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教案(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案(序号 25)1日2【篇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千克和克》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重组教材,合理选用课本上的内容;2.把《教师用书》建议的两课时揉合成一课时;3.一改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辨析“千克”和“克”这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5页教学目标: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台称、大米、苹果、沙子、铁块、棉花、袋装盐等各种各样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播放视频:汪老师和本班杨乐同学在压跷跷板)师:大家看!这是谁?(汪老师)没错,这是汪老师带着杨乐在压跷跷板呢!(画面定格杨乐被挑得高高的)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生1:杨乐要吓哭了。

生2:我想告诉老师往中间坐坐,杨乐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

生3:大人和小孩玩总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4:老师太重,杨乐太轻??师:对,老师太重,杨乐太轻。

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利用孩子熟知的人和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建立质量观念。

(2)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 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

(2)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和克。

2.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

3.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单位,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2)介绍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例演示:(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场景,让学生感受千克和克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千克和克换算的实践活动。

(2)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强调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作业布置:(1)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践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千克和克概念、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千克和克运用实际情况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在千克和克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介绍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及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质量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建立质量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质量的存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换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物品(如水果、文具等),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度、面积等基本量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让学生用千克和克计量自带的物品。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1.知道千克和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能够将千克换算成克、克换算成千克;3.能够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教学重难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千克和克的换算。

3.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涉及物质的质量和测量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量的测量方法,鼓励学生说出目测和使用仪器测量的区别。

然后提出对于较大的物品,我们需要更精确的重量单位来表示它们的质量,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重量单位是什么。

2.讲授环节(1)概念讲解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并且示意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通过实物示范、图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千克和克之间的大小关系。

(2)千克和克的换算1.将教师提供的物品按照重量先算出千克数,例如:一个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5百克。

2.演示如何将千克换算成克,即:$$2千克5百克 = 2 \\times 1000克 + 5百克 = 2000克 + 500克 = 2500克$$3.演示如何将克换算成千克,即:3200克=3千克+2百克=3.2千克4.给学生练习一些类似的题目,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

3.巩固与拓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千克和克的换算,进一步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

并且在课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使用千克和克的场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两个重要的计量单位。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图示和实物示范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千克和克之间的大小关系,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

但是,由于时间较紧,学生的操作时间有所不足,下节课需要补充相关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他们的学习。

同时,需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方法,提高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_教案1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_教案1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_教案1 苏教版教案:千克和克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质量单位的学习。

具体包括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天平、砝码、实物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称重、购物等。

2. 教师展示一些实物,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二、基本概念学习(10分钟)1. 教师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大小。

三、换算关系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等于1000克。

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砝码演示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过程。

四、实例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购物时如何计算商品的总重量,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计算实物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

2.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a. 一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克?b. 一本课本的重量是多少克?c. 一千克等于多少克?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如何调整?4.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在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如称重、计算购物等。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第一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教材简析: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 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一、教学目标1.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2.能够把千克和克进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千克和克的概念千克和克是物体质量的单位。

千克是基本单位,大多数物体的质量都用千克来表示;而克是千克的小单位,一般介于千克和克之间的质量物体都用克来表示。

2. 千克和克的换算1千克(kg) = 1000克(g)这里需要提醒学生,“k”是小写,它是来自于“千”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3. 实际应用1.计算食物质量:如牛奶加热前后的质量变化;2.量体重:如求标准重量以及孩子们的身高体重比;3.制作食品:如蛋糕或是蛋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确认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概念和换算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使用这两个单位•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可以跨越听、说、写、读地应用知识2.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些较具难度的案例,如量体重、制作蛋糕等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引入通过课前三分钟的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的作用进行了解。

第二阶段:知识点讲解1.先对千克和克的概念进行简单地讲解,让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确定在实际生活中千克和克被用于量体重以及食物制作等方面,让学生实际了解这两个单位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

第三阶段:案例解析通过多个案例来引导学生熟悉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计算方法,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应用此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1.认识计量单位: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千克和克是计算体积和重量的单位;2.身高与体重的计算:通过测量孩子们的身高和体重,并进行相应的转码计算,让学生得出更加准确且可靠的数据;3.食品的制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或在食品的配料中进行制作,来对千克和克的换算和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第四阶段:练习与探究在此阶段,老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或是其他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实际的计量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和换算。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计算器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物品进行称重和换算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称一称一颗苹果的重量,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质量单位的大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和模型等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称重和换算练习。

每组可以选择一个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称重,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换算练习,比如将一个组的千克换算成克,另一个组的克换算成千克。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题目。

可以设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案(含教学反思)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3.知道1千克(kg)=1000克(g)。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要想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

2.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

3.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知道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5.知道1千克(kg)=1000克(g)。

千克和克3课时认识千克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课件,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1.感知轻重。

(1)课件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还有一袋膨化食品。

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却不一样。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3)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4)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5)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

2.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

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3.动手操作,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的计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千克和克的定义,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质量单位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掌握质量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千克和克的定义,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千克和克的定义,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换算关系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运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量单位。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活泼的氛围,便于学生愉悦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如:“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2个苹果,每个苹果重200克,请问小明买的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千克和克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同时,讲解千克和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千克和克》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学习重量的计量单位–千克和克。

