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对联世界,触摸文化精髓
走近对联世界
走近对联世界,品味传统文化
——听钟玉梅校长对联课有感
江花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秀美隽永的一枝,自有它以来留下多少轶闻趣事,钟校长把对联带进课堂,把学生带进传统文化的长河里,这一瞬间仿佛时空穿越,我们沉浸其中,乐而忘返。
钟校长的公开课总是看似不经意,实则暗含玄机,处处伏笔,句句精到,这节对联唱主角的课也如此。
课一开始就是几副创意独特的嵌字联,巧妙地将几位老师的名字和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执教老师的底蕴、素养、才情也展露无遗。
接着介绍对联的特点、种类等没有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看所读的对联归纳总结,一点一点,逐渐清晰。
思维扩展训练的部分,由易到难地对,对一个字、两个字、短句,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一点一点被激发开来。
老师出句学生对这个环节老师出一个词学生对,再加大难度加上修饰补充的词,慢慢地成为一个长句,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练习,学生放开手脚对,对得十分精彩。
游戏环节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对,老师们被学生的热情感染,个个一展身手,一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妙对频出。
执教老师的简精到的点评,真诚的鼓励让学生们丢掉了羞怯,一个个成了妙语如珠的秀才。
在赏评师生们的精彩对联中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传统文化的传承才刚刚开始,作文一个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将老祖宗们留下的这些好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
听君一节课,受益永无穷,我愿多听多学多感悟,做一个真正、纯粹的语文老师。
宜春六小江花。
走进楹联世界 感受文化韵味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天边
2.“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
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___中 填写一字,组下联:淡月 隐 梅花
3.班内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
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 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 完成下联。
这些妙语连珠的商业楹联不仅仅体现
了行业特点,驻足诵赏词句,更能给 人以“美”的感受,细品起来也有一 股“深厚情怀”沁人心脾。这就是文 化的幽香。
了解楹联其中蕴含的“美”与“情”
这便是学习楹联的意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1.“月送花香浮小院”
是一副对联的 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总结:
虽然楹联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小小
的一隅,它上盖不过秦汉古文中敏锐的思 想锋芒,下又争不过唐诗宋词元曲的行文 悠长深远。但是,它却是小中见大,集韵 律、趣味、意境、哲理于上下呼应的两句 中,意境深邃,内涵丰富。
如果你想重温国学,重新修习历史,
那么,不妨从楹联开始吧。
忠 厚 传 家 久
既然同学们对楹联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运 用刚才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句,哪些是真 对联?哪些是假的?并说出理由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2.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随着文化的不断推进,如今楹联已经
走下楹柱,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对 联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可以根据当 时的语言环境或者场景,巧妙应对。 也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对 联。
沿着对联文化的长河
沿着对联文化的长河作者:吴倩来源:《走向世界》2009年第07期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对联的发展历程中,注入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挥之不去的情感。
写对联、卖对联、贴对联,经常通过国外民俗专家的镜头,印刻在各国人民的心中,他们也通过这座桥梁来欣赏和了解中华民族。
日前,本刊记者对话长期从事对联创作和研究的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字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听请他畅谈了对联和对联文化。
《走向世界》:您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对联的?徐超:始于刚记事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春联。
对联按用途分,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按使用处所分,有门联、楹联、堂联等。
它由对仗修辞格演变而成,赖于春联的流行而流行。
贴对联的习俗始于唐五代,宋代日渐流行。
明代以后,写对联、贴对联成了每年春节最有意义的文化大餐。
所以我和千千万万中国孩子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对联。
《走向世界》:您认为对联文化的精髓在哪儿?徐超:从内容上说,对联往往体现了人们的理想、信念、情趣,包含着“浓缩”了的民族精神。
从形式上说,它音律和谐,有音乐美;辞藻考究,有绘画美;整齐对仗,有建筑美。
同时,它又和汉字书写、书法相结合,体现了独特的汉语文化、汉字文化和书法文化。
它是极品的诗,又是极品的文;是精致的袖珍品,却浓缩了博大的精神。
对联文化的精髓,在于它是用上述特殊形式包装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智慧和语言之美,从而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中堪称极品的特色文化。
凭着这些,使它足有资格以特殊的身份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吸引世界。
对联同书法的联姻,更使它独领风骚: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怀,观赏可以广闻;可以美化庙堂大宇、庭院楼阁、山水园林,可以用于婚丧嫁娶、迁居贺寿、开张结业,庆功祝捷、欢度佳节;它能屈能伸,能雅能俗,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它是家家户户的艺术,各行各业的艺术。
这种艺术外国有吗?没有。
它的“专利”属于中国,因为它是独具特质的汉语言文字的产物,是睿智文化的产物。
走入对联世界,触摸文化精髓
乾坤福满 门” 辞 旧迎新 的如 : 老马识 途 。 , “ 奋驾 长车 帮助学生 走进他 们的作 品 . 了解 他们感人 的事迹 和 奔 富路 ; 银蛇献 岁 , 昭苏 万物舞 东风 ” “ 。 祥龙 回首辞 博大 的情怀 。教师调动 学生的参与欲用对联 的形 式
旧岁 , 蛇起舞迎 新春 ” 新 春贺喜 的如 : 春色春 光 概括 课文内容 .评价赏析作 品 .学生写 出 “ 金 。 “ 足智 多
