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予霞: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走向分析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走向分析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走向分析作者:王克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20世纪的美国文学流派繁多,包括现实主义、反传统、种族、宗教、现代主义等内容。

看似无规律可循的杂乱无章的表面,却正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学内容、兼容多种思想的美国文学时代。

关键词: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走向;分析作者简介:王克东(1968.1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滕州,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1一、凸显主体意识的独立化美国独立战争使其争取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文学上的独立则是马克·吐温“带来的”。

马克·吐温的作品在语言与技巧、文学体裁与题材、文学思想、生活与精神、文学美学上,都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决裂,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两部作品中,都生动的描写了美国本土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美国经济萧条,人民就业困难。

在现实、理想的残酷对比面前,耳濡目染并认同的人生观念、性观念、道德模式、宗教观念都被现实击垮。

现实沉痛地打击了美国年轻一代心目中的价值观、精神,这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反传统的根。

为了发泄苦闷,他们终日酗酒,放荡不羁,这就是“迷茫的一代”。

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对主人公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美国梦”破灭下的悲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出了“垮掉的一代”,战争给美国人生活带去了阴影。

在寂寞、苦闷情感驱使下,人们对人生产生了怀疑。

于是,“荒诞派”、“黑色幽默”产生。

比如,《五号屠场》以黑色幽默手法,狠狠的鞭笞、挖苦了一下战争。

从美国建国之初起,文学中多描写流浪、酗酒、吸毒、无理性、纵欲的,但却是在根本上对传统说不。

在崭新的文学观念、思想下,美国文学走向了独立化,即主要以解构手法、语言的分裂来凸显主体意识。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征与人文精神走向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征与人文精神走向

文学WEN XUE2017.01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征与人文精神走向西安翻译学院张莹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学作为一种高级形式,反映着某个历史时期人类的思想观念变化。

美国20世纪的文学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景象,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展现了文化全球化与战争等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具有了新的特征,呈现出反传统的精神走向,这种追求独立、渴望突破的文化特征也正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体现。

一、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征1.流派繁多,形式多样20世纪美国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特征,多种文学形式共同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交叉,左翼文学兴盛一时,地域文学反映地方思想观念,犹太文学、黑人文学、女权文学等文学类型则反映了独特群体的思想状态。

蓬勃发展的美国文学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思想活力,也对其他国家产生着重要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虽然在20世纪初受到影响,但是仍然尖锐地反映出美国国内贫富不均、社会矛盾激增等问题。

此时的现实主义文学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新闻报道形式呈现,一种是以小说等形式呈现。

新闻报道形式更加重视写实,例如记者林肯·斯蒂芬斯的《城市的耻辱》以纽约、芝加哥等地的腐败现象为主要内容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腐败问题。

而小说形式的现实主义文学则以美国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资本家的虚伪贪婪为主要内容。

例如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德莱赛的《嘉莉妹妹》《欲望三部曲》等小说,从不同的视角揭露了美国的现实社会。

[1]在诗歌领域中,美国的罗宾逊、弗罗斯特等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展现出现实主义在诗歌领域的风貌。

而芝加哥的《诗刊》则是众多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展现个人才华和独特精神面貌的舞台。

其诗歌流派众多,有意象主义诗歌、乡土主义诗歌等,它们反映了现代文明的腐败,也展现了20世纪青年空虚的精神状态。

其中艾略特的《荒原》以一种反传统的思想展现出人们对传统观念的怀疑,以古文明的荒原形象象征战争后的欧洲世界以及战后居民盲目无聊的生活状态。

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

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
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 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被奉为 女权主义的宝典” 的是西蒙 ・ 一 德 渡娃(98 18) 1 9年创作的《 10- 96 在 9 4 第二性》 。该书主要讨论妇 女的生存状况, 她认为“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 天生’ 不如说是 ‘ 的, 形成’ 的。没有任何生理上、 心理上或
经 济上的 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定 而是人类文化整体, 产生出这居问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的‘ 女 性¨=c 。这一论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在该书中. .J 她从 存在主义立场出发, 严肃梳理了以往著名作家的作品文本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批评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对女性
学研 究
维普资讯


