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

成语故事解读精选成语是汉语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本文将选择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进行解读,从中了解成语的起源和含义。

一、成语故事解读1. 饮鸠止渴故事背景: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围攻,国破家亡,楚王十分愤懑,决心要报仇雪恨。

于是,楚王派使者去找齐国借兵,齐国君王答应了帮助楚国。

故事内容:在楚军去齐国的途中,途经一片狼藉的旷野,马匹无法获得水源。

这时,楚军的大臣百里奚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北方有个鸟儿名叫鸠,在旱季时,它常常用嘴巴衔一丝丝草飞回巢里,蘸在水里,再滴在渴虎的口里,让渴虎饮水解渴。

”寓意:成语“饮鸠止渴”意为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而采取的应急办法,虽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但能暂时缓解困境。

2. 舍近求远故事背景: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将姜尚,他手下有一位得力干将名叫养由基,养由基非常胜任他的职务。

姜尚非常满意养由基的能力,但是他总是去看望跟自己关系远的人,而忽视了一直在自己身边为他付出的养由基。

故事内容:有一天,姜尚在都城外举行宴会,他邀请了很多宾客。

而就在宴会举行的时候,养由基带兵出征、立下大功,姜尚心知肚明,却并未中途离席去见他。

养由基征战归来后感到很不满,他对姜尚说:“将军这样对待我,将来会造成朋友离心。

请派遣我到韩国。

”寓意:舍近求远意思是放弃了跟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或事物,去追求关系远的人或事物。

3. 守望相助故事背景: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火种,居住在洞穴中的人们常常为了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

一天,突然闯进了一只狼,狼的目标是洞穴中的小孩。

大家情急之下,都拿出自己的石器来抵挡,最终把狼击退。

故事内容:这一幕被另一个部落目睹了,当地的首领非常感动,他带领着自己的部落人民前来寻找这个勇敢的部落。

两个部落最终联合起来,成为互相守望相助的盟友。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成语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寓意深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来源,通过解析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还可以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故事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有个人名叫杞梁,他总是过分担忧天塌下来。

一日,杞梁在修筑家中的墙壁时,忽然听见有人呼叫:“天要塌了!”杞梁慌忙丢下手中的工具,奔跑回家,他告诉妻子家中发生了变故,说天要塌下来了。

妻子听后大笑并责备他“杞人忧天”。

从此,人们因此而得出“杞人忧天”的成语,形容那些过分焦虑和担忧的人。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位才子出门游玩,看到一条蛇在草地上来回蜿蜒。

他觉得这幅景象非常美丽,于是决定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才子画了蛇的蜿蜒身躯,但觉得还缺点什么,于是不经思索地在蛇的身上画了两只脚。

这样,本来是传神生动的蛇画成了怪物。

所以,后人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徒劳无益的事情,多此一举。

三、望梅止渴望梅止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叫董卓的将军身上。

当时,董卓带兵征战,一路上水源枯竭,士兵们口渴得快要垂涎三尺。

就在此时,董卓发现远处有一片绿树,猛然间感到非常渴望。

他告诉士兵们那是干渴时“望梅眼”引起的幻觉,他告诉士兵们通过“望梅止渴”这种心理暗示可以减轻口渴的症状。

于是,士兵们在董卓的带领下坚持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找到了水源。

后来,“望梅止渴”一词便用来形容人通过想象或者心理暗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源自中国春秋时期,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农民。

这位农民在田地中砍伐树木时,不小心砍到了一只野兔。

他非常庆幸地发现这只野兔不仅身形肥硕,而且肚子里还装满了好看的玉石。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故事解析在中华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寓意,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相传,齐桓公在楚国生活时,受到了逼迫和侮辱,深感屈辱之后,他返回齐国,立志让自己成为强大的君主。

为了激发自己的斗志,齐桓公决定不忘过去的屈辱,用薪去刺激自己,以此来磨炼意志,增强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卧薪尝胆成语的含义是指通过自我磨炼和苦难的经历来激发斗志,以战胜困难和克服挑战。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志训》。

