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2)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可见的学习》是一本由约翰·霍尔编著的教育学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可见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同时也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可见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对教育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升。
首先,书中对可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可见学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践案例,展示了可见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可见学习的魅力和实用性。
其次,书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可见学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
可见学习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了解,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得、以及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这种评估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阅读《可见的学习》,我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
可见学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可见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见学习将会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益处。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88)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拿到《可见的学习》这本书,当看到前言时,我就很震惊,作者说这本书刚写完时,他的儿子被确诊为患有白血病,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致力于教学的研究,困难可想而知。
并且作者说他儿子的事情也给予本书灵感,并传达了重要的信息:认识你自己的影响力。
这句话给我很多感悟,现在的学生其实本质都比较自卑,缺乏自信,经受不住困难打击,更别说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了。
而自信心的形成与毁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经过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孩子的性格基本形成,这就给高中老师带来很大的难度。
但是困难虽大,我们也不能放弃,只有尽自己的努力,去慢慢的帮助学生,用爱心浇灌他们。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书的主要论点: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那么学生就有很大可能获得高水平成就。
教师需要用一系列学习策略去构建学生的表层知识、生曾只是和理解,对教学内容提供指导再指导,从而才能最大程度的发回反馈的力量。
教师是学习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教师需要具有指导性和影响力,并且能够以关爱、积极和充满热忱的态度参与教与学的过程;教师需要知道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所思所知,同时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学识;教师还必须从单一观念转变为多元观念,并会联系和扩展。
以上书中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在我看来都是基本要求,同时书中还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部分主要从备课、上课、流程、反馈、结课等几个方面指导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揭示了教师互相批判、集体备课、互相评价以及探索其他合作方式的重要性。
当然这些环节在我们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也经常涉及到。
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重点,详细的对每个教学环节给予指导。
拿备课来说,备课不仅是备教学内容,其实最重要的是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就拿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为例,高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具有的认知就是: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初中的知识在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这节课要格外强调高中学习的速度和以前学的是有区别的,而这个内容即使学生当堂课有所了解,再碰到习题,往往还是会犯错,因为现在学习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发生矛盾了,然而正是因为矛盾的产生,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读《可见的学习》有感,心得体会
让学习可见——读《可见的学习有感》《可见的学习》一书中出现了很多的图标,主要是作者做的各种调查和分析,这些表格给了我们很多更与教育教学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呈现什么样的因素才是对学习有影响的,在日常的教学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似乎关于教师、学生、学校,甚至于环境的一些微笑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影响可能只是一个点,针对某一情况,或者某一部分学生有效,我们时常觉得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是有影响的,但具体有无法细说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多是好和坏的区分,无法量化,而《可见的学习》一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把影响的参数d设置为0,也就是说d=0时,那么所有的一切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影响的,作者通过研究发现d=0是不合理的,这个参数的量化标准应该是d=0.4,而只有当d>0.4时,影响才是比较有效的。
我的理解是虽说一切因素对于学习都是有影响的,但我们要找出正向影响,而且对于大部分学生是普遍有效的影响,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影响的因素,认真研究,积极推行,把对学生好的影响慢慢扩大化,从而有力的影响更多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加有力的学习。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书的名字特别感兴趣,我在想到底什么是可见的学习,第一次简单的思考认为,可见的学习应该是看孩子成绩是否有进步,是不是有进步这是明显可见的;看教师是否有成长,上比赛课是否得奖,这也是明显可见的。
看完书本之后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浮于表面。
《可见的学习》中提到了所谓的可见分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可见,二是教师的学习对学生可见。
