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溶液的热现象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

溶液知识点图像总结一、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分散在溶剂中,不会析出或沉淀。
2. 溶解度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可能随着温度、压力或溶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不同温度下溶质溶解度的图像。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极限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解和溶质析出达到动态平衡。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二、影响因素1. 温度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此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溶质溶解性。
而对于气体来说,温度升高会减少溶解度。
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 压力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的改变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于气体溶质来说,压力升高会增加溶解度。
亨利定律描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
3. 溶质间相互作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溶解度通常与其化学性质有关,如极性、离子化等。
不同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助于理解不同物质溶解度差异的原因。
4. 颗粒大小溶质的颗粒大小对其溶解度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溶解度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粉末溶解比块状溶解更快的原因。
三、浓度表示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常用的表示方式有百分比和千分比。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对于气体溶液,通常使用体积分数来表示其浓度。
3. 摩尔浓度单位容积内溶质的摩尔数称为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摩尔数和溶液的总体积来计算。
4. 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与溶质和溶剂的摩尔总数之比称为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液中的比例。
四、溶解过程1.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克服一定的能量障碍。
溶液的形成 (2):乳化现象和溶解时的热现象

[例3] 如右图所示,向小试 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 的 物 质, 右 侧U形管中液 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 质是 D ( )
A.氢氧化钠固体
B.浓硫酸 C.硝酸铵晶体 D.氯化钠晶体
[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溶液一定是液体
B.空气也是溶液
C.40mL酒精跟60mL水混合一定得到 100mL溶液 D.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两者混 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小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同种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溶质可以为
固体 液体 气体
多-溶剂 少-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3、液-液互溶
4、
被溶解
溶质
的物质
一种或几 种物质
分散
能溶解其他 另一种物质 物质的物质
溶剂
均一、稳定 的混合物
溶液
5、
乳浊液
乳化剂
乳化现象
典例精析
[例1]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澄清的、透明的液 体一定是溶液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长时 间,溶质也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所含的溶质 是不同的 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开始是混合物,等到溶 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纯净的、透明的纯净物 了
讨论题: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取装一定量水的烧杯, 放在木板上。甲在烧杯和木板之间放适量固体石 蜡,乙在烧杯和木板之间洒少量水。甲向烧杯中 加入固体 NaOH,乙向烧杯中加入固体NH4NO3,充 分搅拌后,发现两个烧杯均和木板“粘”在一起。 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在寒冷的冬天,汽车司机 常在水箱中加入一些防冻液(其中 含有乙醇或乙二醇),其作用 是 降低水的凝固点 ,防止水箱结冰, 保证安全行车。
2020 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常见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

2020 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常见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用途注意事项试管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用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应放置在上,使受热均匀量筒量度液体体积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不能加热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过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漏斗用作加液器,将液体注入小口径容器中去;在装上滤纸后也可用作过滤器,用于分离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用作过滤器时,滤纸边缘应低于,倾入滤物的液面要低于,漏斗应置于漏斗架上,漏斗下端管尖要玻璃棒用于搅拌、或转移液体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可准确到 0.1 克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的药品 ( 如氢氧化钠 ) 必须放在(如小烧杯、表面皿)里考点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不能,不要,不得。
②节约原则: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取,固体只要。
③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应做到“三不要一要”:不要,不要随意丢弃,不要,要放入。
(2)取用方法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块状固体:装入试管时应做到“一横二放三缓立”。
把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容器,把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使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以免打破容器。
粉末状固体:取用时应注意“一斜二送三直立”。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固体粉末粘在试管壁上,可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然后使试管。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里。
倾倒:取下瓶塞在实验台上,标签要,瓶口试管口。
量取: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出体积。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置,视线要与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滴加: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加时应将胶头滴管放于容器口。
中考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

