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文化地理概述共28页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庐山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庐山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庐山实习报告庐山实习报告1、庐山地区地理概况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中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会处,江西省的北端,在九江市域的东南部。

北临长江,东滨鄱阳湖。

距南昌115km,有昌九高速公路相连,沿长江上溯246km可抵武汉,顺江而下464km至南京、836km抵上海。

特有的“吴头楚尾”、“三省交会”的地理位置,使得庐山地区的旅游市场腹地广阔,风景名胜影响较远。

庐山地区区位优越,水、陆、空交通条件兼备,对外联系十分便捷:该地区有庐山火车站与全国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直接相连,有昌九与九景等多条高速公路通达临近城市;从南昌国际机场经昌九高速公路到庐山牯岭镇约130km,庐山机场“九江机场”距离牯岭镇也仅30km左右;该地区濒临长江,坐拥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还可以由紧密相邻的鄱阳湖与赣江相连,直达江西省南部腹地。

庐山地区及其依托的九江市历史上就是沟通岭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水陆要道、通都大邑,具有“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如今更是中国南北经济交往的要冲。

因此,该区享有独特的经济区位条件。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

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

6~8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

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含鄱口等。

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

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

1935年始收回。

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

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

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

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2、牯岭镇城市地理特征牯岭镇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沿谷地建成,顺地势形成以东谷、西谷以及牯岭街为主体的一心三轴的城镇结构,形似蝴蝶,同时也形成了三片五区的功能布局,包括东谷、西谷、牯岭街三片,以及住居区、商业区、两个旅游服务区、别墅文化区的五区。

庐山文化

庐山文化

文化价值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

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

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自然景观《登庐山》[原](古体)攀千仞削壁,临万丈深渊。

过崎岖盘道,登巍峨峰巅。

天高地险,流水潺潺瀑飞悬;穿云破雾,清风拂拂衣衫翩!惊心动魄,喷雪鸣雷双耳愦;恸地憾天,波翻浪涌乾坤旋!断桥飞度,风声鹤唳肝胆裂;逶迤而上,缥缈一身似神仙!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龙首岩,侧看成峰横似岭,高低远近不一般,要知庐山真面目,携云伴雾不下山!锦绣谷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

庐山文化

庐山文化

庐山名字的由来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

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

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

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 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

为什么称之为“庐山”?有什么依据?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

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究意是怎样来的?这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

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

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

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

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

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

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

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

庐山简介

庐山简介

庐山(一)、地质概况: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

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

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1)地层与岩性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为老,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主要岩层有片麻岩、匡顶板岩与仰天坪页岩等,其东南部尚有大片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出露。

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1474M)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南部在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喷出酸性变纹岩,燕山运动中有大量侵入岩产生,产生混合岩。

)。

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亦各大月山粗砂岩)与牯牛岭层。

大月山粗砂岩岩性艰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

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

牯牛岭层可分为二层: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层、千枚岩;下层——女儿城砂岩。

它们往往交互成层。

女儿城砂岩较坚硬,出露之处,多为山脊,如女儿城、日照峰、蚱蜢岭、含鄱岭、九奇峰、上霄峰与玉屏峰等,均由此岩层组成。

上部的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千枚岩,岩性软弱,多被侵蚀,形成次生谷地,如大校厂、船洼、西谷、七里冲、小天池等。

庐山外围零星出露寒武系以后的各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成因类型复杂。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庐山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庐山

庐山耸峙于长江和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最高峰汉阳峰海拔 1474 米,山体面积 282 平方公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 302 平方公里。

东依鄱阳湖,南望滕王阁,西临京九线,北枕扬子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

四周陡崖峭壁,气势宏伟雄奇;而山顶牯岭一带却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 ,溪流潺潺,体面秀媚。

森林覆盖率达 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时常云雾迷蒙,所以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地处江南台背斜与下杨子坳隐的交接带,区内地层除三叠纪外均有系统的出露,构造明显,展现出地壳演化的主要过程。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

主要有北东向华夏式构造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构造。

许许多多的断裂构造,形成众多的山峰。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地质形成约八万年,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

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

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

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

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北部以招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秀媚的岭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由一系列的断层崖,形成宏伟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门涧。

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着阶地和谷阶。

山上和山麓地带都存在着古地面。

在庐山与长江的交接地带、鄱阳湖的形成与扩张、塑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湖滨地貌,与之相连,长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变,湖洲交织的鄱阳湖大平原,形成为了多种地貌的汇集,表现出极高的地理地质科学价值与旅游欣赏价值。