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可见,学生学业成绩是否有进步是教师可以看得见的,学业成绩是否进步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的一种途径,当然纯粹的看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客观的,学生的成长除了学业,还包括方方面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进步更加明显可见,让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可见,不能单单从学业或者活动结果来分析,教师应该看见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不能以最后的结果来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记录,让孩子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品质都处于有据可循,处于可见的状态,只有这些都可见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让我们的研究不断的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反过来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清晰可见,因此,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可见,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全程可见、教师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作用于学生的可见学习,这个过程不断循环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不断进步的效果。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2)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是由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约翰﹒哈蒂教授所著。
他认为教师是造成学生学习结果最大差异的来源,而帮助教师搞清楚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造成了差异是其中的重点。
教师要成为自己教学的学习者,而学生要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
简而言之,就是教学者和学习者要知道自己的影响,这才是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之根本。
“可见”首先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确保教师能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
在关爱、积极和充满热忱的态度氛围中,教师要知道他们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所思所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
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来设计课程,让教师的丰富学识、教学经验、所理解的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适当的反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随着课程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进步。
“可见”还指教学对学生可见,从而使学生会成为自己的教师。
与教师一样,学生同样需要知道他们课上的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知道对这些标准实现得如何了,以及下一步去哪里。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关键的不是知识或观念,而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或观念的构建。
在这儿,“学习”是指我们如何去获知和理解学生的学习,然后为学生的学习做些事情。
总之,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优先地位,并且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作为思考教学的根本。
约翰﹒哈蒂教授还指出热忱、专注、灵慧对教师工作很重要,在我们有所控制的因素当中,对学生成就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信念和奉献。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
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
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读后感(一)读了《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对文中的第二部分“课”内容我认真地细读,这部分内容分五个章节即备课、开始上课、课的流程:学习、课的流程:反馈、结课组成。
既从教师角度出发,又兼顾学生的立场,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包括课前准备、解读学习过程和课堂交流及课后追踪,提供检查单、练习、案例研究,描述最佳实践以辅助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书中全面涵盖了学习活动的众多领域,包括学生动机、课程、元认知策略、行为、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
《可见的学习》非常重视课堂氛围,将其看作促进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要能够熟练地减少对每位学生学习过程的中断,能够做到“把握全局”,或能够识别出潜在的行为或学习问题,并快速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经常见到老师上课自己的言行较多,学生就得被动接受;学生做练习时,老师旁白也多,这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思考。
老师要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尊重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相信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平等的,在这种互动中学习探究,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个体差异不一,教师还要识别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要有一双长在后脑勺上的眼睛,留心课堂中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观察它们如何影响每位学生的'学习流程。
这很重要,它将有助于老师调整上课内容与节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设定具有适当挑战性的学习目的,向学生提供支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学有所获。
让学生动心,享受学科学习带来的挑战和兴奋感,这都需要教师真切关心、全心投入,而且学科技能丰富娴熟,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改进,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二)这些年做了不少的书稿翻译工作,说实在的,疲倦了,实在不想再接新书。
有一天,英国Routladge的一位同仁电话给我,商谈哈蒂的《可见的学习》著作的翻译。
面对这部伟大的著作,还是没有抵抗力,接受了其“教师版”的翻译工作。
于是,与我们团队的两位译者一起,历时一年,完成译稿;交付出版社后,又经历了大约半年的校对和再校对。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认识你自己的影响力——《可见的学习》读后感(201603)中山实验学校吴玥纹首先我要感谢名师培养对象团队的平台,我深知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她对成长和学习的向往是多么重要,但在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懒散的自己。
我渴望成长,享受学习,但更需要养成与此相关必要的习惯——读书的习惯。
因此我非常感谢,我能进入这个团队,能够登上高一级的平台,来发展自己,认识自己,对于我的教育生涯,乃至于我的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我非常感恩。
寒假对于学生是一个休整期,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反思和充电的阶段。
接到任务后,我马上上网搜了2015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本书”的相关介绍,其中有一本书让我眼前一亮,让我想到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封皮上“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习”甚至让我感觉非常兴奋。
这本书就是约翰.哈蒂所着的《可见的学习》。
我便翻开了它。
说实话,起初虽然非常感兴趣,但是觉得这本书多数内容应该是晦涩难懂的,因为一些数据和术语的确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障碍。
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真的非常震惊,那些我的弱项,被轻松和易懂的讲述出来,并不是灌输,每字每句都是那么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这时候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作者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心,那正是他要表达的,想要传递出来的,我甚至有些感动。
在个人成长和逐步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我喜欢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用铅笔画下来。