思想背景及来源
回 0 眸2 世纪, 何与当 任 代社会、 化思潮有 文 关的 理论和问 都与 题, 特定的 思想与文化潮流营造的时代氛围紧
密相连。兴起于英美国家和地区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首先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是 政治运动深入文化领域的结果。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 1世纪后半叶到 2 9 0世纪初期, 90年至 12 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 以12 98
界文学 、 特别是女性 又学的发展提供 了强有 力的 思想资源和支撵。
美键 词: 女权 主义 ; 文学批评 ; 英美文学
中 围 分 类 号 :19 5 1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8 3 20 )2— 0 6— 5 10 2 8 【0 2 0 0 9 0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2期 总第 5 4期

西北 第二 民族 学 院 学报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思潮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思潮
• The Beat Generation:
– Beat – Beatitude
• 1955年“垮掉派”诗人在旧金山诗歌朗诵 会上一炮走红。
• “垮掉派”提倡的文学创作方法:
1. 自我表现:只要写下的是真切地、强烈地感 到像表现出来的东西即可;
2. 无论有没有诗意,照直写下,直接吼出,都 是好诗;
3. 写作之前不要构思,写后不要修改; 4. 反对任何形式,认为文学技巧只能妨碍表现。
·
艾 伦 金 斯 堡
金斯堡诗选读: 嚎叫
我看见这一带最杰出的头脑被疯狂毁坏,饿着肚子歇斯底 里赤身裸体,
拂晓时拖着脚步穿过黑人街区找一针够劲儿的毒品,
头脑天使一般的嬉皮士们渴望与这夜的机械那繁星般的发 电机发生古老的天堂式的关系,
panther /tiger
四、内战到一战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1. 美国经济发展,如工业化,是促使现实主义文 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亚伯拉罕·林肯 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2. 美国政府鼓励人民向西部开拓的运动 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马克·吐温
美国梦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思潮
翻译学院 石艳玲
20 世纪
20世纪
1. 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 & 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 & 发展中国家的文学。
2. 不再是现实主义的 “一统天下”。
3.“三足鼎立”之势。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9人)
• 辛克莱·刘易斯 (Sinclair Lewis) 1930 • 尤金·奥尼尔 (Eugene O’Neill) 1936 • 赛珍珠 (Pearl Buck) 1938 •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949 • 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mingway) 1954 • 约翰·斯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1962 • 索尔·贝娄 (Saul Bellow) 1976 •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Isaac Bashevis Singer)

我看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

我看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

我看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所创造的惊世骇俗的“写作的奇遇”,很大程度缘于反传统的现代文学思潮的推动。

它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比之19世纪,在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更替,比之上世纪的种种文学思潮是更为醒目的文化景观。

20世纪是西方文学批评空前活跃与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异彩纷呈,争妍斗艳,它们之间的“对话”,令人目不暇接。

旧的思想定势可能使我们囿于成见,无所突破;新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则可能使我们看到本来客观存在着但过去却被我们忽视的事实,或事实的某些侧面。

在所读书目中,作品很多都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下。

而海明威式的英雄一直深刻得映在我脑海中。

书中英雄无一例外都是果断、顽强、临危不惧;海明威式的英雄都是精神打不垮的硬汉子;都是孤独奋战的硬汉子……这正是海明威性格的写照。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确切地说,“迷惘的一代”指的是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批知识分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怀着“保卫世界和平和民主”的理想参加了战争,但是战争带给他们的只有残酷的杀戮和死亡。

战争摧毁了他们原有的信仰和美好的希望,传统的价值观也随之彻底的破灭。

战争,给整整一代人带来了迷惘,带来了信仰的崩溃。

海明威式的迷惘充分地体现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

但是,海明威是一个不会向命运屈服的斗士,经过痛苦的迷惘之后,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要做人生的胜利者!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在他的作品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英雄人物。

走出迷惘的海明威,告别了武器,告别了战争,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名的硬汉性格。

海明威式的英雄都是在厄运和痛苦面前能保持高尚品格的硬汉子,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海明威就塑造了这样一个勇敢面对厄运的硬汉子形象。

