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

合集下载

环境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敏感点本项目所区总面积,矿山所在位置为高原地区,人烟稀少,当地只有少数游牧民,矿出采动影响范围内林地稀少,植被物种简单,无基本农田。

据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未发现文物保护单位、自热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等。

矿区周围无居民点,职工宿舍可能受矿山采矿场大气污染物、噪声的影响。

主要环境敏感点分布状况见表,本项目外环境关系见图18-1,项目周边环境现状见图环境保护目标1.生态环境:因矿山开采可能导致土地砂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塌陷等严重者在雨后导致泥石流和山洪暴发等,因此将矿区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土壤和野生动物作为保护目标。

2、地表水水坏境:矿区以南的昆仓河作为水环境保护目标,保持其原有水城功能。

确保昆仑河地表水质满足Ⅰ类水域水体功能的要求。

3.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地区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要求。

4.声环境:保护矿区厂界及矿石运输道路两侧200米范围内不受本项目噪声干扰,区域声学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Ⅰ类标准要求。

5、污染物达标排放(废气、废水、噪声);污染物排放符合当地“总量控制”要求。

表,主要环境敏感点分布状况一览表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格尔木昆仑宝玉石纳赤台地区三岔口软玉矿工程业主单位:格尔木昆仑主玉石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性质:新建工程建设规模:年产玉石40吨服务年限:38年项目投资:7800万元建设期:2年建设地点;从格尔木市沿青藏公路向南行约120km至三岔桥,下便道向北行约13km可达矿区拟建项目主要建设工程内容纳赤台地区三岔口玉石矿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根距青海省国资源厅《关于格尔木市纳赤台地区三岔口软玉矿矿区划定范围的批复》青国土资矿划【2009】8号)矿区范国分南北两块,由8个拐点圈定,开采标高由4250~3850,4250-3850,矿区面积约为.该矿山年生产玉矿为40吨,故该矿山年剥离废石40万吨/年。

矿山服务年限约38年,根据矿区开采地质条件,矿床开拓采用露天开采,矿看开采后,经简单的手选及废石剥离,可直接运往使用厂家进行加工。

环境敏感区域的评估与管控

环境敏感区域的评估与管控

环境敏感区域的评估与管控环境敏感区域的评估与管控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旨在对潜在的环境敏感区域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控,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环境敏感区域的定义、评估方法和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环境敏感区域的定义环境敏感区域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容易受到环境污染或者环境破坏影响,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拥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或者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环境敏感区域的范围广泛,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市生态绿地等,以及人类居住区、工业区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区域。

二、环境敏感区域评估方法环境敏感区域评估是评估和确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敏感区域以及敏感区域的范围和程度。

目前常用的环境敏感区域评估方法包括生态系统评估和风险评估两种。

生态系统评估主要依据生态学理论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包括对物种多样性、生境完整性、生态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采集样本、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手段,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结论。

此外,还可以借助环境敏感性指数和环境敏感性图等工具进行定量评估,形成科学的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环境敏感区域可能面临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包括污染风险评估、生态破坏风险评估等。

通过分析环境背景、污染源、敏感性等因素,利用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对环境敏感区域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环境敏感区域管控措施环境敏感区域管控措施是保护环境敏感区域、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专门的规划和政策。

针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限制。

同时,加强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管理和保护,加大投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环境敏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严格环境准入标准。

对于有可能对环境敏感区域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审查和准入。

对于不符合环境准入标准的企业和项目,不得进入环境敏感区域开展活动,以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管控与治理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管控与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 段,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维护资源可持续利用
环境敏感区域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森林 资源等,通过管控与治理可以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 障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管控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
污染源控制与减排
污染源控制
对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减排措施
制定并实施减排计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措施,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和方式,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受损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 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技术创新与突破
新型治理技术
智能化监控
积极探索和研发新型治理技术,如微生物 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提高治理效 果和降低治理成本。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环境 敏感区域的智能化监控,提高监管效率和 预警能力。
环保新材料
国际合作与交流
研究和推广环保新材料,减少对环境敏感 区域的污染源排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治 理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环境敏感区域治 理的整体水平。
公众参与平台
将评估结果向公众公开,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 与度。
ABCD
政策制定依据
将评估结果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决 策提供科学支持。
动态监测与预警
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 题,并采取相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