当我看完之后,回头我猛然间发现,几乎每一页上都有标记。
还有很多画上了重点符号,下面来看看他们吧,一“可见的学习”“可见”首先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确保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着作用的因素,也确保学校中的所有人(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能够清晰的指导他们对学校学习的影响。
“可见”还指使教学对学生可见,从而使学生学会成为自己的教师——这是终身学习或自我调节的核心输习惯,这也是热爱学习的核心属性,而无论是终身学习还是热爱学习,我们都希望学生将其视为要务。
“学习”是指我们如何去获知和理解学生的学习,我们都希望为学生的学习做些事情。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docx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是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及其团队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国际上关于教与学研究的成果。
此书中,作者对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按照效应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序,并对这些因素及其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可见的学习”原则。
当读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使我感悟颇深,该章中主要探讨学习,即如何让学习可见以及如何发展可见的学习。
告诉我们学习由很多阶段组成,但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或一套可以揭示学习过程的正解;学习更像是若干阶段的结合体。
让我知道理解每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有很多侧面,其中的观点是主要有四种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思维能力;在不同水平上思考的能力空间;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学习,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进展的胜任力。
针对学习的每个方面,教师都不能假定学生已经有了适当的策略,教师需要增加用来教授策略的教学时间。
当前情况下,策略教学的缺失要引起注意。
本章写到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适应能力的必要性——适应挑战,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学生,知道手足无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同样还需要坚持、专心、多种知识方式的参与、互动和练习。
本章还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始终不能忽略学习目的或成功标准。
作者也道出了学习策略多种多样,不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大小也广为熟知。
设定目标、自我监控、专心和刻意练习属于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有用,而且这些策略都是可教的。
本章总是强调要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进行刻意练习和集中精神。
从而使我意识到,只要成功的概念是清晰的,进展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是充足的,并在练习中提供调整和重新教学,所有学生都学会练习和专心。
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完善、重新教学以及预演这些技能和理解。
要想实现有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观点中难以实现的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
此外,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它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那么学生就有很大可能性获得高水平成就。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学习是一种可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和课堂里进行,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学习的身影。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感悟和收获。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读书后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可见的学习是一种全方位的知识获取和思维碰撞。
在学校里,老师们会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来传授知识,而学生们也会通过课堂互动、作业练习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这种学习是直观的、可见的,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成长。
而在社会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知识,比如参加培训、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等。
这些都是可见的学习过程,它们让我们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可见的学习也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启发。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而这些问题和挑战往往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思维碰撞,我们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灵感,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会思考书中的主题和观点,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发。
这种思维碰撞和启发是可见的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最后,可见的学习也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在学校里,老师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而在社会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和平台,让我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这种成长和进步是可见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可见的学习是一种全方位的知识获取和思维碰撞,它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通过读书和学习,我们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和思想启发,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在读完《可见的学习》这本书之后,我的思绪犹如被激发了一般。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并深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通过书中的案例和观点,我不仅加深了对学习的理解,还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可见学习提醒我,学习不只是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习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和提升。
这就好比是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了一盏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
只有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细致观察,我们才能不断探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书中还提到了学习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舒适区。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这并不应该被看作是失败,而是成长的机会。
