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回音》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回音》教案

初中音乐《回音》教案

《回声》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听辩声音的强弱,在各种物体上奏出强、弱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不同声音的强弱。

2、学会唱歌曲《回声》,能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

3、了解自然现象——回声,明白大自然处处有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并表现声音的强弱,较准确地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

教学过程:学生跟着《回声》伴奏音乐做自由的形体律动。

(初步感受歌曲旋律,为后面学习歌曲作教学铺垫。

)一、情境导入师:孩子们,你们瞧,这是什么?(课件:大山美丽的景色)生:哇,好美的大山呀!师:大山不仅美丽,而且还很神奇呢,你们听。

(课件:播放山谷回音情景。

)师: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是回声。

二、聆听歌曲,明确学习重点(课件:播放歌曲《回声》第一遍,并配上山谷里小鸟、小溪、花草树唱歌的美丽画面。

生欣赏歌曲)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大家有信心吗?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书,认真地听一遍歌曲,了解一下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回声》第二遍,生整体感知歌曲)师:学习每一首歌曲,都会有难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你觉得哪句最难,把它找出来。

(课件播放《回声》歌曲第三遍,课件出现歌谱,生明确整体目标)生找出自己觉得难学的句子。

三、表现声音的强弱,唱出回声的强弱师:老师要让同学们听两种声音(课件:响起了打雷声和下雨声)师:你们刚才听到雷声和雨声,雷声大,雨声小;雷声重,雨声轻……雷声大,我们用实心圆表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强的标志—实心圆,圆上标有f的记号)雨声小,我们用空心圆表示(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弱的标志—空心圆,圆上标有p的记号)在音乐上我们把它叫做强和弱。

师:同学们学过《雨铃铛》这篇课文,课文里两个表示雨声的词,谁知道?生:“沙沙响”、“丁零当啷”。

师:这两个词哪个强,哪个弱?生用强的声音读出“丁零当啷”,用弱的声音读出“沙沙响”。

师:真聪明!能用不同强弱的力度表现雨声。

老师想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回声》的教案范文

《回声》的教案范文

《回声》的教案范文回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学习和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1)解读文学作品《回声》中的隐喻和寓意。

(2)分析小说中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解决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分析解读。

(2)在课后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15分钟)(1)播放音乐《回声》,让学生欣赏,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曲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2)出示小说《回声》的封面,让学生根据封面想象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

2.导读与预测(15分钟)(2)预测:显示部分小说内容,让学生预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

3.阅读故事(30分钟)(2)默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点内容、不理解的词汇和问题。

4.文本解读(20分钟)(1)解读重点词汇:老鱼、初雪、回声等,解释其含义和隐喻。

(2)解析寓意:根据学生的默读记录,分析小说中的寓意和主题。

5.讨论和思考(15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就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个人思考:思考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触动,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6.拓展活动(20分钟)(1)文学创作:让学生模仿《回声》,写一篇与回声相关的短篇小说。

(2)朗诵比赛:学生自愿参加回声相关的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7.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总结:老师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和重点要点。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小说《回声》,并写一篇500字的读书报告。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根据导读和预测来激发兴趣,并通过分组阅读、文本解读和讨论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理。

2、能够正确区分原声和回声。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回声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2)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知回声现象。

2、难点(1)解释回声产生的原理,涉及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等知识。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回声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在山谷中呼喊产生回声的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1)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通过简单的实验,如击鼓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回声的形成结合示意图,讲解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强调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障碍物的距离等因素对回声效果的影响。

(3)回声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声产生的条件,总结出障碍物距离发声体要有足够的远,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大于 01 秒,人耳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3、实验探究(1)在教室里进行简单的回声实验,如拍手听回声,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的存在。

(2)利用示波器展示原声和回声的波形,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4、生活中的回声(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回声现象,如在空旷的大厅说话声音变大、在隧道中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等。

(2)介绍回声在建筑设计、航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利用回声定位测量距离、检测物体内部的缺陷等。

5、课堂练习(1)布置一些关于回声原理和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回声的形成条件、原理和应用,强调声音传播和反射的知识要点。