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迷蒙。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之庐山PPT课件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之庐山PPT课件
第9页/共22页
白鹿洞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建于公 元940年,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重建扩 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着中 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
第10页/共22页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规划、开发牯岭避暑地,代表着 西学东渐的新趋势。到20世纪初,牯岭曾经汇集二十余国的数 千名基督教传教士,兴建欧美风格的避暑别墅近千幢,以及各 宗派的教堂多座。形成中国最有规模的一处避暑胜地和山地别 墅群。今天,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在庐 山各有一席之地。
第19页/共22页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1点中对于文化遗 产的说明:“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 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 合体”,以及第二条第3点中对于自然遗产的说明:“从科学、保 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 然区域”,庐山不仅具有秀美的以“奇、秀、险、雄”为特色的自 然风光,而且还具有庐山山水诗文化以及白鹿洞书院这样的文化价 值深厚的历史场所,还有各式迥异的异国建筑,故符合对于自然遗 产和文化遗产的定义。另外更加突出的是,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 代著名的书院,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深远,彰显了庐山文化名山、 教育名山的特色,故庐山还被评为“文化景观”。庐山不仅因其 “匡庐奇秀甲天下”这样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还以白 鹿洞书院“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这样独一无二的历 史文化意义而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因此而言符合遗产的真实性标 准。另外,庐山的秀丽景色千百年来一直保存完好,愈发地优美动 人,而白鹿洞书院也得到了很好的崇仰与保护,至今犹存,因此独 具完整性优势,符合遗产的完整性标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 将会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000年其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很差,多年都 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上缺少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的支持,旅游业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制约;风景区旅游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比较突出。

庐山概况讲解

庐山概况讲解

• •
在同一时期均由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胜地中,以江西牯岭的规模最大。其次是河北北戴 河、浙江莫干山和河南鸡公山。规模较小的还有福建鼓岭(英文Kuliang)等。 庐山有资料显示,庐山牯岭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6.8°C,按照气象学的季节划分,牯岭自11月上旬到4月 上旬为冬季,在长达5个月的冬季里,冰雪常有,所以庐山别墅的石墙一般厚50厘米左右,它冬挡寒风,夏 抵暑热.别墅所使用的石料多为花岗岩和石英砂岩,庐山石工对粗毛石的整形加工分为两种,其一俗称" 菠萝皮"就是对毛石的凿削比较粗放,就像菠萝皮,其二,俗称"荔枝皮",加工就要细一点,像鱼鳞一样的点 凿比较密!在砌法上有一种被称为"一面镜"就是把石块凿成15厘米厚的方形板块,竖砌在石墙上.都说 庐山房屋铁皮盖,但实际上庐山还有十多栋采用星子县的青石板做瓦的别墅.这些青石瓦有的是正方 形,有的是黄金分割的矩形. 1935年12月30日,中英就交收牯岭避暑地达成协议。当天晚上,庐山所有中国居民,提着灯笼, 走到街上,进行“万人游灯会”,庆贺庐山回归。1936年1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这一避暑地。 用胡适的话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东谷南面不远处的芦林避暑地由俄国东正教会开辟,规模较小。1919年租给汉口俄租界。1924年 连同汉口俄租界一起被湖北省政府接收。1929年转归江西省庐山管理局。1955年拦水形成一个风 景优美的水库(芦林湖)。芦林一号是1960年建造的毛泽东别墅。现在是庐山博物馆。 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洪涌而至,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 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 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 个角落。 1897年1月14日,美国传教士赛兆祥在庐山购地建造别墅。以后夏季,赛兆祥和家人常从江苏来庐 山避暑。赛兆祥的女儿赛珍珠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充满感情地回忆道:“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 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距我家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泉水晶莹清澈, 可以直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赛珍珠后来因长篇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 享誉世界。起先被称为“赛兆祥别墅”的房子,现在改为“赛珍珠纪念馆”。