《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在巴黎的英国和美国的青年的生活。

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_以_神女_为例

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_以_神女_为例

谓与毕克伟殊途同归。 应该说,这一宏大的研究框架的确对我们在 更宽广的背景下重新理解 “ 左翼电影 ”提供了更 多的资源,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左翼电影的 “ 政治性 ” ,那么,它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 如何来界定呢?在我看来,上海电影文化以及鸳 鸯蝴蝶派电影固然对左翼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 影响,但左翼电影却因一种新的 “ 政治 ”视角介 入,超越了当时的商业电影,“ 回溯性 ”地将上海 电影文化中的 “ 潜力 ” 激发出来, 从而创造了中国 电影历史上的高峰。 由于篇幅关系,不可能充分展开来正面讨论 这一问题,但我期望通过对左翼电影中一部经典 作品的解读, 揭示出 “ 政治” 因素, 即体现为阶级 观点、底层视角以及社会分析的眼光等等,如何 转化为电影的影像策略和叙述技巧,从而以相当 特殊的方式重新改写对城市、阶层、媒介、金钱、 启蒙和女性等现代性问题的理解。 二 我选择的《 神女 》 这部电影是 ’,+/年吴永刚导
$!& 。 毕克伟的观点虽然受到了不少研究者 得大众”
学” 的“ 运作 ” 指的是这类文学的生产、 制作和发 表方式必须依赖于 “ 现代 ”的商业和传媒业,同 “ 样, 早期电影 ” 的“ 现代 ”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得 以成立,但难道能说,“ 五四小说 ”就游离于这一 由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机制所决 定的 “ 现代性” 之外吗? 与这一仅仅从电影内部出发的倾向相区别的 是另一种关注 “ 左翼电影 ” 商业环境的倾向, 正如 “ 毕克伟说的: 中国影业的先驱们是从商业利益出
’,( ” 天失调, 自然容易和鸳鸯蝴蝶派、 文明戏合流。 1 4!22 3
尽管他的论述依然服从于中国电影史的主流
叙述, 套用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的标准, 把中国 “ 早 期电影 ” 分为两个阶段, 即第一个阶段是受 “ 鸳鸯 蝴蝶派 ”影响的 “ 海派电影 ” ,这种影响已经复杂 化为好莱坞电影模式和都市大众趣味的结合;第 二个阶段是受 “ 五四新文化 ” 影响的 “ 左翼电影 ” , 这种影响同样也复杂化为阶级分析话语和新文 学趣味的结合。因此, 从这种叙述方式出发, 中国 孙瑜、 蔡楚 电影的黄金时期兴起于 &" 年代初期, 生、吴永刚和程步高等导演的电影作品成为 “ 左

例谈现代美国女作家的左翼思想

例谈现代美国女作家的左翼思想

例谈现代美国女作家的左翼思想作者:朱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10期[摘要]美国左翼女性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约瑟芬·赫布斯特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无产阶级女作家之一。

她思想激进,小说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并对贫苦的劳动阶级寄予同情,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政治宣传性。

以赫布斯特为代表的美国左翼女性作家不但改写了无产阶级小说的男性传统,也改写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女性传统,充分体现了自强自立的女性的主体意识和作为女性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约瑟芬·赫布斯特;美国女作家;左翼思想一、美国左翼女作家约瑟芬·赫布斯特约瑟芬·赫布斯特(Josephine Herbst, 1892-1969)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

生于爱荷华州一个贫困的家庭。

母亲自幼注重对赫布斯特阅读能力的培养,用家族的历史故事、日记、信件作为阅读材料来丰富她的想象力。

父亲努力经营一家农用品商店,维持全家的生计,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而破产。

这些家庭的经历成为她日后写作的素材。

因为家庭无力资助,赫布斯特的大学生涯被迫数次中断。

在辗转几个大学之后,最终在191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

?毕业不久之后赫布斯特搬到纽约市,加入激进社团,并开始为杂志撰稿和写短篇小说。

20年代,一战后的人们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上”,出现了“迷惘的一代”,许多美国作家自我放逐,涌入欧洲,前往巴黎。

赫布斯特也不例外。

1924年在巴黎结识了作家海尔曼,两人于1926年结婚。

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于1934年宣告结束。

在巴黎时,赫布斯特与一些重要的美国作家如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海明威(Hemingway)等建立了友谊。

在他们的鼓励。

帮助下,写作有了很大的基金项目:此文章为2009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嬗变”(2009FWX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提高。

从《愤怒的葡萄》中凯西信仰转变看美国左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从《愤怒的葡萄》中凯西信仰转变看美国左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018年45期总第433期ENGLISH ON CAMPUS从《愤怒的葡萄》中凯西信仰转变看美国左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文/包茜【摘要】《愤怒的葡萄》是描绘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美国农民的悲惨生活,以特殊的角度叙说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该作品中主要人物凯西信仰的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美国左翼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对美国左翼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可以说很多时候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文献文本。

因此,凯西这一人物成为了该作品中的亮点,这个人物为研究美国左翼思想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凯西;信仰;唯物;无产阶级;左翼思想【作者简介】包茜,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思想史研究是人文学科专业的一个较差研究方向,也是一个相对可以见深度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这一研究方向引起了诸多学者和专家的注意,于是文学思想史方向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数以万计的出现了。