初中音乐回声教案

初中音乐回声教案

初中音乐回声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敏感度和音乐想象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体验回声的效果。

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教室内的空间环境。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声音相关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等。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回声,并简要介绍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二、理论学习(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回声的定义,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 解释回声产生的原理,包括声音的传播速度、反射角度等。

3. 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在音乐中的应用,如合唱、乐器演奏等。

三、音乐欣赏(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含有回声效果的音乐,如合唱、乐曲等。

2.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音乐中的回声效果,感受回声的奇妙。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音乐中的回声如何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四、音乐创作与表演(10分钟)1. 教师分组,让学生团队合作,创作一段含有回声效果的音乐。

2. 学生可以使用乐器、人声等元素,通过重复、间隔等方式创造出回声效果。

3. 每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欣赏并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感受,以及回声在音乐中的作用。

3. 教师给予总结和反馈,强调回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感受力和音乐想象力。

3. 学生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回声》教案通用-范本两篇

《回声》教案通用-范本两篇

《回声》教案通用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掌握其产生原理。

2. 学生学会运用距离和速度计算回声时间。

3. 学生了解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回声概念及产生原理。

2. 回声距离、速度和时间计算。

3. 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相关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资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回声概念、产生原理和应用。

2. 小组讨论法:讨论回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3. 实验法:进行回声实验,观察现象,验证原理。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回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山涧回声”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回声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回声的概念、产生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10分钟):演示回声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成果。

5.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回声计算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回声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管理1. 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围坐,便于讨论和观察实验。

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性别等因素均衡分组,确保组间竞争公平。

3. 课堂纪律:强调实验安全,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讨论。

六、学生活动1. 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回声概念的理解。

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回声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实验操作: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回声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回声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测验:期末进行回声知识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回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回声初中音乐教案

回声初中音乐教案

回声初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回声的知识和演唱回声歌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回声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知识与技能: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应用,学会演唱回声歌曲,掌握回声的演唱技巧。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学会演唱回声歌曲,掌握回声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回声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2. 演唱回声歌曲时的音准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引发学生对回声的兴趣。

2. 聆听:教师播放一些有关回声的音频素材,如山涧、洞穴等自然界的回声现象,让学生感受回声的效果。

3. 学唱:教师教授回声歌曲《两只老虎》,讲解回声的演唱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演唱回声。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回声演唱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5. 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回声创作,选取一首歌曲进行改编,加入回声元素,展示成果。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回声的演唱技巧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回声歌曲的表现力。

2. 学生对回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回声创作中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音频素材:自然界回声现象的音频。

2. 教材:回声歌曲《两只老虎》。

3. 乐器:钢琴、吉他等。

4. 投影仪:用于展示回声图片和教学内容。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演唱和实践机会。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声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定期进行回声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5.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知道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及应用。

2. 难点:回声测距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回声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接收器、测量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界中的回声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回声。

2. 新课导入:介绍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3. 案例分析:讲解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4. 小组讨论:探讨回声测距的原理和方法。

5. 实验环节:分组进行回声测距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回声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未达成的目标提出改进措施。

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课堂活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回声及其应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科研机构或企业,了解回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利用回声测距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回声》的优秀教案

《回声》的优秀教案

《回声》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回声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波发射器、接收器、测量距离的工具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测量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回声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演示回声的产生过程。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回声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知识拓展:介绍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探测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回声的相关知识。

3. 思考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4. 设置合理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包括答案的正确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回声的实际应用。

优秀教案_《回声》教案

优秀教案_《回声》教案

优秀教案_《回声》教案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回声》教案适用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回声》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诵和表演,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回声》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朗诵和表演传达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录音或朗读音频、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录音或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回声》一词代表了什么。

呈现(15分钟):1. 教师出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读课文标题,并询问学生对“回声”一词的理解。

2. 教师播放音频或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4. 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讲解(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倾听不同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讲解重点词句。

3.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赞赏他人的观点,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尊重和鉴赏能力。

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回声》,可以根据课文情节拟定表演剧本。

2. 学生之间互动合作,进行角色分配、排练和准备道具。

3. 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4. 鼓励学生逐渐提高表演技巧,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重点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师提问学生在表演中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