庐山

庐山

第一章庐山地区地理概况1. 地理位置2. 气象条件1 3. 水文条件1 4. 植被土壤1 5.地质地貌1 6. 人文环境第二章气象气候1 .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2.山地气候特征及九江星子的比较3.气候观测数据的分析第三章地质1.庐山地区地层及岩石特征2.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3.庐山地史演化简析4.庐山地区地貌类型及特征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5.庐山地区地貌发育规律6.冰川地貌问题讨论第四章植被1.庐山地区植被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主要代表种群类型)2.植被演替及演替顶级群落、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3.对庐山地区植被开发利用或保护的看法(自然或人工)第五章土壤1.庐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2.各种土壤类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3.山地土壤地带性土壤对比分析及土壤改良设想第六章水文1.庐山水文基本特征2.庐山水环境状况简析3.庐山水资源供需分析第七章地理环境综合分析黄龙寺结束语前言本次实习从2009年8月17日开始,至2009年8月26日结束,历时10天。

实习地点为庐山地区,包括庐山山区、星子县和九江市。

参加的人员包括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07级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队医等共100人左右。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1)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认识庐山地区的地理概况,并对地理学有一个综合的认识;(3)掌握庐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水文状况、气候状况、人文状况和生态状况;(4)了解与熟悉依据地理现象进行地理思考和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过程;(5)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对主要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人文等,运用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次实习是一次广泛系统的地理学教学实习。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地理位置庐山地区位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会图1-1 庐山区位图处,“承东启西”,“迎南接北”(图1-1)。

庐山简介

庐山简介
地理位置 主要景点
美图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理位置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 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 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 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 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 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 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 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 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 拔1474米。
美图欣赏
主要景点
三叠泉 芦林湖
五老峰
三叠泉
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誉为“庐 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 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 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 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故名。立于 泉下盘石向上仰观,但见抛珠溅玉的三叠泉 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 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经阳光折 射,五光十色,瑰丽夺目,恰似银河九天飞 来。立于”观瀑亭”可又俯视三叠。听瀑鸣 如击鼓,吼若轰雷;见瀑像喷晶抛珠,水洒 溅玉,连垂素练,落入深谷。仰看与俯视各 蔚壮观,自成美趣,故有“不到三叠泉,不 算庐山客”之说。
芦林湖
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 景致优美。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 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 洲两峰之间。 湖水洁净清澈,碧清如镜,山色倒 影,相映成趣。湖心有两小亭,外 观秀丽、精巧,为湖面增光添彩, 内则分别用作汲水塔和溢洪道。
五老峰
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 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 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 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它根连 鄱阳湖,峰尖触天,海拔1436米,虽高度 略低于大汉阳峰,但其雄奇却有过之而无 不及,为全山形势最雄伟奇险之胜景。
各个角度去观察,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吟 咏,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鱼翁垂钓,有象 老僧盘坐。在庐山区海会镇海会寺上看五 老峰最为真切。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险,奇 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第 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 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 和旗竿峰,往下为观音崖,狮子崖,背后 山谷有青莲寺。

匡庐奇秀甲天下

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的旅游资源
5
总结
总结
庐山是中国的一座著名旅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游客 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观的自然风光、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各种 户外活动和温泉度假等。同时,庐山还有许多美食和特产,如庐山石 耳、庐山银鱼等,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总之,庐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美食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 旅游胜地,值得游客前来一游
庐山的文化底蕴
庐山的文化底蕴
古代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
自唐代以来,庐山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白居易、 苏东坡、王安石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庐山留下不朽的 诗篇和墨宝。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诗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更是成 为了经典名句
书院文化
庐山的文化底蕴
庐山还是中国书院文 化的发源地之一。江 西的白鹿洞书院、湖 南的岳麓书院等都是 中国著名的书院之一 。这些书院不仅有着 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 蕴,还是培养优秀人 才的重要场所
庐山的文化底蕴
庐山的文化底蕴
佛教文化
庐山的佛教文化也非常丰富。庐山的东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此外,庐山还有许多佛教寺庙和石刻造像,如西林寺、三叠泉寺等
庐山的文化底蕴
道教文化
庐山的道教文化也非常丰富。庐山的天师洞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庐山还有许多道教宫观和石刻造像,如真君观、玉皇顶等
庐山的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游
庐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游客可以参 观各种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如白鹿洞书院 、东林寺、天师洞等。此外,庐山还有许多 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表演、书法绘画展览 等,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庐山课件

庐山课件

• 从远处眺望,山体雄拔,气势恢宏,四 壁陡立,有如城堡;进入山内,则奇峰 绝壑,疾流飞瀑,奥妙无穷。自北顶俯
瞰,冈峦起伏,林木葱郁,白云缥缈, 宛若神仙境界。