通过不断挑战和反馈,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正如书中所言:“刻意练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谈到了学习的可视化。
通过将学习的过程可视化,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书中给出了很多关于可视化的方法和工具,比如制作学习笔记、使用图表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回顾学习的内容,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可视化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我全新的灵感,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尝试这些方法,以期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遗憾的是,书中并没有提及如何在实际学习中应用可见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作为读者,我希望得到更多实用的建议和指导,更清晰地了解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
不过,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我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读完《可见的学习》之后,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可见学习、刻意练习和可视化的学习方式都为我提供了新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是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及其团队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国际上关于教与学研究的成果。
此书中,作者对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按照效应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序,并对这些因素及其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可见的学习”原则。
当读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使我感悟颇深,该章中主要探讨学习,即如何让学习可见以及如何发展可见的学习。
告诉我们学习由很多阶段组成,但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或一套可以揭示学习过程的正解;学习更像是若干阶段的结合体。
让我知道理解每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有很多侧面,其中的观点是主要有四种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思维能力;在不同水平上思考的能力空间;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学习,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进展的胜任力。
针对学习的每个方面,教师都不能假定学生已经有了适当的策略,教师需要增加用来教授策略的教学时间。
当前情况下,策略教学的缺失要引起注意。
本章写到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适应能力的必要性——适应挑战,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学生,知道手足无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同样还需要坚持、专心、多种知识方式的参与、互动和练习。
本章还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始终不能忽略学习目的或成功标准。
作者也道出了学习策略多种多样,不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大小也广为熟知。
设定目标、自我监控、专心和刻意练习属于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有用,而且这些策略都是可教的。
本章总是强调要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进行刻意练习和集中精神。
从而使我意识到,只要成功的概念是清晰的,进展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是充足的,并在练习中提供调整和重新教学,所有学生都学会练习和专心。
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完善、重新教学以及预演这些技能和理解。
要想实现有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观点中难以实现的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
此外,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它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那么学生就有很大可能性获得高水平成就。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之欧阳光明创编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欧阳光明(2021.03.07)《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是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及其团队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国际上关于教与学研究的成果。
此书中,作者对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按照效应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序,并对这些因素及其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可见的学习”原则。
当读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使我感悟颇深,该章中主要探讨学习,即如何让学习可见以及如何发展可见的学习。
告诉我们学习由很多阶段组成,但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或一套可以揭示学习过程的正解;学习更像是若干阶段的结合体。
让我知道理解每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有很多侧面,其中的观点是主要有四种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思维能力;在不同水平上思考的能力空间;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学习,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进展的胜任力。
针对学习的每个方面,教师都不能假定学生已经有了适当的策略,教师需要增加用来教授策略的教学时间。
当前情况下,策略教学的缺失要引起注意。
本章写到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适应能力的必要性——适应挑战,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学生,知道手足无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同样还需要坚持、专心、多种知识方式的参与、互动和练习。
本章还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始终不能忽略学习目的或成功标准。
作者也道出了学习策略多种多样,不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大小也广为熟知。
设定目标、自我监控、专心和刻意练习属于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有用,而且这些策略都是可教的。
本章总是强调要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进行刻意练习和集中精神。
从而使我意识到,只要成功的概念是清晰的,进展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是充足的,并在练习中提供调整和重新教学,所有学生都学会练习和专心。
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完善、重新教学以及预演这些技能和理解。
要想实现有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观点中难以实现的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
此外,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它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那么学生就有很大可能性获得高水平成就。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之欧阳家百创编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欧阳家百(2021.03.07)《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是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及其团队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国际上关于教与学研究的成果。