拓展延伸:1. 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他短篇文学作品进行朗诵或表演,扩大艺术鉴赏范围。

2. 学生可创作自己的作品或模仿名家的作品,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回声教案

音乐回声教案

音乐回声教案教案标题:音乐回声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音乐回声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通过声音反射和回声来创造音乐效果。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音乐回声的解释和示例音频。

2. 音乐回声的视频素材。

3. 音乐回声的实验器材(例如:扬声器、麦克风、空间)。

教学准备:1. 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没有干扰。

2. 准备好音乐回声的解释和示例音频。

3. 确保实验器材的正常运作。

教学步骤:1. 引入音乐回声的概念(5分钟):- 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音乐回声,即声音在空间中反射并产生回响的现象。

- 播放一段音乐回声的示例音频,让学生听到回声效果。

- 引导学生思考回声对音乐的影响和作用。

2. 解释音乐回声的原理(10分钟):- 向学生解释音乐回声是由声音在空间中的反射引起的,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 通过图示和实际示范,向学生展示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和反射过程。

- 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延迟。

3. 展示音乐回声的视频素材(10分钟):- 播放一段音乐回声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回声效果。

-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声音反射和回响现象,并讨论其对音乐的影响。

4. 进行音乐回声实验(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套实验器材。

- 指导学生在实验中使用扬声器、麦克风和空间来模拟音乐回声效果。

-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音乐,通过调整扬声器和麦克风的位置,创造出不同的回声效果。

-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后续讨论和总结。

5. 分享和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位置和空间对音乐回声的影响。

- 总结音乐回声的作用和应用领域,例如音乐制作、音乐表演等。

6. 结束语(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结果。

- 强调音乐回声的重要性和创造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音乐创作中运用音乐回声效果。

教学扩展:1. 邀请音乐专家或音乐制作人来讲解和演示音乐回声的应用。

初中物理回音教案

初中物理回音教案

初中物理回音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传播条件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3. 声音的应用和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引发对声音传播的兴趣。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声音传播的条件。

三、学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0分钟)1. 教师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 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声音现象。

四、声音的应用和生活中的声音现象(10分钟)1. 教师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声音通信等。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声音现象。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学生具备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的应用和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音乐《回声》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音乐《回声》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音乐《回声》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回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乐曲中表达的对自由向往之情,体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现象——回声,明白大自然处处有音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回声》及拓展知识。

【难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特点,分析歌曲中对回声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美丽的大山回声视频,并提问:视频中的声音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回声。

由此导入本课内容。

(二)初步感知1.播放作品《回声》,并配上山谷里小鸟、小溪、花草树唱歌的美丽画面,学生欣赏作品。

教师提问: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山谷、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2. 复听作品教师提问:歌曲特点是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作品无伴奏,多声部,感觉声音渐渐的向远方飞去,消失在远方。

(三)探究学习1.结合作品讲解音乐家拉索的生平,并提问:这首歌曲对拉索的意义?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当我们听合唱音乐会的时候,有时会听到一首名叫《回声》的无伴奏合唱。

那奇妙、和谐、遥相呼应、动人音响的声音往往使你有置身在群山幽谷之中的感觉,领受到与大自然对话的欢乐,内心无比宽广、愉快。

假如你猜想这首歌是现代或近代人创作的,那可惜了。

它的作者是十六世纪尼德兰作曲家奥兰多·拉索。

他比贝多芬早二百四十年,比人们你之为“十二平均律之父”的巴赫,还早一百五十年。

2.再听作品教师提问:歌曲中式如何表现回声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歌曲中,回声的表现是通过声音的强弱调整而形成的,声音强时则感觉声音就在面前,而声音变弱时则感觉声音稍远,渐弱则渐远。

通过强弱对比的方式,反映出回声的的特点。

《回声》教案设计2

《回声》教案设计2

《回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究回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现象。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回声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方法。

(3)回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回声的传播过程及其计算方法。

(2)回声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回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声音发生器、接收器等。

(3)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回声相关知识。

(2)分组准备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回声现象。

(2)提问:什么是回声?回声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回声的产生原因:(1)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回声的产生过程。

(2)讨论:回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 利用回声测量距离:(1)介绍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方法。