• 江湖形胜:当长江突破三峡天险,行至宜昌, 狭窄的江面突然宽阔而平舒起来。到了庐山, 长江江面上重新映出回崖沓嶂,后又与我国 第一大淡水湖都阳湖在庐山的脚下相遇。辽 阔的湖面和江面上出现了无数个岛、半岛等。 站在庐山纵目远眺,江天一揽,尽收眼底, 云舒云展,气象万千。
•人文
•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动乱,政权更 替频繁,在隐逸思潮的影响下,庐山以其 秀丽幽静的环境吸引了以王羲之、陶渊明、 谢灵运、慧远、陆修静为代表的名人学士 前往游览、隐居、传道、修炼,成为了古 代名士僧道归隐山岳、寻求心灵诉求的著 名场所。这一时期,儒、释、道自成系统 又相互融合,发展蓬勃,是庐山文化景观 形成的重要阶段。
• 雄奇美往往能在瞬间给人们震慑的快感, 而秀丽飘逸之美,则比较蕴藉。庐山的 “东谷”、“西谷”、“牧马场”、“女 儿城”、等峡谷,地势和缓宽阔,线条曲 婉柔和,植被丰茂。庐山的秀逸美,四季 各有特色,可用“春如梦”、“夏如滴”、 “秋如醉”、“冬如玉”十二字来概括。 (开头)
• 宋代抗金名将李纲曾概括说:庐山奇峰秀岭, 绵亘连结,不可名状,号为山林瑰伟绝特 之观。“士大夫有高世之趣者,多愿游 焉”。
• 庐山的隐士中,以陶渊明最具影响力。 • 《桃花源记》
•“士”(人文圣山)
• 谢灵运 • 诗人的磁场,诗歌的温床
• 慧远选择庐山居住,“见庐山闲旷,可以 息心”。
• 陆修静 • 朱熹:白鹿洞书院
• 庐山是中国人山居生活方式的文化体现。
• 反映了人们依恋山岳、回归山岳的精神眷 恋。

庐山

庐山

•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 。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 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 公里。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 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育。
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 平行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幅 度和反映该带特征的显域 该林带分布在海拔700—1000米,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和落 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想暖温 带湿润气候过度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有机质含量较 高,表层可达8%,全剖面成算性反应,ph值5—6。 本带的 植物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 交组成。目前仅在黄龙潭、黄龙寺、石门涧等地和沟谷陡 坡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群落的主要种类组成,常绿阔叶 林和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带的上部类型的种类相似,落叶阔 叶林则与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下部类型相似。而混交林的的 常绿树种有田储,青冈栎等。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该林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 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延伸部分,分 布于海拔700米一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在 分区范围内,气候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土壤 类型为红壤和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低,表层 在3%以下,ph 值是4.5—5.5,呈现强酸性 。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目前只在 石门涧一带有小面积残存。在群落性质,类型 和区系组成等方面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 基本相似。植被群落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 茶科,冬青科,木兰科等科的种类组成。
• 1、水系的形态:在地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 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 北西向。 •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 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 动。 •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 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 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庐山文化

庐山文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 江西庐山是中华 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 观,代表理学观念的 白鹿洞书院,以其独 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 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 中,形成了具有极高 美学价值的,与中华 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 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地理位置:又名匡山、 匡庐,位于江西省九 江市庐山区内,九江 县一东,星子县以西。 东偎婺源鄱阳湖,南 靠南昌滕王阁,西邻 京九大通脉,北枕滔 滔长江。故古人云: “峨峨匡庐山,渺渺 江湖间”。东下直达 宁、沪,西上可通汉、 渝。
教育名山:教育和“理学”的圣地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 首。朱熹在这里提出的教育思 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光辉 的一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 重要影响。 由于朱熹的倡导,白鹿洞书院 还是儒学主流——“理学”的圣 地。“理学”影响了宋代以来七 百年的中国历史。它在中国哲 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白鹿洞书院位于五老峰东南, 山环水合,幽静清邃 ,为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 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 宗)之称。是九江市的修水县人,也多次游历庐山,至今在庐山山 南的秀峰景区内还有他的手笔,聪明泉三个摩崖石刻。
《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教规、 学规。这是朱熹对书院教育的指 导方针。他在《揭示》的跋语中 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 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 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 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 禄而已也。”《揭示》的卓越在 于它将教学要求、学术研究、学 习方法、文化人格的建设融为一 体,它不但是中国文化史和教育 史上的一大创举,而且是国际文 化与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
景区地位: 庐山入选世界 文化遗产,世 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国 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首批全国文明 风景旅游区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 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 政治名山于一身。陈运和的诗 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 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 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 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 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 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 书院 东林绿荫尽染佛寺”、 “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 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 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中国名山之一-庐山简介