此书中,作者对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按照效应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序,并对这些因素及其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可见的学习”原则。
当读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使我感悟颇深,该章中主要探讨学习,即如何让学习可见以及如何发展可见的学习。
告诉我们学习由很多阶段组成,但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或一套可以揭示学习过程的正解;学习更像是若干阶段的结合体。
让我知道理解每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有很多侧面,其中的观点是主要有四种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思维能力;在不同水平上思考的能力空间;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学习,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进展的胜任力。
针对学习的每个方面,教师都不能假定学生已经有了适当的策略,教师需要增加用来教授策略的教学时间。
当前情况下,策略教学的缺失要引起注意。
本章写到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适应能力的必要性——适应挑战,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学生,知道手足无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同样还需要坚持、专心、多种知识方式的参与、互动和练习。
本章还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始终不能忽略学习目的或成功标准。
作者也道出了学习策略多种多样,不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大小也广为熟知。
设定目标、自我监控、专心和刻意练习属于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有用,而且这些策略都是可教的。
本章总是强调要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进行刻意练习和集中精神。
从而使我意识到,只要成功的概念是清晰的,进展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是充足的,并在练习中提供调整和重新教学,所有学生都学会练习和专心。
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完善、重新教学以及预演这些技能和理解。
要想实现有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观点中难以实现的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
此外,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它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那么学生就有很大可能性获得高水平成就。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之欧阳学创编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是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及其团队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国际上关于教与学研究的成果。
此书中,作者对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按照效应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序,并对这些因素及其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可见的学习”原则。
当读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使我感悟颇深,该章中主要探讨学习,即如何让学习可见以及如何发展可见的学习。
告诉我们学习由很多阶段组成,但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或一套可以揭示学习过程的正解;学习更像是若干阶段的结合体。
让我知道理解每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有很多侧面,其中的观点是主要有四种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思维能力;在不同水平上思考的能力空间;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学习,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进展的胜任力。
针对学习的每个方面,教师都不能假定学生已经有了适当的策略,教师需要增加用来教授策略的教学时间。
当前情况下,策略教学的缺失要引起注意。
本章写到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适应能力的必要性——适应挑战,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学生,知道手足无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同样还需要坚持、专心、多种知识方式的参与、互动和练习。
本章还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始终不能忽略学习目的或成功标准。
作者也道出了学习策略多种多样,不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大小也广为熟知。
设定目标、自我监控、专心和刻意练习属于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有用,而且这些策略都是可教的。
本章总是强调要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进行刻意练习和集中精神。
从而使我意识到,只要成功的概念是清晰的,进展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是充足的,并在练习中提供调整和重新教学,所有学生都学会练习和专心。
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完善、重新教学以及预演这些技能和理解。
要想实现有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观点中难以实现的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
此外,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它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那么学生就有很大可能性获得高水平成就。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 (2)
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追求常态教学效度——《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一书第四章“备课”中指出:“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备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学生起始的表现水平(先前的学业成就)、一系列课程(或学期、学年)结束之后的目标水平(有目标的学习)、从开始到结束的进展速度(进展),以及备课中的教师协作和批评。
”相较于对学生“当前成就和目标成就”的监控和记录,这里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先前成就”,并基于“正当其时”的原则向学生做出解释,并确保学生能够获取学习的解释。
在语文学习中,我将这种“先前成就”归纳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起点,一切割裂认知起点的教学都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再者,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提倡有效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引导者、指导者还有一段距离;学生由被灌输者变为知识建构者还只是理想阶段;建立真正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状态。
有效教学并非一本万利,并非作秀表演,要脱掉它身上玄学的外衣,恢复到常态教学中来。