春 节 . 春联 也 成 了喜 庆 佳 节 的 一 个 必 不 可 少 的环 来 , 古 今 名 人 忙 杀 ; 寻 澎 泽 宰 . 田 园 何 在 , 贴 把 欲 问 唯
节。 北宋诗人 王安石 的《 日》 云 :爆竹声 中一岁 桃 花 流 水 依 旧 ” 陶 渊 明 : 刚 直 不 阿 。 将 正 气 冲 元 诗 “ 的 “ 留
位 的硕 果 呢 ?
一
识 九 歌 心 ” 屈 原 :草 堂 留 后 世 , 圣 著 千 秋 ” 杜 的 “ 诗 的 甫 ;枫叶 四弦歌 , 独 天涯迁 谪恨 ; 阳千尺水 , “ 怅 浔 勾
、
让 学 生 自觉 地 走 近 对 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年的寒假 .学生都 可 以过上一个 快快乐乐 的 留 江 山 别 离 情 ” 自 居 易 : 却 怪 武 陵 鱼 。 的 “ 自洞 口归
春 似 海 。 天 福 地 福 如 山 ” “ 海 皆 春 春 不 老 , 洲 谋 , 福 、四 九 吴用 智取 生辰 纲 : 密 一疏 。 志误 失 金银 担” 百 杨
同乐乐无穷 ”等雅俗 共赏 的喜庆 联让 人过 目难 忘 。 的对联 概括 《 智取 生辰 纲》 主要 情节 。 一人 之辩 用“ “ 问渠 那得 清如许 , 为有 源头 活水 来 ” 让 学 生从 民 重 于 九 鼎 之 尊 。 寸 之 舌 强 于 百 万 之 师 ” 评 价 烛 . 三 来 俗 中感受 对联 的魅力 .从 而 养成 在 生活 中寻找 题 之 武高超 的游说技 巧 .这 样既 激发 了学生 的兴 趣 . 材, 自创对联 , 这样对 联就 不再是 高深 的知识 了 . 而 又提 高了读 写能力 。学生在课 堂上主动 向老 师请教 变成 了生活 中不 可或缺 的一道 文化佳肴 。
走进楹联世界感受文化韵味教学文案
课堂总结:
❖ 楹联只有两句,却是小中见大,集韵 律、趣味、意境、哲理于上下呼应的 两句中,意境深邃,内涵丰富。
❖ 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不妨多留心观 察生活中的楹联,楹联不仅仅能体现 一个人的智慧,更将深厚的文化融入 其中,我们读一些楹联,跟身边人说 说其中的内涵,也可以跟同桌对对联 ,将这种传统的文字游戏传承下去。
2、用下面十个字编成一副对联:
瑞、里、九、风、千、雪、绿、春、飘、州
3.班内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 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 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 成下联。 ❖[参考人物]悟空、武松、鲁达、林冲……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只章八大家。
走
进
生
一 园
活可
半 亩
半 亩 能
纳 世
园
容 天
间 情
餐
下 事
厅
百
三
年
步
千
五
年
步
品
看
贤
天
章
下
牛刀小试
1.请你给下列对联的下联添加一个字,使之成 为一幅完整的对联。
上联:轻风拂细柳 下联:淡月___梅花
走进楹联世界 感受文化韵味
长阳中学 韩小雪
一、明规则 家
风
事
声
国
雨
事
声
天
读
下
书
事
声
事
声
事
声
关
入
心
耳
楹联是贴于或刻于楹柱 之上的,字数相等、词 性相同、内容相关,能 体现精神追求的一对富 有文化韵味的句子。
论把楹联文化融入艺术教学的意义
论把楹联文化融入艺术教学的意义楹联中蕴含的内涵美和形式美,能够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文在介绍楹联文化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加强楹联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标签:楹联文化意义艺术教学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
汉字的单音节特征、四声平仄的音韵变化、词义的丰富多彩,使对仗这种集形式美与内涵美于一体的艺术呈现方式成为喜闻乐见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传播工具的不断更迭、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阅读方式的不断更新,喜爱阅读楹联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怎样让丰富多彩的楹联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知楹联蕴含的深刻而又朴素的人生哲理,以指导修正自身的人生理想,担负起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一、楹联文化的重要价值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一种文体,楹联以其短小精悍、雅俗共赏之特性而广为流传,比之其他方式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自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名艺术老师,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楹联背后的故事,与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主体,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分三个价值层次来认识。
1.初级价值,这是最直接的功利层次。
楹联以其“五对一联”的严格体式,内容广泛而语言精练,上下联词语或近义或反义,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在修辞上有常见的比喻、拟人、对比、反语,更有特别的叠字、反复、复叠、顶真、析字等法,对提升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学习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大有裨益;吟诵楹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歌唱能力。
2.中级价值,即是楹联文化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价值。
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人们运用这种文学形成表达心愿,寄托思想,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讴歌社会真善美,鞭策人间假恶丑。
通过大量的传统优秀楹联作品的诵读记忆,学生有意无意间得以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历见数千年风雨沧桑,感受华夏习俗的风尚与流变,沐染美好的情感与振奋的精神,其文化意义不可谓不丰富而深远。
从对联中感受其文化内涵
从对联中感受其文化内涵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它的格律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从文体欣赏的角度看,宏观上它的特点是:
一、从对联的最高境界上说,首先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抒情文体,我们可以欣赏其文学性。
与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对联于明清以来,继诗、词、曲之后,成为文人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作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全盘地移植古典诗词的一套成熟的鉴赏理论体系,然后接合对联独特的文体特色,展开对联文学的鉴赏活动。
二、从对联的一般层面上说,它又是一种服务生活的实用文体,我们可以欣赏其功用性。
春联、赠联、喜联、挽联及各种行业联使对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实用文体的特点,对于对联的这一审美特点进行鉴赏,需把握切题和允当这两点。
针对某一场合的联语要贴合并进一步烘托这一场合的气氛,针对某一人物的联语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联语要十分切合撰联者的身份。