(2)分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已知距离。

4. 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1)介绍回声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如定位、探测等。

(2)引导学生思考回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回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回声》教案(通用16篇)

《回声》教案(通用16篇)

《回声》教案(通用16篇)《回声》篇1教学目标:一、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二、用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感受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今天,王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山谷中去郊游。

我们出发吧。

(出示节奏x x x x‖,教师用小军鼓敲击这条节奏)三、师:你能拍一拍吗?生:学生慢慢的跟入,跟拍。

师:听一听,我的脚步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有强弱的节奏。

x x x︱x ︱x—‖学生聆听并回答)[出示p f]师: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跟着小军鼓拍出有强弱的节奏)师:再听一听,我们的脚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力度效果)[出示p mp mf f mp p ]弱中弱中强强中弱弱[出示师:我们再来试试看。

(学生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效果)四、新课教学1、师:走进大山,大山里有什么样的景色呢?(多媒体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画面是山谷的画面)2、师: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师:哇,这个山谷真是好美啊!老师忍不住想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喂!你好吗?〈回声〉喂,你好吗?诶,同学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3,师:同学们很聪明,山谷里传来了老师说话的回声,那么同学们了解回声吗?能不能说一说回声有什么特点呢?〈要求说出轻,弱〉4,师:那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回声游戏吧,请同学们来做老师的回声,咱们来试一试。

(师生共玩回声游戏)5、师:山谷里除了美妙的回声,还有悦耳的叮咚声呢。

你听?(出示旋律0 31 15(01︱50)53 31(03︱10)6 5—︱5 05 1 0‖,教师范唱旋律)(1)出示顿音,唱一唱。

(2)加入力度记号,唱一唱。

(3)加入回声,唱一唱。

7、师:竖起耳朵听一听是什么声音?8、聆听音乐。

初中音乐《回音》教案

初中音乐《回音》教案

初中音乐《回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听:熟悉《回音》的基本音乐元素,学会正确辨识乐曲中的弦乐、铜管乐器、打击乐器。

2.会唱:学会正确朗诵歌词,学会跟唱歌曲,掌握唱曲时的ESTA基
本知识。

3.会做: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熟悉“回音”的演奏技巧,学会掌握乐
谱和和弦。

二、教学内容
1.听:让学生听《回音》,知晓歌曲的基本情况,认识乐曲中的乐器,理解乐曲的结构,抓住乐曲的节奏与变奏,对乐曲中的不同乐器的表现力
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2.唱: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歌词,把握歌词的句法、语义,了解歌曲的
主旨,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其次,学生要学习ESTA基本知识,掌握
唱歌的基本技巧,包括正确位置、力度的发音、唱腔的讲究、合唱的关键
部分以及音乐的素养等。

3.做:针对不同乐器,学生要学习乐谱和和弦的技巧,了解乐曲中乐
器的表现力,学会演奏出乐曲的特殊性,把握乐曲的节拍,培养学生的节
奏感和形体感。

三、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回音》的基本音乐元素,学会正确辨识乐曲中的弦乐、
铜管乐器、打击乐器以及乐曲的结构。

2.重点学习ESTA基本知识,学会掌握乐谱和和弦。

《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回声》教案《回声》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巩固字词。

接火车读。

二、精读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看图:这里的风景美不美?看到这么美的风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小青蛙看到这里美丽的景色也高兴,在这儿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2、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3、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那只看不见的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4、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回声的话,体会两次话的语速、语调都一样,理解回声的特点。

5、青蛙自己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应该怎么读?谁来读?((从标点:问号、感叹号等来体会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6、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7、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8、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过渡:妈妈带小青蛙去了哪儿?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1、默读第四段(1)用....划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

(课件)(2)用_划出小青蛙看到的现象。

2、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有哪些?谁来做一做动作。

我们一起来读。

“捡起”换了词还可以说什么?(拾起、拿起)“扔进”换了词还可以说什么?(投进、抛进)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初中物理回音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回音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回音试讲教案1. 了解回音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掌握回音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回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 回音的产生原理。