“所谓的‘有效’是相较‘无效’而言的,它并不是断裂先前的教学, 而是在延续和传承原有教学方式、理念的基础上,更加强化科学的特质;它不是对以往教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作为一种理念的变革、创新,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行的自觉追求。
”①下文就《可见的学习》中基于学生“先前成就”的理念,结合王荣生、陈尚余等人编撰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以下简称《重构》)的相关概念,进行互文式阅读,并结合日常教学,从教学深度、教学厚度、教学层次和教学活力这四个维度简要论述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如何追求常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克服“套板效应”,追求教学深度《重构》中提出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在解读过程中应避免“套板效应”与“结论先行”的错误。
“所谓‘套板效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的术语,原指‘一件事物发生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见朱光潜《咬文嚼字》)。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之欧阳歌谷创编
《可见的学习》读后感欧阳歌谷(2021.02.01)《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是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及其团队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整理得国际上关于教与学研究的成果。
此书中,作者对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按照效应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序,并对这些因素及其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可见的学习”原则。
当读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使我感悟颇深,该章中主要探讨学习,即如何让学习可见以及如何发展可见的学习。
告诉我们学习由很多阶段组成,但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或一套可以揭示学习过程的正解;学习更像是若干阶段的结合体。
让我知道理解每名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有很多侧面,其中的观点是主要有四种理解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思维能力;在不同水平上思考的能力空间;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学习,从新手到能手再到熟手进展的胜任力。
针对学习的每个方面,教师都不能假定学生已经有了适当的策略,教师需要增加用来教授策略的教学时间。
当前情况下,策略教学的缺失要引起注意。
本章写到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适应能力的必要性——适应挑战,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学生,知道手足无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同样还需要坚持、专心、多种知识方式的参与、互动和练习。
本章还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始终不能忽略学习目的或成功标准。
作者也道出了学习策略多种多样,不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大小也广为熟知。
设定目标、自我监控、专心和刻意练习属于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有用,而且这些策略都是可教的。
本章总是强调要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进行刻意练习和集中精神。
从而使我意识到,只要成功的概念是清晰的,进展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是充足的,并在练习中提供调整和重新教学,所有学生都学会练习和专心。
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完善、重新教学以及预演这些技能和理解。
要想实现有关“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观点中难以实现的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
此外,从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来看,它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教和学是可见的,那么学生就有很大可能性获得高水平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追求常态教学效度——《可见的学习》读后感《可见的学习》一书第四章“备课”中指出:“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备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学生起始的表现水平(先前的学业成就)、一系列课程(或学期、学年)结束之后的目标水平(有目标的学习)、从开始到结束的进展速度(进展),以及备课中的教师协作和批评。
”相较于对学生“当前成就和目标成就”的监控和记录,这里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先前成就”,并基于“正当其时”的原则向学生做出解释,并确保学生能够获取学习的解释。
在语文学习中,我将这种“先前成就”归纳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起点,一切割裂认知起点的教学都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再者,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提倡有效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引导者、指导者还有一段距离;学生由被灌输者变为知识建构者还只是理想阶段;建立真正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状态。
有效教学并非一本万利,并非作秀表演,要脱掉它身上玄学的外衣,恢复到常态教学中来。
“所谓的‘有效’是相较‘无效’而言的,它并不是断裂先前的教学, 而是在延续和传承原有教学方式、理念的基础上,更加强化科学的特质;它不是对以往教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作为一种理念的变革、创新,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行的自觉追求。
”①下文就《可见的学习》中基于学生“先前成就”的理念,结合王荣生、陈尚余等人编撰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以下简称《重构》)的相关概念,进行互文式阅读,并结合日常教学,从教学深度、教学厚度、教学层次和教学活力这四个维度简要论述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如何追求常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克服“套板效应”,追求教学深度《重构》中提出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在解读过程中应避免“套板效应”与“结论先行”的错误。
“所谓‘套板效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的术语,原指‘一件事物发生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见朱光潜《咬文嚼字》)。
”②关照文学作品,学生甚至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也逐渐养成了习惯,如若作品里稍有几个似乎“不积极”的字眼,马上想到“反映作者消极思想”云云,这就是解读过程中的“套板效应”。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视作消极思想的流露,殊不知是“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真正成熟了”之后的千古杰作(见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读卡尔维诺的《牲畜林》,只有“化轻为重、”“轻松风趣”,殊不知那是一种喜剧精神,是一种用乐观精神和超越精神来面对世界的荒诞的旁观态度和玩笑精神。
在讲授庄子的《秋水》(节选)时,往往容易将文章的主旨停留在几个简单层面。
例如,要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比较才有认识,克服主观防止片面,知耻近乎勇等。
庄子的丰富与深厚,是学生通过研读文本便能了然的认知程度。
但是,庄子的意图不仅如此,我们可以联系《秋水》的下文,通过整合全文来把握节选无法把握的内容。
试截取《秋水》的另外两个片段,片段一:“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片段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从最后一句来看,庄子言道,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从海神若的话中可以明白,《秋水》宣扬的其实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人生的死生、夭寿、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一切应顺其自然。