三、从对联的基础层面上说,它还是一种讲求技巧的游戏文体。
我们可以欣赏其趣味性。
对联充分发挥了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运用各种技巧,使对联作品呈现出风趣活泼、引人入胜的特色。
而另有一类被称为“巧对”的作品,并不表达任何的主题思想,仅以文字技巧取胜,同样给人趣味盎然之感。
对于对联的鉴赏,是对联应以立意为主,以境界至上,以格调为先,形式技巧不可偏废。
走进对联世界
方法指导 1、把握对联的基本特点 2、进行联想和想象 3、仿用已有的修辞手法 4、利用传统的对联口诀《声律启蒙》 利用传统的对联口诀《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 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学对歌诀》 《学对歌诀》
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配对联
对对联
1、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发愤识遍天下字 雨滋春树碧连天 腊梅吐芳迎红日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立志读尽人间书 绿柳展枝舞春风 风送花香红满地
2、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 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腹中空。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上下联平仄相谐,仄起平落。上联最后一字是仄 上下联平仄相谐,仄起平落。 声,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 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
日 耀 长 天 画 卷 红
春 回 大 地 诗 行 绿
6)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 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字。
《走进对联世界》教案
《走进对联世界》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对联的特点;2.探析解答对联题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和学生一起回忆七年级下学期举办的寻找“最美对联”综合性学习活动,欣赏四副评选活动中得票较高的对联。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3.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4.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有路志能攀。
二、引导学生观察对联,一起小结对联的特点和张贴方法。
(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艺术,广泛用于节庆、建筑、装饰、应酬等方面。
对联一般虽篇幅较短,但内涵极为深宏,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物无所不包,许多还有巧妙的构思,再配以精湛的书法,为人们喜闻乐见。
(二)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2.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内容相关。
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平仄相协。
仄起平收: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三)对联贴法:传统贴法是面向大门,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
很多对联还有横批,横批,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传统写横批的顺序是自右而左,现在也有的横批是自左而右写的,这个时候对联的贴法会不会有不同呢?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作为课后探究性学习小项目。
三、根据对联题常考的题型设计了三个游戏,分别是对号入座、排兵布阵、应对自如,让学生通过游戏,学会如何运用对联知识,掌握解答对联题的规律和方法。
(一)对号入座(2018 年广州中考题)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二手书店选一副对联,下面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下联:精印人间好书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对联的关键词去理解对联含义,关注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学典故,可用排除法。
走进对联世界感受传统文化
走进对联世界感受传统文化作者:薛薇莎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6期(福建省厦门市集美第二小学)摘要: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对联作文语文老师,如果能珍视“对联”这一瑰宝,把对联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感知对联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初步学习欣赏对联的方法,一定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开启兴趣之门,走进对联世界要想引导学生走进对联世界,就要激发他们对对联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乐于研究和探索,有了兴趣,才能对学习本身保持热情,学得出色。
片段1:同学们,你们看这样一副对联(屏幕展示——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当时的地方官员是郑板桥,他看见这户人家的对联后赶紧派人送去了年货和衣物,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议论纷纷,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我故意卖了个关子说:“其实啊,这副对联里隐含着这户人家想表达的诉求:缺衣少食。
但是这和对联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快,同学们悟出来了,原来是缺“一”少“十”,取其谐音,很有意思。
通过这个小故事,激发了学生对对联的探索热情。
老师这儿还有一副对联,此联传说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上联:福无双至下联:祸不单行看了这副对联,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呢?很多同学发言了,一个同学说:“一般的对联都寓意着吉祥幸福,这副对联怎么含义不大好啊?”我说:“是啊,谁叫王羲之的书法写得太好呢!相传有一年他贴出的第一副春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景新家’,此联非常贴合新春的景象,刚一贴出,即被人趁着夜色揭走了。
王羲之也不恼,又写了一副,这副是‘莺啼北里千山绿,燕语南邻万户欢’,此联一出,你们猜怎么样?”“又被偷走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可这天已是除夕,左邻右舍都贴上了对联,唯独自己的家门口空空如也。
走进对联世界(教案)
走进对联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简史。
2、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3、能把握对联的节奏和语调。