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

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

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而环境敏感区规划作为一种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环境敏感区规划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环境敏感区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生态保护价值和脆弱性的地区,其中包括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

这些区域具有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功能,不仅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敏感区规划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活动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首先,规划者需要对环境敏感区进行科学评估和划分,了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状况以及土壤质量等。

接下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规划措施,确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最小化。

实施环境敏感区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整体性。

一方面,规划者需要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同时,也需要对环境敏感区周边的社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在环保的前提下维持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规划者还需要与相关专家和机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实施环境敏感区规划时,应注重保持生态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连通性是指通过建立生物走廊和生态廊道,促进不同地区生物种群间的迁徙和交流,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适应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和保护原有的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避免人类活动对其过度干扰和破坏。

此外,要实施好环境敏感区规划,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环境敏感区的范围和保护要求。

同时,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环境敏感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环境敏感区规划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理

科学规划与管理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科 学规划和管理,提高保护效果。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研发需求
01
02
03
智能化监测技术
研发和应用智能化环境监 测技术,提高环境敏感区 域的实时监控能力。
生态修复技术
研究和发展生态修复技术 ,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和 保护。
环保新材料
研发高效、环保的新型材 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
01
科学规划
根据环境敏感区域的特征和保护 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 和土地利用管理方案。
02
控制开发强度
03
优化产业布局
对环境敏感区域进行严格控制, 限制开发强度,防止过度开发和 建设。
引导产业向适宜地区转移,优化 产业布局,减少对环境敏感区域 的压力。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明确补偿主体和对象
01
确定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水生生物种群,提 高水体自净能力。
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 态系统。
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
资源节约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 浪费,推广循环经济和低碳经
济。
能源结构优化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 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 和生态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
加强信息公开
及时公开环境敏感区域管控与治 理的相关信息,增强透明度,满 足公众的知情权。
03
环境敏感区域治理实践
污染源控制与治理
01
02
03
04
工业污染源控制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1.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常作为评价的重点,也是衡量评价工作是否深入或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志。

然而,敏感保护目标又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按照约定俗成的含义,敏感保护目标概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法规已明确其保护地位的目标(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可按下述依据判别: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确定的保护目标保护目标依据法律⒈ 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环境保护法⒉ 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环境保护法⒊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环境保护法⒋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环境保护法⒌ 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环境保护法⒍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保护法⒎ 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法⒏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海洋环境保护法⒐ 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回游通道海洋环境保护法⒑ 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礁海洋环境保护法⒒ 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水土保护法⒓ 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水土保护法⒔ 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法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中,将一些地区确定为“环境敏感区”,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级别分类的重要依据。

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①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②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地等。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1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

第六章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与本水库项目有关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包括3处:濮阳县黄河湿地声级自然保护区、沿西环线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6.1工程与重要敏感区域的位置关系渠村引黄闸以东下游2.3km即为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黄河为界,主要区域位于黄河北岸以北和黄河大堤南侧以南区域,渠村引黄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见图6-1。

渠村引黄闸2005年改造,管设计引水流量100m3/s,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

调节水库南边界距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北边界最近距离为42km。

工程距离较近的饮水水源保护区有工程南部2.5km的“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工程东部1.5km的“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与水库位置关系见附图20。

6.2 重要敏感区域环境现状6.2.1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黄河下游的上段,位于濮阳县南部黄滩区,涉及习城、郎中、渠村三个乡镇,全长12.5km,总面积33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00公顷,缓冲区面积1100公顷。

该段内物种繁多,生物类型多样,是黄河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之一,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区内已知脊椎动物208种(鸟类162种,兽类20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种(大天鹅、小天鹅、黄嘴白鹭、乌雕、灰鹤、呗额雁、灰雁等),属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23种(灰雁、苍鹭等),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18种(中白鹭、豆雁、赤麻鸭等),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23种(琵嘴鸭、普通燕鸥等)。