相传,有个人特别善于画蛇,他画得非常逼真。

后来,他看到一幅毕氏的画,画上的蛇形态优美,但是没有画上蛇的脚。

为了帮助毕氏完善作品,这个人不自量力地给蛇画上了四只脚。

结果,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成语的含义是指不识趣地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增加多余的东西,反而使其变得瑕疵。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贪多嚼不烂。

三、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耿秉传》。

相传,耿秉是一个韩信麾下的将领,他曾经因为察觉到杯弓的倒影而疑神疑鬼,以为有敌人在附近。

从此以后,杯弓蛇影成为了一个形容人过分警惕、疑心太重的成语。

杯弓蛇影成语的含义是指因为过于敏感或太过戒备,对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忧。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理智、淡定地面对事物,不要被杞人忧天所困扰。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物》。

相传,有个农夫无意间砍倒了一株大树,树上的兔子被砍死了。

农夫发现,兔子一直在这株树下觅食,因此他决定守在树旁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然而,他等了很久,没有再碰到其他的兔子。

守株待兔成语的含义是指盲目等待机会,不主动努力,寄希望于一时的运气和侥幸。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2023年了,成语作为汉语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一直是我们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常用的成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意义,其来源也各有来源。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1. 守株待兔据传,古代有一个愚蠢的农夫,他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树根旁边。

他决定守在树旁,认为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事,然后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兔子。

最终,他等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等到兔子,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运气,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蒙蔽,舍本逐末。

2. 拔苗助长古代有一个农夫,他心急如焚想让自己的庄稼尽快长高。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庄稼拉出来,从底下拔掉一些,认为这样可以让庄稼更快的成长。

结果,庄稼因为受伤变得更差。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如果想要成功,就要从基础打起,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 杞人忧天据传古代的杞国,有一个杞人一直在担忧着要天塌下来。

但是,天天都是蓝天白云,没有什么不妥。

大家都认为他是多虑,并没有在意他的忧虑。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瞎想、杞人忧天,要以实际情况来判断事态发展,不要过度猜测。

4. 走马观花据传,古代有一个文人因为急于赶路,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马不停蹄地匆匆走过,没有好好地欣赏美丽的风景。

现在我们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一些事情被人随意匆忙地带过。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不要心急功夫大,只顾得到事情的表面,而忽视了其中的真谛、精髓。

5. 同舟共济据传,古代有一个人乘船过河,遇上了一场暴风雨。

仅凭一条小船,随时可能沉没,人们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合作划船才能过河。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要团结一致,互相协作,才能超越困难。

6. 守口如瓶据传,古代一个灰心丧气想放弃的人到了一个人生导师那里求助,导师告诉他把心中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便会减轻负担,结果导师的儿子把事情暴露出去并加以恶意的扭曲解读,结果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文是“杯弓蛇影,不能自见”。

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传说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劝他不要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人胡思乱想,杞人忧天。

4.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意是画龙时点上眼睛,形容最后一笔或最后一个动作使整体更加完美。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耳盗铃。

6. 杀鸡取卵。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为一时的利益而毁掉长远的利益。

7. 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出自《列子》的故事,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8.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

9.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10.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以上就是一些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智慧哲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意思。

成语一,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擅长画蛇,他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有一天,他在画蛇的时候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就在蛇身上添加了腿。

结果,这只蛇变得奇怪而丑陋,丧失了原本的美感。

意思,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过分,多此一举,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喻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贸然添加东西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二,亡羊补牢。

故事,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失了。

农夫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跑了。

农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赶紧修补了栅栏。

虽然后悔没有及时找回走失的羊,但至少可以保住剩下的羊。

意思,比喻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及时补救还能挽救一些损失。

也可以比喻事情出现了漏洞,及时修补还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成语三,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走夜路,手持弓箭和酒杯。

由于月光的折射,他看到了自己手中的杯子和弓箭的影子。

他因为害怕,以为有蛇在草丛中,结果一直惊恐不安。

意思,比喻因为过分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也比喻因为心虚而感到惊恐。

成语四,守株待兔。

故事,有个农夫种了一棵树,一天他在树下休息,看到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根上,当场死亡。