4、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4教学难点:对联的节奏和平仄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每逢过年,最能表现我国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风俗是什么?过年时,负责为家里买过对联的同学请举手。
贴过对联的请举手。
对联真可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许多年来,对对联的考查在全国的中、高考中都频频出现。
在实际生活中,如春节、结婚、祝寿、办丧事时,对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场的诸位,这一辈子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绝对少不了要跟对联打交道。
因此,不管考不考对联知识,不管我们的成绩是优是劣,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地用途,有哪些类别,有哪些趣味呢?希望通过这节课,你能有所收获。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联世界去探索一番吧!二、预习检测。
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出自己所想到的春联,谁能说说两副对联中哪一副的字写得最好,哪一副的内容表达最好。
三、新授。
(一)欣赏我的春联作品。
(二)对联的含义。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里有思想、有情趣、有艺术。
欣赏对联有益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三)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
【板书:对联特点】1、学生畅谈个人看法。
(或者前后四人一小组,先讨论,后畅谈小组看法)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就你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包括现在黑板上的几副对联,你感觉大多数对联都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可就学生的答案适当板书到黑板上。
】2、师生共析对联特点。
(学生已经谈到的特点,可以略讲)【课件展示两副对联: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对李白诗歌成就的称赞)②东南西北八方吉庆,春夏秋冬四季平安】(1)探讨对联字数上的特点。
[通过,对联,感受,其他论文文档]通过对联感受传统文化
通过对联感受传统文化通过对联感受传统文化去年在接近期末的一节课上,“小书法家”陈莞灵同学谈起春节前要和家人一起卖对联,他接下来的疑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春节就快到了,为什么家家户户要贴对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他这一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很多同学表示不了解,但同时也显得兴致勃勃。
一.借助兴趣,制定计划同学们的发言让我心里一动:这不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吗?于是我趁机对同学们说:对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但你们对于对联知道多少呢?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低头陷入沉思。
我接着说:“咱们就组织一次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活动吧,让大家一起去感受对联这一独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一致说好,于是“了解对联,感受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
说做就做,在新学期初大家就商量要好好完成这一实践主题,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对联探究活动,并在学期末拿出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分组,自行选定组长。
分组后开始讨论小组分工,经过各小组热烈的讨论,然后归类整理,生成了4个小主题,分别是对联的常识、对联的搜集、对联的创制以及对联的书写。
二.传授技巧,提供支持要很好地完成这个调查工作,同学们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所以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我尽量帮助大家做好参与调查和整理的准备。
1、进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保证同学们外出活动时的安全。
2、装备好知识技能,培训大家对资料进行正确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纳。
比如我会给大家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⑴上网查资料;⑵图书馆找资料;⑶到书店买有关对联的书籍;⑷访谈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老师;⑸把人家贴在门上的对联写下来;⑹请专家作讲座;⑺打电话给亲戚、朋友;⑻网上论坛。
3、配备小组指导老师,请班上其他科任老师帮忙指导。
4、做好采访技巧方面的培训以及准备好相关设备如相机、录音机和笔记本等。
三.分组协作,深入调查接着就要进行实质性的调查活动了,4个小组4个小主题,各小组民主推选组长及选择自己喜欢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并按计划有秩序地行动,以下便是各小组具体的实践内容:(一)对联常识组: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
走近对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近对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者:朱丽敏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10期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灵活用词、简洁造句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从小就很喜欢对联故事,想不到这一爱好也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收获。
苏教版第二册练习八中有两副春联,分别是“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想是不是也该让学生了解一下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一下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呢?于是我问小朋友想不想听个对联故事呢?学生一听,精神立刻为之一振,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讲:“有个家里卖豆芽的孩子写了副对联,好多自认为才子的家伙都读不出来,一个个落荒而逃,这副对联的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
我顺手就把这副对联写在黑板上。
学生见了立刻摇头晃脑读读开了:“chángchángchángchángcháng……”我微笑摇头,有个学生立刻抢答道:“我知道!我知道!应该是zhǎng zhǎng zhǎng zhǎng……”我继续摇头,学生急了,一个个“chángchángcháng zhǎngzhǎng zhǎng”地乱读一气,最后大家都问我:“老师,到底怎么读啊?”我见时机差不多了,公布答案:“上联应该读成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chángzhǎng,下联应该读zhǎngcháng zhǎngchángzhǎngzhǎngcháng,横批是chángchángzhǎngzhǎng。
