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 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 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 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 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 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 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 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 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 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 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 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 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 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 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 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 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 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 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 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 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 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 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答谢中书书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借助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尝文章美丽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体会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尝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同学理解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班级同学,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力量偏低,思维力量、审美力量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同学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同学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育同学的观赏力量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育同学的文言文阅读力量。
为此,我主要采纳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争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观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现),老师用美丽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的伴侣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答谢中书书》赏析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赏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之作,《答谢中书书》全文结构巧妙,把山川之自然美描写的淋漓尽致。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题解《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赏析《答谢中书书》
赏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bì),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qí)者。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篇散文以简洁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以及隐逸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感。
首先,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壮丽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作者用寥寥数语,刻画出山川之壮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描述了山石之色彩斑斓,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则表现了山林之四季常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更让人沉浸在自然风光的优美之中。
其次,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了早晨猿鸟齐鸣的景象,给人以和谐、生动之感。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描绘了夕阳西下、鱼儿欢跃的场景,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忧虑。
最后,作者通过隐逸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实是欲界之仙都”,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净土的赞美和留恋。
他向往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共舞的生活,这种情感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练、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描绘和情感表达。
这篇散文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艺术品。
它让人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也让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真谛。
除此之外,《答谢中书书》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爱护和追求自由、自然的向往。
《答谢中书书》全文及 翻译
《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答谢中书书——陶景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相关阅读: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八年级文言文全文翻译初一年级文言文翻译与赏析中考备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精选汇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南朝·梁]陶弘景【作者小传】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划灰中学书,读书万余卷,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即引为诸王侍读,官奉朝请。
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讨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谥贞白先生。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王运熙曹旭)【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与陈伯之书[南朝·梁]丘迟【作者小传】丘迟(公元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答谢中书书》翻译
《答谢中书书》翻译《答谢中书书》翻译《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下面是YJBYS店铺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篇一:答谢中书书翻译】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篇二:答谢中书书翻译】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篇三: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翻译】。
《答谢中书书》译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译文及注释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答谢中书书用文言文回信
答谢中书书用文言文回信
尊敬的中书大臣:
谨谢中书书,倾情赐书,余甚感荣幸。
自谢之心,难以言表。
敬启大臣,以书答谢。
既得中书赐书,充实智慧,益增见识。
书中言辞翔实,宛若亲启,使愚者受益匪浅。
感谢中书大臣厚赐,使受书之人心悦诚服。
书至之时,一览文字,便见笔墨翰风,端庄雅致。
似闻古人墨香,宛如亲临其间。
遥想贵大臣亲笔所书,情不自禁,心悦臣服。
中书言及为国之道,蕴含至理名言。
深感大臣之忧国忧民之心,恪守儒者之道义。
愚者虽浅学薄谙,愿能默受教益,致知弥厚。
中书书中,引经据典,横溢文学之气。
如沐春风,书中之理思,犹如临渭之清泉,流淌心田。
借此机会,再谢大臣垂赐,使得受书者得以参透圣训。
所得书札,珍而重之,将为终身之宝。
藉此谢辞,表达谢忱,祈望大臣健康平安,执掌文翰之职,国泰民安,恭候殷切之再赐。
敬启中书大臣,忝具蕭何之谢书,以表至诚之敬。
臣某謹上
敬顿!。
《答谢中书书》原文和翻译
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 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 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3/6
4/6பைடு நூலகம்
5/6
6/6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 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 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 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 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课《短文两篇》、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6 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全梁文》〔中华书局 1958 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 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 集》。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译文2: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答谢中书书》译文3: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和译文和注释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和译文和注释《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无*。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鉴赏《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答谢中书书》 原文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
俱:都。
7.歇:消。
答谢中书书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2、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写
三、感叹自然美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明主旨, 呼应前文。
自学指导二
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从文中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品析,然后 小组交流展示)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 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精读课文,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 映成趣。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 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 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 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 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两分钟后,比比谁读的最好。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鉴赏《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动静结合描写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动静结合描写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动静结合描写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动静结合描写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为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为动;一说:‘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为静,‘清流见底,五色交辉。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
)。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
能力提升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 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 图片,用今天学习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 与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 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 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消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鳞在,水 借中代的鱼鱼。。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 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 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 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 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 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 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 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 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7、短文两篇(总2课时)第1课时答谢中中书活动策划人:余赛云备课组长:审核领导: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中书》。
二、活动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活动导学活动1:【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___________,字通明,自号 ______, ________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_____________”。
2、注音写字: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5、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讨论交流质疑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 _____”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活动3:精读精练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填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活动4:检测反馈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2)横柯.()(3)一百许.里()(4)猛浪若奔.()(5)负势竞上..()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
(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听觉方面描写了山中泉喧鸟鸣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写人在此境中的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提升(整节课的知识点、要点进行总结)17、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18、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布置作业19、《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课题:26、记承天寺夜游(总2课时)第2课时活动策划人:余赛云备课组长:审核领导:三、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四、活动目标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背诵并默写课文。
三、活动导学活动1:【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1、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欲:___________________(2)欣然..起行欣然:_________________(3)遂.至承天寺遂: ________________(4)盖.竹柏影也盖: ________________(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_________________(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7)念.无与为乐者念: _______________(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_________________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5、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活动2:全班讨论交流质疑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活动3:检测反馈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2—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1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四、总结提升(整节课的知识点、要点进行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一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五、布置作业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17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