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农业》这一章节位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的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农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度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生产布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及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农业生产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农业生产布局: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农业可持续发展: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6.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关注。

湘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

湘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

湘教版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案重点:运用地图说出小麦、水稻的主要分布区说出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四大牧区难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一、复习检测(合上课本,提取记忆库)读“中国地形图”,指图说出中国主要地形区名称:二、讲授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思考1:什么事狭义的农业?什么是广义的农业?2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课本上划线)二、农产品出口基地1.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主要有、、、等地,主要产品有、、、、等2.什么是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答案在课本上划出)承转:1同学们家里最常吃的主要粮食是什么?它们生长在田间的时候又叫什么名字?(回答:大米、面食类。

水稻、小麦)2.学生活动:到黑板前面来指出自己喜欢的粮食的主要产地,适当标注,并至少说明这里适合该种农作物生长的一条有利条件。

学生到前面适当标注,并说出该地的优越条件。

三、种植业1.粮食作物结合P87活动及图4-7填表:地区主食相应粮食作物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根据播种期不同,小麦有与之分学生活动.学生在图4—7上标注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这7个商品粮基地,做好编号。

(1)问:同学们看看这些地区最适合种植什么粮食作物呢?六、课堂检测.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对应目标(1)图例中A、B、C、D分别代表的经济作物是:A_ ____ B__ _____C____ _____D____ _______(2)我国农作物的分布以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

农业第1课时农业的含义及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自主学习+读图”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农业的广义定义,并能说出不同部门的主要产品;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农业的发展;通过读图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实例了解农业的概念、主要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2.能够运用资料说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3.能够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掌握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4.能够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相关实例了解农业的概念、主要农业部门及其主要产品,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能够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掌握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民以食为天”一句道出了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来源于哪个部门呢?学生:种地。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激发教师:我们平时说的种地,其实是种植业,是农业的狭义概念,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农业》。

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1.农业的定义教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读图4-1,说说什么是农业,有什么产品。

学生1:第一幅图是种庄稼,主要产品是粮食。

学生2:第二幅图是种果树,主要产品是水果。

学生3:第三幅图是放牧,主要产品是肉、奶。

学生4:第四幅图是捕鱼,主要产品是鱼。

教师总结:这四幅图解释了农业的广义定义。

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各种食物,如作为主食的小麦和水稻等,大家喜欢的各种水果、肉、蛋、奶及各种水产品和海产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第一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农业》教案

4.1 农业一、教学目标1.我国农业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3.概述畜牧业的发展。

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农业结构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疆的长绒棉,山东的苹果,这些是我们熟悉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农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农业的分类、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新疆的长绒棉) (山东的苹果)讲授新课1、农业及其主要部门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

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

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东耕西牧”是我国的农业特色。

农业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

农业的影响因素:自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2、农业的分布(1)粮食作物①麦子:春小麦(东北地区),冬小麦(华北地区)②水稻: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苏(2)经济作物①油菜:四川②花生:山东③甜菜:华北地区④大豆:东北华北地区⑤棉花:华北地区、南疆地区(新疆南部,即天山南部)⑥玉米:东北地区(我国主要种植区)(棉花的主要分布区)(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花生的主要分布区)(甜菜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油菜的主要分布区)(甘蔗的主要分布区)3、畜牧业的发展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农业》这一节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类型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农业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农业的分类、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地位和作用。

2.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地位和作用。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的发展问题和解决办法。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他们对农业知识的理解。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的生产活动•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用:提供食物、原料、就业岗位等•现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点:地域性强、周期性长、风险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八年级 上册湘教版4.1农业教案设计

八年级 上册湘教版4.1农业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一、知识讲解(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1.农业的概念及发展原则(1)概念: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发展原则: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中国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较快。

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

(2)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南、珠江三角洲等地,是重要的创汇农业基地。

(3)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同时,储存、保鲜技术的运用,也延长了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改变了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二)主要农作物分布1.粮食作物(1)种类: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主,是我们食物的基本来源。