2. 回音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回音板、尺子、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回音板进行实验,让学生听到回音。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回音产生?二、探究回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1. 讲解回音的定义:回音是指声波在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的声波现象。

2. 讲解回音的产生原理: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形成回音。

回音的大小取决于声波的频率、振幅以及障碍物的距离。

3. 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距离,并用计时器测量声音传播的时间,计算回音的大小。

三、学习回音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回音的计算公式:回音的大小(分贝)= 20 * log10(回音距离 / 参考距离)。

2. 讲解参考距离的选取:一般选取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作为参考距离。

3. 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距离,并用计时器测量声音传播的时间,计算回音的大小。

四、应用回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讲解回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音壁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回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回音板模拟回声定位,体会回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回音的定义、产生原理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回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回音的定义、产生原理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

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回音的知识。

初中回声音乐教案

初中回声音乐教案

初中回声音乐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以及回声在音乐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回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回声在音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回声的辨别和运用。

2. 音乐作品中回声的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乐作品和回声效果的音频素材。

2. 学生准备耳朵和听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听辨其中的回声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回声的感受和理解。

二、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演示,亲身体验回声的产生。

三、回声在音乐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些具有回声效果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中的回声运用。

2. 学生讨论回声在音乐中的作用和效果。

四、回声的辨别和运用(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回声效果的音频素材,引导学生辨别和分析。

2. 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回声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五、音乐作品欣赏(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具有回声效果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中回声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对回声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回声在音乐中的应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回声辨别和运用的能力。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利用回声进行距离测量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回声的产生和传播;(2)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回声往返的时间,从而求得距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回声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利用回声进行距离测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回声往返时间的计算;(2)声速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接收器、测量尺等)。

2. 学具:(1)学生实验手册;(2)笔、纸等记录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回声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回声?它是如何产生的?2. 新课讲解:(1)讲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及传播过程;(2)介绍利用回声进行距离测量的方法。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的产生和传播;(2)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回声往返时间与距离的关系。

4. 知识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距离的回声往返时间;(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回声的产生、传播及应用;(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2. 思考: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利用回声进行研究?如何应用?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

回音钢琴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

回音钢琴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

回音钢琴教案设计意图怎么写教案标题:回音钢琴教案设计意图教案设计意图是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对于回音钢琴教案设计意图的撰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回音钢琴教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学生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需求相匹配。

例如,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对回音钢琴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等。

2. 分析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音乐背景、技能水平和学习需求对于教案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学生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

回音钢琴教案可以包括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技巧练习、乐曲演奏等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进展情况,逐步提高难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4. 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回音钢琴教学可以采用示范教学、讲解教学、反馈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别辅导或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5. 设计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教案中应包含相应的评估方式。

可以通过听力测试、演奏评估、作品创作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回音钢琴教案设计意图的撰写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评估方式。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音乐素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声》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听辩声音的强弱,在各种物体上奏出强、弱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不同声音的强弱。

2、学会唱歌曲《回声》,能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

3、了解自然现象——回声,明白大自然处处有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并表现声音的强弱,较准确地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

教学过程:
学生跟着《回声》伴奏音乐做自由的形体律动。

(初步感受歌曲旋律,为后面学习歌曲作教学铺垫。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瞧,这是什么?(课件:大山美丽的景色)
生:哇,好美的大山呀!
师:大山不仅美丽,而且还很神奇呢,你们听。

(课件:播放山谷回音情景。


师: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是回声。

二、聆听歌曲,明确学习重点
(课件:播放歌曲《回声》第一遍,并配上山谷里小鸟、小溪、花草树唱歌的美丽画面。

生欣赏歌曲)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书,认真地听一遍歌曲,了解一下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回声》第二遍,生整体感知歌曲)
师:学习每一首歌曲,都会有难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你觉得哪句最难,把它找出来。

(课件播放《回声》歌曲第三遍,课件出现歌谱,生明确整体目标)生找出自己觉得难学的句子。

三、表现声音的强弱,唱出回声的强弱
师:老师要让同学们听两种声音(课件:响起了打雷声和下雨声)
师:你们刚才听到雷声和雨声,雷声大,雨声小;雷声重,雨声轻……
雷声大,我们用实心圆表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强的标志—实心圆,圆上标有f的记号)雨声小,我们用空心圆表示(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弱的标志—空心圆,圆上标有p的记号)在
音乐上我们把它叫做强和弱。