中考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第9单元溶液1.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知识点的认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是这样的,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入柜.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1.计算时,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由于溶剂一般是水,且密度为1g/cm3,所以溶剂的体积和质量在数值是相等的.2.称量,称量包括称取溶质的质量和量取溶剂的体积;首先,用托盘天平(配用药匙)称量所需的溶质,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配用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中.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加速溶解.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5.标签上要注明溶液的名称和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6.放入试剂柜时,要注意标签向外.【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通过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计算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选用适当的仪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或者是对某一配制过程和操作图示进行探究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错误、误差等等.并且,常以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当然,笔答题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主要是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的前三步、仪器的选用、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等等;另外,有时还会考查到将配好的溶液装入什么容器,所贴的标签上都包含什么信息等等.【解题方法点拨】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类题目,就必须熟记配制的步骤、所用仪器、有关的误差分析和上面所列的六条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2.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如图所示:结晶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或者两种可溶性且溶解度变化差别大的固体)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它是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里析出晶体的原理,通过蒸发或者降温的方法将其中的固体物质分离出来;因此,结晶方法分为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蒸发结晶是指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它使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的混合物.而降温结晶是指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再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它使用于分离两种可溶性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大(即一种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是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的固体混合物.此时,需要注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其具体内容有如下三条: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等.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等.3.极少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晶体和结晶现象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它与'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结晶方法及其选用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结晶的方法、原理等,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联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3.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知识点的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就是指填写常用仪器的名称,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常用仪器,以供实验所用.相对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例如,称量物质时,选用托盘天平(附助器材有药匙或镊子);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选用量筒(附助器材是胶头滴管);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探究后,填写所用的仪器名称,或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合适的仪器,以供实验所用.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的能力,以及书写仪器名称、判断对错或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仪器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填写、选用或判断对错等.特别注意的是:在填写仪器名称时,书写要规范、工整,切不可使用错别字、不规范的字,等等.4.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和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因为其中的溶剂虽然是一种,而溶质可以是多种的.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常见的溶剂'、'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以及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的区分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以及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溶液的判定主要看其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对于溶液组成(即溶质、溶剂)的判定可以参考下面的口诀:'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多为剂.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其含义为:'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5.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知识点的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是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质量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类推之得:溶质质量是溶液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差,而溶剂质量是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之差.但是,溶液的体积等于溶液的质量除以溶液的密度,却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对于溶液的判断,主要看其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对于溶液组成(即溶质、溶剂)的判断,可以参考下面的口诀:'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多为剂.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其含义为:'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常见的溶剂'、'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以及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的区分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方法,以及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另外,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来说,还可以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定其中的溶质、溶剂.如果表达溶液的名称里含有两种物质的名称时,前者就是溶质,后者则为溶剂;如果表达溶液的名称里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名称(即某某溶液)时,某某就是溶质,溶剂默认为是水(因为大多数溶液里溶剂一般都是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溶质是不同的,所以为了区分开溶液,就把用溶质的名称来称呼溶液了).6.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知识点的认识】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如图所示:具体地说,乳化现象就是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其中一种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发精等)的作用下,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它与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区分方法和技巧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以及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虽然稳定,且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7.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它们区别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其特点除具有溶液的基本特性(即均一性、稳定性)外,还具有针对性(即它们只有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有意义;否则,就说不准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了);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是针对硝酸钾来说,它是饱和溶液,而针对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来说,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是不能再溶解的;但是,加入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是能够继续溶解的.【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区分方法和技巧,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8.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如图所示:但是,还需要注意的以下4点:1.当采用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改变温度的方法,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时,是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氯化铵等)来说的.如果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如氢氧化钙等)来说,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降温度正好相反(即将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温改为降温,降温改为升温),才能实现相应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2.当需要增加溶剂的量,来实现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按照需要的量来加,切不可过多(为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3.当需要蒸发溶剂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蒸发掉多余的溶剂,并且要求是恒温蒸发之.4当需要加入溶质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变时,一定要注意加入的溶质应该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保持一致,切不可加入其它的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一样的溶质.【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方法和技巧,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但是,一定要时刻关注'知识点的认识'中所强调的4点注意事项,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经常会考查特殊溶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9.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所谓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的性质.要想弄清浓溶液和稀溶液跟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它们各自含义或概念等.其中,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多的则浓,少的则稀;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否再溶解某种溶质,能溶的为其不饱和溶液,不能溶的为其饱和溶液.例如,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所得溶液既是饱和溶液,又是较浓溶液;若将30g硝酸钾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仍为较浓溶液.再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0.00024gBaSO4,此时所得溶液显然很稀,但它却是饱和溶液;若取0.0002gBaSO4在此温度下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另外,对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来说,其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有可能比其低温时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要高;而对特殊溶质氢氧化钙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物质来说,其低温的不饱和溶液有可能比其高温时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要高.由此可见,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当然,若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要高.【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性质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辨析、判断和相互关系,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爱心提示:如果能根据具体的实例(如'知识点的认识'中所举的)来理解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经常会考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那么就会事半功倍了.10.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识点的认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一般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 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
2022河北中考 化学:“溶液”知识点!