在已知的50种水禽中,豆雁、绿头鸭、斑嘴呀、普通秋沙鸭分布广、数量大,都在6000只左右。

在该区越冬的大天鹅、白鹭、苍鹭数量亦不少,冬季仅一个集中群就有200只,至少有3000只分布在该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概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概述
•(3)植被调查可设置样方,调查植被组成、分层现象、优势种、频率、 密度、生物量等指标。
•(4)动物调查,应调查动物种类、分布、食源、水源、庇护所、繁殖所 及领地范围,生理生殖特性,移动迁徙等活动规律。
•(5)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
•(6)调查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 文及水文地质等)。
15
5、提出对水库工程需要考虑的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和环境管理计划
(1)应主要采取以下环境保护工程措施: ①库区移民、库底清理措施,保障库区水质。 ②涉及珍稀保护植物的移植、引种栽培、工程防护等措 施;涉及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保护、建立新的栖息地等措 施。 ③防治水土流失的护坡、拦挡、导排洪水的排水沟、导 水槽等工程措施。 ④保障洄游性鱼类的正常洄游的过鱼设施、人工增殖放 流,如有竹木流放,则需要设置流放竹木的设施。解决 低温水影响的能够分层取水的措施。
(2)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建设项目的界定原则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指符合下列条件的项目:
1)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中等规模的建设项目;可能对环 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规模建设项目。
2)污染因素简单、污染物种类少和产生量小且毒性较低的中等 规模的建设项目。
3)对地形、地貌、水文、植被、野生珍稀动植物等生态条件有 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中等规模以下的建设 项目。
10
1、大坝上游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那些方面?
•(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基础。一般从事生态 影响评价的技术人员均容易解答该问题,但往往回答不 完整。陆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不外乎植物、动物及其生 境调查,在具体工作中从物种、种群、生态系统、景观 四个层次入手,同时考虑气候、土壤、水系等自然因素。 在复习这样的题时,同时可以联想一下对于下游地区的 生态应调查哪些内容?工程建设对上游和下游生态有哪 些方面的影响?)

第六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i 1 n

式中p , h为前后环境质量指标

关键是建立环境因子的评价函数曲线
景观生态学方法

空间结构分析

模块的确定 优势度的计算 生物恢复力分析 异质性分析 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 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



系统发现法



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综合排序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灰色关联法

工程调查



工程资料的收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工程设计资料; 工程的平面图; 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工程分析
(1)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 (2)施工规划; (3)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 (4)生态影响源强分析,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 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 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 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等。可定量者给出定量数据如 占地(耕地、湿地、林地)、植被破坏量、淹没面积、 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 (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6)替代方案:工程选线、选址的合理性比较
(2)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持续 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重要生境识别
2、评价等级
(1)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2)区域环境变化情况 (3)水和土地变化情况 (4)是否敏感区 (5)工程影响范围
评价工作级别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情况 >50km2 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小于50% 生物量减少大于等于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多样性减少小于50% 物种多样性减少大于等于50% 2 1 2 1 2 1 工程影响范围 20-50km2 3 2 3 2 3 2 <20km2 / 3 / 3 / 3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1.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常作为评价的重点,也是衡量评价工作是否深入或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志。

然而,敏感保护目标又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按照约定俗成的含义,敏感保护目标概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法规已明确其保护地位的目标(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可按下述依据判别: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确定的保护目标保护目标依据法律⒈ 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环境保护法⒉ 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环境保护法⒊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环境保护法⒋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环境保护法⒌ 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环境保护法⒍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保护法⒎ 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法⒏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海洋环境保护法⒐ 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回游通道海洋环境保护法⒑ 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礁海洋环境保护法⒒ 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水土保护法⒓ 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水土保护法⒔ 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法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中,将一些地区确定为“环境敏感区”,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级别分类的重要依据。

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①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②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地等。

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
国际环境敏感区保护的启示
• 加强对环境敏感区保护的研究,提高保护技术水平 • 提高环境敏感区保护的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
加强国际环境敏感区保护合作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国际环境敏感区保护合作的建议
• 深化国际环境敏感区保护合作,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 • 加强国际环境敏感区保护政策研究,为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加强环境敏感区的建设管理
• 严格控制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 破坏 • 对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环保审批,确保项 目符合环保要求
提高环境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水平
提高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技术水平
• 加强对环境敏感区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保护技术水平 • 推广应用环境敏感区保护先进技术,提高保护效果
• 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敏感区保护的法律和 法规 • 地方层面:制定了针对地方环境敏感区保护的地方性法 规和规章
环境敏感区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 法律法规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措施
• 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环境敏感区的范围,实施严格保护 • 实施生态补偿: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补偿 •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环境敏感区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
环境敏感区的特点
• 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敏感性较高 • 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恢复力较低 • 环境敏感区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局部性
环境敏感区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环境敏感区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
• 环境敏感区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态过程 • 生态系统服务对环境敏感区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具有重 要影响
CREATE TOGETHER