这门课程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孩子们需要在学中掌握千克和克的转化和运用。

本节课是一篇全新的课程,需要引导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练习和测试机会。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

•能够准确地将克转化为千克,千克转化为克。

•能够应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孩子们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愿意投入学习。

•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数学挑战。

•帮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

•元/百十个位间的运算和转换。

四、教学难点•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让孩子们充分地参与到其中,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

本堂课导入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思考:你是不是常常去超市购物?超市里面的商品是不是都有标签,上面写着几公斤?2. 学习重点与难点展示在导入这一环节中,需要让孩子们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难点,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 学习内容和方法(1)学习内容•让孩子们了解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

•培养孩子们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计算。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数学的乐趣。

(2)学习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实物演示,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体练习,增强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通过生活实例的呈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4. 教学整合(1)情境拓展和孩子们共同探究千克和克的关系和运算方法。

(2)归纳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者填写总结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归纳概括。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体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量观念,他们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及应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和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和实际应用,增强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4.激励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展示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的计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大小。

如:1千克等于1000克,1克等于0.001千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千克和克的换算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它们是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2.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与区别。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千克和克的物品,如:1kg的大米、500g的巧克力等。

2.教师准备好千克和克的图片或图表等辅助教学工具。

3.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本节内容。

2.讲解千克和克(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比如:1个苹果大约300克,1个西瓜大约10千克等。

3.感性认识千克和克(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差别,并告诉学生,千克和克是用来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4.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比如:1 kg的大米、 500 g的巧克力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评估它们的重量。

2.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如:“一块糖重10克,你有3块糖,问它们的总重量是多少克?”等,让学生自己推算并回答。

5.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与运用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身边的物品重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图片和计算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与区别,同时让学生感性认识和体验重量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意义与作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苏教版教案:千克和克(认识千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

具体章节为第五章《质量与重量》,第一节《千克和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秤、砝码、水果、蔬菜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重量不同的物品,并尝试用千克和克描述它们的重量。

2. 概念讲解:通过电子秤演示,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以水果、蔬菜等实物为例,讲解如何用千克和克描述它们的重量,并演示换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称重,并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然后互相检验答案。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水果、蔬菜的总价,估算家庭食材的重量等。

六、板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实例演示:水果、蔬菜的重量及换算。

3. 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计算购买水果、蔬菜的总价,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

2. 估算家庭食材的重量,用千克和克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概念,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换算方面,部分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质量单位,如吨、磅等,并探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教室里的物品作为载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重量不同的物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介绍了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认识千克和克,学会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操作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质量单位。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正式学习千克和克之前,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千克和克混淆。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感受质量的大小,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质量的大小,认识千克和克。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质量单位。

3.操作练习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3.课件:教学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质量单位吗?它们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实物等展示千克和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质量单位。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质量单位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千克和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思维能力,但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

2.难点: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天平、砝码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3.课件: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称水果、蔬菜等,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水果、蔬菜的重量单位是什么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克和克的大小。

展示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天平和砝码进行质量的测量。

三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教案

三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教案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学情分析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3重点难点1、1千克与1克概念的建立。

2、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会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克的认识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同学们能从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轻,重)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结合表中的一种物品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它作单位。

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质量除了用千克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这些商品比较轻,用克作单位比较方便)小结引出新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它作单位。

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

(板书:g)活动2【讲授】讲授与活动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生活中人们根据物品的轻重和特点会选择不同的称,天平和小型电子秤就常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

感受1克的质量。

小组活动1:小组内用小型电子称称出准备好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各有多重(2分硬币约重1克,1角大约重3克,1元硬币大约重6克)谈话: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的认识,能运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

2.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千克和克的知识,自然引入复习。

2. 知识梳理:系统梳理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包括单位概念、换算方法等,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3. 强化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判断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综合运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千克和克知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明确重点和难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克和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或实物)出示几种有质量标注的商品,请同学们读一读净含量标注是多少?
2、其实我们平时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所以克与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千克。

出示两种食品的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两袋食品,哪袋重吗?
生:我可以掂一掂。

生:我还可以用秤称一称。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什么作单位吗?是千克,它又可以写成kg。

(板书“千克”)。

千克又叫公斤。

出示一张秤的图片,让同学们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和5千克。

(二)认识克。

师:学习了千克后,老师这有一袋食品,同学们谁能帮老师称一称啊?
师:咦,这袋食品的重量不足1千克,我们要怎么记呢?
生:我们可以用比“千克”还要小的单位来记录它的重量。

师:是的,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

重量的单位除了千克,
还有一个,那就是“克”,它还可以写作g。

(板书“克”)所以这袋食品的净含量就是135g。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看看大约重多少克。

(三)学会千克和克的换算。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很好,蘑菇老师知道大家学得很好,所以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一袋盐重500g,那么两袋盐重多少克?大家讨论讨论,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一袋盐重500g,那么两袋盐就是1000克。

生:1000克的数字太长了,有没有办法把它简便的记一下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的很好。

其实1000克=1千克。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一个内容。

(板书“1千克=1000克”)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练习,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P30)
找同学回答图上的每台秤所显示的数字各是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P30)
学生思考,在书本上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课后练习:书本上“想想做做”余下的题目。

四、小结
谁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