美国左翼思想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

在美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思想自由的社会中,左翼思想的产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研究美国左翼思想自然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议题,但是寻找经典的角度和崭新的文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任务。

笔者选择了《愤怒的葡萄》作为研究美国左翼思想的文本文献,立足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人物思想和信仰的转变进行破折,从而对美国左翼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

一、《愤怒的葡萄》诞生的时代背景1.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左右发生的经济危机对美国农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说是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像其他经济种类一样,产品大量过剩挤压,农场主和资本家一样为了保持较高的价格利润大量销毁农产品。

这样一来,大量的农民面临着破产。

另一方面,一战期间为了在战争中获利,美国农场大量种植棉花。

不仅出现了大量产品的挤压,而且还使得土地日益变得贫瘠。

在美国这场经济危机中,农业对农民经济和生活的支撑日益变得薄弱,甚至是逐渐消除。

正视美国左翼文学的复杂性

正视美国左翼文学的复杂性

正视美国左翼文学的复杂性作者:陈慧来源:《读书》2016年第08期二十世纪已过去十多年了,隔着一定的时间距离,那个世纪的美国文坛全貌已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综观那时代的美国文坛,有三大文学潮流是前所未有地引人注目的。

其一,就是左翼文学思潮的独树一帜。

马克思主义从世纪初开始就渗透进美国的文化领域,在其影响下兴起的左翼文学思潮,起起伏伏一直延续到世纪末,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前所未见的新颖而独特的文学景观。

对这一部分,很长时间内我们仍沿用苏联学术界的传统观念,或把三十年代前后美共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当成了整个左翼文学,没有看到美国左翼文学思潮发展的全貌;或用“现实主义”这个框框去衡量左派,结果许多作家和批评家群体被排斥在左派文学范畴之外。

到苏联剧变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多少受西方主流文学史学界有意抹煞和低估左派文学的影响,忽视甚至无视美国左翼文艺思潮的独立存在。

其二,当然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异军突起。

对这类文学思潮,我国学术界在改革开放前大体上把它们视为“颓废文学”简单地加以排斥,改革开放以来则能够比较公正地看待它们,认识到它们是美国现代文坛上具有突出的反传统特点的文学思潮,是不能无视其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的。

其三,是铺天盖地的商品化文学大潮。

以前当然也有过商品化的文学,但到二十世纪它才真正成了大气候,随着广播、电影、电视的普及,商品化文学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芸芸大众每日必需的消费品,其影响之深、之广,是前代根本无法比拟的。

过去我们对商品化文学往往抱有成见,轻蔑地认为它们根本就不算艺术;但实事求是地说,在美国商品化文学中固然有很多模式化、公式化、如过眼烟云的作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产生过艺术精品。

以上三大文学潮流虽各有特点,但也是互相影响并有交汇之处的。

研究美国左翼文学思潮,也不能不顾及它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商品化文学以及美国主流文化的复杂关系。

我国学界对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的研究,过去客观上受资料有限的制约。

《新文艺》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传播

《新文艺》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传播

108《新文艺》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传播[1]施蛰存.创刊宣言[J].《现代》创刊号,1932(1).[2]孙瑞雪.《新文艺》印象[J].时代文学,2014(3):212-213.◎ 周 宁摘要:以左翼文学为代表的上世纪30年代先锋文学思潮,代表性刊物有《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其中《新文艺》起到了承接作用。

因其对当时的左翼文学思潮进行了更为成熟的探索和实践,其对革命文学的传播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其刊物特色和编辑实践值得总结。

关键词:《新文艺》 施蛰存 左翼文学思潮中图分类号:G239.29现代文学史的繁荣离不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刊物的繁荣,《小说月报》《良友》等的辉煌业绩研究者们会信手拈来。

以左翼文学为代表的上世纪30年代先锋文学思潮,代表性刊物有《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其中《新文艺》起到了承接作用。

因其对当时的左翼文学思潮进行了更为成熟的探索和实践,其对革命文学的传播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其刊物特色和编辑实践值得总结。