环评项目中的环境敏感区划

环评项目中的环境敏感区划

环评项目中的环境敏感区划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项旨在评估和预测新建、改建或拆除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序。

作为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精确划定环境敏感区在EIA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评项目中的环境敏感区划的意义、内容以及方法。

一、环境敏感区划的意义环境敏感区划是指根据环境质量和环境功能特点,将项目所在地区划分为不同敏感程度的区域。

环境敏感区划能够识别出对环境影响较为敏感的区域,并对环保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敏感区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环评工作:环境敏感区划结果可以指导环评工作的开展。

针对环境更敏感的区域,需要更加详细、全面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确保环境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

2. 科学制定环保措施:环境敏感区划结果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对于高度敏感的区域,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划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划定环境敏感区,能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生态系统和环境敏感区域,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二、环境敏感区划的内容环境敏感区划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域环境敏感区:主要针对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河流和湖泊等,对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进行评估。

水域的环境敏感区划有助于保护并管理水资源,避免水质受到污染。

2. 土地环境敏感区:主要考虑土壤质量、耕地、森林、湿地、自然灾害易发区等因素,评估其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敏感性。

对于土地环境敏感区,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土地破坏、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3. 生态环境敏感区:主要关注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特殊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生态环境敏感区划有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4. 灾害环境敏感区:重点考虑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害等灾害风险区域,评估建设项目对灾害的敏感程度。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与管理成为重要议题。

本文将讨论环境敏感区的定义、保护和管理措施,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前景。

一、环境敏感区的定义环境敏感区指的是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或过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的特定地区。

这些地区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森林、湿地、河流和岸边、沿海地区等。

由于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和脆弱性,环境敏感区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二、环境敏感区的保护1. 立法保护针对环境敏感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可以确保环境敏感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环境破坏者的惩罚。

同时,还可以通过立法保护来提高公众对环境敏感区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氛围。

2. 强化监督和执法保护环境敏感区需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的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行为。

同时,要完善执法机制,加大对环境犯罪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达到警示效果。

3. 生态恢复与修复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敏感区,需要进行生态恢复与修复。

这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环境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生态恢复与修复的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三、环境敏感区的管理1. 建立管理机构为有效管理环境敏感区,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该机构应具备专业化的管理能力,负责环境敏感区的规划、保护、监督和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

同时,还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环境敏感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制定管理计划管理机构应制定环境敏感区的综合管理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调整。

通过科学的管理计划,可以实现对环境敏感区的有序管理和最大限度的保护。

3. 公众参与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相关管理机构应加强与社区、NGO等组织的合作,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增强公众对环境敏感区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敏感区影响预测及保护措施探讨

敏感区影响预测及保护措施探讨

敏感区影响预测及保护措施探讨
一、环境敏感区影响因素
环境敏感区包括悬崖、湖泊、热带雨林、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资源,这些环境敏感区常常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

环境敏感区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1、洪水泛滥:洪水泛滥导致环境敏感区的海岸、湖泊、森林等地形发生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工业污染:工业污染造成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环境敏感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3、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扩大,对环境敏感区的面积造成压力,影响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风暴等,可能会对环境敏感区内部的地形、海岸、湖泊等景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环境敏感区影响预测
1、预测所需数据:在环境敏感区影响的预测中,要收集影响环境敏感区的所有数据,包括气候数据、发展趋势、地形数据等。

2、环境敏感区影响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综合分析出影响环境敏感区的主要因素,以更清晰的分析出预测的结果。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是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福祉。

对这些重点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谓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重要湿地、生态脆弱区等。

这些区域往往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一旦受到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甚至可能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连锁影响。

环境质量监测是了解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布设监测站点,运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可以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

在大气监测方面,关注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水质监测则着重于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等指标的检测;土壤监测会涉及到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浓度等;噪声监测则主要测量声级的大小。

