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追求常态教学效度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可见的学习》一书第四章“备课”中指出:“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备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学生起始的表现水平(先前的学业成就)、一系列课程(或学期、学年)结束之后的目标水平(有目标的学习)、从开始到结束的进展速度(进展),以及备课中的教师协作和批评。”

相较于对学生“当前成就和目标成就”的监控和记录,这里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先前成就”,并基于“正当其时”的原则向学生做出解释,并确保学生能够获取学习的解释。在语文学习中,我将这种“先前成就”归纳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起点,一切割裂认知起点的教学都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再者,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提倡有效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引导者、指导者还有一段距离;学生由被灌输者变为知识建构者还只是理想阶段;建立真正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状态。有效教学并非一本万利,并非作秀表演,要脱掉它身上玄学的外衣,恢复到常态教学中来。“所谓的‘有效’是相较‘无效’而言的,它并不是断裂先前的教学, 而是在延续和传承原有教学方式、理念的基础上,更加强化科学的特质;它不是对以往教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作为一种理念的变革、创新,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行的自觉追求。”①

下文就《可见的学习》中基于学生“先前成就”的理念,结合王荣生、陈尚余等人编撰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以下简称《重构》)的相关概念,进行互文式阅读,并结合日常教学,从教学深度、教学厚度、教学层次和教学活力这四个维度简要论述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如何追求常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克服“套板效应”,追求教学深度

《重构》中提出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在解读过程中应避免“套板效应”与“结论先行”的错误。“所谓‘套板效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的术语,原指‘一件事物发生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见朱光潜《咬文嚼字》)。”②关照文学作品,学生甚至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也逐渐养成了习惯,如若作品里稍有几个似乎“不积极”的字眼,马上想到“反映作者消极思想”云云,这就是解读过程中的

“套板效应”。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视作消极思想的流露,殊不知是“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真正成熟了”之后的千古杰作(见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读卡尔维诺的《牲畜林》,只有“化轻为重、”“轻松风趣”,殊不知那是一种喜剧精神,是一种用乐观精神和超越精神来面对世界的荒诞的旁观态度和玩笑精神。

在讲授庄子的《秋水》(节选)时,往往容易将文章的主旨停留在几个简单层面。例如,要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比较才有认识,克服主观防止片面,知耻近乎勇等。庄子的丰富与深厚,是学生通过研读文本便能了然的认知程度。但是,庄子的意图不仅如此,我们可以联系《秋水》的下文,通过整合全文来把握节选无法把握的内容。

试截取《秋水》的另外两个片段,片段一:“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片段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从最后一句来看,庄子言道,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从海神若的话中可以明白,《秋水》宣扬的其实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人生的死生、夭寿、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一切应顺其自然。

于漪老师说过:“什么是教学?要让不会的学会,让错误的改正。”③“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④,要追求教学的深度与丰盈,无论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是教师备课中,教师都应努力避免“套板效应”,充分研究学情,考虑学生的困惑处、疑难处,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期待”。

二、克服“对话偏差”,追求教学厚度

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对话应当以这些差异为契机,而不可简单停留在学生已经能够抵达的层面。教学对话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师生、生生之间对同一文本同一层面的感受、理解的差异性;教学对话的目的,是让文本中还没有进入学生视野的层面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

助下,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水平。”⑤语文教学容易出现“目中无人、缺乏学情”的状况,奥苏泊尔归结教育心理学时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⑥

以《登高》中“沉郁顿挫”为例。先前教学往往将之作为杜甫的“标签”贴上即可,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沉郁”之艺术风格与“顿挫”之艺术手法。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杜将久客最易伤秋,多病偏爱登台的感喟融入雄浑的境界,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时空中,使他的悲凉显得不那么渺小,给人悲壮、“沉郁”之感。为了强化这种艺术风格,可以用老杜另外两首诗加以佐证:《登岳阳楼》和《登楼》,尤其是两诗中“乾坤日夜浮”之“乾坤”与“日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天地”与“古今”。老杜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战乱、空间时间联系在一起,使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与时空的深度。“为了强化这种悲痛,他又以‘天地’这一宏大的空间感和‘古今’这一悠远的时间感两方面来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深度就是由这种‘宏大的空间感’、‘悠远的时间感’和‘社会历史感’三位一体构成”⑦,正是这种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迸发出“沉郁”的艺术风格。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句意相对直白,不少名家曾对这一联产生过质疑。清代的沈德潜《杜诗偶评》言道:“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纪昀在《瀛奎律髓》和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认为尾联毫无新意,勉强凑之,迷失了方向。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尾联笔触落在鬓上丝丝白发的“小”和新停浊酒杯的“静”上,即使还有一些动态的东西,也变成了“艰难”、“潦倒”、“恨”、“苦”等内心活动上,那些巨大的时空运动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狭小的空间、短暂的时间、简单的事物、缓慢的活动。时空被压缩到了极致,从而,个人的渺小与造物主的宏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情由前六句的“飞扬震动”转而“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由高亢到悲抑,于微妙间起伏变化,给人一种“顿挫”之感。杜甫《春望》的结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亦是顿挫之法的体现。另外,对仗和音韵(韵脚是“哀、回、来、台、杯”,这些字均属于平水韵中的“十灰”韵,在杜甫时代可以押韵)也使得诗情饱满、诗意悠长,抑扬顿挫便出来了。

一堂课分享给学生的东西无须太多,一二即可,但须有一个核心的知识点或观点作为支撑。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透彻地理解一个概念、一段文意,无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