【才整理】 2022河北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1. 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组成①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②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2. 溶解(1)吸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如NH4NO3(或硝酸铵)固体(2)放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 固体、浓H2SO4(3)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固体【注意】a. 氧化钙遇水放热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b. 吸热、放热现象通常会引起密闭容器内压强的变化1. 乳化现象: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2. 应用: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等1. 概念(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2. 判断依据(1)根据能否继续溶解该物质判断:在温度、溶剂的量不变时,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该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2)根据溶解的量判断3. 转化(1)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2)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注意】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同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四、结晶1. 概念: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2. 方法(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如硝酸钾五、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①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② 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NaCl(变化不大)、Ca(OH)2(降低)等除外】(2)气体溶解度① 概念: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② 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2. 溶解度曲线(针对固体溶质)(1)概念: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1)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破坏,需要吸收热量,称为溶解热;(2)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形成,放出热量,称为溶解热。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一般来说,极性分子在极性溶剂中溶解时放热,非极性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时放热。
溶解热的大小对于一些化学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冷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这种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速度很快,有可能产生危险。
改写。
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其中,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中任何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需要注意的是:溶液是一种混合物,不一定是液体;溶液一般透明,但不一定无色;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液的命名方式为“溶质的溶剂溶液”。
3、溶液的用途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4、浊液的分类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这两种浊液在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在静置后都会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乳化剂是指能够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热现象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破坏,需要吸收热量,称为溶解热;同时,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形成会放出热量,称为溶解热。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16.(2020·怀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 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C. 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D. 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答案】A【解析】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混合而成,一定是混合物;同种物质,在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物质不同、温度不同,无法比较;医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等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4.(2020·宜昌)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 面粉B. 泥土C. 蔗糖D. 汽油【答案】C【解析】面粉、泥土、汽油不溶于水,得不到溶液;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得到溶液。
15.(2020·益阳)如图所示,U型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
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A. 水、硝酸铵B. 水、烧碱C. 稀硫酸、铁粉D. 稀盐酸、小苏打【答案】A【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a液面高于b液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压强增大,a液面低于b液面;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装置内压强增大,a液面低于b液面;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装置内压强增大,a液面低于b液面。
13.(2020·邵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C.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D.实验室利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贮存【答案】B【解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水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降低温度,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不会变成饱和溶液,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实验室50g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贮存。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初中化学热方面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热方面知识点总结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温度是物体热运动的一种表现,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在化学实验中经常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热量是一种能量的转移形式,是由于温度差而发生的热传递,它的单位是焦耳(J)。
在化学中,常常需要考虑物体之间的热量传递和热量变化。
2.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热能沿温度梯度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导热系数是一个物质的导热能力的量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厚度内的热流量。
热传导是许多化学现象的基础,也是热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3. 物质的热容量物质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摩尔物质的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
对于恒定压下的热容量,用C表示,单位为焦耳每摄氏度(kJ/℃)。
热容量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它直接影响物质在受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4. 燃烧和反应的热效应燃烧和化学反应时伴随着热效应的发生。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很多热量,这种现象称为燃烧热。
在一些化学反应中,也会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这种现象称为反应热。
燃烧和反应的热效应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热特性和活化能具有重要意义。
5. 热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反应中,热会对反应的进行产生影响,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很好地描述这个过程。
热化学方程式是在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反应所伴随的热效应,通常用反应热的符号ΔH来表示。
热化学方程式中有三种情况:1) 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ΔH为正值,表示反应吸收热量;2) 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ΔH为负值,表示反应释放热量;3)不放热也不吸热的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ΔH为零,表示反应没有热效应。
6. 相变和热力学参数在物质的相变过程中,也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比如液态物质蒸发成气态,固态物质化为液态等。
这些相变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相变过程有:融化、凝固、汽化和凝结。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九单元 《溶液》教学安排