农夫高兴地想,兔子自己送上门来了,以后就一直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死。

意思,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也比喻不努力,只靠等待,不切实际地指望幸运。

成语五,班门弄斧。

故事,古时候,孔子去鲁国的樊哙家里做客。

樊哙出示了自己的斧子让孔子看,孔子看了之后说,“这把斧子并不是班门的。

”班门是古代有名的铸剑家,樊哙却是个普通人,孔子的话是在说樊哙弄斧不着调。

意思,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也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以上就是几个成语的故事及其意思,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故事和智慧。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和运用成语,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25个经典的成语故事

25个经典的成语故事

25个经典的成语故事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故事则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解释成语的含义,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个人画了一幅很好的蛇,但他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在蛇身上又加上了腿。

结果,这幅画变得非常奇怪,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一直忧心忡忡。

其他人劝他不要杞人忧天,但他却不听。

后来,天果然没有塌下来,这个人反而成了笑柄。

杞人忧天就成了形容杞人忧天的故事。

3. 李代桃僵。

相传,有个人种了一棵桃树,结果桃子被别人偷吃了。

他就在树上挂了一个李子,希望能吓唬那些偷吃桃子的人。

后来,有人看到了李子,以为是桃子,结果吃了之后发现很酸,于是就再也不敢偷吃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代人受罚的情况。

4. 望洋兴叹。

古时候,有个人住在内陆,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有一天,他听别人说起大海的壮观,于是就跋涉千里去看大海。

当他看到辽阔的大海时,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于是长叹一声。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看到了自己无法企及的事物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况。

5. 守株待兔。

传说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结果在树下等了很久,等到了兔子。

后来,有只兔子真的撞到了树根上,被农夫抓住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情况。

6. 胸有成竹。

相传,古代有个画家,他在画画之前,总是在心里构思好了画面,然后再下笔。

因此,他的画每一笔都很有章法,非常有条理。

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比喻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加利用,让这些智慧之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成语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来解释并引导孩子们理解成语的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四字成语故事解析1. 井底之蛙故事: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它以为井底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有一只大鸟飞到井口边,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美丽,青蛙不相信,认为自己住在井里就很幸福了。

但是,青蛙再也无法掩盖内心的好奇,它决心爬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解析: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它通过自己努力,拓宽眼界,增长了见识。

2. 画蛇添足故事:从前,有个人很擅长画画,他画了一条很逼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于是他又在蛇的身上画了几只脚。

结果就是,这条蛇看起来非常奇怪,丧失了原有的美感。

解析: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使事情变得糟糕。

二、三字成语故事解析1. 杯弓蛇影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拿着弓箭,看到水里倒影中的蛇形,以为是真的蛇,害怕得丢掉了弓箭。

实际上,水中的蛇只是影子。

解析:杯弓蛇影比喻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错误观念,疑神疑鬼,不敢轻易相信。

2. 亡羊补牢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晚上,他疏忽大意,忘记锁羊圈的门,结果一只羊跑了出去。

他第二天起床后,想起这件事,赶紧修好了羊圈的门。

他的邻居问他为什么那么关心修门,他回答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解析: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之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虽然已经损失了,但可以弥补一些。

三、两字成语故事解析1. 鸡犬不宁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只狗,每当有人经过门口的时候,狗就会吠叫个不停。

后来,他又养了一只鸡,结果鸡看到人来了也会高声啼叫。

从此以后,家里的鸡犬不再宁静。

解析:鸡犬不宁比喻形容非常喧闹、不得安宁的局面。

2. 喜上眉梢故事:小明考试得了第一名,他非常高兴,所以眉梢都笑开了花。

20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图片及解释

20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图片及解释

20个经典成语故事有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申五令、围魏救赵、一字千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暗度陈仓、悬梁刺股。

背水一战、凿壁借光、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沧海桑田,不拘一格、了如指掌,长风破浪、拔苗助长、一叶障目。

1、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5、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寓言成语故事及意思10则

寓言成语故事及意思10则

寓言成语故事及意思寓言的篇幅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以下是与大家分享的寓言成语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1.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2.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4.自相矛盾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5.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6.郑人买履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7.专心致志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8.杯弓蛇影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9.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10.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很多成语。

可以说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成语言简意赅,但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成语故事及道理

成语故事及道理

成语故事及道理成语是汉语中的特色之一,它们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能够传达深刻的道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道理。

一、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幅很好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就在蛇身边加了几只脚,结果画得很丑。