但这本刊物却在研究领域谈之不多,可能因为它非常不起眼,二十五开本,只出版了8期就停刊了,而且留下来的原始刊物少之又少,从而使得该研究更为难得 。

一、《新文艺》概况及其历史贡献《新文艺》由水沫书店于1929年9月创办,因水沫书店需要每月有一份宣传刊物,遂办起了《新文艺》月刊。

《新文艺》“编委会”负责稿件的审阅刊发,成员主要是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

《新文艺》一经刊发即受到了读者普遍喜爱,它既要照顾到读者的口味、撰稿者的兴趣,还要不断跟上文学风尚,编者们会根据时代潮流对办刊思想和编辑方针进行调整。

随着普罗文学的发展,《新文艺》的左倾转向使它很快就受到了注意,最后一期即将出版时,据说是编者列在创刊号上拟将出版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一批书目已经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列为“宣传赤化”的出版物,刊物和书店都有被查封的危险,所以,他们停办了刊物,不久书店也关门了。

第十一章 成熟期的文学运动与思潮[12页]

第十一章 成熟期的文学运动与思潮[12页]

第三节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 解放区文艺运动与论争
一、国统区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大会 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 冯玉祥、田汉、陈铭枢、老向、郁达夫、 巴金等45人为理事,周扬等15人为候补理 事。
二、解放区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二)林语堂的“性灵文学”
1932年至1935年间,林语堂先后创 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 个刊 物,主要刊载小品文。
(三)朱光潜的静穆美学
朱光潜主张审美趣味、美学风格的多 样性和审美“距离”说。他在《文学杂志》 发刊词《我对本刊的希望》中提倡“自由 生发,自由讨论”,“不希望某一种特殊 趣味或风格成为‘正统'”,应“殊途同归地 替中国新文艺开发出一个泱泱大国”。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 主要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首 先提出的。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及其文学活动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二)“左联”主要文学活动
四、“左联”与国民政府“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 论战及其他文艺论争
(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论争 (二)“左联”与新月派的论争 (三)“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之间
解放区以1942年为界,分作前后两 期。前期,不少来自国统区的作家艺术家 对延安进行歌颂的同时,用杂文对阴暗面 进行了批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20世纪40年代的文艺论争
(一)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二)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三)对“战国策”派的论战 (四)关于现实主义及其“主观论”的论争 (五)关于“三民主义文艺运动”的论争

第六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六章左翼文学思潮

经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
是人性的解放,大约使十年之后阶级
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成了
革命文学家。”
冯雪峰说得更具体,他说,五
四文学革命“这一时期,思想革命 一般地所依据的是一般进步的科学 “由于大革命的激荡,无产阶级的 革命理论和史的唯物论,成为新思
观点和资产阶级的进步民主思想”,
想中的主潮”。
文艺发展的关系;国际文化大气候与
中国现实的变化;作家自身的思想修 养与思维特征,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 阅历等等。
从“影响”来看,当时影响中国“左
翼”文学思潮的外来影响主要有:苏联的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日本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运动,以及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和发展了的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文论(如普列汉诺夫、列宁、卢那卡尔
这种崭新的文学思潮,以“左联” 同人所理解和借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确立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意
识形态性、价值取向——革命与文学,
无产阶级与文学,将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要求历史地化为了反对反动派统治
的具体实践。

从“共时”性来看,这一股文 学思潮的形成,“实际上是20世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至于像殷夫、叶紫,也因为各 自的经历、思想的不同,各自走 自己的路,在执着地艺术追求中,
些创作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大大地

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主潮

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主潮

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主潮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论出现了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新走向,诸如女权主义文论、解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文化研究、生态批评等,在全球化语境中,成为西方文论前沿话语与最新走向。

这些与”后学”紧密相关的新问题和新视角,使得西方文论十分活跃。

这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产生了相当复杂的语境。

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近年来正走红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齐泽克提出:文明的冲突不是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而是发生在同一文明背景下。

在西方,这种观点倍受重视。

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同一种文明内部是什么原因使它发生重大的断裂和冲突,而且,在全球化中为什么要将尊重差异性看成非此不可的?同时在接受他者文化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策略和文化身份定位?一女权主义文论60年代末,欧美知识界兴起的一种新型话语。

女权主义所涉猎的问题具有跨学科性质。

这意味着,任何单一的学科很难完全解决女权主义文论的多层问题。

激发女权主义文论产生的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包括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因此,女权主义文论不再是仅仅重视文文本研究,而是在文学研究中关注国家、地区、种族、阶级、宗教、性倾向等女性话语问题,并在多学科范围内展开学科之间的对话。

