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农业》这一章节位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的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农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度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及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农业生产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农业生产布局: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农业可持续发展: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6.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关注。

湘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

湘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

湘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重点:运用地图说出小麦、水稻的主要分布区说出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四大牧区难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一、复习检测(合上课本,提取记忆库)读“中国地形图”,指图说出中国主要地形区名称:二、讲授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思考1:什么事狭义的农业?什么是广义的农业?2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课本上划线)二、农产品出口基地1.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主要有、、、等地,主要产品有、、、、等2.什么是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答案在课本上划出)承转:1同学们家里最常吃的主要粮食是什么?它们生长在田间的时候又叫什么名字?(回答:大米、面食类。

水稻、小麦)2.学生活动:到黑板前面来指出自己喜欢的粮食的主要产地,适当标注,并至少说明这里适合该种农作物生长的一条有利条件。

学生到前面适当标注,并说出该地的优越条件。

三、种植业1.粮食作物结合P87活动及图4-7填表:地区主食相应粮食作物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根据播种期不同,小麦有与之分学生活动.学生在图4—7上标注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这7个商品粮基地,做好编号。

(1)问:同学们看看这些地区最适合种植什么粮食作物呢?六、课堂检测.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对应目标(1)图例中A、B、C、D分别代表的经济作物是:A_ ____ B__ _____C____ _____D____ _______(2)我国农作物的分布以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

农业第1课时农业的含义及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自主学习+读图”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农业的广义定义,并能说出不同部门的主要产品;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农业的发展;通过读图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实例了解农业的概念、主要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2.能够运用资料说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3.能够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掌握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4.能够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相关实例了解农业的概念、主要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能够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掌握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民以食为天”一句道出了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来源于哪个部门呢?学生:种地。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激发教师:我们平时说的种地,其实是种植业,是农业的狭义概念,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农业》。

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1.农业的定义教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读图4-1,说说什么是农业,有什么产品。

学生1:第一幅图是种庄稼,主要产品是粮食。

学生2:第二幅图是种果树,主要产品是水果。

学生3:第三幅图是放牧,主要产品是肉、奶。

学生4:第四幅图是捕鱼,主要产品是鱼。

教师总结:这四幅图解释了农业的广义定义。

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各种食物,如作为主食的小麦和水稻等,大家喜欢的各种水果、肉、蛋、奶及各种水产品和海产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第一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案

4.1 农业一、教学目标1.我国农业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3.概述畜牧业的发展。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农业结构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疆的长绒棉,山东的苹果,这些是我们熟悉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农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农业的分类、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新疆的长绒棉) (山东的苹果)讲授新课1、农业及其主要部门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

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

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东耕西牧”是我国的农业特色。

农业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

农业的影响因素:自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2、农业的分布(1)粮食作物①麦子:春小麦(东北地区),冬小麦(华北地区)②水稻: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苏(2)经济作物①油菜:四川②花生:山东③甜菜:华北地区④大豆:东北华北地区⑤棉花:华北地区、南疆地区(新疆南部,即天山南部)⑥玉米:东北地区(我国主要种植区)(棉花的主要分布区)(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花生的主要分布区)(甜菜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油菜的主要分布区)(甘蔗的主要分布区)3、畜牧业的发展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农业》这一节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类型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农业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农业的分类、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地位和作用。

2.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的发展问题和解决办法。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他们对农业知识的理解。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的生产活动•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用:提供食物、原料、就业岗位等•现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点:地域性强、周期性长、风险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八年级 上册湘教版4.1农业教案设计

八年级 上册湘教版4.1农业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一、知识讲解(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1.农业的概念及发展原则(1)概念: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发展原则: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中国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较快。

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

(2)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南、珠江三角洲等地,是重要的创汇农业基地。

(3)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同时,储存、保鲜技术的运用,也延长了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改变了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二)主要农作物分布1.粮食作物(1)种类: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主,是我们食物的基本来源。

(2)地域分布: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玉米、豆类、薯类的种植则相对分散。

(3)重要的粮食产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4)主要商品粮基地:位于东北地区的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位于长江流域的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等。

2.主要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分布地区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花生山东、河南两省相对集中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广西为最大产区糖料作物甜菜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纤维作物棉花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秦岭—淮河线以南的丘陵、山地为主要产茶区,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产茶省有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湖北等(三)畜牧业分布1.牧区畜牧业(1)发展条件:中国西部、北部草原辽阔,牧场宽广。

许多地方水草肥美,适宜放牧,具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

(2)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西藏牦牛青海牦牛2.农耕区畜牧业(1)发展条件:中国东部、南部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此外,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较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现状、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发展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分类。

2.读图说出我国的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走科技强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第二、新课讲解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
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

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

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
食习惯。

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

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

)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二)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

)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

)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
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

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

)(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四、畜牧业分布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

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

)(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
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

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

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

第三:巩固练习
1.调查附近一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重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参观附近一饲养场或牧场,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讨论:你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第四:课堂小结
第五:作业
填充图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