然而,仅仅进行监测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警。

预警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环境问题的恶化。

在进行预警分析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应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例如,对于大气环境,可以设定污染物浓度的阈值,当监测数据超过这个阈值时,就发出预警信号。

对于水环境,可以根据水质类别和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来确定预警等级。

此外,还可以结合气象、地理等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环境质量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

在实际的监测预警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会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些偏远地区的监测站点建设和维护也存在困难,导致监测数据的缺失或不连续。

另一方面,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而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提高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的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监测设备研发和投入的力度,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福祉,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湖泊、生态脆弱区等。

这些区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重要的生态价值,一旦受到污染和破坏,恢复难度极大,甚至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环境质量监测是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可以获取准确、及时、全面的环境质量数据。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如高精度的监测仪器、自动监测站、卫星遥感等,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覆盖重点区域的各个角落,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

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面,重点关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PM25 和 PM10)、一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变化。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会影响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

例如,PM25可深入人体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臭氧则会对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头,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加强工业废气排放控制、推广清洁能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等,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监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关键。

监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有机物等。

对于河流和湖泊,要关注水质的变化趋势、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此外,还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

一旦发现水质超标或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限制排污、开展生态修复等,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还能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通常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如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等。

这些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对这些区域进行精准、全面的监测预警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环境质量监测方面,需要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首先是大气监测。

通过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站,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大气污染分布情况,有助于全面了解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水质监测也是关键的一环。

在重点水域设置监测断面,定期检测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此外,生物监测方法如鱼类、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监测,能够反映水体的长期生态健康状况。

土壤监测同样不可或缺。

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进行检测,了解土壤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

同时,监测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等,以及化学性质如肥力、酸碱度等,为土壤保护和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除了上述常规的监测指标和方法,生态环境监测还应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

例如,对植被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以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

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至关重要。

预警机制应当能够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例如,当空气质量指数连续超标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减排措施;当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接近临界值时,提前采取治理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为了确保监测预警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环境保护行业环境敏感区管理探索环境敏感区管理的最佳实践与技术解决方案

环境保护行业环境敏感区管理探索环境敏感区管理的最佳实践与技术解决方案

环境保护行业环境敏感区管理探索环境敏感区管理的最佳实践与技术解决方案环境保护行业环境敏感区管理探索:环境敏感区管理的最佳实践与技术解决方案环境敏感区管理一直是环境保护行业中的重要课题,涉及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环境敏感区管理的最佳实践与技术解决方案,以期为环境保护行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思路。

一、环境敏感区管理的意义和挑战环境敏感区是指一些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河流湖泊等。

对这些区域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水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

然而,环境敏感区管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环境敏感区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管理和协调,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等因素。

其次,环境敏感区周边常常存在着各种人类活动,如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等,这些活动可能对敏感区造成负面影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最后,环境敏感区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遥感监测、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等,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二、最佳实践:综合管理与合作机制1. 制定综合管理计划:针对具体敏感区域,制定综合管理计划,明确管理目标、任务和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

2. 加强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积极开展环境敏感区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生态特征和脆弱性,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3. 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敏感区管理。

建立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共治。

4.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环境敏感区管理工作。

三、技术解决方案:遥感监测与智能化管理1. 遥感监测技术:利用遥感卫星,对环境敏感区进行定期、高精度的监测,获取关键环境指标的数据,实现区域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控。

2. 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智能化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敏感区域的实时监测、预警和智能化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与本水库项目有关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包括3处:濮阳县黄河湿地声级自然保护区、沿西环线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1 工程与重要敏感区域的位置关系
渠村引黄闸以东下游2.3km即为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黄河为界,主要区域位于黄河北岸以北和黄河大堤南侧以南区域,渠村引黄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见图6-1。

渠村引黄闸2005年改造,管设计引水流量100m3/s,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

调节水库南边界距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北边界最近距离为42km。

工程距离较近的饮水水源保护区有工程南部2.5km的“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工程东部1.5km的“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与水库位置关系见附图20。

6.2 重要敏感区域环境现状
6.2.1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黄河下游的上段,位于濮阳县南部黄滩区,涉及习城、郎中、渠村三个乡镇,全长12.5km,总面积33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00公顷,缓冲区面积1100公顷。