女性主义表征出从权利争求到性别视角,再到整体的人的存在的发展轨迹。

在一系列激进姿态和行动之后,女权主义文论不再仅仅倡导”女性价值”,而是力图展现一种超越于纯粹男性化和女性化之上的的”第三态”思维,使原本作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女权主义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实践特征。

女权主义文论主要由两大分支组成,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

她们的哲学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都各有不同,但都对女权文论的社会性格外强调。

女权主义英美学派经历了从60年代”女性美学”到80年代”差异比较”的发展演变。

”女性美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玛丽·埃尔曼《想念妇女》、凯特·米勒特《性政治》、埃伦·摩尔《文学妇女》、伊莱恩·肖瓦尔特《妇女的解放与文学》、《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玛丽·雅各布斯《妇女写作与描写妇女》。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当时文学多元构造的重要组成局部。

它的兴起和衰落涉及到当时文学开展的许多重要问题。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筹划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中国的现代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分化为两个方向的文学:一是左翼文学,代表着文学对社会功能的承担;二是自由主义文学,代表着文学对艺术功能的承担。

就运动而言,左翼文学成为当时的主潮,但就成就而言,那么是自由主义文学较为突出。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主要有:〔1〕新文学在经历了启蒙精神的洗礼后,有一种向文学本体回归的自然要求,同时也需要在文学的艺术领域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

〔2〕就文学常态而言,走出启蒙文学的主流形式后,文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转换为左翼文学。

它的进一步开展还需要一种多元构造的存在,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恰恰代表了这样一种对文学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追求。

〔3〕在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声音中,还需要更多的声音来充实新文学这部交响乐,这些声音那么分别借助于自由主义这样一个共同的渠道流淌出来。

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信奉的共同理念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_纽约文人集群_的演变历程与文化影响[1]

_纽约文人集群_的演变历程与文化影响[1]

2010年9月2010年 第5期外国文学F or eign L ite ra tur eSep.2010N o.5,2010纽约文人集群的演变历程与文化影响王予霞内容提要: 纽约文人集群的沉浮是20世纪美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

本文在系统梳理该群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究其思想演变的多重内在原因,着重分析它对美国文化的独特影响;同时探讨以桑塔格为代表的新生代与该群体的深刻联系,进而阐发新旧左翼之间的思想互动与传承,探寻该群体批评著述活动在当今形势下所显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纽约文人集群知识分子桑塔格新旧左翼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5529(2010)05 0136 07纽约文人集群(the New Yo rk In tellectuals)是20世纪美国作家与批评家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批评著述活动体现了典型的知识分子行为,对美国文化思想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30年代到80年代,纽约文人先后掌控了美国八大知识刊物中的!党派评论∀(Pa rtisan Review)、!评论∀(Com menta ry)、!异议∀(Dissent)、!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和!纽约书评∀(The New Yo rk Review of Boo ks)五家,其成员多为著名学者,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知识话语权,使非纽约的人文影响黯然失色。

假如说美国有一个 知识权势集团,那么它非 纽约文人集群莫属。

纽约文人集群的群体特征从1930年代中叶至1950年代中叶, 纽约文人集群在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因其在文化背景、批评风格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所以特别引人瞩目。