中国名山之一-庐山简介

中国名山之一-庐山简介
“匡庐奇秀甲天下”,这句诗是对庐山最好的描述。

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

还记得中学课本上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吗?
这描写的正是庐山著名景点——三叠泉。

想象一下,站在瀑布脚下,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水声震耳欲聋,水雾弥漫,仿佛置身于水帘洞中,那感觉真是太震撼了!除了三叠泉,庐山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

比如含鄱口,这里是观赏日出和云海的最佳地点。

清晨,站在含鄱口,看着太阳从云海中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云海之上,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金黄色,美得让人窒息。

还有白鹿洞书院,这里环境清幽,古色古香,是读书人的天堂。

漫步在书院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交通:从九江市区可以乘坐公交车直达庐山,车程约1小时,沿途还可以欣赏庐山的风景,非常方便。

美食:来到庐山,一定要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庐山石鸡。

这道菜是用山上特有的石鸡和多种药材一起炖制而成,肉质鲜美,汤汁浓郁,是滋补身体的佳品。

另外,庐山云雾茶也是当地的一绝,茶叶清香扑鼻,口感甘甜,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详细资料大全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详细资料大全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详细资料大全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

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庐山•英文名称:Lushan Mountain•别称:匡山、匡庐•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走向:南北向•长度:约29千米(南北长)•宽度:约16千米(东西宽)•主峰:汉阳峰•占地面积:302平方千米•景点级别:AAAAA级•荣誉: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著名景点:含鄱口、三叠泉、五老峰、芦林湖•建议游玩时长:2—3天•适宜游玩季节:春夏秋三季•所属国家:中国•所属城市:江西省九江市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门票预订,景点美图,景区热度指数,名称由来,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水文特征,自然资源,地质资源,生物资源,主要景点,历史文化,文化价值,神话传说,历史地位,名人作品,宗教文化,电影作品,保护开发,荣誉称号,旅游信息,旅游指南,门票价格,名称由来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

第1章 庐山地区地理概论

第1章  庐山地区地理概论

第一章庐山地区概况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采的宗教,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政治风云的舞台。

§1.1 地理位置庐山地区为九江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中山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接地带,土地肥沃、人民勤劳、物产丰富,是著名的农业生产区,为旅游事业发展提供生活物质、产品保证。

庐山实习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隘口、温泉,东到我国最大淡水湖一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涉及庐山山体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图1.1.1和图1.1.2)(卫片图和交通图2页)庐山地处东经115°30′—116°20′,北纬29°20′—29°50′。

气候上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地势上属我国第一阶梯。

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从九江西去直达华中最大城市武汉,东去可直达经济发达的沪宁杭,南可到福州、厦门、广州,北到济南、天津和北京。

通江达海、交通十分方便,京九铁路、武沪铁路的贯通使东西畅通,南北直达。

九江古称“柴桑”、“浔阳”。

三国时期,便是东吴的重镇,又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经济发达,南来北往的商贾极多。

沿江沿湖的经济发达,为庐山文化、宗教、教育等方面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九江是为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工业力量强,经济基础好,尤其是昌(南昌)九(九江)工业走廊的形成,庐山火车站的建设,为庐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建立,旅游文化的增强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

图1.1.1 庐山地区卫星影像图1.1.2庐山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1.2 地质与地貌概况本区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场子凹陷的交接地带(图1.2.1),地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性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地层较齐全,岩性复杂,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图1.2.1 庐山及其邻近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简图1.2.1 地质基础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和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显明对照。

庐山自然地理概况

庐山自然地理概况

庐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 °45′。

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

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地貌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点,故成为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

一、庐山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㈠庐山地质概况1.庐山的地层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

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表1所示。

2.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和图2)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排列由北向南是:(A)大马颈—虎背岭背斜;(B)牯岭向斜;(C)大月山背斜;(D)三叠泉向斜。

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

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

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

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

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3.庐山地质发育史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

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Ⅰ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