后来有人看到了这幅画,就说,“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好了,再做就显得多余了。

有时候我们要学会知足,不要贪多,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他就装了根柱子,准备撑住天。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怕天会塌下来。

”后来就有了“杞人忧天”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总是杞人忧天,整天担心一些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过分担忧,要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井底之蛙。

有一只蛙住在井里,它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因为它从来没有出过井口。

有一天,一只大海龟从外面来到井口,告诉蛙井外的世界有多么辽阔美丽,蛙却不相信,认为海龟在说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看到了自己身边狭小的世界,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不要囿于一隅,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四、守株待兔。

古时候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死在树下。

结果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兔子,反而树被风刮倒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学会努力奋斗,而不是等待奇迹的发生。

五、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他怕别人听见铃声,就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

别人问他听见了吗,他说没有听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愚蠢的行为,不要逃避现实,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

六、画龙点睛。

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画了一幅很好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就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便在蛇身上再加上了蛇的脚。

后来,这条蛇变得奇怪而丑陋,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解释,比喻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到山林中打猎,经常听到草丛中有动静,他总以为是蛇,因此总是胆战心惊。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杯子的倒影和弓的倒影,他才产生了恐惧。

解释,比喻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呀。

”别人都说他痴人说梦,不理会他。

解释,比喻无端地瞎担心。

4. 杀鸡取卵。

故事,古时候,有个农夫杀了一只母鸡,取了它的卵,结果母鸡死了,卵也没有了。

解释,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毁掉长远利益。

5. 狐假虎威。

故事,狐狸在虎的领地上装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它被真正的老虎发现,才露出原形。

解释,比喻借势欺人。

6. 井底之蛙。

故事,一只蛙住在井里,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后来听到其他动物说起外面的世界,它不相信,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

解释,比喻眼光狭隘,见识不广。

7. 掩耳盗铃。

故事,有人偷了铃铛,把它藏在耳朵后面,然后说,“我听不见铃声了。

”。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8. 画龙点睛。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幅龙,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立刻栩栩如生。

解释,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成语的来源和意义,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哲理。

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

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

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成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背景。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和解释。

1. 画龙点睛。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家,他画了一幅非常精美的龙,但是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颜色,画龙顿时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解释,画龙点睛是指在事物的关键处加上一点点精华,使其更加完美,更加生动。

2. 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在喝酒的时候,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一条蛇,吓得不敢再喝酒。

其实那只是杯子里的倒影,根本没有蛇。

解释,杯弓蛇影是指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也比喻因为心理作用而感到害怕。

3. 亡羊补牢。

故事,有一个人的羊跑丢了,他没有及时找回,等他找到的时候已经晚了,于是他在羊圈的围墙上加固了一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失去了一只羊,但是及时补救还是有可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解释,亡羊补牢是指事情出了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弥补,避免更大的损失。

4. 杞人忧天。

故事,古代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但是其他人都觉得他是疯子。

后来他的杞国被攻打,他却因为担心天塌下来而没有及时应对,导致了更大的灾难。

解释,杞人忧天是指没有根据的、无稽的忧虑。

5. 一箭双雕。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英雄,他用一箭射中了两只飞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是最好的。

解释,一箭双雕是指一举两得,一举多得。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背景。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运用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意思解释及典故

成语意思解释及典故

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解释和典故。

亡羊补牢:意思是失去之后才想到补救。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讲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后来才想到修补羊圈的故事。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情发生了错误之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仍然是有意义的。

画蛇添足:意思是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二》,讲述了一个人画蛇之后,为了炫耀自己的技巧,又给蛇添上了足,结果反而让蛇不伦不类。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要贪心不足、贪婪过度。

守株待兔:意思是守着旧的经验或方法,期待着新的机会或成果。

典故出自《庄子·外物》,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捉到一只兔子后,便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跑来。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只依赖过去的经验或方法,要不断寻求新的机会和策略。

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多个藏身之处。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讲述了一个狡猾的兔子为了躲避天敌,挖了三个洞穴藏身。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面对危险时,要准备多个退路或解决方案。

指鹿为马:意思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讲述了一个大臣为了讨好秦始皇,指着一只鹿说是马。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面对不公或误解时,要坚持真理和事实,不能为了讨好他人而颠倒黑白。