他们多为第二代穷苦的欧洲犹太移民,在城市学院接受大学教育,聚集在纽约开展批评活动。

30年代初他们满怀革命激情,政治上倾向共产党,学术上不约而同地注重意识形态。

那时他们徘徊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政治激情只能宣泄在不起眼的杂志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8年,历史学家詹姆斯·吉尔伯特(James B.Gilbert)发表《作家与党派:美国文学激进主义的历史》。他坚持从阿伦研究的大背景切入,凸显《党派评论》在左翼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他运用历史文化的叙述方式,梳理作家与党派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纽约文人集群”的批评与创作活动。同年,罗伯特·格罗弗(Robert Grover)主编的《袖珍的瓦尔特》,收集整理了著名左翼诗人瓦尔特·洛温费尔斯(Walter Lowenfels)的诗文。格罗弗指出,无论左翼作家有着怎样的政治幻灭和性格瑕疵,终归他们的创作是独具特色的。事实上,许多杰出的美国作家坚信迟早世人会对共产主义理念、有组织的共产主义运动所带给人类的美好希望作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那些选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分子,虽然受到苏联的错误干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文化的追求与贡献。虽然,该时期左翼文学研究提供了各种阐发,但都没有突破赖道特与阿伦的研究范式��?
1961年,丹尼尔·阿伦(Daniel Aaron)发表《左翼作家:美国文学共产主义中的插曲��?Writers on the Left:Episode in American Literary Communism)以参与者和亲历者的身份剖析美国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发展的概况,集中探讨了20世纪��?0年美国共产党与左翼文化的冲撞与抱合关系。他在书中令人信服地指出,大萧条和共产党均无法产生文学激进主义,相反却是美国本土文化中固有的传统催生了激进主义。由此可见,激进主义文学是立足于美国本土文化的,他突破了传统文学史的研究范式��?
阿伦发展了美国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范式——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与政治的历史研究,一种新的社会史研究。他广泛采用个人手稿、私人信函、访谈资料、回忆录、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刊物、政治文件、文章、小说等。以今日的眼光打量阿伦的研究,我们很容易指出他在阶级、性别、种族、民族的界定方面存在偏颇,但在史料上我们却难以驳倒他,因为他所采用的史料极其丰富而珍贵��?
��?
1980年代以降,研究向多角度、多层面发展,成果迭出,为第二时期��?
1980年代,学术界开始整合女性批评、族裔文化理论对左翼文学思潮进行研究,打开了新视阈。此一时期,学术界与出版界不断加强��?930年代左翼小说和诗歌的发掘与整理,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史料。近年来对文学经典的讨论,动摇了过去占正统地位的文学经典,也为深化与拓展左翼文学研究提供了契机。有色族裔左翼作家和女性作家受到高度重视。同时,学术界对于承载作家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现在关于“承载文学”(committed Literature)的研究与阿伦时代完全不同了,研究者们运用当代文化理论,更加强调性别与族裔特征��?
受阿伦的影响,美国左翼文学研究范式也呈现出三个特征:(一)在研究角度方面,研究者从美国本土文化与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切入,探��?930年代左翼运动是如何达到顶峰,并悄然延伸到1960年代的。对新马克思主义批评而言,受托洛茨基影响的文学批评也是左翼文学思潮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在研究范畴方面,许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目标锁定在无产阶级小说上。无产阶级小说是大萧条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相比较而言,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报告文学和戏剧的研究就相对薄弱。(三)不断深化与完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体系。弗·詹姆逊对伯克的论述;[23]桑·胡安(E.San Juan, Jr.)对卡洛斯·布洛桑(Carlos Bulosan)的阐发;[24]德博拉·罗森菲尔特(Deborah Rosenfelt)、伊莱恩·赫奇斯(Elaine Hedges)对马克思女权主义者的分析,[25]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改变了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孤立地加以研究的倾向��?
沃尔德发��?950年代左翼激进主义仍然隐秘地存在着。冷战期间的各种抵制运动正是左翼思想的继续与深入,因为它所倡导的劳工权力、反帝国主义和反种族歧视并未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沃尔德坚信��?930年代的经历和记忆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甚至更久远一些。如��?971年吉尔登(K.B.Gilden)发表的小说《山海之间》,如果没有1930年代左翼文学作铺垫是难以想象的。同样,约翰·桑福德(John Sanford)的《美丽可爱的国土:一个美国犹太人的生活景象》依靠的也是��?930年代的记忆。沃尔德在《从未来时间中放逐》一书中,坚持在左翼文学思潮的传统与组织构成中剖析先锋诗人和黑人激进作家,凸显女性主义的焦虑与阶级特征,以及共产党所领导的出版事业在左翼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他还关注了同性恋左翼作家、犹太裔左翼作家、各种有色族裔左翼作家等。沃尔德试图重建左翼文学思潮的发展全貌,以免它们从文学史中消失��?
1980年代初,密执根大学教授艾伦·沃尔德(Alan M.Wald)开始全面研究左翼文学思潮,他先后发表《“纽约文人集群”—��?930年代��?980年代反斯大林主义左翼之沉浮》、《革命的想象:约翰·威尔·赖特和谢里·门根的诗歌与政治》、《左翼写作——关于激进文化和政治的新论》、《从未来时间中放逐》等著作。他指出��?930年代初至195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文学同美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政治运动相结合,美国共产党成功地把反种族主义与提倡多元民族构建在左翼文学当中,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直接影响��?960年代的新左翼文化运动��?
1960年代初,阿伦在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功。《左翼作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立场公允、不掺杂个人情感、学术质量高的著作。小说家菲利浦·博诺斯基(Philip Bonosky)认为,此书对共产主义理论缘起梳理清晰,没有在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左右摇摆。《左翼作家》的问世标志着麦卡锡主义的式微和一个政治宽松的新时代的来临��?