环节3:结晶
通过观察冷却热硝酸钾溶液得到晶体得出结晶概念。播放海水晒盐场景让学生讨论结晶条件,从而引出结晶的方法。并展示课本35页海水晒盐流程图,初步了解工业生产中流程图绘制。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教会学生通过列表方法找出溶液稀释或者增浓中变量和不变量进行计算;
前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后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2:有关溶液综合计算
举例,落实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4.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知道溶解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5.能列举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环节1:溶液的形成
演示实验9-1,增加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宏观的“有形”实验体会溶液形成过程,结合蔗糖、氯化钠溶解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也是微粒间作用的过程。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哪些物质混合能形成溶液?2.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粒子在不断运动3.观察高锰酸钾溶液颜色深浅各处是否相同?—溶液具有均一性4.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溶液具有稳定性5.此时,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吗?引导学生归纳溶液概念、特征和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课题2溶解度
3课时
2020中考化学基础知识分类演练——专题六十四:溶液(解析版)

2020中考化学基础知识分类演练——专题六十四:溶液考点一:溶液的形成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 冰水B. 碘酒C. 食盐水D. 浓盐酸2.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B. 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D.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3.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而变化的是()A. 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B.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C.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D. 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4.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5.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1)澄清石灰水中,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3)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中所得的溶液里,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4)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里,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5)5%的氯化钠注射液,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考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能将不饱和KCl溶液变为饱和KCl溶液的方法是( )A 升高温度 B. 加水 C. 加KCl固体 D. 倒出部分溶液2.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入含相同溶质的浓溶液;④加入该固体溶质;⑤增大压强。
其中正确的方法有(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④3.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 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____________。
(2) 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反应热与焓变(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焓与焓变①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符号: H②焓变(ΔH):在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
符号:,单位:或表1-1 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表1-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1)化学反应的特征:2)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键断裂能量,化学键生成能量。
3)某种物质的能量与化学性质的稳定性、键能的关系:物质的能量越高,化学性质越,键能越;反之,能量越低,化学性质越,键能越。
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能够表示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又能表示化学表示化学反应的。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1)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般用以下字母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溶液。
3)不用标明反应条件、“↑”、“↓”等。
4)用∆H表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
∆H<0或∆H为负值,反应;∆H>0或∆H为正值,反应。
5)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未标明则表示是在25 ℃(298K),101kPa条件下的反应热。
6)化学计量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
三、反应热的计算与大小比较(一)反应热的计算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计算公式:∆H = 的总能量 - 的总能量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公式:∆H = 的键能总和 - 的键能总和= 反应物断键的能量 - 生成物成键的能量3.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计算计算依据:(1)一个反应的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成;(2)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反应热大小,符号。
4.盖斯定律(1)内容: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都是一样的。
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之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之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
NH4NO3。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热性质是指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而焓变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变化。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与物质的热性质与焓变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温度和热量1. 温度:温度是物体或物质的热状态的一种度量,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基于温度计的读数,可以用来比较物体的热度高低。
2. 热量:热量是指物体或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当物体受热时,吸收的能量为正,称为正热量;当物体放热时,放出的能量为负,称为负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二、物质的比热容1. 比热容:物质的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
通常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耳/克·摄氏度(J/g·℃)。
2. 比热容的计算:比热容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来确定。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将一定质量的物质加热或冷却,测量温度的变化来计算比热容。
三、物质的相变1. 相变: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称为相变。
常见的相变有升华、熔化和凝固。
2. 升华: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转变为气体物质的过程称为升华。
例如,干冰在常温下直接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
3. 熔化: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转变为液体物质的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时,物质吸收热量。
例如,冰在零摄氏度条件下熔化成水。
4. 凝固:液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冷却转变为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时,物质放出热量。
例如,水在零摄氏度条件下凝固成冰。
四、焓变的概念1. 焓变:焓变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2. 焓变的表示:焓变通常用ΔH表示,其中Δ表示变化量。
当焓变为正时,表示物质吸热;当焓变为负时,表示物质放热。
五、焓变与化学反应1. 反应焓变:反应焓变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所伴随的焓变,可以通过对物质的热量变化进行测量和计算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溶液的热现象
热现象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