这个小男孩是说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家里的豆芽快快长长。
”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啊!太有趣了!”我接着说:“这可是利用了我们学过的多音字知识呀!”学生意犹未尽,纷纷说:“老师还有吗?再讲一个吧!”见学生的兴趣被我调动了,我又讲了一个:“有个丞相在家宴客,许多文武百官都去了。
体验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对联趣谈教案
体验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对联趣谈教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而对联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完美。
本文将从对联的定义、历史背景、分类与特点等方面对对联进行全面探讨,以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两句意思相对、形式相对的诗句或文句,对联的形式有横对、竖对、回文对等。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意思相对、充满韵律美感。
对联既可以单独作为一种艺术品欣赏,也可以用于装饰、悬挂、祈福、课堂教学等方面。
二、对联的历史背景对联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过程中。
我国的对联起源于唐朝,经过宋、元、明、清等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今天依然发扬光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三、对联的分类与特点1.对联的分类横联:两句并列排列,结构对称,通常分别写在门楣两侧或匾额上方。
竖联:两句上下相接排列,通常以一、三、五、七为横排的。
回文联:又叫回头对,是一种类似于回文的对联。
对联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诗歌、散文、歇后语、谚语等多种表现形式。
创作时要注意对联的意境和寓意,文字要工整、通顺、清晰。
2.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特点主要是充满艺术美感和声韵美感。
对联的字数要求相等,词语要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表达含义深远。
对联的格式有规则,但创作时要有灵活性,结合实际需要,妙笔生花。
四、对联的传承与创新对联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联的传承需要防止流于形式,需要注重对联的理解和灵活创造力,同时也要注重对联的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对联的创新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创造性发展。
现代的对联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横、竖对联形式,又有短篇对联、新诗对联,以及电脑对联等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对联也在不断创新,使之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需求,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领略《对联》中的智慧与文化精髓
领略《对联》中的智慧与文化精髓2023年,人类已经迈入了崭新的时代,科技、文化和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领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探索,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
《对联》作为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文化,其所蕴含的智慧和文化精髓也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欣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对联》中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所在。
首先,可以从《对联》的起源和特点入手。
《对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同时也是笔墨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的特点是对称、对仗和压押,形式具有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的特点。
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特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之一。
因此,研究《对联》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化艺术历史,同时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可以从《对联》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入手。
《对联》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一种可以传递思想和智慧的艺术形式。
《对联》中所蕴涵的智慧和思想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
例如,“黄粱美梦”“有志竟成”等等,这些都是对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思想理念的一种精炼表现形式。
这些思想内容可能是依据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想而创作,其所蕴含的智慧不仅在于其表面的意义,更在于其深层的思想内涵。
通过研究《对联》中的智慧和思想,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精神内涵。
再次,可以从《对联》与时代的关系入手。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发生着变化。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新时代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发展。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载体,其创作也需要充分反映时代精神,以更好地表达人们对于时代发展的思考和见解。
同时,在适应新时代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对联》的基础上进行有所突破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最后,可以从《对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入手。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对联
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对联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对联活动动机: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活动过程: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第一个环节:知对联小组活动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㈠知识介绍组:讲述有关对联的知识。