于漪老师说过:“什么是教学?要让不会的学会,让错误的改正。
”③“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④,要追求教学的深度与丰盈,无论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是教师备课中,教师都应努力避免“套板效应”,充分研究学情,考虑学生的困惑处、疑难处,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期待”。
二、克服“对话偏差”,追求教学厚度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对话应当以这些差异为契机,而不可简单停留在学生已经能够抵达的层面。
教学对话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师生、生生之间对同一文本同一层面的感受、理解的差异性;教学对话的目的,是让文本中还没有进入学生视野的层面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⑤语文教学容易出现“目中无人、缺乏学情”的状况,奥苏泊尔归结教育心理学时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⑥以《登高》中“沉郁顿挫”为例。
先前教学往往将之作为杜甫的“标签”贴上即可,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沉郁”之艺术风格与“顿挫”之艺术手法。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杜将久客最易伤秋,多病偏爱登台的感喟融入雄浑的境界,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时空中,使他的悲凉显得不那么渺小,给人悲壮、“沉郁”之感。
为了强化这种艺术风格,可以用老杜另外两首诗加以佐证:《登岳阳楼》和《登楼》,尤其是两诗中“乾坤日夜浮”之“乾坤”与“日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天地”与“古今”。
老杜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战乱、空间时间联系在一起,使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与时空的深度。
“为了强化这种悲痛,他又以‘天地’这一宏大的空间感和‘古今’这一悠远的时间感两方面来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深度就是由这种‘宏大的空间感’、‘悠远的时间感’和‘社会历史感’三位一体构成”⑦,正是这种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迸发出“沉郁”的艺术风格。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句意相对直白,不少名家曾对这一联产生过质疑。
清代的沈德潜《杜诗偶评》言道:“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纪昀在《瀛奎律髓》和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认为尾联毫无新意,勉强凑之,迷失了方向。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尾联笔触落在鬓上丝丝白发的“小”和新停浊酒杯的“静”上,即使还有一些动态的东西,也变成了“艰难”、“潦倒”、“恨”、“苦”等内心活动上,那些巨大的时空运动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狭小的空间、短暂的时间、简单的事物、缓慢的活动。
时空被压缩到了极致,从而,个人的渺小与造物主的宏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情由前六句的“飞扬震动”转而“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由高亢到悲抑,于微妙间起伏变化,给人一种“顿挫”之感。
杜甫《春望》的结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亦是顿挫之法的体现。
另外,对仗和音韵(韵脚是“哀、回、来、台、杯”,这些字均属于平水韵中的“十灰”韵,在杜甫时代可以押韵)也使得诗情饱满、诗意悠长,抑扬顿挫便出来了。
一堂课分享给学生的东西无须太多,一二即可,但须有一个核心的知识点或观点作为支撑。
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透彻地理解一个概念、一段文意,无论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起点”至“终点”有一定的提升,那么,当我们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便不会脊背发冷、虚汗直流了。
三、克服“面面俱到”,追求教学层次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从三个乃至多个层面去解读文本,与过去一直反对的‘面面俱到’有着本质的差异”;“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教师想的是如何满足具有不同阅读视野的学生;而‘面面俱到’,教师所关注的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按硬性的预设去‘教学’程式化‘内容’。
”⑧要从多个层面解读文本,有效的做法就是设计“主问题”,并以相关的分问题来化解主问题,各个分问题之间存在层次性和逻辑性,避免将教学演变成问题解析甚至习题训练,但不能出现“文章结构怎样”、“文章语言如何”、“文章主题是什么”等伪问题。
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
小说中分布的数字颇有规律,从0.1元至50元再至600元,每一个数字的出现,都是情节或跌宕、或逆转的体现。
借此,以这几个数字展开相关的问题链设计,使课堂由浅而深地推进,并在符合文本独有特征的角度入手的同时,指向文本的关键处、核心处:1、从0.1元——600元这样的情节设置是否合理呢?2、从0.1元——600元这样的情节逆转与反差,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呢? 3、大人们(教员和父亲)有没有爱好呢?是什么样的爱好呢?作者又想借此表达什么呢?4、我们以上对文本的探讨仅仅停留在600元,如果小说至“价钱是六百块”结束,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多出两段文字呢?以数字始,以数字结。
第一个问题实现对细节的把握,并涉及情节的特点:摇摆。
第二至四的问题关涉多重主题的挖掘:1、对“”大人扼杀孩子天赋的批判;2、自然、审美、个性的东西在传统氛围中的艰难处境;3、涉及作者固有写作模式:“矛盾发生——解决——再发生”,突显悲剧的永恒性等。
四个问题以情节的展开为顺序,以主题的深入为先后,构成了“问题流”,并使“问题流”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其不至于僵滞。
在更好地捕捉学生思维发散点的基础上,有效地将发散点及时收束以此达到最终聚合的目的。
教师应提前深挖教材,抓住重点内容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文章脉络,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贯穿课堂。
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可以“掐头取尾”,例如《半张纸》教学设计,可以先展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向学生展示开头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脆弱与结尾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巨大的反差,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逆转与反差来自何处,顺势引入“半张纸”的内容,并用仿写的形式梳理“半张纸”的表面内容和深层意蕴;整体处理也可以“中间开花”,例如《在桥边》教学设计,不妨先从小说主人公在生计和暗恋之间发生近乎惨烈的矛盾冲突着手分析,将这一现状摆在学生的眼前,从挣扎与扭曲的心态中去窥探战争给小人物带来的永恒的伤害。
新课程改革之后,“三维目标”的实现与否成了评价课堂高效与否的标准。
三维目标的意识虽好,但机械应对,逐条落实就不科学,厚此薄彼、彼此割裂孤立更不可取。
适宜少而精,集中而明确。
四、模糊“主客关系”,追求教学活力新课程倡导“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是创造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打破永远“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用新鲜的教学情境和新颖的教学环节来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探究精神,改变过去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既定的“主客关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身心的特点,创造富有活力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饶有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