这些成语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人生智慧和启示。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始终如一【成语故事】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在楚国做兰陵令时,与楚国将领临武召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的'要领,将领要做到“五权”与“三至”,采取军事行动前要考虑慎之又慎,这种周密的态度一定要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出处】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解释】始:开始;终:结束。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近义词】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反义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三衅三浴【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

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

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出处】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之于郊。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释义】衅:以香涂身。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相近词】三衅三沐、郑重其事【反义词】敷衍了事【成语示列】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浴之,而字之曰:‘不伐。

’宋·黄庭坚《元勋字序》舍生取义【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相反词】临阵脱逃
【英文】bewrappedinahorse'shide
【成语造句】
◎支队长这样阐释任务,定是把张敏带到了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中,那沙碛、冷月、相搏的戟戈、喊风中噼啪作响的战旗……古代军人那种马革裹尸的豪迈的悲怆,◎这让我很为难,也很困惑,我知道祖父这个举动暗
示着什么,尽管那时我不过是个孩子,但我实在对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兴趣不大。

【注音】jiān zhǔ zì dào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杨炎因家族以孝出名而被唐德宗选拔为宰相,他上任把个人恩怨看得很重,引起朝中ん臣的不满,宰相卢杞寻机报复,把他的私宅购作官署,弹劾他“强迫官吏代卖私第,高估房价,同时还监守自盗。

”唐德宗下令处死杨炎。

【出处】杞怒,谪晋衡州司马,更召他吏绳之,曰:‘监主自盗,罪绞。

’《旧唐书·杨炎传》
【解释】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同“监守自盗”。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盗窃自己看守之物
【相近词】监守自盗
【相反词】以身作则
【成语举例】我们要坚决打击监主自盗的现象。

【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王罴任华州刺史,修筑城墙加强防御。

神武派韩轨、司马子如率军前去偷袭华州,王罴丝毫也没有发觉,敌人爬上城墙时他还在睡觉。

见有动静,王罴赤身裸体拿起大棒迎敌,大声喝道:“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
【出处】罴除华州剌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
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北史·王罴传》
【解释】比喻猛将镇守要塞。

【用法】作宾语;指猛将镇守要塞
【近义词】老熊当道
【成语举例】老熊当道踞津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五
【注音】qiān jīn mǎi xiào
【成语故事】周幽王的妃子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便命令点燃了告警的烽火,于是各诸侯王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

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

周幽王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这是虢石父的功劳。

”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黄金。

【出处】齐讴秦吹卢女弦,千金雇笑买芳年。

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
【解释】花费千金,买得一笑。

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纵情声色
【近义词】千金一笑
【成语举例】苏小小,张好好,千金买笑,今何在玉容花貌?元·张可久《春思》
【注音】yī tuán hé qì
【成语故事】宋代洛阳理学家程颢倡导“主敬存诚”的观念,表面上宣扬孔孟之道,实际上兼采佛老之学,他死后,文彦博给他题墓碑“明道先生之墓”,他的信徒谢显通描写程颢的形象是:“明道终日坐着,好像泥塑的人,但他接待客人时却是一团和气。


【出处】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卷三引《上蔡语录》【解释】本指态度和霭可亲。

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不讲原则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平易近人
【相反词】凶神恶煞、凶相毕露
【其它使用】
◎我不想再为这些书卷之争同他吵架,损失眼前的一团和气,傲慢而又慢地嚼着一枚随身自带的陈皮梅,放弃了回嘴的时机……然后,舒适地用热茶一冲了事。

◎他是笑嘻嘻"一团和气"踏进了农村。

【注音】jiā jī yě wù
【成语故事】东晋武将庾翼与王羲之一样都能写一手好书法,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与侄子不学他的书法改学王羲之的书法,心中十分不满,说儿子与侄儿不爱家鸡爱野鸡,要与
王羲之比高低。

后来他见了王羲之的一幅书法作品后就心服口服了。

【典故】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诮,后乃以为伯英再生。

宋·苏轼《跋庾征西站》
【释义】晋人庾翼以家鸡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喻王羲之的书法。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

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风格各异
【近义词】家鸡野雉
【成语举例】谁都能看出这家鸡野鹜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