该段内物种繁多,生物类型多样,是黄河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之一,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区内已知脊椎动物208种(鸟类162种,兽类20种,两栖类9种,
爬行类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种(大天鹅、小天鹅、黄嘴白鹭、乌雕、灰鹤、呗额雁、灰雁等),属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23种(灰雁、苍鹭等),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18种(中白鹭、豆雁、赤麻鸭等),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23种(琵嘴鸭、普通燕鸥等)。

在已知的50种水禽中,豆雁、绿头鸭、斑嘴呀、普通秋沙鸭分布广、数量大,都在6000只左右。

在该区越冬的大天鹅、白鹭、苍鹭数量亦不少,冬季仅一个集中群就有200只,至少有3000只分布在该区。

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9科253属484种及变种,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2.2%。

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7种;裸子植物仅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5科249属476种及变种,占全省被子植物总科数40.9%,总属数的23.9%,总种数的13.0%。

在484种维管束植物中,木本植物有25种,草本植物459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1种。

另有黄河区域特有黄河虫实、荷花柳。

河流湿地包括河道、核心沙洲、芦苇沼泽、滩地、鱼塘、荷塘等湿地资源。

6.2.2 饮用水源保护区
根据河南省政府批复(豫政办[2007]125号)的《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与项目较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

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一级保护区为开采井外围100米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为北至黄河路南沿,西至化工一
路,南至国庆路,东以一级保护区边界往外延400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准保护区为濮阳市区除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的区域。

主要为市区备用水源井,分布于市区内的厂矿企业,供水能力为9万m3/d。

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一级保护区为开采井外围100米的区域。

二级保护区为马颊河、五一路、长庆路、黄河路、京开道、濮水河、供应南路、老马颊河、江汉路东、老东环路、苏北路、老马颊河所围的区域;濮鹤高速公路以南,长安路以北,东西两侧一级保护区外400米的区域。

准保护区位濮阳市区除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的区域。

供水单位为中原油田基地水厂,位于市区东部,主要供给油田基地生活和生产用水,供水能力为3万m3/d,现状实际供水小于1m3/d 。

6.3对重要敏感区的影响
本工程不在上述敏感区范围内,施工活动对上述敏感区基本没有影响,本节分析工程运行对敏感区域的影响情况。

6.3.1 对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界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
1、工程施工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本工程利用原有渠村引黄闸,不用新建,同时,水库南边界与保护区实验区最北边界距离为42km,水库施工不会对湿地保护区产生影响。

2、水库引黄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1)引水量对湿地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证取水(国黄)字[2005]第5600》规定,渠村灌区濮阳市引黄取水许可指标31685万m3/a,其中灌溉引水指标为28000万m3/a,渠村灌区(包括本水库引水量)灌溉需引水量为25460万m3/a。

水库工程不增加渠村引黄闸引水量。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中的总则要求,“实施黄河水量调度,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合理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防止黄河断流,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并实施年度水量分配和干流水量调度预案制度。

”各引水口应定期上报引水方案,并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合理引水。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考虑各用水户的需求,经水量统一调度后,能够保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用水需求,对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无显著影响。

当高村断面流量降至120m3/s的预警流量时,应关闭取水口停止取水,确保河流最低生态下泄流量。

(2) 引水方式的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水库引水时间主要在5月、7月、8月、10月和11月。

引水时间主要是非农灌时间和黄河丰水期。

正常的农灌时间段内,农灌引水与湿地需水之间存在一定的“争水”问题。

通过水库的引水调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补给与湿地需水矛盾。

同时,因为本项目引水量有限,在丰水期或非农灌时间段水库引水,对黄河的水文情势和流量影响很小,所以不会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显著不利的影响。

所以从引水量和引水方式上考虑,本项目的实施不会对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6.3.2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水库附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中原油田基地和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边界距水库边界的最近距离分别为
1.5km和
2.5km。

水库范围不在中原油田基地和沿西环线地下水保护区的
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但位于准保护区内。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准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站场,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渗漏措施;不得使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调节水库工程不属于污染型项目,不属于《规定》中的禁止建设内容,因此调节水库工程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准保护区内的相关要求。

两个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井群深度在120m左右,为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水源保护区主要由黄河侧渗补给,水库水来源于黄河水,水质有保障,同时水库位于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流向下游,主要渗漏去向为浅层地下水,且侧渗量较小。

因此水库建设不会对上述地下水源保护区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