概括地看,国外对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第一时期,主要是突破麦卡锡主义的思想桎梏,建构研究范式��?
美国学术界对20世纪左翼文学思潮的研究可追溯��?930年代��?932年,詹姆斯·法雷尔(James T.Farrell)发表《青年郎宁根在芝加哥街头的少年时代》,对以左翼文学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文学思潮展开研究��?980年代,当学术界开始反��?960年代的新左翼运动时,猛然发现法雷尔早已论述过了美国文化的实践与价值等问题。时至今日,人们还不断发现法雷尔的影响��?
不仅如此,面对内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恩古吉·瓦提翁戈(Ngugi Wa Thiong’o)、欧内斯托·加德内尔(Ernesto Cardenal)、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这样的作家,阿伦无法提供有效的分析。从性别、族裔和区域文化的视角看,阿伦的研究是很单薄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不断丰富,阿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概括地看,《左翼作家》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阿伦积极从美国本土文化中寻��?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的源头。(二)他详尽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对美国左翼文学的影响。(三)阿伦注重历史分析与作家作品的阐发,呈现出文史结合的特征。不足之处是,阿伦只注意像迈克尔·高尔��?Michael Gold)、希克斯、弗里曼等这样的重要作家,而忽略了女性作家和黑人作家。虽然这些重要作家构成了左翼文学的横切面,但决不是全部。在具体的作品分析中,阿伦又缺乏精细的文学阐发能力,且个人论断较为薄弱��?
沃尔德看到,许多受到共产主义思想洗礼的作家、诗人的创作活动,以及他们的真正成就并未受到学术界的足够认识。共产主义经验不仅体现在左翼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而且彰显在种族平等、反法西斯主义、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等价值理念的倡导方面。实事求是地看,共产主义本身无法产生文学或文化运动,反而是由于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制度激发出了作家的自发反抗,并促成了左翼文学运动。正如左翼作家斯坦利·伯恩肖(Stanley Burnshaw)所言:“我是非常反对苏联的,但我依然相信我还是像自己在1930年代那样行事,因为我们全都为高尔德所描绘的未来极其美好而热烈的看法所打动。”[26]
1942年,阿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发表《扎根本土:一种对现代散文体文学的阐释》,对二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威廉·罗林斯(William Rollins)、亨利·罗思(Henry Roth)、纳撒内尔·韦斯特(Nathanael West)、法雷尔、帕索斯以及无产阶级诗人肯尼斯·费��?Kenneth Fearing)、埃德温·罗尔夫(Edwin Rolfe)、霍勒斯·格雷戈里(Horace Gregory)、阿尔弗雷德·海斯(Alfred Hayes)、默雷尔·鲁凯泽(Murriel Rukeyster)、所罗门·福纳洛夫(Solomon Funaroff)等详加梳理与讨论��?940年代,当左翼作家开始退回到艺术象牙之塔时,此书成为早期研究193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的优秀著作��?
《左翼作家》发表后,那些曾经参加过左翼文化运动的人们如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爱德华·丹尔堡(Edward Dalberg)、马克斯·伊斯特曼(Max Eastman)、格兰维尔·希克斯(Granvill Hicks)、卡津、马修·约瑟森(Matthew Josephson)、伦道夫·伯恩(Randolph Bourne)等,纷纷发表自己的回忆录,深情缅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另有一些研究者把当年《群众》、《新群众》和《铁砧》等刊物上的重要文章汇编成册。如,威廉·奥尼尔(William L.O’Neil)编辑了《反叛的共鸣��?911��?917年〈群众〉》;约瑟夫·诺思(Joseph North)编辑了《〈新群众〉:三十年代反叛文选》;杰克·康罗伊(Jack Conroy)与科特·约翰逊(Curt Johnson)编辑了《作家的反抗��?933��?940年〈铁砧〉》。这些史料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工作��?
阿伦1912年出生于芝加哥,1933年毕业于密执根大学,后赴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哈佛学习期间,他不仅获得了有关“哈佛教师协会”(the Harvard Teachers��?Union)的左翼知识分子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结识了罗伯特·戴维斯(Robert Gorham Davis)、约瑟夫·弗里曼(Joseph Freeman)等共产党首领,并受到他们的影响,成为新政的左翼人士。但是,阿伦没有加入共产党��?0年之后,阿伦凭借着自己的无党派身份,获得福特基金的资助,研究左翼作家。在研究中,阿伦坚持超越党派与研究对象保持必要的距离,从而避免了新激进主义的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