师:同学们学过《雨铃铛》这篇课文,课文里两个表示雨声的词,谁知道?
生:“沙沙响”、“丁零当啷”。

师:这两个词哪个强,哪个弱?
生用强的声音读出“丁零当啷”,用弱的声音读出“沙沙响”。

师:真聪明!能用不同强弱的力度表现雨声。

老师想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生带领全班同学读。

(从个体向群体)
师: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有的声音是强的,有的声音是弱的?比一比,看谁发现得最多,能把各种各样的声音表现出来。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声音的强和弱:
1、可以用你的身体发出声音;
2、可以敲击东西发出声音;
3、可以用打击乐器发出声音;
4、可以用你的嘴巴模仿各种声音。

生发言,师结合生的活动展开问题(强弱音的特点就是同一物体能发出不同力度的声音)并让个体的学生展示转向群体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能表现出这么多的强弱声音,老师也想参加可以吗?我这里有一件宝贝,看(教师出示鼓),我们一起听听声音,(敲鼓)现在我把粉笔头放在上面看看我敲鼓的时候它有什么表现?(师用强弱两种力度敲鼓)
生:鼓声强,粉笔头跳得高,鼓声弱,粉笔头跳得低。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一起来做粉笔头,玩一玩,看看谁的表现最好,好吗?
(游戏:把教室作为一面鼓,学生作为粉笔头,教师用不同力度敲鼓,学生根据鼓声做出相应的反应。

鼓声强,跳得高,鼓声弱,跳得低。

有如音乐喷泉)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已经懂得掌握声音的强和弱了,山谷的喊声和回声就是一个强,一个弱。

让我们和大山说说话,好吗?你们说,老师来当大山的回音,好吗?学生说喊声,师说回声。

师:山谷为什么会有回声?
生:……
师:简单解释什么是回声?
师:现在老师来当大山,你们当回音好,注意原声强,回音弱,好吗?
四、表现与创作
1、学唱歌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能唱出回声的感觉了。

老师真想听听你们美妙的歌声,可是我们不着急,现在听音乐,在心里跟着音乐唱,再一次聆听歌曲。

(课件:播放歌曲,并出现歌谱)⑴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用轻柔的“啦”声来唱歌曲。

⑵师:让我们用说悄悄话的声音把歌词唱出来。

⑶师:现在我们用轻快的声音把歌曲唱出来。

⑷师:同学们来到大山的怀抱里,心情是快乐的,现在让我们用快乐的心情把歌曲唱出来。

⑸师:老师唱歌词,请男同学唱喊声,女同学唱回声。

⑹师:谁来代替老师唱,老师来当回声。

(一部分同学唱词,另一部分唱喊声,师唱回声)
⑺师:你们的歌声真动听,老师很想再听你们唱,行吗?
2、编一编
师:大山妈妈有许多的孩子们,有小鸟、小溪……他们唱的歌可好听了,你们知道吗?谁的歌声最好听?
生:小鸟(喳喳喳)、小溪(哗啦啦)、山泉(叮叮咚)、山风(呼啦啦)、
师:说得真好,你来唱给山谷妈妈听,好吗?
生唱自编的歌词。

(课件:编歌词的格式)
方式:自编自唱;同桌互唱;展示互唱;推荐表演唱。

(实现把个体学习成果转化为共同体的学习体验)。

大家唱,创编者自听、自评,体验成就感。

请一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其他学生演唱其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

师:你听到同学们演唱你的作品,你高兴吗?生:(高兴)
师:这就是创造带来的快乐。

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山谷美妙的歌声,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生演唱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五、结束
师:老师听到你们美妙的歌声,心都醉了,这是老师的感受,觉得很快乐。

你们上这节音乐课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快乐……)
师:同学们,我们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中国的音乐家冼星海这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孩子们,愿你们永远快乐!(课件:“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老师希望你们把你创编的美妙歌曲唱给你的亲人听,你的朋友听,把你的快乐一起传递给他们,你们是快乐的天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