照亮了世界。

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无私奉献的普通教师。

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美丽。

《师说》读后感2师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职业,可我们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韩愈就对“师者”有过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见解。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篇1)《陶行知教育名著》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

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

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名著读后感1世界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风靡欧美的家庭教育“圣经”。

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

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

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就像一块宝石,经过岁月和时光的打磨后,更加光彩夺目,它因为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

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称赞他为“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

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进行专门的教育”!这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欧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对后人的忠告。

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吧。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一本对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斯宾塞博士客观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在这本书里,斯宾塞博士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5篇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范文(1)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这些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又共读一本教育战线上人人称颂的好书——《陶行知教育》。

领会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

书中的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处。

”从先生的话中,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呢?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小孩子的喜怒哀乐就在脸上,做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导也是你的职责,千万可别忽视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范文(2)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

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

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

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

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

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

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1、平等的爱;2、理解的爱;3、尊重的爱;4、信任的爱;5、民主的爱。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

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

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

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

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

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

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范文(3)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

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

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

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

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规定的方式办事,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

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

于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他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

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也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非议地属于他。

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范文(4)最近读了《中外教育名着导读》。

在这短暂的几周里,我们读到了很多平时没看过的书。

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几周里,我感觉成长很快。

眼睛里开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由于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

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

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

这就是评注笔记。

它会加强我们对*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

我喜欢阅读艰深的着作。

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

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

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

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