(2)地域分布: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玉米、豆类、薯类的种植则相对分散。

(3)重要的粮食产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4)主要商品粮基地:位于东北地区的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位于长江流域的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等。

2.主要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分布地区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花生山东、河南两省相对集中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广西为最大产区糖料作物甜菜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纤维作物棉花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秦岭—淮河线以南的丘陵、山地为主要产茶区,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产茶省有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湖北等(三)畜牧业分布1.牧区畜牧业(1)发展条件:中国西部、北部草原辽阔,牧场宽广。

许多地方水草肥美,适宜放牧,具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

(2)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西藏牦牛青海牦牛2.农耕区畜牧业(1)发展条件:中国东部、南部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此外,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较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现状、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发展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

湘教版中国农业教案篇一: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说课稿《农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

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

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

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湘教版八上地理 4.1农业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地理 4.1农业  教案设计

第一节农业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难点: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过程:农业是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

既然如此,在“农业”一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农业,了解农业。

新课导人: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二、学生活动: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1.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 水塘养鱼(答案为C)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  教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分类;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1、教师课前收集资料,设计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七嘴八舌话农业”、“粮食作物知多少”、“经济作物连连看”、“合作探究解难题”、“拓展延伸思发展”等活动情景的设置,并结合学生身边实例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大量图片进行直观教学,增强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阳朔县十里画廊景区两旁农业发展的转变”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合作钻研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2、难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教师设计情景、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学生特点,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创设活动情景、图片情景及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探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学习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如:讲解“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内容时,展示的红薯、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及苎麻、车前草等经济作物,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合作探究解难题”中问题情景的设置,加上老师要求学生关书合作探究环节的处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发散思维。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影响。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农业生产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影响。

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案《农业》(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的主要部门;(2)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农业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图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农业的分类;(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农业的分类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发展获得的成就及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馒头、米饭、蔬菜、水果、鱼肉、猪肉等提问:这些都来自哪个产业部门?(学生回答:农业)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提问:你觉得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明确: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放牧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河湖,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

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展示图片:种植业——种植业就是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渔业——渔业就是在河、湖、海上养殖或捕捞林业——林业就是在林地上植树造林畜牧业——畜牧业就是在草原放牧或者饲养牲畜归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提问:你了解中国农业悠久的历史吗?(学生回答)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中国是大豆、大白菜、芥菜、萝卜、韭菜、茭白、荔枝、梨、桃、橘、枇杷、麻等农作物的原产地;中国最早种桑养蚕,古代商人经“丝绸之路”将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学生回答)明确:1.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2.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3.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展示图片:繁华的农贸市场、农村新民居、农村健身设施、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变化图提问:在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回答)明确:原因1: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在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农业部分的重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对其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对农业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的部门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

2.调查法:让学生分组调查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材、课件、调查表等。

2.提前让学生分组,以便进行调查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图片,如农田、农舍、农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 农业 教案设计1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 农业  教案设计1

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概念、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产品。

2.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3.运用农作物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4.明确我国畜牧业的种类,据图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及其优良畜种。

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讨论、感悟理解农业对于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阐明农业的重要意义和概念。

我国农业的发展,则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各种农作物和牧区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综合分析专题地图,并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讨论来提高学生对概括性比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巨大的发展成就,丰富爱国情感;通过辩证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地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农产品、牧区的分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通过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我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前景。

3.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

难点:我国农业各经济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本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与生活息息相关;祖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通过探究分析,理解了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一种农作物的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还知道要了解一个部门的发展状况,不仅要看现在,还要看以前状况、未来前景,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多种可能性选择,但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有待同学们积极探索新的开发利用方式,但依靠科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材分析】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主要农作物分布”对应的课程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教学目标】
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分类。

2.读图说出我国的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走科技强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

)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第二、新课讲解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
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

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

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
食习惯。

接着提问:(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

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

)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二)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

)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

)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
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

提问:(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

)(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四、畜牧业分布
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

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

)(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
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

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

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

第三:巩固练习
1.调查附近一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重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参观附近一饲养场或牧场,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讨论:你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第四:课堂小结
第五:作业
填充图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