要求学生以《我是对联》为题讲述对联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入对联世界,触摸文化精髓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涵盖了词汇、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近几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多次出现,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既弘扬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渐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身上留有烙印,又从仿写的角度考察了学生的语言功底,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对联通常不超过十个字,但“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用此种方式考察学生,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学生思想条理,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为教者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并融进时代的个性,结出浓郁的有文化品位的硕果呢?
一、让学生自觉地走近对联
每年的寒假,学生都可以过上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贴春联也成了喜庆佳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师在放假布置寒假作业时,叫学生收集几幅有特色的春联,传统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辞旧迎新的如:“老马识途,奋驾长车奔富路;银蛇献岁,昭苏万物舞东风”,“祥龙回首辞旧岁,金蛇起舞迎新春”,新春贺喜的如:“春色春光春似海,福天福地福如山”、“四海皆春春不老,九洲同乐乐无穷”等雅俗共赏的喜庆联让人过目难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从民俗中感受对联的魅力,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寻找题材,自创对联,这样对联就不再是高深的知识了,而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佳肴。
二、把对联融进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进一些对联知识的讲解,师生共同赏析一些有关的名联,进一步认识到对联中所包含的文化韵味,对课文的有关知识熟记于心,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从课文中找对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主席用谢缙的一幅对联为主观主义者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用“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来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到建设祖国的大潮中。
通过对联可以了解文化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诸葛亮;“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的屈原;“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杜甫;“枫叶四弦歌,怅独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的白居易;“却怪武陵鱼,自洞口归来,把古今名人忙杀;欲寻澎泽宰,问田园何在,唯桃花流水依旧”的陶渊明;“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怨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的鲁迅,这些对联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感人的事迹和博大的情怀。
教师调动学生的参与欲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评价
赏析作品,学生写出“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百密一疏,杨志误失金银担”的对联概括《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用“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尊,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评价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技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读写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请教应对技巧,推敲字词,课间三五同窗咬文嚼字,炼字炼意,不知不觉中对联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语言训练的方式。
三、带领学生寻访历史名胜的名联
苏明拙政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一幅对仗工整的名联,还有济南千佛山趵突泉的名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二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巧用叠字和比喻;山海关孟姜女庙的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同音假借的特点描画云彩时聚时散,潮水忽涨忽落,万千气象。
还有苏轼题武昌黄鹤楼“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气势非凡。
历览天下名联,触摸文化精髓,神秘悠远的知识就这样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脑海。
当前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创新教育的重任,创新的前提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唯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所以还应搞一些有关对联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查阅有关书籍,上网下载有关资料,了解对联的起源、兴起、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我国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化历史,自觉地继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
还可以组织“有奖征联”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民族情感,这样既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语言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文言知识、修辞手法、语法学产生兴趣,更能促使他们活学活用,在中国古老文化中畅然遨游,在语文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